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敏型胶黏剂及其粘接固化原理.doc_第1页
压敏型胶黏剂及其粘接固化原理.doc_第2页
压敏型胶黏剂及其粘接固化原理.doc_第3页
压敏型胶黏剂及其粘接固化原理.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压敏型胶黏剂及其粘接固化原理中国化工集团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桂林曙光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王公波August 29, 20121 粘接原理1.1 粘接件间的作用力胶黏剂与被粘物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力称为粘接力。粘接力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1.1 化学键力化学键力又称主价键力,存在于原子(或离子)之间,有离子键、共价键及金属键三种。金属键力是金属正离子之间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而产生的连接力,与粘接过程关系不大。胶黏剂与被粘物之间如果能够引入化学键连接,其粘接力将显著提高。1.1.2 分子间力分子间力又称次价键力,有范德华力和氢键力。范德华力又包括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取向力即极性分子永久偶极之间的引力。其大小与分子偶极距的平方成正比,与两分子距离的六次方成反比。分子的极性越大,分子之间距离越近,产生的取向力越大;温度越高,分子的取向力越弱。诱导力是分子固有偶极与诱导偶极之间的静电引力。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靠近时,极性分子会使非极性分子产生诱导偶极,极性分子之间也能产生诱导偶极。诱导力与极性分子偶极距的平方成正比,与被诱导分子的变形程度成正比,与两分子间距离的六次方成反比,与温度无关。色散力是分子色散作用产生的引力。由于电子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正负电荷中心瞬间的不重合(色散作用)产生的瞬时偶极诱导邻近分子产生瞬时诱导偶极,这种偶极间的力称为色散力。色散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六次方成反比,与环境温度无关。低分子物质的色散力较弱,但由于色散力具有加和性,所以高分子物质的色散力相当可观。在非极性高分子物质中,色散力占全部分子间作用力的80100%。1.1.3 界面静电引力当压敏胶与金属密切接触时,金属容易失去电子,压敏胶容易得到电子,所以电子可以从金属移向压敏胶,使界面两侧产生接触电势,并形成双电层而产生界面静电引力。1.1.4 机械作用力从物理化学的观点看,机械作用并非产生粘接力的因素,而是增加粘接效果的一种方法。胶黏剂充满被粘物表面的缝隙或凹凸之处,固化后在界面区产生了啮合力。机械连接力的本质是摩擦力,在粘接多孔材料、织物和纸时是很重要的。在上述各种产生粘接力的因素中,只有分子间作用力普遍存在于所有粘接体系,其他作用仅在特殊情况下成为粘接力的来源。1.2 粘接过程的界面化学要想形成完美的粘接,压敏胶与被粘件之间必须形成良好的浸润,而这种浸润的情况与胶黏剂的组成与性能、被粘件的结构与性质、胶黏剂与被粘件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二者之间的界面张力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1.2.1 表面张力与界面张力液体的表面张力是作用于液体表面单位长度上使表面收缩的力。如下图一(a)可看出表面张力是液面的分子受液体内部分子吸引的结果。其大小与液体的性质(分子间力)、纯度、温度等有关。其作用的结果是液体总是倾向于尽可能缩小表面积,这就是空气中的小液滴是球状的原因。实际上液体表面的分子并非只受到内部分子的作用,也受到外部分子的作用,这个外部分子是气体分子,它的作用很弱,与内部分子的吸引力相比可忽略不计。