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理.doc_第1页
林木病理.doc_第2页
林木病理.doc_第3页
林木病理.doc_第4页
林木病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木病理学绪论植物病害的类型 (一)根据致病因素的性质分: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二)根据病原生物的种类分: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以及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致的病害等。(三)根据病原物的传播途径分:气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害以及虫传病害等。(四)根据表现的症状类型分:花叶病、斑点病、溃疡病、腐烂病、枯萎病、疫病、癌肿病等。 (五)根据植物的发病部位分:根部病害、叶部病害、茎秆病害、花器病害和果实病害等。(六)根据被害植物的类别分:大田作物病害、经济作物病害、蔬菜病害、果树病害、观赏植物病害、药用植物病害等。(七)根据病原物生活史分: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症状类型主要有11种1、白粉病类2、锈病类3、煤污病类4、发霉5、斑点病类6、炭疽病类7、溃疡病类8、腐朽病类9、变色10、畸形、肿瘤、丛枝、萎缩等11、萎靡四、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降低产量:1845年爱尔兰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马铃薯几乎绝收。1950年我国小麦锈病大流行,减产120亿斤。1996年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中国辽宁流行,绝收25万亩,损失 2.5 亿Kg。全世界农作物因病害减产:粮食10%、蔬菜40%。2.降低品质:水稻发生稻瘟病使碎米率增加;甜菜得褐斑病后,含糖量大大减少;小麦患锈病后而面筋减少。3.产生有毒物质,使人畜中毒:甘薯黑斑病产生有毒物质黑疤酮,病薯喂牛羊而导致气喘和死亡。小麦赤霉病的小麦生产面粉,人产生呕吐、腹泻。4.限制了农作物的栽培:由于一种病害发生在一地区不能栽植,在辽宁省由于红麻炭疽病而40年未能种植。广东省由于木瓜病毒病至今不能栽植。5.影响农产品的运输和贮藏:白菜软腐病。水果产后病害。五、林木病理学的发展历史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第一章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一、1林木病害定义病原生物或不良的气象等非生物因素使林木在生理、组织或形态上发生的病理变化。可导致生长不良,产量、质量下降,甚至引起林木枯死和生态条件的恶化。造成经济上、生态上或景观上的损失。第一节 林木病害正确理解林木病害的概念,需要注意两个要点:1)病害的发生是林木产生一系列病变的结果,在时间上有一定的病理程序。害虫和动物咬伤、机械损伤、风折、雪压和火灾等伤害没有引起林木发生病理过程,不能称为病害。2)病害的定义是从人类的经济利益出发的,对于那些不引起经济损失,反而有利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特异性变化,也不能称为病害。如林木菌根菌在侵染根部后形成的菌套,豆科植物的根瘤。二、林木病害发生的因素1. 寄主:遭受病原生物侵染的林木称为寄主。2. 病原(病原物或病原菌):直接导致寄主发病的因素叫做病原。其中,生物性病原称为病原物;引起病害的真菌和细菌统称为病原菌。3. 诱因 (environmental factors):间接引起寄主发病的因素。4. 生产活动 (peoples activities):种苗调运、耕作、抚育、施肥等。三、病因与病害三角1病因(1)生物因素(2)非生物因素(3)复合因素 2病害三角 寄主 病原 环境 病害四、林木病害对林木生理功能的影响(1)水分和矿物质的吸收与输导(2)光合作用(3)养分的转移与运输(4)生长与发育(5)产物的积累与贮存(产量)(6)产物的消化、水解与利用(品质)第二节林木病害的症状症状是林木发病后外部显示的表现型。每一种病害都有它特有的症状表现,是我们描述、命名、诊断和识别病害的主要依据。 症状:林木发病后出现的反常现象,包括病症和病状。病状:是指发病林木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林木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一、病状的类型变色1变色(Discoloration):发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本质是叶绿素受到破坏,细胞并未死亡。(1)花叶(mosaic):叶绿素减少,不均匀变色。(2)褪色(fading):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浅。(3)黄化(yellowing):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黄。(4)斑驳(mottle):变色部分的轮廓不清。(5)条纹(strip)、条斑、条点:单子叶植物的花叶。(6)白化苗(whiten seedling):不形成叶绿素,遗传病害。花叶:叶片色泽浓淡不均,深绿与浅绿相间夹杂。由病毒引起的病状。黄化:叶片部分或全部均匀褪绿、变黄,或呈其它颜色。缺铁或钙含量过高条纹:嫩茎、果实和叶片上表现出褪绿,间杂其他颜色或枯死的条斑。