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_第1页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_第2页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_第3页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_第4页
古代诗歌阅读技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精选古代诗歌阅读技巧一、古代诗歌的分类【锦囊妙计】 古体诗(古诗) 古体诗 乐府诗 五言绝句绝句 七言绝句 近体诗 按体裁 五言律诗 律诗词 七言律诗小令 曲 散曲 套数 剧曲(一)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 这个概念和通常说的“古代诗歌”不同,是专用名词,和唐代形成的近体诗相对存在。 广义的古体诗指唐代以前各种诗歌体裁,这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陶渊明的诗歌等,还包括唐及唐代以后文人仿古的诗作,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比如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这些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狭义的古体诗,仅指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 古体诗的特点是: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一句话,古体诗格律上比较自由,同近体诗在格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同。有的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律诗相同,但用韵、平仄和对仗都不同于律诗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诗。(二)近体诗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 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 归纳起来,近体诗的特点有四个:句数固定;押韵固定;讲究平仄;讲究对仗。这四点也是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三)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南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则代不乏人。它原本是配合燕乐(兴起于隋唐,由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融合而成,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燕,同“宴”,因常用于宴会,故名)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式样。 因为配合歌唱,所以最初称曲、曲子词,又因长短不一,所以又称为“长短句”,又因为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称“诗余”。 词根据长短的不同及乐调的变化,一般来说分为三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也叫慢词,91个字以上。最短的小令只有14个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字以上,可见字数差别是很大的。 词须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 词的词牌和标题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标题。宋词有婉约与豪放两个主要流派。(四)曲曲原是音乐名称,与词有密切关系。一般说的“曲”是指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它包括散曲(可唱的短句)和剧曲(又称杂剧用于表演的剧本)两部分。我们这里介绍的是散曲,是广义上的一种诗歌。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是清唱曲,它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套数则由多支曲子组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曲牌名,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曲牌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小马过河】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从体裁上说,这是一首 诗。 赤壁杜庠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律诗中的 联和 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阮郎归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 。【答案】长短句(诗余、曲子词)2009北京卷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注】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波神:水神。准拟:准定。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答案】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锦囊妙计】 山水田园诗 羁旅行役诗 送别诗按题材 边塞征战诗 哲理言志诗 咏史怀古诗(一)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些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诗人常常用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来表现一幅悠远和清静平淡的意境。用“采薇”“东篱”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或借指隐居生活。山水田园诗表现诗人热爱自然、崇尚自由,或对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及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质朴自然,多用白描手法。(二)羁旅行役诗 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这类诗有一些常用的意象,如“归雁、圆月、客船、天涯、他乡、孤灯、无眠、晚钟、醉酒、凄风、苦雨、慈母”等,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触发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抒发诗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鉴赏时应把握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又是如何将思乡的情感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三)送别诗 在我国古典诗歌的百花园中,有一朵光彩照人、不可小视的奇葩,这就是以别离为题材的诗歌,称作“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常用的意象有杨柳、长亭、江水、酒、芳草等。“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因此柳树成为诗歌中送别时的典型意象。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因此长亭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用芳草喻离恨,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等。送别类意象常常表达送别时怨别、怀远、壮行等情思。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词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或是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或是托物言志,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在生动的画面中蕴涵情怀。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送别诗词的形式标志是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基本主题是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等。(四)边塞征战诗 唐朝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些诗人,他们的作品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 他们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常用意象有投笔、长城、楼兰、羌笛等,“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诗人通过此类意象表达对战争的各种感受。 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这些诗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边塞征战诗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鉴赏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还应注意,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每首诗歌还有自己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体现出的艺术风格也是不相同的。