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毕业论文.doc_第1页
2007毕业论文.doc_第2页
2007毕业论文.doc_第3页
2007毕业论文.doc_第4页
2007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鲁迅小说之女性形象比较三题专 业汉语言文学学习中心衢州姓 名 张圣春学 号D20501309007指导教师 李杭春200007年05月11日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姓名张圣春学号D20501309007年级专业05春汉语言学习中心衢州一、 题目名称:鲁迅小说之女性形象比较三题二、任务(包括规定阅读的中外文献资料,应完成的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的要求、字数和时间等):论文初稿的排版次序是:封面、任务书、考核表、论文摘要及关键词、目录、论文正文、参考文献目录等。上传时必须有封面、任务书和考核表。、论文正文总字数不少于8000字,上限为12000字,论文终稿上传的截止日期是5月31日三、起讫日期:2006年_月_日至207年_月_日指导教师 2006年月日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一、 对论文的评语:二,成绩评定(五级记分):成绩评定小组负责人 (签名)2006年月日年月日 鲁迅小说之女性形象比较三题内容提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沈从文、丁玲、张爱玲四位作家各自塑造的女性形象可以说代表了不同的女性类型,祥林嫂、翠翠、子君、莎菲、杨二嫂、曹七巧可以说分别是“苦妇”、“纯妇”、“弱妇”、“真妇”、“泼妇”、“恶妇”的典型。他们笔下的女性都是时代的产儿。通过比较,可看出鲁迅重外观式写作,使读者看到社会的黑暗和经济对于人生的影响;沈从文通过一个美好的故事让人看到”传统的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丁玲让人看到女性追求灵肉兼备的爱情,张爱玲让人看到女性心理的恶毒。关键词:苦妇、纯妇、弱妇、真妇、泼妇、恶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女性文学形象众多,她们都有些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能值得注意的地方?本方试选择鲁迅、沈从文、丁玲、张爱玲四作家笔下的祥林嫂、翠翠、子君、莎菲、杨二嫂、曹七巧等六个女性文学形象来比较,研究上述四位作家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一、从对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与沈从文笔下的翠翠这两个女性形象比较研究中,可以发现鲁迅把社会的黑暗直接展示给人们看,以便引起“疗救的注意”,沈从文则呼唤“牧歌式社会”的回归两个女性形象起初对生活都抱着良好的希望:前者希望能够得到起码的生存权,后者希望得到理想的爱情。祥林嫂刚出场时,是相当纯洁、善良而且坚强的。失去丈夫、成为寡妇,虽然使鲁四老爷皱眉头,但这些并没有难倒她。她“手脚都壮大”,“安分耐劳”,“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她的全部希望只是用自己不断的劳动换取最起码的生存权利。翠翠呢,她只不过是要求得到傩送的爱而已。翠翠犹如一簇嫩绿的水仙,承自然雨露的沐浴,受青山绿水的滋养。她温顺乖巧,与爷爷相依为命;善良纯净,跟着爷爷为路人摆渡;多情执着,对傩送暗生情愫,坚守对美好爱情的憧憬。翠翠在端午节赛龙舟时水中抢鸭子,无意中发现了勇敢英俊的摊送,便把少女的一片纯真,朦胧地系在这个年轻人身上两个女性形象的结局大不相同:前者在别人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后者则接着她爷爷摆渡的任务继续干下去。祝福中,祥林嫂由原来“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变成后来常常发呆,以至于失神,变成乞丐,最后竟然在别人最快乐的祝福声中死去了.边城中最后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结语:“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而翠翠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撑爷爷的船,为来往两岸的人摆渡。导致结局大不相同的原因不同祥林嫂在人生路上遇到一个又一个打击,环境可说是险恶:先是被她的婆婆像捆猪一样捆着去卖给山里人,虽然还不能伤害她,但由此可以看出她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什么;在她所嫁的贺老六这个和她差不多的一个忠厚人又死了之后,她又成了寡妇,不过她还有儿子,这时,她还有生活的支柱。