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课堂笔记.doc_第1页
《内经选读》课堂笔记.doc_第2页
《内经选读》课堂笔记.doc_第3页
《内经选读》课堂笔记.doc_第4页
《内经选读》课堂笔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硬板复印店内经选读复习内容第一部分 各单元背诵内容第一单元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第二单元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第三单元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写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经别别论篇第二十一)第四单元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灵枢本藏第四十七)第六单元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第七单元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藏。 第八单元五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夫五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第九单元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灵枢师传第二十九)第二部分 各单元重点内容第一单元一、 养生法则1、 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的规律;2、 和于术数运用各种修身养性之术;3、 饮食有节饮食有节制;4、 起居有常生活起居有常度;5、 不妄作劳不超出常度的劳作。二、 养生原则对外“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内人体自身要“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三、 对“肾者主水”的理解指肾藏精的功能,精属阴,属水。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肾的功能藏精气主水液后天之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四、 名词解释1、虚邪贼风:泛指异常气候和外来治病因素。2、天年:天赋年寿,即自然寿命。3、恬淡虚无:思想闲静,没有杂念。4、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在春夏季节要顺应自然界生长规律调养阳气,在秋冬季节要顺应自然界收藏的规律调养阴气。第二单元一、 以阴阳升降运动说明人体生理病理现象人体生理现象: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人体病理现象: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二、 药物饮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性能 阴阳味厚阴中之阴泄泻作用,如大黄;微薄阴中之阳通利小便作用,如木通;气厚阳中之阳助阳发热作用,如附子;气薄阳中之阴发汗解表作用,如麻黄。三、 壮火、少火的概念及其对人体的影响1、少火:指药物饮食气味纯阳者;2、壮火:指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者;3、对人体的影响: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四、 六淫之邪致病的特点风气偏胜(风胜则动)震掉眩晕热气偏胜(热胜则肿)红肿痈疡燥气偏胜(燥胜则干)津液亏虚寒气偏胜(寒胜则浮)虚浮肿胀湿气偏胜(湿胜则濡写)大便溏薄五、 感受四时邪气延时发生的病症1、冬感寒邪春生温热疾病;2、春感风邪夏生泄泻之疾;3、夏感暑邪秋生疟疾之疾;4、夏秋之交感湿邪冬生咳嗽之疾。六、 辨证理论“法阴阳” 法阴阳阳 胜阴 胜身热,腠理闭,汗不出,喘粗为之俯仰,齿干以烦冤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慄而寒,寒则厥腹满死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七、 名词解释1、从阴引阳:病在阳位,可以从阴位治疗,引导其经气;2、从阳引阴:病在阴位,可以从阳位治疗,引导其经气;3、飧泄:完谷不化的泄泻;4、七损八益:古代房中七种损害精气,八种有益精气的做法。第三单元一、 十二脏腑的主要功能十二脏职能心为君主之官,主持精神活动,协调内脏功能肺为相傅之官,主治节,协助心脏运行气血,调节气机升降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调节精神情志活动脾为仓廪之官,主运化水谷,产生精微肾为作匠之官,藏精养骨充脑,使人体力强健,聪慧灵巧膻中为臣使之官,主传达君令,体现情志喜乐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水谷,腐熟消化胆为中正之官,主判断决定,助肝疏泄情志小肠受盛之官,主进一步消化食物,分清泌浊,产生水谷精微大肠为传导之官,主传化糟粕,排泄粪便三焦决渎之官,主疏通水道,运行和代谢津液膀胱州都之官,主贮藏津液代谢后的多余液体,通过气化排出二、 内脏的生理功能简表脏器外华充养阴阳属性与季节通应心面血脉阳中之太阳夏气肺毛皮阳中之少阴秋气肾发骨阴中之太阴冬气肝爪筋阳中之少阳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唇肌至阴土气三、 奇恒之府指形态功能异于寻常之脏腑。在性能上,它们属于阴象地,主藏蓄阴精,与五脏功能相似;在形态上,与六腑之形态相似,而俯与脏之间有表里配属关系,与五脏功能相似。四、 “满而不能实”与“实而不能满”的理解“满而不能实”指五脏精气宜盈满,但不能壅实不行;“实而不能满”指六腑水谷与糟粕宜暂时充实,但不能滞满不行。