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课后习题答案上下册钟理版.pdf_第1页
化工原理课后习题答案上下册钟理版.pdf_第2页
化工原理课后习题答案上下册钟理版.pdf_第3页
化工原理课后习题答案上下册钟理版.pdf_第4页
化工原理课后习题答案上下册钟理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章 流体流动习题解答 1 1 已知甲城市的大气压为 760mmHg 乙城市的大气压为 750mmHg 某反应器在甲地 操作时要求其真空表读数为 600mmHg 若把该反应器放在乙地操作时 要维持与甲地操 作相同的绝对压 真空表的读数应为多少 分别用 mmHg 和 Pa 表示 590mmHg 7 86 104Pa 解 P 甲绝对 760 600 160mmHg 750 160 590mmHg 7 86 104Pa 1 2 用水银压强计如图测量容器内水面上方压力 P0 测压点位于水面以下 0 2m 处 测压 点与 U 形管内水银界面的垂直距离为 0 3m 水银压强计的读数 R 300mm 试求 1 容器内压强 P0为多少 2 若容器内表压增加一倍 压差计的读数 R 为多少 习题 1 2 附图 1 3 51 104N m 2 表压 2 0 554m 解 1 根据静压强分布规律 PA P0 g H PB gR 因等高面就是等压面 故 PA PB P0 gR gH 13600 9 81 0 3 1000 9 81 0 2 0 3 3 51 104N 表压 2 设 P0加倍后 压差计的读数增为 R R R 容器内水面与水银分界面的垂直距离 相应增为 H H 2 R 同理 0 2 R pgRgHgRg RgHg 000 pggpp 0 254m gg10009 81 gg136009 81 2 RH R 4 3 51 10 22 0 30 2540 554mRRR 2 1 3 单杯式水银压强计如图的液杯直径 D 100mm 细管直径 d 8mm 用此压强计测量 容器内水面上方的压强 p0 测压点位于水面以下 h 0 5m 处 试求 1 当压强计读数为 R 300mm 杯内水银界面测压点 A 与细管的垂直距离 a 0 4m 容器内压强 p0等于多少 2 表压 p0增加一倍并忽略杯内界面高度的变化 读数 R 为多少 3 表压 p0增加一倍并考虑杯内界面位置的变化 读数 R 为多少 习题 1 3 附图 1 3 12 104N m 2 表压 2 0 534m 3 0 536m 解 1 因 A B 两点位于同一平面 pA pB P0 gR g h a 13600 9 81 0 3 1000 9 81 0 5 0 4 3 12 10 4N 表压 2 表压加倍后 设压强计读数为 R 若忽略杯内水银界面的变化 则 0 4 23 12 1010009 81 0 50 4 0 534 136009 81 pg ha R g m 3 与 1 相比 表压加倍后杯内水银面下降了 1 h 管内水银面上升 2 h 压强计读数 的增加量为 12 Rhh 2 12 2 d hh D 由以上两式可得 3 1 2 2 1 R h D d 根据等高面即等压面的原理 01 pg hahg RR 2 0 22 dR pgRg hag Rg Dd 00 2 22 pp R d gg Dd 4 2 22 3 12 10 0 234 0 008 136009 8110009 81 0 10 008 0 30 2340 534RRR 此结果表明 使用单杯压强计 因 h1 h2 完全可以忽略杯内界面高度的变化 既方便 又准确 1 4 水从倾斜直管中流过 在断面 A 和断面 B 接一空气压差计 其读数 R 10 两测 压点垂直距离 a 0 3m 试求 1 A B 两点的压差等于多少 2 若采用密度为 830kg m 3的煤油作指示液 压差计读数为多少 3 管路水平放置而流量不变 压差计读数及两点的压差有何变化 习题 1 4 附图 1 3 04kPa 2 58 8mm 3 98 1Pa 解 首先推导计算公式 因空气是静止的 故 p1 p2 即 121A pghg hRgR B p pA gh1 pB gh2 gR 