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赏咏淮古诗探淮阴变迁 葛以政李锦兰遍访咏淮古诗,隋朝之前只见一首,就是枚乘的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汉枚乘(?前140)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欲知枚乘,先知淮阴;欲知淮阴,先知淮河。古代淮河由安徽东下经洪泽湖身底 (宋代之前没有成湖)到淮阴境内,先是南北 走向,经现在码头镇到袁集桂塘又折而向东,经杨庄东面的淮河(今废黄河)向东入海。淮 河以南称为淮阴。 秦时置县,淮阴县治所设在甘罗城(今码头镇东北一里),大军事家韩信、大辞赋家枚乘皆出生于 此。韩信贫时,曾受胯下之辱,枚乘父子,作文“倚马可待”,故有“马上文、胯下武” 之说。当时淮河壑深水畅,没有水患,淮阴水绿土肥,官民安居,枚乘一诗,可见一斑。古代泗水自徐州而来,到泗阳李口分为两支进入淮阴,与淮河分别交汇于大清口(今袁集桂塘)、小清口(今码头御坝)。大清口也称泗口、淮口,此处自古就是水上交通要道,发生过许多重要战事。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运道,利用 淮阴境内泗水北支流作为运河河段沟通南北。隋炀帝游舟来到淮阴,即景生情,吟诗一首:早渡难隋炀帝平淮既森森,晓雾复霏霏。淮甸未分色,泱漭共晨晖。晓霞转孤屿,锦帆出长圻。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会待高秋晓,愁因逝水归。可见当时淮泗交汇,水面辽阔,官船航行,惊动鱼鸟的情景。大运河贯通南北之后,淮阴在隋唐时代就已成为我国经济繁荣的“淮、扬、苏、杭”四大城市之一。元以后虽然历代统治者多在北方建都,但是南方一向为其经济命脉的所在地。大米、手工业品以及一些主要经济作物等都必须由南方运往京都。当时南北的主要货运路线只有大运河,南来北往的官员和诗人墨客也必经淮阴。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刘禹 锡、韦应物、温庭筠、刘长卿、罗隐、王王圭。宋代的梅尧臣、苏轼、王安石、张耒、黄庭坚、杨万里、文天祥、韩琦,元代的萨都拉、张翥,明代的陈 基、朱元鼎、朱元隆、卞荣等都经过此处,留下了吟咏淮阴的大量诗篇(吟咏漂母和韩信的大量诗作可见淮阴县志和淮阴侯韩信此处不再赘述):自余杭归宿淮口唐白居易(772846)为郡已多暇,犹少勤吏职。罢郡更安闲,无所劳心力。舟行明月下,夜泊清淮北。岂止吾一身,举家同宴息。三年请禄俸,颇有馀衣食。乃至童仆间,皆无冻馁色。行行弄云水,步步近乡国。妻子在我前,琴书生我侧。此外吾不知,于焉心自得。入泗口唐李绅(772-846)淮河一派清淮接,蔓草芦花万里秋。烟树苍茫分楚泽,海云明灭见扬州。望深江汉连天远,思起乡关满眼愁。惆怅歧途真此处,夕阳西没水东流。上述二诗中“淮口”“泗口”都指大清口(今袁集桂塘)。白居易“夜宿清淮北” 将地点方 位说得清清楚楚,毋庸置疑。二诗中都提到“清淮”二字,不可忽视,请见后文。淮阴行五首并序唐刘禹锡(772842)古有长干行言三江之事悉矣。余尝阻风淮阴,作淮阴行以裨乐府。(一)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好日起樯竿,鸟飞惊五两。(二)今日船头转,金乌指西北。烟波与春草,千里同一色。(三)船头大铜环,摩挲光阵阵。早晚使风来,沙头一眼认。(四)何物今侬羡,羡郎船尾燕。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五)隔浦望行船,头昂尾。无奈晚来时,清淮春浪软。刘禹锡因风大浪急,难以行舟,滞留淮阴,作诗五首,供乐府吟唱之用。诗中淮阴风情,足堪入歌,可见唐时淮阴水上盛况。