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章 几种重要微生物药物的发酵工艺.ppt_第1页
8第八章 几种重要微生物药物的发酵工艺.ppt_第2页
8第八章 几种重要微生物药物的发酵工艺.ppt_第3页
8第八章 几种重要微生物药物的发酵工艺.ppt_第4页
8第八章 几种重要微生物药物的发酵工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八章几种重要微生物药物的发酵工艺 青霉素发酵工艺 红霉素发酵工艺 氨基酸发酵工艺 维生素C发酵工艺 螺旋霉素发酵工艺 2 第一节青霉素发酵工艺 一 概述1 青霉素是一族抗生素的总称 是由不同的菌种或在不同的条件下所获得的同一类化学物质 通常所指的青霉素即指苄青霉素 青霉素G 其疗效最好 应用最广泛 青霉素性质 是一种游离酸 易溶于有机溶解 难溶于水 青霉素金属盐易溶于水 具有一定的吸湿性 其钠盐吸湿性较弱 固体青霉素稳定 水溶液不稳定 2 使用对象 大多数G 细菌 部分G 细菌 各种螺旋体及部分放线菌 注意 易引起过敏 故使用前需皮试 3 4 二 青霉素发酵工艺及过程 1 菌种 诱变 不同途径改良 5 2 发酵工艺流程丝状菌发酵工艺流程 6 生产米 球状菌发酵工艺流程 7 甘油 葡萄糖和蛋白胨组成的培养基斜面培养 砂土孢子 生产孢子的制备 大米或小米固体培养基上25 培养7d 孢子成熟后真空干燥 低温保藏备用 3 发酵工艺过程 8 大规模发酵生产 采用三级发酵 其目的是使青霉菌菌体数量逐步扩大和适应发酵 其次是使发酵罐连续使用 缩短发酵周期 一级发酵 小罐 使孢子萌芽形成菌丝 二级发酵 大量繁殖青霉菌菌丝体 三级发酵 继续大量繁殖菌丝体 生产青霉素 9 发酵工艺控制要点 碳源 氮源的影响和控制 葡萄糖是容易利用的碳源 有利于菌体的生长 乳糖是青霉素生物合成最好的碳源 青霉素发酵中采用连续流加葡萄糖的方法 在发酵初期使青霉菌大量迅速强壮地繁殖菌丝体 发酵后期利用乳糖使青霉素大量合成 玉米浆是青霉素发酵最好的氮源 10 前体的影响和控制 苯乙酸及其衍生物苯乙酰胺 苯乙胺 苯乙酰甘氨酸等均可以作为青霉素G侧链的前体物直接结合到青霉素分子中 也可以作为养料和能源被利用 苯乙酸 苯乙酰胺等对菌体生长和生物合成均有毒性 采用间歇或连续添加低浓度前体物质的方法 保持前体的供应率仅大于生物合成的需要 可以起到提高产量的作用 11 pH的影响和控制 青霉素发酵的最适pH一般认为是6 2 6 8 应尽量避免pH超过7 0 当pH高于最适pH时 通过补糖和生理酸性物质 硫酸铵等无机氮源 降低pH 当pH低于最适pH时 通过补加CaCO3 氨水或尿素 也可提高通气量 促进有机酸氧化来提高pH 可利用自动加入酸或碱的方法维持pH 12 温度的影响和控制 青霉菌生长的适宜温度是30 分泌青霉素的适宜温度是20 通常采用分段变温控制法 使温度适合不同阶段的需要 0 56h维持在27 2 然后恒速降温至18 7 并维持到184h 最后24h回复到27 2 培养 这样变温培养法可比常温25 培养产量增加16 13 补料控制 中间补糖以控制糖浓度和pH 补加氮源可延长发酵周期 调节pH 提高青霉素产量 控制发酵液中的氨基氮含量在0 01 0 05 补加表面活性剂 如新洁尔灭50mg L 聚氧乙烯 山梨糖醇酐等也能增加青霉素的产量 加入少量可溶性高分子化合物 如聚乙烯醇 聚二乙胺或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 能使青霉素产率提高38 14 铁离子的影响和控制 Fe3 对青霉素生物合成有显著影响 一般当发酵液中含量超过30 40 g ml 则发酵单位增长缓慢 铁制发酵罐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处理 可在罐壁涂上环氧树脂等保护层 使Fe3 含量控制在30 g ml以下 15 染菌及异常情况处理 每隔一段时间取样分析 前期染菌 重新消毒并补充适当的养分 中后期染菌 视情况补救如提前结束发酵 过滤提炼等 情况特别严重需倒罐处理并消毒灭菌 