1 在等式两端加上gH 4 1AAB pg Hhg HhgR B p 1AAB pgZgZgR B p 1AB gR 1 若忽略空气柱的重量 1AB gR 9 81 0 01 1000 98 1N 2 ABABB ppgZ Nm A 3 Z 98 1 10009 810 3 3 0410 2 若采用煤油作为指示液 2 1 98 1 5 88 10m58 8mm g9 81 1000830 AB R 3 管路流量不变 AB 不变 压差计读数 R 亦不多变 管路水平放置 ZA ZB 0 故 2 pp98 1 m ABAB N 1 5 在图示管路中水槽液面高度维持不变 管路中的流水视为理想流体 试求 1 管路出口流速 2 管路中 A B C 各点的压强 分别以 N 和 m H2O 表示 3 讨论流体在流动过程中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习题 1 5 附图 1 9 9m s 1 2 PA 39 24kPa 4mH2O PB 9 81kPa 1mH2O PC 29 43kPa 3mH2O 3 略 解 1 以大气压为压强基准 以出口断面为位能基准 在断面 1 1 和 2 2 间列机械能守恒式可 得 5 212 2 29 81 59 9 ug zzm s 2 相对于所取基准 水槽内每 kg 水的总机械能为 W Hg 5gJ kg 理想流体的总机械能 守恒 管路中各点的总机械能皆为 W 因此 A 点压强 2 5454 2 AA A pu Wgzgggg PA 4 1000 9 81 3 924 10 4N m2 或 4m H 2O B 点的压强 2 2 2 1000 515 2 10009 81 19810 1m H O B BB u pWgzggg Nm C 点压强 2 42 2 1000 532 2 100039 812 943 10 3m H O c cC u pWgzggg Nm 由于管内流速在 1 中已经求出 从断面 1 1 至 A B C 各断面分别列机械能守恒式 亦可求出各点的压强 3 相对于所取的基准 水槽内的总势能为 5gJ kg 水槽从断面 1 1 流至断面 2 2 将全部势 能转化为动能 水从断面 1 1 流至断面 A A 获得动能 2 5 2 A u g Jkg 但因受管壁约束 流体从断面 1 流至断面 A 所能提供的位能只有 g z1 zA 1g J kg 所差部分须由压强能补充 故 A 点产生 4m H2O 的真空度 水从断面 A 流至断面 B 总势能不变 但同样因受管壁的约束 必有 g zA zB 5g 的 位能转化为压强能 使 B 点的压强升至 1m H2O 同理 水从断面 B 流至断面 C 总势能不变 但位能增加了 g zC zB 4gJ kg 压强 能必减少同样的数值 故 C 点产生了 3m H2O 的真空度 最后 流体从断面 C 流至出口 有 g zC z2 3g 的位能转化为压强能 流体以大气压 强流出管道 1 6 用一虹吸管将水从池中吸出 水池液面与虹细管出口的垂直距离为 5m 虹吸管出口 流速及虹吸管最高点 C 的压强各为多少 若将虹吸管延长 使池中水面与出口垂直距离增 为 8m 出口流速有何变化 水温为 30 大气压强为 760 Hg 水按理想流体处理 6 习题 1 6 附图 9 9 m s 1 32 7kPa 12 4 m s 1 解 1 在断面 1 1 2 2 之间列机械能守恒式得 2 229 81 59 9 ugzm s 在断面 1 1 和 C C 之间列机械能守恒式 并考虑到 uC u2 可得 2 4 136009 810 7610009 8173 2710 2 c caa u ppghpg hzN 2 虹吸管延长后 假定管内液体仍保持连续状态 在断面 1 1 和 2 2 之间列机械能守恒式 得 2 2ugz 2 32 2 136009 810 7610009 81 103 30 10 c caa u ppghpg hz Nm 因 C 点的压强小于水在 30oC 的饱和蒸气压 Pv 4242N m2 故水在 C 点已发生气化 C 点 压强不能按上述算 而应保持为流体的饱和蒸气压 故在断面 1 1 和 C C 之间列机械能 守恒式得 smgh pp u va