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讲义(三)行为的基本原则.doc_第1页
宏观经济学讲义(三)行为的基本原则.doc_第2页
宏观经济学讲义(三)行为的基本原则.doc_第3页
宏观经济学讲义(三)行为的基本原则.doc_第4页
宏观经济学讲义(三)行为的基本原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年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金融1班)宏观经济学(三):行为的基本原则第三讲 行为的基本原则本文稿如有错误,欢迎发信至指正。第五章 消费与储蓄人们一生的消费与其一生收入联系着,本年消费与本年收入间的联系相当薄弱。不同消费理论之间争论的核心问题是长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差异及其稳定性。美国人均消费与可支配收入的变化美国消费与收入的联系一、凯恩斯消费函数绝对收入假说1、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2、收入指的是现期绝对收入水平。所谓“现期”是指本期收入,即不考虑过去收入与未来收入;所谓“绝对”是指收入的绝对水平,而非收入的相对水平;所谓“实际”是指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而非按照货币计算的名义收入 各种消费函数理论的一个重要差别是对收入的不同解释。3、边际消费倾向是正值,但小于1,即源自所增加收入中的消费,小于增加的收入。4、边际消费倾向本身是随收入增加而递减的。这就是凯恩斯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该规律和决定投资需求不足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规律共同构成凯恩斯理论的三大支柱。5、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这一点是第4个要点的应有之义。根据以上假定,可以将凯恩斯消费函数表达为: 上式显示:平均消费倾向大于边际消费倾向。总结:绝对收入假说的核心是消费取决于绝对收入水平;随着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呈递减的趋势。绝对收入假说最大缺点在于:该学说以心理分析为基础,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推测,缺乏坚实基础,尤其是缺乏经验研究的论证,从而使得该学说的一些结论与事实不相符合,导致“消费函数之谜”。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曾研究了美国1869-1933年间每30年左右的长期消费资料,他发现:1、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而不是下降的;2、根据战前资料所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0.87左右),与根据战后资料所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0.90左右)不一致。由于在长期中,自发消费数额并不大,可以略而不计,因而,边际消费倾向不是下降而是上升了。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基本相等。以上结论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不一致,理论与实际相左,这就是“消费函数之谜”。经济学家们正是在对消费函数之谜的求解中提出了各种消费函数理论。国内学者苏良军、何一峰研究了我国是否存在库茨涅兹“消费函数之谜”的问题,以下四图取自他们的研究。他们发现,从全国范围看,不存在消费的“库茨涅兹之谜”,但在分东、中、西部的估计中,他们发现西部农村存在显著的“库茨涅兹之谜”,而在其他地区,无法拒绝凯恩斯关于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结论(苏良军、何一峰,2006)。二、生命周期假说生命周期假说又称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是由1985年诺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F.莫迪利亚尼和R.布伦贝格、A.安东三人共同提出。该学说认为,每个人都根据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消费支出,换言之,各个家庭在每一时点的消费和储蓄决策都反映:该家庭谋求在其生命周期内达到消费的理想分布,而其消费要受制于整个生命期间内所获得的总收入。消费者是理性的,从而会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来使用一生收入,安排一生消费与储蓄,使一生中收入等于消费。这样,消费就不是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一生的收入。因此,按照生命周期假说,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可以写为上式中,WR是财产收入或称非劳动收入,a其边际消费倾向,YL是劳动收入,c是其边际消费倾向。