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抓住扶持“三农”机遇 积极支持“三农”发展-对长治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调查与思考近年来,中央连续下发了 “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扶农、助农的优惠政策,极大地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出现了重大转机,农民收入得到了较快增长。但是与这种大好形势极不对称的是当前农村金融面临机构萎缩、资金外流严重、金融支农后劲不足、农村金融服务弱化的形势。“十一五”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银行业来说既是使命,也是商机。银行业应当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加收入?为此我们对长治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一、长治市“三农”经济发展现状(一)农业生产、农民收入情况。农业生产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快速增长的工业相比,差距还是越来越大。从2003年、2004年、2005年的地区总产值来看,长治市第一产业分别为27.4亿元、29.8亿元、28.9亿元,占整个GDP的比重分别为10.73%、9.36%、7.2%,三年来占比下降了3.53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3570元,与2003年相比提高了684元,但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却由2003年相差4186元,拉大到了5557元。目前,我市农业人口242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78%,因此,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的问题。近年来,长治市在农业走产业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二)农业产业化建设情况。长治市在经历多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淘汰了一批没有市场竞争力的调产项目,辖区初步形成了一些立足当地优势,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区域性产业化项目。2004年申报的2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示范区被国家标准委员会正式批准,占到全省批准总数的75%,批准数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目前,长治市已形成了屯玉种业;长子养鸡业;潞城甜糯玉米加工业;襄垣黄土蛋加工业;屯留肉制品加工业;壶关郭氏食品加工业;平顺大红袍加工业;长治县五禾食品加工业;黎城核桃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沁县沁州黄小米加工业等种植业基地化、农产品加工产业化、产供销一休化的格局。如山西屯玉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以玉米种子育、繁、销一体化为核心的企业,以种业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种子企业集团,在全国设有11个科研机构、15家子公司、5家分公司,建立了16个省区级分销中心、1000个县区级分销总店、10000家乡村级联销店、逐步培育发展了10万个屯玉品种种植示范户,产品远销我国27个省市800多个县区,该公司拥有自主开发权的玉米杂交种50多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玉米杂交品种18个,“屯玉种业”获中国驰名商标,公司被评为中国种业五十强企业(第二位),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所在地屯留县被农业部等六部委命名为“中国玉米良种之乡”,2005年末,资产总额达5.4亿元,产种子6000万公斤,销售收入5。01亿元,实现利税0.33亿元,带动全国5万农户从事玉米制种生产,年直接为制种户户均增收2100元。(三)农村小城镇建设情况。在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基础上,一些有地域优势、资金优势的农村,又积极向“工业拉动,农业带动,副业互动”的目标迈进,建设小城镇化农村,从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从潞城市店上小城镇建设情况来看,这里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厂林立、人民生活富足,被誉为“上党第一名镇”。农村信用社为该镇累计投放各类贷款2亿多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先后支持了5家产值超千万元的大型民营企业,7家产值超百万元的小巨人企业。华宝冶炼公司、同信工贸公司、惠智焦化有限公司等一批批闻名省市的优秀民营企业迅速在店上镇崛起,拉动了当地经济的迅猛发展。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当地10000多名农民放下锄头进工厂,风风光光当上了工人。该镇还着力推进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升级,涌出现了一批带动能力强,产业前景好,“基地+农户”型的农业龙头深加工企业。富裕起来的农民,还先后兴建了河湃别墅区、李家庄小区、常庄小区等新型住宅小区,农民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家园,得到实惠的新村居民如今住着自家的别墅,开着自己的小汽车,小城镇化建设彻底使农民走上了富裕道路,实现了小康生活。但是这样的小城镇在全辖区屈指可数,农村小城镇化建设仍任重道远。二、银行业支持“三农”情况(一)农业金融需求与银行业支持“三农”情况1政策性贷款止步不前,缺乏对农村经济的信贷开发和引导。农业及农村经济具有周期长、效益低、风险高的特点,解决“三农”问题更需要政策性贷款进行开发扶助,但从1998年农业发展银行粮食附营业务贷款全部移交农业银行后,整个“十五”期间,农发行没有对农村产业化开发或个体经营投放过一分钱的政策性贷款。同时粮食贷款增长也很少,2005年末农发行农副产品收购贷款余额14.5亿元,比2003年仅仅增加2.82亿元,农业发展银行受业务范围限制,对农村发放贷款极少,农村经济开发几乎没有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按照长治市关于申请列入山西省“十一五”规划建设农业项目的计划,长治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共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水利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等八大类124个项目,总投资156.32亿元,其中:自有资金27.87亿元,政府投入108.97亿元,银行贷款13.67亿元,社会筹集5.81亿元。