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教学实证研究.pdf_第1页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教学实证研究.pdf_第2页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教学实证研究.pdf_第3页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教学实证研究.pdf_第4页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教学实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教学实证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教学实证研究 姓名 刘春琴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专业 学科教学 数学 指导教师 周莹 苏缔熙 20070301 I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教学实证研究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教学实证研究 研究生姓名 刘春琴 导师姓名 周莹副教授 苏缔熙副教授 学科专业 教育硕士 研究方向 学科教学 数学 年级 2004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合作学习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学习方式 是目前世界上许多 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 在美国 许多研究者对合作学习给予了高度 的评价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 也收到了 较好的效果 未来的世界 合作将成为主流 无论是大到国际间的共同难题 还是小到个人的工作 学习与生活 都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 合作 交流与帮助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显然是非常必要的 且势在 必行的 在眼下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浪潮里 本人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改变传统教学的弊 端 探索出适合于现代教育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熟练掌握合作学习教学的方法 并通过 实践来完善合作学习教学的理论 通过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理 论 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研教学水平 同时 改变学生旧的学习观念 使学生形成合 作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数学学 业成绩 改善学生的同伴关系等 本论文主要有以下研究方法 文献法 问卷调查法 访谈法 统计分析法 本文共有六个部分 第一章 阐述了合作学习的历史渊源和现状 并说明了本论文选题的缘由 提出了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任务和方法 第二章 阐述了合作学习的含义和相关的理论基础 并结合教学的相关理论 初中 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初中数学的教育目标等理论 分析了在初中数学课堂开展合作学习教 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以及阐述了开展合作学习教学的意义 第三章 阐述了合作学习教学的实施办法 在合作学习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合 作学习组织程序 第四章 叙述了合作学习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把传统教学的教案和合作学习教学 的教案进行对比 并以一个合作学习教学案例展示了合作学习教学的过程 第五章 对实证效果进行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 学生访谈和对实验数据结果进行分 析 得到结论 合作学习教学能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能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II 能促进学生的同伴关系 第六章 提出合作学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对策 并提出了一些开展合作学 习教学的建议 教师要逐渐改变旧的教学观念 同时学生也要改变旧的学习观念 激发学 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和愿望 尤其是后进生 开展合作学习从简单的内容开始 在组内制定 符合本小组情况的小组学习目标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 实证研究 III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The name of the graduate student Liu Chunqin The name of the master teacher Zhou Ying vice professor Su Dixi vice professor Major master of education Direction of research Subject teaching mathematics Grade grade 2004 Abstract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a way of study which was arisen in America in 1960s to 1970s and now it is still widely used in many countries as a kind of teaching theories and strategy systems In America lots of researchers spoke highly of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At the end of 1980s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1990s there began some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China and people got pretty good effects Cooperation would be the main trend in the future No matter the great difficult issues among the counties or common individual work study or life they need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t is essential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sense ability and spirit of cooperation It is a must In nowadays teaching innovation the writer wants to change the malpractice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seek out a set of proper cooperative teaching mode and master this teaching way proficiently by doing this research and consummates the