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石绿的污染治理及样品中残留物的分离检测方法2.doc_第1页
孔雀石绿的污染治理及样品中残留物的分离检测方法2.doc_第2页
孔雀石绿的污染治理及样品中残留物的分离检测方法2.doc_第3页
孔雀石绿的污染治理及样品中残留物的分离检测方法2.doc_第4页
孔雀石绿的污染治理及样品中残留物的分离检测方法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雀石绿的污染治理及样品中残留物的分离检测方法王邃、陈丹峰、李海龙(宁波市新型功能材料及制备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摘要:孔雀石绿是一种三苯甲烷类化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碱性染料、杀真菌剂、生物染色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其毒性和可致癌性已经被禁止用于水产品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本文综述了孔雀石绿污染物的治理和样品中孔雀石绿残留物的分离检测方法。关键词:孔雀石绿,毒害物,处理,分离,测定The treatment of malachite green and the methods of separation and determinationCHEN Dan-feng、LI Hai-long、WANG Mei-li、WANG Sui*(State Key Laboratory Base of Novel Functional Materials and Preparation Science, Faculty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Abstract:Malachite green is a triphenylmathane compound which is widely used as an important chemical raw materials, basic dye, fungicide, colouringsubstance. Because of its toxicity and carcinogenicity ,it has been banned for aquatic production and transport. In this paper the treatment of malachite green and the methods of separation and determination are introduced.Keywords: malachite green, hazardous material, treatment, separation, determination作者简介:王邃(1971),男,副教授,从事富集分离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其在分析化学和环境领域的应用。E-mail: 。基金支持: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2007A610032)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2007R40G2070022)宁波大学人才基金(2005414)和宁波大学学科基金(XK200571)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是一种合成的三芳基甲烷工业染料,分子式为C23H25N2Cl(结构式见图一),分子量为365,易溶于水和乙醇,呈弱碱性,为深绿色结晶状固体,因外观颜色为孔雀的绿色而得名。它有几个常见的商品名称,即碱性绿、盐基块绿、孔雀绿等。孔雀石绿过去常被用于制陶业、纺织业、皮革业、食品颜色剂和细胞化学染色剂,1933年起其作为驱虫剂、杀虫剂、防腐剂在水产中使用,被广泛用于预防与治疗各类水产动物的水霉病、鳃霉病和小瓜虫病。除此之外,孔雀石绿还被用于水产品的运输、暂养、销售、保鲜、防腐等。孔雀石绿在水生生物体中的主要代谢产物为无色孔雀石绿(也称隐形孔雀石绿)(leucomalachite green,LMG)(结构式见图二),无色孔雀石绿由于其不溶于水,残留毒性比孔雀石绿更强。图一 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MG)结构图二 无色孔雀石绿(leucomalachite green,LMG)结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陆续发现,孔雀石绿及其代谢产物无色孔雀石绿具有高毒素、高残留、高致癌和高致畸、致突变等副作用。鉴于此,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等许多国家都将其列为水产养殖禁用药物。我国也于2002年5月将孔雀石绿列入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中,但是由于孔雀石绿抗菌效果好、价格低廉、对其毒副作用的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在水产养殖中仍有违规使用的情况。2005年6月5日在英国超市出售的鲑鱼体内检出孔雀石绿后,许多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在水生动物中发现其残留,并迅速做出反应,孔雀石绿成为继“苏丹红1号”之后食品安全的又一热点问题,造成我国水产品出口损失巨大。因此,对孔雀石绿污染进行治理以及对其残留物的检测势在必行。1. 在孔雀石绿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含有孔雀石绿废水的处理孔雀石绿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碱性染料、杀真菌剂、生物染色剂,广泛地被引用于工、农业的生产和使用,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国内外,许多专家、教授也对孔雀石绿废水的处理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张彤晴等1对孔雀石绿水溶液自然降解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孔雀石绿水溶液自然降解受温度、光照的影响,温度升高、紫外线强度增强有利于孔雀石绿的分解。闻瑞梅等2通过改变污染物初始浓度、体积、流量、pH值以及添加无机离子来讨论185nm紫外光对孔雀石绿的降解效果,探讨了降解的最佳条件,用这种方法降解水中二苯甲酮和孔雀石绿,去除率能够达到99. 