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与德云社.doc_第1页
郭德纲与德云社.doc_第2页
郭德纲与德云社.doc_第3页
郭德纲与德云社.doc_第4页
郭德纲与德云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郭德纲与德云社郭德纲:1973年生于天津。8岁投身艺坛,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后曾跟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学相声。其间又潜心学习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辗转于梨园,工文丑、工铜锤。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借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1995年开始闯荡北京,长期在剧场表演传统相声,精通老段子600多段。1996年组织了相声班底德云社,曾与范振钰、张文顺等名家搭档。2005年加盟铁路文工团,拜侯耀文为师。德云社经常上演的段子包括:拴娃娃、学电台、找堂会、白事会、报菜名、揭瓦、托妻献子、拉洋片、武坠子、羊上树等,并发掘保存上演了一些已不多见的传统相声,深受京津相声迷喜爱。郭德纲与德云社:第一回 只身闯京为圆梦 茶馆戏楼说相声“为了控制人数我们想尽了办法,我们现在只设一部订票电话,但即使这样,两个接线员仍然经常接到哑嗓。” 2006年10月25日,当记者采访天桥乐经理张福延的时候,他一开口就指着办公室的电话发了通牢骚。天桥乐,是现如今德云社较为固定的演出场所,每周四到周日德云社的演出全部一票难求,因此想在天桥乐看演出需提前一周订票才行。而这样的局面也是经过数年积累逐渐形成的,这还要从1995年郭德纲开始创业说起。 “最早进北京是为了大红大紫。当时正好流行北漂,是条好狗都到北京叫唤一下是当时我们很流行的理念。当初来北京时的心态是跟着某个剧团演出,一旦能上春晚就会红,但是到北京后我发现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样。”回忆起十年前创业的艰难,郭德纲很感慨。 1995年,抱着“远大”理想的郭德纲只身来到北京创业,当梦想破灭,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的时候,他一边以开公司和做策划、主持人等维持生计,一边开始与曲艺界同仁策划相声演出的事情。他首先找到的人是相声界前辈张文顺以及从小酷爱相声艺术的青年演员李菁,由于志趣相同,他们便开始相约抽出空余时间在京味茶馆、广德楼等地演出。1996年开始,相声演员邢文昭以及徐德亮等开始陆续加入郭德纲组织的演出,这样到了1998年,以郭德纲为首的演出团体扩展为十几个人,演出场馆也从茶楼扩展到中和戏院、华声天桥等稍大点的茶馆戏楼里。 “最初几年的演出,一般都是从下午一直演到晚上,2元钱一张票,演员多的时候说相声,少的时候说书。茶馆也只赚茶钱,票房收入全部归我们演员所有。虽然条件很优厚,但由于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以及观众群,所以当时每人每天的收入如果能达到30元钱,就会高兴好几天,这就是成绩,大家也都不指着这点钱活。”郭德纲回忆道。而说到这一段经历,德云社的老艺术家邢文昭也很感伤,他告诉记者,他和张文顺都有过为一位观众演出的经历,“一个观众,五六个演员,一场下来,所有人一共只挣10元钱。” “我刚认识师父的时候他们的演员比较齐整,从天津外请了八九个老先生。并且一般是65岁左右。这个情况大概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当时德云社还叫北京相声大会。”这是郭德纲的大徒弟何云伟的一段回忆。何云伟2002年开始跟随郭德纲学艺,而1999年,他第一次听郭德纲说相声的时候,只不过是茶馆的一个茶客,他说的北京相声大会就是德云社的前身。第二回 相声大会现雏形 五年三进广德楼1998年,由于郭德纲组织的演出已经有了相当数量的一批演员,于是他便按照相声界的叫法,将这个小团体的演出定名为“相声大会”。 “1998年我在中和戏院看过郭德纲的演出,感觉郭德纲对传统相声的继承和理解有他独到的地方”,德云社的老艺术家王文林告诉记者。 而谈到当初观众的积累,郭德纲也有此同感:“很多观众认为我说相声的方式和别人不一样,并且基本上都因为这个原因去茶馆听相声。”于是,从1998年开始,郭德纲组织的“北京相声大会”开始小有名气,一场演出,茶馆里可以坐上100多人,有时候客人进不去,甚至把茶碗放在窗台上,站在外面听。可是这样的好光景并没有维持多久,由于总是流动演出,且一些剧场的经营状况不佳,许多观众也随之流失。“火的时候我们和好几个剧场三七分账,剧场得三分。再好点剧场要求四六分,最后要求倒一九分,即他们九分,我们实在干不了了,只能离开。”郭德纲说。 “郭德纲曾三进广德楼。” 讲到郭德纲从几个观众发展到几十、上百人的这段“历史”时,广德楼的经理张继平想到了这个段子。原来,在确定天桥乐演出之前,郭德纲一直在寻找能够长期合作的剧场。当坚持到2002年的时候,郭德纲的“相声大会”可以说像“救场”一样搬进了广德楼。“2002年之前广德楼就以相声演出为主,当时北京曲艺团的一些演员,诸如李金斗等都在这里演,票房也很好。2002年北京曲艺团的一些演员到各文工团以后,广德楼的相声演出陷入了低谷,这时郭德纲正巧接上班。”张继平说。不过据他回忆,当时“相声大会”的演出并不十分理想,仍然有过只有一个观众的时候。于是合作了一年,还是没能坚持下去。 两年后,也就是2005年,广德楼实行了自负盈亏,这个时候郭德纲又一次带着团队在这里开始了相声演出,而当时的郭德纲在天桥乐也占一席之地。据张继平回忆,德云社第三次进入广德楼已经是2006年春节,而当时红得发紫的他们一场演出就为广德楼带来了1万多元的票房收入,这也是广德楼近年演出中最辉煌的一段时光。 第三回 纳新更名德云社 巧遇知音天桥乐“2003年,广德楼的演出结束后,相声大会的部分演员为了生计着想,相继离开了一批,相声演出只有偶尔的一两场,已经处于半停滞状态。后来郭德纲还曾带何云伟等人去天唱轩(饭馆)演出过,基本等于没有收入,主要带着演员们练习。”邢文昭在回忆广德楼演出期间的情况时也讲了一段插曲。他告诉记者,虽然一些演员走了但还是有热爱相声的演员加入进来,于是演出队又达到了十几个人,并且那年开始,相声大会开始改名叫做“德云社”,还有了自己的网站。 2004年初,郭德纲无意中在天桥乐看了一场业余的鼓曲演出,发现这个剧场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十分适合德云社,正巧也赶上天桥乐经营改制,所以当郭与天桥乐的经理张福延谈了演出意向,双方便“一拍即合”。于是从2004年10月开始,德云社开始了进驻天桥乐的演出。 “当初真没想到德云社能这么火,我们也是抱着支持的态度接纳了他们。”张福延回忆道。他告诉记者,最初德云社进驻天桥乐的时候也曾经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凄凉。当初的客人在二三十左右,20元钱一张票,剧场和德云社三七分账,而一天演出下来天桥乐茶馆的收入最多也就在200元左右。 “我们就这样携手并进,当时我着急,德纲也着急,但是双方都没有解除合作的想法。”张福延说。 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 2005年五六月份,天桥乐的客人慢慢多起来。到2006年元旦前夕,人多得一发而不可收拾。既然在北京多个剧场的演出都没有成功,为什么惟独天桥乐的演出火了,而且旺到极点?张福延认为有德云社自身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就是天桥乐占据的地理位置的优势。而郭德纲和邢文昭则认为这其中还有演员常年锻炼,业务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吸引观众的原因。此外,媒体的关注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据郭德纲回忆,最早一家媒体的介入是北京文艺广播开心茶馆的节目主持人大鹏。 尾声 苦尽甘来成正果 兴办基地养学员如今,演出火了,德云社也熬出了甜头。