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文言文(打印).doc_第1页
七上文言文(打印).doc_第2页
七上文言文(打印).doc_第3页
七上文言文(打印).doc_第4页
七上文言文(打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人买履(韩非子)1.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参考答案:寓言中的那个买鞋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而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只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的脚的蠢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履( ) 操( ) 度( ) 宁( )3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1鞋子 拿 量长短 宁可。2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3启发人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5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 )( )(2分)A 先自度其足 B 至之市,而忘操之吾忘持度 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C 宁信度,无自信也。 D. 遂不得履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 怡然自得(幼时记趣)E 是吾剑之所从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幼时记趣)6下边句子中,哪一句与“何不试之以足”的句式和语气相同。( )(1分)A求剑若此,不亦惑乎B何事长向别时圆C盖一癞蛤蟆也D谁道人生无再少7翻译句子。(2分)及反,市罢,遂不得履。8谈一谈这个郑人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2分)9你还能说出韩非子的其他两则寓言吗?(2分)5( B )( E )6( B )7等到回来,集市已散,终于没有买到鞋子。8处理问题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或书本上的教条。9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买椟还珠)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1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1)先自度其足do量(长短)(2)吾忘持度d尺寸尺码(3)宁信度d尺寸尺码13、翻译下列句子。郑人有欲买履者,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先自度其足,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而置之其坐。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14.内容: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寓意: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思路: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第二层:通过人物讨论,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人物形象:买履的人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愚蠢的人。刻舟求剑(吕氏春秋)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涉( ) 遽( )是( ) 求(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B至之市,而忘操之。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做代词,代物的:( )做动词用的:( )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1 渡江 急忙 这儿 寻求 。2涉江者 舟3 A、C B 4这儿是我的剑掉落下去的地方。(我的剑是从这儿掉落下去的。)5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6. 内容:讲的是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寓意:用来讽刺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思路: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人物形象:刻舟求剑的人是一个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7、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幼时记趣(沈复)1 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 )于土墙凹凸处( 在 ) 神游其中 ( 想像 )项为之强 ( 僵硬 ) 留蚊于素帐中 (朴素的)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 鞭数十(鞭子)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 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2解释一词多义:之 时有物外之趣( ) 昂首观之( )心之所向( ) 项为之强( ) 观 昂首观之( ) 作青云白鹤观( )以 徐喷以烟 ( ) 以丛草为林( )为 项为之强 ( ) 以虫蚁为兽( )故 故时有物外之趣( ) 温故而知新( )其 常蹲其身 ( ) 神游其中( )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1) 明察秋毫:_。(2)怡然自得:_。(3)庞然大物:_: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译句:_。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_。4翻译下列句子译句:_。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译句:_。5选文第二段写的趣事是_。(只用4个字)6对选文第三段文字意思的理解,有下面两种不同的概括。你赞成哪一种?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1)神游丛草 (2)神游山林答:_。7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8什么是“物外之趣”?答:_ _ _ 。9“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 。10、没有想象就没有神游的感受,请用原文写出第三段中作者想象的句子。答:_ _ 。11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是什么?答:_ _ 。12第四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答:_ _ 。13第二段中“又”的用法应该是:( )表示重复或继续 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 表示转折,有“可是”的意思14第一段与二、三、四段的关系是: 。15文章具体叙述了幼时的几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答:_。16、“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1、 _ 2、_ _ _1(白色的)(鞭打)2的;它,指蚊子;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助词,无实义);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看;景观。 用;把。因;当作。 所以; 旧的。 指自己;它们,指丛草、虫蚁、土砾。3(1)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2)心情舒畅,自得其乐。(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体积极大的东西。(形容极大极大的物体。)4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私,私下里。)夏夜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着群鹤在空中飞舞。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5观蚊如鹤(夏蚊成鹤)。6以神游丛草为好,丛草也值得“神游”,更能体现童趣。选另一答案,言之成理亦可。7物外之趣8即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9细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10、 “以丛草为林凹者为壑.”11写出了“我”的专注,侧面烘托出想象世界的美好。