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申报书.doc_第1页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申报书.doc_第2页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申报书.doc_第3页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申报书.doc_第4页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申报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计划项目申报书项目申报编号: 项目名称: 申 报 人: 承担单位: 协作单位: 主管部门: 申报日期: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制二一年一月 填表说明一 本申报书适用于山东省辖区内(青岛市属单位除外)申请“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计划”的科研人员。二 本申报书只能通过Office Word 2003以及以上版本软件进行编辑。三 请在黄色框内填写信息,其他位置不可填写。四 项目名称要能准确反映研究内容五 项目负责人和身份证号须和用户个人信息一致。六 第一页中的申报项目编号、承担单位、主管部门系统会根据注册的用户信息自动填充。七 所有选项类型(如:技术领域)信息应当填写其相应的编号,填写内容不得包含汉字、符号、空格。八 学科分类查询填写国家自然基金分类代码(如:A010101),填写内容不得包含汉字、符号、空格。九 所有信息要求在规定的字数内据实填写,不得弄虚作假十 请注意以下填写项是必填项1、第一页中的项目名称、申报人、申报日期。2、第三页项目申报人基本情况中的姓名、职称、身份证号、联系电话、手机、性别、出生年月、通讯地址、邮政编码、E-mail、何时、何单位联得博士学位、学位证书编号、毕业证书编号、所在单位类型、其他研究人员的总数。3、第四页项目基本情况中的项目类别、项目计划周期(年)、技术领域、学科分类、项目申请经费。4、第九页中的检索查新报告编号。十一 请注意以下填写项的正确格式1、第一页中的申报日期格式为:yyyy-mm-dd。2、第三页项目申报人基本情况中的出生年月格式为:yyyy-mm-dd。3、第三页项目申报人基本情况中的E-mail的格式为:*.*。一、申报人基本情况姓 名性 别出生年月职称身份证号码 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手 机E-mail 何时、何单位取得博士学位 学位证书编号 毕业证书编号 所在单位类型 01.高等院校 02.科研院所 03.国有企业 04.集体企业05.私营企业 06.有限责任公司 07.股份有限公司08.外商投资企业 09.股份合作企业 10.联营企业 99.其它项目其他研究人员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其他 近三年来获得专利授权数 其中发明专利数实用新型数外观设计数 近三年来获得科技奖励数 其中国家奖励数省部级奖励数其他奖励数 近三年承担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项目名称计划类别项目编号经费第几承担人 申报者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家二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情况(不超过10篇)论文名称刊物名称刊物等级影响因子发表时间 二、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类别 1.应用基础研究 2.开发研究项目计划周期(年) 技术领域 01.电子信息(DX) 02.生物技术(SW) 03.医药高新技术(YY) 04.新材料(CL) 05.先进制造(ZZ) 06.农业高新技术(NY) 07.能源与节能(NJ)08.海洋与资源环境(HZ) 09.社会发展及其他(SF)学科分类 (填写国家自然基金分类代码)项目申请经费 0 万元所在单位配套经费 0 万元经费支出预算设备费 0 万元国际合作与交流费 0 万元材料费 0 万元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 0 万元测试化验加工费 0 万元燃料动力费 0 万元劳务费 0 万元差旅费 0 万元专家咨询费 0 万元会议费 0 万元其他 0 万元其他研究人员情况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职务工作单位项目中分工 立项依据(2000字以内) 1、研究意义素问上古天真论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指出了情志内伤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原因。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精神紧张程度亦随之增高,情志失常导致的疾病日渐增多,慢性胃炎就是其中之一。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属中医学的“胃痞”、“胃脘痛”、“腹胀”、“嘈杂”等范畴,其发病多与七情失和有关。现代医学中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但从近年来医学研究看,普遍认为精神压力、生活方式等因素是慢性胃炎发病的主要原因,胃肠道症状患者多有情志异常的病因病史,或与情志异常同时发生。