这些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但各级政府财力有限,政府100多亿元资金投入很难全额到位,农民又无力投入,农村信用社主要支持小额信贷,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宜介入也不愿介入,由此初步测算将形成资金缺口约60亿元,需要由政策性金融予以支持,需要由政策性金融发挥示范作用,吸引社会商业性资金介入,引导社会资金向农业回流。2生产方式及观念转变,农民对金融服务提出新要求。调查中发现,由于当前农民生产方式及经营理念发生变化,使得他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发生三大转变。一是贷款投向发生转变。过去农民贷款集中在春季,主要用于购买种子、化肥进行春耕春播,随着农户收入的增加,自我投资能力的增强,购买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已经逐步脱离对贷款的依赖。现在,农户贷款投向正由单纯的种植业向种养业、加工业等相关领域延伸。二是贷款需求发生变化。由于信贷投向由贷款金额较小、生产周期较短的粮食种植向投入金额较大、生产周期较长的种养业、加工业转变,目前农民贷款正由短期、小额贷款需求向长期、大额贷款转变。过去农民贷款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内,金额一般几百元,最多几千元,现在农民贷款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甚至在十万元以上,贷款期限更青睐于三年以上的长期贷款。三是对金融服务范围提出新要求。随着农业生产的深入发展,一部分种养大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已由过去只要求提供信贷支持,转变到对投资融资、资金结算、以及农业保险等全方位金融服务需求上。3“涉农”贷款快速增长,但距真正满足农户对资金日益增长的需求还相差较远。据调查,近年来长治辖区农业贷款受益农户逐步增多,覆盖面不断提高,但离农民的贷款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2005年末,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的农户或农村经济组织为42万户,占全市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66万户的63.6%,比2000年末贷款受益的农户、农村经济组织增加了20万户,受益户增长了90%,贷款的覆盖率提高了28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农业、农村贷款风险大、沉淀率高,政策宣传不到位,更重要的是农业贷款逐渐演变成农村信用社孤军奋战,尽管涉农贷款增长较快,但真正满足农户贷款需求是很低的。从下表中可以看出,2005年末,长治市涉农贷款余额达到111.14亿元,占全部贷款的38.49,占比较2003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三年间,新增56.8亿元,占同时期全部新增贷款的38.24,其中:农村信用社增加52.93亿元,占新增涉农贷款的93.18%;农业发展银行增加2.88亿元,占5.07%;农业银行增加0.45亿元,占到新增贷款的0.8%;而三年间乡镇企业贷款则占到涉农贷款的49.77,实际真正用于农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资金是很有限的(2006年由于统计归属变动,各项涉农贷款统计为负值,不可比)。长治市涉农贷款情况统计表单位:万元,项目 2003.122004.122005.122006.3余额增减余额增减余额增减余额增减农业贷款国有商行23644-233423599-45236717212944-10727农信社3025439488239243189888465882734514700304148城信社500500500-500合计326187925484165309034349005373523482974-7079占总量比例15.0216.9815.6116.2916.9719.06 15.47-2.65乡镇企业贷 款国有商行52490435554459196954963504-54963农信社227697838503174478975041497497527409492-5482城信社40542468414490635422106286 -68合计2842419067337605091809476291100241415778-60513占总量比例13.0916.6414.0916.5616.4925.99 13.32-22.65农副产品收购业贷款农发行11688662513251715631145041125241532268185占总量比例5.380.114.972.825.023.25 4.913.06农贷合计72731418384692509719778311113851862881051978-59407各项贷款2171900544903266877755444128875813856483121611267165占比33.4933.74 34.6635.67 38.4948.31 33.70-22.24 (二)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分项目、分县区情况2005年末,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农村工商业贷款、农户小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总余额为98.86亿元,比2003年末增加40.58亿元,增长69.61。从贷款结构看,农村工商业贷款增长最快,2005年末较2003年末增加24.8亿元,增长93.6;农业经济组织增长最慢,增加2.5亿元,增长27.5;其它项目分别是农户贷款增加9.78亿元,增长63.9;农户小额贷款增加2.36亿元,增长62.79;农户联保贷款增加1.14亿元,增长31.18。分县区来看,2005年末,涉农贷款余额和增加额最多的县区是城区、长治县、潞城市,余额分别为16.48亿元、11.36亿元、10.9亿元,增加额分别为8.75亿元、4.74亿元、4.6亿元;这三个县涉农贷款最多,主要是这三个县区工业发展较快,农村工商业贷款投入较多,分别占到三县区涉农贷款的65.16、63.05、37.9。(三)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状况、信贷资产质量情况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的实力也得到进一步壮大。2005年末,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32.59亿元,存款余额及当年新增额均排全市第一,占比分别为27.79,28.6,较2003年末增加48.6亿元,年均增长25.7%;各项贷款余额为105.74亿元,贷款余额及当年新增额也名列全市第一,占比分别为35.52,47.47,较年2003年末增加40.83亿元,年均增长27.67%。在存贷款业大幅度扩张的同时,账面利润由2003年的1657万元上升到2005年的14693万元,增长了7.87倍。三年间,农村信用社由于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使资产质量得到了进一步好转,尽管不良贷款余额基本保持在9.5亿元左右,但不良率则由2003年的14.65下降到2005年的9.08,下降了5.57个百分点。