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霉的分离及其红曲米的生产.pdf_第1页
红曲霉的分离及其红曲米的生产.pdf_第2页
红曲霉的分离及其红曲米的生产.pdf_第3页
红曲霉的分离及其红曲米的生产.pdf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曲霉的分离及其红曲米的生产 雷帮星 税小波 杨国彬 梁宗琦 刘爱英 贵州赤天化股份有限公司 贵州贵阳 时 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就受阻 红曲中的 3氨基丁酸 3 2 2 还有降低血压的 作用 此外 红曲对防治贫血 防癌 降低血糖 抗菌 防腐 抗疲劳等具有一定作用 因此 目前红曲已广 泛用于食品添加剂 降血脂药物及保健食品等方 面 红曲中的红曲霉属于真菌门 H 9 H E 6 A I E 均为分析纯 蛋白胨 可溶淀粉 酵母膏 琼脂 均为生化试剂 马铃薯 饴糖 大米 市售 青霉素 链霉素 注射用 红曲米 购于国内某红曲厂 并已在冰箱中开放式冷藏 年 培养基 淀粉培养基 蛋白胨 J 可溶性淀粉 J 饴糖B J K D E 链霉素 沙氏培养基 D 9 L 马铃薯培养基 I M 2 查 氏培养基 G N 9 参照范秀容等方法 方法 红曲霉菌株的单孢子分离方法 取 红曲米 或无菌研磨的红曲米粉 加入 无菌水中 充分摇匀 从中取加入 无 菌水中 摇匀 依次再作 次稀释 共 个稀释度 分别为 第 个稀释度取 加入 平皿的 双抗培养基中 均匀涂布 C培养 B天 显微镜 观察培养皿中孢子的萌发情况 选择单个孢子进行 标记 待其萌发形成小菌落后移接至斜面培养基 红曲米直接分离法 取红曲米粒直接放置于双抗培养基中 每个平 皿 B粒 C培养 B天 观察培养皿中红曲霉 的生长情况 选择纯菌落进行移接 形态鉴定方法 取纯化后的红曲霉菌种 将其点种到D 9 L G N 9 I M 2和沉淀粉琼脂平皿培养基中 每种培养基重复 个平皿 在 C培养 O 然后在 1 O时测定 其菌落直径 并对红曲霉菌落培养特征进行描述 粘 片显微镜观察红曲霉菌丝和产孢结构的显微特征 红曲米的生产 菌种制备 将红曲霉菌种接种于D 9 L斜面培养基上活化 次 之后接种于D 9 L液体培养基上 摇床培养1 O 得 生产菌种 Q 8 O 4 R S T 8 和淀粉琼脂 培养基的平皿中 下培养 第 0 时测定其 菌落直径 并对菌落的培养特征进行描述 其结果如 下 表 不同培养基对5 6 菌株生长的影响 培养时间 A B B 7 8 9培养基 菌落直径 C C 8 8 B B A 培养基 8培养基 淀粉培养基 天 D D 3 D 0 3 D 1 0天 D E D 0 D 0 E D 天 1 D 3 E D 3 0 D 10 D 0 菌落特征描述 菌株5 6 在淀粉琼脂培养基上 生长较7 8 9 和 8上好 表现为 菌落圆形 边 缘整齐 有放射状条纹 质地致密 紫红色 表面有绒 毛状菌丝 浓密 背面 紫红色 渗入周围的培养基中 图 图 菌株5 6 的培养特征 分离菌株5 6 的显微特征 菌丝透明或红色 等宽 有隔 分枝 分生孢子排 列呈链状 一般 3个 向基型生长 单个孢子呈梨 形 生长时间长后有闭囊壳产生 闭囊壳为球形 有 柄 图 图 菌株5 6 的显微特征 根据分离菌株5 6 的培养及显微特征 与红曲 霉 7 8 6 1 6 0 6 4 A 0 8 4 0 9 D 0 1 2 3 4 0 E 8 1 F 9 1 6 0 1 7 8 0 1 2 3 4 05 3 1 6 1 7 8 3 0 7 5 4 9 0 1 7 8 6 9 7 1 84 5 D 1 8K 8 K 1 8 4 8 6 3 6 9 7 1 6 4 5 贵州大学 赤天化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贵州贵阳 550018 梁宗琦 刘爱英 Liang Zongqi Liu Aiyin 贵州大学真菌资源研究所 贵州贵阳 550025 贵州大学 赤天化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贵州贵阳 550018 刊名 贵州化工 英文刊名 GUIZHOU CHEMICAL INDUSTRY 年 卷 期 2005 30 1 被引用次数 2次 参考文献 3条 参考文献 3条 1 雷帮星 杨国彬 税小波 红曲及其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期刊论文 贵州化工 2004 05 2 刑来君 李明春 普通真菌学 1999 3 范秀容 李广武 沈萍 微生物学实验 第3版 1999 相似文献 10条 相似文献 10条 1 期刊论文 毛瑞丰 