当机体处于高度精神紧张或应激状态时,可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神经内分泌、神经生化学、免疫功能和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及胃肠运动异常,并减弱胃十二指肠黏膜抵抗力,增加胃黏膜损伤的可能性。胃肠运动功能完整的信息系统是由信号分子(如脑肠肽)、信号接受系统(如脑肠肽受体)和细胞内信号传导系统共同组成。在神经系统方面,胃动素(MTL)等脑肠肽对胃肠壁内的胃肠ICC细胞激发的胃肠道自发性节律性收缩进行化学调控,直接参与肠神经系统(由肠肌间神经丛、黏膜下神经丛及其神经纤维组成)介导的肠平滑肌自主运动的调节。某些脑肠肽,如血管活性肠肽(VIP),还作为胃肠道肽能神经纤维的神经递质对胃肠运动进行调节。此外,脑肠肽还可在中枢水平调节胃肠运动,如P物质(SP)、生长抑素(SS)等在中枢注射可影响胃肠传输及胃肠运动方式。另外,脑肠肽在生理刺激下释放,以内分泌方式影响胃肠运动,整个胃肠道是一个巨大的内分泌器官,脑肠肽或存在于胃肠道内分泌细胞,或存在于胃肠神经系统,或同时存在于二者之中,从而以内分泌、旁分泌及神经分泌方式发挥着胃肠调节作用.当前,在慢性胃炎证型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对肝郁在慢性胃炎发病中的重要意义也越来越重视,但尚未见到从肝郁角度结合病证动物模型进行的胃肠运动完整信息系统的实验研究,也缺乏从宏观表征到微观指标的综合研究。正是基于此,本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临床常见病慢性胃炎,依据“七情失和,肝气郁滞,影响脾胃”的中医理论,以慢性胃炎肝郁证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基于胃肠运动完整的信息传导系统,动态观测其外在表征、胃黏膜病理的变化,并检测胃黏膜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及其受体(MTLR、SSR、VIPR)、胞内信使物质(cAMP、cGMP、IP3)的表达,并确定慢性胃炎肝郁证大鼠模型在外在表征、胃黏膜病理及脑肠肽等方面的特征性指标,从而部分阐明慢性胃炎肝郁证的发病机理,为建立慢性胃炎肝郁证动物模型评价标准,揭示慢性胃炎肝郁证实质提供依据。2、国内外研究现状1833年William Beaumonut在研究中率先提到“凡是压仰或者干扰神经系统的恐惧、愤怒都可引起胃分泌的抑制和明显延缓胃的消化和排空”。1897年美国生理学家WBCannon在实验研究中观察到情绪对胃运动的影响,首先提出大脑与胃运动联系的概念。本世纪初Cannon叙述过一只雄猫当发怒时,其胃的运动就停止,当安静后胃的运动又恢复。1931年美国的VonEuler和Gaddum发现,在脑和小肠提取物中都含有一种活性相同的物质,它能刺激兔离体空肠平滑肌收缩,并以其白色粉末的性状命名为P物质。这是第一次在脑和肠同时发现的生物活性肽。近年来发现,一些胃肠肽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作为神经递质或调质从神经末梢释放出来发挥作用;而原来认为只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肽在消化道中也被发现。这种双重分布的肽被统称为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如胆囊收缩索(cholecystokinln,CCK),胃动素(motilin,MTL)、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P物质(substance P,S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等。研究表明,MTL是一个含有22个氨基酸的多肽,其分泌细胞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和上段空肠。SP是11个氨基酸组成的肽,其分泌细胞分布于全部胃肠道。两者是兴奋性胃肠激素,具有兴奋胃肠平滑肌的作用,尤其是十二指肠和空肠。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2者血浆浓度升高,表明2者的释放是通过胆碱能神经通道调节的。SS是一个含14个氨基酸的多肽。VIP是一个直链28肽。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外周循环中的VIP浓度升高。2者属于抑制性胃肠激素,具有抑制胃肠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SS还能抑制胃蛋白酶和胃泌素等各种胃肠激素的分泌。SS的释放受迷走神经、胆碱能、肾上腺素能以及组织因子的调节。这4种激素具有较强的兴奋或抑制胃肠平滑肌的作用。胃肠道存在的肽类物质,它们可在中枢水平直接参与对饮食、睡眠、激素释放及消化系统功能的调节,调控着胃肠运动的收缩与舒张。胃肠运动完整的信息系统是由信号分子(如脑肠肽)、信号接受系统(如脑肠肽受体)和细胞内信号传导系统共同组成。慢性胃炎的发病与胃肠道生物活性肽的失衡密切相关。而情志因素对其有何影响?慢性胃炎肝郁证模型中脑肠肽的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与应用上已有40多年历史,至今已建立了百余种证的动物模型。在中医“证”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西医 “病” 的动物模型,建立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其既有西医疾病的特点,又有中医证候的特征,在证候生物学基础未阐明的情况下,是较理想的研究模式。