theory of cooperative teaching through practice The teachers could improve their teaching and theoretical abilities by practicing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in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while the students could change their minds to form the sense of cooperate and communicate Thus the students could arise their interest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as well as develop their confidence advance their grades and improve their peer relationship etc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paper are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statistic analysis This paper has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statistic analysis State the history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present situation Explain the reasons why the writer chooses to write such a paper and arise the purpose tasks and ways of writing the paper Part two reviews the defini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relative theories It combines IV all the theories such as teach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teaching aims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to analyse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onducting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explain its meaning Part three introduce the ways of how to conduct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roles that the teachers play during the teaching and how to organize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Part four states the process of the teaching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Compare the lesson plan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Demonstrate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through a lesson plan Part five analyses the effect of the experimentation By doing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and analyzing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ation the write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can not only enhance the students interest of studying mathematics as well as the confidence but also hasten the peer relationship of the students Part six figures out some problems of teach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countermeasures to them Meanwhile the writer gives some advice on how to conduct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which is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 old teaching idea gradually while the students should change the old study conception teachers should inspire the student s study desire and motivation especially the poor ones begin with the simple content for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make a practical group study goal Key Word cooperative learn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mpirical research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 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广西师范 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 有权保留本人所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 论文外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 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第一章第一章 引引 言言 1 1 合作学习的历史渊源和现状 1 1 1 国外的情况 合作性学习的思想由来已久 在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柏拉图 Plato 奥勒留 Marcus Aurelius 以及一些托马斯 阿奎那 Thomas Aquinas 那样的基督教传播者和中 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夸美纽斯 John Amos Comenius 等人的著作中找到 在现代商 业民主国家中 可以在法国的卢梭 英国的约翰 洛克 美国的杰弗逊和本杰明 富兰克 林等人的著作中找到 在美国发展普通学校教育时期 贺拉斯 曼和亨利 巴纳德强烈要 求建立积极合作的学校 1 亚里士多德 前 384 年 322 年 是古希腊的哲学家 逻辑学家 科学家和教育家 他认为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而一种充满合作性的宽松的学校氛围 能激发人的求知本 性 有利于人的潜能的发挥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公元 1 世纪就提出了学生可以从互教 中受益的见解 他始终强调一个观点 大家一起学习 可以互相激励 促进学习 罗 马哲学家塞涅卡推崇合作性学习 他说 当你教书时 你就学习了第 2 遍 约翰 阿摩司 姆 尼斯 1592 1679 也认为学生会通过互教互学获益 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 