真菌、细菌,病毒 白化苗:不形成叶绿素,遗传病害病状的类型-坏死2坏死(necrosis):发病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坏死。细胞已死亡。(1)叶斑(spot):轮斑、环斑、角斑、圆斑、穿孔等,形状大小不同,但轮廓清楚,类似岛屿。(2)叶枯:叶片较大面积坏死,边缘不清。(3)叶烧(leafscad):叶尖或叶缘枯死。(4)猝倒(damping off)、立枯:幼苗近地表茎部坏死。前者倒伏(腐霉),后者死而不倒(丝核菌)。(5)溃疡(canker):树干木质部坏死。斑点:发生在叶、茎、果等部位,患病组织局部坏死,有明显的边缘,形状、大小、颜色各异。溃疡:植物皮层坏死、腐烂,使木质部外露。多见于木本植物的枝干。立枯和猝倒:幼苗阶段,茎基部受破坏,植株表现萎蔫以致死亡。立而不倒称立枯;迅速倒伏称猝倒.枯焦:芽、叶、花、穗等器官,局部或全部地变色枯死。为斑点、条斑等的发展或联合造成地整体枯死。表现迅速枯焦病状的病害称为疫病或瘟病。疮痂:在病斑上有增生的木栓层,表面粗糙,或病斑 枯死后,因生长不平衡,发生龟裂。病状的类型-腐烂3腐烂(rot):植物幼嫩多汁组织大面积坏死,组织或细胞破坏消解。(1)干腐:死亡慢,水分快速及时失去。(2)湿腐:死亡快,水分未能及时散失。(3)软腐:中胶层破坏,细胞离析。根据腐烂的部位有根腐、基腐、茎腐、果腐、花腐等。腐烂:患病组织崩解、变质,细胞死亡。病状的类型-萎蔫4萎蔫(wilt):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缺水凋萎现象,而根茎的皮层组织完好。分为:枯萎、黄萎、青枯。萎蔫:植物局部或全部由于水分丧失膨压使叶萎垂的现象。病理性萎蔫:输水组织受破坏,不可恢复。枯萎、黄萎、青枯。生理性萎蔫:可以恢复。病状的类型-畸形5畸形(malformation):植物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现象。(1)增生型(hyperplasia):病组织的薄壁细胞分裂加快,数量迅速增多,局部组织出现肿瘤或癌肿、丛枝、发根等。(2)增大型:病组织的局部细胞体积增大(巨型细胞),但细胞数量并不增多。如根结、徒长等。(3)减生型:病部细胞分裂受到抑制,发育不良,造成植株矮缩、矮化、小叶、小果、卷叶等。(4)变态(变形):植株的花器变态成叶片状、叶变花、叶片扭曲、蕨叶、花器变菌瘿等。瘤:局部细胞增生,形成不定形畸形结构。瘿:内部包孕着大量的病原物叫瘿。癌:某些细菌引起的植物根部肿瘤,具残余疏导组织。畸形:多种促进性和抑制性的病变都可能导致各种畸形病状,大多表现为散发性。丛生:枝叶密集发生,形如扫帚状。二、病征的类型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1霉状物:真菌病害常见特征。有霜霉、灰霉、青霉、绿霉、赤霉、黑霉等颜色。2粉状物:真菌病害常见特征。有白粉病、黑粉病、锈病。3小黑点:真菌病害常见特征。有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座、闭囊壳、子囊壳等。4菌核:真菌病害中丝核菌和核盘菌常见特征。较大、深色、越冬结构。5菌脓:细菌病害常见特征。菌脓失水干燥后变成菌痂。* 注意:由于植物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物,因此只有病状,而不产生病症。病征类型 1、粉:某些真菌孢子在病部表现的特征。锈,白锈,白粉,黑粉。2、霉:由真菌的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组成。霜霉 ,绵霉3、黑点:真菌的繁殖器官。炭疽:斑中有轮状排列的小黑点,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4、菌核:真菌菌丝交结形成的结构。大小、形态各异。5、马蹄状、木耳状物:高等担子菌的繁殖器官,发生于树木的枝干上。6、缢脓:细菌性植物病害在病部表面缢出含菌体的液滴。三、症变化1典型症状(typical symptom)一种病害在不同阶段或不同抗病性的品种上或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出现不同的症状,其中一种常见症状成为该病害的典型症状。例如TMV病毒侵染多种植物后都表现花叶症状,但它侵染心叶烟则表现枯斑症状。2综合症(syndrome)有的病害在一种植物上可以同时或先后表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症状,这种情况称谓综合症。例如稻瘟病在芽苗期发生引起烂芽,在株期侵染叶片则表现枯斑,侵染穗部导致穗茎枯死引起白穗。3并发症(complex disease)当两种或多种病害同时在一株植物上混发时,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的类型的症状,这种现象称为并发症。有时会发生彼此干扰的拮抗现象,也可能出现加重症状的协生作用。4隐症现象(masking of symptom)病害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后,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隐症的植物体内仍有病原物存在,是个带菌植物,一旦环境恢复或农药作用消失,隐症的植物还会重新显症。 课后思考:1、林木病害发生的原因?如何防止病害发生?2、林木病害症状的类型及各类症状的特点。 