16 第二节红霉素发酵工艺 一 概述1 红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根据其R基的不同分为红霉素A B C D四种 红霉素A抗菌活力最强 B次之 C D最弱 红霉素A为粉末状 具有吸湿性 味苦 易溶于多数有机溶剂2 使用对象 G 细菌 17 二 青霉素发酵工艺及过程 1 菌种红色糖多孢菌 红霉素链霉菌 原始菌株较易感染噬菌体 红霉素产量也较低 该菌株后经各种改良后 已具备抗噬菌体的特征 且生产能力较高 18 2 发酵工艺流程 19 淀粉 玉米浆和碳酸钙等组成的培养基斜面培养 母瓶培养 砂土孢子 生产孢子的制备 子瓶培养 孢子数不少于1亿个 瓶 3 发酵工艺过程 20 发酵工艺 采用三级发酵 其目的是使红霉菌菌体数量逐步扩大和适应发酵 其次是使发酵罐连续使用 缩短发酵周期 一级发酵 小罐 使孢子萌芽形成菌丝 二级发酵 大量繁殖红霉菌菌丝体 三级发酵 继续大量繁殖菌丝体 生产红霉素 21 发酵工艺控制要点 种子质量控制 母瓶斜面孢子要求深米色 色泽新鲜 均匀 无黑点 背面产生红色或红棕色色素 子瓶斜面孢子要求不少于1亿个 瓶 孢子成熟后要做摇瓶试验以及试验罐试验 确保孢子数量 高产菌株的子瓶要求无黑点 22 培养基的控制 碳源 葡萄糖为主 淀粉其次 氮源 黄豆饼粉 玉米浆和硫酸铵 前体 丙酸 丙醇 23 培养条件的控制 通气搅拌 1 0 8 1 2 v v m 温度 一般31度全程培养 pH 6 6 7 2 低于6 5红霉素合成受影响 高于7 2菌体自溶 且导致红霉素C量增加 中间补料 还原糖量 1 2 1 5 每6h流加葡萄糖至放罐前18h 通氨发酵液黏度控制 适当提高黏度可抑制红霉素C合成 泡沫 加植物油 另前期增大通气量但不搅拌 等菌体长浓后搅拌 24 异常情况处理 停电染菌发酵液浓度过低 25 第三节氨基酸发酵工艺 一 概述1 有机酸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的产物称为氨基酸 2 生产方法 提取法 合成法 酶法 发酵法 发酵法 野生型菌株直接发酵 营养缺陷型菌株发酵 氨基酸结构类似物抗性突变株发酵 营养缺陷型兼抗性突变株发酵 以中间体为原料的生物转化法 26 二 谷氨酸发酵工艺流程 27 A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3 谷氨酸发酵生产过程 原料 投料 计量 调浆 加热 水解 冷却 中和 脱色 过滤 水解糖 酸酶法淀粉水解糖制备流程 28 一级种子培养 玉米浆 尿素等 斜面培养 普通斜面培养基 2 菌种的扩大培养 二级种子培养 接种量 1 以水解糖代谢葡萄糖 其他同一级种子培养基 29 3 谷氨酸发酵工艺控制 培养基成分控制 需氮源量较多 C N 100 15 21 生物素控制 生物素作为乙酰辅酶A的辅酶 参与谷氨酸的合成 过量会导致菌体大量繁殖 不产谷氨酸 30 种龄和种量控制 种龄 一级种种龄 11 12h 二级种种龄 7 8h 接种量 1 种龄和种量控制 种龄 一级种种龄 11 12h 二级种种龄 7 8h 接种量 1 温度的影响及控制 菌体生产与产物合成不同步 且菌体生长与产物合成最适温度不同 分别为30 32度与34 37度 31 pH的影响和控制 发酵前期 pH7 5左右 中后期 pH7 2左右 调节方法 流加尿素 间断流加 流加氨水 连续流加 32 氧的影响和控制 长菌阶段 通氧量小 合成产物阶段 提高通氧量 33 防止噬菌体和杂菌污染 空气培养基设备环境等 34 第四节VC的发酵工艺 一 概述1 VC又叫抗坏血酸 化学名为L 2 3 5 6 己 2 己烯酸 内酯 最早是在柠檬汁浓缩液中提取 2 作用 催化剂 还原剂 3 生产方法 莱氏法 国外 两步发酵法 国内 35 二 VC发酵工艺流程 1 莱氏法 优点 工艺成熟 回收率高 缺点 步骤多 连续操作困难 毒性大 污染环境 36 工艺要点 山梨醇纯度 山梨醇浓度 生长因子 生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