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哲学硕士培养计划.doc_第1页
北京大学 哲学硕士培养计划.doc_第2页
北京大学 哲学硕士培养计划.doc_第3页
北京大学 哲学硕士培养计划.doc_第4页
北京大学 哲学硕士培养计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报表) 一级学科名称 哲 学 专业名称 科学技术哲学 专业代码 010108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制表填表日期:1999年6月24日修订日期:2002年5月16日一 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名称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研究生导师(博导注明)1科学的社会研究研究内容:科学的社会研究的历史、理论与方法;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和社会文化利用;科学技术的社会文化背景与社会后果;重大科学-社会事件分析。特色:从社会视野中研究科学技术。意义: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条件、社会属性和社会后果。龚育之(博导)何祚庥(博导)任元彪王 骏2科学方法论研究内容:科学方法论史,科学的划界,科学问题,科学中的形而上学,科学事实、规律和理论的特征,科学模型,科学知识的论证和辩护,科学史个案分析,自然科学各专门学科的方法论,自然科学方法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的比较。特色:主要以科学史个案分析和逻辑分析的方法认识科学。意义:从哲学和认识论角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孙小礼(博导)傅世侠(博导)任定成(博导)任元彪3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内容:自然科学前沿提出的、与特定的科学问题密不可分的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或伦理学问题。特色:哲学与自然科学前沿的交叉领域。意义:为解决具体的科学前沿问题服务的同时回答重要的哲学问题。何祚庥(博导)傅世侠(博导)王克迪袁江洋4科学思想史研究内容:科学史的历史、理论与方法,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重大科学发现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科学与宗教、教育、文化、传媒、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历史关系。特色:从历史纬度认识科学。意义:为科学哲学和科学的社会研究等领域提供历史基础。孙小礼(博导)任定成(博导)王 骏王克迪袁江洋二 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培养目标(本表可不填政治标准):掌握坚实、系统的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了解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的学术进展;具有在这个领域和相近领域寻找新知识,以及从事研究和教学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于社会实践,具有从事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科学与公共政策,以及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其他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学制:三年应修学分:共33学分,其中必修23学分、选修10学分。三 课程设置(包括专题研讨课等)序号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类型学分开课学期任课教师(职称)适用专业104210010自然辩证法经典著作研究必修31任定成(教 授)本专业200000000第一外国语必修412研究生院各专业300000000计算机应用基础必修01研究生院各专业404210020自然科学史原著选读必修41王 骏(副教授)本专业504210030科学哲学原著选读必修42任定成(教授)本专业604210040科学社会学原著选读必修42任元彪(副教授)本专业704210051-4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讨论班)必修414王 骏(副教授)本专业804210060现代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专题研讨课)选修33周雁翎(副编审)相关专业904210070科学史学选修33任定成(教 授)相关专业1004210080科学与公共政策选修33周雁翎(副教授)相关专业1104210090中国近现代科学与社会选修33任元彪(副教授)相关专业1200000000第二外国语选修312研究生院各专业1304210100教学实习选修34任元彪(副教授)本专业1404210110社会实践选修34王 骏(副教授)本专业1504210120自然科学史补修01周 程(博士)相关专业1604210130科学技术哲学补修01任元彪(副教授)相关专业注: 1. 序号第8-11的4门课程中至少必须选修3门。 2. 序号第12-13的2门课程中至少必须选修1门。 3. 补修课为推荐免试者开设,不计学分。4. 研究生还可在导师指导下选修校内其他院、系、所、中心开设的有关课程。 Programme of Master Student Courses Discipline(一级学科):Philosophy Specialty(二级学科):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pecialty Suitable for *. Nneessary; C-chosen; M-make-up. *.S-Spring semester; A-Autumn semesterTeacher and his/her TitleSemester*AA,SAASSA.S.A.S A A A AA,S S SAACredit3404444333332200The Type of Courses*NNNNNNNCCCCCCCMM The Title of CoursesStudies on Classic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The First Foreign LanguagePC BasicSelected Readings in History of ScienceSelected Reading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Selected Readings in Sociology of ScienceSeminar on 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Philosophical Problems in Modern Science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Science and Society of Modern ChinaThe Second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PracticeSocial PracticeGeneral History of Science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ScienceSerial No.04210010000000000000000004210020042100300421004004210051-4042100600421007004210080042100900000000004210100042101100421012004210130 No.12345678910111213141516课程内容提要课程编号:04210010 开课学期:1 周学时/总学时:3/54 学分:3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经典著作研究英文名称:Studies on Classic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教学方式:自学、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考试方式:讨论发言情况与笔试综合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关注自然科学的发展,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发表了大量言论,并形成多部著作。