学生们 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 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得知识 在 18 世纪 约瑟夫 兰 开斯特 J Lancaster 和安德鲁 贝尔 A Bell 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 合 作学习于 1806 年传入美国 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 世纪初 美国的免费公立学校十分 强调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也随着免费公立学校运动的逐步推动而不断发展起来 在 20 世 纪 20 年代后期 美国经历了一次课程改革 使学生独自进行着自己大量的工作 这阻碍 了合作学习的进一步发展 1957 年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震惊了美国 1958 年 美国国会 通过 国防教育法 要求对传统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都进行反思和改革 与此同时 美国国内爆发了废除种族隔离 追求学校教育平等的运动 这也促使合作学习的再度兴起 一直延续至今 3合作学习在 7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 目前 已被广泛 地应用于美国 西德 荷兰 英国 澳大利亚 以色列 加拿大 日本 和尼日利亚等国 的中小学课堂 对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4美国当 代著名的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和福茨 A K Ellis J T Fouts 在其著作 教育改革研 究 中指出 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 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 之一 1 1 2 国内的情况 在我国 合作学习的思想也是源远流长 远在两千多年前 我国儒家大师在教育实践 1转引自郑金洲主编 合作学习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5 月 第 16 页 2 大卫 W 约翰逊 罗格 T 约翰逊 卡尔 A 史密斯著 刘春红 孙法海编译 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 机 械工业出版社 2001 年 10 月版 第 17 页 3 郑金洲主编 合作学习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5 月 第 17 18 页 4王坦著 合作学习 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理论 载 普教研究 1994 年第 1 期 第 62 页 2 中就已重视合作并将之运用于教学情境中 从文字记载看 教育中合作的观念最早可追溯 到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 学记 学记 中言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倡导学习 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切磋 彼此交流学习经验 以增加学习的效率 5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在 1932 年曾提出了 小先生制 的构想 并将之 付诸实践 他提出儿童一边当学生 一边当 先生 即知即传人 把学到的知识随时 传给周围的同伴 这些观念和实践都带有合作学习的色彩 6一般认为 我国关于合作学习 的系统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中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1 世纪初进入了相 对成熟的时期 从现有的文献看 我国最早尝试运用合作学习小组教学的是浙江省的杭州 市 这一尝试是由原杭州大学教育系与天长中学 杭州第十一中学合作进行的 另外 山 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的山东省教育科学 八五 规划重点课题 中外合作项目 合作 教学研究与实验 是一项从教学领域全面探讨合作学习的一项大型实验研究 课题实验 单位涉及山东 广东 河南 浙江 北京 天津等 9 个省市的百余所学校 成为国内第一 个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内容的省级规划课题 并展开了长达近 6 年的实验与研究 全国的合 作学习研究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 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体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 研 究队伍越来越壮大 2 研究内容越来越宽广 3 研究成果越来越丰硕 4 研究组织越 来越健全 7 1 2 选题的缘由 1 2 1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 我们所处的时代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知识创新和应用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 科 学技术迅速发展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社会 的信息化 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 在这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人们对人才的认识开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人才不能仅仅是高 学历的人 人才应当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 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 为物质文明 政治 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人 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包括 创新精神与创造 力 实践能力 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合作交流的能力 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当人们回 顾 20 世纪教育的时候 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 单纯只具有知识是不够的 开始关注能 力的发展8 虽然人类进入了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 但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如 环境 污染 全球温室效应 饥饿 国际恐怖主义等 单由一个国家来解决是难以应对的 世 界各国在技术 经济 生态和政治上相互依靠 大多数国际问题不能简单由某一国来解决 这就在客观上促使了国际之间的相互合作 5王坦著 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4 年 1 月 第 32 页 6王坦著 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4 年 1 月 第 33 页 7王坦著 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4 年 1 月 第 102 109 页 8吕达总主编 张玉民主编 新课程教师组织合作学习和创设教学情境能力培养与训练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 第 8 页 3 