但接下来儿子阿毛一被狼叼走,就使她她的两颊消失了血色。她的脸上整日的没有笑影,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手脚也没有先前那样灵活,记性也坏了,不过她还留着一个母亲的尊严,还抱有赢得人们同情的希望。因此,她就不断地向人倾诉她的悲哀,好像她也因为倾诉而得到安慰,主人似乎因倾诉而不再对她不满,周围的冷漠也好像不存在了。但是,这种被母爱强撑着的坚强在冷酷的现实面前终于垮下来了,因为祭祀时四叔不让她摆桌子的事情使她开始发呆。柳妈的话,使她感到阴间地狱的威胁,她就横下心来用一年的工钱捐了“赎罪”的门槛,这时满以为自己在人们眼中是个“干净正常”的人了,可以坦然地去摆福礼了,可是得到的仍然是禁止她沾手的呵斥,她感到自己被判了精神上的死刑。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女人完全被打倒了。她可以忍受物质的困乏和剥削(哪怕是用一年的工钱捐了“赎罪”的门槛),但却无法抵挡那精神上的压迫。可见,祥林嫂形象使我们更加透彻地了解女性的精神心理是怎样在男权制度下被扭曲异化以及女性在这种男权制度下如此麻木而不自知的精神状态。她受到封建统治思想的钳制,都不知道自己命运悲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翠翠的身边是一个又一个善良的人,环境可说是善的: 边城情节较简单,在故事中似乎谁也没有错,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是一群平常善良的人.作为长辈的老船夫、杨马兵,真心希望年轻人得到爱情和幸福,尽心尽力地从中周旋、促成。顺顺在天保为翠翠而死之后,出于对大儿子的哀伤,没有立即答应傩送与翠翠的婚事,其心境完全可以理解。在老船夫死后,他决定接翠翠去城里自己的家中去住,“作为二老的媳妇”,固然出于对翠翠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未尝不包含着此时真心娶翠翠作为儿媳的善良意向。至于天保与傩送,不吵不闹,不动干戈,分别通过托媒搭桥的“车路”和唱歌传情的“马路”向翠翠求婚,展开自由平等的竞争,未伤兄弟间同胞手足之情。写作目的不同:分析祥林嫂形象,我们可以说,是社会的“恶”害死了她,是夫权、族权、神权的观念害死了她。必须说祥林嫂的惨死是个社会悲剧。在祝福中,鲁迅叙述的关于祥林嫂的一些平常事,每一件事情都能够说明祥林嫂是纯洁、善良、坚毅,但就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情,却充满着社会的黑暗,它们织成了一张网,使这个纯洁、善良、坚毅的女性,完全陷入一个被损害与被侮辱的悲剧中。先有“从一而终”的观念毒害着她。在封建社会里,从一而终的观念在人们尤其是在妇女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 “一女不侍二夫”观念使祥林嫂在丈夫死后也终身不再嫁,能够像牛马般活下去就心满意足了,不幸被婆婆卖给贺老六后,就以撞香案来表示反抗。 再有“再嫁女性是肮脏的女性”的观念损害着她。儿子惨死使她回到鲁四老爷家做女佣。但她在鲁四老爷心中是“不祥物”,被剥夺了摆福礼的权利,这就使祥林嫂想做个安稳的奴隶的希望也完全破灭了。神权观念毒害着她。一想到死后将要面对阴间残酷的惩罚,祥林嫂又不寒而栗。反抗再嫁、捐门槛、摆福礼遭拒,这一次次希望改变命运的行为都带着深刻的悲剧性。这个命运悲惨、懦弱而痛苦的女人,竟带着沉重的负罪感死去。 通过翠翠形象,我们可以说,她的爱情悲剧是没有人有意造成的。翠翠的爱情是纯净的,超越一切世俗的利害关系。她是那样天真,那样单纯。翠翠的爱是一串梦。翠翠在所爱的人架船远走后,为人单纯。心上人漂船而去,爷爷去世,她没有怨恨没有绝望,仍持着一份温柔,一份希望,继承爷爷留下的渡船,矢志不渝地等着心爱的人回来。在这里,她没有寻死觅活,没有从此改变行为方式,仍然纯朴的做人做事。翠翠的人性人情之美也在这坚守与等待中彰显其光彩,在她身上,我们领悟了湘西少女温柔似水的生命特质。沈从文借翠翠唱出了一曲醉人的生命之歌。能够接过爷爷的活,为来往的人摆渡老大天保是讲究为兄之道的,弟弟是讲究为弟之道的。老大天保早就钟情于翠翠,结果老大知道翠翠爱的是弟弟,又觉得与弟弟抢一个女人也无骨气,便赌气离家出走。傩送知道哥哥由于行船遇险翻江而死后,觉得对不起哥哥,悔恨中架船远走了。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神权、族权、夫权等一样样都压到鲁迅塑造的祥林嫂这个思想封建,迷信守旧,性情软弱的女性形象身上,她真的太苦了,太悲惨了, 可谓“苦妇”。通过这个“苦妇”,我们看到社会对这个中国妇女造成的深重灾难,这使这篇小说带着浓郁的悲剧色彩,鲁迅由此把社会的黑暗直接展示给人们看,可谓“直面惨淡的人生”,以便引起“疗救的注意”;而沈从文塑造了纯朴纯洁的翠翠形象,她是个纯洁的少女,有着纯真的心,身边遇到的也都是纯朴的人,是沈从文作品里湘西少女群中的典型,在她身上集中了湘西自然,民族,人情中最为优美的成分,她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与极致。