赠少年唐温庭筠(812约870)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温庭筠淮阴题诗赠少年,还与淮阴人建立诗歌吟咏之情。清河汛舟唐薛能都人层立似山丘,坐啸将军拥棹游。绕廊烟波浮泗水,一船丝竹载凉州。城中睹望皆丹,旗里惊飞尽白鸥。懦将不须夸郄,未闻诗句解风流。古代清河是指泗水流入淮河的两条支流,南支流又称小清河,(今废黄河)在今码头御坝处入淮,北支流又称大清河(明代嘉靖年间淤塞),在今袁集桂塘入淮。因而唐代诗人 白居易、李绅、刘禹锡,元末明初诗人张羽的诗中都出现了“清淮”合称的字眼。此诗描述 “清河汛舟”的盛况,颇有大唐气象。清口、大清口、小清口之名也就有了可靠的依据。淮上晓发宋苏轼(10371101)淮月倾云晓角哀,小风吹水碧麟开。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北宋诗人苏轼写此诗之时,已在淮阴往来十数次,可见淮泗二水交汇实为交通咽喉。淮阴道中宋张耒(10541114)映日断霞临水尽,出云新月向人来。野塘秋晚无行迹,点点黄花照水开。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经过淮阴心情平静,写景抒情。淮口寄赵员外唐皇甫冉(714767)欲逐淮潮上,暂停渔子沟。相望知不见,终是属回头。清口驿宋张耒(10531101)家世山东饱耕稼,晚托一舟顺流下。渔沟寒饼不下筋,推施转头五更夜。平明放溜出清口,霜落潮回雾连野。平淮一梦三十里,有日无风神所借。似怜忧患满人间,百孔千疮容一罅。文章末枝将自效,语不惊人神可吓。仕女玉帛君所馀,寄声白鸟烦多谢。渔沟 怀 家宋晁补之(10531110)生涯身事任东西,药笥书囊偶自赍。嫩柳桑柔鸦欲乳,雪消冰冻麦初齐。沙头晚日樯竿直,淮上春风雁骛低。归去未应芳物老,桃花如锦遍松溪。明代以前南来北往的船只必经大清口(今袁集桂塘)北上南下,渔沟(因多沟多水,渔翁汇集捕鱼而得名)紧邻大清口,也是客人栖宿之地,当时有无官方驿站,史书未见记 载。但从陈师道之诗看来,渔沟曾有清口驿。渔沟在东晋和南朝时期的宋代曾为角城所在地,也应当有过官方驿站。淮水分清南宋汪藻(10791154)淮北朝宗旧禹功,苍茫星海落长虹。澄清高寒鸳鸯口,割据平分蛟宫。半面云山吞吐里,一天星宿有无中。蜿蜓并驾如飞驭,何必朐门望混同。南宋朝廷软弱无能,荀且偷安,屈辱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以淮水中流为界划淮而治,淮水分清诗题当取宋金分淮而治之意,“鸳鸯口”指“大清口”和“小清口 ”,因水深面阔,故称“蛟宫”,大清口在北(今袁集桂塘),其地属金,小清口在南(今码头御坝),其地属宋,本如鸳鸯并驾,现被“割据平分”,因此虽“澄清”而有“高寒” 之感。初入淮河四绝句南宋扬万里(11271206)(一)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浪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三)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四)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让位,光宗(赵享)受禅即帝位,召杨万里为秘书监。十二月,金遣使来贺次年正旦,杨万里奉命迎接。他从浙江临安(南宋朝廷偏安之地)经洪泽湖来到淮阴的淮河边, 面对宋金划淮而治的现实,满怀屈辱之感、悲愤之情,吟出上述四首绝句。宋金以淮水中流为界,“长淮咫尺分南北,中流以北即天涯”、“两岸舟船各背驰”因此“人到淮河意不佳 ”,作者感叹南北人民不能自由往来,反不如鸥鹭“北去南来自在飞”,中原父老也不如归鸿“一年一度到江南”。