楚文靖 王瑞恒 仁绍坤 红曲米中七株红曲霉纯培养的分离鉴定 广西轻工业2006 6 从广西武宣地区的红曲米中分纯得到7株红曲霉纯培养 初步鉴定分属3类 M 1 M 2 M 6属于紫色红曲霉类 M 4 M 5属于红色红曲霉类 M 3 M 7属 于丛毛状红曲霉类 发现M 1菌株具有较为突出的红曲色素产生能力 通过形态观察和耐酒精 耐NaCl实验 对M 1菌株进行了种的鉴定 2 期刊论文 周立平 红曲霉在中国的生产及其应用 下 中国酿造2004 10 在阐述中国红曲传统制造方法的基础上 介绍了现今酿酒用红曲生产工艺 高色价红曲的生产技术以及功能红曲的生产与探讨 并展望了红曲产业的前 景 3 期刊论文 周立平 红曲霉在中国的生产及其应用 上 中国酿造2004 9 该文在阐述中国红曲传统制造方法的基础上 介绍了现今酿酒用红曲生产工艺 高色价红曲的生产技术以及功能红曲的生产与探讨 并展望了红曲产业 的前景 4 学位论文 任仙娥 色素红曲和降脂红曲固态发酵特性及抗污染差异的研究 2005 由降脂红曲霉发酵产生的生理活性物质MonacolinK具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 但降脂红曲霉在固态发酵过程中抗杂菌污染能力远低于色素红曲霉 导致 降脂红曲生产能力低 生产成本高 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本论文重点研究色素红曲霉和降脂红曲霉固态发酵特性的差异和在培养过程中抗杂菌污染的差 异及其原因 目的在于为提高降脂红曲霉在培养过程中抗杂菌污染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方向 本论文首先对从红曲样品中分离到的红曲霉和实验室保藏的红曲霉进行固态发酵产色素能力和产MonacolinK能力的比较 筛选出SM001作为典型的色 素红曲霉和GM011作为典型的降脂红曲霉 再对其菌株形态进行观察 并结合红曲霉分种检索表初步确定SM001为紫色红曲霉 GM011为红色红曲霉 确定SM001和GM011固态发酵的条件为 控制物料初始含水量30 物料厚度2 4cm 液体种子种龄3 5d 接种量6 SM001于30 恒温培养 GM011于30 培养4d后降至26 培养 在此条件下 经三角瓶固态发酵后 SM001的色素产量为3500U g GM011的MonacolinK产量为4 57mg g 在模拟红 曲的传统大规模开放式培养中 SM001抗杂菌污染能力强 生长情况正常 培养结束其色价达到3042U g GM011培养时受到严重污染以致培养过程无法继 续 从GM011染菌发酵物中分离出三种主要杂菌A B和C 初步鉴定为细菌 对SM001和GM011的发酵物 色素红曲和降脂红曲的抑菌实验表明 二者的抑菌效果存在很大差异 色素红曲部分提取液对枯草杆菌 假单胞菌具有 较强的抑制作用 对大肠杆菌 杂菌A及杂菌C具有较弱的抑制作用 而对霉菌 酵母以及杂菌B则无抑制作用 其中70 乙醇提取液的抑菌效果最好 降 脂红曲所有提取液均无抑菌作用 色素红曲70 乙醇提取液的薄层层析图表明其提取液中含有黄色素 红色素和橙色素 对各色素的抑菌实验表明 抑菌 物质可能是红色素或存在于红色素中的某种物质 因此 红色素或红色素中的某种物质的存在是色素红曲霉抗污染能力比降脂红曲霉强的一方面原因 对SM001和GM011主要胞外酶系的研究结果表明 SM001的胞外葡萄糖淀粉酶 酸性蛋白酶 中性蛋白酶的最高酶活力分别为303 8U g 135 8U g和 5 3U g 而GM011的最高酶活力分别为38 4U g 51 2U g和16 2U g 二者产 淀粉酶 脂肪酶和碱性蛋白酶活力均未检出 从与杂菌竞争培养基的角度 考虑 SM001由于胞外酶活力强 相比GM011就能更快地分解底物供自身生长繁殖 并能更迅速地占领优势地位 就能更好地抵抗杂菌的污染 因此 胞外 霉活力的差异是色素红曲霉抗杂菌污染能力比降脂红曲霉强的另一方面原因 5 期刊论文 陈小鸽 刘德海 安明理 王红云 红曲霉红曲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 饲料与畜牧2007 4 针对红曲霉发酵产物红曲中多种生理活性成份开展研究 保存的功能性红曲菌株 monascus YS 5号所产酶活力分别为 糖化酶635 0 g 淀粉酶 102 5 g 酸性蛋白酶310 2 g 纤维素酶85 6 g 果胶酶67 2 g 洛伐他汀含量为0 105mg g 6 期刊论文 陈义光 彭德姣 田宏现 CHEN Yi guang PENG De jiao TIAN Hong xian 红曲及红曲霉的研究与应用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 20 2 综述了红曲 