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音乐》配套唱片.doc_第1页
《聆听音乐》配套唱片.doc_第2页
《聆听音乐》配套唱片.doc_第3页
《聆听音乐》配套唱片.doc_第4页
《聆听音乐》配套唱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聆听音乐配套唱片 CD1轨道 01 作曲 Anonymous 匿名 All the Ends of the Earth 大地的所有尽头 (将看到 我们救世的上帝)02:27 注: 格里高里圣咏 中世纪修道院僧侣日常诵经演唱的轨道 02 作曲 Hildegard 【德国】中世纪女作曲家 宾根的希尔德加德(1098-1179) 曲目 O Greenest Branch 03:33 献给圣母的歌(O Virdissima Virga)(原文为:哦,最苍翠的枝叶) 英文的翻译让我比较伤脑筋啊。这时候的作品基本上都还是拉丁文吧,因为宗教改革还没开始,德国宗教改革后,路德派宗教音乐歌词开始用德语了。这个作者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好奇之下一看,果然是修女,也许是这些年女性音乐学发展蓬勃之下,教材里面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女性作品了吧。 轨道 03 作曲 Leoninus 【法国】莱奥南 or 莱奥宁(1163-1190) 曲目 All the Ends of the Earth 02:28中世纪巴黎圣母院乐派的代表人物轨道 04 作曲 Machaut 【法国】马肖 (约1300-1377) 曲目 Kyrie of the Mass of Our Lady 圣母颂弥撒曲 1346?之慈悲经05:39 中世纪末期“新艺术”在法国的代表人物轨道 05 作曲 Countess of Dia 又名伯爵夫人比阿丽茨 Beatritz or Beatriz de Dia(1140-约1175)曲目 I Must Sing 01:5412至13世纪盛行于法国普罗旺斯的抒情诗浪潮中也出现了女性的身影,史传有20余名女性游吟诗人的作品,其中伯爵夫人比阿丽茨(Beatritz of Dia)和卡斯特罗萨(Castelloza)的诗歌以展现热烈、自主的爱情观而著称。参考资料:/wiki/Beatritz_de_Dia/f?kz=319173504轨道 06 作曲 Dufay 【法国】迪费(约1400-1474)曲目 This Month of May 五月(约1440创作) 03:05法国-弗莱芒作曲家,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过渡期的代表性作曲家,属于“勃艮第学派”。轨道 07 作曲 Anonymous 匿名 曲目 The Spanish Tune 西班牙曲调 02:13轨道 08 作者 Josquin 【法国】若斯坎 (约1440-1521) 曲目 Ave Maria 圣母颂4:40圣母颂很多,很多人都写过。若斯坎是文艺复兴早期最有成就的作曲家。轨道 09 作曲 Palestrina 【意大利】帕莱斯特里那(约1525-1594) 曲目 Sanctus of the Mass: Eternal Gifts of Christ 弥撒曲之圣哉经:基督永恒的礼物02:06帕莱斯特里那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的典范,“模仿风格”16世纪复调音乐的主要成分的终极大师轨道 10 作曲 Weelkes 【英国】威尔克斯(约1575-1623) 曲目 As Vesta Was from Latmos Hill Descending(1601)女灶神从拉特莫斯山下来的时候03:21这是收入奥里安娜的胜利中的一首多彩的六声部牧歌,作曲技巧高超。轨道 11 作曲 Monteverdi 【意大利】蒙特威尔第 曲目 Orfeo, Toccata 托卡塔(一种器乐体裁) 选自歌剧奥菲欧01:29蒙特威尔第是意大利跨越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2种时期的主要音乐题材都很那首,歌剧出现于1600年,也是巴洛克时期开始的标志,他的奥菲欧是非常重要的作品,题材是根据神话传说改编。轨道 12 作曲 Monteverdi 【意大利】蒙特威尔第 (1567-1643)曲目 Orfeo, Act II, Recitative, Arioso 歌剧奥菲欧第二幕 宣叙调,咏序调 03:10recitative 宣叙调在歌剧的中主要用来叙事,用接近歌词语调本身的音调来创作。而咏叹调aria用来抒情,是就是曲调的意思,著名的咏叹调有时候经常被当成独立的一首歌曲来演唱。宣叙调在歌剧(或清唱剧)中用于人物对话和剧情发展,其旋律接近于朗诵,咏叹调用来抒发人物感情并表现演唱技巧,音乐优美华丽,音域较宽。而叙咏调arioso介于上述两种形式之间。轨道 13 作曲 Monteverdi 【意大利】蒙特威尔第 曲目 Orfeo, Act III, Powerful spirit 歌剧奥菲欧第三幕 03:26轨道 14 作曲 Strozzi 斯特罗齐(1619-1677)曲目 I want to die 01:42芭芭拉斯特罗齐,当年跟美蒂奇家族起名的斯特罗齐家族的某个私生女,意大利巴洛克时期的歌唱家与作曲家。