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七至九年级).doc_第1页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七至九年级).doc_第2页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七至九年级).doc_第3页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七至九年级).doc_第4页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七至九年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总复习 七年级上册:1、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1、项为之强 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果然。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 林:树林5、兴正浓 兴:兴趣6、方出神 方:正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8、必细察其纹理 细:仔细。察,观察 9、昂首观之 昂:抬。 首:头。之:它,代蚊子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3、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3、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 案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1、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殆:危害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相同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6、温故而知新 6、故,旧的知识7、士不可以不弘毅 7、弘毅:宽广,刚毅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填空。 1、子曰:“学而时习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3、子曰:“见贤思齐焉,。”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4、子曰:“三人行, 。 ,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 ,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子曰:“岁寒,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子曰:“其恕乎,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子曰:“由,诲女知乎! 是知也。”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 七年级上册:3、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一、解释加点词语义。 答案1、数年恒不一见 数,几。 恒,经常。 2、层层指数 数,数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山市,山中蜃景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屑屑,忙碌的样子6、或凭或立,不一状 不一状,形状不一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 倏忽,突然。二、翻译句子。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2、或凭或立,不一状 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3、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 、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 、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4、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5、孤塔宫殿城市危楼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七年级上册:4、世说新语两则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1、俄而:片刻。 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2、撒盐空中差可拟 2、拟: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3、未若: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去:离开。 乃:才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5、期:约定 。 委:舍弃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引:拉 。 顾:回头看 7、尊君在不? 7、“不”通“否”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8、集:集会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 答案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七年级上册:5、智子疑邻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天雨墙坏 雨:下雨 坏:毁坏 2、智子疑邻 智:以为聪明3、不筑 筑:修补 4、其邻人之父亦云 亦云:也这样说 5、暮而果大亡其财 暮:晚上 果:果然 亡:丢失 6、其家甚 智其子 其家:那富人家 二、智子疑邻的寓意是? 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1、 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一、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案 1、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逃跑 2、人皆吊之 吊:慰问3、此何遽不为福乎 何遽:为什么就,怎么就。为:是。 4、居数月 居:过,经过 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带领 6、死者十九 十九:十分之九 7、胡人大入塞 大:大规模 二、中心思想 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三、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5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世隶耕 属于2、未尝识书具 曾经3、父异焉 对感到诧异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从此。 就:完成5、邑人奇之 对感到奇怪6、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作宾客 7、父利其然也 认为有利可图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 9、不使学 使:让 10、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 11、泯然众人矣 完全 12、贤于材人远矣 比 13、则其受于者不至也 被 14、伤仲永 哀伤、伤感 15、养父母 赡养 16、或以钱币乞之 有人 17、从先人还家 跟从 18、卒之为众人 卒:最终 19、如此之贤也 (有)才能 20、固众人 本来 21、即书诗四句 写 二、翻译下列句子 答案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5、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三、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七年级下册: 15孙权劝学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一、解释加点的词 答案1、卿今当涂掌事 当:掌管。 当涂:当权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研究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只。 当:应当。 见:了解 4、孰若孤 孰:谁 5、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 6、即更刮目相待 更:重新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认清事物二、翻译下列各句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5、蒙辞以军中多务 5、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三、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 开卷有益 四、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七年级下册: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一、解释加点的词 答案 1、京口有善口技者 擅长 2、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 宴:举行宴会 3、施八尺屏障 设置:安放 4、少顷 少顷:一会儿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只 闻:听见 6、其夫呓语 呓语:说梦话 7、满坐寂然 “坐”同“座” 8、妇抚儿乳 抚:抚摸 。