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模考试地理试卷分析的总结 回顾这几年江苏高考地理试卷特点,平稳过渡,考察能力为主,重点不是考察死记硬背的内容。在苏锡常镇一模之前,南京、南通、盐城等地已经进行了一模考试。对比几个地方的试卷特点,不论是难还是简单,都是以能力立意,重点考察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新课程的理念不谋而合。结合本次一模试卷,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以下特点: 一、试卷特点分析: 1、新鲜度:任何一份试卷出来,如果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就保证了这份试卷的新颖度、新鲜度。纵观本章试卷,无论是在材料的选择、热点的涉及、设问的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有亮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选择题的第一题,这是开篇的第一印象,本题考察的其实是昼夜长短的知识,属于自然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但是本题切入的角度新颖,用了一个太阳位置的合成图来考察,在以往很少有这样的形式。再如第4题,考察的其实是有关等高线地形图中山谷、山脊等地形的判读,但是出题者用了“欣赏牧场朝阳”来增加了一点难度,整道题目就于与众不同了。虽然后面的题目慢慢趋于按部就班,但是从整张试卷来看,新颖、新鲜还是一大亮点。 2、覆盖度: 一张好的试卷,考察的知识点要全面,不要出现偏题和怪题。统计本张试卷,对于高中教材从表格分析中可以看出,知识点的覆盖面很大,而且重点突出,注重对主干知识和地理基本原理的考察。 3、区别度: 一份好的试卷,还应该有比较高的区分度,这也应该是高考试卷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反映了试题对学生素质的区分情况。在-11之间,数值越高,说明设计的越好,试题的区分度在0.4以上说明这道题目打分区分度很好,0.3-0.39说明此题的区分度较好。从这份试卷看,就笔者采样的2个班级来看,平均分在75.2分左右,如果按照66分达B的话,达B率为84.3%。 从各个题目的区分度来看,有4道双选,8道选择题,一道综合题的区分度在0.3以上,选择题占46%,综合题占20%。说明这份试卷的区分度尚可,但是还有更好的改进空间。 4、难度: 对于大规模的考试而言,保持难度系数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能否有限控制难度系数是命题水平的重要标志,数值越大说明试卷越容易。一般高考而言,试题难度控制在0.3-0.6最合适,从本章试卷看,抽样的83人中,有8道单选题、4道双选处于该区间,另外有25个综合题的得分点也处于该范围。从整体上看,难度设计还是很合适的。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一)、得分情况统计 (二)、答题暴露出来的问题 1、图表的判读、分析能力有待加强; 我们都知道,要想学好地理,首先要了解地图,因为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载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地理试卷的特点:有题必有图。想要在地理考试中取胜,必需对地理图表能够进行准确的判读。本套试卷XX出现了24幅图以及两个表格。有景观图、示意图、分布图、统计图、等值线图等,这些图表的判读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地理思维、逻辑推理以及空间想象能力,难度较大。比如下列各选择题的得分率较低和学生有些试题不仅要求能够对于试卷图表能够正确判断,而且还要求能够进行图表的转化或者说要借助其他的基本图表信息来答题,如第20题,我们除了借助原图(下图1),还要借助图2和图3来答题,利用图2信息得出M风带的位置夏季偏北、冬季偏南以及N风带的风向为东北风即BD正确;利用图3信息发现M风带形成的洋流为暖流。 2、不能全面、准确地解读地理信息并利用信息。 不能科学的审题,从而获取全面、准确的有效信息是做题的大忌。也成为部分同学提高成绩的一大瓶颈。平时教学中一再强调认真审题、要圈划关键词,学生也知道很重要,但就是做不好、做不到位。比如第4题,做这道题要求同学们注意到题干中的三方面有效信息:(1)河道200米以内为水源保护区;(2)地面坡度大于40%以上的地区为崩塌危险区,不准开发;(3)在牧场能欣赏朝阳。实际在做题时很多同学对第(3)条信息的解读出现偏差:理解成牧场要朝阳进而导致答题偏向。对于综合题的答题,很多时候材料中的信息对于答题有提示作用,但是我们很多同学没有这样的地理敏感度,如28(2)分析江南茶区茶叶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得分80.72%)和江北茶叶生产的最为不利的自然条件(得分42.77%),对于江南茶叶生产条件的分析得分较高是因为我们平时的教学讲的较多,江北茶叶条件的分析得分低,反映出学生对于材料1中的有效信息:“茶树一般生长于酸性土壤的中低山区,雨量充沛、多云雾、少日照;茶树生长最适宜的温度在15-30”的理解与运用不全面导致的。 3、主干知识与基本地理原理掌握不牢。 这份试卷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全面,覆盖面广,对于知识掌握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学及水循环等信息,得分较低,第20题只有45.78%;第11题,综合气候、自然带等知识,特别要求能够理解气候类型对自然带形成的影响,得分不高:61.45%。 