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P-材化学院.doc_第1页
ICP-材化学院.doc_第2页
ICP-材化学院.doc_第3页
ICP-材化学院.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技创新平台购置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项目可行性论证与审批表设 备 名 称: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购置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项目可 行 性 论 证 与 审 批 报 告仪器中文名称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仪器英文名称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er购置数量1单价估计人民币(万元)美元(万元)其它经费预算略可供货厂商名(中英文)123仪器主要功能与应用范围可同时分析检测73种元素,每个样品的分析时间仅为35秒,其检测限低、灵敏度高、光学分辨率0.0076nm,是实际工作中光学分辨率最好的一款设备。可实现几十余种金属在高盐、复杂基体、宽浓度范围、高挥发性或低含量等不同条件下大批量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快速准确分析。是研究吸附材料、催化剂、大分子聚合助剂、皮革助剂等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此外,在药物、特别是天然药物的重金属脱除研究、药理研究、环境检测等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技术指标与规格要求技术指标:采用中阶梯CaF2棱镜交叉色散多色器系统;波长:167-785nm;开机稳定时间:35min;分辨率:0.0076nm;吹扫流量:3L/min;紫外区平均量子化效率:80%;检测器速度:1MHz;防饱和溢出:彻底消除了谱线饱和溢出问题;分析速度:35秒测定73种元素(含25秒进样时间);检测限(g/L):Ag (328.068)0.3,Be (234.861)0.01,Ca (396.847)0.01,Cd (214.438)0.05,Mn (257.610)0.03。配置要求:水平观测方式,配置自激式空冷40MHz RF发生器,具有气体吹扫前置冷锥接口,耐高盐玻璃旋流雾化室和同心雾化器,4通道全自动蠕动泵,全气路自动化质量流量控制装置,循环冷却系统,操作控制系统。外围附件包括:180位16mm 样品瓶SPS-3型自动进样器;USN5000型超声波雾化器;SVS快速切换系统;氮气吹扫器;恒温荧光快速筛查系统;恒温紫外快速筛查系统;高挥发性物质进样附件;加氧装置和氩气润湿装置;激光烧蚀系统;SFC样品快速处理系统。一.申请理由(请说明1、购置本设备的必要性;2,能利用该设备的学科;3、本校是否有同类设备,能否共享;4、如果本校已有该类设备,说明这些设备的工作情况;5、国内外供货商以及相关设备的比较) 高精度全谱直读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可同时对73种无机元素进行分析检测,具有线性范围宽、速度快、稳定性高等特点。在模拟高放废物的处理与处置研究中,多种阴离子和40余种无机元素的存在与相互影响,迫切需要快速准确的分析手段,目前尚未有有效的解决方法。拟购买的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可以满足该方面的分析检测工作。 高精度全谱直读电感偶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能够有效的应用于环境保护、冶金、食品、化学化工、材料、油脂、地质、水科学、医学、生物学、临床等典型领域无机物方面的分析,是解决混合溶液中多组分无机元素快速测定的高精度分析仪器,有助于“985工程”资源转换与大分子化工科技创新平台在大分子合成、生物质吸附分离材料、膜分离材料、催化、燃料电池等学科方向取得一系列创新性、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在本校现有的大型仪器共享设备中,西溪校区分析测试中心有Leeman公司Plasma Spec I型扫描式ICP-OES,17年前采购,分析速度、分辨率、检测限等性能均较差,目前正在使用中,由于陈旧,使用状况一般。 二. 预计使用效率以及技术经济效益及风险预测(包括有效机时/年,服务对象,教学、科研、服务成果等)能够服务于本平台学科方向的吸附分离、生物大分子分离、吸附材料、催化剂、燃料电池、无机膜材料等课题组的分析测试工作,化工学科内相关研究课题的教授有20余名,研究课题范围广,测试样品数量大,保守估计使用率在1326小时/年以上。该分析检测系统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学院从事相关教学科研的教师、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预计将极大地促进本学院在生物大分子、材料科学、催化、化工分离、燃料电池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升相应的教学科研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具体表现为在SCI源刊上发表一系列高水平论文,申请一系列国内外专利,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纵、横向课题,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三.使用维护技术力量及仪器安置地点(包括管理责任人、操作人员、维修保养人员的落实、能力水平及是否需要接受专门技术培训等,仪器安置楼、房间号)“985工程”资源转换与大分子化工科技创新平台已确定张安运教授作为管理责任人,负责管理该分析检测系统,相应的操作人员和维修保养人员为潘水全等人。操作人员和维修保养人员需要接受专门技术培训,初期培训工作由仪器供应商负责。此外,张安运教授在日本研究期间,有多年使用该类仪器的经验,可以提供技术指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