红曲色素和红曲霉发酵产物药理作用的研究和应用的最新成果 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7 期刊论文 纪远中 红曲及红曲霉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天津药学2005 17 2 本文对红曲及红曲霉的种类 安全性 抗菌性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 8 期刊论文 程显好 袁建国 侯永勤 孙玲 红曲中红曲霉素含量的测定 食品与发酵工业1999 25 4 采用薄层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红曲中红曲霉素的含量 方法准确 简便 重现性好 可作为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控制手段 9 学位论文 吕美 红曲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及红曲地瓜酒发酵工艺的研究 2006 本课题筛选出高产红曲红色素的菌株 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固态培养红曲霉产红色素色价的影响 并通过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了红曲 霉产红色素的固态培养条件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红曲地瓜酒的发酵工艺模型及最佳工艺参数 分析成品酒卫生指标 感官指标 理化指标 及主要功能性营养成分 本研究不仅优化了红曲霉产红色素的固态培养条件 并将红曲用于地瓜发酵酒中 研制出色泽 风味及功能性均佳且安全的健康 饮品 引导人们科学的酿制地瓜酒 结果表明 通过测定固态培养红曲霉产红色素的色价 筛选出高产红曲红色素的目标菌株SA003 对菌株SA003进行性能指标的测定 该菌株最适生长 温度为30 35 最适pH值在4左右 且有一定的耐酸性 可以利用可溶性淀粉 蔗糖 木糖 葡萄糖 甘油 乙醇作为其生长所需的碳源 利用氯化铵 硝酸钠 蛋白胨 谷氨酸作为其生长所需的氮源 能耐乙醇浓度为15 以大米为培养基原料有利于红曲霉产生红色素 用500ml三角瓶扩大培养时 最适加料量为100g 浸米时添加低浓度的金属盐能促进色素生成 最适 起始pH值为5 0 最适起始含水量为40 培养时间为10d 在大米基础培养基中加入葡萄糖能加快菌体生长速度 显著提高红曲色价 为最佳附加碳源 添加NaNO3有利于红曲色价的提高 且成本相对较低 为最佳附加氮源 但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磷酸盐反而使红曲色价下降 不利于红曲霉产生红色素 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固态发酵条件为 起始pH值为5 0 添加葡萄糖量为0 5 添加硝酸钠量为5 培养时间为12d 在此条件下红曲色价色价最高 可 达到619 8u g 酿造红曲地瓜酒的最适原料配比 地瓜 大米 为1 3 最适红曲添加量为10 酵母的最适加入量为7 最佳原料与水的比例为1 1 5 发酵温度 应控制在24 28 发酵时间为8d 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 红曲添加量10 原料配比 地瓜 大米 1 3 起始pH值5 0 加水量150 10 期刊论文 毛瑞丰 黄丽 仁绍坤 王瑞恒 MAO Rui feng HUANG Li REN Shao kun WANG Rui heng 红曲米中红曲霉 的分纯及抗菌作用的研究 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31 4 对广西武宣一带的红曲米中的红曲霉进行分离纯化 得到了8个纯培养 初步鉴定分属3类 MR1 MR2 MR5 MR6 MR8属于M ruber类 红色红曲菌 MR3 MR7属于M purpureur类 紫色红曲菌 MR4属于M pilosus类 丛毛红曲菌 以大肠杆菌 E coli 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金黄色葡萄球 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 serevisiae 青霉 Penicillium 为供试菌 运用滤纸片法对红曲霉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