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时光(张卫平).doc_第1页
雕刻时光(张卫平).doc_第2页
雕刻时光(张卫平).doc_第3页
雕刻时光(张卫平).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雕刻时光给法学院新生的一封信张卫平(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亲爱的同学们: 作为一位经历过法学本科阶段的“老同学”,非常理解你们此时的心境一种对大学和法学的好奇你们现在已经不再满足欣赏大学校园美丽的景色,在清华二校门照相留念,将照片发回家中,怀着好奇的心情穿越在教学大楼之间,徜徉于林荫小道,你们更想知道大学的教授们将传授给你们什么样的东西一种笼统称为“知识”的东西。我们会追问:自己作为一名将大学作为人生最重要跳板的大学生,应该如何以最美好的青春“雕刻”大学的时光。 作为刚进入法学院的学生,也许最期望的就是使自己能够成就为在法庭上风光无限的律师、法官、检察官;作为老师,我们也同样企望你们能够成为优秀的法律职业工作者。大学法学专业的学习就是一种最基本的法律思维的训练过程。通过几年的专业学习,要使法学院的大学生们具有一种习惯性的法律思维,能够敏锐的发现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的法律问题,在杂乱无章中理出头绪和线索,能够准确地对法律关系予以定性,从各方不同的言说中找出真实的存在,在法律的海洋之中,正确找到应当适用的法律条文,对法律的适用和理解不差分毫。 然而进入大学法学院并不等于乘上成就为一名优秀法律人才的“直达列车”,以我的体会,在大学期间,我们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与外语:矛盾中求均衡 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当然是最为重要的,学好专业课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但对于中国人而言,欲彻底掌握外语,除了少数语言天赋很高的人外,大多数人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就导致了外语学习和专业课学习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主要体现在如何分配业余时间的问题。相当多的学生为此而苦恼。的确,在大学学习中,这一矛盾是一对基本矛盾。处理这一矛盾并没有一个划一的标准或比例,例如,外语学习应当占多少时间,专业课的学习应当占多少时间。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把握,对于那些有志于出国深造以及期望考研究生的同学而言自然要在外语学习方面付出更多。外语学习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每天必练,持之以恒。 二、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法学专业课的学习与其他理工科的学习,也与其他人文学科的不同,相对而言,法学专业课的学习更需要同学理解和运用法学知识,把握内在联系。以我的经验,我以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把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结构,注意基本概念、基本制度的相互关系。无须死记硬背教科书和法条的内容。第二,法学专业课的特点是除了少数基础学科外,大多数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相应的法律,因此学习中一定要结合法律文本和相应的司法解释,不可仅仅依赖教科书。第三,法学又是一门实践性、运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习中应当主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学习,注重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中运用理论、适用法律,以锻炼自己解析案例的能力。以下三本书是每一位同学必备之法宝法律文本、案例集、教科书。 三、主动出击,制胜法宝 消极学习是任何一个人都会存在的问题,这是人的惰性使然。我们容易消极的对待各门课程,尤其是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消极学习不会预习、也不会积极在课外扩展知识,这必然导致无法真正掌握该专业的知识。没有预习就没有初步的感觉和认识,也就不能很好地与教师的讲授形成互动,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对问题的分析。要做到积极的学习首先要注意克服“学分主义”的观念,如果一切从学分和考试出发,必然在学习和获取知识方面造成一道“傻瓜的围墙”(日本学者养老孟司指出:对自己不想知道的事情,他们不会积极地发现,会主动地阻断信息,这就形成一堵墙,一道“傻瓜的围墙”。),阻断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阻碍积极扩展专业知识面。 四、面对书海,我们如何选择 进入大学,也就进入了书的海洋,这就不仅是指大学图书馆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图书,还在于我们必须面对像海洋一样的书籍,尤其是法学,更需要面对大量的人文类书籍。我们可以将大学里需要读的书分为三大类:教材、教学参考书和课外其他书籍。 教材当然是学生的必读书,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反复读。(遗憾的是多数学生的做法是平时不读这与教材写得不好也有关考试前“临阵磨枪”。)专业参考书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专业知识面。大学的教授不可能开出一张长长的适用于所有同学的书单,因为每一个同学的情况不一样,学习的重点和学习的方法也不一样。因此,大学的教师只是像自助餐一样,仅提供一些参考书目,供大家自由选择。正是这些大量的参考书使同学们可能有些为难,由于提供参考书数量比实际能够阅读的量要大得多。因此只能有选择地阅读。实际上只有极少数的书才需要精度,许多书只需要一般性的泛读,有重点的选读。