如下表所示: 农村信用合作社利润、不良贷款统计表 单位:万元2003.122004.122005.122006.3存款余额839830110898713258501375406贷款余额64904884211310573951046633当年利润165717111146936885不良贷款余额95060990249564795378三、存在的问题(一)财政支农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存在渠道多、管理部门多,统筹协调难国家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建设性资金投入,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含国债投资和水利建设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扶贫资金、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科技投入等。除此之外,近年来,有关部门还安排其它专项投资,支持农村公路、电网、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体系等事业的发展。除了“资”出多门外,由于“条条”管理,各部门在计划下达方式以及项目管理办法上各自为政,造成了一个项目多头申报、多方争取资金、多部门审批管理。在资金拨付上,不同来源的资金拨付渠道不一致,造成资金沉淀或“跑冒滴漏”,监管难度大。管理上的缺陷使得宝贵的支农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由于上述原因,尽管财政支农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由2003年的2.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2亿元,三年间长治辖区累计投入支农资金11.1亿元,但由于财政资金的分散管理,没有更好地发挥其支持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作用。(二)宏观调控及产业结构调整,县域经济、乡镇企业信贷投入受到一定影响县域经济是联系城市与农村的纽带,在国民经济整体结构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就会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断层,而这种断层结构将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长治是一个以煤、焦、铁、电为主的倚重型经济区域,县域经济更为明显。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以来,产业结构调整、县域经济总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乡镇企业受到了较大冲击,项目被迫缓建和停建、资金短缺,进而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化,资金投向发生转移农村信用社由合作制转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法人治理由二级法人向一级法人转变,实行现代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明晰产权关系,转变经营机制,实行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主经营的商业化运作。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农贷是小额、量大,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成本较高。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运作后,商业的逐利性使农村信用社资金必然远离乡镇,资金向城市集中,投入城市的工商业、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土地储备等大型项目贷款,有可能导致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资金向城市流动的一个渠道。实际上,这种资金的流动趋势已经正在进行。随着农村撤乡并镇,农村信用社机构也在收缩,大量的农村信用站、信用分社已撤销,并入农村中心城镇。农村信用社同农民的天然联系正一步步削弱。组织机构、资金人员一步步向县域经济中心城市转移。 (四)国有商业银行产生“脱农”倾向,支农力度日趋弱化1信贷政策限制了对农业、农村经济的贷款。据对农业银行调查,农业银行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十五”期间的前二年,共发放贷款1.5亿元,支持了7户农业产业化企业以及数千农户贷款。2003年以来,农业银行信贷门槛抬提以后产业化企业,人转为 高,农业贷款准入标准要求必须是农业龙头企业,资本金1000万元以上,导致该行2003年以后,只对大型农业企业山西屯玉集团一户企业发放过贷款1亿元。据统计,长治市农业企业480多户,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才9户,占总户数的1.8%,其余都是微小型的企业,信贷准入政策基本限制了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贷款。同时2003年农行上级行规定对农村个人扶贫贷款只收不放,杜绝了农村自然人在农业银行的贷款,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地位正在逐步从农村信贷市场退出。工行、中行、建行是城市金融,2003年后除支持个别大型农业企业外发放过微量贷款外,不对农村发放贷款,信贷政策上脱离“三农”。目前农村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都是微小企业没有融资渠道,农民农业生产、购置大型农机贷款无门,贷款难成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出现贷款快速“脱农”现象。2面向农村地区的机构网点大幅减少,支农服务功能萎缩。“十五”期间,商业银行加快了集约化经营的步伐,大量撤并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据统计2000年以来长治市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城以下撤并机构网点191个,支行以下机构由295个撤并为114个,下降 61.4%。工、建、中行都出现部分县域机构断档,农业银行虽没有断档县,但今年也开始将乡镇一级分支机构全部收缩到县城以上,这将使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乡镇没有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致使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服务严重削弱,不仅是“三农”贷款难,农村异地汇兑、结算难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商品流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3投向农村、农业的贷款减少。从信贷体制上,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全部上收省分行,县支行没有信贷审批权,基本上已经演变成为单纯的吸收存款的“大储蓄所”,服务功能的减弱给县域经济贷款带来困难。