(五)哲理言志诗 哲理诗,就是用诗歌来说理,在宋朝成熟并盛行。诗人借助高超的思想艺术修养,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刹那间的感受,并升华为一种哲理思考,使诗歌既具有形象性,又富含哲理。诗趣和哲理一并表现得那么含蓄、自然,不露痕迹,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得到人生哲理的启发。哲理诗的显著特点就是既有诗歌的特征,又有哲理的内涵,两者有机融合、高度统一。如果一首诗虽有形象但无哲理,当然不是哲理诗;反之,如果理过其辞,形象全无,只是干巴巴的说教,那更不能算是哲理诗。真正以“理趣”而为大家所喜爱又有高度艺术水平的是那些善于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来揭示某种生活真理的诗歌。 言志诗,主要是咏物言志。诗人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感情,寄托自己的心志。有咏蝶、咏蝉、咏蜂,有咏松、咏梅、咏莲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树常用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用梅花寄托高洁的品格。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诗人们用菊表现追求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骆宾王在狱咏蝉的“无人信高洁”,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通过此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人生际遇的感慨。或赞叹,或讽刺,或寄寓美好愿望,或表达人生态度,或隐含生活哲理。阅读时不仅要把握主客体形象,更要弄清楚主客体之间形神方面的相似之处。(六)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咏史诗,在唐代十分盛行,出现了杜牧、刘禹锡等卓有成效的咏史大家。 诗中借古人、古事、古迹抒发比较复杂深厚的感情。由于对国家、人生、个人遭遇有种种感触,而这种感情在当时又不便明说,便借史来抒发感情。用古事来对比今事,用古人来对比今人,或者以古事喻今事,以古人喻今人,喻自己,借对古事的看法来表达对今事的看法,借古人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怀古的目的不是批评时政、劝喻当道,就是抒发自己的感慨不平,表达知己的志向抱负。 所以,阅读和欣赏怀古诗词,就要透过“古史”的信息结合诗人当时的时代、处境、经历、遭遇,用比喻和对比找出古今之间的联系,通过自己的想象联想,去体会诗人在史中对今事的寄托和情感的抒发。【锦囊妙计】读诗可以分为以下步骤:1.读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窗口,很多时候,通过题目我们就可以知道诗歌的内容。比如送元二使安西一看就是送别诗,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看就是咏史怀古诗,知道了内容心中就有底了。2.读作者如果是我们熟悉的诗人,也会给阅读带来便利,因为我们熟悉他的风格,熟悉他的诗歌经常表达的情感。3.读意象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就是寓“意”之“象”。客观的事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成了浸透着主观情意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意境总是先从感受意象开始,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各类诗歌的常用意象。 因此,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4.读感情诗中有些词语和句子会直接透露诗人的感情,我们不能忽视。5.读注释注释会提供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信息。【小马过河】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氛垢:尘埃。【鉴赏】读题目、读作者、找意象,确定这是一首田园诗,这首诗格调明朗、清新,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诗的开头两句,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刷,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强调了“出”。 在最后两句中,他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问题】(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案】分别是“明”和“出”。 明,明亮夺目。写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的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出,呼之欲出,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青翠,呼之欲出,更加富有层次。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分析解说】这是从炼字的角度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赏析思路是:弄清句义,选出诗眼;回归原诗,联想描述;点明作用,或说烘托某种意境,或说表达某种感情。结合语境解释这两个字的含义,再从表达效果、表达感情的角度加以分析。(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 内容: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 形式: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静中有动,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感情: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分析解说】第一问考查大家的想象力及语言组织能力,怎么把自己读懂的诗句想象成一幅画面,并且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出来。方法:时间、地点、人物、画面。第二问,“好处”,从内容、形式、感情三方面作答。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问题】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答案】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巩固一下对咏史怀古诗的理解。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问题】(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答案】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问题】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极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这首词的主题是写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形象生动,委婉含蓄。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也不知道回家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分析解说】这道题的第一问是对诗歌意象的鉴赏,考生需要知道一点有关杜鹃的典故,杜鹃在中国象征着什么?比如课内学习的“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声里斜阳暮”,当然如果能回忆起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就更好,那就很容易理解杜鹃的啼叫声类似于“不如归去”。第二、三问是考查对诗歌词句、思想感情的理解,但实际上,这也是建立在对“杜鹃”意象的准确了解和把握基础上的。“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这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思乡之情。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鉴赏】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从题目便可判断出来。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生活及怨情。 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问题】(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案】 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案】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别滁欧阳修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鉴赏】 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用了酌酒、离声两个意象。 离声指离歌,多在送别时演奏,曲调缠绵悱恻。诗人虽吩咐不必演奏,但他内心的悲哀已在这句话中流露出来。 【问题】(1)这是一首以饯别为主题的诗歌,你认为诗人在这离别酒宴上的心情如何?【答案】 诗人是强为欢颜,内心是伤痛的。一个“且”字就透露出诗人那时那地的内心世界,最后一句“莫教弦管作离声”就更明确地表明了诗人的心态。(2)人们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为诗人饯行的呢?