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史料.doc_第1页
法学史料.doc_第2页
法学史料.doc_第3页
法学史料.doc_第4页
法学史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法制史史料简介 王宏治 一、正史中国古代的正史,清代将其定为二十四史。所谓“正史”,首见隋书经籍志:“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乾隆钦定二十四史时说:“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所由与稗官野记异也。”前者所说的“正史”是从体例上说明,后者则是强调其官方色彩,是“义与经配”。事实也正是如此,二十四史是以官方承认作为其权威的史书地位。民国初又先后增入新元史和清史稿,称为“二十六史”,简介如下:1、史记 130卷 汉司马迁撰记载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2636年间之史事。分12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包括自序一篇),共130卷,526500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通史。其体裁为纪传体,这是说该书是以本纪、列传为基本形式。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大体上有三种:纪传体,是以人物为核心;编年体,是以时间为顺序;记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纲领。史记首创纪传体史书的体例,其“本纪”虽以帝王为中心,但实则为该帝王的“编年史”,“世家”则为各诸侯国的“国别史”。史记八书中没有专门记述法律的专史,但其律书除讲述音律外,还提到了军事和刑法,故有人将律书称为兵书。又有平准书可说是经济法制史。史记产生较早,后世为其作注者不少,其中以南朝宋裴骃的集解,唐代司马贞的索隐,张守节的正义最有影响,合称“三家注”。今本史记已将其缉入。宋人郑樵在其通志中对史记的评价是:“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2、汉书 100卷 东汉班固撰全书分为12纪、8表、10志、70列传。有的本子将篇幅过大之篇析为上、下二卷,或上、中、下三卷,成为120卷本。该书将史记之书改为志,作为专史,刑法志是其中之一,是历代刑法志的首创之作。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制史”, 它弥补了史记无“刑书”的缺憾,追述了周秦以来,直至西汉的法律制度。可以说是汉代的法律通史。志中有许多评论性意见,反映了班固主张“礼刑并用”的儒家法学观。如果说史记是第一部通史的话,汉书就是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的注本主要是唐代颜师古的注。3、后汉书 120卷 南朝宋范晔撰其中帝纪10卷,列传80卷,此90卷为南朝刘宋范晔所撰,唐章怀太子李贤为之注;原书无志,今本志30卷为晋司马彪续汉书的志,南朝梁刘昭注,但没有刑法志、食货志等志,晋书以相关的志补述之。后汉书主要有南朝梁刘昭的注本和唐代章怀太子李贤的注本。唐代考试,以史记、汉书和后汉书为“三史”。4、三国志 65卷 晋陈寿撰 南朝宋裴松之注分为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三国志没有志,行文过于简略,南朝刘宋的裴松之为之作注,引书达140余种,文字资料超过原书三倍,裴注成为三国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记、汉书、后汉书与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中华书局的标点本将上述的各家注释都收入了,正文与注释和为一体,读史者当以这个版本的二十四史为准。5、晋书 130卷 唐房玄龄等撰唐代开始由官方设史馆主持修撰史书,房玄龄作为宰相监修,以后成为制度。参修者除房玄龄外,还有令狐德棻、褚遂良、李淳风、李延寿等二十一人。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写了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的“论”部分,故有的版本写“太宗皇帝御撰”。晋书的本纪10卷,载记30卷,类似于史记的“世家”,记载了北方十六国政权的历史;志20卷,因后汉书、三国志无刑法志和食货志等,晋书的刑法志和食货志就从东汉、三国追述至晋,弥补了前史的不足;该刑法志记述了东汉、魏、晋三代的法律制度的演化过程,有的地方对历史沿革进行了追述,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如记载了战国时魏国李悝制定法经的经过,及法经的篇目和内容,使我们今天可以了解法经的概况。