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效果评价(盲审稿投稿).doc_第1页
发达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效果评价(盲审稿投稿).doc_第2页
发达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效果评价(盲审稿投稿).doc_第3页
发达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效果评价(盲审稿投稿).doc_第4页
发达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效果评价(盲审稿投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达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效果评价基于“长三角”地区1016户农民调查的分析The Effect Evaluation ofthe RuralPublic Goods Supply in the Developed Area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Areas 1016 Farm FamiliesSurvey摘要:研究中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了不同收入水平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是否是村干部、农民对乡镇政府工作评价、农民参与满意度以及参与方式是影响不同收入水平农民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果评价的关键因素。农民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村干部、政策支持、对中央政策的执行效果、参与价值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果的影响较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加快完善村级治理机制,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以及探索建立满足不同农民群体对公共产品需求的供给机制等几方面建议。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综合评价;有序Probit模型Abstract:The study uses the ordered Probit model to analyze the evaluation of farmers of different income levels on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effect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Research shows that whether it is a village cadre, farmers evaluation on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job, farmers participation satisfaction and their participatory ways are key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farmers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income levels on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effect. Farmers age, educational level, whether it is a village cadre, policy support, the effect to implement central policies and participation value affect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effect greatly. On this basis, the study proposes to furtherly enhance the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level, to accelerate the improvement of village governance mechanism, to establish a fair and open rural public goods supply mechanism and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upply mechanism to meet the public goods demand of different groups of farmers.Key Words: Rural Public Goods;Supply Effec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Ordered Probit Model一、问题的提出农村公共产品是指供农村居民消费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涉及农村地区的公用事业、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等诸多领域,主要包括文教、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供水、供电、道路、水利灌溉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农技推广、农业信息等社会化服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经基本解决了物质生产严重匾乏的矛盾。在私人物品供给严重不足这一矛盾基本解决之后,不同社会阶层共享改革开放和物质生产发展成果的现实情况却并不乐观,城乡差距却越来越大,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能有效地满足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需要。就“长三角”地区而言,2003年以后,各级政府较大规模地扩大财政支农规模,有效的缓解了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严重不足问题。由于该地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财力不断增强,农村公共品供给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高投入并不等同于高产出,高投入也可能产生低效率。