他们关于自然科学的思考,对于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起到重要作用。现代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学的社会研究等领域的发展受到马克思主义科学论的影响。本课程是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选修。教学过程主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自然辩证法的主要著作,同时也接触和分析一些著名学者研究这些著作所发表的见解,以及这些著作对于当代学术界产生的影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自然科学背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自然科学见解的不同特点,自然辩证法的写作过程、出版过程、体系结构、主要观点、论证方式,自然辩证法与反杜林论、数学手稿的有关部分的关系,数学手稿的主要思想及其与资本论的关系,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写作背景与主要思想,胡克和凯德洛夫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自然辩证法思想与当代科学哲学、科学的社会研究。 教材: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自然辩证法,载该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版,人民出版社,1995年。并参照其他版本。马克思著,北京大学数学手稿编译组译,数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5年。 列宁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载该局编译,列宁全集(第18卷),第2版,人民出版社,1988年。参考书:勃凯德洛夫著,殷登祥等译,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73年。悉尼胡克著,金克、徐崇温译,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 Helena Sheeham, 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 Critical History: The First Handred Years,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1993.Science & Society等刊物上的有关学术文章。课程内容提要课程编号:04210020 开课学期:1 周学时/总学时:4/72 学分:4课程名称:科学史原著选读英文名称:Selected Readings in History of Science教学方式:自学、翻译、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考试方式:翻译、讨论与笔试综合内容提要: 本门课程的目的,是在自然科学史课程的基础上,直接接触基本的科学经典文献,研读反映杰出科学史成就的佳作,掌握权威的科学史工具书,学会查阅和利用科学史文献,了解科学史研究的国际背景和前沿状况,提高在科学史领域中的文献分析和利用能力。 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有: 1. 研读整套剑桥科学史丛书,结合科学史研究的国际学术背景讨论其具体内容和学术价值,并分别写出有一定水平的书评。 2. 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国际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解读若干部科学经典,分析某些科学史著作对这些经典的误解。 3. 翻译Companion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一书中的若干篇章,了解科学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和基本问题的研究概貌。4. 分别查阅、翻译并评价科学史领域权威的国际学术刊物上的一篇文章。教材:科学史原著:乔治巴萨拉、威廉科尔曼主编,中文版任定成、龚少明主编,剑桥科学史丛书(格兰特中世纪的物理科学思想、狄博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与自然、韦斯特福尔近代科学的建构、汉金斯科学与启蒙运动、科尔曼19世纪的生物学和人学、哈曼19世纪物理学概念的发展、艾伦20世纪的生命科学史、巴萨拉技术发展简史、布鲁克科学与宗教、格雷厄姆俄罗斯与苏联科学简史、拜纳姆19世纪医学科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科学出版社,1990年。参考书: 科学经典:任定成主编,科学名著文库(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哈维心血运动论、笛卡儿几何、波义耳怀疑的化学家、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宇宙体系、惠更斯论光、拉瓦锡化学基础论、道尔顿化学哲学新体系、傅立叶热的解析理论、麦克斯韦电磁通论,武汉出版社,19921994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商务印书馆,1995年。 科学史工具书:R. C. Olby, G. N. Cantor, J. R. R. Christyie and J. S. Hodge (eds.), Companion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W. E. Bynum, E. J. Browne and Roy Porter (eds.),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1.参考刊物:Isis、Osiris、British Journal for History of Science、Annals of Science、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等。课程内容提要课程编号:04210030 开课学期: 2 周学时/总学时:4/72 学分:4课程名称:科学哲学原著选读英文名称:Selected Reading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教学方式:自学、翻译、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考试方式:翻译、讨论与笔试综合内容提要:在科学技术哲学课程的基础上,直接研读现代科学哲学经典文献,了解科学哲学成为一门自主的学科以来的发展线索、主要人物、重要思想和研究现状,掌握相应的研究方法,培养学术鉴赏力,提高检索、翻译、分析和利用本学科最新文献的能力,尽快进入前沿领域。主要内容有:科学与伪科学;科学中的理性、客观性与价值;迪昂-奎因论点与非决定论;归纳、预言与证据;确证与关联:贝叶斯方法;解释模型;自然律;理论间的还原;经验论与科学实在论;计算科学哲学。