下图一(b)表示两种液体互相接触的情况。图一 液体表面受力情况此时各液滴表面所受外部分子的作用是来自液体。在两种液体的分子结构、性质相关很大时,二者表面之间的作用力比各自内部对表面的作用力小得多,其结果是这两种液滴不能互相浸润,反之则易于浸润甚至融为一体。这两种液体分子各自受到内部引力与相互之间的引力,此两种力的合力称为界面张力(LL)。按此定义,人们常说的表面张力(L)实测为液体与气体间的界面张力(Lv)。1.2.2 界面张力与浸润从热力学角度提出的单位面积表面区的自由能数值与表面张力相等,缩小表面积能导致表面能下降,所以缩小表面积是一个自动进行的过程。固体具有一定形状,其表面不能收缩,所以它没有表面张力而只有表面自由能s。在讨论时有时称s为固体的表面张力。液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处于界面区的两种分子在朝向各相内部方向受到同种分子的引力。在朝向界面方向,受到来自界面分子的引力。此两种引力的合力称为界面张力(sL)。低表面能固体,如果其吸引力低于液体分子的吸引力,则界面区的液体分子有一种向液体内部收缩的张力,这就是非浸润态。高表面能固体,则界面区液体分子有一种被吸附于固体表面的压力,这就是浸润状态。浸润程度可用液体与固体接触面的接触角表示(见图二)。值越小,说明浸润状态越好,90为不浸润状态,=0时为完全浸润状态。图二 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接触情况为了便于讨论,可将压敏胶黏剂当成一种液体,被粘物当成固体。当胶黏剂被涂于被粘物表面且达到受力平衡时,其表面张力、界面张力和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接触角的相互关系为:Lcos=s-sL or cos=s-sLL从以上关系中可以看出,为了增强浸润,降低角,必须设法增大s、减小L,也就是说,表面张力小的物质能很好地浸润于表面张力大的物质,反之不行。例如水的表面张力比油大得多,所以油能很好地铺在水(或者冰)上,而水却不能很好地铺在油(或者蜡)上。金属、无机盐等的表面张力都很大,很容易被胶黏剂浸润,塑料的表面张力一般与胶黏剂的相近,浸润程度差。有些表面张力很小(如聚四氟乙烯、聚甲基硅氧烷等)的材料,很难浸润,不进行特殊处理,无法实现粘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表面张力很大的物质,虽然很容易被胶黏剂浸润,但在粘接前却很容易被油类污染。显然,在对表面张力很小的物件进行粘接前,在胶液中适当加一些表面活性剂也是有益的。表一为常见物质的表面张力。表一 物质的表面张力物质温度10-5Ncm-1物质温度10-5Ncm-1汞20484酚醛树脂2078铅350442脲醛树脂2071锌700538间苯二酚-甲醛2048铝700750环氧树脂2047银1000920聚乙酸乙烯2038金11201128硝基胶2026铜11201270酪蛋白胶2047铁15701835聚甲基丙烯酸全氟辛酯2010.6镍15501925聚全氟乙烯2016.2氧化亚铁1420585聚四氟乙烯2018.5氧化铝2080700聚氟乙烯2028钠钾硅酸盐玻璃1000225290聚氯乙烯2039水2072.7聚偏二氯乙烯2040乙醇2022.8聚甲基硅氧烷2020.1丙醇2023.7聚乙烯2031苯2028.9聚苯乙烯2033甲苯2028.4聚乙烯醇2037己烷2018.4聚甲基丙烯酸甲酯2039苯酚2040.9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2043乙酸乙酯2023.9尼龙662046三氯甲烷2027.1纤维素20451.3 粘接现象的理论解释1.3.1 吸附理论胶黏剂与被粘物表面分子的相互作用过程有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不能截然分开。第一阶段是液体胶黏剂分子借助于布朗运动向被粘物表面扩散,使两者的极性基团或链节互相靠近。在此过程中,升温、施加接触压力、降低胶黏剂黏度等因素都有利于布朗运动的加强。第二阶段是吸附力的产生,当胶黏剂与被粘物两种物质的分子距离达到0.51nm时,分子之间便产生吸引力,并使分子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到能够处于最大稳定状态的距离。