轨道 15 作曲 Purcell 【英国】普赛尔 or 珀赛尔(1659-1695)曲目 Dido and Aeneas, When I am laid in earth 歌剧狄朵与爱涅阿斯(1689)第三幕片段 当我埋入黄土之后04:04珀赛尔时期的英国音乐非常繁荣,此后英国音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本土作曲家拿不出像样的作品跟欧洲大陆的匹敌。轨道 16 作曲 Lully 【法国】吕利(1632-1687) 曲目 Overture to Armide 歌剧阿尔米德序曲 02:28法国路易十四的御用作曲家,奠定了法国歌剧的基础。轨道 17 作曲 Corelli 【意大利】科雷利(1653-1713)曲目 Trio Sonata in C major C大调三重奏鸣曲 05:52巴洛克时期的奏鸣曲不等同于古典ZY时期的奏鸣曲,表现在音乐结构上。 轨道 18 作曲 Vivaldi 【意大利】维瓦尔第 曲目 Violin Concerto in E major (the Spring), I 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春第一乐章(古典名曲四季第一部分)03:28维瓦尔第是一个巴洛克晚期的红发神父,他的资料也不算太少,这个曲子非常非常地有名,大部分人都应该在某种场合听到过,出名到曾经被国外某次评选为最讨厌的古典名曲,其实是一组非常好听生动的乐曲,当然大餐天天吃也有腻味的时候。 轨道 19 作曲 Bach 【德国】巴赫(1685-1750 ) 曲目 Organ Fugue in G minor 管风琴曲 g小调赋格04:13巴赫在德国是一个大型的音乐家族,不过,当我们狭义的说起巴赫的时候指的是号称“音乐之父”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去世后标志音乐上巴洛克时期结束,巴赫的几个儿子也相当出名,对于德奥的众多后备音乐家也有一定影响。 轨道 20 作曲 Bach 【德国】巴赫 曲目 Brandenburg Concerto No.5, I 布兰登堡协奏曲 第五号 第一乐章 09:47这边的主奏乐器之一是羽管键琴,即古钢琴的一种。网络上关于布兰登堡协奏曲的介绍非常多,大家可以搜索一下。 轨道 21 作曲 Bach 【德国】巴赫 曲目 Awake, a Voice Is Calling, I 教堂康塔塔 作品号BWV140 醒来吧(1731)第一首醒来吧,一个声音在高喊 07:19根据马太福音的歌词写的康塔塔,康塔塔是一种题材,不同时期不一样的解释,有世俗的也有宗教的,这个显然是宗教的。Wachet auf, ruft uns die Stimme, BWV 140, also known as Sleepers Wake, is a church cantata by Johann Sebastian Bach, written in Leipzig for the 27th Sunday after Trinity and first performed on November 25, 1731. 引自wiki巴赫的第一百四十号康塔塔,全名为醒来吧,一个声音在高喊,一般称作醒来吧。这首康塔塔系为三一节后第二十七个星期天而创作,这一天的福音书(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1-13节)讲述了10个少女拿着灯半夜去迎接新郎的故事。这10个少女中,5个聪明的准备了灯油,另5个愚笨的没有准备;新郎来了,没准备的5人去买油灯,回来时天国的大门已经关上了。巴赫为这一天的布道,选择菲力普尼克莱(1556-1608)所作的赞美诗醒来吧,一个声音在高喊作为他创作的基础。聆听音乐配套唱片 CD2 轨道 01 作曲 Bach 【德国】巴赫 (1685-1750) 曲目 Awake, a Voice Is Calling, IV 教堂康塔塔 作品号BWV140 醒来吧(1731)第四首 轨道 02 作曲 Bach 【德国】巴赫 (1685-1750) 曲目 Awake, a Voice Is Calling, VII 教堂康塔塔 作品号BWV140 醒来吧(1731)第七首 轨道 03 作曲 Handel【英籍德裔】亨德尔(1685-1759) 曲目 Water Music, Minuet and Trio 水上音乐之小步舞曲与三声中部 轨道 04 作曲 Handel【英籍德裔】亨德尔(1685-1759) 曲目 Messiah, Rejoice greatly 清唱剧弥赛亚之无比的喜悦,哦,锡安山的女儿们!全名是Rejoice greatly oh daughters of Zion 女高音声部演唱,是第一部分第18段。第一部分:耶稣降临的预言和他的诞生(21曲)Zion的含义是1. 原意:耶路撒冷的一个迦南要塞,后指锡安山、耶路撒冷、以色列的土地,犹太人,天国,神权政治,基督教会这首作品的歌词Rejoice greatly, O daughter of Zion! Shout, O daughter of Jerusalem! Behold, thy King cometh unto thee! He is the righteous Saviour, and He shall speak peace unto the heathen. 