又如,张斐、杜预注晋律,其文都没有流传下来,但该志完整地保存了张斐的进律注表,使我们得以了解晋代法学发展的成果。该书还有列传70卷,记录人物772人。6、宋书 100卷 南梁沈约撰本纪10卷,记载刘宋八帝59年(公元420479年)历史;志30卷,却无刑法志和食货志;列传60卷。7、南齐书 59卷 南梁萧子显撰本纪8卷,记载萧齐七帝23年(公元479502年)历史;志11卷,也没有刑法志和食货志;列传40卷。8、梁书 56卷 唐姚思廉撰姚思廉的父亲姚察为梁、陈史官,曾编撰过梁、陈二史;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姚思廉奉诏与魏征同撰梁、陈二史。姚思廉以其父之稿为基础,历时七年完成该书。本纪6卷,记载萧梁四帝56年(公元502557年)的历史,列传50卷,无志。9、陈书 36卷 唐姚思廉撰本纪6卷,记载陈朝五帝33年(公元557589年)的历史,列传30卷,无志,为二十四史中最小的一部。10、魏书 130卷 北齐魏收撰帝纪12篇,14卷,记载北魏14帝164年(386550年)的历史,其第一卷序纪部分追述北魏拓跋氏远祖至27代,对了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史有着重要意义。该书之刑罚志记述了鲜卑族法制发展的概况,尤其是其入主中原后,主动汲取汉儒的法学成就,形成了北朝律学兴盛的局面。该书有列传96卷,志20卷,分为10目,其中食货志、官氏志、释老志和刑罚志最具特色。11、北齐书 50卷 唐李百药撰帝纪8卷,记载北齐6帝80年(公元496577年),实际上北齐政权自称帝算仅有27年(公元550年称帝);列传42卷,无志。12、周书 50卷 唐令狐德棻撰本纪8卷,记载北周5帝76年(公元505581年)的历史,与北齐政权一样,北周政权自称帝算,也仅有26年(公元557年称帝);列传42卷,无志。13、南史 80卷 唐李延寿撰记载南朝270年(公元420589年)的历史,从刘宋建国到隋统一,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史事。分本纪10卷,列传70卷,无志。14、北史 100卷 唐李延寿撰记载从北魏登国元年至隋230余年(公元386618年)的历史,包括北魏、北齐、北周、隋四代的史事。分本纪12卷,列传88卷,无志。15、隋书 85卷 唐魏征等撰唐初官修,分为帝纪5卷,列传50卷,由魏征、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分撰;志又称五代史志30卷,分为10目。因梁书、陈书、北齐书及周书都没有志,唐太宗命褚遂良监修五代史志,由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令狐德棻等参加撰修,其中以刑法志和食货志最为重要,其记载了梁、陈、北齐、北周及隋代的典章制度,对隋律的内容作了比较具体的记述。因其名为五代史志,故宋、南齐之缺未能补充上。史学界将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和隋书合称为“南北朝十史”,其中隋书可说是最好的一部。16、旧唐书 200卷 后晋刘昫等撰五代时刘昫等撰,原名唐书,分为本纪20卷,记载唐代21个皇帝(包括武则天)290年(公元618907年)的历史;列传150卷,志30卷,又分为11目,有刑法志,记载了关于唐律的制定、修改过程,以及有关人物的各种主张、思想,唐代法律的主要内容等,是研究唐代法律不可或缺的史料。该书多用唐代实录及史馆档案资料,以及史官搜集的材料编撰而成。所用原始文献、档案资料较多,记述历史事件较为客观,但又不失恰当的评价。只是该志仅写到唐宣宗时,唐末的情况则缺漏了。后晋离唐代时间较近,故史料比较可靠,但难免有回护失实之处。17、新唐书 225卷 宋宋祁 欧阳修等撰宋仁宗时认为刘昫唐书编的不好,遂命翰林学士欧阳修、端明殿学士宋祁重新修订唐史,称为新唐书,其有本纪10卷,欧阳修撰,其篇幅只有旧唐书的三分之一,许多重要史料被删除或篡改,此新书之不足。列传150卷,为宋祁所撰;志50卷,分为13目,有刑法志,许多方面较旧书增加了不少内容,尤其是增设表15卷,分四目,包括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和宰相世系表,很有意义,志和表也是欧阳修所撰,补充了旧唐书的许多缺憾。欧阳修的宗旨是“文省事增”。故其刑法志在文字叙述方面简单明确,许多地方不拘于旧唐书刑法志的限制,另起炉灶,重新改写。这就造成许多原始资料被改动,文字错漏,时间差误,不得不说是其最大的缺憾。研究唐代的法律制度及法学状况,应将新旧两志对照,再参考通典、唐会要等古籍,以便去伪存真。