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精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doc_第1页
2011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精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doc_第2页
2011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精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doc_第3页
2011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精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doc_第4页
2011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精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目标定位】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表现新中国的社会生活新风尚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 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铁路与公路的发展演变水运与航空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迁以我国近现代报刊 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业的发展影视事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与影响【基础知识梳理】一、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及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1)近代:服饰:鸦片战争后,西服开始传入中国;“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30年代服装五花八门。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建筑: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开始出现在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社会习俗: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城市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落后、封闭,传统风俗习惯坚如磐石(2)现代: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物质生活: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比较拥挤。中国人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社会习俗: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社会风俗: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在逐渐形成2.影响变迁的因素(1)近代:鸦片战争后,西方民主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政府政策的影响;先进中国人的主动吸取;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2)现代:政治运动和对外关系的影响;中共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改革开放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3.变迁的特点:与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始终保持着民族本色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1)表现:铁路: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淞沪铁路,不久被拆除;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奠定: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了宝成、兰新等铁路;20世纪90年代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加快铁路建设;到“九五”期末,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新中国成立后机车改造方面有很大进展 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随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虽修建一些公路,但公路交通发展仍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成立后,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水运: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精进航线开通,中国航空业拉开序幕;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航线和航班不断增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民航大国。(2)影响: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2.通讯工具:(1)表现: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在上海建起第一个电报机房;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 (2)影响:使信息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近代报刊逐渐走向繁荣,成为近代先进中国人宣传进步思想,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要工具。如维新派的时务报、革命派的民报、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中共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舆论工具;改革开放以来,报刊出现欣欣向荣,具有政论性、专业性、娱乐性的特点2.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起步;歌女红牡丹结束中国无声电影的历史;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电视事业诞生,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节目丰富多彩。4.影响: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民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传播5.互联网的表现及影响(1)表现: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90年代后逐渐普及。(2)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使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点名师精解】1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点【点析】(1)地域: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3)水平: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典例】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解析】:“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背离材料,D项材料没有体现。【答案】:A2互联网产生的社会影响【点析】(1)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其不但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命名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2)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3)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4)思维方式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典例】“它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可以了解到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它”是指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因特网【解析】:抓住关键词“魔幻”“每个人”“所有知识”。【答案】:D【感悟高考真题】11.(2010山东高考)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扳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传统习俗受到冲击、文化教育日渐衰落、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B. C. D.【解析】: 戏台、秀才、小足扳子反映的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生活状况,破、烂、洋烟袋反映清末民初出传统的文化生活的变迁。“大足板子”是指不缠足兴起,对应1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指交通通讯的进步,对应3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大足板子毕业生”指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对应4思想观念有了改变。答案:D2.(2010江苏高考)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解析】:“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反映出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故正确答案为B。答案:B3.