乳:喂奶 9、众妙毕备 毕:全 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意:心情 。少:稍微。 舒:松弛。稍稍:渐渐 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12、虽人有百手 虽:即使 13、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大腿 。 走:跑 15、群响毕绝 毕:全 。 绝:尽、消失 二、翻译下列各句 答案 1、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处出。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2、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三、回答以下问题 答案1、归纳文章的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 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 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七年级下册:4、夸父逐日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夸父逐日 赛跑2、河、渭不足 黄河 3、弃其杖 自己的、他的。4、化为邓林 成为 二、中心思想 本文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人们同大自然竞胜的精神。 三、本文为我们编织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既悲壮又辉煌的结局? 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谈谈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夸父逐日渴死杖化邓林。 夸父是个有英雄气概的神话人物。 七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 以:认为。去:距离。2、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到。 3、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热水。4、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 5、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为:认为。汝:你。知:通“智”,聪明。 二、译句 1、孔子不能决也。 1、孔子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2、孰为汝多知乎。 2、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三、两小儿“辩斗”的是什么事?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这件事。因为他们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一个从肌肤感觉出发,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四、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 2、 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3、 反映出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4、 反映出古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可贵精神。 5、 人类认识事物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有时标准、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七年级下册: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1、止有剩骨 止:通“只”2、顾野有麦场。 顾:回头看。 3、苫蔽成丘 苫蔽:遮盖。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坐:像犬一样坐着 5、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企图、打算。隧:钻洞。 7乃悟前狼假寐 假寐:假装睡觉。 8、意暇甚 意:神情。 9、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10、止增笑耳 止:通“只”。耳:罢了。 二、译句 1、投以骨。 1、把骨头投向(狼)。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3、场主人把柴草堆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4、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添点笑料罢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本文主旨。 1、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是议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词语解释 少时 年轻的时候 尝与人佣耕 曾经 辍耕之垄上 停止;之 去、往 怅恨 失望 苟富贵 如果 若为佣耕 你 太息 长叹 安知 怎么 適戍 强迫去守边。適通谪 屯大泽乡 停驻 皆次当行 编次;当行 在征发之列 会天大雨 适逢 度已失期 估计;误期 乃谋曰 于是、就 亡亦死 逃走 等死 同样 吾闻二世少子也 听说 数谏故 屡次;缘故 上使外将兵 皇上;带领 今或闻无罪 有人 楚人怜之 爱戴 今诚以吾众 如果 为天下唱 通“倡”,首发 以为然 对的 乃行卜 去、往 卜者知其指意 意图 足下事皆成 指对方,古人对别人的敬称 念鬼 考虑卜鬼的事 威众 威服众人 丹 书帛曰 用朱砂;写 陈胜王 称王 所罾鱼腹 用网捕 得鱼腹中书 字条 固 以 怪之矣 本来;通“已”认为奇怪; 间令 暗使。间,私自,偷着 之次所旁丛祠中 往,到 旦日 第二天 指目 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素爱人 向来 广 故 数言欲亡 故意; 屡次 令辱之 使 笞广 用鞭、杖或竹板打 陈胜佐之 帮助 并杀 一齐 召令 徒属 号令;所属的人 公等 你们诸位 藉第令毋斩 即使、假若 宁有种乎 难道 诈称 假装 袒右 露出右臂 为坛而盟 筑;盟誓 蕲下 攻克 徇蕲以东 攻占 比至陈 等到 数万人 几 弗胜 不 豪杰 指当地有声望的人 会计 集会商议 身被坚执 锐 亲自;通“披”;紧握着;铁甲;武器 伐无道 攻打 诛暴秦 消灭 社稷 国家 刑其长吏 惩罚 一、翻译句子: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4、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6、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7、此教我先威众耳 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8、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9、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10、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11、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1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 关键问题 1、 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 史记;司马迁2、 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天下苦秦久矣。 3、 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阀准备是? 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4、 陈涉是怎样一个人? 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5、 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一句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6、 既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又表明其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是? 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四、分析:分析第一段1既然是写陈涉,为何开头并举吴广的籍贯、表字?