经过近十年财政投入,“长三角”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的根本问题已经不完全是财政投资不足的问题,而更重要的还在于公共品供给效果问题。了解和衡量国家提供的公共品供给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立足于实际受益者农民的视角,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果进行评估。农民的收人水平状况,将直接影响其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偏好,因此,不同收人水平的农民对农村公共品提供的效果的感受和评价也会不同。作为公共品的最终消费者,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情况做出评价,能够客观地体现农民的真实想法。公共产品的提供要从客观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农民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对农村公共品的评价,对于完善各项惠农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二、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变量设定(一)研究方法农民对于农村公共品及服务供给效果的评价可以视作有序分类变量,本研究采用Likert Scale分类方法将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的评估分为:非常好、好、一般、差、非常差5个等次。鉴于本研究所涉及到的因变量属多分类有序变量,并且由于对响应变量观测的不完全所造成的响应变量的离散性,这符合Richard和McKelve(1975)将多分的Probit模型应用于分类数据的处理方式,因此,本文选择有序Probit(OP)模型。其表述如下:P(y=yi|X,b)= P(y=yi|xij,x1,x2,xm),其中,yi为0,1,2, m-1共m个数据选择。由于本研究中选择的因变量y属多分类的离散型变量,不益直接采用线性概率估计模型。尽管线性模型计算处理很方便,而且,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统计性质也具很好,但是,线性模型要求较高,它要求观测到的因变量Y必须是连续型的随机变量,而实际问题中,这一点很难满足,特别是当数据具有顺序时,其假设的误差结构就会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用非线性模型。为解决这一问题,实际中我们采用Richard和McKelvey的方法,设定一个无法直接观测到的潜在变量yi*,yi为实际观察值,潜在变量yi*与解释变量x可建立以下关系:yi*=Xb+ei 其中,b为待估值的参数,ei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并且有eiN(0,s2I)。在实际研究中,农民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果的评价有5个不同的等次,每个等次yi*的取值必须进行定义,我们假设5等次之间的临界值分界点分别为m1,m2,m3,m4,于是潜在变量yi*与实际观察值yi可建立如下关系: 1, 若yi*m1 2, 若m1 yi*m2yi= 3, 若m2 yi*m3 4, 若m3m4假定ei的正态分布的概率函数为G(x),那么,对于上式yi的各个取值1,2,3,4,5的概率分布分别为:P(yi=1|x)= G(m1- Xb)P(yi=2|x)= G(m2- Xb)- G(m1- Xb)P(yi=3|x)= G(m3- Xb)- G(m2- Xb)P(yi=4|x)= G(m4- Xb)- G(m3- Xb)P(yi=5|x)= 1-G(m4- Xb)对于有序Probit(OP)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与一般Probit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一样,通常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对其参数进行估计。为了弄清解释变量x对概率函数G(x)的影响,可以对P(yi=1)和P(yi=5)两个概率求关于x的偏导数,有:式中b为待估的参数向量,g(x)为与G(x)相对应的密度函数。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变量x对概率的边际影响与b变化并不一致,概率P(yi=1)随x的变化方向与b的符号相反,而P(yi=5)随x的变化方向与b的符号相一致,而P(yi=2)、P(yi=3)、P(yi=4)概率的变动与参数向量b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二)数据来源 研究中所有使用数据均来源于本课题组2013年1-4月所进行的“长三角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效果专项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了解农民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果的评价情况,调查范围为江苏苏南地区、浙江杭嘉湖平原、上海嘉定区共7市1区,包括24个县(市、区)。调查对象为当地年满18周岁,交流正常且能积极配合专项调查的农民。调查采取分段随机走访问卷的方式进行,每个市(区)按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中、低程度抽取3个县,共24个样本县,每个县按经济发展水平分类随机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3个自然村,然后在样本村中抽取8-10户农民进行调查问卷及访谈。本次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016份。1农民基本特征(见表1)。本次调查对象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3.37%,统计年龄呈正态分布趋势(实际研究中我们将65周岁以上老龄农民和18岁以下青少年排除);文化程度分布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体,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5.2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7.97%,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22.84%;统计对象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占调查对象的90.87%,村干部占6.23%是, 党员占9.85%。另外所调查的居民户家庭人口以3-5人为主体,占调查总农民户的70.26%。