若干假定:1、不考虑预期寿命与工作年限的不确定性;2、储蓄不是为了获得利息,而仅仅是为了用于未来消费,所以现在每一货币单位的消费也就等于未来一货币单位的消费;3、不考虑价格变动因素;4、一生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即不留任何遗产;5、收入只包括劳动收入与财产收入;6、为使一生满足程度最大化,消费者在一生中平均地分配收入,即每年消费量相同。1、消费与劳动收入如果不考虑未成年时期,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工作时期和退休时期。设工作期为WL,生活时期(即预期寿命)为NL,则退休时期为NL-WL。人开始工作的那一年就是工作时期的第一年,也是生活时期的第一年。如果不考虑财产因素,人就只能靠劳动收入来进行消费,设每年劳动收入为YL,则人一生劳动收入就是整个工作期间的劳动收入,即,这也就是一生中能够用于消费的全部收入,一生消费要等于一生收入,故一生的收入就是消费的极限。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要使一生消费总效用达到最大,就要使每年的消费C都相等。这样现期消费就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取决于一生收入。从而有上式说明:工作期中人们不是将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退休期中也不会因为没有收入而不消费。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取决于一生收入,这是生命周期假说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也是它对绝对收入假说的重要修正。此时消费倾向即,它是工作时期占全部生活期的比例,它与全部预期寿命成反比,与工作期成正比。例:假设某人在20岁参加工作,可以工作到65岁,即WL=45年,预期寿命为80岁,即NL=80-20=60年。每年劳动收入为20000元,则一生的收入为每年的消费为:此时,边际消费倾向为。如果预期寿命增加,这个边际消费倾向会下降,如果工作期延长,这个边际消费倾向会提高。2、储蓄与负储蓄生命周期假说研究了储蓄在这种消费模型中的作用。在这一模型中,储蓄是为了未来的消费。人们之所以能在一生中均匀地进行消费,是由于储蓄的作用。在工作期,收入大于消费,就有储蓄;在退休期,由于没有劳动收入,因此要用以前的储蓄进行消费支出,这就是负储蓄。在工作期中,储蓄是一个增加的过程,而在退休期,储蓄是一个减少的过程。当生命结束时,储蓄用完,一生的收入与消费相等,工作期的储蓄与退休期的负储蓄相等。设工作期每年储蓄为S,则有一生的总储蓄,也即工作期的总储蓄为边际储蓄倾向为,即退休期在预期寿命中所占的比例,其大小与预期寿命多少成反方向变动,与退休期长短同方向变动。据以上所举例子,有:1、 整个一生消费稳定;2、 工作期限持续WL年,人们储蓄、积累资产;3、 工作期限结束,人们开始靠资产生活;4、 生命继续的年限进行反储蓄,直致生命结束,资产为零;资产储蓄YLC反储蓄NLWL美国储蓄占GDP比重, 1959-2000 中国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构(1991-2009)注: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3、消费与财产生命周期假说与绝对收入假说的不同之处除了对收入的解释之外,还在于引入了财产因素。这就是说,假定在某一年会得到财产,这种财产可能是遗产和馈赠。此时消费就要受到劳动收入与财产的共同影响。假定一个人在工作后的第T年有一笔财产WR,在T以后的工作期(WL-T)中每年劳动收入仍为YL,即总劳动收入为,第T年以后的预期寿命为(NL-T),则有财产以后(T年以后)的消费为:此时,每年消费为:式中,a为财产的边际消费倾向:c是劳动收入中的边际消费倾向:设在40岁(20岁开始工作)时得到财产,即T=20,有:再假定,得到财产为200000元,则每年的消费为 从上例可知,消费水平比没有财产时增加。此处两个关键因素是:财产的边际消费倾向、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这两个边际消费倾向都取决于T,即获得财产的年龄。T越大,这两个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反之则相反 读者可以据此分析9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房改政策对于促进消费、启动内需的意义。4、总结我们可以用下列公式来总结影响消费的因素设某人在t年时40岁,65岁退休,预期寿命80岁,则40岁以后的寿命为T=40年,工作期WL=25年,退休期NL-WL=15年,则40岁月时的t年消费为:上式中,为t期消费;为t期的劳动收入;为t期以后的预期平均年劳动收入,为工作期,为t期所拥有的财产量。由上式可以得到:,t期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t期以后预期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财产的边际消费倾向 由此处分析可知:源自暂时性收入的MPC小,而出自恒常性收入的MPC大;源自暂时性收入与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相等,因为相关支出均散布于生命持续的年限中。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归纳出生命周期假说的重要含义:1、一生中消费是不变;2、一生消费由一生劳动收入与财产提供资金;3、现期收入对现期消费影响很小,财产的影响也并不大,而影响现期消费最大的是一生中预期的年收入。现期消费主要取决于一生收入水平。4、生命周期,包括预期寿命与工作期长短会影响一生中各年的消费与储蓄。