吸附力的大小除与胶黏剂和被粘表面分子的结构有关外,还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很大关系。当分子距离为1nm时,吸附力可达10100MPa,0.30.4nm时,可高达1001000MPa。这个数值远远超过了目前最好的胶黏剂所能达到的强度。由此可见,能否促使胶黏剂与被粘物表面达到分子间的接触,是产生良好粘接强度的关键。吸附理论正确地把粘接现象与分子间力的作用联系起来,尽管粘接力与胶黏剂极性之间关系密切,但是在充分浸润的情况下,胶黏剂与被粘物的色散作用已经能够产生足够高的粘接力,此时粘接体系分子接触区的稠密程度是决定粘接力大小的最主要因素。实际上没有必要孤立地研究粘接强度与岗哨关系,因为胶黏剂的极性太高,有时会妨碍浸润而降低粘接力。1.3.2 静电理论当胶黏剂与被粘物体系是一种电子供受体时,由于电子从供体相(如金属)转移到受体相(如胶黏剂),在界面区两侧形成了双电层,从而产生静电引力。当胶黏剂从被粘物表面剥离时,新生的表面带有电荷,发光现象与剥离同时发生,电子发射强度随剥离速度的加快而增大,而且当粘贴表面的材料不同时剥离强度和电子发射强度也随之不同。由此可见,在电子亲和力有差异的胶黏剂与粘贴表面之间存在着能够产生粘接强度的静电引力。1.3.3 扩散理论两种聚合物在具有相容性的前提下互相紧密接触时,由于分子的布朗运动或链段的摆动产生互相扩散现象。这种扩散作用是穿越胶黏剂和被粘物的界面交织进行的。扩散的结果是界面的消失和过渡区的产生,从而形成牢固的接头。在粘接体系中,适当降低胶黏剂的分子量有助于提高扩散系数,改善粘接性能。例如天然胶通过适当的塑炼,可显著提高其自粘性能。聚合物的扩散作用不仅受其分子量的影响,而且受其分子结构的影响。各种聚合物分子链排列堆集的紧密程度不同,其扩散行为有显著不同。大分子内有空穴或分子之间有孔洞结构者,扩散作用就比较强。天然橡胶有良好的自粘性,而乙丙橡胶自粘性差,就是因为前者具有空穴及孔洞结构而后者没有。聚合物间的扩散作用还受到接触时间、压力、粘接温度等的影响。粘接时,粘接时间越长、压力越高、温度越高,其扩散作用越强。1.3.4 机械理论机械理论认为粘接作用是由于胶黏剂与被粘物表面发生啮合和镶嵌而产生的。任何物体的表面即使肉眼看起来十分光滑,但放大后看也是十分粗糙的(见图三、图四),有些表面还是多孔性的。粘接时,胶黏剂填充渗透到被粘物表面的凹陷和缝隙中去,互相啮合和镶嵌,从而形成良好的粘接强度。图三 镜面不锈钢表面粗糙度测试曲线图四 6061铝板表面粗糙度测试曲线胶黏剂在粘贴前除了对被粘物表面进行清洗处理外,往往还需要打毛粗化,就是为了增加镶嵌结合点,从而大大提高粘接强度。然而表面过于粗糙,由最高点互相接触造成缝隙过大,会使胶层易于断裂或者在凹陷处残留气泡,从而影响粘接效果。这种微观机械啮合作用对多孔表面材料的粘接强度的确会产生显著影响,但对于非多孔表面的材料,这种作用是不重要的。然而,有些非多孔表面材料又能被粘好,这是机械理论无法解释的。1.3.5 化学键合理论化学键力比上述各种作用都要强得多,实践证明胶黏剂与被粘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是确实存在的。例如硫化橡胶与黄铜、酚醛树脂与铝进行粘贴时都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形成Cu-S键,O-Al键。在胶中使用偶联剂是胶黏剂与被粘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一种重要应用。化学键虽然有很大的强度,但是在那些可能形成化学键合的粘接体系中,发生化学键合的机会不是太多,它们的存在可能对粘接强度还会产生太大影响,但是,其对粘接件的耐环境性的有利影响是不小的。2 压敏胶黏剂的固化压敏胶黏剂属于反应型胶黏剂,胶料中存在着活性基团,在固化剂、引发剂及其他物理条件的作用下,因胶料发生聚合、交联等化学反应而固化。按固化方式可分为固化剂固化型、催化剂固化型和引发剂固化型等几种类型。初步固化后,胶层一般可获得一定的粘接强度,但在初步固化以后的较长时间里粘接强度还会继续提高。由于初步固化后分子运动变难,因此这类胶黏剂在初步固化后适当延长固化时间或者适当提高固化温度以促进后固化的顺利进行对提高粘接强度是极其有利的。