12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13 14总分关系 15两件事,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和富于热情幻想的性格。16鹤立鸡群(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卓然出众。)鹤唳风声(形容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或形容凄凉的景象。)鹤发童颜(白色的头发,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晴空一鹤排云上,黄鹤楼11、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回答)(2分)答: 总起全文,领起下文内容。 12、按照出现的顺序抄出文章中的两个成语。按照要求解释。(2 分)(1)成语: 明察秋毫 在文章中的意思是 形容视力好,比喻目光敏锐,观察力极强,不为假象所迷惑。 (2)成语: 庞然大物 意思是: 形容大而笨重的东西。 13、作者在第二、三、四段中记叙了观察到的哪些“藐小之物”?(2分)答: 蚊虫、丛草、土砾、在草间争斗的小虫。 14、第三段中作者描写“物外之趣”的句子是: 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 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1分)15、第四段中画线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表现了对吞食小虫的虾蟆厌恶和痛恨的思想感情。 7、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2分)(1)余忆童稚时( ) (2)项为之强( )(3)方出神( ) (4)鞭数十( ) 8、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 。(3分)9、翻译下列句子。(4分)(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答: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中。 答: 。10、依据你对文章的理解,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3分)答: 。11、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2分)A 故时有物外之趣 B 驱之别院 C为之怡然称快 D使之冲烟飞鸣12、 你童年时候有过类似于本文作者的经历吗?请你把觉得最有趣的事写下来,与同学们分享。三峡(郦道元)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2、实词:自:在。自非:如果不是。曦月:太阳,月亮。曦,日光,这里指太阳。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襄:上。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御:驾。巚:山峰。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良:实在、真。 肃:寂静。属 :(zh)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 ;旦:早晨。 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朝:早晨。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4、注意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接)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绝:久绝(消失)。绝(山峰):极。阻绝:断。自三峡(在)。自非(如果)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6、重点句翻译: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上涨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航。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泉瀑布在山峰间飞流冲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在秋天,每到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7、理解性背诵: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11)、欣赏:(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一、解释加点词语: 1、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上。 3乘奔御风:这里指快跑的马 4、素湍绿潭:急流。 5、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6、霜旦:下霜的早晨 7、飞漱:冲刷。8、属引凄异:接连不断 9、或王命急宣:有时。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11、良多趣味:良:真,实在二、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用原文回答: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春冬清流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1给加黑的字注音。曦月( ) 沿溯( ) 素湍( ) 绝巘( ) 飞漱( ) 属引( )2解释加黑的字。略无阙处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宜 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良多趣味 属引凄异 3填空。三峡选自 ,题目是编者加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作者是 , (朝代)地理学家。4文章是怎样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语段训练至于夏水襄陵,“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5下列句中“以”的用法是动词“认为、觉得”的一项是( )A是以谓之“文”也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C不以疾也 D或以钱币乞之6辨析下列每组中加黑字词的含义。(1)其间:其间千二百里 / 飞漱其间 (2)三:巴东三峡 / 猿鸣三声 (3)绝:沿溯阻绝 / 绝巘 / 哀转久绝 7翻译下列句子。(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 (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 (3)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 8请写出语段中描写春夏秋冬景物最具特征的句子。春冬: 夏: 秋: 9体会下面写景语句的语言特点。(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答: (2)绝巘多生怪柏。 答: (3)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答: 10语段中第1段写出了三峡水之湍急,唐代诗人李白也曾有同样感触,并写下一首名诗 ,请默写。 , 。 , 。1x s tun yn sh zh 2阙通“缺” 上 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有时 飞奔的马 快 真,实在 连续,延长 3水经注疏 郦道元 北魏 4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水则分夏、冬、春、秋四季着墨。5C 6(1)白帝到江陵 极高的山峰 (2)确数 这里不是确数 (3)断、不通 极高 消失 7(1)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2)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3)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8春冬:清荣峻茂 夏: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秋:晴初霜旦,林寒涧肃。9(1)俯视,动静结合,显出江水的清澈和滔滔之势。(2)仰视,山上柏树托足于岩石之间,屈体向阳,枝条扭曲,年代久远,突出其生命力旺盛,意志坚强。(3)已无喧腾之势,也无草木争荣,充满凄清肃杀气势。 10略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阙 襄12.翻译下列语句。(4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13.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2分). ,天高地厚华夏情。14.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11.阙: 通“缺” 襄 :上 12.