C 4 12 81 92 1000 4242101300 2 2 2 2 12 1 出口流速 u2 uC 1 7 如图 水通过管线 108x4 mm 流出 管线的阻力损失 不包括出管子出口阻力 可 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7 hf 6 5u2 式中 u 式是管内的平均速度 试求 1 水在截面 A A 处的流速 2 水的体积流率为多少 m3 h 1 习题 1 7 附图 1 2 9 m s 1 2 82 m3 h 1 解 对槽液面与管出口列 B E 方程 f h u gz pu gz p 22 2 2 2 2 2 1 1 1 u1 0 p1 p 2 z1 6m z2 0 hf 6 5u 2 6 9 81 2 2 5 6 2 u u u uA 2 9m s v uA hm 8236001 0 4 9 2 32 1 8 高位槽内贮有 20 的水 水深 1m 并维持不变 高位槽底部接一长 12m 直径 100mm 的 垂直管 若假定管内的阻力系数为 0 02 试求 1 管内流量和管内出现的最低压强各为多少 2 若将垂直管无限延长 管内流量和最低点压强有何改变 8 习题 1 8 附图 1 6 34 10 2 m3 s 1 61 9kPa 2 7 77 10 2 m3 s 1 37 6kPa 解 1 在断面 1 1 和 2 2 间列机械能衡算式得 2 29 81 121 8 1 12 110 50 02 0 1 B g Hh um s H d 22 23 0 1 8 16 34 10 44 d Vums 从管入口点 B 至管出口没有任何局部阻力 故 B 点压强最低 在断面 1 1 和 B B 间列机械 能衡算式 以断面 B B 为基准面 22 22 aBBB B ppuu gh 2 2 5 1 2 10008 1 10009 81 11 013 101 5 2 B BaB u pghp 6 19 10 4N m2 20 水饱和蒸汽压 PV 2338N m 2 故水在断面 1 1 和 2 2 之间是连续的 以上计算结果有 效 2 当管长 H 无限延长 上式中水深 h 入口损失和出口动能皆可忽略 2229 810 1 9 9 0 02 gHg um s H dd 9 V 222 0 19 97 7710 4 ms 此时管内最低压强 2 2 542 1 2 10009 9 10009 81 11 013 101 53 763 10 2 B BaB u pghp Nm 1 9 精馏塔底部用蛇管加热如图所示 液体的饱和蒸汽压为 1 093 105N m 2 液体密度为 950kg m 3 采用 形管出料 形管顶部与塔内蒸汽空间有一细管相连 试求 1 为保证塔底液面高度不低于 1m 形管高度应为多少 2 为防止塔内蒸汽由连通管逸出 形管出口液封 h 高度至少应为多少 习题 1 9 附图 1 1m 2 0 86m 解 1 假设液体排出量很小 塔内液体可近似认为处于静止状态 由于连通管的存在 塔内 压强 PA等于 形管顶部压强 PB 在静止流体内部 等压面必是等高面 故 形管顶 部距塔底的距离 H 1m 2 塔内蒸汽欲经 形管逸出 首先必须将管段 BC 内的液面压低降至点 C 此时 C 点 的压强 PC PA Pa gH 为防止蒸汽逸出 液封的最小高度 H 55 1 093 101 013 10 0 86 9509 81 Aa PP m g 1 10 两容器的直径分别为 D1 1000mm D2 400mm 容器 A 水面上方维持不变的真 空度 HV 100mmHg 容器 B 为敞口容器 当阀门 F 关闭时 两容器的水面高度分别为 Z1 2 5m Z2 1 5m 试问 1 当阀门开启时 两液面能否维持不变 2 若不能维持原状 当重新达到平衡时 液面高度各有何变化 10 习题 1 10 附图 1 液面不能维持不变 2 容器 A 水面上升了 0 05m 容器 B 水面下降 0 31m 解 阀门开启后 若液体仍保持静止状态 液体面将维持不变 液体仍处于静止状态的条件是 其中任何两点 例如 A 点和 B 点的单位重量流体总势能相等 分别取地面和大气压为位 能和压强势能的基准 则 B 点单位重量的总势能为 2 1 5 A Zm