对于某一特定胶种来说,设定的固化温度是不能降低的,温度降低的结果是固化不完全致使粘接强度下降,这种劣变是难以用延长固化时间来补偿的。3 粘接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单位粘接面上承受的粘接力称为粘接强度。粘接强度主要包括胶层的内聚强度和胶层与被粘面间的黏附强度。粘接强度的大小与胶黏剂的成分、粘料的结构与性质、被粘物的性能与表面状况及使用时的操作方式都有关系。3.1 胶黏剂粘料的物理力学性能3.1.1 线型非晶态高聚物的物理状态胶黏剂的粘料多为合成高分子,不同的组成与结构对其物理力学性能影响很大,此处仅以线型非晶态高聚物为例加以讨论。图五是典型的线型非晶态高聚物在一定负荷下的形变-温度曲线,它直观地反映出这类聚合物在一定温度下所处的物理状态与一些力学性能。图五 线性非晶相高聚物的形变-温度曲线曲线大致可分为A、B、C三个区域,A为玻璃态,B为高弹态,C为黏流态,相应地转变点为玻璃化温度tg,黏流化温度tf。从表二可以看出各种状态中高分子运动的状况及物理力学性能是不同的,涉及到共价键键角、键长的变动,侧链基团的相对位移。在力学性能方面表现为高聚物能发生快速、可逆、低数量级(1%以内)的弹性形变,慢速可逆、高数量级(可高达1000%)高弹形变与高分子链位移引起的不可逆塑性形变等三种类型的形变。表二 线性非晶态高聚物的物理状态与物理力学性能运动状态运动类型形变类型形变能力玻璃态键参数运动可逆普弹小高弹态键参数、链段运动可逆高弹大黏流态键参数、链段、链运动不可逆塑性很大玻璃化温度是表征高分子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在以玻璃化温度为中心的一个窄小温度范围内,各种物理性能(如热膨胀系数、热容量、比容、扩散系数、介电常数、机械强度等)都发生急剧的变化。凡是增加分子链中原子或基团之间的作用力,或者增加链段运动的空间障碍(例如交联或引入大的取代基)都能提高玻璃化温度,而引入柔性链节或加入增塑剂都能使玻璃化温度降低。线性非晶相聚合物进行适量交联可以提高其玻璃化温度和力学性能。交联高分子在交联密度较高时玻璃化温度不明显,有时改称热变形温度(HDT);交联密度很低时,交联密度的变化对玻璃化温度的影响不很明显。黏流化温度是固液转变点,其大小与粘料的分子量、胶黏剂中加入的增塑剂等助剂有关。3.1.2 粘料的蠕变与应力松弛与低分子化合物不一样的是高分子化合物运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时,形变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应力保持恒定时形变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这种现象称为蠕变。同样,在外力消除后,回到无应力状态也需要一定时间。高分子材料的蠕变与它所处的温度有关,当温度比玻璃化温度低很多时,由于链段运动以缓慢的速度进行,羽能明显观察到蠕变现象。在玻璃化转变区中蠕变对温度非常敏感,进入高弹区以后,在外力作用下能发生很大的形变,这时蠕变又减小了。如果将高分子材料的形变固定起来,就可以看到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应力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应力松弛。应力松弛与所处的温度有关,而且也是在玻璃化转变区最为明显。蠕变和应力松弛对粘接强度影响很大,对于黏弹性高聚物,在温度升高时分子链段运动加快,应力松弛也就加快, 以致在受载时也显示出较大的形变和较低的强度。以上讨论结果表明提高测试温度和降低加载速度有着同等的效果。3.2 胶黏剂粘料的化学结构与粘接强度合理的粘接体系在受力破坏时大多呈现内聚破坏和混合破坏,胶黏剂的粘接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胶层的内聚力,而其内聚力是与粘料的化学结构密切相关的。3.2.1 极性与内聚能密度分子的极性大小可以用内聚能密度(CED)反映出来。内聚能密度大的分子极性也大。低分子物的CED可以通过测定其蒸发能来求得,高分子物的CED为分子中各基团的CED之和。CED=2=MG2式中,为密度;M为相对分子质量;G为基团内聚能的平方根值;为内聚能密度的平方根值, 也称溶解度参数。