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科出题平均.doc_第1页
经济科出题平均.doc_第2页
经济科出题平均.doc_第3页
经济科出题平均.doc_第4页
经济科出题平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經濟科出題平均 不宜偏讀中四1. 基本概念a. 機會成本定義及改變原因機會成本是每年必考的概念,未必每次都要求考生寫出定義,但考生卻須牢記它的內容。題目大多為應用題,要求就不同條件的改變,解釋一個選擇的成本會否因而改變。b. 免費物品與經濟物品這類題目測試考生能否掌握及應用經濟物品和免費物品的概念,是熱門考題之一。以2002年第1題為例,考生首先要寫出免費物品的定義,然後指出刊物不符合免費物品定義的理由。注意這類題目常以不用付款而能享用的物品混淆視聽。c. 不同經濟體系的特徵這類題目在過往5年並非常見,但不可忽略。若考生欲分辨不同經濟體系,緊記兩個因素資源的擁有權及資源的分配辦法。2. 生產這課題中有幾組題目在過往5年曾出現3次,可算是熱門題目a. 勞動生產力定義及提高方法這類題目要求考生運用平均生產力的定義,計算不同地區或廠商的產出情,再指出生產力不同的原因。以02年第3題為例,考生須先寫出勞動平均生產力的定義乃每工時的產出,然後列出計算步驟,最後闡明原因,即可取得滿分。考生須注意,切勿混淆一般提高勞動生產力的方法和分工提高勞動生產力的原因,兩者是不同的概念。以01年第1題為例,考生應以熟能生巧及知人善任等理由回答,而非以一般原因如改善工作環境。b. 不同的付酬方法優點與缺點這類題目大多是比較題,考生須注意比較角度和對象。比較角度指以人的角度出發,例如僱主或僱員。比較對象指以付酬制度出發,例如計時與計件,或是計時與利潤分享。一般考生應以3個因素作比較i. 員工的積極性、 ii. 產出的質素及iii. 量度及監察員工產出的成本。 以02年10bi為例,題目要求考生以僱主的角度,比較計時與計件的利弊。考生可指出在計時制度下,員工的收入與時間成正比,與銷售量無關。相對於計件方法,在此制度下,僱主可減輕量度員工產出的成本但是員工的積極性亦相應較低,或會對銷售量和收益帶來負面影響。其他偶有出現的題目c. 生產定義與類型這類題目旨在測試考生憶述定義的能力,難度不高,但考生切勿將生產類別(初級、次級及三級)與生產因素類別(資本、企業家職能、土地和勞力)混淆。d. 資本、企業家職能、土地和勞力定義及分類過往曾考過企業家職能、勞力和資本的定義和應用。考生須緊記企業家職能和勞力的主要功能差異在於前者須承擔風險。. 分工分類、優點與缺點這類題目偶有出現,但不容有失。考生宜熟讀,必有所得。3. 需求與供給市場干預需求與供給是經濟科的基本單元,考生要注意近年題目更趨多元化,除了熟讀定律外,還要注意應用。a. 需求/需求量/供給/供給量/交易量考生除背熟需求定律和供給定律,還要理解其他因素不變的假設,亦應懂分辨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供給量(quantity supplied)、交易量(quantity transacted)和均衡數量(equilibrium quantity)等名詞。舉例如2000年第2題,考生可運用需求定律解釋碧咸的說話。另外,在該題中,假設其他因素不變,指出朱古力的價格和需求量為反比,即價格上升,需求量減少。但當其他因素改變後,例如朱古力的需求增加,正如小燕的描述,朱古力的均衡價格上升,均衡數量增加。換言之,碧咸與小燕的描述皆正確,只是兩者的數量概念不同。