八里庄查升断井冰胶汲水痕,炊烟三两不成村。客嫌南语呼难应,门对西风火不温。白月荒途深夜柝,黄沙里菜杂蔬盆。耳边俄觉秋涛卷,卧听驽骀啮草根。嘉定七年(1214年),因淮阴故城处于前敌位置,金人不断骚扰,非常危险,便移县治于八里庄(光绪丙子清河县志疑为韩信城)。金正大八年(1231年),南宋淮阴降 金 ,金人改八里庄为镇淮府。次年,就被南京江淮安抚制置使赵善湘收复。诗人是何时人,何时经过八里庄,难以考证。从诗中描绘的荒凉和冷落的景象看来,此时已经变成荒城。清河县邹祗谋客久归程近,乡心益不禁。春波高泗水,瞑色下淮阴。漠漠寒林树,萧萧枉渚禽。黄河流不到,禹德叹弥深。清河署中刘汉藜邑遥通海,编氓仅百家。四郊多斥卤,一境半荒沙。署阁闻飞浪,公庭见远槎。泽鸿犹未集,极目野烟遮。汉代到宋代,黄河也有几次决口南下,但对泗水、淮水影响不大,因此南宋之前的 咏怀诗歌中未见涉及黄河的诗句。南宋绍熙五年(金明昌五年,1194年)之后,黄河无人治理,多次决口南下,夺泗入淮。黄流泛滥,泗水、淮水都变成了黄水。南宋咸淳九年(1273 年),改淮阴县为清河县。咸淳十年(1274年)为了抗元,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将清河县城从淮河之南的淮阴故城(今码头镇) 迁到淮河之 北的大清口(今袁集桂塘)。因此,邹氏谋的诗以“清河县”为题,并在诗中出现“黄河”字样。而刘汉藜所描绘的“清河署中”可见当时的小邑规模和水势环境。小清口南宋文天祥(12361282)乍见惊胡妇,相逢遇楚兵。北来鸿雁密,南去骆驼轻。芳草中原路,斜阳故国情。明朝五十里,错认武陵行。元人灭金,越过淮河,向南推进,文天祥为南宋奔走呼号,招兵募马,苦心经营,英勇奋战,到底难挽危局,终至兵败被俘,押送燕京。先过零丁洋,留下千古绝唱。再经 “小清口”(今码头御坝处),惊见“胡妇”,此处已是元人天下;遇到“楚兵”,也已不是抗元之兵;望“中原” 而思“故国”,还将囚虏行程错作以前的招兵之行。小清口与过零丁洋一样,抒发出诗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愤心情,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渡淮即事元萨都拉(约13001355)杨花点点冲帆过,燕子双双掠水飞。淮上渔人闲不得,船头对结绿蓑衣。泊淮口元张翥(12871368) 冉冉潮初上,移舟出浦东。岸分清浊外,帆棹合离中。伧楚方言杂,徐扬地利通。何殊入乔口,怀古思无穷。李庭芝迁县城仅二年,大清口清河县城(今袁集桂塘)就被元人占领。元泰定六年(1324年),黄河再次决口灌泗夺淮,冲毁大清口县城。县尹耶律不花便将清河县城迁到淮河南岸的甘罗城(今码头镇东北一里许)。上述两诗都处于元朝初期,诗中不见战事,只见淮上风情和水上的便利交通。“淮口”就是“大清口”。清口元末明初张羽(13331385)豁达两河口,前与黄河通。高岸忽斗折,清淮汇其中。甘罗城在南,韩信城在东。一为秦人英,一为汉家雄。 “甘罗城”在“大清口”之南,“韩信城”在“小清口”之东。本诗中的“清口” 和“两河口”皆是“大清口”和“小清口”的合称。清口驿明胡俨(13611443)夜渡清口驿,寥寥犬吠幽。人家散墟落,舟楫倚汀洲。薄雾浮空起,长沙带月流。悲歌何处发,不觉动离愁。元代设清口驿于大清口,清河县城迁到甘罗城,清口驿也随之而迁。因甘罗城地僻水恶,居民甚少,又于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迁县城于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此诗描 写的清口驿是县城迁后的破残景象。“长沙带月流”也写出了黄河为患的逐渐加深。入清河有感明吴宽(14351504)扁舟离东楚,始入清河行。欲向水滨问,如何负河名。清河自南下,黄河来东倾,昔者本异氵瓜,下合犹分明。