五、 “魄门亦为五藏使”的理解 魄门亦为五藏使肛门降浊排便有利于维持五脏气机的升降出入肛门受五脏支配六、 水液代谢过程 饮胃(脾)肺通调水道精微物质经脉输布全身剩余水液经肾下输膀胱七、 “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解指属于阳的六腑,多病外感而为实证;属于阴的五脏,多病内伤而为虚证。八、 “脾不主时”的理解所谓脾不主时,是针对一年四季而言,因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脾则无时可主,也就是说脾不单独主某一时令;但是,由于脾属土,主运化传输水谷精微,在四时中对机体上下,脏腑、百骸不断地起到滋养作用,由此可见,脾虽不单独主四时中的某一季节,但在四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四单元一、 五脏与情志变化的关系五脏所伤因素伤症候表现重症标志死期心思伤神恐惧自失,破皲脱肉毛悴色夭冬脾忧伤意悗乱,四支不举春肝悲伤魂狂忘不精,不精而不正,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秋肺喜伤魄魄伤则狂,狂者不存人,皮毛革焦夏肾怒伤志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季夏二、 五脏藏五神及其病变关系 肝藏血,舍魂脾藏营,舍意心藏脉,舍神肺藏气,舍魄肾藏精,舍志脾气虚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脾气实腹胀,经溲不利心气虚悲心气实笑不休肺气虚鼻塞不利肺气实喘咳,胸盈仰息肾气虚厥肾气实胀,五脏不安肝气虚恐肝气实怒三、 营卫二七运行规律 营气沿十二经脉之序,一昼夜运行五十周次卫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两者虽各行其道,但夜半子时时会会合于手太阴肺经 合阴:夜半子时阴气最盛,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故曰合阴。四、 “营出中焦,卫出下(上)焦”的理解营气卫气营气化生于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由中焦脾胃所化生;营气行于手太阴肺经,而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卫气根于肾中阳气;卫气运行,白昼始于足太阳膀胱经而行于阳分,夜晚始于足少阳肾经而行于阴分,其经气自下焦肾和膀胱出。五、 关于三焦的特点上焦如雾:形容上焦心肺宣发布散水谷精气的功能,如同雾露弥漫灌溉全身;中焦如沤:形容中焦腐熟水谷,吸收精微的功能,如同沤渍食物,使之变化;下焦如渎:形容下焦肾和膀胱如同沟渠排泄水液的功能。六、 “汗血同源”的理解 中焦所化生的水谷精气和津液经过生化,变赤为血汗乃津液所化,血亦由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而合成“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七、 六气的生成及作用 六气生成作用精先天父母构成胚胎,产生新的生命气水谷精微经上焦气化敷布全身,温煦肌肤,充养脏腑百骸津水谷精微清稀的体液,滋润肌肤,化为汗液液水谷精微浓稠的体液,充骨益髓,滑润关节血水谷精微经上焦气化营养肌体,濡润脏腑,维持生命活动脉机体生长形成约束控制血液的运行八、 六气耗散的症候特点六气耗脱精脱肾精耗脱,耳窍失养耳聋,耳鸣;气脱脏气耗脱,目失所养视物不清,甚至暴盲;津脱过汗津脱,体失滋润口渴唇裂,尿少便结;液脱吐泻久病液脱,失其所养胫酸耳鸣,色枯而夭;血脱血液耗脱,体失荣养面色苍白无华;脉脱过多失血其脉空虚。第六单元一、 论述病因与发病部位间的关系 病因风雨伤上清湿伤下喜怒伤中伤内脏病起于阴伤外表病起于阳二、 外感病的发病机理 两虚虚邪贼风(邪气盛实)身体虚弱(正气亏虚)相得(相结合)参以虚(正气虚)实(邪气实)发病病与不病虚邪+实体可不病实风+虚体可不病实风+实体不病虚邪+虚体必病三、 积症的病因病机病因:主要因素寒邪侵袭;相关因素七情不和、饮食失调、起居不节、用力过度。病机:寒凝、气滞、血瘀、津停。第五章 病证素问热论“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素问评热病论“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着为筋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素问痿论“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空空)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第六章 诊法素问脉要精微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在病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灵枢五色“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搏,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第七章 论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慄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引之。”素问汤液醪醴论“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剌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踈滌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素问标本病传篇“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先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气有同气,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標。病发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