因此,考生面對這類題目,必須注意所述的數量改變的意義。b. 需求改變/供給改變/均衡改變圖表分析考生欲於這類題目爭取高分,必須熟讀引致物品需求或/及供給改變的成因。過往的題目較簡單,考生只需有條理地用文字及圖表指出供給或需求的單方面改變、均衡價格和數量的改變,便可全取5分。 但近年的題目相對地複雜了。以2003年10b為例,考生須指出市場因素變動同時令教科書的供給和需求改變。由於供給上升大於需求上升,所以教科書的均衡價格會下跌。所以,考生應多花一點時間研究供需同步改變時,均衡價格和數量的變化。c. 超額需求/超額供給圖表分析過往考試曾多次測試考生能否有效地掌握市場失衡的經濟現象。例如1999年10a的失業問題及2002年11b補習社學生空缺均屬於超額供給,1999年11a的士服務及2003年第1題居屋問題則屬於超額需求。面對這類問題,考生首要工作是將供過於求或求過於供的現象與物品的市場價格串連,然後才可有效地解釋有關情。事實上,市場失衡的出現是由於物品的市價和均衡價格不符所引致。d. 需求價格彈性和總收入/支出的關係近3年,這類題目連續地出現,可算是熱門之一。考生除了熟讀需求價格彈性、價格改變和總收入/支出之間的關係,還要學會怎樣運用圖表顯示有關的變動。若物品需求改變引致價格改變,考生切勿運用需求價格彈性解釋總收入/支出的改變。例如02年11b,補習社舉辦宣傳活動,成功提高補習社服務的需求,如右圖所見,補習社的總收益由P0Q0上升至P0Q1。 e. 市場干預中,價格上限,下限,配額的對價格,交易量及收入的影響?你要識劃它們的圖。 何謂無效的價格價格上限,下限,配額? 04年問得最深的其中一條(04.9.c)是要劃出稅收的負擔分配,而該年表現極差。所以稅收及津貼的負擔/得益的分配亦要留意。4. 長期與短期生產及邊際報酬遞減定律a) 應付這課題,考生必須背熟5個基本定義i. 可變生產要素、ii. 固定生產要素、iii. 短期生產、iv. 長期生產及 v. 邊際報酬遞減定律。這類題目除了要考生寫出上述定義,還要求整理數據以支持論點。以01年第3題為例,考生首要指出機器是固定生產要素,勞力是可變生產要素,然後計算各單位勞力的邊際產量,最後,將這些資料應用於邊際報酬遞減定律之上,便可全取7分。b) 規模經濟及規模不經濟卷一5年內沒有出現這課的題目,但卷二常見。規模經濟是指當產量增加時,平均生產成本下跌。考生須引用銷售經濟、管理經濟和財務經濟等理由解釋為何平均成本下降。5. 商業擁有權題目除了要求考生指出市場的各類特色外,還要比較它們的異同。以下為部分課題的題目舉隅及答題要求。a. 獨資、合伙和有限公司特色、優點和缺點這種題目可分為兩大類i. 要求考生指出某廠商的商業所有權形式及特徵,例如03年第3題ii. ii. 要求考生比較不同商業所有權形式的優劣,例如99年10b。回答這兩類題目,考生的回答方法應有所不同。回答前者時,只需寫出合伙的特徵,如股東數目和廠商承擔無限債務責任,便可全取2分。但是,當回答後者時,則須從擁有者角度,指出合伙較私人有限公司優勝的地方,如成立過程較簡單、決策較快等,才可取得4分。考生可從3個因素回應這類比較題目i. 股東數目和資金來源ii. 股東的債償責任有限還是無限iii. 成立過程的複雜性。b. 股票、債券和其他投資這類題目以比較性質為主,有時從投資者利益角度分析,有時則以公司整體利益考慮。以近5年題目為例,99年第4題和01年10cii均要求考生從公司角度分析發行股票集資較發行債券集資優勝的地方。應付這類題目,若考生只懂從投資者角度,指出股票和債券的特徵,則難以取得高分。