18旧五代史 150卷 宋薛居正等撰宋初奉敕官修五代史,宰相薛居正监修,按五代分撰:梁书24卷,唐书50卷,晋书24卷,汉书11卷,周书22卷。记载梁太祖升平元年至周恭帝显德六年(公元906960年)55年间的历史。五史之后,有世袭列传2卷,僭伪列传3卷,外国列传2卷。志12卷,中有刑法志,记述比较简略,主要侧重记述五代的立法概况,对司法审判、监狱制度的也有所介绍。19、新五代史 74卷 宋欧阳修撰 有本纪12卷,列传45卷,世家10卷,记10国事,世家年谱1卷,四夷附录3卷,另有考3卷,相当于志,只有天官考2卷,职方考1卷,但没有刑法考。 此为欧阳修私撰之“正史”,原名为五代史记,本藏于家,欧阳修死后,上于朝廷,始刊刻发行。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文学家,其撰史的目的是效法孔子,以春秋斥乱臣贼子,其著史依“春秋笔法”,所谓“一字褒贬”,对史料的改动较大,从史料价值上说不如旧五代史。史学界一般不主张用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但仍有一定的意义,如陈寅恪先生即赞扬欧阳修的五代史记为“贬斥势利,尊崇气节”;有史料也可补充旧史之不足。过去人们从文学的角度评价,对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多有贬义,故不入正史之列,以致几乎流失。此前诸史合称“十七史”,清人王鸣盛撰十七史商榷,虽论及旧唐书与旧五代史,但按宋人习惯,仍称“十七史”。 20、宋史 496卷 元脱脱等撰 本纪47卷,记载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公元9601279年)320年间,包括北宋和南宋的历史,北宋部分较系统详细,南宋部分则相对较嫌简略,错误也不少;志162卷,分为15目,内有刑法志3卷,分别记述宋代的律令、狱治、刑政三部分;是历代刑法志首次分卷者,篇幅也比前几史之刑法志大。但是,元代修史之时,其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修史匆忙、粗糙,其刑法志大多抄袭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刑考,错漏讹误很多,使用时应参考其他史料,对照研究。该书又有表32卷,列传255卷。宋史在二十四史中部头最大,有人讥之“既乱又多”,但从史料保存的角度看,乱固然是毛病,多却正是优点。 21、辽史 116卷 元脱脱等撰 本纪30卷;志32卷,分为10目,内有刑法志2卷,该志篇幅不长,却按时间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自辽建立到圣宗朝(9161031年), 下卷自兴宗即位到辽亡(10311115年),是研究辽国法律的重要史料。又有表8卷,列传45卷,国语解1卷,是解释契丹语言的工具。 22、金史 135卷 元脱脱等撰 本纪19卷;志39卷,分为14目。内有刑志1卷,其名称为“刑志”而不称刑法志。该志重点金朝的立法、执法概况,在金代法律资料匮乏的今天,不失为研究金法的重要史料。又有表4卷,列传73卷。 宋史、辽史和金史都是元代官修正史。元初开始修史,但为谁是正统争执不休。元顺帝时,宰相脱脱提出不分偏正,三史分撰,解决了这一难题,于是由他主持纂修,书成后即署其名。三史之中,宋史史料丰富,金史编排得法,辽史相对较差。 23、元史 210卷 明宋濂等撰 本纪47卷,记载从蒙古帝国太祖成吉思汗创业至元顺帝北走,共14帝162年(公元12061368年)的历史,重点是世祖忽必烈称帝后的89年间事。志58卷,分为13目,有刑法志分为四卷,该志仅在其前言部分极简单地介绍了元代的立法概况及刑制,其余篇幅直接记录元代法令,写得较好,保留了大量的元代法律的原始资料。又有表8卷,分为6目;列传97卷,但讹误较多。此前诸史合称“二十一史”(不包括旧唐书、旧五代史)。 24、明史 332卷 清张廷玉等撰 本纪24卷,记载太祖洪武元年至庄烈帝崇祯十七年(13681644年)的历史。志75卷,分为15目,内有刑法志3卷,由“布衣”身份参加修史的浙江慈溪人姜宸英分撰。该志分为三卷,其一记述明代的立法概况,赎刑、充军制度;其二讲明代的司法审判制度;其三专门记叙廷杖、厂卫、锦衣卫镇抚司狱。全志对明代的司法刑政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学术价值较高。又有表13卷,分5目。列传220卷。明史资料丰富,编纂得法,论述尚属公允,是后五史中最好的。清修明史后,诸史合称“二十二史”,清代史学大师钱大昕著有廿二史考异,赵翼著有廿二史札记。正史二十四史是乾隆时钦定,除此之外,人们还将民国初年所编纂的新元史和清史稿与二十四史并称,或称二十五史,或称二十六史。此二史都有刑法志,对我们研究元朝与清朝的法制史都有很大的意义。 25、新元史 257卷 民国柯劭忞撰 明初编纂元史较仓促,有些事在当时还犯忌讳,故问题较多。清末由于对外开放,大量海外的史料被发现。