(1)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2)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13.示例:山险水急三峡景 ;山峻水清三峡美等。14.相同点:都从侧面写水。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见曦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良多趣味( ) 晴初霜旦( )略无阙处( ) 重岩叠嶂( ) 沿溯阻绝(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其间千二百里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而往,暮而归C、属引凄异属予作文以记之D、哀转久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虽乘御风不以疾也寡人无疾 B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C哀转久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D良多趣味此皆良实,志虑忠纯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稍有一点点) B、至于夏水襄陵(漫上)C、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实在) D、每至晴初霜旦(结霜的早晨)5、词的用法、意思相近的一组是 A春冬之时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以其境过清 D故渔者歌曰 故自号曰醉翁也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空谷传响,哀转久绝。7、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 , ”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8、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的静景,也描写了“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2分)9、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2分)10、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11、文中表现三峡秋天景色的句子是: 它着力渲染了 。12、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3分)理由1:原句:理由2:原句:1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3分)参考答案:一、1、阳光 飞奔的马 真、实在 早晨 缺 (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溯流而上 快 2、B 3、C 4、A 5、D 6、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或“也没有这样”)快。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空旷的山谷传来元后啼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7、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8、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答出“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即可) 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9、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0、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 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意思对即可) 11、“睛初霜旦哀转久绝”。三峡秋天凄清肃的气氛。 12、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均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3、(1)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2)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或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共3分,答出相同点、不同点各1.5分,同异各答出一方面即可)一、 课文梳理1、 标注字音。阙()曦()襄()溯() 漱()2、 解释划线词语的含义。略无阙处()或王命急宣()属引凄异()良多趣味()3、 翻译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4、 请用“/”标出句子的朗读停顿。(1)、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方法提示)学习一篇文言文,首先要弄通它的文意,这包括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其文意、朗读时正确停顿。这些可看作是对文章的初步感知,即学习文言文的最初目标。二、 理解识记5、三峡是所著的水经注疏中的一段。水经注是的著作。6、三峡中突出三峡山势的雄伟峻拔的句子是,以比喻手法来突出夏季水暴涨后江水湍急的句子是,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总写春冬季的景物特征的句子是。(方法提示)文言文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理应汲取其精华。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精髓的基础上,适当的记忆还是有必要的。而其有效的方法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加以记忆。三、 美景品析7、三峡很美,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你能用“三峡的美,你看”的句式说一说吗?示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8、这样美的三峡,作者共用一百五十余字就描绘得如此出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令人称奇。请你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示例:语文的描写手法美,下面描写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方法提示)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美点很多,我们应该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捕捉文章的美点进行赏析。对文章美点的赏析,可从内容、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切入。考虑到题目有一定的难度,特提供示例参考。四、 课外拓展9、下列几段文字与文中哪些内容相关?(1)、陆游入蜀记:“夹江千峰万嶂,有竞起者,有独拔者,有崩欲压者,有危欲坠者,有横裂者,有直坼者,有凸者,有洼者,有罅者,奇怪不可尽状,初冬草木皆青苍不凋。”(2)、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3)、杜甫秋兴八首:“听猿实下三声泪”;白居易送萧处士游黔南:“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10、假如你是一个导游,请依据课文内容和的有关材料,写篇400字左右的“三峡风光”导游词。(方法提示)用课文来印证古诗文,这是综合性学习的一种全新的方法,其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拓宽知识面,可谓一箭双雕。依据“课文内容和课外的有关材料”写导游词,也是一种综合性学习的方法,它把读、写、说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参考答案: 1、qu x xing s sh 2、毫无有时接连不断很 3、(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2)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3)树木茂盛,山势险峻,百草丰茂,真是充满了无限的乐趣。4、略 5、郦道元我国古代水利地理学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 7、示例:三峡的水美,你看夏水素湍急,有时早上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呢。8、示例:作者描写景物美,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9、(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峻茂” 。(2)“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高猿长啸,属引凄异”。