预习1、非侵染性病原的种类有哪些?2、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章 林木的非侵染性病害林木的非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于林木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的一类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特点: 1)成片发生,比较均匀;2)不能够传染蔓延;3)在发病植株上无病原物病因:1、不适宜的环境因素 物理因素: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异常; 化学因素:土壤中的养分失调、空气污染和农药等的毒害。2、林木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虽然不属于环境因子,但由于没有侵染性,也属于非侵染性病害。二、和侵染性病害的关系侵染性病害由于病原物对林木侵染造成的,因可传染,又叫传染性病害。林木病害的原因叫病原,寄生物病原叫病原物,病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五大类,俗称五大类病原物。 非侵染性病害:没有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林木不同的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所以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关系1. 非侵染性病害使林木抗病性降低,利于侵染性病原的侵入和发病;如冻害引起侵染性病害2. 侵染性病害有时也削弱林木对非侵染性病害的抵抗力,如某些叶斑病发生后提早落叶,导致更容易引起冻害和霜害。因此,加强栽培管理,改善林木的生长条件,及时处理病害,可以减轻两类病害的恶性互作。 研究林木的非侵染性病害的意义:为此类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并揭示寄主林木接受、传递外界信息,调整自身生化代谢以适应环境变化的机制,丰富林木分子生物学的内容。同时,林木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还可以为正确理解和合理利用侵染性病害中寄主病原环境三角关系提供借鉴。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林木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一 第一节化学因素二 营养失调 空气污染 化学物质的药害(农药、化肥)一、林木的营养失调 营养条件不适宜包括营养缺乏、各种营养间的比例失调或营养过量。 营养缺乏:影响植株的正常生理机能 营养过量: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林木的矿质营养被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缺乏这些元素导致林木产生多种症状。 大量元素:N、 P 、 K。氮素是广泛存在于细胞内的蛋白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中;磷存在于DAN、RNA、膜磷脂和ADP、ATP中;钾主要作为很多反应的催化剂,它们都是可以由植物下部组织向上输导的,所以缺乏的症状首先表现在下部叶片上。 微量元素:镁、锌、钙、硼、硫、铜、钼和锰。 缺素症:植物缺乏某种元素或其比例失调。1、老叶:缺N(黄化)、P(紫色)、K(叶枯)、Mg(明脉)、Zn(小叶)。缺氮 症状:下部叶片由淡绿发展至淡黄、橙黄或黄红。过量:症状:徒长和倒伏,贪青迟熟,抗病性下降。 缺磷症状:茎叶暗绿或称紫红色,生育期迟缓;植株瘦小,僵直分蘖枝少,开花结果少,籽粒不饱满。油菜缺磷缺K症状:老叶先表现,叶尖和叶缘以及脉间失绿黄化,进而焦枯根系生长不良。大豆缺钾,葡萄缺钾症缺镁,明脉。症状在植株下部老叶出现。缺锌:锌参与生长素的合成和糖的氧化,缺锌呈小叶症。症状在植株下部老叶出现。 缺素症:植物缺乏某种元素或其比例失调。2、新叶:Ca(芽枯)、Fe(白叶)、S(黄化)、Mn(失绿斑)、Cu(幼叶萎蔫)梨树严重缺铁症状:植物褪绿变黄,进而出现白化;老叶绿色,新叶缺铁黄化白化(均匀),叶缘焦枯。症状在幼嫩组织先出现缺铜幼叶萎蔫,症状出现在幼嫩组织 缺硫 黄化,症状在植株新叶上出现 多素症:某些元素过量导致植物中毒,如粪肥害、药害、盐碱地。二、环境污染 指空气污染,水源和土壤的污染、酸雨等。树木的枝枯叶黄、农作物的枯萎死亡(或生长缓慢),在酸雨严重的地区屡见不鲜。 空气污染主要来源是废气:如HF、SO2和NO2等。 水源污染来源于工厂排污等; 土壤污染有化肥、农药等; 酸雨来源于工厂废气; 这些污染物对不同植物的危害程度不同,引起的症状各异。五、植物的药害 农药、化肥、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 急性药害:施药后2-5天发生。一般在植物幼嫩组织发生斑点或条纹斑。无机铜、硫制剂容易发生。 慢性药害:逐渐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植物幼苗和开花期比较敏感。 高温环境下容易发生药害。 除草剂和植物激素使用不当极易发生药害。第二节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一、温度不适 温度 不适宜的温度包括高温、低温、变温(温差过大),具体讲又有气温、土温和水温三个方面的变化。 低温的影响主要是冷害和冻害。 高温引起的病害,常见的是灼伤。 冷害也称寒害,是指0以上0以下的低温所致的病害。常见症状是变色、坏死和表面斑点、芽枯等。 冻害是指0以下的低温所致的病害。症状是水渍状病斑死亡直到变黑、枯干、死亡。 .土温过低往往导致幼苗根系生长不良,容易遭受根际病原物的侵染。 .低水温也可以引起植物的异常,如用低于叶面几度的水喷洒美洲紫罗兰,会引起环斑症状;而将冰水滴在叶片上会导致局部栅栏细胞的崩溃。 .剧烈变温对植物的影响往往比单纯的高、低温更大。