生命周期理论被认为是莫迪利安尼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它解释了消费函数之谜,说明了长期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及短期中消费波动的原因。如前所述,这一理论所给出的基本消费函数为从而有:从上式中看出,如果财产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是不变的,且可支配的劳动收入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也是不变的,则上式表明消费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即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消费倾向)也是不变的。但如果财产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是可变的,平均消费倾向就是可变的。在长期中,财产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大致是不变的,可支配收入中劳动收入的比率也是大致不变的,因此,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大致相等。所以,这一理论就证明了库兹涅茨的经验研究结论:在长期中,消费函数是稳定的。但在短期中,财产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是变动的,其原因主要是资产市场的价格变动。公众所持有的股票债券的价值是财产的一部分,并包括在财产(WR)之中。当债券市场繁荣,股票债券价格高时,公众的财产也就增多,从而会增加消费;反之则相反。这就说明,短期资产市场的波动会影响短期消费行为,使短期的消费波动 尽管源自财富的MPC小,但由于证券市场价值巨大,因而会引致消费大幅变动。李实等学者研究了我国居民财产分布不均等及其原因,以下图表取自他们的研究。他们发现:中国居民的财产分布差距出现了快速面明显扩大的趋势,这一扩大趋势主要来自于城乡之间差距的急剧扩大。其中,城镇公有住房的私有化过程既造成了此间城镇财产差距的缩小,同时又扩大了城乡间乃至全国财产的收入差距;而随着土地收益的下降,土地价值在农村居民财产总值中相对份额降低,造成其原本具有的缩小全国财产差距的作用减弱;此外,居民的金融资产对总财产分布不平等的推动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李实、魏众、丁赛,2005)。补充知识:基尼系数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的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基尼系数的区段划分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零和一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三、持久(恒常)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他的消费函数理论(1957)中提出来的。该理论被认为是弗里德曼对经济学的重大贡献之一。持久收入假说也说明了长期中平均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在这一点上与生命周期假说有相似之处,但这一假说进一步论述了这样两个问题,从而具有自己的特色:1、现期消费与持久收入间的关系;2、持久收入的决定与衡量。1、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弗里德曼认为,人们在计划自己的消费水平时不是依据短期实际收入,而是将消费与持久、长期的收入联系在一起。由于受许多偶然因素影响,短期可支配收入是一个经常变动的量,人们的消费却不会随收入波动而经常变动。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人们只有在一周的某一天得到一次工资,但却要在这一周的每一天平均地使用这种收入,而不会在得到工资当天将钱全花完,而在以后分文不花。这样,消费就不是取决于某一天的收入,而是取决于每周的收入,或者是每天的平均收入。这个极端例子说明,人们的消费同短期的经常变动的收入没有稳定函数关系。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人们实际上是根据他们在长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来进行消费。一时的、经常性的短期收入变动只有在影响持久收入水平时,才会影响消费水平。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人们的收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暂时收入,一部分是持久收入。只有持久收入才影响人们的消费。这就是说,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函数。持久收入是指能保持三年以上的收入。以上就是持久收入的基本思想。持久收入假说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程式: (1) (2) (3) (4)(1)式说明:持久消费是持久收入的函数,但两者间比率(k)要取决于其他一些变量,与持久收入关系不大。