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实行拯救。他必向列国讲和平。/wiki/弥赛亚_(亨德尔) /wiki/弥赛亚 轨道 05 作曲 Mozart【奥地利】莫扎特(1756-1791) 曲目 The Marriage of Figaro,Se vuol ballare ( If you want to dance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咏叹调 如果你想要跳舞,伯爵老爷 (1786)费加罗婚礼是莫扎特流传最广的歌剧之一,也是他意大利语歌词的三大喜歌剧(也有教材翻译成趣歌剧)之一(还有女人心、唐璜,著名的魔笛才是用他的母语德语歌词创作的),里面的不少唱段(独唱和二重唱)都是声乐经典作品,是声乐学生的必修,也音乐会上常见的曲目。第一幕第一场 费加罗和苏珊娜(分别是伯爵与伯爵夫人的仆人)快要结婚了,伯爵为了显示自己的英明,假装放弃对苏珊娜的初夜权,但其实一直很不甘心,苏珊娜提醒费加罗之后,他一开始有所忧虑,但很快就显示出一种非常振奋的样子“如果你想要跳舞,伯爵老爷”,“如果你干坏事,我不能跟你善罢甘休”。 轨道 06 作曲 Mozart【奥地利】莫扎特(1756-1791) 曲目 A Little Night Music, I 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1787)G大调弦乐小夜曲(德文:Serenade fr Streicher in G-Dur,常被称为Eine Kleine Nachtmusik),又称“第13号小夜曲”,是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的著名作品,写于1787年。莫扎特一生共写有十三首小夜曲,这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也是莫扎特全部小夜曲中唯一用弦乐演奏的,所以通常被称作弦乐小夜曲。作品共分四个乐章,好像一部小型交响曲。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结构。这一乐章具有进行曲风格,开始是四小节号角特征的引子乐句,G大调、4/4拍子。呈示部主部主题清新欢畅、情绪饱满,连续出现颤音,更显得生机勃勃。副部主题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节奏鲜明,旋律流畅优美,以连奏和断奏的音型交替出现,4/4拍子。副部的第二部分是连续反复的颤音和断奏,蕴涵着一种自得其乐的情绪。展开部非常短小,主要是本乐章引子乐句、副部主题第二部分颤音和断奏音型的展开。再现部按奏鸣曲式结构原则,副部主题的调性由属调转为主调,其它都基本是呈示部的再现。最后在短小精干的尾声中结束这一乐章。/wiki/第13号小夜曲_(莫扎特)轨道 07 作曲 Mozart【奥地利】莫扎特(1756-1791) 曲目 A Little Night Music, III 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三乐章(1787)第三乐章 短小、精致的小步舞曲,复三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由明快有力和抒情流畅两种富于对比性的旋律构成,G大调、3/4拍子。中间部柔和甜美,象是愉快的歌声,它也是由两种富于对比的旋律构成,D大调、3/4拍子。轨道 08 作曲 Haydn【奥地利】海顿(1732-1801) 曲目 Symphony No. 94, III 第94交响曲第三乐章(1791)海顿号称交响乐之父,弦乐四重奏,很多现在看来古典音乐的主要体裁形式都是在海顿的创作中奠定了基础。第94号交响曲(G大调第94号交响曲,Symphony No.94 in G Major)是约瑟夫海顿十二首伦敦交响曲的第二首,写于1791年,于1792年3月23日在伦敦汉诺威广场音乐厅首演。因为第二乐章里力度戏谑的强烈变化,所以作品又名惊愕交响曲(the Surprise Symphony)。III. 小步舞曲:很快的快板(Menuetto: Allegro molto)十分轻快的小步舞曲形式,共分两个乐段,每段各重复一遍,中间的称中段,同样由两个乐段组成,也各自重复一遍。在中段里,小提琴和低音管演奏出非常奇怪像耍杂技般的旋律,它们在第二段中做了一点变化。最后再回到原先的小步舞曲旋律后,结束。/wiki/第94號交響曲_(海頓)轨道 09 作曲 Mozart【奥地利】莫扎特(1756-1791) 曲目 Horn Concerto, K. 495 第四圆号协奏曲,作品号K.495第三乐章(1786)莫扎特的作品在任何一个创作领域都必属精品,他的圆号协奏曲也不例外。K495是莫扎特的圆号协奏曲第四首,降E大调。虽然这是一个严肃音乐作品,但这个曲子莫扎特在创作时并不忘调侃他的朋友及世交圆号演奏家Joseph Leutgeb,音乐的主题表面上像一个猎歌的号角声,但又有点像一个说话喋喋不休的人。