表1 调查农民基本特征统计指标比例统计指标比例性别男62.48%家庭人口2人及以下11.30%女37.52%3-5人70.26%年龄18-25岁3.47%6-9人12.47%26-35岁28.22%9人以上5.97%36-45岁35.15%是否从事农业生产46-55岁22.03%是90.87%56-65岁11.13%否9.13%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22.84%初中55.24是否村干部是6.23%高中、高职及中专17.97%否93.77%是否党员是9.85%大专及以上3.95%否90.15%2. 村庄类型。主要分为城郊、乡镇政府驻地、既是乡镇驻地又是城郊和普通乡村四种类型。作为城郊和乡镇驻地,由于离城市近具有地缘优势或由于一级政府所在地,基础设施较普通乡村优良得多,农民的满意度也会较高。而作为普通乡村主要指村庄距离县城较远,且不在乡镇政府驻地的乡村。实际调查中所选村庄以普通村庄为主,约占统计样本总数的2/3。(三)变量设定研究中,我们将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果评价影响因素分为5个大类,共设定15个自变量。村庄基本特征包括:村庄类型、距城市距离;农民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是党员、是否是村干部;政策环境包括:政策支持、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效果、农民对乡镇政府工作的评价;农村居民参与情况包括:参与方式、参与价值、满意度;村域环境包括:环境变化情况、比较优势。因变量设定为农民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果的评价结果。详细变量定义见表2。表2 变量定义及统计性说明变量名称变量符号变量定义均值标准差预期作用方向自变量村庄基本特征村庄类型x1普通村庄=1;乡镇驻地=2;城郊=3;既是城郊又是乡镇驻地=41.3540.434正向距城市距离x2村庄距离城市(县城)实际距离16.18212.756负向农民个体特征性别x3男=1,女=00.6310.485不确定年龄(岁)x41825 =1;2635=2;3645=3;4655 =4;5665 =53.0861.039不确定受教育程度x5小学及以下=1;初中=2;高中高职及中专=3;大专及以上=41.8320.681不确定党员x6是=1;否=00.0830.259不确定村干部x7是=1;否=00.0780.263不确定政策环境政策支持x8非常差=1;差=2;一般=3;好=4;非常好=54.0870.449正向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效果评价x9不清楚=0;不好=1;一般=2;好=31.8940.633正向农民对乡镇政府工作的评价x10非常差=1;差=2;一般=3;好=4;非常好=53.6530.592正向农民参与情况满意度x11非常差=1;差=2;一般=3;好=4;非常好=53.2090.594正向参与价值x12无任何价值=1;有点作用=2;一般=3重要=4;非常重要=52.1591.031正向参与方式x13个人参与=1;依托民间团体=2;依托村两委=3;村民代表大会=43.510.729正向村域环境环境变化x14明显变差=0;变差=1;无变化=2;变好=3;明显变好=42.8750.523正向比较优势x15差=1;较差=2;中等水平=3;好=4;较好=53.2610.547正向因变量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综合评价y非常差=1;差=2;一般=3;好=4;非常好=53.6730.529三、实证分析(一)农民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果评价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中关于农民年人均收人水平等级的划分标准,将本调查中农民年人均收人水平划分为5个等级,即3000元收入以下划为低收人户,3001-4000元收入水平划为中低收入户,4001-5000元收入水平划为中等收人户,5001-10000元收入水平划为中高收人户,10000元收入水平以上划为高收人户。按照这一划分标准,本次调查的101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被调查者大多数的户人均年总收人水平在当地处于中等或、中高收人水平,处于中、上水平的农户占有效调查总数的64.92%。1.农民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果的整体评价。调查表明,62.13%的农户认为农村公共品供给效果较好,31.4%的农民认为一般, 1.52%的农户认为农村公共品供给效果很好,4.95%的农户认为农村公共品供给效果不好。据此判断农民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果整体评价较为理想。2.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果的整体评价。(详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果的整体评价,随着其收入水平的提高,评价为“较好”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评价为“不好”的低收入户和中低收入户要高于其他收入水平户;评价为“好”的,低收入户口为0;评价为“一般”随着其收入水平的提高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表3 不同收入水平农民户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整体评价(%)供给效果不好一般较好好低收入户5.0443.851.160中低收入户3.5436.0759.111.28中等收入户0.3529.3769.091.29中高收入户0.4831.4665.192.87高收入户1.4717.1981.010.33(二)模型检验本研究中运用spss statistics21统计软件,对调查样本整体情况及各分组数据进行有序probit回归处理,其结果见下表4。由回归结果可见,6组模型的对数似然比有5组大于-114,仅高收入组的为-13.223,LR统计都超过56,对数似然比检验显著水平都为0.000,由此表明,以上6组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较理想,变量作用方向符合预期。