无论是大到国际间的共同难题或是整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还是小到个人工作 学习 与生活 都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 合作 交流与帮助 合作 作为现代社会应有的 工作方式 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高效 更在于它是一种用开放的心态接纳别人 一种尊 重 谦让 求同存异的人际交往方式 它体现了人类不断进步 为走向更高的文明水平所 做的努力 9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 合作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发展的要素 之一 今天的学生毕业后将面对的是一个多元 复合 多变 互赖的社会 他们不仅应从 学校习得如何竞争 更应掌握如何合作 因为合作将是未来世界的主流 10由此可见 现 代社会需要合作 现代社会鼓励合作 因此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学校教育中培 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显然是非常必要的 且势在必行的 1 2 2 国家在新课改中对合作学习的倡导 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 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 报告 认为 在 21 世纪 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 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 可以 说 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 这四种学习即指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发展 11在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指出 鼓励合 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共同发展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12在 2001 年 6 月教育 部印发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 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索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 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 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4从上述的文 献中可以看到 合作学习是提倡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国家在合作学习方面已经引起重 视 倡导学校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 1 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任务和方法 1 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将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新理念融于教学实践中 通过在初中数 学教学实践中应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理论 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使教师对合作学习有更 深入的认识 提高教师自身教研教学水平 2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 探索适合于现代教育的合作学习教学 模式 熟练掌握合作学习教学的方法 并通过实践来完善合作学习教学的理论 3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改变学生旧的学习观念 使学生形成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能 9张绪培总主编 伊红 钟旭天 陈士军主编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3 月版 第 120 页 10 王坦著 论合作学习的教学论意义 载 中国成人教育 2001 年第 12 期 第 3 页 11 顾继玲 章飞主编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开明出版社 2004 年 6 月版 第 3 页 12 乔际平主编 新课程实施校长怎么办 通识部分 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3 年 1 月版 第 497 页 13 乔际平主编 新课程实施校长怎么办 通识部分 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3 年 1 月版 第 3 页 14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1 月版 第 2 页 4 力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数学学业成绩 改善学生的 同伴关系等 主要的研究方法 文献法 问卷调查法 访谈法 统计分析法 5 第二章第二章 合作学习教学理论综述合作学习教学理论综述 2 1 合作学习有关理论 2 1 1 合作的概念 合作 co operation 指的是个人与个人 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 自愿结合 在一起 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 最终使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 会交往活动 15 2 1 2 合作学习的含义 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合作学习进行了探讨 这使得合作学习的表述和称谓还没 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欧美一般称 合作学习 合作授课 苏联称为 合作的教育学 在我国有时则被称为 合作教学 在国外 美国的斯莱文 R E Slavin 约翰逊兄弟 和以色列的沙兰 S Sharan 等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们分别对合作学 习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美国约翰斯 霍普金斯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斯莱文教授认为 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在小 组 group 或小团队 team 中展开学习 互相帮助 来学习某些材料 并依据他们整个 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教授认为 合作学习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 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 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沙兰教授认为 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 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 16 自 20 世纪 80 末 90 初以来 我国开始对合作学习系统的研究 也有一些专家和学 者对合作学习的概念进行界定 其中 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坦认为 