莫扎特的圆号作品都是为他而写的,从莫扎特的圆号作品能瞥见圆号演奏家Joseph Ignaz Leutgeb的艺术天分,据说在当时圆号是很难演奏的。在莫扎特逝世一年后,约1792年,Leutgeb也停止了演出。据说,莫扎特的这位圆号朋友,认为自己嘴唇太厚影响演奏,所以自己动了个“手术”,结果,之后就再也演奏不成了。III. Rondo (Allegro vivace) 6/8拍,第三乐章 回旋曲活泼的快板(回旋曲,一种曲式音乐段落由ABACADA一个主要旋律部分要多次重复出现,其他几个次要部分插入其中,在回旋曲中主要部分起码要反复三次以上,所以新的次要部分起码要有两个。回旋曲独立乐曲作品也可以加上序曲、中间过渡、结尾等,但主要部分为回旋曲式。)轨道 10 作曲 Mozart【奥地利】莫扎特(1756-1791) 曲目 Symphony No.40 in G minor, I g小调第40交响曲 第一乐章(1788)g小调第40号交响曲,K550,是莫扎特创作的音乐作品,现存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于1788年7月25日在维也纳完成。而第2版本则介乎1788年至1791年。本曲与第39号及朱庇特交响曲均属同时期的创作。在现存莫扎特交响曲中,只有两首用以小调写成的。分别是第25号及本曲,无独有偶,两首均以g小调写成。另外,本曲亦是其中一首最为世人所认识的音乐作品,堪称是作曲家的其中一首代表作,它与贝多芬的第5号交响曲均被视为演奏次数和灌录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该曲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Molto allegro),2/2拍,奏鸣曲式,的主题非常有名,甚至有台湾的流行组合S.H.E将其填词不想长大。估计不少人熟悉这个旋律。/wiki/第40號交響曲_(莫扎特) 轨道 11 作曲 Haydn【奥地利】海顿(1732-1801) 曲目 String Quartet, the Emperor, II 弦乐四重奏皇帝 第二乐章 轨道 12 作曲 Mozart【奥地利】莫扎特(1756-1791) 曲目 Piano Concerto in A major, I A大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轨道 13 作曲 Mozart【奥地利】莫扎特(1756-1791) 曲目 Overture to Don Giovanni 歌剧唐璜序曲(1787)唐璜(Don Juan)是一名西班牙家传户晓的一名传说人物,以英俊潇洒及风流著称,一生中周旋无数贵族妇女之间,在文学作品中多被用作“情圣”的代名词。这部歌剧是用意大利语演唱,于是唐璜的名字也就改成了Don Giovanni。歌剧成功表现了唐璜性格上的丑陋却不失生命活力的多元特点。歌剧唐璜将生活与哲理的因素糅合在一起,着重于人物的心理刻划,它为十九世纪蓬勃发展的音乐心理戏剧开创了先例。序曲用奏鸣曲形式写成,引子篇幅较长,几乎完整地引用歌剧终场司令官石像在唐璜的晚宴上出现时的音乐。引子主题开头威严可畏的和弦,描写石像沉重的步履;中提琴上的不安进行,表达了唐璜因石像的出现一时呆然若失及预感不妙的神情。之后音乐的特性变得越来越凶险,越来越见悲剧性,当它达到极度紧张的时刻,音乐逐渐地平静下来,好像消融在太空中一样。呈示部出现唐璜乐天和玩世不恭的形象,第一主题充满生命力和火热的情绪,是乐观和愉快的形象。但是,第二主题的形貌有了明显的对比,反映了唐璜的性格矛盾。序曲的后部主要以第二主题为基础,依然是固执而有威胁性的动机同轻浮、胡闹的动机的对置。开头陈述时那种轻快和辉煌效果逐渐被坚决和猛烈的音响排挤掉,调性色彩和配器变得更紧张。在再现部之后并没有独立的结尾,音乐变得越来越清澈,后来它像留在新的调性 F大调的属和弦上,不知不觉地把音乐转入歌剧的序幕,使序曲同歌剧直接联系在一起。歌剧简介/wiki/唐喬望尼.mo/fam/12/PrgDespC.asp?prgid=152/wiki/唐璜 轨道 14 作曲 Mozart【奥地利】莫扎特(1756-1791) 曲目 Don Giovanni, Nottee giorno faticar 歌剧唐璜莱波雷洛的咏叹调我一天到晚辛苦和唐璜、安娜三重唱杀了我也决不离开(1787)第一幕 第一场骑士长宏伟壮丽的宅邸庭院,开头2个曲子 莱波雷洛是唐璜的仆人,他在院子里踱来踱去,“我日夜侍奉老爷,忍受着风和雨 ,吃睡不如意,我真想成为绅士,再也不做用人差事,老爷在房中寻欢作乐,我却在外面监视哨兵。”之后唐璜被安娜抓住胳膊后,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面孔,从房中跑了出来,三重唱的歌词是从安娜“杀了我也决不离开”开始的,唐璜唱的是“如果被人认出我是谁,那还了得?!暗中惊呆的莱波雷洛唱道:“这简直是胡闹”。 轨道 15 作曲 Mozart【奥地利】莫扎特(1756-1791) 曲目 Don Giovanni, La ci darem la mano 歌剧唐璜唐璜与采琳娜二重唱让我们携手同行(1787)这是一首在歌剧二重唱里面的精品,流传甚广,充分发挥了莫扎特的旋律天才,是最美的二重唱之一。