(三)结论分析从表4来看,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整体评价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农民对乡镇政府工作评价,以及农民的参与方式、参与价值 和参与情况的满意度五项因素是影响农民表4 不同收入水平农民户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果评价影响因素的有序probit回归结果解释变量整体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系数P值Z值系数P值Z值系数P值Z值村庄特征村庄类型x1 距城市距离x20.0420.5870.520.1870.3650.89-0.0310.863-0.160.0020.7030.39-0.0110.247-1.170.0120.1541.51农民个体特征性别 x3 年龄(岁)x4 受教育程度 x5 党员 x6 村干部x7-0.0070.906-0.110.2990.1211.520.1140.5630.59-0.0090.795-0.31-0.0160.869-0.170.00780.4290.810.0610.3231.03-0.0010.998-0.01-0.1230.493-0.730.031*0.089-1.590.4890.3310.98-0.8940.015-2.31-0.254*0.000 3.29-0.2630.2141.25-0.465*0.0332.13政策环境政策支持 x8 地方执行中央政策效果x9 农民对乡镇政府工作评价x100.1870.000 -1.670.1760.187-1.290.1250.4260.770.0560.0015.820.6420.000 3.97-0.1490.354-0.921.021*0.00213.471.32*0.0016.891.43*0.000 7.43农民参与情况满意度x11 参与价值x12 参与方式x130.104*0.000 3.78-0.1640.339-0.970.1010.2331.180.403*0.1297.130.112*0.4032.110.384*0.0122.460.1870.0021.330.3540.6480.430.2840.4331.59村域环境环境变化x14 比较优势x150.0160.7590.270.033*0.0981.690.0610.1010.740.0190.0010.430.02190.0074.320.0590.2280.88对数似然比 (Log likelihood ) 伪判决系数(Pseudo R2 ) LRc2(14) probc2-946.584 -114.632 -159.181 0.253 0.389 0.264 493.440 143.870 97.430 0.000 0.000 0.000 解释变量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高收入户系数P值Z值系数P值Z值系数P值Z值村庄特征村庄类型x1 距城市距离x20.1230.5040.670.0690.5090.690.4950.4410.590.040.4820.71-0.0030.352-0.890.0870.1631.56农民个体特征性别 x3 年龄(岁)x4 受教育程度 x5 党员 x6 村干部x70.0020.9870.03-0.0790.464-0.790.9320.3290.98-0.1150.154-1.430.0170.8120.242.787*0.0162.33-0.2030.149-1.420.207*0.0082.54-0.500 0.453-0.69-0.1140.727-0.39-0.2510.164-1.31-4.5330.032-3.13-0.2160.2011.27-0.241*0.000 1.79-1.7840.161-1.22政策环境政策支持 x8 地方执行中央政策效果x9 农民对乡镇政府工作评价x100.3530.223-1.24 0.3170.000 -1.331.976*0.0481.970.3940.0042.78 0.3920.0053.984.6550.0062.090.784*0.000 5.640.988*0.000 9.87 5.013*0.0024.15农民参与情况满意度x11 参与价值x12 参与方式x130.1250.7810.270.151*0.1972.790.6990.3540.850.063*0.000 3.820.497*0.8085.290.132*0.0143.16-0.4420.776-0.290.1130.2421.235.0210.9870.03村域环境环境变化x14 比较优势x150.0290.8960.11-0.0370.641-0.51-0.0410.7320.270.0130.000 0.27-0.0040.001-0.67-0.0230.783-0.79对数似然比 (Log likelihood ) 伪判决系数(Pseudo R2 ) LRc2(14) probc2-213.445-411.324-13.2230.1670.2320.74784.38223.6162.130.000 0.000 0.000 注: *、 *、 *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水平。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其系数分别为:0.254、0.187、1.021、0.104、0.403、-0.187。从不同收入水平分组情况来看,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评价的影响因素有一定差别,但其主要因素有:是不是村干部、农民对乡镇政府工作评价、参与方式、参与满意度。1. 村庄基本特征。从表4可以看出,在5组分析模型统计结果中,村庄基本特征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的影响不显著,这与2009年樊丽明等学者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研究结论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本研究中所选取的样本发达地区的地域特点及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关,长三角地区城市分布比较集中,而且地域跨度不大,城市资源对农村辐射作用比较均衡所致。2. 农民个体特征。年龄,高收入户系数为2.787,表明其对高收入户效果评价产生平正相关影响,对其它分组影响不显著。这一结果与我们在实地调查访谈中发现的当前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提供满足了年龄较大者的需求,有向“老龄化”和“高消费”倾斜的趋势相一致。受教育程度只对中高收入户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评价中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与另外4组效果评价呈现负相关关系。是否村干部,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高收入户5组系数分别为-0.263、-0.465、-0.216、-0.241和-1.784,由此不难看出,是不是村干部对中低收入户和高收入户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的评价产生重要影响,但对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的评价影响相对较小。这表明,当前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受益对象主要是贫困户和普通村民,而中低收入户处于既不富裕又得不到诸如社会救济、低保以及扶贫等公共产品帮困,因此产生很大的不满情绪。作为高收入户由于所拥有的经济条件,加之在竞选村干部中的优势地位,就目前而言得到更多公共产品供给的机会并不多。3. 政策环境。