可预先阅读塔尔斯基的逻辑与演绎科学方法论(周礼全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和江天骥的归纳逻辑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教材: Martin Curd and J. A. Cover (eds.),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e Central Issues, W. W. Norton & Company, 1998; Edwin Hung, The Nature of Science: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7.参考书: 必读经典:逻辑经验主义(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汉森的发现的模式(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威拉德蒯因的从逻辑的观点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卡尔波珀的科学发现的逻辑(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T.S.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伊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保罗法伊尔阿本德的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马里奥本格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L. 劳丹的进步及其问题(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达德利夏佩尔的理由与求知科学哲学研究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约翰沃特金斯的科学与怀疑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Paul Thagard 的Conceptual Revolutio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总结性读物:Donald Gillies,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our Central Themes, Blackwell, 1993.阅读刊物:Philosophy of Science、British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课程内容提要课程编号:04210040 开课学期:2 周学时/总学时:4/72 学分:4课程名称:科学社会学原著选读英文名称:Selected Readings in Sociology of Science教学方式:自学、翻译、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考试方式:翻译、讨论与笔试综合内容提要:本门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直接研读关键文献,了解科学社会学成为一门自主的学科以来的发展线索、主要人物、重要思想和研究现状,掌握相应的研究方法,培养学术鉴赏力,提高检索、翻译、分析和利用本学科最新文献的能力,尽快进入前沿领域。主要内容有:从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社会学;处于协作与竞争之间的科学共同体;有社会性别的科学与技术;科学知识社会学:实验室及其超越;科学中的角色;公众理解科学;公众理解技术;科学的公共政策;研究的体制化实践与组织界面;社会学与科学的社会研究:是否走向后现代综合?教材: Helga Nowotny and Klaus Taschwer (eds.), The Sociology of the Science, 2 Vols. (Howard Newby (ed), The 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Critical Writings in Sociology, Vol.8), W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1996.参考书: Robert K. Merton,的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 部分内容已汉译,载科学与哲学1982年第4辑)、J. D. 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R.K.默顿的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岱年、吴忠、蒋效东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普赖斯的巴比伦以来的科学(王静、张凤格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普赖斯的小科学,大科学(宋剑根等译,世界科学社 1982年版)、M.戈德史密斯、A. L. 马凯主编科学的科学技术时代的社会(赵红州、蒋国华译,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科尔的科学界的社会分层(赵佳苓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J.齐曼的知识的力量:科学的社会范畴(许立达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J.齐曼的元科学导论(刘珺珺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小摩里斯N.李克特的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顾昕、张小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约瑟夫本-戴维的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赵佳苓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杰里加斯顿的科学的社会运行英美科学界的奖励系统(顾昕、柯里文、朱锐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伯纳德巴伯的科学与社会秩序(顾昕、郏斌祥、赵雷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哈里特朱克曼的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周叶谦、冯世则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黛安娜克兰的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刘珺珺、顾昕、王德禄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参考刊物: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man Values。课程内容提要课程编号:04210051-4 开课学期:14 周学时/总学时:2/144 学分:4课程名称:科学技术与社会(讨论班)英文名称:Seminar 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教学方式:系列学术报告 考试方式:报告与讨论综合内容提要: STS是本世纪下半叶兴起的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其最初含义是指“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现在多指“科学技术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这个领域中既有一般的理论研究,也有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探讨,吸引了来自不同学科的不少优秀学者。学术界已经在这个领域设立了国际性的研究社团和国际性的奖项。 本课程是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的讨论班,也是该中心的一个学术论坛。