大学学习依然是打基础,因此阅读面也不能过于宽泛,除了教材和专业参考书外,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需要阅读诸如具有基础性的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等方面的书籍。因为法学本身就与这些学科密切相关,如果读书的人“只会按照他读过的书来思考和谈话,这样不会获得任何知识”。这种“读书多的人博学,但可能无知”。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思考,洛克指出“只有思考才能把我们阅读的材料变成我们自己的知识。我们属于沉思的一类人,因而死记硬背许多收集起来的东西是不够的”。“人们认为无所不读的人也是无所不知,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五、同窗交流,益胜于师 同学常常有这样的误解,进入大学就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实际上大学里有相当多的知识是从同学们那里获得的。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施蒂格勒在其自传中所说:“我相信一个人在大学所学到的一半知识是来自同窗。”(乔治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那所学校没有好的老师却能够招收到好的学生,那就可以很经济地办好一所大学。)乔治施蒂格勒的同事另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也说:“正像我自己还是学生时代就认识到的,学生更多的是互相学习,这比从教授那里学到的更多。”因为交流、讨论、切磋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知识,也会产生新的知识。向你的同学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使你的知识有所增长,也会促进你的同学的知识增长,是一种双赢的行为。罗曼罗兰也说过,他在巴黎高等示范学院学习的三年中与同学交流所获得的东西,比从老师和课本上所获得的要多。讨论是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讨论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问题的化解,同时也会练就好的口才,雄辩的口才是法律人才所必备的才能。 六、坚持自学,成功的秘诀 同学们也许会认为在大学的课堂里我们就能够学到我们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实际上并非如此,大学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往往只是教科书内容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更多的知识需要学生们在课堂以外通过自学获得。大学教师在课堂的时间里所教授的往往是重点、难点、疑点,也许更有些教授热衷于讲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前沿的研究话题。我们应当注意教师教授给我们的方法和对学科知识的指导。我们需要学习教师们的分析方法,根据他们所教授的重点和提纲系统地学习。在自学中应当注意扩展自己的阅读面,通过课外的大量读物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我们需要自己去摸索解决问题的路径,要改变所有问题都应当请教大学教师的传统观念:其一,教师不是全知全能的;其二,越是名牌教授可能你越难见到;其三,自己开创的路,自己记得最清楚。千万不要问:老师我应该研究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们应当做一个“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七、迎着老师尖锐的目光 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开放,必须使自己处于一种开放的姿态。千万不要胆怯和害羞,大胆提问,敢于发言,问题没有幼稚和愚蠢,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往往是在你提出问题同时,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或者已经解决一半。许多新生在课堂上总是把自己置身于教师的角落之中,似乎隐藏得越深越好,不要主动提出问题,或主动表达自己的观念,老师提问时,总是尽量避开老师搜索的眼光。这种做法就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将自己“知识仓库”的大门紧紧关闭。我们应当迎着老师的眼光尽管这种眼光通常是尖锐和挑剔的要敢于接受任何挑战,敢于在众目睽睽之下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甚至敢于和老师进行“较量”。一开始,你也许会感到你的心怦怦直跳,脸红一直到耳根,眼神左顾右盼,呼吸紧张,声带发紧,发言走调,但数次之后,这种“症状”就会逐渐消失,你会为自己流畅的表达、犀利的分析、新颖的观点而感到自豪,收获的是同学们羡慕的眼神。我们要知道,教师就是法庭,就是你展现才华的练习场,我们绝不可以想象,在没有任何艰苦磨炼之后,就成为反应敏捷、口若利剑的辩才。 八、别让笔头停下来 笔要始终在手,随时记当然是重要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这儿所说的,不让笔头停下来,是指经常练笔,在书中理解知识,书写中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我们往往习惯于看书,我们的注意力在于通过书本获取知识,以为只要我们知道书中的知识,我们就一定掌握了知识。其实不然,除了通过运用知识以外,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练笔就是其中一种很好的方法。练笔不仅可以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动笔,可以将你所学习的知识用自己的文字语言表达、传递的知识就已经成为了自己的知识,否则就有可能依然是外在的知识。读书笔记、理论体会、书评、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案例分析、小论文等等,我们都可以随即而做。在没有经过反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