合作教学是以 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来促进学习 以团队 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17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和研究大量实验区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合作学习应包 含以下五个基本要素 18 个人责任 指每个组员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 并掌握所分配的任务 积极承担 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正相互依赖 指学生不仅知道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而且要为小组中其他同伴的学 习负责 进行积极的相互支持 配合 特别是正相互依赖 社交能力 它是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为了协调各种努力 达到共同 的目标 学生必须做到 1 彼此认可和信任 2 彼此进行准确的交流 3 彼此接纳 15郑金洲主编 合作学习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5 月 第 11 页 16郑金洲主编 合作学习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5 月 第 14 页 17王坦 合作教学的基本类型与理念析要 载 山东教育科研 月刊 1999 年 12 月 第 9 页 18吕达总主编 张玉民主编 新课程教师组织合作学习和创设教学情境能力培养与训练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12 月 第 45 页 6 和支持 4 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 小组成员间才能建立并维护彼此的相互信任 有效地解决组内的冲突 进行有效的沟通等 混合编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组织能力 学习能力 知识基础 学习成绩 思维活 跃程度 性别 特长爱好 心理素质 语言表达能力 家庭背景 守纪状况等将学生进行 异质分组 这样有助于打破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障碍 扩大学生交往范围 可以促使学生 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丰富学生的思维 小组评估 对小组内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 以寻求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对小组 间的活动成效进行评估 以引起小组间合作与竞争 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 提高活动成效 基于合作学习的含义中包含以上 5 个要素 本人认为 上述的几位研究者中 沙兰教 授所给出的合作学习的概念似乎有些笼统 而斯莱文教授和约翰逊教授的概念似乎没有体 现混合编组的这一要素 另外 前面提到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合作学习的表 述与称谓不同 有称 合作学习 的 有称 合作教学 的 本人认为 合作学习和合作 学习教学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角度 合作学习是对于学生而言的 而合作学习教学 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待合作学习的 因此本人认为 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异质小组为单位 组内学生通过互动 交流与协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最终以小组成员共同实现教学目标为评 价标准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教学 是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一种教 学策略 2 1 3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19 1 社会互赖理论 关于社会互赖理论 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 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 格 式塔学派的创始人考夫卡 Kafka K 曾经指出 群体是成员之间的互赖性可以变化的 动力群体 考夫卡的同事勒温 Lewin K 对上述观点进行了阐发 第一 群体的本质 就是导致群体成为一个 动力整体 的成员之间的互赖 这种互赖通常由共同目标而创设 在这个动力整体中 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 第二 成员之间 紧张的内在状态能激励群体达成共同的预期目的 勒温的弟子道奇 Deutsch M 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提出了合作与竞争的理论 这 对合作学习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道奇认为 在合作性的社会情境下 群体内的个体 目标表现为 促进性的相互依赖 也就是说 个体目标与他人目标紧密相关 而且一方 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另一方目标的实现 而在竞争性的社会情境下 群体内的个体目标则体 现为 排斥性的相互依赖 虽然个体目标之间联系紧密 但一方目标实现却阻碍着另一 方目标的实现 是一种消极的相互关系 从社会互赖理论的角度来看 合作学习的理论核心可以用很简单的语言来表述 当 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时 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 相互依靠为 个人提供了动力 使他们 1 互勉 愿意做任何促进小组成功的事 2 互助 力使小 19 王坦著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 载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5 年 1 月 第 25 卷第 1 期 第 30 35 页 7 组成功 3 互爱 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 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 触 2 选择理论 选择理论 choice theory 原称控制理论 control theory 1996 年哥拉斯将自己 1979 年就倡导的控制理论改称为选择理论 哥拉斯指出 我过去把选择理论称为 控制理论 是因为它告诉我们 人的行为只有我们自己能控制 我发现 选择理论 是一个更好 更 积极和更完美的名称 由此看出 选择理论与控制理论是同一理论 哥拉斯认为 我们都被潜伏于基因中的四种心理需要所驱使 它们是 归属的需要 力量的需要 自由的需要和快乐的需要 与我们必须靠食物和住所来生存一样 我们也不 能忽视这些需要 满足其中的一种或几种需要都会使人感到愉快 实际上 快乐的生物目 的就是告诉我们一种需要得到了满足 痛苦则告诉我们目前我们的所作所为无法满足我们 非常想满足的那种需要 我们之所以苦恼 原因就是我们无法找到怎样才能满足这些需要 如果这种失败的痛苦持续不断 几乎可以肯定的说 约翰 实际上是指学生 两年内就会 离开学校 他还指出 虽然今天的学校教育过于压抑 不够愉快 但这不是问题的焦点 学生懂得在一个群体情境中不可能让他们自行其是 需要遵循规则和纪律 另一方面 如 果有了归属感和影响力 愉快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所以问题就集中到了归属的需要和影响 力的需要 总之 选择理论是一种需要满足理论 它认为 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场所 