其中主要是消费者的存款与贷款的利率i,财富占收入的比例w,以及影响消费者现期消费或积累财富的其他因素u,诸如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消费者的年龄和嗜好,种族与民族等文化因素。通常,除了持久收入以外的因素是不易变动的,因此,持久消费就取决于持久收入。(2)式说明:现期收入Y是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两者之和。持久收入指长期有规律的收入,通常定义为三年以上的固定收入。暂时收入指临时的、偶然的、不规律的收入。(3)式说明:现期消费C是持久消费与暂时消费之和。持久消费是指长期的消费,暂时消费是指一时或偶然的消费。(4)说明:暂时收入与持久收入间,暂时消费与持久消费间,持久收入与暂时消费间都不存在相关关系。暂时收入只是总收入意外而暂时的增加或减少,暂时消费只是总消费意外而暂时的增加或减少。收入意外而暂时的增加或减少与收入的其他部分不相关;消费意外而暂时的增加或减少与消费的其他部分也是不相关的。所以,暂时收入与持久收入,暂时消费与持久消费的相关系数(即)为零。同时,在某此情况下,暂时收入的增加会导致暂时消费的增加,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会发生相反的情况,正负相关会相互抵消。因此,收入的任何暂时变化都是导致财产的增加或以前积累的财产的减少,即暂时收入的变化反映在储蓄的变化上,而不是消费的相应变化。如果用最简单的函数形式来表述持久收入假说,就可以写为为消费,为持久收入水平,为边际消费倾向。如果要表示现期消费,也可将上式改写为:其中,为现期消费,为现期持久收入水平。2、持久收入的估算生命周期假说得出了消费取决于一生收入或未来预期收入的结论,但并没有说明一生收入或未来预期收入如何确定。持久收入假说则说明了持久收入的估算,这也是该假说的中心内容之一。持久收入是在现有财产水平与现在和未来可以赚到的收入为既定条件下,消费者可以在较长时期中维持的稳定的收入流量。在确定持久收入时,首先应该区分总收入中哪些收入是持久性的,哪些是暂时性的。有时人们很容易进行这种区分,例如,由于职务提升而获得的工资标准提高就属于持久收入,而由于加班所得到的收入增加就属于暂时收入。但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又不易于区分实际收入中的这两个部分。弗里德曼正是要说明无法区分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的情况下如何估算持久收入。弗里德曼认为,一定时期的持久收入水平的形成,以过去的持久收入水平为基础;当期实际收入的变化也会影响这种持久收入水平。例如,如果一个人当年的实际收入水平高于他以前估计的持久收入水平,那么,他认为当年的实际持久收入水平就要比以前高。这样,就根据过去的持久收入水平与现期的收入水平来估算持久收入水平。根据这一思想,可以写出下式 式中,为现期持久收入,为现期收入,为前期收入,为权数。现期持久收入等于前期收入和两个时期收入变动的一定比率,或者说现期持久收入等于现期和前期收入的加权平均数。例:假定则: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现期持久收入是接近现期收入,还是接近于前期收入,取决于加权数;越大,越接近现期收入,越小就越接近于前期收入。在极端情况下,现期收入就是现期持久收入,前期收入就是现期持久收入。从估算持久收入的公式中可以看出这样几点:1、如果现期收入等于前期收入(即),则持久收入不变;2、如果现期收入增加(即),那么现期持久收入小于现期收入(即),这是因为个人并无法确定这笔收入的增加能否长期保持,这样个人就不会立即将现期收入的增加都视作持久收入,相反,如果现期收入减少(即),那么现期持久收入大于现期收入,因为个人也并不能确定这种减少是长期的。为使持久收入估算准确,还可以用以前更多年份的收入和现期收入来估算。这时,离现在越近的年份,加权数就越大,离现在越久远,加权数就越小。而且,包括在内的以前年份越多,估算也就越准确。这时估算持久收入的公式可以写为其中,要指出的是,在估算持久收入中,加权数是极其重要的,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按弗里德曼的解释,人们对收入增加是否持久的预期取决于过去收入变动情况,即根据过去的经验来修改对未来的预期,这种预期可以称为适应性预期。如果人们预期现期收入变动是短期的,加权数就小。加权数的大小取决于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所做出的预期,并且要根据这种经验不断修订这种预期,从而加权数就会不断改变。但如果是理性预期,即人们能对未来做出合乎理性的预期,则加权数就较为稳定。当然,无论哪种预期都无法包括影响人们对未来预期的所有因素,因此,确定加权数并不容易。根据估算持久收入的公式,可以把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写为此时,现期收入中的边际消费倾向为,因为,所以,这时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长期中的平均边际消费倾向。这样持久收入假说就说明了: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与长期的边际消费倾向(即长期的平均消费倾向)之间必然存在差异,从而也就解释了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不一致这个“消费函数之谜”。根据持久收入假说,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之所以小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是因为现期收入增加时,人们并无法确定这种收入的增加能否长期维持,因此,也就不能完全根据这种收入的增加来调整自己的消费。