如昼夜温差过大,可以使木本植物的枝干发生灼伤或冻裂,这种症状多见于树干的向阳面。二、水分、湿度不适 剧烈的干旱可引起植物萎蔫、叶缘焦枯等症状。木本植物表现为叶片黄化、红化或其它颜色变化,或者早期落叶、落花、落果。禾本科植物在开花和灌浆期遇干旱所受的影响最为严重。 开花期影响授粉,增加瘪粒率;灌浆期影响营养向籽粒中的输送,降低千粒重。 1.土壤中水分过多氧气供应不足根部窒息根变色或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落叶、落花等症状。 2.水分的骤然变化也会引起病害。先旱后涝容易引起浆果、根菜和甘蓝的组织开裂。这是由于干旱情况下,植物的器官形成了伸缩性很小的外皮,水分骤然增加以后,组织大量吸水,使膨压加大,导致器官破裂。3.湿度过低,引起植物的旱害,初期枝叶萎蔫下垂,及时补水尚可恢复,后期植株凋萎甚至死亡。土壤湿度干热风的危害大。4.单纯的空气湿度过低很少引起病害; 但如果空气湿度过低大风高温,会导致植株大量失水,造成叶片焦枯、果实萎缩或暂时或永久性的植株萎蔫。 光照过强很少单独引起病害,一般都是与高温、干旱相结合,如前面提到的日灼病和叶烧病。 光照时间的长短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按照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将它们分为长日照、短日照和中性植物。光照条件不适宜,可以延迟或提早作物的开花和结实,给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研究结果表明,光可以控制植物的基因表达控制植物的形态发生,已知有60多种酶受到光照的调控。第三节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第三节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非侵染性病害的病株在群体间发生比较集中,发病面积大而且均匀,没有由点到面的扩展过程,发病时间比较一致,发病部位大致相同。 如日灼病都发生在果、枝干的向阳面,除日灼,药害是局部病害外,通常植株表现在全株性发病,如缺素病、旱害、涝害等. 1.症状观察 对病株上发病部位,病部形态大小、颜色、气味、质地有无病症等外部症状,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 非侵染性病害只有病状而无病症,必要时可切取病组织表面消毒后,置于保温(2528)条件下诱发。如经2448小时仍无病症发生,可初步确定该病不是真菌或细菌引起的病害。而属于非侵染性病害或病毒病害。 2.显微镜检 将新鲜或剥离表皮的病组织切片并加以染色处理。显微镜下检查有无病原物及病毒所致的组织病变(包括内含体),即可提出非侵染性病害的可能性。 3.环境分析 非侵染性病害由不适宜环境引起,因此应注意病害发生与地势、土质、肥料及与当年气象条件的关系,栽培管理措施、排灌、喷药是否适当,城市工厂三废否引起植物中毒等。都作分析研究,才能在复杂的环境因素中找出主要的致病因素。 4.病原鉴定:确定非侵染性病害后,应进一步对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进行鉴定。 化学诊断 主要用于缺素症与盐碱害等。通常是对病株组织或土 壤进行化学分析,测定其成分、含量,并与正常值相 比,查明过多或过少的成分,确定病原。 人工诱发根据初步分析的可疑原因,人为提供类似发病条件,诱 发病害,观察表现的症状是否相同。此法适于温度,湿 度不适宜,元素过多或过少,药物中毒等病害。 指示植物鉴定 这种方法适用于鉴定缺素症病原。当提出可疑因子后,可选择最容易缺乏该种元素,症状表现明显,稳定的植物,种植在疑为缺乏该种元素园林植物附近,观察其症状反应,借以鉴定园林植物是否患有该元素缺乏症。 排除病因 采取治疗措施排除病因。如缺素症可在土壤中增施所缺元素或对病株喷洒、注射、灌根治疗。根腐病若是由于土壤水分过多引起的,可以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以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如果病害减轻或恢复健康,说明病原诊断正确。 防治途径 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抗性锻炼和抗性育种,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一是改善环境条件,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课后思考:1、非侵染性病原的种类有哪些?2、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和联系。预习:1什么是真菌?真菌在生物界的地位有何变化?2真菌营养体的主要类型、结构及其功能有哪第三章侵染性病原-真菌1 第三章 侵染性病原- -真菌 11一、真菌的主要特征: 1.营养体为单细胞或丝状体,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和维管束组织,有细胞壁和真正的细胞核,属真核生物。2.营养方式异养型(腐生和寄生),没有叶绿素或其它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3.典型的繁殖方式为产生各种类型孢子。4.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有的是纤维素真菌的定义:是一类大多数能形成丝状分枝的营养体,有细胞壁和细胞核,没有根、茎、叶分化,不含有叶绿素和维管束组织,营养方式为异样型,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孢子的生物。 二、真菌的种类1974年Ainsworth估计,全世界真菌有一万属,约10万种。