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第十七章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ppt_第1页
必修三 第十七章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ppt_第2页
必修三 第十七章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ppt_第3页
必修三 第十七章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ppt_第4页
必修三 第十七章 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群落的结构1 群落的特征 物种的 种间关系 空间结构 群落的等 1 丰富度 群落中的多少 常用的统计方法有法和法 2 种间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作为食物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和等 丰富度 演替 物种数目 记名计算 目测估计 另一种生物 资源 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 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存 彼此 体表或体内 有利 2 群落空间的结构 分层 镶嵌 阳光 食物条件 土壤湿度 盐碱度 光照强度 自身生长 二 群落演替1 类型 1 初生演替 概念 一个从来没有的地面 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实例 裸岩演替 裸岩阶段 苔藓阶段 灌木阶段 植被 彻底消灭 地衣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森林阶段 2 次生演替 概念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 但原有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或其他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实例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 一年生 多年生杂草 阶段 乔木阶段2 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和进行 土壤条件 植物的种子 繁殖体 杂草 灌木 速度 方向 1 2010 广东高考 谚语 苗多欺草 草多欺苗 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 竞争B 共生C 寄生D 捕食 解析 苗和草相互之间为了争夺阳光 养料和生存空间等发生了竞争 答案 A 2 在自然状态下 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 云杉长大后 高度超过桦树林 桦树不如云杉耐阴 而逐渐减少 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 这种现象是 A 初生演替B 生物入侵C 生物进化D 种间竞争 解析 在同一地区的两种生物 一个种群代替另个种群叫做群落的演替 不属于生物入侵 也不是发生进化 只是种间竞争的结果 答案 D 3 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 N1 N2 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A 捕食关系 N1为捕食者 N2为被捕食者B 捕食关系 N2为捕食者 N1为被捕食者C 竞争关系 N1为竞争中的胜者 N2为失败者D 共生关系 N1 N2彼此依赖 相互有利 解析 从曲线上看 两曲线发生周期性变化 分析曲线的每一周期 发现总是N1种群数量增长以后 N2种群数量也随之增长 说明N2以N1为食物 答案 B 4 一块弃耕的农田 很快长满杂草 几年后 草本植物开始减少 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 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 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 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 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 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解析 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 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演变成森林后趋于稳定 物种丰富度 净光合产量 固定太阳能总量都是不断增多 最后趋于稳定 恢复力稳定性不断降低 答案 B 5 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 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 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 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 结果发现 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 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 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 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 则甲 乙两地土壤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 A 甲 乙B 甲乙D 无法确定 解析 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由动物种类的多少决定 种类越多 丰富度越大 个体的多少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由题中数据可知 甲地类群丰富度比乙地大 答案 C 6 2009 江苏高考 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 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 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 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 2 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常用的方法是 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 h 分为5级 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 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 3 由表可以看出 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4 研究表明 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 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 从种间关系看 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 关系 解析 1 由于从江西引进到中山植物园 远离原生长地进行的保护 所以称为迁地保护 易地保护 2 对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采用样方法 活动范围比较大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 3 从表中可以看出幼年个体比较多 老年个体少 中年个体在其中间 所以为增长型 4 鸟类吃红豆杉的种子 所以是捕食关系 鸟类又为种子传播提供便利 所以还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 1 迁地保护 易地保护 2 样方法柱形图见下图 3 增长型 4 捕食和互利共生 捕食和种间互助 示例1 如图中的 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 纵轴为个体数 横轴为时间 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 B是大 小草履虫 C是兔与狐 D是细菌和噬菌体的种间关系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 1 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 A B C D 2 造成 现象的原因是 3 与 相比 结果不同是因为 4 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 对a有利的是 5 若C组的狐死亡 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解析 图 曲线表示的是捕食关系 因为从曲线分析 两曲线之间存在着 先增加者先减少 后增加者后减少 的变动关系 其中a上升可引起b下降 则b为食物 a为捕食者 曲线表示竞争 为共生 为寄生 竞争可导致不利一方死亡 但寄生一般不引起寄主死亡 捕食关系中天敌死亡可导致食物方暂时增多 但随后将下降并趋于稳定 答案 1 2 竞争使一种生物因缺乏食物 空间而死亡 3 寄生关系不像竞争那样 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4 5 先上升后下降 然后趋于相对稳定 种间关系的判断 1 同一物种之间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 应叫种内斗争 因为捕食必须是两物种之间的关系 2 互利共生与寄生都是种间关系 且共同生活在一起 但互利共生是双方互利 寄生是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 3 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a 从最高点判断 捕食者数量少 被捕食者数量多 b 从变化趋势看 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 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 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 捕食者变化在后 4 捕食是一种弱肉强食现象 主要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行为 而寄生是弱者依附于强者的现象 寄生物 寄生者 主要从宿主 被寄生者 也叫寄主 的体表或体内吸取体液营养 寄生物一般能给宿主造成慢性伤害 但不能立即杀死宿主 5 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 竞争为种间关系 种间斗争包含竞争 而生存斗争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 图示如下 A代表生存斗争 B代表种内斗争 C代表种间斗争 D代表竞争 1 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 