表三 有机基团的内聚能值基团内聚能,kJ/mol基团内聚能,kJ/mol-CH37.45-COOCH323.43=CH27.45-COOC2H526.07-CH2-4.14-NH-14.77=CH- 4.14-Cl14.23-CH- 1.59-F8.62-Br17.99-O-6.28-I21.09-OH30.39-NO230.12=C=O17.87-SH17.78-CHO19.67-CONH255.23-COOH37.53-CONH-67.78对于高表面能的被粘物来说,胶黏剂的极性越强,其粘接强度越大。对于低表面能的被粘物来说,胶黏剂极性增大往往导致粘接体系的浸润性变差而使粘接强度降低。另外,胶黏剂极性增大还会使胶层的耐热性提高,耐水性下降,胶的黏度增大。3.2.2 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聚合物的分子量对聚合物的一系列性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地,分子量小,有利于胶黏剂对被粘物的浸润,有利于粘接,但分子量太低,内聚强度低,不利于粘接。对于用直链聚合物粘料构成的胶黏剂,在发生内聚破坏的情况下,粘接强度随分子量升高而增大,升高到一定范围后逐渐趋向一个定值。在发生多种形式破坏时,从表四、表五可以看出,分子量较低的一般发生内聚破坏,随分子量增加粘接强度增大,并趋向一个定值。当分子量增大到使胶层的内聚力与界面的粘接力相等时,开始发生混合破坏。分子量继续增大,由于压敏胶的浸润能力下降,粘接体系发生界面破坏而使粘接强度显著降低。也就是说粘料聚合物的分子量与胶层的内聚强度、胶层对被粘物表面浸润性能有密切关系,从而严重影响粘接体系的粘接强度与接头破坏类型。另外,从力学性能来说,分子量提高对韧性有利。表四 聚异丁烯分子量对粘接结果的影响相对分子量剥离强度Ncm-1破坏类型相对分子量剥离强度Ncm-1破坏类型70000.00内聚1500000.66界面200003.62混合2000000.67界面1000000.66界面 聚异丁烯粘接赛璐玢表五 E型环氧树脂分子量对粘接结果的影响相对分子量剪切强度MPa相对分子量剪切强度MPa约15010.0约100015.0约34018.0混合物22.5约45016.5 固化剂为二乙烯三胺,粘接硬铝。 混合物为相对分子量为1000、340、150的树脂按1:0.5:0.3配比。平均分子量相同或相近、分子量分布不同时,其粘接性能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分子量分布宽时,胶层的浸润性好,内聚强度低;分布窄时,浸润性差,内聚强度高。前者倾向于内聚破坏,后者倾向于界面破坏。表五为热固型胶黏剂分子量影响的情况,与聚异丁烯的情况相似,但三种环氧树脂混用(平均分子量402)可能是主要组分分子量1000的树脂有利于胶层的内聚强度与韧性,而低分子量组分有利于胶液浸润,从而具有很好的粘接强度。表六是分子量为1535与395的聚乙烯醇缩丁醛混合制成的胶黏剂粘接硬铝时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低聚物中加入少量高聚物可获得最佳的剥离强度。表六 聚合度分布对粘接力的影响1535/395配比平均聚合度剥离强度Ncm-11535/395配比平均聚合度剥离强度Ncm-1100/0153518.8220/8046831.7550/5062818.8210/9042748.8033/6752324.400/10039524.7025/7548526.753.2.3 主链结构粘料分子的主链结构主要决定胶层的刚柔性。对于主链全由单键组成的聚合物,由于分子链或链段较容易运动而柔性大,冲击强度好。含有芳环、芳杂环等不易内旋转的结构时刚性大,粘接性能较差,但耐热性好。如果分子中既含有柔性结构,又含有刚性结构,还含有极性基团,则一定具有较好的综合物理力学性能。表七为线型聚合物链节组成与结构对其刚柔性的影响。