事實上,考生除了學會怎樣比較股票和債券外,還須認識及懂得比較其他類別的投資,如定期存款或優先股等。c. 合併類型和動機廠商合併可分為四大類i. 縱向合併(包括前向和後向)ii. 橫向合併iii. 側向合併iv. 集團整合。近5年題目中,不同類型合併的例子也曾出現,例如99年11b的集團整合、2000年10bi的橫向合併、02年11d的側向合併和03年9bii的前向合併。考生除須分辨每種合併的形態外,更重要的是指出合併的動機。每種合併都有其獨特動機,但亦擁有一個相同之處-透過擴張生產規模,廠商能更有效地調配資源,在生產過程上,享有規模經濟。2000年10bi正是要求考生解釋合併如何讓廠商享有規模經濟。6. 市場結構a. 完全及不完全競爭特色市場結構是指不同貨品或服務市場的競爭情。理論上,若某市場內有4個條件同時出現,該市場的競爭將達至最強水平,稱為完全競爭市場。這些條件包括i. 買賣雙方數目眾多ii. 買賣雙方可以自由進出市場iii. 市場的資訊完全流通iv. 貨品的性質相同。若某市場內,4個條件並非共存,則稱為非完全競爭市場。而非完全競爭市場則分為i. 壟斷性競爭市場ii. 寡頭壟斷及iii. 獨佔。這課題主要測試考生能否將現實生活上的市場例子,分類為不同類型的市場結構,並指出相關的特徵如競爭方法等。過往5年,這課題每年均有出現,其中99年9d和2000年9c的重心為寡頭壟斷,而03年則考核完全競爭市場的4個必要條件,其餘則要求考生指出非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徵。中五7. 國民所得過往卷二每年都會有關於GNP(國民產值)的計算題,至於其他與GNP有關題目主要考核的內容綜合如下a. GNP定義及計算方法近5年考試中,這課題皆有出現。問題約可分為兩類i. 要求考生就國民產值(GNP或GDP)的定義,闡釋一些交易的價值應否計算在國民產值內,或它們對國民產值的貢獻,例如99年第7題、2000年10biii、01年第6題、02年10d、11aii及03年9bi等。面對這類問題,考生必須熟讀GNP及GDP的定義及差異,而且緊記四大判斷要訣(一) 是否當年生產 (二) 是否最後產品或服務(三) 是否合法及有市場價值(四) 在哪裏、由誰人生產ii. 要求考生利用不同方法計算國民產值,例如99年9c及02年11ai等。面對這類題目,考生必須學會使用各種計算方法,尤其增值計算法和支出計算法。考生須注意每年卷二必有計算題。b. GNP的用處和限制這類題目要求考生解釋為何國民產值未能準確地推斷一個經濟內人民的實質生活水平。考生須熟讀國民產值的限制,還要學會分辨哪些因素高估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人口不同、通貨膨脹、國防支出比例大、地下經濟、貧富不均、貨幣匯率或生產帶來的污染等)及哪些因素低估人民的生活水平(如公餘時間及非市場交易等)。 c. 影響GNP的因素需求因素影響一個經濟某年的國民產值,而供給因素影響該經濟最高可達至的產值水平。回答需求因素問題時,考生必須先解釋經濟變動如何影響私人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支出、出口支出或入口支出,然後怎樣引致國民產值改變,例如95年9c及98年11ci等。回答供給因素問題時,考生必須先解釋經濟變動如何影響勞工、企業家職能、土地、資本或生產技術,然後怎樣引致國民產值改變,例如96年11c等。8. 經濟周期,失業及物價a 經濟周期各個階段及特色面對這類題目,考生須從4方面分析一個經濟屬於哪個階段,例如2000年第6題等。這4個方面包括i. 