(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0、略。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略无阙处 ( )夏水襄陵 ( )良多趣味 ( )属引凄异 ( ) 沿溯阻绝( ) 飞漱其间( )晴初霜旦 ( )2解释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长:常有高猿长啸()巴东三峡巫峡长()3翻译下列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文: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答: 5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6文章为何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景色?谈谈你的看法。答:_。7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内容与唐朝哪位诗人写的哪首诗一致?请将诗人的名字及其诗写出来。答:_ _。8作者描写三峡壮丽景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 _。9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_ _。四、1、同“缺”; 涨; 实在; 连续;顺流而下;冲荡;早晨。2、从、由;如果长时间地;长度大3、(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2)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山石林木的倒影。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4、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5、清荣峻茂6文章布局匠心独运。作者描写的是三峡四季的山水景物,劈头落笔于山极为自然。夏水暴涨承山高江窄而来,最富三峡特色。下面先春冬合写,后独记秋天,也是顺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顺势而下,入情入理。7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8对祖国山水的喜爱之情。9渲染萧瑟的秋景,表现旅人的哀愁。(侧面表现了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以虫治虫1在画线的文段中该停顿的地方用“/”隔开。2解释加点字。其喙有钳( ) 岁以大穰( )悉为两段( ) 旬日子方皆尽( )3下列各组中的加点字相同的两项是( )( )。A方为秋田之害 方两三级 B而动如初 匠师如其言 C以钳搏 以瓦布之D问塔动之因 其虫旧曾有之 E旬日子方皆尽 人皆伏其精练4翻译: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译文: 5填空(用原语句填写)。文章一开始就用一个“ ”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用 “ ”说明为数众多,用“ ”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大。最后用“ ”的结果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1.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2. 嘴;年成;都,全;十天。3. C、E。4.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5. 方、千万蔽地、悉为两段、岁以大穰。梵天寺木塔1梵天寺木塔选自 ,作者 , 代科学家、政治家。2解释带点的词。患其塔动( ) 未布瓦( )贻以金钗( ) 盖钉板上下弥束( )人皆伏其精练( )3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钱帅登之 ( )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匠师如其言( ) 此易耳 ( )4解释句中文言虚词。于杭州梵天寺( )贻以金钗( )但逐层布板讫( )5“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的意思是: 。6“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答: 1梦溪笔谈,沈括,(北)宋。2担心;铺排;赠给;因为;同“服”,佩服。3塔;匠师;喻皓;指固塔这件事。4在;拿;只。5匠师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6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狼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止有剩骨 ( ) 并驱如故 ( )顾野有麦场( )一狼洞其中 ( )2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文: 3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其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屠乃奔倚其下 ( )以 以刀劈狼首 ( ) 投以骨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可以为师矣 ( )之 复投之 ( ) 两狼之并驱如故( )久之,目似瞑 ( ) 又数刀毙之 ( )4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5、“屠大窘”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问题。(1分)6、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4分)( l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2 )其一犬坐于前7、文章通篇写“狼”,最后归结到“禽兽”上,请你说一说作者这样写的深刻含义。8、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写出3个。(3分)9、蒲松龄如何看待狼?你怎样看待狼?(4分)七、1 同“止”;原来的样子;转头看,看见;打洞。2 狼也算是够狡猾的了,但是顷刻间双双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3 指代狼;代积薪。用。把。如。凭借。代狼。助词,用在主谓间,不译。调节音节,无实义。代狼。4参考: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8( l )然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 2 )其中一条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9作者由“狼”写到“禽兽”,是由点到面,由小到大更深广地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10.略 11.此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论语八则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默而识之( )不耻下问( )不亦说乎( ) 不亦君子( )学而不厌(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2“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 )择其善者而从之( )3翻译下列句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视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5论语是记录 的书。“论”是 的意思。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 的创始人。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默而识之( )( ) 学而不厌( )( )必有我师焉(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 )17翻泽下列句子何有了我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8“默而识之”说的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 八、1记。以为羞耻。同“悦”,愉快。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满足。恼恨、怨恨。迷惑而无所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2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表转折表承接3聪敏而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所以被称为“文”。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从不感到厌倦,对于我有哪些呢(在我这里有什么呢、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