g A 点单位重量的总势能为 1 136009 810 1 2 51 14 10009 81 VA gH Zm gg 因 B A 水将从容器 2 流向容器 1 液面不能维持不变 1 设液体重新静止时 容器 1 水面上升了 h1 容器 2 水面下降了 h2 则 1122 V gH ZhZh g 22 22 122 22 1 0 4 0 16 1 D h hhh D 由以上两式得 21 2 1 52 513 60 1 0 31 10 161 16 V H ZZ hm 12 0 160 05hhm 11 在不可压缩的同一种静止流体内部 各点的单位总势能处处相等 在重力场内 单位总势 能由位能和压强势能两部分组成 若以单位体积为基准 则 gZp 常数 式中各项的单位为 J m2或 N m3 刚好与压强相同 故 gZp 可称为虚拟压强 若以单位质量为基准 则 p gz 常数 式中各项的单位为 J kg 若以单位重量为基准 则 p Z g 常数 式中各项的单位为 J N 或 m 具有长度因次 以上诸式是在流体为静止的前提下推导出来的 方程式得到成立的条件是 流体为静止 否则流体将由高势能向低势能流动 1 11 高位槽内的甘油 1260kg m 3 沿直径为 10mm 的管道送至某容器 甘油温度为 60 管内流量为 1 96 10 5m3 s 1 若其他条件不变 将甘油升温至 100 管内流量为 多少 1 51 10 4m3 s 1 解 已知 甘油的密度 1260kg m3 60 甘油的粘度 100cp 100 时的粘度 13cp 60 时管内流速 5 22 44 1 96 10 u0 25m s d0 01 V 3 du12600 010 25 Re31 5 2000 100 10 设温度升为 100 仍为层流 因管路两端的总势能差不变 22 32l u32lu dd 100 uu0 251 92m s 13 243 V0 011 921 51 10m s 4 因 12 3 du12600 01 1 92 Re1861 2000 13 10 故以上计算结果有效 1 12 如图 两敞口储罐的底部在同一水平面上 其间由一内径为 75mm 长为 200m 的 水平管和局部阻力系数为 0 17 的全开阀门连接 一储罐直径为 7m 盛水深为 7m 另一 储罐直径为 5m 盛水深 3m 若阀门全开 问大罐内水降低到 6m 时 需多长时间 设管 道流体摩擦系数 0 02 忽略进出口局部阻力 9543 4s 习题 1 12 附图 略 1 13试从 Navier Stokes方程出发 推导出牛顿型流体在圆管内稳定层流时的速度分布 速 度与半径的关系 流体压降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式 略 1 14 水 粘度为 1cp 密度 1000kg m 3 以平均速度为 1m s 1流过直径为 0 001m 的水平 管路 1 水在管路的流动是层流还是湍流 2 水流过管长为 2m 时的压降为多少 mH2O 3 求最大速度及发生的位置 4 求距离管中心什么位置其速度恰好等于平均速度 1 层流 2 6 53 mH2O 3 2m s 1 在管中心 4 3 54 10 4m 解 1 Re 1 1000 0 001 0 001 1000 2000 层流 2 P 32 lu d2 32 0 001 2 1 0 001 2 64000Pa 6 53m 3 umax 2u 2 m s 1 在管中心 4 由 u umax 1 r ri 2 得 1 2 1 r 0 0005 2 r 3 54 10 4m 1 15 如图 水 H2O 1000kg m 3 从水槽沿内径为 100 mm 的管子流出 A 当阀门关闭时 U 型压力计读数 R 600 mmHg 此时 h 1500 mm 当阀门部分开启 13 时 R 400mmHg 而 h 1400mm 管路的摩擦系数 0 025 出口的局部阻力系数 0 4 求 水的体积流量为多少 m3 h 1 B 当阀门全开 2 2 面的压强为多少 Pa 假设 仍为 0 025 阀门的当量长度为 1 5 m Hg 13600kg m 3 1 88 5 m3 h 1 2 32970Pa 习题 1 16 附图 解 1 阀门部分开启 