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对慢性胃炎及肝郁证的造模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动物模型已趋成熟。通过建立慢性胃炎肝郁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对探讨慢性胃炎肝郁证的发病机理及诊断指标,解决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所遇到的机理、疗效等关键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3、本项目创新之处首创采用氨水与夜间束缚相结合,单因素、分时段影响大鼠饮食活动的慢性胃炎肝郁证造模的新方法。并基于完整的胃肠运动信息传导系统,将宏观观察(外在表征、胃黏膜病理)与微观分析(胃组织脑肠肽及其受体、胞内信使物质)相结合,动态观测,以期从胃黏膜局部分子水平探讨慢性胃炎肝郁证的发病机理。4、主要文献及出处1周吕,柯美云.神经胃肠病学与动力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5.2萧树东,许国铭.中华胃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3Sam AH, Troke RC, Tan TM,et al.The role of the gut/brain axis in modulating food intake. Neuropharmacology,2011(10):21.4杨国红,林中军,刘卫红.胃胀舒合剂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排空及血浆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8,16(6):381.5谭永振,文小敏,陈佩婵,等.清香散对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P物质、生长抑素含量的影响J.中药材,2008,31(10):1526.6周吕,袁勃,田瑞,等.Cajal间质细胞介导胃动素兴奋胃起搏区运动的作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1,21:84-85.7王志荣,魏红山,李定国.假性肠梗阻.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2000,20:150.8Aziz Q, Thompson DG. Brain-gut axis in health and disease. Gastroenterology, 1998,114:559-578.9 Mihaljevi S, Katici M, Krznari Z, Dmitrovi B, et al. The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t morphological changes on gastric mucosa on somatostatin cell number in antrum mucosa and serum somatostatin. Coll Antropol,2011,35(1):5-8.10方肇勤.大鼠/小鼠辨证论治实验方法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11Sipos G, Sipos P, Altdorfer K,etal. Correlation and immunolocalization of substance P nerve fibers and activated immune cells in human chronic gastritis.Anat Rec (Hoboken). 2008,291(9):1140-8. 主要研究内容(2000字以内) 本研究在以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疾病模型证候化”的指导思想,在慢性胃炎造模的基础上,参照中医传统病因病机,建立了慢性胃炎肝郁证大鼠模型。动态观测比较慢性胃炎组、肝郁组、慢性胃炎肝郁证组及正常组外在表征、胃黏膜病理、脑肠肽及其受体、胞内信使物质的表达,探寻其变化规律,揭示宏观病理表现与微观指标变化的内在联系,部分阐明慢性胃炎肝郁证的发病机理。1 观测慢性胃炎肝郁证大鼠模型外在表征、胃黏膜病理的变化规律。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黏膜再生并使结构发生改建,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临床上接受胃镜检查者约8090属于本病。临床依据内镜下的表现,将慢性胃炎常分为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中医学中肝郁气滞,影响脾胃是慢性胃炎发病的主要病机。本研究中的动物模型肝郁证候辨识以四诊信息为依据,其主要体现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造模和评价过程中,以动物的外在表现作为衡量模型的关键指标。在充分考虑大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的基础上,拟定大鼠外在表征观测与评分表,其中包括体重、活动、反应、两目、皮毛、食量、饮水、粪便等8项指标。