要求硕士研究生至少参加2学年的活动。其中,至少报告1次。 本课程的内容是动态的,每学期均不重复。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STS领域内最新的理论、观点、流派、人物、方法、著作、刊物、会议、奖项、活动以及发展趋势的评介和分析。 2. 重大科学-社会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如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后果的讨论,国内外科学技术政策的发展走势及其社会意义的分析等。 3. 本中心师生自己的某项研究工作介绍。 4. 国内外有关学者在科学的哲学、历史和社会研究方面的学术报告。教材: Sheila Jasanoff, Gerald E. Markle, James C. Petersen, and Trevor Pinch(eds.),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age Publications, 1995.参考书: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man Values、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Research Policy等刊物上的有关学术文章。 国内外其他有关报刊、书籍和新闻媒体上反映科学技术成就的社会后果的现实性文章。 课程内容提要课程编号:04210060 开课学期:3 周学时/总学时:3/54 学分:3课程名称:现代自然科学哲学问题英文名称:Philosophical Problems in Modern Sciences教学方式:自学、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考试方式:讨论发言与课程论文综合内容提要: 自然科学哲学问题是自然科学前沿提出的、与特定的科学问题密不可分的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或伦理学问题。这些问题既是自然科学不可回避的问题,又是哲学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它们触及到科学认识的深层问题,同时也给哲学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数学基础与数学本质,相对论时空观,EPR悖论,量子力学与决定论,还原论与整体论,耗散结构理论与非平衡态,现代进化观,基因技术与生命伦理,宇宙起源与哲学宇宙观,黑洞热力学与不可逆过程,大陆漂移与新地球观,全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控制论的哲学问题,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的哲学问题,非线性科学的哲学问题。教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编,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92199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参考书: 巴克尔数学哲学(三联1989年)、彭加勒科学的价值(光明日报1988年)、迈尔生物学哲学(辽宁教育1992年)、傅世侠等科学创造方法论(中国经济1999年)、赵光武主编现代科学的哲学探索(北京大学1993年)、傅世侠主编,科学前沿的哲学探索(辽宁人民1983 年)、孙小礼主编现代科学的哲学争论(北京大学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论丛(第一辑,广西人民1981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编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辽宁人民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编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91,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Nature、Science、Philosophy of Science、Biology & Philosophy、自然科学哲学问题、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刊物上的有关文章。课程内容提要课程编号:04210070 开课学期:3 周学时/总学时:3/54 学分:3课程名称:科学史学英文名称:Historiograghy of Science教学方式:自学、翻译、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考试方式:翻译、讨论与笔试综合内容提要: 科学史学是研究科学史的历史、理论和方法论的一门学科,主要由科学哲学、史学理论、科学史等学科交叉渗透而成。它是科学史、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的社会研究等领域的研究生的一门基础课,同时也可供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外国哲学等专业的学生选修。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 1. 科学史学史 科学史的历史发展、当代科学史研究的学术走向 2. 科学史理论问题 两种水平的科学史、科学史目标与辩护、历史客观性、历史解释、科学史中的逆事实陈述、历史结构与组织、年代错置的科学史、科学史中的意识形态与神话、科学史中的民族主义与全球主义 3. 重要科学史论点 迪昂论点、赫森论点、默顿论点、齐尔塞尔论点、李约瑟论点 4. 科学史方法论历史材料及其评价、科学家们的历史、科学实验史、传记方法、颜面术、科学计量史学、格/群分析教材: Helge Krag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iograghy of Sci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参考书: 狄博斯著,任定成等译,科学与历史:一个化学论者的评价,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1月;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5月。 History of Science、Isis、British Journal for History of Science等刊物上的有关文章。课程内容提要课程编号:04210080 开课学期:3 周学时/总学时:3/54 学分:3课程名称:科学与公共政策英文名称: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教学方式:自学、翻译、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考试方式:翻译、讨论与笔试综合内容提要: 科学与公共政策是一个以现实研究为主的领域,同时又须综合性地运用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并须借用经济学、管理学、政策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手段。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 1. 科技政策的出现及其意义 2. 国外科技政策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3. 中国科技政策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4. 科技政策的制订过程 5. 科技政策的社会评价 6. 科技政策与科技发展战略7. 科技政策及其社会后果8. 科学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9. 公共政策对科学的影响教材: R. M. 克朗著,陈东威译,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商务印书馆,1985年。