9%以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理污染方法。光催化降解孔雀石绿也被国内外专家们关注着。夏金虹等3将SiO2负载TiO2膜应用于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孔雀石绿,实验结果表明:在光催化剂的用量为10 g/L、光照时间为2 h、pH = 7 时,亚甲基蓝、孔雀石绿脱色率可以达到90 %以上。Sayilkan H4在紫外线和可见光下也对Sn4+负载TiO2薄膜应用于光催化降解孔雀石绿进行了研究。这些TiO2膜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并易回收和重复利用。郑怀礼等5还对光助Fenton催化氧化反应降解孔雀石绿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研究获得了降解孔雀石绿染料溶液的优化实验条件。研究表明:太阳光照能够有效地促进孔雀石绿染料的降解脱色,且大大缩短反应时间;在引入阳离子交换树脂后,可增强Fenton试剂氧化反应的活性,降解效果更好。同时,国内外很多专家也在利用碳基吸附剂对孔雀石绿进行吸附的实验,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Gupta V K6等就利用热电厂废品“底灰”对孔雀石绿废水处理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谢复青等7利用吸附微波辐照的方法对孔雀石绿染料废水进行降解处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钢渣对孔雀石绿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吸附量可高达1128g/g;染料的微波降解快速,吸附剂的再生效率高。Mendez A等8使用造纸工业中的废原料和树皮分别做成碳基吸附剂在650对孔雀石绿溶液进行吸附实验,搅拌吸附1小时后,孔雀石绿的吸附率分别达到接近90%和69.3-94.5%。这些方法简单有效,废物利用,成本低廉,对孔雀石绿污染的治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还有,生物吸附、降解的方法处理孔雀石绿污染也在不断研究中。Jadhav J P等9对利用微生物降解方法处理孔雀石绿溶液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到了几种主要的生化酶对孔雀石绿生物降解的影响,表明了生物降解方法处理孔雀石绿废水的可行性。Godbole P T等10对利用酵母细胞来吸附孔雀绿水溶液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该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且R2分别达到了0.9993和0.9998,最大吸附量可以达到17mg/g。Vasanth K K等11利用淡水藻作为生物吸附剂,对孔雀石绿水溶液进行吸附实验,通过实验证实了淡水藻能吸附水中的孔雀石绿,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该吸附过程中被认为是表面扩散,有效的扩散系数为0.011361cm2/s。可见,利用生物吸附、降解处理孔雀石绿废水仍将是以后处理孔雀石绿污染的一项重要课题方向。总体来讲,光催化降解孔雀石绿、利用碳基吸附剂吸附孔雀石绿以及生物吸附降解孔雀石绿是目前孔雀石绿治理研究的主要方向。2. 孔雀石绿的常规测定方法对于常量和微量、不需要进行特殊的富集分离和使用大型分析仪器的孔雀石绿检测物检测,一般有薄层层析法9、分光光度法分析12, 13等。采用薄层层析法分离检测孔雀石绿,主要用于孔雀石绿药物的鉴定和具有高残留量基质中孔雀石绿的定性测定。该方法灵敏度低、定量误差范围大,要求被检样液中的目标化合物浓度较高,不适于动物源性食品中孔雀石绿残留量的检测要求。采用分光光度法分离检测孔雀石绿,主要应用于水样的检测。该方法灵敏度低,且没有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分离定量的功能,在低浓度水平的复杂基质中,检测结果假阳性概率高。3. 样品中痕量孔雀石绿残留物的富集分离和测定对于样品中痕量的孔雀石绿残留物的测定,一般先要进行富集分离预处理,再进行测定。预处理一般采用采用萃取方法,如液液萃取、固相萃取等。目前,液液萃取仍然是最通用的方法,详见参考文献14, 15。固相萃取(SPE)是一种用途广泛而且越来越受欢迎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它建立在传统的液-液萃取基础之上,结合物质相互作用的相似相溶机理和目前广泛应用的HPLC、GC中的固定相基本知识逐渐发展起来的。SPE具有有机溶剂用量少、便捷、安全、高效等特点。SPE根据其相似相溶机理可分为四种:反相SPE、正相SPE、离子交换SPE、吸附SPE。对于固相萃取,由于它具有的有机溶剂用量少、便捷、安全、高效等优点,也正在不断地被国内外专家应用于痕量孔雀石绿样品的预处理中。Mitrowska K16等就利用SCX阳离子固相整体小柱浓缩孔雀石绿应用于痕量孔雀石绿的测定。目前,有更多的固相萃取柱17, 18也不断的应用于样品中痕量孔雀石绿的预处理。3.1 光谱分析法 孔雀石绿在620nm处有吸收峰,可采用紫外可见检测器检测。无色孔雀石绿的吸收峰在267nm,同时也有荧光特性(激发265nm、发射360nm)15。基于孔雀石绿和无色孔雀石绿的这种光学特性,Mitrowska K16等采用紫外或荧光检测器成功地检测了孔雀石绿和隐形孔雀石绿。孔雀石绿和隐形孔雀石绿的检测限(CC )分别达到了0.15g/kg和0.13g/kg,而检测能力(CC)分别为0.37 g/kg 和0.32g/kg。 孔雀石绿不具有荧光特性。根据它的这种这种光学特性,Tsai等19采用毛细管电泳拉曼光谱法,以532nm,300mW的钇铝石榴石激光作为光源,检测孔雀石绿。这种检测手段的最低检测限度达到了1.6105到1.1105mol/L,改进后更能达到3.4107 到5.3109mol/L。此外,共振瑞利散射法20也被应用于孔雀石绿的检测。3.2 色谱分析法孔雀石绿的沸点高,不易挥发,其色谱分析法多采用液相色谱法。据Hajee21研究,采用正相的CN柱或反相的C8、C18 柱都可以实现分离,反相柱的柱效和分离度较好。目前,大多采用C18反相柱分离。此外,电色谱法22, 23也有被研究应用于孔雀石绿及其残留物的检测,不过最低检测线都还是偏高。目前,液相色谱检测仍然是最常用的色谱分析法,也是最理想的色谱分析法,具体详见参考文献18, 24。3.3 联用技术气质联用25曾被研究应用于孔雀石绿的检测。