但是,如果这种增加变为长期,即下一期收入仍然像上一期一样增加,则人们在下一期就要根据较高的收入水平来充分调整消费支出。通常,这种调整的快慢取决于人们对持久收入预期的形成方式。如果预期是适应性预期,这种调整就要慢一些,如果这种预期是理性预期,这种调整就要快一些。四、持久收入假设与生命周期假说的关系这两种假说都证明了长期平均(边际)消费倾向的稳定性以及短期边际消费倾向的波动性。因此,它们之间并不相互排斥,而是基本一致并相互补充。但这两种假说之间还是有差别的。生命周期假说强调储蓄的动机,并以令人信服的理由把财产因素包括在消费函数中;而持久收入假说侧重分析了个人形成对未来收入预期的方法,从而也就对持久收入做出了相对科学的估算。正因为生命周期假说将一生收入作为决定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收入也就是未来预期的收入,所以,这一假说中实际上包括了收入预期问题,而持久收入假说对收入预期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所以可以将这两种假说结合起来。现代消费函数理论正是将持久收入假说所强调的预期的形成与生命周期假说所强调的财产与人口变量结合在一起,得出下列消费函数式中,是可支配的劳动收入,这一公式将现代消费函数所强调的特点均包括在内,这两种假说构成了现代消费函数理论的基础。上述两种消费理论都关注微观基础,基本融合一起,称LC-PIH理论。根据该理论,消费应比收入平稳,因为出于暂时性收入的支出分散于许多年。LC-PIH对非耐用品与服务消费的解释;耐用品购置理论实际上是应用于家庭而非厂商的投资理论,耐用消费品在长期内提供效用,其购买决策对利率十分敏感。五、不确定情况下的消费:现代分析法据LC-PIH,如能精确知道恒常收入,消费将永不变动。现代型的LC-PIH强调收入不确定性与消费变动间的联系,并采用更加形式化的方式分析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收入的意外变动引起消费的变动;如无收入意外之事,本期消费应与上期的消费一样。事实上,更准确的式子应为:最优决策:,跨时期的边际效用相等。增加不确定性:由于未来边际效用在t期无法确定,消费者无从实施边际效用相等原则,而只能根据对未来效用的期望,因而有:尽管边际效用函数无从知道,但函数自变量若相等,则效用值必然相等如果考虑时间偏好与利率,则应为,这是因为。即有:但期望值也看不到,据理性预期理论,有:明天的消费应等于今天的消费加合理的随机误差。流动性约束与缺乏远见不确定性与缓冲库存储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人们储蓄主要是为退休储备资金。事实上储蓄还有其他动机:1、未雨绸缪、预防性;2、老人很少负储蓄:医疗3、收入波动:支出大量下降产生的痛苦,大于增加同样规模的支出所得到的快乐。风险规避型消费者的效用曲线、边际效用递减。好光景储蓄,资产的缓冲库存。4、急躁:消费者宁愿现在就支出,而不愿为未来进行储蓄。目标性财富水平,该目标就是急躁恰恰平衡预防性储蓄动机这点。低于该目标则积累财富以作预防,高之则进行反储蓄。第六章 投资支出投资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议题之一,原因在于:投资支出波幅较大,从而引起整个经济周期中大部分的波动;投资支出是一个主要链条,通过该变量,利率、进而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影响投资的政策是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合意资本存量的轻微调整引起投资较大波动。投资是增加物质资本存量的支出流量。本章介绍企业固定投资、住宅投资与存货(库存)投资的投资理论,主要研究决定企业固定投资、住房投资与存货投资的不同因素、说明这三种投资的决定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内容是各种投资合意资本存量的决定以及向这种合意资本存量调整的速度。美国私人投资与GDP的联系:1959-2000美国各投资组成部分占GDP的比重:1959-2000资本是一种存量,是建筑物、机器与存货在一个时点上的既定价值。GDP与投资两者均为支出流量。投资是既定时期企业支出中用于增加资本存量的数量。资本存量产生于过去的投资,且总是由于折旧而减少,因而需要某种投资支出恰好维持资本存量不下降。如果企业希望扩大产能,则可能要实现正的净投资。具体投资额由资本存量、生产技术和希望达到的产量决定。读者可以回忆生产函数以增进对此的理解。一、企业固定投资(一):合意资本存量的确定企业进行生产必须有机器、设备、厂房等固定资本,这些企业固定资本的总和称为企业固定资本存量。为维持和扩大这种固定资本存量所进行的支出就是企业固定投资。企业固定投资理论是关于合意生产资本存量需求,以及将现期资本存量调整到合意资本存量的投资流量理论。合意资本存量:不考虑企业在调整其资本使用时所面临耽搁情况下,企业愿长期拥有的资本存量。调整存在速度问题。1、合意的资本存量资本的边际产品价值:生产中多使用一单位资本所增加产出的价值;资本租金成本:在生产中多使用一单位资本的成本;两者均为流量概念。合意资本存量满足:资本边际产品价值=资本的租金成本。租金成本 这是从企业角度来考虑的。此处暂不考虑税收影响。:,其中,为预期通胀率,d为折旧率资本边际产品递减、租金成本上升,合意资本存量减少2、决定合意资本存量的因素决定合意资本存量的因素是资本边际产品价值与资本的租金成本。资本边际产品价值也可以用于资本边际生产力来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边际生产力取决于产量。因此,可以认为决定合意资本存量的因素是产量与资本的租金成本,有公式如下:式中,为合意资本存量,代表产量水平,代表资本的租金成本。