Richard P. Suttmeie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Chinas Drive for Modernization,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80.参考书: 史蒂文开尔曼著,商正译,制订公共政策美国的乐观前景,商务印书馆,1990年;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著,李正风译,技术与国家利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美国总统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著,高亮华等译,改变21世纪的科学与技术致国会的报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克林顿、哥尔著,曾国屏等译,科学与国家利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 Resea rch Policy、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Science for Public Policy、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man Values、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等刊物上的有关文章。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政策指南(科学技术白皮书籍1号12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1998年。课程内容提要课程编号:04210090 开课学期:3 周学时/总学时:3/54 学分:3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科学与社会英文名称:Science and Society in Modern China教学方式:自学、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考试方式:讨论发言与课程论文综合内容提要: “中国近现代科学与社会”主要研究西方近现代科学进入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过程和后果,涉及中国科学技术史、学术思想史、文化变迁史、社会发展史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学术领域。科学在近现代中国社会有着特殊的境遇和作用。对这一综合性交叉领域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科学和文化提供新的视角,而且有可能在科学的社会研究领域寻找到理论和方法上的突破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 1.中国近现代科学-社会过程 耶稣会士与科学的输入,洋务运动与科学的器物层面,进化论与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与科学,从“好人政府”到国防设计委员会,中国文化出路论战,中国科学化运动,米丘林生物学与科学领域的意识形态批判,从“两弹一星”到方正系统。 2.“中国近现代科学与社会”重要论题 中西会通说,西学中源说,中体西用说,“言技-言政-言教”程式,李约瑟论点,救亡与启蒙双重变奏说。 3.中国近现代科学-社会思想交汇点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学,新儒道与后现代,科学主义与伪科学。教材: 任定成、任元彪、王骏等编,中国科学-社会思想文献辑要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待出版。参考书: 1.原始文献:张君劢、丁文江等著,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秉农山等著,科学与中国,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北平分会,1936年;任元彪、曾健、周永平、蒋世和编,遗传学与百家争鸣1956年青岛遗传学座谈会追踪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严搏非编,中国当代科学思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3年。 2.研究著作:Derk Bodde, Chinese Thought, Society & Science: The Intellectual & Social Background of Science & Technology in Pre-modern China,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1;郭颖颐著,雷颐译,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任定成,在科学与社会之间:对19151949年中国思想潮流的一种考察,武汉出版社,1997年;夏绿蒂弗思著,丁子霖、蒋毅坚、杨昭译,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3.参考刊物:Modern China、China Quaterly、中国科技史料。课程内容提要课程编号:04210120 开课学期:1 周学时/总学时:3/54 学分:0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史英文名称:History of Science教学方式:教师指导下自学 考试方式:读书报告加口试内容提要: 自然科学史的研究活动始于公元前4世纪,这个领域的职业化在20世纪初完成。它不仅是一个十分活跃,具有独立学术价值的学科,而且是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基础学科,此外,对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社会史、经济史、工业史、军事史等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为学习本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各门正式课程做必要的准备。 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 1. 自然科学发展的总体概貌和主要线索,不同时期科学发展的不同特点、社会背景和社会后果。 2. 近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的历史过程及其科学、文化和社会意义。 3. 科学史领域的新成就和新进展,对与科学史有关的误传的分析。这门课程的学习,特别要注意避免脱离特定的历史境况和认识水平误解科学史事件、人物、著作和概念,避免不严肃的科学史普及读物以讹传讹的影响。 教材: W. C. 丹皮尔著,李珩译,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75年。 斯蒂芬F. 梅森著,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译,自然科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参考书: 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史译丛、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刊物上的有关文章。课程内容提要课程编号:04210130 开课学期:1 周学时/总学时:3/54 学分:0课程名称:科学技术哲学英文名称: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教学方式:教师指导下自学 考试方式:读书报告加口试内容提要: 在亚里士多德和毕达哥拉斯时代,就有我们今天可以划归科学哲学范围内的一些较系统的思想。