选自歌剧唐璜第一幕第三场,唐璜在乡村旅店见到了已经订婚的采琳娜村里最美的姑娘和她爱吃醋的未婚夫马塞托,唐璜利用其自己贵族身份对2人软硬兼施,带走了采琳娜,在单独相处时勾引她,说要带她去自己的别墅结婚,一开始采琳娜还顾及与马塞托的婚约,但是在甜言蜜语之下,很快跟唐璜眉来眼去,唐璜:“问去还是不去”,采琳娜答应“那就去吧”。然后唱起了这段充满幸福感的二重唱,共有三遍。也是歌剧中花花公子勾引良家妇女的典型作品。聆听音乐配套唱片 CD3音轨 01 作曲 Beethoven 【德国】贝多芬 (1770-1827) 曲目 Pathetique Sonata, I 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贝多芬的地位非常高,号称乐圣,是古典ZY集大成和又开创浪漫ZY的先河,前后经历了音乐史上的2个年代。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钢琴曲目中有新约全书的称号,旧约全书是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最有名的奏鸣曲之一,钢琴奏鸣曲一般3乐章。音轨 02 作曲 Beethoven 【德国】贝多芬 (1770-1827) 曲目 Symphony No.5, I 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音轨 03 作曲 Beethoven 【德国】贝多芬 (1770-1827) 曲目 Symphony No.5, II 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二乐章音轨 04 作曲 Beethoven 【德国】贝多芬 (1770-1827) 曲目 Symphony No.5, III 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三乐章音轨 05 作曲 Beethoven 【德国】贝多芬 (1770-1827) 曲目 Symphony No.5, IV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四乐章这曲子太有名了,大部分人听过,请自行搜索资料吧!交响曲一般4个乐章。快乐章,慢乐章,舞曲乐章,快乐章/wiki/命运交响曲音轨 06 作者 schubert 舒伯特(Franz Schubert,奥地利作曲家) 曲目 erlking 魔王音轨 07 作者 R. Schumann 【德国】罗伯特舒曼(1810-1856) 曲目 Dedication 艺术歌曲献词罗伯特和克拉拉是一对音乐伉俪,罗伯特舒曼曾是克拉拉父亲的学生,2人不顾家长反对而结婚,婚后非常恩爱,但后来罗伯特发疯死在精神病院,留下克拉拉和一堆孩子。在舒曼的新婚的1年,灵感爆发,创作了100多首歌曲。音轨 08 作曲 C. Schumann 【德国】克拉拉舒曼 曲目 If You Love for Beauty 德文名字Liebst du um Schonheit艺术歌曲如果你慕色而恋克拉拉在世主要以钢琴演奏家著称,在丈夫死后主要一直推广舒曼的作品而努力,把自己的作曲才能放置于次要地位,否则以她从小的环境和音乐天赋,应该有机会创作更多的作品。If you love for beauty, Oh, do not love me! Love the sun, She has golden hair! If you love for youth, Oh, do not love me! Love the spring; It is young every year! If you love for treasure, Oh, do not love me! Love the mermaid; She has many clear pearls! If you love for love, Oh yes, do love me! Love me ever, Ill love you evermore!音轨 09 作曲 Berlioz 【法国】柏辽兹(1803-1869) 曲目 Symphonie fantastique, V 幻想交响曲第五乐章 “女巫安息日夜会之梦”事实证明甩掉作曲家的女人,会被作曲家记恨一辈子,柏辽兹为了一个女人创作了幻想交响曲,在第一乐章中,追求的女人还是美女,到了最后一个乐章,不但是前面乐章女主人公被杀的升级,女主人公被彻底丑化变成了一个女巫。柏辽兹是19世纪标题音乐的倡导者,创造了“固定乐思”的作曲手法。幻想交响曲是他代表作。音轨 10 作曲 Mendelssohn 【德国】门德尔松(1809-1847) 曲目 Overture to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仲夏夜之梦序曲著名的2首婚礼进行曲之一的作者,而那首婚礼进行曲也是选自于仲夏夜之梦 音轨 11 作曲 Chopin 【波兰】肖邦(1810-1849) 曲目 Mazurka in B major B大调马祖卡马祖卡是一种波兰舞曲,3拍子,通常重音出现在第二第三拍。肖邦是为钢琴而生的天才钢琴家2010年是他的200周年诞辰,去年活动很多。音轨 12 作曲 Chopin 【波兰】肖邦(1810-1849) 曲目 Nocturne in C minor c小调夜曲虽然夜曲的体裁不是肖邦的发明,但是肖邦将夜曲的地位提升为一种重要的钢琴作品题材。