4、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较差。 考纲要求学生能够有准确简洁的文字和图表等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从学生的答题来看,这类题得分最低: 三、暴露出来的问题及下阶段复习建议: 选修地理的学生进入高三,尤其是到了二轮复习阶段,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经初步巩固完善,很多学生也掌握了很多地理答题的“模式”。如遇到“原因”怎么回答、遇到“评价”怎么回答、遇到“区位因素”从哪些方面去思考等等。这些老师帮助的答题模式确实可以使得一部分同学在一些简单的地理答题时能够得到部分分数,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个“模式”阶段仅能实现学生地理成绩的“自保”,这种答题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又成了制约学生思维的“桎梏”,限制了学生灵活思维的发展,对付一般的题目还可以,遇到高考中、高难度的题目,或是一些能力立意的题目、区分度稍强的题目、无法用“模式”套用的题目时,就无能为力了!这也是面对一模、高考这类考试时学生面临、暴露的主要问题。 针对上述的问题,结合试卷得分分析,建议接下来的复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暴露学生的解题过程,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我们除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反复强 调审题的重要性之外,更要利用在例题选做和评讲过程中,暴露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审题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1)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做题时间; (2)投影某学生的学案,并由其评讲解题思路,以及对于题干与图文信息的利用情况;(3)其他同学根据其信息的圈划以及讲解评价其对信息的利用情况;(4)教师点评与评讲,并投影优秀的学生答案。 通过不断的暴露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规范的解题思路,长此以往,可以突破答题“模式”的瓶颈,遇到一些稍难的题目就不会无从下手了。 2、加强图表的解读训练,提升学生的图表分析与解读能力: 高考地理试题的特色是“图文并茂”,即试题以“地理图像”为信息载体,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对考生利用地图、图表资料进行运算、分析、判断的要求逐年在加强。纵观近几年的江苏地理高考试题,可以看出“无图不成题”已成为一种惯例,往往一些区分度大的题目就是在于学生不善于提炼图中信息,所以加强图标的解读训练,也是突破“中、高档”地理题目的非常有效的手段。考纲中的地理考点均可用图表反映出来,复习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强化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提高解题能力 学生做了一定量的题也不等同于解题能力的提升,如果在解题后能及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足球越位判罚试题及答案
- 注会经济法试题及答案
- 2026年水果种植公司员工活动室管理制度
- (正式版)DB2312∕T 079-2023 《工业大麻(纤维)收割机 作业质量》
- 4.3.1 合理发展交通运输 说课稿2025-2026学年地理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
- 宠物店开店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宠物店培训知识课件
- Unit 7 At school说课稿-2023-2024学年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牛津上海版(深圳用)
- 淘宝经理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 一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第1课时 连加、连减说课稿 苏教版
- 国家开放大学理工英语1边学边练
- 人工智能导论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 陕中医大西医外科学教案05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的失调
- 俱舍论原文内容
- GB/T 18742.3-2017冷热水用聚丙烯管道系统第3部分:管件
- 肺癌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
- 高三班主任经验交流课件
- 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 系统生物学-第三讲-转录组学课件
- 2021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教学课件-人教版历史纲要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