不过,目前,液质联用也是最常见的检测手段,它是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孔雀石绿, 目标化合物分离与高压液相色谱法原理相同, 都是应用反相色谱柱分离, 运用质谱检测的目的是通过质谱的高选择性, 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定性、定量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另外, 以质谱为检测器, 可以用氘代孔雀石绿和氘代无色孔雀石绿为内标, 应用内标法检测, 降低由于前处理过程中目标化合物的损失所带来的定量结果的偏差, 提高定量的准确性。目前很多鱼类的体内的孔雀石绿及其残留物以及被研究检测了,具体详见参考文献14, 17, 26。4. 其他检测手段目前,孔雀石绿的免疫学检测方法27, 28和运用分子印迹整体材料检测孔雀石绿及其残留物的方法29, 30也在被国内外专家不断研究中。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 immunosorbentassay,ELISA):ELISA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酶分子与抗体或抗抗体分子共价结合,结合产物不会改变抗体的免疫学特性,也不影响酶的生物学活性。孔雀石绿的ELISA检测主要是采用的是间接竞争抑制法,是用人工抗原包被酶反应板后加入抗血清和待测药物进行竞争性结合反应,洗涤后板上只留有与包被抗原结合的抗体(一抗),再加酶标记物的二抗与一抗结合,洗涤后加入酶的底物。酶催化反应的产物量与被结合的一抗和二抗量呈正比,与待测样品中相应的药物量呈反比。其特点在于一个一抗可结合多个二抗,放大待测物的量, 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分子印迹整体材料检测是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孔雀石绿为模板,优化单体、乳化剂等反应条件,制备分子印迹整体材料,从而对孔雀石绿吸附检测。制备的分子印迹整体材料对孔雀石绿吸附性强,重复性好,能达到我国国家标准标准方法的水平,同时具有可再生、操作简便快速,易于推广等优点。结论目前,高残留、高毒性和高致癌的孔雀石绿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巨大威胁。同时,孔雀石绿污染对我国的水产品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针对这些威胁,政府应该加强孔雀石绿市场监管力度,控制一些企业乱排污水的现象,同时大力提倡健康、生态、安全的水产养殖模式;积极研制新型、低廉、高效和无毒的渔药或生物制剂来代替目前市场上有毒的渔药;同时,针对目前孔雀石绿污水的治理,需要加紧研制其高效的治理方法,减少甚至避免孔雀石绿对人们的潜在危害;利用碳基吸附剂吸附孔雀石绿和生物吸附降解孔雀石绿还将是今后孔雀石绿治理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 同时还要改进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及其残留物检测手段。目前,液相色谱分析法和液质联用是检测孔雀石绿及其残留物最理想的检测手段,也是最常用的检测手段。但是这类分析方法普遍比较复杂,需要昂贵的分析仪器和受过专门训练的实验操作人员,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经费。因此,应采用固相萃取,同时结合分子印迹技术,降低样品预处理后的溶液中基体干扰物种类和浓度,获得更好的预处理产品。这样就降低了检测难度,提高了检测效率,从而减少检测时间和经费,可以大大地减少孔雀石绿污染对我国的水产品出口造成的损失。参考文献: 1 张彤晴, 周刚, 林海. 孔雀石绿溶液水体自然降解初步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07(1): 211-214. 2 闻瑞梅, 葛伟伟. 用185nmUV降解水中二苯甲酮和孔雀石绿J. 环境科学学报. 2007, 27(4): 587-594. 3 夏金虹, 唐郁生. SiO2负载TiO2膜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和孔雀石绿J.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06, 35(1): 26-28. 4 Sayilkan H. Improv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Sn4+-doped and undoped TiO2 thin film coated stainless steel under UV- and VIS-irradiationJ.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2007, 319: 230-236. 5 郑怀礼, 彭德军, 李宏. 光助Fenton催化氧化反应降解孔雀石绿试验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7, 27(5): 1006-1009. 6 Gupta V K, Mittal A, Krishnan L. Adsorption kinetics and column operations for the removal and recovery of malachite green from wastewater using bottom ashJ.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04, 40(1): 87-96. 7 谢复青, 何星存, 陈孟林. 钢渣焦炭吸附-微波降解法处理孔雀石绿染料废水的研究J. 化工时刊. 2006, 20(3): 3-5. 8 Mendez A, Fernandez F, Gasco G. Removal of malachite green using carbon-based adsorbentsJ. Desalination, 2007, 206(1-3): 147-153. 9 Jadhav J P, Govindwar S P. Biotransformation of malachite green by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MTCC 463J. Yeast. 2006, 23(4): 315-323.10 Godbole P T, Sawant A D. Removal of malachite green from aqueous solutions using immobilised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J.