上式含义是:资本的租金成本越低,合意资本存量就越大;产量水平越高,合意资本存量也越大;或者换言之,企业要生产的产量越多,它们所需要的资本就越多,企业所使用的资本越便宜,它们所需要的资本就越多。在理解这一点时首先要注意,在生产中企业可以用资本替代劳动,或者用劳动替代资本,因为不同的资本和劳动的结合都可以生产出一定的产量。如果劳动相对便宜,企业就会多用劳动少用资本;反之,如果资本相对便宜,企业就会多用资本少用劳动。根据边际生产力递减原理,在产量既定时,所用的劳动越少资本越多,资本的边际产品,即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就越低。这样,企业只有在产量增加时才会增加所使用的资本量。正因为如此,说合意资本存量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也就是讲它取决于产量水平。可用下图来说明这一点。上图中,两条等产量曲线向右下倾斜,表明当产量为既定时,资本量与资本的边际产品成反方向变动,即在既定产量时所使用的资本量增加,则资本的边际产品减少;而在资本量既定()时,产量与资本的边际产品也是同方向变动。在图中就是当产量为时,资本的边际产品为,当产量为时,资本的边际产品为,。在资本量既定时要生产更多的产量,就要使这一既定资本量与更多的劳动量相结合,从而资本的边际产品增加。上图说明了资本的边际产品、产量与合意资本存量之间的关系,即资本的边际产品增加和产量增加使合意资本存量增加。例如,当产量为时,合意资本存量为,当产量增加为时,合意资本存量则增加为。这个过程值得进一步分析:产量由到的增加,一开始可能是由于既定资本存量下,劳动要素的增加所导致,但此时劳动的边际产出下降,而资本的边际产出上升为,在资本和劳动可以相互替代的情况下,厂商将调整要素组合,具体而言,厂商将增加资本存量,减少劳动投入,直至两种要素组合满足以下条件。上式意味着,厂商将使在每单位资本和劳动要素成本所带来的边际产出相等。这是微观经济学厂商理论中关于要素投入的基本结论。下图说明合意资本存量与资本的租金成本和产量的关系。由上图可知,当产量既定时,只有降低资本的租金成本,企业才愿意多用资本,因为此时较低的资本边际产品才能与较低的资金成本相一致。在图中,当产量为,资本的租金成本为,合意的资本存量只能是,只有在资本的租金成本降为,合意的资本存量才能增至,所以讲,合意资本存量与资本租金成本反方向变动。如果资本的租金成本高,只有在资本的边际产品增加时,企业才能多用资本。这也就是当产量高时,合意资本存量才会增加,从图上看,如果资本的租金成本为既定(),只有产量从增加到时,合意的资本存量才能从增加到。3、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与合意资本存量的决定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写为 企业进行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在投入为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况下,企业利润()就是产品价值(产量乘价格,即)与资本成本(资本租金成本乘资本量,即)和劳动成本(工资乘劳动量,即)的差额,即将C-D生产函数代入上式,则有当利润为极大值时,资本和劳动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以上两式中,为资本的边际利润。以上两式表明:当资本的边际利润为零时,厂商的利润达到最大(即完全竞争条件下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如果资本的边际利润大于零,说明厂商增加资本投入仍有利可图,反之则相反。只有在资本边际利润等于零时,资本带来的总利润才最大化,从而既不增加也不减少资本投入。当满足以上条件,总利润才最大。由以上式子,有:上式中,是资本的产量,是资本的实际租金成本,它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品。如果将资本的实际租金成本等同于资本的租金成本,即(假定标准化为1)。则最优资本存量为:上式表明,合意的资本存量取决于产量水平和资本的租金成本,与前者同方向变动,与后者反方向变动。当资本的租金成本为既定时,产量越高,合意资本存量越高;反之则相反。当产量既定时,资本租金成本越高,合意资本存量越小;反之则相反。4、预期产量与合意资本存量的决定资本存量要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因此,企业在确定合意资本存量时要考虑这一时期内的产量水平。这样,决定合意资本存量水平的就不是现期、一时的产量水平,而是长期、正常的产量水平。这也就是讲,影响合意资本存量的产量并非现期产量,而是未来的预期产量水平。如果以代表预期的产量水平,合意资本存量决定的公式应为:预期产量水平由现期产量水平与企业对未来的预期决定,它的决定类似持久收入的决定,用公式表示为:这就是说,当企业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对未来产量做出预期时,预期的产量取决于现期产量,现期产量与前期产量的变动,以及这种变动在长期预期产量中所占的比例,的大小取决于企业预期的形成。根据上式,又可以将合意资本存量决定的公式写为这就是说,决定合意资本存量的是预期的产量水平,现期产量水平只是通过对预期产量水平的影响而影响合意资本存量的决定。5、税收与资本租金成本资本租金成本除受利率与折旧影响外,还受到税收影响:公司所得税与投资减税。公司所得税不影响合意的资本存量。企业会要求资本边际产品的税后价值等于税后的资本租金成本,以确保资本对利润的边际贡献等于其边际成本。关键在于:利息支付已从企业收入中扣除。引入公司所得税后,厂商决策:上式,仅当时成立,即,也即公司税率并不影响合意资本存量。读者可考虑上式与的区别。