國民產值實質增長率 ii. 就業率或失業率 iii. 物價水平變動 iv. 投資水平b. 失業定義及代價從勞力市場的供需分析,失業是指勞工的市場工資率高於均衡工資率,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3種因素可能改變失業情i. 工資率 ii. 勞工需求 iii. 勞工供給例如99年10a及d等,正是要求考生從上述因素分析失業情。失業率是近年常考的題目,例如2000年第7題及03年第6題。考生須注意失業率的定義-失業人數除以勞動人口乘以100%。面對這類問題,考生首要找出失業人數及勞動人口的變動。若失業人數增加而勞動人口不變,或失業人數不變而勞動人口減少,失業率便會上升。若失業人數減少而勞動人口不變,或失業人數不變而勞動人口增加,失業率便會下跌。若失業人數及勞動人口同時上升或同時下跌,則失業率可升可跌,須視乎兩者的改變幅度。c. 通脹/通縮定義及重分配效應通脹和通縮都是指一般物品價格水平持續地改變。過往題目除了測試考生憶述定義的能力外(例如01年9d等),還要考生解釋通脹和通縮帶來的重分配效應,即不同人士或機構的收入或利息的實質價值出現什麼改變誰人得益誰人損失例如99年11c、2000年6b、02年12bii及03年9c等。若收入的實質價值(購買力)增加,或支出的實質價值減少,該類人士便會得益。相反,若收入的實質價值減少,或支出的實質價值增加,該類人士便會損失。d. 名義與實質GNP定義及計算這是卷二常見的題目,但卷一較少見。近5年只是03年第5題出現1次。考生須明白名義收入或支出,等於實質收入或支出乘以當年物價指數除以基準年物價指數,弄清楚當中的運算方法便不困難。9.貨幣與銀行a. 貨幣的功能這類題目每年均出現,大致可分為3類i. 寫出貨幣的功能,例如2000年第5題。ii. 分析某種物品可否發揮貨幣的功能,例如99年11d、02年11c及03年第7題。iii. 比較兩類物品,指出哪類較適宜做貨幣,例如01年第5題。b. 貨幣供應定義及計算這類題目主要測試考生對M1、M2和M3定義的熟悉程度,例如99年第5題及2000年第6題等。M1強調貨幣作為交易媒介的功能,包括公眾持有的流通貨幣和持牌銀行的往來戶口存款總額。M2及M3不僅包括貨幣作為交易媒介的功能,還看重貨幣作為價值儲藏的功能。但M1只包含持牌銀行提供的存款總額,M2則包括其他接受存款公司的存款總額。c. 中央銀行功能這類題目並不常見,過往5年,只有02年出過1題(第7題)。考生預備這課題時,須了解香港的特殊情。d. 創造存款計算及假設這類題目每年均出現,屬熱門題目。i. 計算題,例如99年6a、2000年10a、01年10b、02年10ai及03年11c。考生須熟悉計算下列資料法定儲備率、實際儲備率、理論銀行乘數、實際銀行乘數、超額儲備、存款改變、貨幣供給改變。緊記列出計算過程,一旦答案錯誤,仍可得步驟分。 ii. 以文字解釋信用貨幣創造的過程,例如98年9a等。應付這類題目,考生應先指出銀行的存款有何改變,然後解釋現金儲備、超額儲備及貸款怎樣改變,再根據有效的銀行乘數,推算存款額最終的改變。 iii. 解釋3個基本假設怎樣影響創造信用貨幣的能力,例如97年9c、02年10aii及03年11bii等。3個假設包括(一) 無超額儲備、(二) 無現金流失及(三) 有充裕的借貸需求。應付這類問題,考生須引用信用貨幣創造過程解釋有關影響。 . 公共財務近5年會考中,每年均出現稅項分類題目,所以考生必須熟讀這課題。而2007/08年度的財政預算案,考生切勿忘記參考。a. 稅項分類i. 