学 生到学校来学习和生活 主要的需要就是自尊和归属等 按照选择理论 不爱学习的学生 绝大多数不是 脑子笨 硬件问题 而是他 不愿学习 软件问题 只有创造条件 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自尊感的需要 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 才会愿意学习 才有 可能取得学业成功 许多学生正是因为课堂上得不到认可 接纳和表现出对别人的影响力 才转向课外活动 校外小团体等寻求满足自己需要的机会 可以说 只有愿意学 才能 学得好 是选择理论最为通俗的一种表述 3 教学工学理论 教学工学 classroom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理论认为 影响课堂学习质量及社会心 理气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任务结构 task structure 奖励结构 reward structure 和权威 结构 authority structure 斯莱文博士认为 课堂教学工艺学可以描述为三个要素 任务 结构 奖励结构和权威结构的统一体 具体言之 任务结构包括 1 教学方式方法 如讲解 提问 课堂讨论 作业练习 实验操作等 2 教学组织形式 如全班教学 分组教学或个人自学 在分组教学中 又 有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之别 合作学习在任务结构方面利用小组合作 异质性小组团体 采用各种不同方式的学习活动来进行学习 奖励结构一方面是指运用何种方式来强化学习行为的结果 它涉及 1 奖励类型 如分数 表扬或物质性奖励 2 奖励频数 如奖励间隔时间的长短 奖励数量的多少等 8 3 奖励的可接受性 如直接奖励或间接奖励 4 奖励的对象 如面向全班 小组或 个人 另一方面 奖励结构是指人际间奖励的互赖性 合作学习是合作的奖励结构 因为 一个学生的成功同时可以帮助别人成功 合作学习利用这一正性 positive 的互赖关系激 发和维持学习活动 权威结构主要是指在课堂这一系统中 教师或学生控制教学活动的程度 任何社会都 必须有社会控制 这样才能维持社会秩序并满足社会需要 课堂这一社会系统也是如此 在课堂中 控制可能由教师个人 学校行政人员 其他成人 学生自己 同伴团体 班长 等来承担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 通常是由教师个人以奖励和分数来控制学生的学习及各 种行为表现的 学生的努力和用功只是为了避免教师的处罚并为自己赢得某种利益 这是 无法满足开放社会要求的 也无法使学生真正地张扬个性 获得最佳发展 合作学习则不 同 它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内在动机及同伴的激励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去努力进行学习 最大程度地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从表面上看 合作学习似乎只是改变了课堂内的社会群体结构 但在实际上 课堂上 的任务结构 奖励结构和权威结构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是值得注意的 在以上三种 课堂结构中 合作学习首先将任务结构中的教学方式方法从传统意义上师生之间的单向交 流或双向交流 拓展为各教学动态因素之间多向交流 其次 合作学习还将分组教学作为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确定下来 分组的观念一改以往能力分组中强调的同质性 而是主张 将小组成员按学业成绩 能力水平 个性特征 性别比例 家庭社会背景等因素进行合理 搭配 形成一个微型的合作性异质学习团体 在奖励结构中 合作学习把以往表面上面向 全体学生 实际上却鼓励人际竞争奖励形式改变为面向小组全体成员的合作性奖励 在权 威结构中 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我控制活动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 4 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 motivational theory 主要研究学生活动的奖励或目标结构 道奇 Deutsch M 1949 曾界定了三种目标结构 合作性结构 竞争性结构和个体性结构 从动机主义 者的观点来看 合作性目标结构 与竞争性相反 创设了一种只有通过小组成功 小组 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 因此 要达到他们个人的目标 小组成员必须帮助他们的 成员做任何有助于小组成功的事 而且 或许更为重要的就是要鼓励同伴们去尽最大的努 力 动机主义者在批评传统课堂组织形式时指出 课堂中的竞争性评分和非正式奖励制度 导致了学业努力相对立的同伴规范 由于一个学生的成功会削弱其他学生成功的可能性 学生们就可能形成这样一种规范 norms 即谁得高分就是为了 出风头 或者是想成 为老师的 宠儿 竞争性的计分标准造成一种同伴常模 这种常模不利于调动学生努力 学习的动机 然而 当学生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一起活动时 在合作性奖励结构下 他们学习的努力有助于同学的成功 学生们在学习上会因此而相互鼓励 强化彼此在学业 上的努力 并且能形成有利于学业成绩的规范 9 约翰逊等人认为 学习动机是借助于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 其本质体现了一种人际相 互作用建立起的积极的彼此依赖关系 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 种 利益共同体 的关系 这种共同体可以通过共同的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分工 学习资 源共享 角色分配与扮演 团体奖励和认可来建立 小组成员之间形成 休戚相关 荣 辱与共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的关系是动机激发的一个重要标志 5 凝聚力理论 与动机论有些联系的另一种观点认为 合作学习对于学习成绩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 以社会凝聚力 social cohesiveness 为媒介的 实质上 学生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是因为 他们相互关心并希望彼此都获得成功 这种观点与动机观的相近之处就是它强调从动机而 不是从认知上解释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动机理论家们认为 学生们帮助小组同伴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利益要求这样做 相反 社会凝聚力理论家们则认为 学生们帮助小组同伴学习是由于他们关心集体 社会凝聚力 观点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突出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活动 以及小组活动过程之中和之后的 小组自我评价活动 社会凝聚力理论家倾向于不接受动机理论家视为根本的小组奖励和个 体责任 他们认为 如果学习任务是挑战性和有趣味的 如果学生具备充分的小组过程 技能 那么学生们就会于集体工作过程本身体验到高度的奖赏性 永远不要对小组成果 中的个人贡献进行评分或评价 凝聚力理论家们认为 小组建设 小组评议及任务的专门化 不但可以使小组的成员 协调工作 而且还使全班作为一个整体发挥整体功能 每个人不管其能力大小 都能给小 组任务及全班任务的完成作出独特的贡献 6 发展理论 发展理论 developmental theory 的基本假定是 儿童围绕适宜的任务所进行的相互 作用能促进他们对重要概念的掌握 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相互作用和交 往发展起来的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 Vygotsky 1978 提出 最近发展区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的概念 将之界定为 实际发展水平 独立解决问题 和 潜在发展水 平 成人引导或与其他能力较强的同学合力解决问题 