对 1 1 yA 0 A p xA 60 0 64 yB 1 0 64 0 36 4 无 5 若苯 甲苯混合液中含苯 0 4 摩尔分率 试根据本题中的 t x y 关系求 1 溶液的泡点温度及其平衡蒸气的瞬间组成 2 溶液加热到 100 这时溶液处于什么状态 各相的量和组成为若干 3 该溶液加热到什么温度时才能全部气化为饱和蒸气 这时蒸气的瞬间组成如 何 toC 80 1 85 90 95 100 105 110 6 x 1 000 0 780 0 581 0 411 0 258 0 130 0 y 1 000 0 900 0 777 0 632 0 456 0 262 0 解 1 由苯 甲苯的 t x y 关系得 x 0 4 时 泡点温度 95 5 平衡蒸气的瞬间组成 0 615 2 溶液加热到 100 时处于气液混合共存区气液相组成各位 x 0 26 y 0 47 根据杠杆原理 气液相量之比 4 047 0 26 04 0 2 1 3 由气液平衡关系知溶液加热到 102 时才能全部气化为饱和蒸气 此时 y 0 4 6 常压下将含苯 A 60 甲苯 B 40 均指摩尔百分数 的混合液闪蒸 即平衡 蒸馏 得平衡气 液相 气相摩尔数占总摩尔数的分率 气化率 1 q 为 0 30 物系相 对挥发度 2 47 试求 闪蒸所得气 液相的浓度 若改用简单蒸馏 令残液浓度与闪蒸的液相浓度相同 问 馏出物中苯的平均浓度为多少 提示 若原料液 平衡液 气相中 A 的摩尔分率分别以 xF x y 表示 则存在如下关系 33 11 q x q qx y F 解 1 闪蒸 由2 3 7 11 x q x x q q y F 和 x x y 1 1 解方程得x 0 54 从而y 0 74 2 简单蒸馏 由方程 F W W F x x x x W F 1 1 lnln 1 1 ln 和 DWF DxWxFx 得出 D x 0 79 即馏出物中苯的平均浓度为 79 7 某二元物系 原料液浓度 xF 0 42 连续精馏分离得塔顶产品浓度 xD 0 95 已知塔顶 产品中易挥发组分回收率 0 92 求塔底产品浓度 xW 以上浓度皆指易挥发组分的摩尔 分率 解 由 DWF DxWxFx 和92 0 F D Fx Dx 得出 W x 0 056 8 有一二元理想溶液 在连续精馏塔中精馏 原料液组成 50 摩尔 饱和蒸气进料 原料处理量为每小时 l00kmol 塔顶 塔底产品量各为 50kmol h 已知精馏段操作线方程 为 y 0 833x 0 15 塔釜用间接蒸气加热 塔顶采用全凝器 泡点回流 试求 1 塔顶 塔底产品组成 用摩尔分率表示 2 全凝器中每小时冷凝蒸气量 3 提馏段操作线方程 4 若全塔平均相对挥发度 3 0 塔顶第一块板的液相默弗里板效率 EML O 6 求 离开塔顶第二块板的气相组成 解 1 由 精 镏 段 方 程 D x R x R R y 1 1 1 及 已 知 的 精 馏 段 操 作 线 方 程 为 y 0 833x 0 15 得出 833 0 1 R R 和 1 R xD 0 15 解得 R 5 xD 0 9 xW 0 1 2 全凝器中每小时冷凝蒸气量 V R 1 D 300 kmol h 3 提镏段操作线方程 W x WqFL W x WqFL qFL y 1 25x 0 025 34 4 求离开塔顶第二块板的气相组成 2 y EML 1 1 xx xx D D 0 6 又 1 x 1 11 1 yy y 1 1 23y y D D x x 23 0 75 解得 1 x 0 81 又由物料平衡得 2 y 1 y V L xD 1 x 0 9 1 R R 0 9 0 81 0 825 9 有一二元理想溶液 在连续精馏塔中精馏 原料液组成 50 摩尔 饱和蒸汽进料 原料处理量为每小时 l000kmol 塔顶 塔底产品量各为 500kmol h 已知精馏段操作线方 程为 y 0 86x 0 12 塔釜用间接蒸气加热 塔顶采用全凝器 泡点回流 试求 1 回流比 R 塔顶 塔底产品组成 用摩尔分率表示 2 精馏段上升的蒸气量 qn V 及提馏段下降的液体量 qn L 3 提馏段操作线方程 4 若相对挥发度 2 4 求回流比与最小回流比的比值 min R R 解 1 回流比 R 塔顶 