直接稅Vs間接稅可否轉移稅務負擔是重要分別2001年7a和02年12ci兩題測試考生能否分辨普及銷售稅、利得稅及差餉,屬於直接稅還是間接稅。回答這類問題,考生須先考慮政府向誰徵收該項稅,然後找出誰是真正的承擔者。以利得稅為例,由於納稅者和稅務負擔者是同一商業機構,即稅務負擔不能轉嫁給第三者,所以它是直接稅。普及銷售稅及差餉的情則有異,納稅者和稅務負擔者並不是同一個人或同一商業機構,即稅務負擔可轉嫁給第三者,所以它是間接稅。(一) 常見的直接稅薪俸稅、利得稅、物業稅和遺產稅等。(二) 常見的間接稅差餉、印花稅、車輛首次登記稅、海底隧道通過稅、機場旅客離境稅和物品入口稅等。考生亦須注意直接稅及間接稅對政府收入的貢獻。由於直接稅(如薪俸稅、利得稅和物業稅等)收入的多寡與整體經濟表現成正比,因此當經濟動盪時,政府的直接稅收入將不穩定,間接稅的收入則相對穩定。回答03年第8題時,考生可指出經濟衰退時,市民平均收入下降,投資氣氛轉淡,物業租金下跌,令政府的直接稅收益下降。 ii. 累進/比例/累退2000年9a、02年12cii及03年10d屬同類型問題,分別要求考生解釋汽油稅、利得稅及新進口車輛首次登記稅是累進、累退還是比例稅。回答這類問題,考生須考慮納稅人的收入和平均稅率的關係。由於無論納稅人的收入多寡,繳付的稅款均一樣,即收入愈高,平均稅率愈低,所以汽油稅及車輛首次登記稅均為累退稅。利得稅則不同,無論納稅人的收入多寡,平均稅率固定,因此它是比例稅。b. 賦稅重分配效應賦稅重分配效應是指當政府推出某一項新稅務政策後,哪些人士將會得益哪些人士將會損失社會上的貧富懸殊擴闊或是收窄事實上,這是公共財務的重要課題。近5年,這課題曾出現2次。2000年第8題談及退稅如何影響低收入人士與高收入人士之間的財富差距。01年第7題b要求考生分析開徵普及銷售稅對香港收入分配的影響。面對這類題目,考生應分別指出該政策對低收入人士與高收入人士有何影響。例如政府退稅後,對低收入人士沒有影響,因為他們大多不用繳稅,收入沒有改變。高收入人士卻因退稅而增加了收入,所以最終結論是退稅政策擴闊財富差距。 正如政府開徵普及銷售稅後,由於該稅項為一累退稅,低收入人士將繳付較高平均稅率,高收入人士將繳付較低平均稅率,因此我們可推論這政策將擴闊貧富懸殊差距。後,考生切勿忘記參考政府2007/08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因為這是指定的考試範圍。考生可到以下網址,尋找內容撮要.hk/2008/chi/index.htm。過往考試中,這類題目大多出現於卷二。9. 國際貿易a. 絕對優勢及比較優勢在國際貿易這課題中,比較優勢是不可或缺的概念,因此每年會考必定包含這類題目。一般來說,這類題目要求考生根據一些數據,找出不同國家享有的比較優勢。應付這類問題,考生的首要任務是找出每個國家生產每種貨品的機會成本,然後指出哪個國家生產哪類貨品享有比較優勢。以03年10ci為例,甲國和乙國生產1單位紙張的機會成本分別是1及2單位汽車,因為甲國生產紙張的機會成本較乙國的低,因此甲國製造紙張有比較優勢。注意提及生產的機會成本時,不可忽略單位,否則可能沒有分數。表面上,這類題目並不太難,但一不小心便會鑄成大錯,如2000年11ai一題,難倒大批考生,務須留意。b. 貿易得益及貿易比率計算貿易得益及貿易比率是本課題的另一熱門試題,過往5年共出現3次。無論計算貿易得益或貿易比率,考生必須選定一種貨品,方能有效地計算答案。 以01年9aii為例,試題要求考生計算每單位成衣的互利互惠貿易比率。考生首先指出香港及美國生產1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