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2006, 65(5): 440-442.11 Vasanth K K, Ramamurthi V, Sivanesan S. Biosorption of malachite green, a cationic dye onto Pithophora sp., a fresh water algaeJ. Dyes and Pigments. 2006, 69(1-2): 102-107.12 Safarik I, Safarikova M. Detection of low concentrations of malachite green and crystal violet in waterJ. Water Research. 2002, 36(1): 196-200.13 Pourreza N, Elhami S. Spectrophtometric determination of malachite green in fish farming water samples after cloud point extraction using nonionic surfactant Triton X-100J.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07, 596(1): 62-65.14 Scherpenisse P, Bergwerff A A. Determination of residues of malachite green in finfish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05, 529(1-2): 173-177.15 Mitrowsska K, Posyniak A. Determination of Malachite Green and its Metabolite, Leucomalachite Green, In Fish Muscle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J. BullVet Inst Pulawy. 2004, 48(11): 173-176.16 Mitrowska K, Posyniak A, Zmudzki J. Determination of malachite green and leucomalachite green in carp muscle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visible and fluorescence detection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5, 1089(1-2): 187-192.17 蔡泓, 陈伟, 岑小青. 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残留量快速检测方法研究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07, 30(1): 60-63.18 葛宝坤, 王云凤, 常春艳. 固相萃取-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水产品中的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6, 16(1): 45-47.19 Tsai C H, Lin J D, Lin C H. Optimization of the separation of malachite green in water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Raman spectroscopy (CE-RS) based on the stacking and sweeping modesJ. Talanta. 2007, 72(2): 368-372.20 范翔, 吕昌银, 刘运美, et al. I3-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孔雀石绿及相关效应分析J. 分析化学. 2007, 35(8): 1207-1210.21 Hajee C A, Haagsma N.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malachite green and its metabolite leucomalachite green in eel plasma using post-column oxidation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Biomedical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1995, 669(2): 219-227.22 Ngamukot P, Charoenraks T, Chailapakul O, et al. Cost-Effective Flow Cell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Malachite Green and Leucomalachite Green at a Boron-Doped Diamond Thin-Film Electrode;J. Analytical Sciences. 2006, 22(1): 111-116.23 Yi H, Qu W, Huang W. Electrochemical determination of malachite green using a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 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J. Microchimica Acta. 2008, 160(1-2), 291-296.24 Andersen W C, Roybal J E, Turnipseed S B. Liquid chromatographic determination of malachite green and leucomalachite green (LMG) residues in salmon with in situ LMG oxidationJ. Journal o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