采用动态观测的方式,每周记录1次。通过动态观测慢性胃炎组、肝郁组、慢性胃炎肝郁证组及正常组外在表征、胃黏膜病理变化规律。2 观测慢性胃炎肝郁证大鼠模型胃黏膜脑肠肽、脑肠肽受体及胞内信使物质的变化规律。整个机体完整的信息系统中,脑肠肽作为大分子化学信号分子,在胃肠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其在不同环节的信号传导出现异常,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异常。脑肠肽的紊乱与胃肠功能障碍关系密切,二者互相影响。本研究基于完整的胃肠运动信息系统,从信号分子(如脑肠肽)、信号接受系统(如脑肠肽受体)和细胞内信号传导系统三个方面,针对慢性胃炎肝郁证动物模型,动态观测胃黏膜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受体胞内信使物质(cAMP、cGMP、IP3)的表达,探寻其变化规律,阐明慢性胃炎肝郁证的发病机理。3 分析慢性胃炎肝郁证大鼠模型外在表征、胃黏膜病理与脑肠肽受体及受体后信号传导异常的相关性。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1500字以内) 1研究方法 1.1.实验动物与分组选用体重160200g的Wistar大鼠112只,雌雄各半。在不施加处理因素时均自由饮水及进食,动物饲养每天给予标准颗粒饲料。实验观察室为开放式,无特殊病原体的通风环境,温度、照明、噪音、换气等条件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每日定时清洁。适应性喂养3天后,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正常组、病证组(慢性胃炎肝郁证造模组)、胃炎组(慢性胃炎造模组)、肝郁组(肝郁证造模组)。1.2慢性胃炎造模胃炎组、病证组大鼠,每天以0.02%氨水作为饮用水给大鼠自由饮用。同时每隔7天,给大鼠灌服1%氨水(10ml/kg)1次,连续13周。1.3肝郁证造模造模方法参照文献并结合大鼠活动规律加以改造:从第10周开始,将病证组、肝郁证组大鼠装入自制束缚筒中(束缚筒直径56cm,长20cm可调节,PET材质,前端留通气孔,后端为开关闸门,另用医用棉球塞于后端,以调节束缚强度)限制其自由活动,第1日上午7:00起束缚4小时,以后每1日增加束缚20 min,并逐渐增加棉球量以加大束缚强度,通过增强束缚强度和时间消除大鼠对应激的耐受性。束缚2周后,改为每日23:00至第二日6:00,以后每日增加束缚20 min,并逐渐增加棉球量,造模时间共计6周。1.4标本采集分别在9周、11周、13周、15周,禁食12h,用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打开腹腔,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分离血清。处死大鼠,分离鼠胃,取胃沿胃大弯剪开,以含0.1%DEPC的PBS洗净后,平置于器皿,肉眼观察胃黏膜变化。然后,取胃体、胃窦组织黏膜各约1.51.5cm大小的胃组织两块。若有炎症黏膜,优先取黏膜周围的胃组织。取后将胃组织迅速浸入4%多聚甲醛(以0.1M PBS配制,含0.1%DEPC,pH7.4)中固定。1.5指标观测方法1.5.1大鼠外在表征观测与评分在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拟定了体重、活动、反应、两目、皮毛、食量、饮水、粪便等8项指标进行分级评分。在9周、11周、13周对大鼠的各个项目进行观察,11周、13周观察同时评分。1.5.2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检测采用常规HE染色的方法,取4%多聚甲醛固定的胃粘膜组织标本常规脱水,透明,浸蜡,切片,贴片,防脱,二甲苯、梯度酒精脱蜡至水,苏木素染色,盐酸酒精分化,氨水返蓝,伊红溶液浸染,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显微镜下观察胃黏膜的炎症程度。1.5.3胃黏膜脑肠肽(MTL、SS、SP、VIP)、脑肠肽受体(MTLR、SSR、VIPR)胞内信使物质(cAMP、cGMP、IP3)的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法法,操作按试剂盒说明进行。结果判定标准均以细胞核有明确棕黄或褐色着色而胞质不着色为阳性细胞。通过光学显微镜(400倍)观察胃黏膜中MTL、SS、SP、VIP的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视野,用医学图文分析系统分析胃黏膜中MTL、SS、SP、VIP阳性细胞的灰度值。采用RT-PCR测定MTLR、SSR、VIPR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胃黏膜组织cAMP、cGMP的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胃组织IP3的含量。2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样本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样本比较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技术路线Wistar大鼠112只肝郁组(32)病证组(32)胃炎组(32)正常组(16)15动物造模正常饲养9、11、13、15周各处死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