【魏晋南北朝的社会与文化】.doc_第1页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与文化】.doc_第2页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与文化】.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刊於高雄市國教輔導團社會領域電子報第十五期94/11/1台中縣清水國中 張成毓老師 編製【魏晉南北朝的社會與文化】一、世族的形成一經學世家1、原因A、漢武帝獨尊儒術,設置五經博士,經學發達B、儒者,盛行以經學傳子,形成累世經學C、朝廷任官以經學取士2、結果:重教育、聲望高、歷史悠久的家族,遂稱世族,亦稱之為二九品官人法1、時間:曹魏時期2、倡建者:3、目的:選拔優秀人才4、評定方法A、士人分成九個等級1 B、由州、郡評定等級,作為任官標準5、結果A、形成評定人物只問門第,不問才德B、形成無寒門;無世族的現象C、東晉時期,為鞏固皇室,加深九品官人法與世族的結合三科舉制度1、誕生期:隋唐時期2、目的:A、打破世族制度B、採科舉取士,打擊世族C、分成科與科,以進士科為人重視3、結果:A、由於錄取人數有限,不足以撼動世族B、五代十國時,由於動亂,世族逐漸瓦解二、清談與玄學一清談風氣1、定義:拋開現實,專講玄理的談論2、原因A、儒學衰微B、社會動盪不安,政治黑暗3、形成:A、曹魏:、首開風氣B、東晉:二玄學1、清談的內容,多屬思辯的問題,以三玄為依據2、三玄:、3、研究三玄的學問,即稱為玄學三特色1、政治:苟且偷安、不務實際2、社會:蔑視禮法、放浪形骸、不拘小節3、思想:關心權位,不關心政治更迭三、佛教的發展一初期佛教1、時間:西漢末年至東漢2、起源:天竺(今)3、經過:A、西漢哀帝時由大月氏傳入中國B、東漢明帝派到西域求取佛法C、回國後,在建白馬寺,翻譯佛經D、經典為二佛教茁壯期1、時間:魏晉南北朝時期2、原因:A、長期戰亂,成為人們心靈的寄託B、帝王提倡C、大量翻譯佛經3、經過:A、西域僧侶來中國弘揚佛法,B、佛教2取代佛教3C、4去西方取經4、影響:A、佛教建築與石窟藝術大放異彩B、山西大同的石窟C、河南洛陽的石窟D、帝王好佛三佛教鼎盛期1、時間:隋唐時期2、原因:A、魏晉南北朝帝王的提倡B、大量翻譯佛經3、經過:A、唐太宗貞觀年間,(唐三藏)赴印度取經B、撰寫4、影響:A、佛教中國化B、:人心自有佛性,悟道成佛四、道教的發展一道教起源1、源於先秦民間信仰與求仙方術2、屬於本土自創的宗教二東漢末年1、5:張角創,盛行於河北一帶2、6:張陵創,盛行四川地區,著有道書20篇,自稱天師,又稱天師道三唐朝1、唐朝皇室與道教始祖同姓2、帝王多講求煉丹養生五、文學與藝術一文學1、:為文學代表,文體為四或六字一句,講究對偶工整,求文字華美,不重文章內容2、:以陶淵明7為最著名3、史學:A、范燁著有B、陳壽著有C、四史:A+B+史記+漢書二藝術1、:山水人物畫,敦煌石窟壁畫2、:鵝字書法,蘭亭序3、佛窟藝術與建築歷 史 事 件 回 顧399年法顯赴印取經,著有佛國記645年玄奘遊學歸國,開始翻譯佛經,撰大唐西域記補 充 資 料1、九品官人法:分別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2、大乗佛教:普渡眾生,強調人皆具有佛性,都可以成佛。3、小乗佛教:追求個人解脫,並認為釋迦牟尼是唯一的佛,世人無法透過修行到達佛的境界4、法顯:第一位到印度求法的中國僧侶,於西元399年自長安西行,經30餘國,到達印度北部。遊學數年後,於西元414年由海路返國,著有佛國記一書,記載了古代中亞、印度、南海諸國的地理、歷史與風土民情。5、太平道:張角根據太平經創教,故稱太平道。黃巾之亂後,趨於衰微6、五斗米道:凡入教者須納五斗米,故稱五斗米道。張陵用符水咒語幫人醫病,講求煉丹求生之術。東晉以後快速發展,得到世族大家的普遍信仰。7、陶淵明:飲酒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