表七 线型聚合物主链的刚柔性刚 性柔 性高柔性-CF2CF2-O-CH2S-CO- -CO-CH2CH- -CH2O-CH22C=CH-CH2CH2-COCH2-CONH- -CCH32CH2-NHCH2-3.2.4 侧链结构表八 侧基与聚合物柔性侧基特征聚合物柔性大小侧基极性聚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腈侧基距离聚氯丁二烯聚氯乙烯侧基数目聚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侧基大小聚丙烯聚苯乙烯表九 粘接强度与共聚物侧链结构的关系胶黏剂剥离强度 Ncm-1破坏类型1,4-聚合的丁二烯50%,1,2-聚合的丁二烯50%14.16内聚1,4-聚合的丁二烯20%,1,2-聚合的丁二烯80%5.39混合丁二烯70%,苯乙烯30%13.41内聚丁二烯50%,苯乙烯50%0.14界面丁二烯70%,甲基苯乙烯30%7.56混合表八与表九是聚合物侧基对胶层性能影响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粘料聚合物所含侧链的种类、体积、位置和数量等对胶层的性能有重大影响。基团的极性对分子间力影响极大,时分子的柔性好,极性大时分子的刚性大。基团间距离越大,柔性越好。另外,在取代基是较长的脂肪链(如脂肪酸基团)时,这些直链状的侧基在一定范围内链增长,分子的柔性大,具有内增塑作用。如果链太长则产生互相缠绕,不利于内旋转而使柔性和粘接力下降。3.2.5 交联度线型聚合物产生交联时原来链间的次价力(分子间力)变成了化学键力,此时聚合物的各种性能都发生重大变化。在交联度不高的情况下,链段运动仍可进行,材料仍具有较高的柔性。交联点增多,尤其是交联桥同时变短时,聚合物材料变硬发脆。也就是就交联度增大,聚合物材料蠕变减少,模量提高,延伸率降低,浸润性变差。由于粘接体系在胶液固化前就能完成扩散和浸润等过程,所以可以通过适当交联来提高胶层的内聚力,从而大大提高粘接强度,这在以内聚破坏为主的粘接体系中更为重要,可根据粘料的结构特点用不同方法实施交联。3.3 影响粘接强度的物理因素3.3.1 粗糙度和表面形态被粘物表面的粗糙程度是产生机械粘接力的源泉,在浸润性好(90)时,压敏胶在粗糙表面的浸润性比在光滑表面上好。在浸润性不好(90)时情况相反,在=90时胶黏剂对两种表面的浸润性相等。因此,在对被粘物表面进行糙化处理时,需要注意所用胶液对该表面的浸润情况,浸润性不好就不适宜进行糙化处理。另外,糙化能增大粘接强度的原因是增大了接触面积,但糙化过度易滞留空气,有损浸润作用而不利于粘接。除了粗糙度外,被粘接表面的污染情况对粘接强度的影响也很大,它们不利于胶液的浸润作用,常使粘接失败。3.3.2 弱界面层当胶黏剂与被粘物之间的粘接力主要来自分子间力的作用,而胶黏剂和被粘物中存在相容性差,易迁移(向界面)的低分子量杂质,并且这种低分子量杂质对被粘接物表面的吸附力比对胶黏剂强时,界面间的作用力就会减弱,即产生弱界面层。这种弱界面层的存在常使接头在此处脱开而使粘接失败。加强静电引力,去掉有害的低分子杂质,增大交联度,引入化学键合或使用偶联剂等方法可以减小或者去掉弱界面层,加强粘接作用。虽然弱界面层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小分子杂质的存在,但在胶黏剂或被粘物中含有低分子物不一定产生弱界面层。如环氧树脂或聚氯乙烯中加入适当的增塑剂时,非但不会降低强度,而且改善了粘接性能,这是因为增塑剂与环氧树脂等有良好的混溶性,不会析出和集中到界面区形成弱界面层。3.3.3 胶层厚度厚的胶层往往存在较多缺陷,因此一般说来胶层厚度减少,粘接强度升高(胶层厚时剥离强度会适当提高),当然,胶层过薄也会引起缺陷而降低粘接强度。3.3.4 使用时间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常因粘料的老化而降低粘接强度。胶层的老化与胶黏剂的物理化学变化、使用时的受力情况及使用的环境有关。冷热变更将引起接头中内应力变更,使粘接力下降,干湿交替使极性粘料构成的胶层脱胶,光、热、氧、水等可使胶层老化。4 压敏胶黏剂4.1 压敏胶黏剂的组成4.1.1 粘料有橡胶和合成树脂等材料,其作用是给予胶层足够的内聚强度和粘接力,用量3050%。4.1.2 增黏剂有松香及其衍生物、萜烯树脂及石油树脂等,其作用是增加胶层粘附力,用量2040%。4.1.3 增塑剂作用是增加胶层的快粘性,用量010%。4.1.4 防老剂作用是提高使用寿命,02%。4.1.5 填料作用是提高胶层内聚强度,降低成本,用量040%。另外,对某些压敏胶,还需要加入黏度调节剂、硫化剂及溶剂等。4.2 常用压敏胶黏剂4.2.1 橡胶型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