李菁告诉记者,德云社目前能上台的演员有39人,行政人员六七人,一场商演的出场费也已达到30万元,这与几年前一场演出每人100元相比,堪称天壤之别;如今德云社大部分演员也都以演出相声为职业,每个月的收入足可以支付家庭开支:王文林、邢文昭等老艺术家的出场费比过去翻了一番;李菁如今已然被称为德云社的少班主,今年还按揭买了房,全部工作都放在了演出和管理德云社上;于谦也推掉了所有的影视活动,全身心投入德云社的演出;而何云伟不仅由最初只会一两个段子的外行,被培养成如今掌握了120多个段子的行家,每周的平均演出收入也达到了1000元以上。 不过郭德纲并没有仅限于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为了今后的发展,他不仅继续挖掘、整理传统相声,还在大兴办起了学校,培养“鹤”字科的学员,并交由李菁负责管理。谈到办学,李菁侃侃而谈。 “我们招收学生的要求不高,只要真心热爱相声,就管吃、管住,有时还发点零花钱。 不过报名的学生还要经过一关,就是德云社成员的考核筛选,因此,这届学生已由原先几百人淘汰为如今的20人,并且之后还将陆续淘汰。 旁述-名分 “德”来自族谱,“云”取自书房 说起德云社十年,不能不提“德云社”名称的来历。旧社会时,相声界有“相声八德”之说(即德字辈的八位明星演员)。其中有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马三立的老师周德山、被称为“万人迷”的李德?等。之后是“寿”字辈,如张寿辰,“寿”字后是“宝”字辈,如侯宝林,再之后是“文”字辈,如苏文茂。“文”字之后就是“明”字辈,如姜昆、冯巩等,而郭德纲也属“明”字辈,但迄今为止,几乎再没有演员按照“明” 字起名。 但是如果按照相声界的辈分排算,德云社的辈分就有些混乱,为此,郭德纲对记者一一作了解释。“我的名字是按照我们家族的族谱排行取的。 徐德亮、张德武当初感觉我这个“德”很好听,于是把徐亮改成徐德亮,张成武改为张德武。再到我徒弟这辈,相声界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叫什么字,另外相声界有规定允许自己给自己取一个字。正巧张文顺先生很喜欢云字,他的书房也叫听云轩,这样便有了何云伟、曹云金。“ 据郭德纲介绍,当初组建德云社的初衷也是希望团队更正规一些。“相声大会只是一种演出形式,代表一个地域特征,不像一个相声团体的名字,于是才想叫北京德云曲艺研习社,徐德亮认为太拗口,最后改为德云社。”郭德纲说,现在他们正在招收的“鹤”字科学员,也并非按辈排名,而是自己起的。“云鹤九霄,龙腾四海” 我们是以这副对子排的名,两年招一批学员。但这八字科的学员辈分相同,只是入学年龄不同,这也是按照戏曲界的讲究排下来的。 旁述-入伙 郭德纲“左膀右臂”的来历 现在一般见着郭德纲,总有俩人与其形影不离,一是搭档于谦,一是经纪人王海。这仨人如何相识也有两段故事。 “德云社刚到天桥乐的时候也是我加入的时候。”据于谦介绍,郭德纲原来的合作伙伴是张文顺,但因张文顺年龄较大,身体不好,2005年时,郭德纲开始和他搭档。“其实我和郭德纲合作完全是一次巧合。”于谦告诉记者,当时他所在单位北京曲艺团正好在广德楼演出,有人缺场,郭德纲来替演,缺少一个捧哏,他临时和郭搭场,演出的段子是拴娃娃,不过当时他们搭档只是为了应付演出。 “之后我们又搭档了几次,他邀我入伙,于是2004年春节,我正式加入了德云社。”于谦本就是一位相声演员,但由于相声没落,被迫长期改行做起了影视。“如果我们不合作,也许我真就找不到相声的感觉,而继续在做电视。”于谦说。 郭德纲与经纪人王海相识更有传奇色彩。 李菁告诉记者,2年前,在天桥乐茶楼的2号桌有个人长期包座,此人就是王海。王海并非学相声出身,学的是理工科专业,毕业后做个体商户,自从在天桥乐听了一次德云社相声,便租下了茶桌,每周必来捧场。久而久之,便与德云社一帮人混成了哥们,经常帮德云社安排演出以及后勤事务,再后来,生意也交朋友托管了,一门心思地扎进了德云社,认真做起了经纪人。“王海也才比郭德纲小一岁,郭德纲老婆孩子都有了,但他忙得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李菁打趣地对记者说。 *德云社 这十年是这么过来的“都说我郭德纲一夜成名,可又有谁见到了我之前十年的黑夜?”这是郭德纲走红后常说的一句话。本月29日,德云社十周年庆典在京举行,章子怡、周华健、陈鲁豫、张国立等大牌都欣然作为庆典嘉宾来听郭德纲说相声,这十年庆典光看排场,已足够风光。