(2010天津高考)“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解析】:从本题中的信息可知交通变化在先,城市建设在后,体现出天津城市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的特点。故选B。A、C、D与材料反应的内容不符。答案:B4.(2010上海高考)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解析】:A项出现在19世纪末,B项发生在19世纪20年代中期,D项发生在新文化运动中,均不可能出现在1913年。由于民国建立后推行新式礼俗,B符合当时的礼仪变革。答案:B5.(2010福建高考)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檑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解析】:福建、上海两地茶叶价格的同步变动说明信息传递快, 19世纪80年代,两地已能进行电报联络。答案:A6(2009广东高考)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解析】: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想的进步,但是C项仍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答案:C7.(2009福建高考)右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解析】:从报纸中使用简体字可知B项正确。答案:B8.(2009上海高考)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材料一 下岬村家庭结构变迁示意图 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下岬村的家庭结构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2分)材料二 上世纪60、70年代,下岬村人从集体公社分得生活必需品,人们很少买新衣服,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80年代以来,下岬村在衣食住行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地变化。1983年至1990年,共建了102所新房,同时还扩建了121所房子,村民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老“四大件”转变为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 问题2:从材料二来看,下岬村人的生活水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简述造成这一转变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7分) 材料三 从下列两图可见,下岬村的居住格局也出现了变化:住宅空间日益私密,房间的称呼日趋现代,并且增添了新的设施。问题3:为什么农村的住宅格局与城市日益趋同?(2分)【答案】(1)答案1:能完整解读图表中的信息。大家庭解体,核心家庭日益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核心家庭越来越多,主干家庭逐渐减少,联合家庭基本消失。答案2:未能完整解读图表中的信息。(2)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并运用核心知识进行回答。从贫穷到富裕,或生活水平大夫提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引进外资,建立许多外资和合资企业,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十二届三中全会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答案2:能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但仅运用边缘性知识进行回答。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有了较大的自主权;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开业。(3)答案1:回答合理而充分。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的发展:现代城市文明对农村的改造和冲击;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农村产生了影响。 答案2:回答不充分或意思含糊。农民进城打工。【考点精题精练】:一、选择题:1. 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然而这一陋习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有新式教育的出现西方列强扩张的结果政治运动的推动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A B C D【解析】:A 晚清随着列强对中国扩张的加深,西学东渐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洋务运动后新式教育出现,历次近代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都为西学东渐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同时政府有识之士在不断推动者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解析】:C 经过辛亥革命后,人们的长辫子都剪掉了,实行了移风易俗。3. 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解析】:A 从材料我们可知业已开放,但是希望男医生医治男人,女人则应该由女医生医治,表明思想还是比较保守。4. 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解析】:D 元旦是西方的节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引入公历反映了中国在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引入了西方文化。5. 五四时期的许多新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青年婚姻的如下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以工业文明、科学教育平民化、近代生活方式为内容的新文明的引入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政治变革的影响随着新文化运动开展,自由、平等意识渐入人心北洋军阀派系林立,各自为政A. B. C. D.【解析】:A 组合选题,可以用排除法。“北洋军阀派系林立,各自为政”和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没有因果关系。6. (2010山东省胶州市高三模拟)2007年世界十大流行语中排在第10位的是“Chinese。这个词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 中国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中国正在崛起 中国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汉语成为世界统一语言 A B CD【解析】:A本题可用排除法。汉语成为世界上越来越重要的一门语言,但并不是世界统一语言,故错误。7. (2010江苏省盐城市高三模拟)“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不能说明时期所送的嫁妆20世纪80年代被褥、“红包被”、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21世纪初被褥、“红包被”、高档组合家具、名牌手表、笔记本电脑、汽车A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B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C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D嫁妆保留了传统特色,体现了时代特色【解析】:A “送嫁妆”仍说明保留我国传统的婚礼风俗,故A不符题意。8. 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著中国食物里谈到,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历史传统的不同 B生产方式的不同 C生活习俗的不同 D宗教信仰的不同【解析】:B 中国是农耕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而西方是资本主义经济。9. 从旧式婚礼与新式文明婚礼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表现在服饰的变化发式的变化礼仪的变化是否缠足的变化 旧式婚礼 新式婚礼A. B. C. D.【解析】:A 变化就是从如下几项开始的。服饰、发式、礼仪、是否缠足的变化来体现的10.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从“数量的满足” 到“质量的呼唤和走向理性消费”, 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从追求生活质量消费走向追求生命质量消费的转化。这主要说明了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并逐步完善B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C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D我国全面进入了小康社会【解析】:A 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并逐步完善。11. 下列流行语中,属于20世纪80年代的是 A911、本拉登、申奥成功、入世、WTO、翠花上酸菜、QQ、反恐、flash B下岗、抗洪、再就业、泰坦尼克、哇噻、帅呆了、美女作家、知本家、打假 C下海、申奥、发、大哥大、第二职业、电脑、没商量、说法、发烧友 D中国特色、倒爷、万元户、迪斯科、平反、一号文件【解析】:D注意时间:A项中入世是在2001年,可排除;B项中抗洪主要指1998年,C项中申奥成功是在1993年。12. 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解析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解析】:C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的信息,故A错误;洋务运动时期,电灯还没有出现,故B错误;上海市民一直反对使用近代科技的说法显然错误。材料表明,近代中国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尽管开始的时候人们对它一度产生了恐惧。13. “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依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