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doc_第1页
2012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doc_第2页
2012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doc_第3页
2012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doc_第4页
2012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专题导航本专题主要讲述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基本特点及我国古代主要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自耕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手工业发展高度发达的基本史实,商业发展的概况,“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等。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表现为:农业占主导地位;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形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业的发展以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为基础;由于受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影响,明代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这样的经济结构一方面创造了中国古代辉煌的农业文明;另一方面也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使中国工业文明时代迟迟不能到来且举步维艰。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专题概说一、历史特征1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1)精耕细作;个体经营;土地私有。 (2)部门齐全;分工细密;领先世界。2. 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 (1)商业都会崛起和“市”的发展;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2)“重农抑商”是历朝基本的经济政策;“闭关锁国”和“海禁”使中国走向封闭与落后。3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发展缓慢。二、主要表现1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1)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历朝的土地制度大都以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2)手工业以家庭、田庄、官营为经营形态,门类众多,冶金、制瓷、丝织等技术水平高超,领先世界。2. 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商业中心,秦汉出现繁荣的“市”,唐朝出现“夜市”,宋代的“市”已突破时空限制,明清出现会馆和商帮。 (2)“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海禁”政策延缓了中国的发展步伐。3资本主义萌芽(1)明代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出现以自由雇佣关系为本质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由于强大的自然经济阻碍加上明清政府的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三、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差异1. 从出现的原因看:经济基础:a. 在中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农民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传统的消费观念使官僚、地主、商人将钱财用于买田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的发展。b. 而在西方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下,封建关系相对松散,便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上层建筑:a.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束缚了工商业的发展;b. 西方统治者则利用王权的力量极力推行重商主义,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对外政策:a. 明清时期,中国统治者越来越走向闭关锁国;而西方已将“目标指向世界”。b. 中国中央集权越强大,对资本主义萌芽阻碍越大;西方专制王权越强大,就越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2. 从具体表现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出现在江南地区的个别生产部门,基本上没有渗入到农村,引起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在16世纪有了长足发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已成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国家社会生产的普遍现象。 3. 从影响看: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对中国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由于资本主义萌芽没有成长为社会生产的普遍现象,也就没有引起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多大变化,没有促成社会的转型。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萌芽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导致了西欧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使欧洲由封建社会开始了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考点梳理考纲展示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考纲解读1. 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哪些表现?2.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如何?1.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推行的原因有哪些?表现如何?2.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 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 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3. 古代水利建设概况(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3)两汉:关中人民创“井渠”,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4)灌溉工具:隋唐五代时期使用立井水车、筒车为灌溉工具。宋化的水转翻车以水力为动力,明清有风力水车。4. 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产生与发展(1)产生: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2)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到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2.田庄手工业(1)田庄:自然经济的基本单位。(2)特点:依附于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工官”制度(1)概念: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2)特点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除皇帝特别赏赐外,平民不得使用。不计成本和奢侈性:其经营对民间市场没有影响,对朝廷财政是一大支出。技术工艺的高超性:“工官”的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各种行业的封闭性: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劳动者缺少积极性: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称为“匠户”,其职业由子孙世代继承,不得脱籍改业,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也受到严重束缚。(3)评价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但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支出,使新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匠户的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4纺织业新石器时代:原始纺织业出现(最初:麻和葛)。商代: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汉代:技术高超,通过丝绸之路行销到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规模(规模大,分工细)。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明代: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机户、机工)。5冶铸业冶铜业:青铜铸造及代表作(商周时期水平高: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冶铁业现在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在许多地区大量出土。汉代:铁业官营制度,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革命性变化(水排的发明)。6陶瓷业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从商朝到东汉:由陶向瓷过渡。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的青瓷(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青瓷;邢窑的白瓷(有“南青北白”之说)。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全国有几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清代: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思维升华1农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耕作技术的进步和耕作方式的演进极大地促进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2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田庄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田庄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3古代手工业由以官营为主到以私营为主的主要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农业生产的进步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1)借用牛力耕田。(2)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及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汉代发明犁壁,还出现二牛一人犁耕法;唐代出现曲辕犁;明清引进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3)水利工程的完善和灌溉工具的发明,使人们不断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追求农业的高产。(4)自耕农经济: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增加亩产量,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考点精讲1.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2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的不同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间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管理方式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方式生产民间私人经营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特点或目的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的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民间消费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流通方式不在市场流通在市场流通仅一小部分在市场流通地位长期占主导,素称发达,世界领先明中叶以后,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作为农户副业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4全面认识小农经济(1)形成原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3)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分散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4)小农经济发展的条件: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封建政府为保证税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5)评价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封建王朝主要的财政来源,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和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基本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农经济逐渐阻碍了经济的发展。5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发展(1)土地兼并根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由于地主阶级是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封建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危害: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小农破产,一方面使农耕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使国家失去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进而危及封建政权。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统治者往往采用“均田”和“限田”的措施,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2)租佃关系的发展发展历程: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了,自宋代开始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产生原因:租佃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地租形式的变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货币地租成为一种重要的地租形式。积极作用: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从依附关系中逐渐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也大大提高。6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1)历史悠久,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规模宏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2)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手工业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在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3)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4)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出现。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劳动分工更加细致,手工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到了明朝中后期,江南手工业生产中采用雇佣劳动,分工明确,更采用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5)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的相应变化。随着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了南方。真题感悟1.(2010广东卷,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解析: 庄园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证明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答案:C2(2010四川卷,16)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解析:D项错在“基本瓦解”,应为“受到一定冲击”(资本主义萌芽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答案:D3(2010上海历史卷,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解析:距今1万年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故选A。答案:A4(2010浙江卷,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下面两图,其中图一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C西汉 D东汉解析:图一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二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耕犁(二牛抬杠)。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答案:D5(2010天津卷,1)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 铁犁牛耕的出现 B. 耕犁技术的成熟 C. 精耕细作的开始 D. 单位亩产量提高解析: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答案:B6(2009浙江卷,15)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7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