1997年为止真菌界(Kingdom of Eukaryota)有4个门,103个目,484个科,4979属56360种(另外有4556个异名)。三、真菌与人类的关系1 、对人类有益真菌:a.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b. 与绿色植物的根部或组织共同形成菌根菌丝分解腐植质,吸收氮素营养进入树木,增加吸收面积、溶解矿物质为水溶性。如:金钱松c. 生物防治的材料白僵菌寄生于昆虫体上造成流行病、捕食线虫真菌、重寄生菌d. 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 食用的如:野生的口蘑、鸡纵菌、羊肚菌和竹荪等。大量人工培养的双孢菇、香菇、金针菇、平菇、木耳、银耳。(2)工业:酿洒食品酶工业(溶菌酶、几丁质酶等(3)医药抗生素名贵中药材(如虫草、茯苓等)遗传工程材料三 第二节林木病原真菌植物上常见的霜霉病、白粉病、锈病和黑粉病四大病害都是由真菌引起的,历史上大流行的植物病害多数是真菌引致的。真菌在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叫营养体。一、真菌的营养体 1.菌丝: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有分枝或无分枝,有隔或无隔的管状物。2菌丝体: 多根菌丝交织形成的一丛菌丝。3菌落:菌丝体呈辐射状延伸,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丝群体叫菌落。 4假菌丝:酵母菌芽殖产生的芽孢子相互连接呈链状,与菌丝相似,称假菌丝。(一)营养体的基本类型1无隔菌丝:菌丝内无横隔膜,低等真菌的菌丝。2有隔菌丝:菌丝内有横隔膜,高等真菌的菌丝。 (二)菌丝的变态真菌的菌丝体为了适应某些特殊功能,产生特殊的变态类型。1.吸器: 专性寄生真菌的菌丝长出的吸收营养的小突起。A.白粉菌(小球状) B.锈菌(指状)C.霜霉菌(丝状) D.白粉菌(掌状)2. 附着胞:真菌孢子萌发后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功能是牢固地附着在寄主体表。 3假根:有些真菌的菌丝体长出的根状菌丝,可以深入基质内吸取养分并固着菌体,如根霉等。(三)菌丝体的变态1.菌核(: 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形成的颗粒状物,萌发后直接产生菌丝体或长出产生孢子的结构。是真菌渡过不良环境的休眠体。2. 子座: 是菌丝或菌丝与部分寄主组织紧密结合形成的垫状组织,不经过休眠直接产生1至多个子实体。 3. 菌索: 一些高等真菌的菌丝体相互缠绕形成的绳索状物,外形与高等植物的根系相似,也称为根状菌索。4. 菌膜: 由真菌的菌丝体在病部表面形成的膜状物。二、真菌的繁殖体 繁殖体: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及其形成的孢子。子实体:真菌产生孢子的特殊结构。真菌的繁殖方式分无性和有性两种,分别产生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一)无性繁殖1.定义:凡是不通过性结合而产生的孢子的繁殖方式都称之无性繁殖。2.无性繁殖方式:可通过营养体断裂、营养细胞裂殖、芽殖、割裂和产生孢子来实现。3. 无性孢子类型 游动孢子 菌丝或孢囊梗的顶端膨大而成的游动孢子囊内部形成的具1或2根鞭毛、可在水中游动的孢子。 孢囊孢子 孢囊梗的顶端膨大而成的孢子囊内部形成的不具鞭毛、处于静止状态的孢子。分生孢子由菌丝分化而成的分生孢子梗的顶端或侧方产生的孢子。在自然界最普遍,主要见于子囊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其子实体包括单生或丛生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座。节孢子由菌丝细胞分隔处收缩、断裂而形成的孢子,前期常呈链状,也叫粉孢子。如半子囊菌纲马格内孢霉、半知菌亚门白地霉。芽孢子由营养体细胞或孢子芽殖而产生的孢子。如各种酵母和外囊菌。厚垣孢子由有隔菌丝或多隔孢子中的个别细胞原生质浓缩、细胞膨大变圆、细胞壁加厚而形成的休眠孢子。能抵抗不良环境,条件适宜时又能萌发形成菌丝。如镰孢。(二)有性繁殖1.定义: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而进行繁殖的一种方法,称有 有性繁殖 性繁殖。真菌的有性生殖过程一般可分为质配(N+N,双核体)、核配(2N,双倍体)、减数分裂(N,单倍体 单倍体)3个阶段。有性孢子可以是单倍体或双倍体,但后者萌发成营养体时一定要进行减数分裂。有性繁殖一年或多年进行一次。3.有性孢子类型(1) 合子由两个游动配子结合而成。合子为二倍体,萌发时减数分裂,随即形成游动孢子放出。为低等鞭毛菌的有性孢子 。(卵孢子 经异型配子囊(雄器和藏卵器)结合,在藏卵器中形成的具双倍体核的孢子。是较高等鞭毛菌的有性孢子。 是较高等鞭毛菌的有性孢子。()接合孢子 由两个同型(或异型)配子囊顶端结合而成的具双倍体核的厚壁孢子。见于接合菌亚门。 见于接合菌亚门。()子囊孢子 生于子囊内的具单倍体核的孢子。一般由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产囊体)接触交配而成。见于子囊菌亚门。 ()担孢子生于担子上的具单倍体核的孢子。其发育方式各异,大都由两个可亲合菌丝细胞结合而成。为担子菌亚门的有性孢子。三、真菌的生活史 1概念: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真菌典型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2特点:无性繁殖在一个生长季节可以产生多次,形成无性孢子的数量极大,对植物病害的传播和发展作用很大。