你认为诗歌里有关饯行的环境描写与诗人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感和谐吗?简述你的理由。【答案】阳光明媚、花开浓艳、绿柳在清风中轻轻飘荡,在这样的环境下为诗人饯行。和谐。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实质是一种反衬手法的运用。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题】(1)这首诗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诗中寓含哲理:强调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人的心智才能永远充盈澄澈。【分析解说】 如果仅就诗句来看,要理解其思想内容,难得其要领,而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诗是抒发观书后的感想。“观书”与“方塘”有什么关系呢?经进一步分析,就可以明白,诗人是将方塘喻为明镜,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所以这首诗意在告诉人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2)这首诗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试分析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案】用比喻的手法谈读书的益处。好处:此诗意在说理,谈“观书”体会,但却不着一“书”字,而是巧用比喻,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描写之中。既给人丰富的美感,又给人哲理的启迪。8.读下面苏轼的诗及诗论并回答问题。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鉴赏】这是一首咏物抒怀的诗,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全诗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藉,堪称咏物诗中之佳作。苏轼诗论: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问题】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答案】 第一问的两个要点。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第二问的三个要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二、写作手法的分析抒情手法(一)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作品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引人共鸣。有别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豪情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直抒愤世嫉俗之情:“两脚踏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而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未休。”(清诗丐绝命诗)直抒悲思愁绪:“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晚唐罗隐自遣)直抒欢快喜悦之情:“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无名氏四喜诗)直抒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明文嘉明日歌。【小马过河】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注】 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由此得名;一说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北。 回乐烽:回乐县的烽火台,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芦管:即芦笛。【问题】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答案】 直抒胸臆,表达了将士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分析解说】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直抒胸臆。“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纵观全诗,可从诗中尤其是“笛管”和“征人”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然后根据边塞诗的特点回答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诗先正面描写,写色如霜的月光下雪一般的沙漠;再写声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笛管声。如此烘托、铺垫,最后直抒胸臆。(二)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抒情。 正如李渔所说:“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也就是说,景物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了解到这一点,在诗歌鉴赏中便要抓住景物,透过景物的种类、色彩、光线等等因素顺藤摸瓜,揣摩诗人的感情。景与情或相辅相成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或相反相成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小马过河】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问题】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分析解说】先看景物:绿草、芳树、山泉、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 景物特点:春日山花烂漫,鸟语宛转的生机勃勃。 诗人感情:春日盛景,却着以“自落”“空啼”,联想杜甫“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中的“自”和“空”分析,可以推知诗人感情,是在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山路的荒寞寂静,空有美景却无人问津,透出伤春凄凉之情。(三)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指的是诗人在表达自己情感心志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将情志寄托在对某一事物的咏叹中,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描摹之中,从而收到蕴藉含蓄的艺术效果。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诗,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然后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不同于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小马过河】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小斋即事刘一止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注】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局:指棋盘。【鉴赏】 这首诗即从小斋常具之物琴、棋上着眼。不过诗并没有去描写琴棋生活,而是借琴、棋二物以写志抒怀。爱琴不是为了听音,而是为其“弦直”。爱棋不是为了对弈娱戏,而是因其“局方”。“局”即棋盘,方形。二句都是在琴、棋上寻其品。言在物“品”,意在人“品”。“直”就是正直,不邪僻;“方”就是有棱角,不圆滑。琴棋二物始终相随,方直之品持守不变,却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了。感慨由一己浮沉提升到了家国兴亡的高度,诗境更高了。【问题】1.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2.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修辞手法(一)比喻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他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就是比喻。比喻包括本体(被描写的事物或说明的道理)、喻体(用来描写的事物或说明的道理)、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个部分。根据本体和喻体的不同关系以及喻词的异同和隐现情况,可以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喻词都不出现)三种类型。比喻的作用在于,描写事物,可以把事物描写得生动、形象;说明道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浅显、易懂。 分析比喻的作用分三步走:第一,明确把什么(本体)比做什么(喻体);第二,结合诗句分析比喻的作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浅显易懂地阐述了什么道理;第三,诗人借此表达什么感情。【小马过河】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分析柳诗: 第一步,明确本体喻体:本体“海畔尖山”,喻体“剑芒”,把海畔尖山比作剑芒。 第二步,比喻的作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身处贬谪之地,海畔尖山给诗人造成的无法逾越的阻隔。 第三步,表达的感情:诗人思念家国的“愁肠”被利剑般的尖山阻断的痛楚。(二)拟人把物(有生命的、无生命的,或抽象的概念)当作人来写,就是拟人。