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整合版).doc_第1页
自然灾害(整合版).doc_第2页
自然灾害(整合版).doc_第3页
自然灾害(整合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地理学案】42选修五 1、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考纲解读】1、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2、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基础回顾】1自然灾害的发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2、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哪些方面?(1)人员伤亡;(2)财产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等)3、决定灾情轻重的因素有哪些?(1)灾情是由致灾因子强度、受灾体特性共同决定的。目前人类虽然难以改变致灾因子,但是改变受灾体特性是有可能的。(2)从区域角度看。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减灾防灾投入,降低灾害危害程度,忽视防灾抗灾的经济发达区在灾害中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4、人类活动是怎样影响自然灾害的?(1)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2)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3)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5、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起的作用有哪些?(1)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2)应用范围: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6、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起的作用有哪些?(1)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2)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两个工具有机结合,可实施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7、人类如何进行自然灾害的防御?(1)非工程性防御: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公众减灾教育(2)工程性防御措施方式实例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8、自然灾害发生时应怎样开展救援与救助活动?(1)应包括对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2)对可能因灾害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储存设施、水坝、堤岸等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等,以此来维护交通、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等。(3)启动救灾应急预案。9、地震中应如何开展自救与互救?(1)科学避震:黄金12秒预警时间:是跑还是躲,瞬间抉择;室内避震“伏而待定”:就地躲避,利用三角空间,蹲或趴下,护住头部。室外避震尽量到开阔的空地,降低重心,护好头部。 (2)震后自救与互救: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保护好呼吸系统,尽量减少体力消耗。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意识最重要的一点。 9、洪水中应如何自救与互救? (1)洪水应急: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2)洪水中的救助:洪水中救助的重点在于互救,因为洪水的发生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转移过程中的互救显得尤为重要。 10、风灾、滑坡(泥石流)、大雾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中应如何进行自救和预防?(1)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2)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3)大雾和沙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合作探究】1、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例.近些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生命安全,给人类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根据所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下表为一般年份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估计表)灾害种类粮食损失(亿千克)直接经济损失(亿元人民币)干旱200250150200洪涝100150200风暴潮2.555060冰雹与低温15252030森林火灾/50100崩塌、滑坡、泥石流2.552030风沙和沙漠化2.552030(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简述其形成原因。 (2)修水库会改变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2004年秋季,渭河流域发生洪水泛滥,陕西人就怪罪于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请结合有关地理知识站在水库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什么?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简述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 2、防御自然灾害的措施例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4.6万人;还启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完成下列要求。(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2)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课堂练习】1读下面两幅图示,分析回答(1)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_;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_的特点。(2)右图中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_。(3)综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4)分析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成灾强度上升的人为原因。(5)列举我国加强防灾减灾所采取的工程措施措施。(不少于三项)2、 表1为2007年气象卫星监测的我国西南三省林区火灾次数统计表。读表回答下列问题。(1)说明西南三省林区火灾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2分)并分析其原因。(2分)(2)请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的危害。(6分) 【自我反思】参考答案1、(1)干旱与洪涝(2分)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雨主要是因为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季风环流不稳定,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威夷高压的强弱、进退决定的,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我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使得旱涝灾害影响加大(4分)。(2)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理由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够,导致黄河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也使得渭河许多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2分)(3)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类活动对灾情有“放大”作用。(3分)2、(1)淮河流域受副热带高压北缘响,导致主要雨带转入江淮流域,或江淮流域汛期。或梅雨季节季或出现持续强降雨。淮河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多雨(梅雨)季节。持续强降雨。(2)蓄洪区分洪是为了削减淮河洪峰对下游地影响。(或减少下游人民生命财产所受损失。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提高了淮河中下游防洪能力。(或几乎控制了淮河干流在其以上的全部洪水。怀洪新河:分洪、除涝、灌溉、航运等。【课堂练习】1、(1)旱涝、关联性(2)地震(3)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洪涝、暴雨、干旱等灾害频繁;国土广大,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频发;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汇处,地震多发;海岸线漫长,常受台风、风暴潮侵袭。(4)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危害加大;围湖造田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地下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