聆听音乐配套唱片 CD4 音轨 01 作曲 Liszt 曲目 Transcendental Etude No.8, Wild Hunt 超技练习曲 第八首狩猎学过钢琴的人都知道车尔尼练习曲,而号称“钢琴之王”李斯特曾拜师于车尔尼门下,他后来写了很多炫技的作品,他的超技练习曲就是先给以前的老师车尔尼的,技术上超越了以往所有的作品,尤其是曾经的第二版,那根本不是普通人可以想象的,后来因为太过头了,又有了现在的第三版。 音轨 02 作曲 Verdi 【意大利】威尔第(1813-1901) 曲目 La traviata, Un di felice 男女主人公的二重唱幸福的一天/那幸福的日子歌剧茶花女(1853) 音轨 03 作曲 Verdi 【意大利】威尔第(1813-1901) 曲目 La traviata, Ah, forse lui 女主人公薇奥莉塔的咏叹调他也许是我渴望见到的人(1853) 音轨 04 作曲 Verdi 【意大利】威尔第(1813-1901) 曲目 La traviata, Follie! and Sempre libera 女主人公薇奥莉塔的咏叹调 第一幕傻瓜,及时行乐(1853) 音轨 05 作曲 Wagner【德国】瓦格纳(1813-1883) 曲目 Tristan und Isolde, Liebestod 伊索尔德的咏叹调爱之死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音轨 06 作曲 Bizet 【法国】比才(1838-1875) 曲目 Carmen, Habanera 女主角卡门的咏叹调哈巴涅拉,选自歌剧卡门卡门是所有法语歌剧中最受欢迎的,而且选段曲调几乎算是精品荟萃,在群众中流传度非常高,所以100多年来一直不断有上演。不过,首演的时候,作品却没有大获成功,作曲家也因此郁郁而终。(好像有很多伟大的作品都是一开始没有得到承认,后来才重新获得应有的地位,但是,不能每一次因为作品没有得到好评就说作品是先锋的,超前的。)我是今天才看到一篇文章说当年比才创作卡门的时候是“引用”了不少西班牙作曲家的音乐,其中哈巴涅拉的音乐来自于塞巴斯蒂安?伊拉蒂尔(Sebastin Iradier或Yradier)为了不引起版权问题,比才在某次出版的时候还特意在哈巴涅拉乐谱上曾注明,此曲源自伊拉蒂尔的原版。参考资料:/note/127157839/ 音轨 07 作曲 Puccini 【意大利】普契尼(1858-1924)曲目 La boheme, Ah, what a frozen little hand 男主角鲁道夫 男高音咏叹调冰凉的小手选自歌剧艺术家的生涯又译为波希米亚人这首曲子是男女主人公的定情曲,非常有名。 音轨 08 作曲 Musorgsky【俄罗斯】穆索尔斯基(1839-1881) 曲目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Promenade 漫步主题选自套曲图画展览会这套曲子原本是穆索尔斯基为钢琴而作的,后来法国作曲家,著名的配器大师拉威尔对这套曲目进行了配器,无论是钢琴原版还是管弦乐版本都经常出现在各类音乐会上。 音轨 09 作曲 Musorgsky【俄罗斯】穆索尔斯基(1839-1881) 曲目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Polish Ox-Cart 波兰牛车选自图画展览会 音轨 10 作曲 Musorgsky【俄罗斯】穆索尔斯基(1839-1881) 曲目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Two Jews, Rich and Poor 两个犹太人,富人与穷人 音轨 11 作曲 Musorgsky【俄罗斯】穆索尔斯基(1839-1881) 曲目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The Great Gate of Kiev 基辅大门选自图画展览会 音轨 12 作曲 Dvorak【捷克】德沃夏克 曲目 Slavonic Dances, Furiant 弗里安特舞曲选自斯拉夫舞曲 音轨 13 作曲 Brahms【德国】勃拉姆斯(1833-1897) 曲目 Symphony No.2, III 第二交响曲第三乐章勃拉姆斯号称德国音乐界的3B之一,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可见勃拉姆斯的音乐地位之高,他的交响曲继承了贝多芬的传统。他年轻时候受到舒曼夫妇的帮助,对其音乐道路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他爱上了舒曼的妻子克拉拉,但克拉拉在舒曼发疯去世之后并未再嫁,勃拉姆斯从此终身未婚。 音轨 14 作曲 Tchaikovsky【俄罗斯】柴可夫斯基(1840-1893) 曲目 Romeo and Juliet 管弦乐序曲罗密欧朱丽叶(1869)序曲 或 前奏曲 到浪漫ZY时期也变成了一种独立的体裁,肖邦就写过一套前奏曲,而柴可夫斯基的这个序曲是管弦乐序曲,和歌剧舞剧的序曲概念有差异,某种程度更接近于交响诗聆听音乐配套唱片 CD5音轨 01 作曲 Mahler 【奥地利】马勒(1860-1911)曲目I Am Lost to the World 艺术歌曲远离尘世在19世纪,艺术歌曲往往是人声与钢琴的二重奏,而马勒的艺术歌曲的伴奏都是交响乐队伴奏,而他的交响乐也经常有人声。