科学革命以来,伽利略、笛卡儿、培根、牛顿、洛克、莱布尼兹、休谟、康德、惠威尔、孔德、米尔、迪昂、马赫、彭伽勒等人对许多科学哲学问题进行了探索。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科学哲学发展成为一门自主的学科。中国大陆的当代科学技术哲学事业,主要是在自然辩证法和西方哲学两个领域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是为学习本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各门正式课程做必要的准备。可预先阅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以及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有: 1.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和现状: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历史与现状,苏联自然科学领域的哲学争论及其历史教训,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哲学的关系。 2. 科学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科学知识的本质,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观察、测量与实验,科学定律与经验概括,理论的结构、确证与反驳,解释与预言,逻辑概率与统计概率,因果性与决定论,科学知识的增长。3. 科学哲学中的一些重要主张和派别: 约定主义,操作主义,工具主义,实证主义,实在论,逻辑实证主义,历史主义,逻辑主义,等等。 教材: 龚育之,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卡尔G. 亨普耳著,张华夏、余谋昌、范旭东译,自然科学的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 参考书: 罗姆哈瑞著,邱仁宗译,科学哲学导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J. 特拉斯特德著,刘钢、任定成、李光译,科学推理的逻辑,科学出版社,1990年;A. F. 查尔默斯著,查汝强、江枫、邱仁宗译,科学究竟是什么?对科学的性质和地位及其方法的评价,商务印书馆,1982年;邱仁宗,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现代科学哲学概述,知识出版社,1984年; F. 拉普著,刘武等译,技术哲学导论,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参考刊物: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与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四 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列出可证明其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检验标志)1. 按时完成本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 2. 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前沿问题,能够在相应的学术背景之中提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能够论证该课题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 3. 了解与所研究问题的相关领域中,前人做过哪些工作、尚存哪些问题。4. 明确自己研究问题的难度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可行的研究方案和周密的实施计划。5. 能够比较熟练地检索、阅读和利用本专业的中、外文资料。 6. 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并将结果整理成规范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包括学术水平、创造性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1 资格要求:按时完成本方案规定的学习任务;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1篇以上与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没有侵犯他人著作权行为;没有发表有严重科学性错误的文章、著作和严重歪曲原作的译作。2 内容要求:选题有学术和社会意义;能反映出作者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与论文相关的前沿研究动态;研究主题明确、问题集中、论证严密可靠、有明显的专业特色、有新见解。3 技术规范要求:自己的研究结果与他人的观点、材料、数据等不相混淆,引用他人的观点、材料、数据等注明来源;独立完成论文,在准备和撰写过程中接受导师指导、采纳专家建议、获得他人帮助等应实事求是地表示感谢,但不能把未对论文提供帮助的名人等列入致谢之列;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引用的资料和数据准确无误,所用概念、术语、符号、公式等符合学术规范,没有严重错译或使用严重错译的译文;对问题的论述完整、系统,逻辑严密,关键词得当;语言精练,语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外文拚写错误、笔误和校对错误等总计不超过论文的万分之三(按排版篇幅计)。五 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及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对新生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系统接受过理、工、农、医类某个专业领域的高等教育,达到本科毕业水平;或者接受过其他专业的高等教育,有一定的高等数学和自然科学素养,其中高等数学达到全国硕士生统考数学(三)的及格水平。得到过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完成了学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学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成立、资料可靠、论证较充分、思路和结论明确。熟悉自然科学发展的总体概貌和主要线索,了解近现代科学发展中重大事件的历史过程及其社会和文化意义。能够根据特定的历史境况和认识水平理解科学史事件,避免不严肃的科学史普及读物以讹传讹的影响。 了解科学技术哲学这门学科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其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熟悉科学哲学中一些重要派别的主要主张,能够避免对科学哲学基本概念的误解。一、 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广泛的学术兴趣,善于学习和吸收各个学科的不同知识,具有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哲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入学考试科目设置: 方案1: 英语;政治(理);数学(三);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 方案2: 选考北京大学理科各专业当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任一组试题,初试合格面试时加试科学技术哲学。其他说明: 无本学科(二级学科)负责人(签名): 2002年5月16日所在院(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