郭德纲和德云社,如何走过这十年的寒夜,走到阳光灿烂的今天?在德云社十周年庆典开幕前,记者走进德云社,走访了德云社台前幕后工作的人员:伴郭德纲一路走过十年的德字辈元老徐德亮、李菁;郭德纲经纪人、自称“草台班子经理人”的王海;郭德纲“左手边的”搭档于谦和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揭开德云社这十年走过的酸甜苦辣。德云社十年(1996年2006年)1996年:四个人搭帮演出德云社十周年庆,“十年”是从1996年算起的,而那时并没有德云社,甚至连现在好多“钢丝”都知道的德云社前身“北京相声大会”都没有。那时不过就是退休的相声演员张文顺老先生、郭德纲和还在上学业余打工的徐德亮、李菁开始搭帮在一起演出。徐德亮是张文顺的徒弟,7岁入行,跟着张文顺学说相声,1996年正在北京五十中高三念书,是高考备战中的学生,而张文顺已经退休,有一定的退休金,按徐德亮的话说,四个人中,只有郭德纲是背井离乡,指着相声过活。德云社从寒冬艰难起步然而,那时四个人搭帮演出相声根本不能给郭德纲挣钱过活,四个人搭帮是在1996年底,11月份,这个时间好像就已经注定四个人要一起经过一个很漫长的冬季。现如今,德云社元老张文顺已不演出了,郭德纲、徐德亮、李菁三位元老也都记不清1996年大家攒这个活儿时的具体情景了,只是现在还经常念起那时在大栅栏,“天很冷,四个人挤在小屋子里生炉子,特味儿。”那时他们且计较不到栖身的地方,因为他们连一个说相声的固定剧场都难找到。转战大小茶馆现在琉璃厂的京味茶馆,被德云社列为发祥地,与中和戏院、华声天桥、广德楼、天桥乐并称为德云社的“五大根据地”,而事实上,1996年,郭德纲和同伴很难进得了剧场说相声,他们只能在大小茶馆间转战,观众少了,就被茶馆赶走了,转场到下一个茶馆继续说相声,仅这样转战的大小茶馆就有十多个。没挣钱从方庄一直走着回大兴那时联系剧场都是郭德纲出面儿,“我们几个人中,数德纲最能张罗,他演得也好,人脉也好,我们公认他为首领。”张文顺、徐德亮、李菁都不以相声为生计,就郭德纲对相声特拼命,“那时日子挺艰苦,好在我们三个家都在北京,德纲背井离乡不容易,那时不挣钱,有时他还自己搭钱给茶馆,他也没钱,若说今儿说相声没挣到钱,我们能回家吃父母的,唯独德纲得饿着,那时经常不挣钱,一次演出结束,没挣什么钱,德纲从方庄一直走着回大兴。”前两天在“德云社十周年庆典”的发布会上,徐德亮提起这些年的风雨,有些激动,当着郭德纲的师傅辈侯耀华、于谦的师傅石富宽、德云社众云字辈演员,仍感慨地管郭德纲叫“野狗儿”,“就是德纲这野狗儿的劲儿,带着我们能走过十年。”1997年到2000年:流浪的德云社郭德纲现在台上说相声,有时自己调侃,“我们是民间闲散业余流浪艺人。”台下观众哄堂大笑,其实与其说这是郭德纲在自我解嘲,不如说是德云社多年黑夜的真实写照,那时德云社真的在流浪。德亮回忆说,1997年到2000年,德云社差不多有一半时间是赔钱的。“台下经常是三五个人,好不容易把剧场热了,观众增加到二十多人,到了快一百人,刚见起色,剧场要加钱,我们在这个剧场演出时间算长的,演了80场,大家商量着就演九九归一吧,可剧场说最后一场所有收入都要归他们,没办法,我们就不演了,常被赶走。每新到一个剧场就重新培养观众。” 剧场不愿意接纳德云社演出不断被各剧场赶来赶去,也因为各剧场对场租的计算并没有统一方式。徐德亮介绍说:“过去相声有行会,剧场应该怎么和演出团分钱,由行会来定,包括在土地上画锅演出,和地头蛇分钱,也都由行会出面来算。现在没有行会了,我们又是民间社团,意义相当于包产到户,这在相声界没有先例,很少有剧场愿意接纳我们这样的私人团体,我们那时观众又少,比如,门票定为20元,进场就算有20人,都归剧场,剧场才得400元。”所以好多剧场不愿意接纳德云社演出,因为剧场都属国企性质,即使不接演出,工作人员照拿工资。曾经有某剧场,为此赶走德云社观众,那时德云社有不成文的规定,只要观众满五个人,就得开场演出。可观众席刚坐三个人,剧场就不卖票了,工作人员跑到后台通知德云社演员“今晚不演了,观众人数不够”。剧场工作人员都拿固定工资,不来客人,工作人员能休息,来了客人,工作人员就得换上旗袍,给人端茶倒水。因这类事情“转场”,徐德亮已经习以为常了。这个问题一直持续到2003年。为留住客人常添包袱徐德亮说,那时每个人除经济上的压力,最重要的是心理压力,“为什么德云社敢说会六百段相声,因为台下经常就只有五个人听相声,要想留住人,我们就得不停地练,常添包袱,这五六个人又常是老观众,你昨天说的段,今天又不能说,同一个段,又不能总一个说法,得常添新活儿。”