有性繁殖在整个生活史中通常仅出现一次。植物病原真菌的有性孢子多半是在侵染后期或经过休眠后才产生的,有助于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 3真菌生活史中的三个现象 (1)多型现象:有些真菌(如锈菌)可产生两种以上不同形态的无性孢子,这种现象称为多型现象。 (2)单主寄生现象:真菌不同类型的孢子,可以产生在同一种寄主上,这种只在一种寄主上完成生活史的现象称为单主寄生现象。 (3)转主寄生现象:同一病原真菌不同类型的孢子,发生在两个不同科的寄主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现象,称为转主寄生现象。如梨桧锈菌。性孢子和锈孢子:4 6 月,梨树叶片;锈孢子:成熟后侵染桧柏;冬孢子:第二年3 4月在桧柏上产生;担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染梨树的叶片、叶柄或幼果等;4 6 月在梨树上再次出现性孢子和锈孢子。课后思考1什么是真菌?真菌在生物界的地位有何变化?2真菌营养体的主要类型、结构及其功能有哪些?预习:1.鞭毛菌亚门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2.接合菌亚门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些?真菌5个亚门的主要特征:在书上林木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一、鞭毛菌亚门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鞭毛菌是最低等的一类真菌,大多生于水中,少数两栖和陆生,营养方式有腐生和寄生两种,纯水生的与林木关系不大,但一些栖居于土壤和陆生的菌种,常引起植物的严重病害.1鞭毛菌的形态特征 1)营养体低等鞭毛菌可能单细胞;或单细胞具须;高等鞭毛菌为发达的无隔菌丝体1鞭毛菌的形态特征无性繁殖2) 无性繁殖在孢子囊内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无细胞壁,有一或二根鞭毛。后脱去鞭毛,固定不动,成为休止孢萌发菌丝。鞭毛按形状分茸鞭(羽毛状) 尾鞭(共主轴)。1 鞭毛菌的形态特征3) 有性繁殖有性繁殖低等的产生合子;高等的产生卵孢子鞭毛菌亚门中以卵菌纲的真菌与林木病害关系比较密切。 卵菌纲真菌的主要特征是:营养体是发达的无隔多核菌丝体;无性繁殖形成游动孢子囊,其内产生双鞭毛的游动孢子;有性生殖以异形配子囊结合产生卵孢子,所以称为卵菌。引致林木病害的主要有:1)腐霉属:常存在于潮湿肥沃的土壤中。在我国分布最广的是瓜果腐霉,引起苗木猝倒病,危害极为严重。2)疫霉属:危害林木的有樟疫霉,引起多种针阔叶树的根部腐烂。如:马铃薯晚疫病3)霜霉:包括9个属,全部是植物的专性寄生菌。在寄主表面常形成白色霜状霉层。危害木本植物的有葡萄霜霉病菌主要危害叶片。单轴霉属:也称直梗霉属,孢囊梗单轴直角分枝,分枝末端平钝第二节接合菌亚门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特点一、概述1生活习性(1)大多数为腐生菌(毛霉目)(2)少数是寄生菌(虫霉目、捕虫目)(3)有的是共生菌,与高等植物的根系形成菌根(4)有些是重要的工业真菌(5)明显地由水生发展到陆生2主要特征(1)营养体:菌丝繁茂,无隔,有的具假根,匍匐枝。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2)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3)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表面粗糙,壁厚,可抵御不良环境,萌发产生芽菅。 3分类 (1)接合菌纲:腐生或寄生,与植物病害有关。 (2)毛菌纲:寄生于节肢动物的消化道、中肠。经济上比较重要的是接合菌纲的毛霉目毛霉目毛霉目1主要特征(1)习性:大多腐生,少数寄生(2)营养体,菌丝体(营养菌丝; 气生菌丝)(3)假根和蔓丝或匍匐丝2重要属、种(1)根霉属和匍枝根霉特征:有假根和匍匐丝,孢囊梗与假根对生。黑根霉引起甘薯软腐病和果实霉烂。病例:甘薯软腐病(2)毛霉属特征:不形成匍匐丝和假根,孢子囊直立,不分枝或有分枝。贮藏果实腐烂病;制作腐乳的菌种。病例:果实或贮藏器官的腐烂。(3)犁头霉属 特征:有匍匐丝和假根,孢子囊着生在假根间的弓形匍匐丝上。腐生。(4)笄霉属 特征:有小型孢子囊和大型孢子囊 病例:瓜类、茄子、棉花等花腐。课后思考:1.鞭毛菌亚门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2.接合菌亚门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预习: 1.子囊菌亚门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2.担子菌亚门及其所致病害的特3、子囊菌亚门及其所致的植物病害 (一)子囊菌的基本特征1.主要特征1)营养体单细胞;发达的有隔菌丝,有些能形成菌核、子座、菌索等变形体;2)无性繁殖分生孢子;芽孢子;3)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2.子囊果类型子囊果由产囊体柄细胞发育为假薄壁组织的包被,完全封闭的子囊果称闭囊壳;呈瓶状具孔口的子囊果称子囊壳、呈盘状或碗状的子囊果称子囊盘。这类子囊果内形成的一些不孕丝状体夹于子囊之间称为侧丝。外囊菌:无子囊果,子囊裸生,在寄主组织表面呈栅栏状排列,初时产生一层白粉,可引起缩叶病和丛枝病。子囊内有8个孢子,如引起桃缩叶病的畸形外囊菌。白粉菌目特点:(1) 高等植物上的专性寄生菌,以吸器伸入表皮细胞吸取养料。(2) 子囊果为无孔口的闭囊壳,外部长有不同形状的附属丝。