事物本来是不具有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使用表现人的这些特性的词语赋予事物以人的特性,这是拟人的一种形式。让人和事物对话,或让事物用人的语言说话,也是拟人常常采用的形式。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表达上可以增加叙述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把事物写得生动活泼,使读者感到亲切有趣,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感受;有助于抒发作者的强烈的感情或喜爱或憎恨或讥讽等;有利于创造浓郁的气氛,表现主题。 分析拟人的作用分三步走:第一,抓住表现人的感情特性的标志性词语,明确拟人的事物。第二,结合诗句分析拟人的作用,生动活泼地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第三,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小马过河】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答案】拟人修辞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分析解说】 第一步,找标志性词语:杜诗中的“相倚恨”“回首”,杨诗中“犹愁热”“低面深藏”赋予荷花人的特性,可见是拟人的手法。 第二步,拟人的作用:杜诗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落日轻烟中绿荷背风相倚的姿态,色调不是那么明快,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伤感。杨诗细致地刻画了荷花畏热掩藏在翠叶中呈现的娇羞之态,使全诗显得新鲜活泼、生动有趣。 第三步,诗人的感情:杜诗前两句所写景物,其后两句用绿荷“恨”的心态和“背西风”的动作,暗含了诗人之恨,表露了诗人伤感不平之情。杨万里表露了对荷花的怜爱喜悦之情。(三)夸张夸张指的是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夸张包括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三种。 故意把事物往大、高、多、重、强等方面言过其实,是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小、低、少、轻、弱等方面言过其实,是缩小夸张。事物的出现有先后顺序,把后出现的说是先出现的,或者是同时出现的,是超前夸张。例: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有助于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突出形象特征,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唤起人们的联想,从而给人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用以抒情则能使感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分析夸张的作用分三步走:第一,明确被夸张的事物。第二,结合诗句分析夸张的作用,强调或突出了事物哪一方面的特征。第三,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小马过河】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问题】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答案】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分析解说】 第一步,明确被夸张的事物:对岳阳楼之高加以夸张。 第二步,夸张的作用:“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恍如置身仙境,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第三步,诗人的感情:看诗下注解,此诗是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所作。推知诗人的心情该是喜悦的。再结合整首诗来看“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两句,就更可以断定诗人心情很好,兴致极高,举杯畅饮,醉眼蒙眬中幻想联翩,便有了“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的奇妙感受。所以这两句抒发的是诗人遇赦后登上岳阳楼时痛快淋漓的舒畅感受。(四)对仗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像的语言形式: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常被用于各种文体。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对仗的作用在于,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分析对仗的作用分两步,第一,找出运用对仗的语句。第二,套用对仗的常规作用对诗句作具体分析。【小马过河】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问题】这段曲词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答案】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分析解说】 第一步找出使用对仗的词语:【梅花酒】叙述了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的情景,全曲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中“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伤心辞汉主,携手上河梁”几句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第二步,套用对仗的常规作用分析:由于对仗要求“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所以对仗就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渲染了分别时深秋悲凉的气氛,描述塞外的景况和人、物各自的状态及其间的关系。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描写手法(一)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典故包括古代的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古代诗文中的句子等。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人用典故,往往是借古喻今,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高考考查用典一般是常见的人所共知的。 分析用典的作用分两步走:第一,找出诗中所用的典故,明确典故本身的意义。第二,分析作者借典故所要抒发的感慨。【小马过河】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问题】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案】“为拂绿琴埃”。【分析解说】第一,找出诗中所用的典故,明确典故本身的意义。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典故。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意绪。琴上为何积满尘埃?长期没弹。为何长期没弹?像伯牙一样没有知音欣赏。第二,分析作者借典故所要抒发的感慨:巧用“知音”的典故,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和期待。(二)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诗歌写作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静结合是相对于所描写的中心景物而言的,一般说来所写景物往往一主一次,以次衬主。动静结合的作用在于,就写作角度而言,它能使所描写的形象更加生动,富有立体感;就阅读角度而言,也比较容易理解,因而此点在高考中考查的频率比较高。分析动静结合的作用分两步:第一,找出诗中动静的景物。第二,分析动静结合要突出的景物的特点及其作用。【小马过河】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问题】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分析解说】 第一,找出诗中动静的景物。前二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第二,分析动静结合要突出的景物的特点及其作用。诗人写静态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又写其动态,写出了雨后池上雨滴被风吹落的声响,垂杨随风起舞的姿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彩,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三)渲染与烘托 渲染与烘托都是加强艺术效果的写作技巧,且常常并提。在使用时,渲染一般从正面着眼,而烘托一般从侧面用笔。 所谓渲染,就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鲜明、突出。在古体诗中,诸如春江花月夜长恨歌琵琶行兵车行葬花吟等,由于渲染技巧的大量使用,读来每每给人一种笔酣墨畅、痛快淋漓之感。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小马过河】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问题】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答案】C【分析解说】 这首诗运用了烘托的手法,除了诗的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读着这些句子,我们就会感到,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