一从河为患,散漫殊纵横,兖豫失故道,迂行过彭城。急流数百里,汹涌势不平,遂令清河浊,敢望黄河清。孰为究其故,厥咎从何生,清浊各归宿,巨海终合并。河伯须率职,勿使识者惊。黄河不断夺泗入淮,淮河、清河泥沙淤积,河水变黄。弘治八年(1495年),黄河全流入淮,诗人自楚州西行来到清河 ,看到“清河”名不符实,感慨万千,写下此诗。诗中详细描述了黄河夺淮的走势、水势和危害,还表达了诗人关心国事民情,希望“河伯”尽职,治好黄河的心愿。但是明代中后期,奸人弄权,朝中倾轧,外患内忧,国事不稳,治河无力。至嘉靖年间(15221566)黄河泥沙淤积严重,终致大清口淤垫成陆,泗水南支流成为黄河主流,小清口成为主要入淮口,黄患更加深重,诗 人的心愿在20年后就成为泡影。过黄河明李东阳(14471516)清口驿前初放船,长淮东下水如弦。劲催双橹渡河急,一夜狂风到海边。 此诗中的清河县城在小清口西北(今码头旧县),清口驿也应在其附近。从诗题来看,此时泗水南支流已称为黄河(今废黄河),诗人在此渡黄河,水大浪急,船夫“劲催双橹” ,诗人想到如果此时乘船东下,一夜狂风,可到海边,可见其水阔流急。杨庄明吴以减此地波澜汇百川,司农日费水衡钱。淮黄势合疑无地,卫白遥通直到天。总秸百蛮今甸服,丁男万户古屯田。炎曦五月军书急,叶叶风帆落日悬。黄淮共同泛滥,淮阴水患极深,杨庄长期处于黄淮两个交汇口的中部冲刷地带,其水势水情可想而知,此诗所载,就是当时景象的真情描绘。清河县客舍清施润章(16181683)疏烟寒照一荒村,小邑无城野色昏。久废驿庭稀马迹,新营官舍总蓬门。地连河岸渔家少,草满田园井税存。谁信江南此风景,舟车络绎不堪论。 明代晚期,战乱迭起,黄河泛滥,民不聊生。小清口西北的清河县城(今码头旧县) 面临黄河,屡遭水患,便于崇祯元年(1628年)迁回甘罗城(今码头镇东北一里许)。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清初大治,再迁县城于小清口西北。此诗描写的“久废驿庭”和“新营官舍 ”都应在小清口西北。晚经淮阴康熙皇帝淮水笼烟夜色横,楼鸦不定树头鸣。红灯十里帆樯满,风送前舟奏乐声。 康熙年间是太平盛世,但淮阴治水非常头疼,淮阴境内的小清口之西段和王家营段的黄河、洪泽湖高家堰大堤皆多处决口,强行向北向东入海和向东南入江。康熙皇帝先后六次来到清河县察看水情,敲定治水大计。用精兵强将,倾全国之力,筑堤建坝、开河造闸,治绩 非常明显。“红灯十里帆樯满,风送前舟奏乐声”写出了一时治住水患,龙舟晚经淮阴时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清河杨于臣河淮莽交注,悍激争东奔。百室聊成聚,临流开县门。秋水每时至,一望无平原。河伯所吐弃,艾牧或作村。朝谋不及夕,恶知长子孙。流离不复返,赋役日以繁。议欲委其地,徙民成空言。积逋逮胥吏,抢地狱史尊。宁解宦游乐,恻恻畏烦言。谁能告天子,蠲恤来殊思。 王家营段的淮河自古而来一直承担着淮水、泗水、黄河之水入海的重任,因此河床也逐渐升高,水流不畅,洪泽湖大堤越筑越高,力保堤东安全。因此,当“河淮莽交注”之时,只好“悍急争东奔”,经王家营段向东入海。小清口西北的清河县城(今码头旧县)在黄河脚下,黄水悬空,故有“临流开县门”之句。洪泽湖直抵黄河南堤,河水湖水融为一体,所以“一望无平原”,水患深重,治水艰难,以至“朝谋不及夕”“赋役日以繁”。康熙年间,清河县城屡圮于水,欲弃其地迁居所于他处而不得,徙民终成空言。此诗足可见当时的水势之恶。春日阅河堤乾隆皇帝巡法重华典,欢承长乐宫。河防憔祖述,民瘼更研穷。石闸万年固,清江千里通。神尧复神禹,矢笔载鸿功。谒惠济祠乾隆皇帝瑞气扶舆凤阁峨,金堤千载镇洪流。黄河清汇安澜庆,楚舫吴艘利涉歌。百越乡宁拓地远,六宗功著济人多。彩舟稳渡慈颜豫,神贶欣叨默护河。乾隆年间,治水重臣继续采取多种措施治理黄淮和洪泽湖,河堤越筑越高。