马勒的大地之歌艺术歌曲套曲还跟中国古代的唐诗有关系。参考资料:http:/www.dingding.tv/bbs/read.php?tid=1688 防止某天网页打不开什么的,不如把全文贴过来吧。弃绝尘世 马勒的一首艺术歌曲马勒除了气象万千的交响乐之外,还谱写了众多独具特色的艺术歌曲。他的艺术歌曲往往与早期交响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其艺术歌曲也就有助与欣赏他的交响乐,比如第一交响乐的第三乐章中采用了我恋人的蓝眼睛的旋律(详见本人博克中的童谣与失恋编织的荒诞葬礼),第二交响乐的第三乐章采用了圣安东尼对鱼说教的旋律等等。另外他的艺术歌曲更是他个人情感的最直接阐述,传神地表达了马勒的诸多性格,内向厌世,压抑善感,反讽解脱。对于爱好马勒的乐迷来说,这些艺术歌曲是理解认识马勒的一座桥梁。其中有一首被认为是他歌曲创作中抒发情怀最深的歌我迷失在世界里,马勒本人认为此曲写出了自己客居人世而有的最深切的孤独感,他后来自己写道:“这感觉充塞胸臆,直叫人不吐不快,但一到了舌尖就不能再进半寸。”1901年是马勒音乐创作的丰收之年,这年除了第五交响乐的诞生(标志其中期创作的开始),还谱写了七首歌曲,其中就包括了我迷失在世界里,歌词取自德国浪漫诗人吕克特(Friedrich Ruckert,1788-1866)的诗歌。这首作品不仅排遣了马勒心中的厌世愁苦,也反映了他音乐创作时的隔世之感,他曾于1896年写给其红颜知己:“而当我沉浸创作之际,我几乎变成与外在世界切割的死人一样在创作之际,我已不是自己的主人,作曲家必须忍受生产作品的痛苦历程;在产生作品之前,他的脑海里酝酿、建构,专心沉溺于自我的世界,对外在世界而言,他仿佛是一个死人。”由木管开始一段伤感怀旧的眷恋旋律,仿佛梦里几回故乡,歌词缓缓被唱出,淡淡的哀怨,惆怅的韵味,远离人世而独处,听者的心情为之难以排解。最后的“我的爱,我的歌”犹如升华至天堂,其后余音袅绕,飘散在空中久久不逝,好比回眸尘世,只有一丝微风拂过,消失在天边。赫塞:“那种想要去某个地方的渴念,不是远离或逃避,而是一种对故乡的向往;每一条路径都在引领你回家,每一个脚步都是重生,也是死亡。”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 I am lost to the world,Mit der ich sonst viele Zeit verdorben, with which I used to waste so much time,Sie hat so lange nichts von mir vernommen, It has heard nothing from me for so longSie mag wohl glauben, ich sei gestorben! that it may very well believe that I am dead!Es ist mir auch gar nichts daran gelegen, It is of no consequence to meOb sie mich fur gestorben halt, Whether it thinks me dead,Ich kann auch gar nichts sagen dagegen, I cannot deny it,Denn wirklich bin ich gestorben der Welt, for I really am dead to the world。Ich bin gestorben dem Weltgetummel, I am dead to the worlds tumult,Und ruh in einem stillen Gebiet! And I rest in a quiet realm!Ich leb allein in meinem Himmel, I live alone in my heaven,In meinem Lieben, in meinem Lied! In my love and in my song!我被这个世界所迷失,我曾在那里蹉跎多少岁月,它已许久沒有我的音讯,也许它认为我早已死去!对此,我并不在意,无论它是否如此认为我亦无可推卸,对世界来说,我的确不复存活。我已死于这尘世的混浊,並安居在一個宁静的处所!我独居于我的天堂,于我的爱,于我的歌!音轨 02 作曲 Debussy 【法国】德彪西(1862-1918) 曲目Prelude to the Afternoon of a Faun 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德彪西是印象ZY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牧神午后是他乐队作品中的代表作,根据印象派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描绘了牧神在一个炎热夏日的中午,梦见自己和仙女拥抱,然后懒洋洋的苏醒过来,回想梦中的情景,有迷迷糊糊的入了梦乡。