2001年:德云社培养出了记者这一年对德云社成员来说,没什么特别的,继续在大小茶馆、剧场间转场,场子热了,剧场也到了挺不住的极限,又赶他们走了。但对德云社元老徐德亮而言,2001年有点特别,他从北京大学毕业。今年央视相声大赛,出现两个清华学子,把马季、姜昆等一干评委给震惊了,马季激动地说:“相声界出来这种高材生,中国相声有希望了。”这话把好多观众都说振奋了,但那时台下观众根本就没人知道,徐德亮是从北大毕业的高材生。说2001年特别,还因那年大学毕业的徐德亮进到北京娱乐信报当记者。德云社的记者没想过宣传德云社现在好多人喜欢说:“郭德纲是媒体捧红的”,郭德纲反驳说:“我不是媒体捧红的,谁说自己有这能耐,你就再捧红一个郭德纲给我瞧瞧”,这话非但没平息事非,反而又引出一些人来骂郭德纲狂妄忘本。德云社元老徐德亮说,“我在信报创刊时就到了,但我根本也没用什么版面宣传过德云社。”问徐德亮当时为什么没想到花些版面宣传一下德云社,徐德亮乐了,反问“台下就三五个人听相声,还有什么值得宣传的?”2002年:人丁日见兴旺2002年,德云社最大的变化就是人丁日见兴旺,何云伟、曹云金都是那时加入德云社。原本是小花匠出身的何云伟原名何伟,曹云金原名曹金,他们都算是德云社的云字辈。李菁介绍说,“德云社的辈分,不是按相声行里传统辈分来排的。当时是张文顺老先生给起名德云社的,郭德纲、徐德亮是德字辈,云字是因为老先生特别喜欢一句话,他家里挂着一幅字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按说郭德纲是侯跃文的徒弟,在相声界是排第八代,应该范明字。”而现在德云社“德”字辈往下是“云”字辈,“云、鹤、九、霄”,是郭德纲给何云伟、曹云金这一辈的相声演员起的,四个字是同一辈,标志同辈徒弟入社先后。刘墉说得,这位你先接电话得了德云社的人谁都记得,2002年,在广德楼,发生了一件挺可笑的事。说起这段往事,李菁如今还颇为辛酸:“大栅栏那边外地游客多,我们对面是影院录像厅,挂着电影倩女幽魂的海报。晚上七点半开场前,大家都出去招呼客人,打着快板、花板、鸳鸯板,喊着到了北京不吃烤鸭,你白来,到了北京不听相声也白来。有时赶上几十人围着我们的水牌看,我们一吆喝就能有二十多人。”赶巧一天开场了,邢老师在台上说单口相声,台下就一个人,“全后台的人都到外面招呼客人,也没人进来,我中间溜回去看一眼,场面特尴尬,台上一个人说相声,台下一个人听相声,那位观众还坐在台下第一排正中间,和邢先生脸对脸,这对相声演员考验相当大,你要把一位观众逗乐了,太难了。正赶上邢老先生在台上说刘墉说那位观众手机响了,观众也不好意思,把手机按了,邢老师也装没听见,继续说这个刘墉说台下手机又响了,刑老师还想装没听见,刘墉说得,这位你先接电话得了。后来刑老师继续说了快四十分钟吧,外面也没招呼到客人,我出来和德纲说,不行了。郭德纲说,就一位观众,咱也得集体谢幕。”那天郭德纲带着大家一块谢幕,他站在台上,领着演员集体给台下那一位观众鞠躬,说:“后台所有人都上来了,对不起您,今天我们不演了,票钱我们一会儿退给你。”台下那位观众不好意思,忙说:“别啊,演吧,演得挺好的。”后来这一段被郭德纲攒成一个活儿,“咱得对得起观众。台下就是五个人,我们也演。”于谦:“两个人也演。”郭德纲:“两个人也演。”于谦:“一个人也演。”郭德纲:“一个人不演了,他要上厕所,你说你是跟着他,还是不跟着他啊。”2004年:观众多得把德云社演员吓着了好多人认识郭德纲是在2005年底,到2006年初,两三个月间,而事实上,2004年“濒临失传曲目展演”,已经让德云社火了,那次观众多得把德云社演员吓着了。郭德纲提议做“濒临失传曲目展演”,没想到观众反响会那么大,德云社演员都找老先生学习,重新“下挂”,演出大获成功。“我们在台上往下望去,从前一般剧场里一个桌子边有六个人,那天下面看到的都是脑袋,看不见桌子,看座二百五十多人,看不见桌子,演员站了演了三个多钟头,观众站着看了三个多钟头。天桥乐茶楼边上的饭店也没见过这场面。”2005年:持续的火爆天桥乐茶楼边上都是票贩、卖盗版碟小贩。有的票贩连德云社的演员都不认识,就跑去倒票,有人拦住正准备进场的李菁、何云伟、徐德亮,问:“你有剩票吗?”演员们乐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