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doc_第1页
古代诗歌五首.doc_第2页
古代诗歌五首.doc_第3页
古代诗歌五首.doc_第4页
古代诗歌五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五首整体把握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观沧海: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次北固山下: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西江月: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天净沙秋思: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处。古代诗歌五首课标解读 中国语文网整理编辑 【教学目标】、了解诗词有关知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 广东省深圳市翠园中学宋红玮 【说教材】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说教法】一、说教法、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二、学习形式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三、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插页补充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师译: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第二课时教授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和天净沙秋思。三、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进行比较阅读?、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四、品味意趣重点欣赏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插页题解:“西江月”是词牌名,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诗余”、“长短句”等。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物象丰富、意趣盎然。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评读,品评意趣。寻找词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的意趣?探究后明确:夜行山中忽逢阵雨,恰好“忽见”住过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作者真是喜出望外!赏明月、拂清风、看惊鹊、闻稻香、听蛙声与蝉鸣,感觉闲适与喜悦。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吟读,读出词的韵味,划分节奏: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