塔底产品组成 D x R x R R y 1 1 1 0 86x 0 12 解得 R 6 14 xD 0 857 xW 0 143 2 精馏段上升的蒸气量 qn V 及提馏段下降的液体量 qn L L L RD 3070 kmol h V R 1 D 3570 kmol h 3 提馏段操作线方程 W x R x R R y 1 1 1 1 19x 0 02 4 min R 1 1 1 1 1 F D F D y x y x 1 734 所以 min R R 3 54 10 某连续精馏操作中 已知操作线方程如下 精馏段 y 0 723x 0 263 提馏段 y 1 25x 0 0187 若原料液于露点温度下进入塔中 试求原料液 馏出液和釜残液的组成及回流比 解 由题意知 1 R R 0 723 所以R 2 61 35 1 R xD 0 263 所以 D x 0 95 由y W x 1 25 W x 0 0187 得出 W x 0 0748 因为露点进料 q 线方程为 y F x 由 q 点坐标 解两段操作线方程 x 0 535 y 0 65 得 F x 0 65 11 用一连续精馏塔分离由组分 A B 所组成的理想混合液 原料液中含 A0 44 馏出液中 含 A0 957 以上均为摩尔分率 已知溶液的平均相对挥发度为 2 5 最小回流比为 1 63 试说明原料液的热状况 并求出 q 值 解 平衡线方程为 y x x 1 1 x x 5 11 5 2 精镏段操作线方程为 D x R x R R y 1 1 1 0 62x 0 364 所以 q 点坐标为 x 0 365 y 0 59 因为 x 0 365 F x 所以原料为气液混合物 由 q 线方程可得 F x 1 q y qx 解得 q 0 667 12 无 13 在常压连续精馏塔中 分离苯 甲苯混合液 若原料为饱和液体 其中含苯为 0 5 塔顶馏出液中含苯 0 9 塔底釜残液中含苯 0 1 以上均为摩尔分率 回流比为 4 52 试求 理论板层数和加料板位置 物系平衡资料见题 7 解 按 M T 图解法求理论板层数 图示步骤略 精镏段操作线截距 1 R xD 152 4 9 0 0 163 绘得的理论板层数为 N 16 加料板为从塔顶往下的第三层理论板 14 在常压连续提馏塔中分离含乙醇 0 033 的乙醇 水混合液 饱和液体进料 直接蒸气加 热 若要求塔顶产品乙醇回收率为 0 99 试求 36 1 在无限多层理论板层数时 计算每摩尔进料所需蒸气量 2 若蒸气量取为 2 倍最小蒸气量时 求所需理论板层数及两产品的组成 假设塔内气液恒摩尔流动 常压下气液平衡资料列于例 1 5 题附表中 解 由方程 F V0 D W 和 F F x D D x W W x及 D D x 0 99 F F x解得 W x 0 00033 1 在无限多层理论板层数时的操作线斜率为 WF WF WF F xx yy xx y V F V W m i n0m i n0 直接蒸汽加热 W y 0 由平衡数据查得 F x 0 033 F y 0 270 所以解得 min0 V 0 121 mol mol 进料 2 0 V 2 min0 V时所需理论板层数及两产品的组成 显然D 0 V F D Fx Dx F D x x242 0 0 99 所以 D x 0 135 图解法求得理论板层数为 5 图解法略 15 在连续操作的板式精馏塔中分离苯 甲苯混合液 在全回流的条件下测得相邻板上的液 体组成分别为 0 28 0 41 和 0 57 试求三层板中较低的两层的单板效率 操作条件下苯 甲苯混合液的平衡资料如下 x 0 26 0 38 0 51 y 0 45 0 60 0 72 解 在全回流操作时 1 n y n x 由板效率定义知 Em v 1 1 nn nn yy yy 3 y 2 x 0 41 2 y 1 x 0 57 由表查得 2 y 0 628 所以 Em 2 32 32 yy yy 0 73 73 同理 Em 3 67 16 有一精馏塔 已知塔顶馏出液组成 xD 0 97 摩尔分数 回流比 R 2 塔顶采用全凝 器 泡点回流 其气液平衡关系为 x x y 14 11 4 2 求从塔顶数起离开第一块板下降的液 体组成 x1和离开第二块板上升的气相组成 y2 