最早是魏源利用外国史料编纂了元史新编95卷。民国初,柯劭忞撰新元史,于1920年完成,这是他的私人著作。北洋总统徐世昌为之作序,并下令将其并入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该书分本纪26卷,表7卷,志70卷,内有刑法志2卷,分为“刑律上”和“刑律下”两部分。“刑律上”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元代的立法概况,前溯及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时期的法律状况。此外,也参照元史刑法志的方法,将元代重要法典至元新格的可考条目做了详细摘录;其他法令也有所记载。“刑律下”的标题为“蒙古人及僧道训断法 敕令”,从题目可知是有关对蒙古人和宗教人士的特殊规定,以及其他敕令。这些都是研究元代法学的重要资料。尤其是与元史刑法志对照,可以大大充实元代法律的内容。故研究元代法学决不可忽视新元史刑法志。又有列传154卷。 26、清史稿 529卷 民国赵尔巽等撰 北洋政府于1914年设立清史馆,以清代大臣赵尔巽为馆长,编修清史,参撰者有柯劭忞、缪荃孙、吴廷燮等,1926年完成,1928年刊刻发行于世。分为本纪25卷,记载自入关前的努尔哈赤称帝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为止,共296年(公元16161911年)的历史;志135卷,分为16目,内有刑法志3卷,其一记载了清自建国直到光绪末年,历朝立法概况;其二记述清代的刑罚制度,包括五刑、充军、赎刑及凌迟、缘坐、刺字之制;其三介绍了清之司法诉讼制度。本志较全面地记述了清代的法制状况,尤其是对十九世纪末,清政府开始效法西方的法律制度,进行法律改革,使中国法律走向近代化,都有所记叙,是研究中华法学的重要史料。又有表53卷,列传316卷。主要利用清修国史及国史馆、军机处、方略馆和内阁大库等处的实录、档案资料。今人将清史稿纳入“二十六史”之列。 二、十通之“刑典” 通典是中国古代典志体史书中的第一部,唐代杜佑撰。该书原分八门,李翰在通典原序中说:“凡有八门,号曰通典。”杜佑在其“总叙”中也是分列八门,刑典为一门,排于“乐”后,其注曰:“大刑用甲兵,十五卷;其次五刑,八卷。”今本通典,“兵”自为一门,十五卷;“刑”则仅八卷。旧唐书杜佑传说:“书凡九门,计贰百卷。”说明至少在五代时,兵、刑二典已各自分门独立,分别为:食货、职官、选举、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典。刑典共八卷十四门,各们篇名为:刑制上、中、下,杂议上、下,肉刑议、详谳、决断、拷讯附,守正、赦宥、禁屠杀赎生附,宽恕、囚系、舞紊、峻酷、开元格附。叙事时间起于黄帝三代,止于唐中叶。 通志200卷,南宋郑樵撰,除纪传体史外,有二十略52卷典志体史, 内有“刑法略”一卷,篇目为:历代刑制、肉刑议、赦宥。大多取材于通典及其他旧史,无新内容。 文献通考,宋末元初马端临撰。全书348卷,分为二十四门,内有“刑考”十卷。篇目为:刑制(六卷)、徒流、详谳、赎刑、赦宥。叙事时间虽亦起自上古,却止于南宋宁宗嘉定末(约1224年)。较通典增加四百余年。 续三通,即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之合称,其中续通典与续文献通考各有两部。续通典在北宋时宋白等曾修撰了一部,在原通典的体例上,将时间延续到后周显德末(956年),增加了二百年,其兵、刑正式分开,刑典十一卷,该书已佚。续文献通考明代王圻撰有一部,在原文献通考的基础上,又延续到明万历初(约1573年)。清朝乾隆年间,诏修续三通,基本上是在原“三通”的体例上,继续编修至明末。 清三通,是指清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三书,是乾隆诏修续三通的同时,命依原“三通”的形式,编修的本朝典志。时间从清初至乾隆五十年(1785年),刑法方面的内容,各书之间相互重复很多。 清朝续文献通考是民国时,刘锦藻以个人之力,历时十余年修成。记事接续清三通,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后又增辑至宣统三年(1911年)。该书保存史料很多,除传统“九通”之门类外,新增外交、邮传、实业、宪政四门,对研究中国法学的近代化很有价值。 总之,十通皆有“刑典”,但对法学研究来说,其价值远远不仅限于“刑典”的范围,几乎可以说是卷卷皆有与法学有关的内容。 与“十通”相近的史书,还有会要体史书。会要体史书是以记事为中心,叙述某事或某种制度的发展过程。会要体史书最早出现于唐中叶,德宗时,苏冕撰会要40卷。宣宗时,杨绍复续修40卷。宋初,王溥重新加以整理,补充唐末史料,修成定本,共100卷,名为唐会要。此外,王溥还编纂了五代会要30卷。 宋代统治者较重视修史工作,设立会要所,专修本朝会要。先后编纂有十余部会要,可惜未能刊刻流传。