从河堤上看,小清口西北的清河县城(今码头旧县),就象在井中一样,多次进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江苏巡抚陈 宏谋上疏力请,获准后,将清河县城移到了清江浦。乾隆皇帝南巡,也是先后六次来到清河县,指授治水方略,视察治水工程。“石闸万年固,清江千里通”是对康乾治水实绩的自我肯定 。“神尧复神禹,矢笔载鸿功”比康熙为尧,自己为禹,是对祖孙二帝治水功绩的自我颂扬。“金堤千载镇洪河”当指铁铸“九牛二虎一只鸡”以镇洪泽湖大堤之事,康乾治河实绩虽著(中间四句),但终不能根治水患,乾隆皇帝来到惠济祠,也还要“神贶欣叨默护河” 。通济闸丁大耒水门人力建,奇险亦云稀。壁束雷霆斗,天垂组练飞。鱼龙空欲上,舟楫复何依。惯习怜漕卒,年年向帝畿。天妃闸吴廷桢断堰锁崔嵬,奔流下石隈。势吞淮甸尽,声撼海门开。水气晴吹雨,天风夕送雷。扣舷惊险绝,谁是济川才。淮阴竹枝词郭瑗百子堂前湾复湾,天妃闸下浪如山。篙师鳞次踏霜立,小吏披裘放早关。三汛防河桃复秋,清江占得小扬州。长街也作繁歌吹,一斗黄金一浪头。明清治水,在淮阴故城(今码头镇)附近建石闸节制淮黄之水,沟通漕运。通济闸、惠济闸、天妃闸、新庄闸、福兴闸不断兴建、改建、移建,名称亦不断变化。从以上三诗看来,闸内水势汹猛 (“壁束雷霆斗,天垂组练飞”“势吞淮甸尽”“奔流下石隈”),闸下浪飞如山,过闸相当艰难(“鱼龙空欲上,舟楫复何依”),以至于篙师鳞次立,“扣舷惊险绝”。过闸费用也相当昂贵 :“ 一斗黄金一浪头”。正因如此,过闸速度也相当之慢,有时千艘云集,需要三天时间才能过清几道石闸。因过闸行船必经淮阴故城之东,南上西进再向北行,所以就出现过三天才能看到惠济祠东南西三面景观的现象。清江浦明 方尚祖高台纵目思悠悠,排泣当年胜迹留。树绕淮阴堤外路,风连清口驿前舟。晴烟暖簇人家集,每挽均输上国筹。最是襟喉南北处,关梁日夜驶洪流。吟清江范冕袁浦名邦记胜游,依稀风景似扬州。洋桥东接西流水,越闸南通北草楼。斗姥宫前都府巷,奎星阁下状元沟。无边风景芦花荡,九省通衢石码头。王家营明末清初顾炎武16131682)荒据淮津,弥望遍秋草。行人日夜驰,此是长安道。鸡鸣客东出,四里星光早。征马乏青刍,山川色枯槁。燕中旧日都,风景犹自好。衣残苕上缯,米烂东吴稻。公卿不难致,所患无金定。还顾旅舍中,空囊故相恼。回头问行人,路十如何老? 明清之际,过闸艰难,加上黄河行舟之险,南来北往行人除运粮漕船之外,大多到清江浦(也曾称过“袁浦”)舍舟登陆,经“九省通衢石码头”向北,渡过黄河来到王家营乘马或马车北上。清 朝雍正年间,在王家营辟成通京大道(“此是长安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心理行为矫正技术-洞察及研究
- 2025年新合规经营协议书
- 隧道施工环境保护专项措施
- (2025年标准)平台运营保密协议书
- 2025年土地指标置换协议书
- 2025年交通事和解协议书
- 农产品销售渠道半年总结及拓展工作计划
- 2025年车辆进出安全协议书
- 2025年机关公务用车调度员招聘面试模拟题及答案大全集
- 2025年新具有法律协议书
- 变电站隔离开关培训课件
- 2025年秋季开学第一次全体教师大会上校长精彩讲话:做细一件小事就是做实整个教育
- 2025年山西航空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制药原料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初中化学教师培训讲座
- 应聘副研究员汇报
- 2025年登高证考试试题(附答案)
- 重症患者体位管理与安全措施
- 手术室时间管理课件
- 2025版线上直播场推广服务合同模板
- 高一上学期数学学法指导课件2024.9.1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