37 解 由 x x y 14 11 4 2 推出 y y x 14 11 由于 1 y xD 0 97 所以 x1 0 75 故 2 y 1 y 1 R R xD 1 x 0 82 17 19 无 第二章 吸收 暂无 第五章 干燥 1 无 5 2 1 0133 105Pa 1 个大气压 温度为 50 的空气 如果湿球温度为 30 计算 1 湿度 2 焓 3 露点 4 湿比容 解 1 H 0 021 I 116kJ kg td 25 C 12 0 273 27350 4 22 18 021 0 92 1 vH 5 3 已知一个干燥系统的操作示意图如下 在 I H 图中画出过程示意图 求循环空气量qm L 解 示意图 见右图 1HHq CAL m HA 0 01 HA 0 03 0 8 tA 14 tA 83 C 83oC HC 0 03kg kg 1干气 80 B 83oC A 14 oC HA 0 01k kg 1干气 冷凝水 1kg h 1 预热器 理论干燥器 间壁冷凝器 38 h 50kg 0 01 0 03 1 q L m 5 4 在一连续干燥器中干燥盐类结晶 每小时处理湿物料为 1000kg 经干燥后物料的含 水量由 40 减至 5 均为湿基 以热空气为干燥介质 初始湿度 H1为 0 009kg 水 kg 1 绝干气 离开干燥器时湿度 H2为 0 039kg 水 kg 1绝干气 假定干燥过程中无物料损失 试求 1 水分蒸发是qm W kg 水 h 1 2 空气消耗qm L kg 绝干气 h 1 原湿空气消耗量qm L kg 原空气 h 1 3 干燥产品量qm G2 kg h 1 解 qmG1 1000kg h w1 40 w2 5 H1 0 009 H2 0 039 qmGC qmG1 1 w1 1000 1 0 4 600kg h x1 0 4 0 6 0 67 x2 5 95 0 053 qmw qmGC x1 x2 600 0 67 0 053 368 6kg h qmL H2 H1 qmw 7 12286 009 0039 0 6 368 HH q q 12 mw mL qmL qmL 1 H1 12286 7 1 0 009 12397 3kg h qmGC qmG2 1 w2 h 6kg 631 05 01 600 w1 q q 2 mGC mG2 5 5 某厂利用气流干燥器将含水 20 的物料干燥到 5 均为湿基 已知每小时处理 的原料量为 1000kg 于 40 进入干燥器 假设物料在干燥器中的温度变化不大 空气的 干球温度为 20 湿球温度为 16 5 空气经预热器预热后进入干燥器 出干燥器的空气 干球温度为 60 湿球温度为 40 干燥器的热损失很小可略去不计 试求 1 需要的空气量为多少 m3 h 1 以进预热器的状态计 2 空气进干燥器的温度 39 0 时水的汽化热 2491 27kJ kg 1 空气与水汽比热分别为 1 01 与 1 88kJ kg 1 K 1 解 w1 0 2 w2 0 05 qmG1 1000kg h 1 40 t0 20 tw0 16 5 t2 60 tw2 40 Q 1 01qmL t2 t0 qmw 2490 1 88t2 qmGC 2 1 Qc I1 I2 查图得 H0 0 01 H2 0 045 I1 1 01 1 88H0 t1 2490H0 1 01 1 88H2 t2 2490H2 1 01 1 88 0 045 60 2490 0 045 177 7 1 01 1 88 0 01 t1 2490 0 01 1 03t1 24 9 177 7 4 148 03 1 9 247 177 1 t qmGC qmG1 1 w1 1000 1 0 2 800 x1 0 2 0 8 0 25 x2 5 95 0 053 qmw qmGC x2 x1 800 0 25 0 053 157 6 9 4502 01 0045 0 6 157 12 HH q q mw mL qmL qmL 1 H0 4502 9 1 0 01 4547 9 5 6 湿物料含水量为 42 经干燥后为 4 均为湿基 产品产量为 0 126kg s 空气 的干球温度为 21 相对湿度 40 经预热器加热至 93 后再送入干燥器中 离开干燥 