马拉美很喜欢这个曲子,对德彪西写信:“你的牧神午后不仅与我的诗篇没有造成什么不和谐,相反,它的微妙、敏感、迷离的衬托,提高了原作。”同名诗作中文版:/view/1551800.htm音轨 03 作曲 Debussy 【法国】德彪西(1862-1918) 曲目Voiles from Preludes, Book I 帆选自曲集前奏曲第一册德彪西写过2套钢琴的前奏曲,这是第一册的第二首,描绘了一幅迷蒙的海景图:几只停泊在海面、来回荡漾的小帆船,飞溅的浪花,向着天边延伸的地平线,还有无尽的静寂。两个声部的距离,都是大三度,这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色彩,仿佛是飘动的印象。音轨 04 作曲 Puccini【意大利】普契尼(1858-1924) 曲目Turandot, People of Peking! 京城的百姓选自歌剧图兰朵普契尼是最著名的歌剧作曲家之一,图兰朵根据西方流传的民间故事改编,我记得我当年在大学图书馆好奇之下借了一本标题是一千零一日的书,据说是一千零一夜的姊妹篇,我记得里面有图兰朵的故事,故事结局也不错,不但最后图兰朵爱上王子,而且本该杀掉的那些没猜对谜语的王子们也被国王偷偷的保护起来,最后释放。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图兰朵还有法国德里布的歌剧拉克美都是以西方男人的视角对东方女性的意淫,要么暴戾,要么无条件顺从,虽然里面都加入了不少东方音乐元素,但是本质上说,从音乐和文化上都没有对东方深入探究。本人并不喜欢这类作品,即使有喜欢的唱段。最近几年中国舞台上特流行的今夜无人入睡就是选自于这部歌剧图兰朵,也是普契尼最后的遗作,没写完,最后的部分是别人续完的。这个唱段是故事一开始,一群百姓簇拥在这里,似乎在等待着什么。终于,一位大臣走出来了,他庄严地宣告: “京城里的百姓们,仔细听好:尊贵的公主图兰朵为召驸马,颁布了谜语三条。凡有意应征者都可前来猜谜,不过,假如他猜不着,那就要把命丧!” 人群里发出一片惊恐的声音。可下面的话才更让人害怕呢: “从波斯来的王子,已经败在公主的谜语下,即刻就要绑赴刑场。” 音轨 05 作曲 Puccini【意大利】普契尼(1858-1924) 曲目Turandot, Lord, please listen! ;柳儿的咏叹调主人,请听我说选自歌剧图兰朵虽然柳儿不是女一号,但是这个曲子却是这部歌剧里最有名的女声的咏叹调,是男主角落难的卡拉夫王子的仆人,当然不是主角的都会早死,柳儿最后为保护王子而牺牲。是被凶悍的“中国公主”图兰朵虐待被逼自杀。音轨 06 作曲 Puccini【意大利】普契尼(1858-1924) 曲目Turandot, Hello, Pang! Hello, Pong! 那儿!庞,那儿!平(Ola, Pang! Ola, Pong!)选自歌剧图兰朵第二幕开始这个曲子的角色是歌剧里面的帝都的三个大臣平、庞和彭(Ping、Peng、Pang,OTZ不知道是不是编剧对中文的韵律产生了好奇了),在讨论宫廷事物,估算王子是否能猜对公主的谜语,然后是办婚礼还是葬礼,什么样的婚礼和什么样的葬礼!音轨 07 作曲 Ravel【法国】拉威尔 曲目Bolero 波列罗舞曲这个曲子从头到尾只有一段旋律,通过不断的变换乐器配器和音量,造成新鲜感,拉威尔是当之无愧的配器大师。音轨 08 作曲 Stravinsky 【俄罗斯】斯特拉文斯基(1882年6月17日1971年4月6日)曲目The Rite of Spring, Introduction 春之祭引子(1913)斯特拉文斯基:20世纪现代音乐的传奇人物,革新过三个不同的音乐流派:原始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序列主义。被人们誉为是音乐界中的毕加索。火鸟之后,逐渐向原始主义靠拢。作品大多为芭蕾音乐。春之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1910年,当斯特拉文斯基刚为佳吉列夫(喜欢芭蕾舞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他,他在芭蕾舞史上地位非常重要)完成了芭蕾舞舞剧火鸟的音乐后不久,他幻想出一个景象那是俄罗斯远古时期的祭祖仪式:“我想像到一个肃穆的异教祭典:一群长老围成一圈坐着,看见一位少女被要求跳舞直至跳死。她是他们用以祭祀春天之神的祭品。”这个剧情到现在的话,也不是每个普通观众可以接受的。1913年,春之祭在蒙田大街的香榭丽舍剧院首演。观众由于这部作品的彻底反传统性而极其不满,几乎在剧场内酿成一场暴动。前面提到了原始主义,因为观众分为了2派观点相向,吵闹甚至大打出手,引起骚乱,而二十岁的斯特拉文斯基跳窗逃逸。这个作品距今快100年了,现在这样的作品已经不再新奇了,但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观众听到音乐史里第一次如此风格的曲子会是什么心情。/wiki/春之祭/wiki/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wiki/The_Rite_of_Spring 这个词条往下看,note的部分可以听到每一段的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