(3) 无性阶段在寄主体表呈白粉状(菌丝和分生孢子)。根据闭囊壳内子囊的数目和附属丝的形态白粉菌属和单丝壳属:多半寄生于草本植物。球针壳菌:寄生于板栗、榛、香椿、核桃、杨树、柿树和猕猴桃等;叉丝单囊壳菌:寄生于苹果、梨和花红等。小煤炱属:引起植物的煤污病,如油茶煤污病菌。小丛壳属:围小丛壳菌危害苹果、杉木、茶、油桐、板栗、葡萄、柿、枇杷等木本植物的叶片、果实和枝条,引起炭疽病。无性阶段为胶孢炭疽菌黑腐皮壳属:子囊孢子单胞,腊肠形。如杨树腐烂病菌、苹果腐内座壳属:子座发达,黄色至桔红色。子囊孢子椭圆形,双细胞,分隔处常缢缩。如引起板栗疫病(干枯病)的寄生内座壳菌喙球壳属:子囊壳球形或近球形,具一个圆筒形的喙状孔口。子囊壳单生或聚生在寄主组织内。子囊孢子多细胞,只有横隔膜。如竹喙球菌寄生在毛竹上引起毛竹枯梢病。子囊菌所致的植物病害 1叶、果和芽的畸形病病原半子囊菌纲,外囊菌目,外囊菌属病原特征1)营养体是双核菌丝(在子囊菌中是特殊的,在担子菌中常见)2)无性繁殖-产生芽孢子。3)有性生殖-菌丝在角质层下形成一层产囊细胞,子囊在寄主表面整齐排列成一层,子囊孢子单胞。4)子实体-无。症状为害部位叶、果、芽;病状过度生长,表现为畸形症状(叶缩叶病或叶疱病,如桃缩叶病 果果肿病或袋果病,如杨果肿病,李袋果病。芽丛枝病,如樱桃丛枝病)。病症病叶表面出现一层灰白色粉末状。发病特点:1)全是强寄生菌;2)营养菌丝是双核菌丝;3)子囊裸生,无子实体;4)引起叶、果、芽畸形病;5)病菌只侵染幼叶,所以低温高湿,春寒多雨年份发病重。3.阔叶树炭疽病病原属核菌纲,球壳菌目 小丛壳菌(Glomerella)、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危害部位:地上各幼嫩部位,如叶片、果实、嫩梢、花、芽等。 症状病状:叶、果上产生园形坏死病斑,多有环纹,嫩梢上为小型溃疡 病症:病菌的黑色子实体顺环纹生长,高温时,病斑上有粘液状粉红色孢子堆。4.枯萎病病原菌:病原是长喙壳属引起(细菌、线虫和生理性因素也可引起枯萎病)。子囊壳生于基物表面,有长颈,长度超过子囊壳直径数倍;子囊近圆形、卵圆形或广椭圆形,不规则散布,早期胶化;子囊孢子单细胞,无色。无性世代产生: 束梗霉属、内生霉病例:枯萎病代表榆荷兰病症状部位:维管束或导管;病状:枯萎,内部木材变色;病症:外部无。枯萎机制:吸收营养;中毒作用;机械堵塞侵填体堵塞导管。侵染循环:传播榆小蠹虫;侵入随小蠹虫侵入导管; 再侵染分生孢子4、担子菌亚门及其所致的植物病害概述:是真菌中最高等的一类,大多数是大型真菌,有的直径可达1米,食用菌、毒菌、药用菌等都属这一类。担子菌有些为寄生菌,如锈菌、黑粉菌、外担子菌。除此以外,其它都是腐生菌,但它们可引起木材腐朽,对人类危害也极大,还有一些与树木共生,形成菌根,成为育苗造林不可缺少的真菌。(一)、担子菌的基本特征1、 营养体菌丝体发达,有分隔,常能形成菌核、菌索、菌膜等结构。菌丝的类型:菌丝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表现出各种各样构造,一般归纳为三类:初生菌丝从担孢子萌发而形成的菌丝,初期无隔多核,后来绕核形成了隔膜,成为单核菌丝。初生菌丝在生活史中很短,很快与另一菌丝联合形成次生菌丝。次生菌丝是初生菌丝通过菌丝联合或体细胞联合而形成的双核菌丝,次生菌丝在生活史中占绝大部分时间,起营养生长作用。三生菌丝在进入繁殖时,次生菌丝组织化,形成各种担子果。三生菌丝表现出各种形态,形成各种结构,起保护孢子作用。锁状联合担子菌次生菌丝上所出现的一种桥梁状结构或锁状),双核的次生菌丝通过锁状联合的方式以增加细胞的个体。2. 无性繁殖:很少发生。1)黑粉菌芽孢子;2)锈菌夏孢子;3)松根层孔菌头珠霉属形成分生孢子;4)白绒鬼伞粉孢子有性繁殖:多数不形成性器官(锈菌有性孢子 器),质配方式有三种 孢子配合孢子类似于配子囊的作用,如黑粉菌 菌丝联合多数担子菌,初生菌丝联合,形成双核菌丝 精孢配合单倍体菌丝上形成性孢子器和性孢子,性孢子与初生菌丝接触,如锈菌。担子完成核配和减数分裂、并能产生出担孢子 的细胞称为担子。 担子形成菌丝上直接产生先产生休眠孢子(冬孢子),休眠孢子萌发时产生 担子类型无隔担子。花耳等有隔担子横隔:木耳,锈菌纵隔:银耳担子菌的三个典型特征产生担子,双核菌丝和锁状联合。裸果型子实层,始终外露,如多孔菌半被果型初期有包被,后来成熟时包被破裂,如伞菌被果型子实层始终在包被里面,.锈病冬孢菌纲,锈菌目。专性寄生菌1 锈菌生活史三大现象: 转主寄生现象、单主寄生现象、多型现象1) 多型现象:锈菌的生活史比较复杂,典型的锈菌能顺序产生五种类型的孢子,即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各种孢子的代号和特征如下2) 锈病的转主寄主现象:即一种锈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在两种不同科的寄主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现象。通常0 I在一个寄主上;II,III在另一个寄主上。也即单倍体的担孢子只能侵染甲寄主,而双核体的锈孢子和夏孢子只能侵染乙寄主例如松针锈病。O,I松属树木上;II,III菊科植物上 3)锈病的单主寄生现象:不是所有的锈菌都要转主寄生,如蔷薇锈病的五个阶段都在同一寄主上发生,这类现象称为单主寄生现象 注意:不是所有的锈菌都有五个发育阶段,如梨-桧锈病只有4类孢子,枣树锈病只有3类孢子; 症状:发病部位地上部分;病症在病部出现明显的黄色,橙色至黑色原物,似铁锈;病状叶片,O,I 阶段形成园形的较大的色斑,叶肉增厚,正面生性孢子器。II,III 阶段叶面病部褪色,有时形成“绿岛”,背面生夏冬孢子堆;柄、枝条或树干上肿大、丛枝。 病例: 梨(苹)桧锈病,转主为蔷薇科植物。0、在蔷薇科植物上,、IV在桧柏上,缺少夏孢子。 特点:早春在桧柏上出现胶状黄色角状物,夏天在梨、苹、木瓜等植物叶上出现管状或毛状锈孢子器锈菌中重要的属有: 栅锈菌属,引起落叶松杨锈病层锈菌属,引起枣锈病;柱锈菌属,引起松瘤(栎)锈病和五针松枝干疱锈病;胶锈菌属,引起苹果锈病和梨锈病。