器时空气的相对湿度为 60 若空气在干燥器中经历等焓干燥过程 试求 1 在 I 图 H 上画出空气状态变化过程的示意图 2 设已查得 H0 0 008kg 水 kg 1绝干气 H2 0 03 kg 水 kg 1绝干气 求绝干 空气消耗量qm L kg 绝干气 s 1 预热器供应之热量 p Q kw 解 w1 0 42 w2 0 04 H2 0 03 2 0 6 t0 21 t1 93 I1 I2 0 0 6 40 qmG2 0 126kg s t0 21 0 0 4 t1 93 2 0 6 I1 I2 H0 0 008 H2 0 03 qmG2 1 w2 qmG1 1 w1 209 0 42 01 04 01 126 0 1 1 1 2 21 w w qq mGmG qmw qmG1 qmG2 0 209 0 126 0 0826 skg HH q q mw mL 752 3 008 003 0 0826 0 12 Qp qmL I1 I0 qmL 1 01 1 88H1 t1 t0 3 752 1 01 1 88 0 008 93 2 1 301 2kg s 5 7 有一连续干燥器在常压下操作 生产能力为 1000kg h 1 以干燥产品计 物料水 分由 12 降为 3 均为湿基 物料温度则由 15 至 28 绝干物料的比热为 1 3KJ kg 1 绝干料 空气的初温为 25 湿度为 0 01kg kg 1绝干空气 经预热器后升温至 70 干燥器出口废气为 45 设空气在干燥器进出口处焓值相等 干燥系统热损失可忽略不计 试求 在 H I 图上 或 t H 图上 示意画出湿空气在整个过程中所经历的状态点 空气用量 m3 h 1 初始状态下 为保持干燥器进出口空气的焓值不变 是否需要另外向干燥器补充或移走热量 其值为多 少 解 qmG2 1000 w1 12 w2 3 1 15 2 28 Cs 1 3 t0 25 H0 0 01 t1 70 t2 45 I1 I2 qmGc 1000 1 0 12 880 x1 12 88 0 136 x2 3 97 0 0309 qmw 880 0 136 0 0309 92 5 I1 1 01 1 88H0 t1 2490H0 1 01 1 88 0 01 70 2490 0 01 96 9 I2 1 01 1 88H2 45 2490H2 45 5 2574 6H2 96 9 H2 96 9 45 5 2574 6 0 02 41 hkg HH q q mw mL 9250 01 002 0 5 92 12 qmL 9250 1 0 01 9343 qmLI1 QD qmGcI1 qmLI2 qmGcI2 qmL I1 I2 QD qmGc I 2 I 1 qmGc Cs Cwx1 2 1 880 1 3 4 18 0 136 28 15 21375kg h 若要 I1 I2 需 QD 21375kg h 5 8 用热空气干燥某湿物料 空气初始温度 t0 20 初始湿度 H0 0 006Kg 水 kg 1干 气 为保证干燥产品质量 空气进干燥器的温度不得高于 90 为此在干燥器中间设置加 热器 空气经预热器升温至 90 通入干燥器 当热空气温度降至 60 时 再用中间加热 器将空气加热至 90 废气离开干燥器时的温度变为 60 假设两段干燥过程均视为等 焓过程 1 在湿空气的 H I 或 t H 图上定性表示出空气通过整个干燥器的过程 2 汽化每千克水所需的绝干空气量和所需供热量 解 t0 20 H0 0 006 t1 90 t 2 t2 60 I1 1 01 1 88H0 t1 2490H0 1 01 1 88 0 006 90 2490 0 006 106 9 I2 1 01 1 88H2 60 2490H2 1 01 60 1 88 60 2490 H2 60 6 2602 8H2 106 9 H2 106 9 60 6 2602 8 0 0178 I 1 1 01 1 88H2 90 2490H2 1 01 1 88 0 0178 90 2490 0 0178 138 2 I 2 I 1 60 6 2602 8H2 138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