清代徐松将永乐大典中散见的宋代会要史料辑为一书,名为宋会要辑稿,共460卷,分为17门, 是研究宋代社会经济及法律的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南宋徐天麟仿唐会要体例,编著西汉会要、东汉会要。清代还有一些学者,利用各种史料,编辑各朝会要体史书,如杨晨撰三国会要,朱铭盘撰南朝宋会要、南朝齐会要、南朝梁会要、南朝陈会要,龙文彬撰明会要等,都对研究古代法学有所裨益。三、其他史书编年体史书重要的有:1、春秋,可参见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2、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 中华书局1956年版;3、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著 清黄以周等辑补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4、续资治通鉴清毕沅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5、明通鉴清夏燮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6、明实录7、清实录纪事本末体史书重要的有:1、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撰 中华书局2、宋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撰 中华书局3、辽史纪事本末清李有棠撰 中华书局4、金史纪事本末清李有棠撰 中华书局5、元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撰 中华书局6、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撰 中华书局7、续通鉴纪事本末清李铭汉撰四、十三经“十三经”源于“六经”,汉人称六经为“六艺”。贾谊新书六术说:“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谓之六艺。”但乐经无书,实为五经。西汉时各经皆置博士,称为“五经博士”。南朝刘宋时,设国子助教十人,分掌十经,为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礼、仪礼、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各为一经,又将论语与孝经合为一经,名义上是十经,实为十一经。唐文宗刻石经,以唐代法定的九经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诗、书、易为主,加上孝经、论语、尔雅,称为“十二经”。宋代又加入孟子,成为十三经。现介绍中华书局重新影印的宋版十三经注疏:1、周易正义10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唐代官方颁布的五经正义之一。周易本是卜噬之书,是周代史官将占卜的结果所作的记录,经筛选、整理、加工最后形成的结果。孔子晚年整理周易的宗旨是,试图将其改造成为一部论天道,讲哲理,修人生的伦理著作,但后世学者总想恢复其“算命”书的本来面目。三国时王弼始以义理注易,晋人韩康成补注了系辞,孔颖达之疏将二注合为一体,尽量“诠释注文,不欲有所出入”,比较忠实于原意。2、尚书正义20卷,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唐代官方颁布的五经正义之一。合并今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并用孔安国尚书传,共58篇。唐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与颜师古等撰五经义疏,后诏改为五经正义,于高宗永徽四年(653年)颁行天下。3、毛诗正义40卷,汉毛公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唐代官方颁布的五经正义之一。毛诗为诗之古文派,相传其学出于孔子的弟子子夏,西汉初毛亨和毛苌所传,东汉郑玄曾为诗经作笺。他以毛诗为主,兼采今文派齐诗、鲁诗与韩诗三家之说。唐孔颖达等奉敕为诗经正义,主要阐释毛传和郑笺,汇集了魏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的成果,对理解传、笺的内容,有较大的参考价值。4、周礼注疏42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又称周官,该书现在基本上可以确定为战国时的作品,东汉郑玄为之作注,以为周官为真正的周制,凡不合者则皆归入殷制。唐代孔颖达等撰五经正义,是为官方定本。贾公彦撰周礼疏,是私人著作。