体现吴广在起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段叙述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为以后领导起义作伏笔。3第一段分几层,用|划出后,总结层意,并理出线索。层意:年少时(鸿鹊之志)服役后(谋划起义)举大计后(据陈称王)线索:抓住陈胜、吴广的活动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4为什么在开头列出吴广呢?突出陈胜是本文的中心人物,同时也暗示吴广在起义中的特殊地位,这样开头,下文据此展开,写陈、吴二人合谋举事,并对吴广在谋划起义和建立张楚政权中的作用作了详细的描述。5、写陈涉作者有没有从他出生写起,详写了什么?作者专写了陈胜的少年生活,这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作者选择了“陈涉少时”“与人佣耕”的典型事例,通过“辍耕之垄上”的细节,运用人物对话,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出陈涉年少时的个性。6、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反映在哪里?是为了介绍其少年时的志向,反映在陈涉与伙伴的对话中。“苟富贵,无相忘”表明其不甘贫穷,要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展现其远大理想。三、分析课文第二段2填空。(1)起义的导火线是 失期,法皆斩(2)陈胜认为起义将取得人民支持的理由是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的不满;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3)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是:置书鱼腹;黄火狐鸣(4)提出的起义口号是:自称扶苏、项燕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1)苛重的兵役, “发阁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一句可见摇役之重;(2)残酷的刑法 ,“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朝法律的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被逼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已、陈胜、吴广谋划起义的主要策略是什么?(1)先提贤君公子扶苏可以利用,以宗法观念掀起人民反抗秦二世的情绪,并争取人民的支持,分化统治者内部力量;(2)再提深受楚国人民爱戴的名将项燕,以其名义发动起义,具有号召力,又可燃起人民对秦灭楚的复仇火焰。两个策略,反映陈胜对时局的关注和精到的智识。、陈胜、吴广为谋划起义作了舆论准备,是怎样的?有何作用?陈胜、吴广用“鱼腹藏书”和“篝火狐鸣”制造陈胜要做王的舆论,主要作用是威众”。、本段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人物以对话为主,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干。第3段开头交代了几个场面?分别是何用意?开头交代了“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这三个场面,“并杀两尉”是为了扫清障碍,“广故数言欲亡”“故”表明用计,目的是激怒将尉“答广”“尉果符广”“果”表明计划成功,“剑挺”写出将尉的凶残,接着用“夺”“杀”“佐”“并杀”连着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陈胜、吴广面对强敌,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召令徒属”慷慨陈词,几句话简洁精炼,说理中肯,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再次体现陈胜的胆识和才智。文中在描述这两个场面后,插入一句议论“从民欲也”,表明起义正是人心所向,对“为坛而盟”的描写,则显示了简朴隆重的气氛。4本段后半部分主要写了起义后势如破竹的大好形势,对“比至陈”的场面描写有何特点?运用一连串数词“百”“千”“万”,形象地展现了起义后的大好形势。至此,陈胜的“鸿鹊之志”变成了现实。5文后半部分哪些词语体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之大。6是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便可见对他的功绩是肯定的。7观全文,作者在安排材料详略上,有何特点?详写了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了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的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才能突出表现陈胜的非凡才能。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词语解释 不辱使命 辱没、辜负 易安陵 交换 其许寡人 答应 大王加惠 给予恩惠 甚善 好 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这样 弗敢易 不;交换 因 使唐雎使于秦 于是;派;出使 故不错意也 所以;错通“措” 请广于君 扩充 逆寡人者 违背 轻寡人与 轻视 非若是也 像;这样 虽千里不敢易 即使 岂 直五百里哉 难道;只,仅仅 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先生;曾经听说 布衣 平民 免冠 徒跣 摘掉帽子,光着脚 以头抢地耳 撞;罢了 庸夫之怒 平庸无能的人 非士之怒 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仓鹰 通“苍” 休祲 吉凶的征兆 若士必怒 如果 缟素 穿丧服 色挠 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之 道歉 寡人谕矣 明白,懂得 徒以有先生也 只是 一、句子翻译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局限性拿它来交换。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拿一千里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6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7、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二、关键问题1、 本文选自哪部作品? 战国策2、 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3、 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4、 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5、 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6、 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7.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同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8.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秦王是前倨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9.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10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11、 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陈寿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词语解释 亮躬耕于陇亩 亲自 好为梁父吟 喜欢 身长八尺 身体 时人莫之许也 承认、同意 惟博陵崔州平 只有 谓为信然 说;确实这样 屯新野 驻扎 先主器之 器重 谓先主曰 对说,告诉 此人可就见 接近、趋向 不可屈 致 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宜枉驾 顾之 屈尊;拜访 先主遂 诣亮 于是;拜访 凡三往 总共 因 屏人曰 于是;命人退避 汉室倾颓 崩溃、衰败 孤不度德量力 衡量;估计 欲信大义 通“伸”,伸张 遂用猖獗 因此;失败 然志犹未已 仍、还;止 君谓计将安出 计策;怎样;产生 自董卓已来 通“以” 非惟天时 只是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已经 此诚不可与争锋 的确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可以凭借;谋取 利 尽南海 物资;全部取得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大概;资助、给予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兴旺富裕;爱抚、爱惜 帝室之胄 后代 总揽英雄 广泛地罗致 外结好孙权 友好 命一上将 将荆州 将领;率领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亲自 百姓孰敢箪食壶浆 谁;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以迎将军 来 诚如是 果真;这样 于是与亮情好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