II、黑粉病冬孢菌纲,黑粉菌目引起。病菌形态特征菌丝发达,一般在寄主细胞间生长,少数有吸器,多数系统侵染,少数局部侵染。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或芽孢子;有性繁殖:没有性器官,由两个单核的孢子结合,质配形成双核,萌发后形成双核菌丝。双核菌丝间形成冬孢子(厚垣孢子),萌发时生担子;冬孢子成熟后核配,萌发产生有隔或无隔担子,经减数分裂后,在担子侧面或顶部产生无定数的担孢子。有的只形成担子而不形成担孢子,担子可直接侵染寄主。2、黑粉病的特点:全为强寄生菌;主要寄生于禾本科植物上;症状因厚垣孢子堆呈黑色粉末状,故称黑粉病;多数为系统侵染侵入寄主后,菌丝随寄主的生长点发展,达到一定的部位后,出现症状。3、病例竹类黑粉病刚竹黑粉病. 叶、果畸形病层菌纲,外担子菌目,外担子菌属1.病菌形态无担子果,担子在寄主表面形成子实层担子无隔,棒状或圆柱形每担子上形成28枚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单细胞,成熟后或萌发时生13个分隔。2症状特点为害部位:嫩叶、幼果、嫩梢;病状:畸形,叶肿,果肿大。如油茶、杜鹃叶饼病,茶桃,油茶苞;病症:病部出现白粉层。3病例: 茶饼病 杜鹃饼病 樟粉实病4、致病特点:全是强寄生菌;无担子果,担子裸生;引起茶、杜鹃等叶果畸形;仅春天发生(早春).立木和木材腐朽1. 病原担子菌中的非褶菌目(多孔菌目),伞菌目。2. 症状为害部位:根、干木质部;病状:外表无明显变化,但内部木材解体;病症:后期枝干上长出各种形态的担子果。3. 腐朽类别根据死活立木腐朽、木材腐朽;根据高度根部腐朽、干基腐朽、树干腐朽;根据横断面心材腐朽、边材腐朽;根据颜色白腐(木质素被分解,留下纤维素,半纤维素)、褐腐(相反)腐朽菌的形态:1)菌丝体发达,具双核;有锁状联合;能形成根状菌索、大型菌核、菌膜。2)有性生殖:担子无隔,着生在大型担子果内,排列成层,无膜覆盖。3)担子果病例:非褶菌目针叶树根白腐;针叶树干中央白色腐朽伞菌目蜜环菌根腐 5. 半知菌亚门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一、半知菌的基本特征1什么叫半知菌?(1)尚未发现有性阶段的真菌;(2)根本不形成有性阶段的真菌;(3) 已经发现了有性阶段,但是生长季节常看到的是无性阶段,为了鉴定上的方便,无性阶段保留;(4)缺乏相对性系的异宗配合菌系;(5)具有准性生殖2准性生殖: 真菌无性繁殖阶段中的一种遗传性状重新组合的机制,这种重组不靠有性生殖而它与有性生殖是殊途同归的 准性生殖与有性生殖区别如下,准性生殖-质配-核配-单倍体化有性生殖-质配-核配-减数分裂3. 形态特征1)菌丝体发达,有隔膜,能形成菌核,厚垣孢子,节孢子;2)无性生殖产生分生孢子;3)有性阶段未发现;4)子实体(分生孢子梗,孢梗束,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器)4、半知菌主要特征:菌丝体发达,有隔膜;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或不产生孢子。半知菌的典型繁殖方式是从菌丝体上分化出分生孢子梗,其上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着生在营养菌丝上或聚生在一定结构的子实体上。5、半知菌的分生孢子梗束 分生孢子梗束:是一束基部排列较紧密、顶部分散的分生孢子梗,顶端或侧面产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座:由许多聚集成垫状的、很短的分生孢子梗形成,顶端产生分生孢子。6、半知菌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盘由菌丝构成的垫状或浅盘状、上面着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产孢机构。7、半知菌的分生孢子器 由菌丝构成的一般有固定孔口的球形结构,其内产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器可生在基质的表面、部分或整个埋生在基质或子座内。猝倒病(立枯病)病原1)茄丝核菌属_丝孢纲无孢目,只产生菌核;不产生孢子;菌丝褐色,分枝成直角;2)镰孢霉属_丝孢纲瘤座孢目,产生两型分生孢子(大型、小型);症状危害植物松杉类等针叶树,农作物,蔬菜;病状:出苗前,嫩芽受侵,发生芽腐;出苗后1月内,根茎受侵,幼苗倒状称猝倒;出苗后1月以上,苗根木质化,根部受侵,死但不倒称立枯。病症:在湿度大的条件下死后腐烂,组织上可见绒毛状菌丝。发生特点:1病菌为土壤习性菌,遇到寄主就侵染。2寄主范围广;3低温高湿发病重,4土壤板结,渍水,前作为感病植物的土壤发病重。丝核菌属:引起苗木猝到病,如茄丝核菌。小核菌属:引起苗木白绢病,如齐整小核菌。葡萄孢属:常见的有灰葡萄孢菌,引起松树、柿、桉树等多种林木幼苗灰霉病。曲霉属:如赭曲霉可引起苹果和梨的果实腐烂。青霉属:如引起柑桔果实青、绿霉病的意大利青霉和指状青霉镰刀菌属:如引起苗木猝倒病和油桐枯萎病的尖孢镰刀菌。 思考题: 1、担子菌的基本特征?及常见的林木病害有哪些? 2、什么叫半知菌?有几个纲,举出代表性的病害和病菌 3、分清多型现象、转主寄主、专性寄主、锁状联合等术语概念。第三节林木细菌病害 概述1:什么叫细菌? 细菌(Bacteria)属子原核生物界的单细胞生物,有细胞壁但没有固定的细胞核。 细菌的营养类型最为全面,它包括了自养和异养两类生物,在异养中,又含有腐生、寄生、共生三种类型。其中寄生性的细菌可以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概述2:林木上的细菌病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