她真可说是个“纯妇”。沈从文通过这个“纯妇”让人“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题记)。沈从文借此呼唤自由美好的“牧歌式社会”回归,并以此对当时湘西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批判。当然,沈从文在这里所构筑的理想梦幻也只是如陶渊明笔下桃花源一样的虚幻世界。作者明知现实的无情,却偏要在这无情的现实里寻觅理想的人生,这也是小说令人感动的地方。二、从对子君与莎菲的比较研究中,可以发现鲁迅反映出经济与妇女解放的关系,而丁玲表现出本真的爱情观两个女性形象都对爱情抱着美好的希望,但前者的希望以爱情为起点,后者的希望主要是对“真的爱情”的追求:伤逝中的知识青年子君和涓生,崇尚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对旧势力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自由结合了。她们的爱情当然是真挚的、热烈的。同居前的子君是勇敢可爱的,她是一位渴求新知识、觉醒很快的少女。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她发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的宣言。这话使涓生“说不出的狂喜”,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们的爱情是有共同思想基础的。为了取得恋爱自由的胜利,她背叛了家庭,面对世俗的冷眼她无所畏惧。贯穿她整个思想和行动的只有一个字:“爱”。涓生奉献给子君的是纯真热烈的爱,子君表现出的勇敢和无畏也是因为爱,支持他们理想的是爱,自由结合成了他们爱情的目标。子君追求爱情可谓大胆。后者莎菲大不相同,自由地婚恋在她是不在话下的,她不以两性自由结合为满足,她更看重的是思想与性格的结合。她不服从旧礼教,要求过激烈的生活,弥补她的苦闷,追求身心的自由,对爱情又有无限憧憬。她毅然决然地拒绝了爱她的、懦弱的苇弟,在吻了凌吉士的富于诱惑的红唇后又一脚踢开了这个卑琐的青年。她渴望灵与肉的结合,不像有些女性一样只追求男性的高尚精神,她也同样重视感性的欲望。“为什么不扑过去吻住他的嘴唇,他的眉梢,他的”“假使他把我紧紧地拥抱着,让我吻遍他全身,然后他把我丢下海去,丢下火去,我都会快乐的闭着等待那可以永久保藏我那爱情的死的来到。唉!我要他给我一个好好的死就够了”“但当他贸然地伸开手手臂来拥抱我时,我竟又忘记了一切,我临时失掉了我所有的一切自尊和骄傲,我是完全被那仅有的一副好丰仪迷住了,在我心中,我只想,紧些!多抱我一会儿吧,明早我便走了!” 这篇小说直白地展现女性的欲望可谓大胆! 这爱情观可谓本真。两个女性形象的希望都破灭了:前者回到了她的封建旧家庭中去,死后的坟墓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后者也发出“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呵,我可怜你,莎菲!”的哀叫。希望破灭的原因各不相同:饥饿的威胁,失去经济基础支撑,是导致子君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子君与涓生同居之后,他们的爱便“凝固”了,他们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但他们却把爱情的源泉堵塞了。因为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失去了附丽。她的精神逐渐麻木、空虚,没有了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甚至没有了渴望新生的念头,只是“吃了筹钱,筹来吃饭”,饲油鸡、喂阿随。对涓生的“怒色”她可以视而不见她已完全变成一个只能拉着丈夫的衣角生活的平庸的家庭妇女了。当涓生被解职了,他们的最低生活保障也没有了,失去了爱情生活的经济基础。涓生四处求职,子君忍饥受冻,操持家务。在饥饿的威胁下,他们思想感情上的裂痕不断扩大,爱情悲剧急剧发展。终于,涓生认为子君是累赘,“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分离”,宣布了爱情的死亡“我已经不爱你了”。子君这个为爱忘了一切的少女,就只好回到她原来冲出的封建旧家庭中去。子君悲惨地死了。而社会上对她拚尽全力营建起来的、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家庭却根本不予承认。莎菲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则是苇弟懦弱,凌吉士卑琐。在她面前,苇弟只知哭泣。