显然,后者计算出来的合意资本存量要低些(要高些)。普通股息不因纳税目的从企业收入中扣除,从而资本成本将随公司所得税率的增加而提高。投资减税降低企业资本品价格,因为企业得到每件资本品成本的一定比例返还,从而降低资本租金成本。当考虑折旧、通胀、及投资赋税优惠 投资赋税优惠是政府允许企业每年从其投资支出扣除一定比例的税收,即减去一定的税收。例如,企业投资支出为100万元,投资赋税优惠为10%,就使企业减少税收10万元。这种赋税政策等于是对投资的一种补助,从而减少资本租金成本,有利于刺激投资,增加合意的资本存量。时,资本租金成本可以表示为:。式中,代表投资赋税优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合意资本存量的影响:财政政策通过公司所得税率(普通股)与投资减税施加影响;影响IS曲线位置,从而利率水平,进而影响资本租金成本及合意资本存量。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市场利率,影响资本需求。证券市场与资本成本 公司治理的有关研究显示,证券市场发达与否,与该国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普通法系国家证券市场相对发达,大陆法系则相对逊色;相应地,形成企业所有权分散与集中的不同现象,后者则以家族企业为典型代表。:购买股票,在于获取股息及资本收益。股票市场融资:繁荣时期股票市场有利于投资。投资的q理论:q的最简单形式是企业的市场价格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比值高,企业愿生产更多的资产,从而投资会加速进行。时,投资如潮水涌来。补充资料:转型国家股票市场、家族控制与公司治理1、转型国家股票市场上市公司数目国别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捷克102416531588276261164154爱沙尼亚00022262523匈牙利40424549556665立陶宛0173450697064拉脱维亚13357460607605454波兰446583143198221221斯洛文尼亚25172126282834斯洛伐克1921816872837845843保加利亚16261515998828842罗马尼亚471776575358255578俄罗斯7217073208237207218乌克兰096991021131171202000年的数字为三月份数据。资料来源:Emerging Markets Fact Book,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Claessens, Djankov and Klingebiel(2000).2、家族控制与利益输送利益输送问题在金字塔式结构的企业集团中更为突出。Laporta,Lopez-de-Silanes,和Shleifer(1999)研究了27个富裕国家,发现金字塔式架构是控制股东取得超出于其现金流权利控制权的最常用手段。在这种金字塔架构中,上市公司往往处于最底层。如下图:家族控制ABCD,就是所谓的金字塔控股方式。在金字塔控制下,家族对上市公司D的所有权是7%=51%*51%*51%*50%,而控制权却是51%(金字塔中选出的最低控制权)。金字塔结构造成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家族透过F再来控制D,就是所谓的多重控股。家族与G的相互控股就是所谓交叉控股。如果C对D的所有权是25%,但由于C有复式投票权(1股3票),因此C可以得到50%的D,即(25%*3)/(25%*3+75%)=50%。家族可以通过高买低卖等手段在所控制的金字塔体系中进行关联交易,将处于金字塔低层的企业的资源输送到高层或家族企业私人公司,即使下层企业因此破产清算,家族也已获得额外利益。同时,家族可以重新构造新的金字塔体系,以便开始新一轮的交联交易和利益输送。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这种现象不能很好的识别并有力的制止,则该国或地区的制度显然是纵容资源掠夺和转移的行为,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并很有可能发展出裙带资本主义。下图为描述了金字塔式的家族控制模式欧洲家族亚洲家族10%51%10%100%51%公司A公司G公司A公司F51%51%公司A公司B51%51%公司A51%公司C51%,25%公司A公司D5%1%亚洲家族控制银行的情形非常普遍,并善于玩弄金字塔结构损害银行及小股民。如下图,家族拥有公司DD股权相当少,外界是很难知DD是该家族关联公司,而DD不属于金字塔结构中的公司,因此家族透过关联贷款由其控股银行F大量贷款给上市公司D。然后,控股家族再透过与家族间的D与DD间的关联交易将钱转向家族。如果出现金融危机,D和DD倒闭与否对家族并不重要,因为现金已经被掏空,且D又在最下层,对于大家族而言,所有的损失仅仅是A*51%*51%*51%*50%=A*7%,实际数目变得非常少。而家族在银行的损失较少,此外银行通常可以得到政府的救助。亚洲家族51%3%公司A银行F51%公司B51%公司C50%公司D公司DD3、亚洲与欧美上市银行家族控股与大众持股亚洲地区的家族公司常常会利用关联交易拿关联银行的钱投资于风险大的项目。这种现象在欧洲也是较普遍的,但和亚洲不同的是他们并不是利用关联交易。欧洲银行对于上市公司D的贷款谨慎,因为它是在金字塔的最下层,风险太高。欧洲银行为了确保债权而不太愿意贷款给上市公司D。为何亚洲国家的银行体系和其它国家不同,为何有如此多的家族关系银行?这是由于亚洲各国制度落后。虽然形成家族企业,但家族企业无法得到独立银行的融资,因为缺乏好的法制确保债权,债权人不愿意放贷,因此家族企业借不到钱,家族控制的银行也不敢借钱给别人,均担心对方还不了钱。