之间的距离 维果茨基指出 教 学的最重要特征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 也就是教学引起与推动儿童一系列内 部的发展过程 这些内部的发展过程现在对儿童来说只有在与周围人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同 伴们的共同活动的范围内才是可能的 但是由于经过了内部发展进程后来才成为儿童自身 的内部财富 所以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之中 同样也体现在 与较强同伴的合作之中 通过小组内部的争论 磋商 讨论 协调等方式 小组达成某个 问题的共同意见与解决办法 这是心理发展的社会关系的渊源 在他看来 儿童间的合作 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 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 表现 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 10 相类似的是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 Piaget J 认为 社会经验知识 语言 价值 规则 道德和符号系统 只能在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习得 皮亚杰主义传统上 十分注重守恒 conservation 的研究 皮亚杰派的理论认为 当个体在环境中进行合作时 产生了社会认知上的冲突 进而导致不平衡现象 此现象反过来又激发个体认知上的发展 在各种合作的努力中 参与者讨论时会出现认知冲突 这些冲突也会解决 而其中若有推 理不足之处也会被提出来并加以修正 已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这样一种观点 即同伴的 相互作用能够帮助非守恒者 nonconservers 成为守恒者 conservers 许多研究证明 当年龄大致相同的守恒者与非守恒者协同完成要求守恒的任务时 非守恒者会逐渐形成和 保持守恒的概念 实际上 有些研究发现 如果持不同意见的非守恒者配对就守恒问题达 成一致 那么他们会获得守恒 皮亚杰的观点与维果茨基的观点各有侧重 但不存在必然的矛盾 它们是相互弥补的 前者适应于具体明显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 后者则适应于需要相互指导和支持而认知冲突 不明显的学习情境 事实上 上述两种情况即便在同一学习过程中也常常并存 7 认知精制理论 认知精制理论 cognitive elaboration theory 与发展观十分不同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业已证明 如果要使信息保持在记忆中 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 学习者必须对材 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知重组或精制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莱文 Levin J R 在一篇 30 年来关于精制研究的总结性文章中提出了有关精制的定义性的陈述 学习中的精制是使人 们更好地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做的充实意义的添加 构建 或者生发 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 在表达与倾听的过程中 不仅有利于被 指导者 更有利于指导者 长期以来 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 在学业成绩方面 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中受益 韦伯 Webb N 1985 的研究发现 在合作活动中 受 益最大的是那些给他人做详细解释工作的学生 这项研究和丹赛罗 Dansereau D F 1985 的研究表明 倾听详细解释的学生比单独工作的学生学得多 但作为解释者的学生 学得更多 8 接触理论 接触理论 contact theory 认为 社会互动关系对于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 要增进社 会次级团体的和谐 在教育上 必须提供不同种族 民族 性别的学生在学习上互动的情 境 华生 Watson G 曾对美国不同种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提供了增进不同种族间 人际关系的五个条件 即积极的互赖 平等的地位 维持种族平等主义的社会规范 避免 种族间的刻板印象和多接触他人 以求促进人际互动和工作互动 心理学家阿尔波特 Allport 1954 则认为 只有接触尚不能真正有效增进学习的效果 必须使此等接触发 展成为合作的关系 人际间的合作能提高小组的向心力和友谊 就接触理论而言 它不但 适应于不同的种族 也适应于不同的年龄 性别 社会地位或能力的学生在一起学习 11 2 2 把握重要时机 开展合作学习教学 2 2 1 在初中数学课堂开展合作学习教学的必要性 一 教学的实质与课堂的功能 教学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 有计划的指导下 积极 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能力 增强体质 并形成一定的思 想品德 20 教 实质上是对 学 的规范和引导 具体来讲 教 的实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 面 一是对学的活动进行规范 即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等制约学生学习活动的 各种因素 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目标 内容 形式 方法 乃至整个学习活动的进程进行计 划的安排 从而对学生所要达到的水平以及达到某种水平的活动方式进行规范 二是对学 的活动进行引导 即教师启发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组织学生开展能动的学习活动 引导 学生积极地掌握课程和教材的内容 使规范的教育要求和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从而提 高学生的认识并促使学生的发展 21 学 实质上是提高认识和获得发展的过程 教 主 要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来规范和引导学生的 学 不断促进学生的认识和发展的 22 教学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上来完成的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 因此有必要对课堂进行 一些感性的观察和理性的分析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 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 在这个 小社会中 存在着特殊的社会组织 班级和小组 特殊的社会角色 教师和来自不同 家庭和群体背景的学生 特殊的社会文化 作为 法定文化 的教学内容和作为亚文化 的教师文化和学生群体文化 特殊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 有计划的教育人际交往 特定 的社会规范 课堂规章制度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 如控制与服从 对 抗与磋商 竞争与合作等 23 从课堂社会这个视角去观察课堂 分析课堂 课堂除具有传递的功能外 还具有以下 功能 1 实现交往的功能 学生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 而学校生活中的极大部分又是课堂活 动 因此 课堂成为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主要场所 也是学生学习社会交往技能的一个主 要载体 具体而言 在课堂上 课堂活动是在班级群体之间发生的 而班级群体的每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