曲线甲 乙 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 错误的是 A 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 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解析 题图中的三种鱼的种群数量受海洋深度的影响 反映了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 三条曲线的交叉表明它们之间有竞争关系 图中三种鱼类随着食物的变化而有不同的分布 体现了它们的捕食状况 但曲线不能体现出共生的关系 与题图曲线不符 答案 D 2 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 吃很多藻类 尤其喜食小型绿藻 浒苔 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B 滨螺密度越大 藻类种数越多C 若没有滨螺 藻类多样性会降低D 滨螺在中等密度时 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 解析 藻类种数越多 多样性越高 从图中看出滨螺密度越过一定值时 滨螺密度越大 藻类种数越少 答案 B 示例2 2010 海南高考 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 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 错误的是 植物类别 物种数量年数 A 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B 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C 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 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解析 由题知有关该地群落的变化趋势为物种数量越来越多 而且群落结构趋于完善 对各种资源的利用能力不断增强 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始发生演替 才叫做初级演替 该地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答案 B 1 群落演替类型的比较 2 群落演替的原因 1 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 2 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 地貌 土壤和火灾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3 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4 人类活动的干扰 3 群落演替的结果 3 2011 南通三模 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 A 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 在人为干扰下 可能发生 的动态变化 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 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 在 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 没有水平结构 解析 该群落的演替应是次生演替 的动态变化也属于群落的演替 只是人为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在 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 同时也有水平结构 答案 C 4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裸岩上发生的演替历程短B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生物多样性降低C 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D 群落演替的过程是低等生物演变成多种高等生物的过程 解析 裸岩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历程长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生物多样性增多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D选项是生物进化的过程 而不是群落演替的过程 答案 C 示例 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所处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 假定你是其中的一员 请回答 1 关于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不同季节 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B 不同地点 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C 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D 应设计表格 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动物种类 2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 前者一般适用于 的群落 3 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 溶液中保存 也可以放入 中 4 除了进行上述问题的探究外 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 请你再提出一个要探究的问题 5 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 为此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取样器 取样后 分别统计小取样瓶中的小动物种类和数量 根据你的理解 该同学调查的目的不可能是调查该池塘 A 同一水层小动物类群B 不同水层小动物类群C 可能存在的食物链D 常见的小动物类群 解析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 主要是调查生物的物种数 不是某种生物的数量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 而且身体微小 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 调查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答案 1 C 2 目测估计法个体较大 种群数量有限 3 酒精试管 4 地区不同深度花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 或不同时期 白天或夜晚等合理答案均可 5 C 1 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 尽可能多收集小动物 收集小动物时 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 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 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 识别命名要准确 并进行分类 5 注意安全 远离危险地带 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1 2010 江苏高考 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 甲 乙 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 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 网口内径50cm 网身长145cm 网目孔径0 169mm 各随机取样3次 调查结果如表 单位 个 下列关于甲 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 正确的是 A 甲类群的丰富度大 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B 甲类群的丰富度小 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C 乙类群的丰富度大 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D 乙类群的丰富度小 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解析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所以甲类群的丰富度小 乙类群的丰富度大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所以乙类群中的物种7种群密度相对甲来说较小 甲类群中的物种4的种群密度相对乙类群较小 答案 C 2 2009 全国卷 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 一种数量增加 另一种数量减少 解析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蚜虫也会得到蚂蚁保护 二者属于共生 菜粉蝶幼虫与蜜蜂采食的是油菜的不同部位 不构成竞争关系 细菌与噬菌体是寄生 培养瓶中的两种绿藻构成竞争关系 答案 D 3 2008 海南高考 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 形成了杂草地 该草地群落中 A 物种组成比甘蔗田简单B 动物没有分层现象C 物种组成比甘蔗田复杂D 植物没有垂直结构 解析 从农田演替成的杂草地 生长着更多的物种 这些生物形成了一个新的群落 在垂直方向上植物因其所需阳光 动物因所需食物分布不同而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 C 4 2010 福建高考 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 主要生长着浒苔 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 岸蟹等动物 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 其主要天敌是海鸥 1 有人选择大小 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 A B 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 233只 捉出 移入几乎无滨螺的A坑 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 结果如图所示 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从种间关系角度看 浒苔和角叉苔是 关系 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 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 研究发现 此种海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