从政策支持因素各分组系数来看,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高收入户系数分别为0.176、0.125、0.353、0.317、1.976,由此可知,政策支持因素是影响各收入组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的重要因素。从系数结果也可以看出,目前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的一系列对农村、农民的支持政策更加有利于普通农民,对中高收入水平农户及高收入水平农户支持不够,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将会导致政策失衡。农民对乡镇政府工作评价因素各分组系数分别为1.32*、1.43*、0.784*、0.988*、5.013*。可知,各收入组农民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果的评价显著性水平均在1%的以上,并产生了重要的正向影响。这也进一步证实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乡镇政府在农民中形象正在发生改变,乡镇作为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最基层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重要作用,在大多数农民中得到认可。4. 农民参与情况. 农民参与满意度各分组系数分别为-0.164、0.101、0.125、0.699、0.151,参与价值各分组系数分别为0.112、0.384、0.063、0.497、0.132,参与方式各分组系数分别为0.354、0.284、-0.442、0.113、5.021。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直接参与是影响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效果评价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实施过程中农民参与的迫切意愿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只有农民的参与才会使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目标更加明确,因为农民的直接参与会更好表达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意愿,从而促使农村公共产品供需均衡,供给结构更加合理,供给效果更加显著。5.村域环境。由表4可以看出,环境变化因素对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评价的影响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农村政策比较稳定,发达地区农民对未来农村政策变化预期较好。比较优势因素对低收人户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评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地区地方财力不断加大,对农村扶贫加大力度,低保、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落实较好。四、对策建议第一,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近年来,我国取消了存续二千多年农业税制度,农民负担得以减轻,农民与政府的疏离现象正在改变。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随着地方经济实力的增强,不断加大“三农”投人力度,农村低保、养老、医疗、文化教育、饮水安全、交通、能源供给等方面的事业正在迅速发展。加之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日益健全,乡镇一级政府的正常运转问题已经得到较好解决。与此同时,基层政府的功能已经发生转变,从保“运转”为主转向为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促进经济发展为主。由于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农民对乡镇政府的评价越来越好。本次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问题,表3的数据显示,农民对乡镇府工作的评价这一因素显著并正面影响农民对公共品供给的评价效果,农民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果评价为“较好”与“很好”的百分比分别为65.112%和1.154%,合计为66.27%。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评价中有33.73%的农民评价为“不好”或“一般”,表明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各级政府要坚持不懈地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筹城乡发展,真正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第二,加快完善村级治理机制,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是否村干部这一影响因素从整体到5个分组的系数均为负值,这必须引起各基层政府高度警觉,这说明农民群众对村干部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工作不满意,当然原因来自多方面,但我们认为主要问题来自当前村级治理机制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完善村级民主选举制度,要确保选出农民群众真正满意的村干部。调查访谈中发现,发达地区农民群众对当前村干部的选举工作存在着很多意见,有的甚至还很尖锐。比如,发达地区农村由于城市化的加快,村干部在土地征用、项目投资等方面的决策作用很大,甚至给村干部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由于利益的趋动,在村干部选举过程中走关系、花钱拉选票的人不在少数。因此农民群众当心村民主选举制度有走样的危险。其次,要以党组织领导下的民自治制度为基础,建立公正透明的农村公共品项目管理制度。调查中发现,有些村干部在公共品供给过程中存在着不公正、不透明甚至夹杂个人利益因素等问题。这可能是农民对村干部在公共品供给效果评价中结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建立完善的村民参与机制,充分的表达农民对公共品的需求意愿,在农民群众的广泛监督下,形成农村公共品供给公平公正透明的运行机制。第三,探索建立满足不同农民群体对公共产品需求的供给机制。研究表明,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对农村公共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