而凌吉士所想要的只是同朋友们任意谈笑,热心于演讲辩论会,网球比赛,做外交官,做生意成资本家等等.而这两者都不是莎菲心中理想的男性。她说:“就是在他丰仪的里面是躲着一个何等卑琐的灵魂!”“唉,可怜的男子!神既然赋予你这样的副美形,却又暗暗的捉弄你,把你这样一个毫不相称的灵魂放到你人生的顶上!你以为我所希望的是家庭吗?我所喜欢的是金钱吗?我所骄傲的是地位吗?”“你在我面前,是显得多么可怜的一个男子啊!” 可见她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女子,她尽情地舒展自己的个性,享受青春的快乐,幻想追求着热烈而刺激的爱情与痛快的生活。她反抗而不免病态,鄙视世俗却为声色所惑。在她身上,有对封建礼教的背叛,对真爱情的追求、对个性解放的无限憧憬。写作目的不同: 鲁迅意图是借此表达经济对于生活的重要。通过子君形象,让我们看到:由于在经济上不能自立,所以女性离开丈夫寸步难行,不能独立,必须依靠丈夫才能生活。通过这个“弱妇”形象,我们可以想到,个性解放不能解决妇女解放问题。只有进行社会革命,在社会解放的前提下,妇女才能获得真正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而丁玲则通过莎菲形象表达追求真正的爱情的重要。其意图是表明妇女应该追求理想的爱情,追求灵肉皆备的爱情。她憎恶封建的专制礼教,对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具有挑战性。同时她又憎恶资产阶级庸俗的生活方式及对金钱的追求,追求美好的理想的全新的生活。由于莎菲女士的日记是通过日记形式写的,所以在剖析心理方面达到了相当深的程度。她不仅对社会进行冷静的剖析,透视各种人的灵魂,也对自己的灵魂进行大胆地、无情地暴露。丁玲笔下的莎菲,揭开了中国几千年女性历史总最难以揭开的那一层“性”的神秘面纱,使女性的感性欲望第一次获得了面世的机会,内在的精神与肉体的欲望趋于统一,是个灵肉兼求的女性,可谓“真妇”。通过这个“真妇”形象,丁玲告诉我们:做人要做真正的人,本真的人,要自己想要的,得自己想得的。 “对真正的爱情来说,美好的情愫和自我选择的行为,二者缺一不可。没有前者,爱会失去生命的依托和和信念,变成无所顾忌的粗野的兽性的泛滥。而没有后者,爱又会变成无根之本,无源之水,苍白空泛。”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子君是一个追求恋爱婚姻的自由的女性,一个自强不足的女性,是个“弱妇”;而后者是个追求真正爱情的女性,是在爱情选择中占据主动地位的少数女性形象之一;前一篇小说为了让人看到女性解放问题的关键,后一篇小说则为了让人看到女性心目中的真正完美的爱情是什么。 “作为一名女性作者,(丁玲)深刻感知中国女性生存的艰难,生活的痛苦和不幸,在作品中真实感人地展现了现代青年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及为争取做一个真正的、平等的人所曾表现出的抗争精神,包括其中的惶惑与迷失。可以说,正是丁玲确立了中国现代具当代性的女性文学” 另外,鲁迅和丁玲各自的人生经历似乎均能非常好地证明他们分别重视从经济看问题和追求本真这个意思。在呐喊自序中,我们知道鲁迅有四年多的时间曾经经常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受尽人家的轻蔑,同时家境由小康而坠入困顿,使他早早地看出了世人的真面目,深刻地看到了经济对于生活的影响。丁玲的经历可以很清楚地表现出她追求本真的爱情。年轻的她1924年来到北平,遇到了贫穷的青年诗人胡也频。丁玲写道:“他(胡也频)的勇猛、热烈、执拗、乐观和穷困都惊异了我,虽说我还觉得他有些简单,有些蒙昧,有些稚嫩,但却是有着最完美的品质的人。他还是一块毫未经过雕琢的璞玉,比起那些光滑的烧料玻璃珠子,不知高到什么地方去了。因此我们一下也就有了很深的友谊。”后来两人一起走上革命道路。胡也频被杀害后,她奔赴延安,发现了比她小13岁的军官陈明,两人结为夫妻,在患难中互相鼓励,后来生病,陈明的爱伴随丁玲走过生命最后的旅程。临终前,她深情地对陈明说了最后一句话:“吻吻我。”三、从对杨二嫂与曹七巧的比较研究中,可以发现鲁迅意在表现一个城镇女性小市民的尖酸刻薄;而张爱玲意在表现一个大城镇女性在金钱重压下的恶毒从语言上看:杨二嫂对别人可以什么话都说得出口,非常自私,对他人非常尖刻,而曹七巧口中只有“钱”,实在是无情无义。“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 “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二房姨太太,出门就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啊呀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这是对迅哥儿说话,杨二嫂大呼小叫,刺耳的尖叫声,唐突的套近乎,不合时宜的卖老资格,表现出她的为人尖酸刻薄。她信口雌黄,是对迅哥儿的诬蔑。可见她的嘴说人是不讲依据的。只要别人不合她的意,她就能张口乱说。