4、东亚地区制度性变量与家族控制市值关系香港新加坡日本台湾10.0审判系统有效性泰国7.5印尼马来西亚法制化5.0政府腐败韩国纵轴指数10为最佳,0为最差状态横轴为最大15大家族拥有权%2.5菲律宾007060504030201055、浙商银行股权结构浙商银行股东公司名称股比(%)性质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10.34国有中国万向控股10.34民营旅行者汽车集团10.34民营浙江广厦股份9.54民营中国轻纺城股份9.54民营浙江恒逸集团9.54民营横店集团控股9.54民营西子电梯集团7.95民营李字实业集团4.77民营淅江永利实业集团3.98民营浙江日发控股集团3.98民营浙江省国际信托投资3.95国有浙江经发实业集团2.38民营浙江华通控股集团2.38民营浙江厚员纺织股份1.43民营资料来源:南方都市报2004年8月17日C80版。浙商银行民营资本占85.71%,是全国第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二、企业固定投资(二):投资率的决定1、资本存量的逐渐调整假说该假说的基本观点是:实际资本存量与合意资本存量之间的差额越大,企业调整的速度,即投资率也就越大。企业在每个时期的调整,即投资量,是实际资本存量与合意资本存量之间差额的部分。以代表上期期末的资本存量(即实际资本存量),合意资本存量与实际资本存量之间的差额则为。企业在本期中想增加的资本存量为,因此,在现期期末时资本存量将是:上式讲明,企业计划在本期期末时使实际资本存量与合意资本存量的差额缩小倍。在本期中企业想增加的资本存量为,所以,企业所必须达到的净投资就是可将上式改写为:这就是净投资的逐渐调整公式。由上式可见,实际资本存量与合意资本存量的差额()越大,投资()就越大。当这一差额为零时,即实际资本存量与合意资本存量相等时,投资为零。下图是时资本存量的调整过程。由下图可知,后一个时期的投资量小于前一时期的投资量,即,这说明实际资本存量与合意资本存量的差额不断缩小。这个过程的速度是由决定的,越大,差额减少越快,反之则相反。t向合意资本存量的调整过程2、最优投资模型我们在前面分析过,只有在资本存量达到合意资本存量水平时,利润才能实现最大化。因此,实际资本存量与合意资本存量的不一致都会对企业的利润造成一定的损失(即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如果将这种利润的损失记为,可以将某一时期(期)的利润损失记为:上式表明,企业由于资本存量而带来的损失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本期实际资本存量()与合意资本存量()的不一致;另一部分是上期末实际资本存量()与本期实际资本存量的不一致。考虑到这种不一致可能是过大或过小(即与可能为正或为负),所以上式采取了平方形式,均为参数,是根据不同企业和其他因素确定的,可以作为常数。我们可根据上式分析上期末资本存量()和合意资本存量()间的关系。将代入,有:如果上期末实际资本存量与合意资本存量相等,即,则本期无须进行任何新投资,就可以使本期实际资本存量等于合意资本存量,即,这时,企业没有任何利润损失,即。如果上期末实际资本存量并不等于合意资本存量,即,则企业利润肯定没有实现最大化,即。利润损失的大小就取决于企业本期实际资本存量的决定,也就是如何做出投资决策。如果,利润损失就是,如果,利润损失就是。总的利润损失是。这样,只有在上期末实际资本存量并非等于合意资本存量的情况下,企业才须做出本期投资决策,其目的是使利润损失最小。要使最小就要满足以下条件令则从而设则这也就是以前所得到的。这个公式就是最优投资模型。最优的含义是利润损失为最小。由于是根据不同企业和其他因素确定的,所以,调整的速度,即投资率,取决于这些因素。3、企业固定投资(三):加速原理加速原理说明产量增长对投资增加的影响。这一原理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J.M.克拉克1917年在经济加速和需求规律一文中做出系统论述,以后又经许多经济学家发展成为投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根据投资函数来得出加速原理的公式。假设在一个时期内资本存量调整到合意资本存量的水平,即,以致于,再假定没有折旧,即,而且,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为一常数,并不取决于资本的租金成本,则可以得出资本-产量比率是资本存量与其所生产的产量之间的比例(例如,生产100万元产品,需要资本200万元,则这一比率)。厂商可以采用不同的资本-劳动组合来生产一定的产量,这一比率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价格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但企业一定会选择一个最适合于自己的合意资本-产量比率,我们可以假定这一比率是不变的。当时,同样,这样,本期投资就可以写为就是加速原理公式。由上式可以看出,现期投资取决于产量的变动与资本-产量比率,也可以称为加速系数。这说明,投资的变动是产量变动的一定倍数,由于,所以,投资的变动大于产量的变动。投资的变动大于产量的变动就是加速原理的基本含义。我们通过以下具体的例子来进一步分析加速原理的含义。如果考虑折旧,可以将加速原理公式写为在上式中,为期中的总投资,为加速系数,设,为折旧,设折旧率为总资本的10%,这样,就可以得出下表。时期产量产量增长率合意资本存量净投资净投资增长率折旧总投资总投资增长率1100-400-4040-211010%44040-4484110%312514%5006050%5011030%41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