宋刻十三经,将郑注与贾疏二者并为周礼注疏。5、仪礼注疏50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或礼经原来指的就是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一说是周公所作,一说是孔子所定。近人根据书中的丧葬制度,结合考古出图器物进行研究,认为其成书当在战国初期至中叶之间。东汉郑玄为之作注,唐孔颖达等撰五经正义,贾公彦撰仪礼疏。宋刻十三经,将郑注与贾疏二者并为仪礼注疏。6、礼记正义63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又称为小戴礼,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所记,西汉戴圣编纂,当时并未取得经的地位,东汉郑玄为之作注,使之流传,成为显学。唐孔颖达等撰礼记正义,为唐代官方颁布的五经正义之一,后被辑入十三经注疏。宋代以后,孟子升经,礼记中的中庸与大学二篇与论语、孟子在淳熙年间(11741189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将其合为“四书”。7、春秋左传正义60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一书,相传为孔子所作,因此被列为五经之一。就连解释他的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也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春秋本是鲁国的记事史书,所谓“右史记事”即为春秋。春秋所记自鲁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前481年),是鲁国242年的编年史。儒家学者将它奉为六经之一,又有许多史学家对它进行解释、诠注,现存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三传。三传中都从不同角度记叙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重大事件,其中不乏有关法律、法学的资料,既有上古时代的传说,又有当时现状的实录。如春秋时的成文法事件,各派政治力量的论战,反映了春秋时的法学观,是中国法学史的重要史料。顺便说,在隋唐以前,古汉语的“事”字,就是“文书”的意思,又可引申为“判例”,即办事的成例,也具有法的含义,如“故事”。春秋记事,所记即为“故事”、成例,礼记经解:“属辞比事,春秋之教也。”所以到了汉代,能将作为史书的春秋演变为法律的“决事比”也就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了。刘知几在史通六家篇说:“逮仲尼之修春秋也,乃观周礼之旧法,遵鲁史之遗文;据行事,仍人道;就败以明罚,因兴以立功;假日月而定历数,藉朝聘而正礼乐;微婉无说,志晦无文;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故能弥历千载,而其书独行。”肯定了春秋对后世立法的影响。左传中的法制史资料很丰富,如子产铸刑书,赵宣子铸刑鼎等,都在左传中有记载。但在西汉,对左传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公羊传与榖梁传,直到东汉以后,贾逵、服虔等人为左传作注,研习左传者日益增多,而学公羊传与榖梁传的人则日少,尤其是西晋著名经学家杜预作春秋左传集解后,左传成为三传之首。唐统一后,唐太宗命孔颖达作五经正义,为杜预注作疏,后人以杜注孔疏本为定本,被辑入十三经注疏。8、春秋公羊传注疏28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公羊传是最早受到汉代官方承认的春秋解经之学。从汉武帝到宣帝,它大约独占官学地位有半个世纪之久。今本公羊传成书于汉景帝时的公羊寿和胡毋子,董仲舒与胡毋子是同门弟子,董仲舒及其弟子对推动公羊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东汉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以注释该书。唐代徐彦为何休解诂作疏,称为春秋公羊传注疏,后被辑入十三经注疏。唐代以后公羊传虽仍被列为科举考试的经书之一,但其受重视的程度远非西汉可比,直到清末,康有为为变法图强,在否定“古文经”的同时,提倡“今文经”,大肆推崇公羊传,可谓“公羊学”在近代的回光返照。9、春秋榖梁传注疏20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春秋三传中,榖梁传受重视的程度最低,西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