再看曹七巧的话,下面一段话是季泽与她的对话。他(季泽)低着头的一个字一个字说道: “你知道我为什么跟家里那个不好,为什么我拼命的在外头玩,把产业都败光了?人知道这都是为了谁?”曹七巧脸色都变了之后,却背过脸去淡淡笑道:“我要相信你才怪呢!” 再看下文她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么?不是的,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泽相爱。”她微微抬起脸来,季泽立在她跟前,两手合在她扇子上,面颊贴在她扇子上。他也老了十年了,然而人究竟还是那个人呵!他难道是哄她么?他想她的钱她卖掉她的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仅仅这一转念便使她暴怒起来。就算她错怪了他,他为她吃的苦抵得过她为他吃的苦么?对于自己心爱的人,她也不见一点感情,不说一句带感情的话,心中只有一个字:钱。从行为上看,杨二嫂只要能得到哪怕是点点好处,可以摸,可以抢一些小东西,其他的就不顾了,而曹七巧就想着不让手中的钱丢失。从对自己与亲人的关系看,故乡中未提及,据文本看,杨二嫂应该很爱自己的亲人,而曹七巧对自己的子女都非常恶毒,简直连野兽都不如。“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从这样的装束中我们至少是可以看出由于经济和年龄(人老珠黄)的关系,她的生活改变了很多,她已经没有条件或是不再有闲情逸致去维护她的爱美之心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女人出门是一定要穿裙子的)。从她的站姿看,那副神情是多么 “自尊”“自爱”“自重”啊!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这一句,把一个全面出击,手、嘴、眼、脚并用,爱贪小便宜的,自私自利的老女人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杨二嫂“愤愤的”离开,是因为自己没有从“我”的身上捞到多少油水; “慢慢向外走”,是在寻找可以顺手拿走的“猎物”;“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那叫该出手时就出手,不拿白不拿。还有,在“我们”乘上船离开家乡时,又有一段补叙,给她续了一个很精彩的结尾:“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杨二嫂)本是每日必到”,当她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后,“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的这么快。”杨二嫂每日必到的目的是什么呢?无非是为了随手再拿人家一点东西,贪点小便宜;灰堆里的碗碟她是怎么发现的呢?怎么又知道是闰土埋的呢?闰土是完全没有必要去藏什么东西的,因为“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可见,杨二嫂为了邀功,为了找点理由拿东西,不惜随心诬蔑起闰土来,这是多么令人不耻的事情啊。在张爱玲的金锁记中,曹七巧在这个公馆族中小心翼翼的过日子,守着一个患骨痨的残废的丈夫,在无爱中殉了阴沉沉的名分与礼教。竭力压抑着她的情欲,始终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和合理的发泄,她个人本能的要求在其丈夫和三叔姜季泽那儿都得不到满足。而曹七巧作为一个传统女性又不能去外面的世界里寻找慰藉,只能独自在情感的荒漠中忍受煎熬。即使在死了丈夫和婆婆之后,她有了钱,挣脱了家族势力的束缚,赢得了新的生存地位之后,她也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幸福和爱情,竟然一步步走向疯狂,去逼杀媳妇,毁灭儿女的情爱,可说是恶毒到极点。从写作目的上看,塑造杨二嫂为的是用她身上的缺点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和恪守封建礼教;而塑造曹七巧则是为了表现大城镇中少数女性的恶毒。故乡这篇小说主要人物是闰土,鲁迅塑造杨二嫂一方面是以塑造她身上所具备的世俗社会所说的“能说会道”、“手脚麻利”、“干净利索”、“不笨不傻”“自私刻薄”来衬托主要人物闰土的纯朴、善良和恪守封建礼教;另一方面是以她生活的前后变化,来展示城镇小市民生活的日渐贫困,从另一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金锁记通过金钱让曹七巧成为受害者,又让她成为害人者的故事,揭示出金钱对人性的巨大腐蚀作用,以及人性在金钱的诱惑腐蚀之下产生的深刻变化。当七巧不动声色地向30岁女儿的最佳求婚者暗示女儿有鸦片烟瘾时,真正展示了中国妇女破碎人格中最为惨烈的图景!通过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