据对县域金融调查,2005年末长治市国有商业银行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3亿元,较2000年末增加19.2亿元,增长43.7%,年均增长率为7.5%,远远低于其各项贷款的增长,存贷比从2000年的79.7%,下降到2005年末的49.5%。从投向上看,商业银行近年来贷款垒大户,县域经济的贷款主要是支持了规模大的工业项目,投向涉农经济的贷款越来越少。据对农业银行调查,2005年末农业贷款余额11亿元,比2000年末增加2.2亿元,年平均增长3.6%,远远低于其总贷款年均增长16.5%的幅度,其中乡镇企业贷款增加0.38亿元,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增加1.5亿元,农业扶贫贷款增加0.38亿元,这些贷款是2003年以前新增的,2004、2005年该行基本没有新增贷款。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农业、农村的力度在逐年减弱。(五)农村资金外流较多,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更加突出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导致县支行失去信贷权,县以下机构演变成了储蓄机构,邮政储蓄机构随广布农村但只储不贷,使当前国有商业和邮政储蓄成为公认的农村资金抽水机。据统计,截止2005年末,长治市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从农村地区吸走的资金达64亿元,占到全市县以下存款余额的28%。2005年全市县以下资金存贷比为61.4%,比2000年存贷比下降13.5百分点,反映出资金流出农村的速度在加快。(六)融资成本过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通常被视为弱势产业、弱势群体,一般是效益低、风险高的代名词,农村产业化企业或个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基本上只有信用社一家贷款路径,农村信用社利率是商业银行的2倍还多,加上不规范的股金要求和其它费用,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对小型企业来说难以承受。农业、农村经济低效益高成本的恶性循环成为农村经济的枷锁,也是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诱因。三、政策建议。(一)加强对不同渠道支农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切实发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作用整合财政支农项目资金,要从实际出发,按照保证重点、压缩一般、集中资金、规模开发的思路,调整支出结构,形成支农资金合力。具体工作中,积极探索把农业、水利、林业、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产业化、农村交通、民委、民政、农村能源、国土整治以及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等涉农项目单位联合起来,成立一个支农项目联系协调中心的运作机制,围绕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农业主导产业,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将项目资金捆绑锁定在选定的特定的项目区域内实施,以利于各类支农项目资金进行有效配合、实现各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发挥现有资源的比较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项目区的规划布局必须紧密衔接各地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县域经济为依托,运筹全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相对集中,规模开发,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整村推进。在规划布局上,因地制宜,山水田林路电综合治理;粮林果烟菜药茶配套开发,先行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好农业基础设施,再科学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并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等形式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大科学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实实在在地将这种农业资源大力扶持成农业优势资源,并不断地努力把它培育成有明显优势的农业资源,做成优势农产品基地。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升级,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二)加强农村金融改革的整体推进,改善金融服务条件一支独秀难以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农村金融必须保持竞争和效率。要建立农村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金融体系。1政策性金融应当优先入农。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和农民自身积累少的特性,决定了新农村建设中开发性金融必须优先发展。“十一五”期间国家要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范围,扩大对农村开发贷款的规模,政策性贷款要和地方政府的开发计划相融合,支持农村经济提高产业化程度,培育农村经济信贷主体,创造商业信贷资金盈利空间。农业发展银行的机构要普及到县一级直至重点乡镇,直面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信贷服务。2商业银行要停止撤并农村金融机构,打造农村零售型银行,保持农村的服务阵地。商业银行应当把内部零售贷款机构和银监会要求专门设立的小企业贷款机构相结合,打造成内部的专业零售银行直通农村,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企业、个体农村经济的信贷业务,为新农村建设寻找商机增加贷款、储备力量。3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的改革要定位区域性零售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都是在农村广布网点的金融企业,在服务“三农”上应该定位于社区性零售银行的角色。建议对邮政储蓄改革要改造成小额信贷银行,面向城乡自然人、微型经济体发放贷款,从组织体制上保证对邮政储蓄资金逐步投向农村,支持新农村的建设。农村信用社要控制目前出现的贷款集中化、垒大户倾向,业务上要保证零售贷款的主导地位,严格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保证新增贷款的60%以上要投向农业、农村经济建设。4支持在农村建立小额信贷组织。地下金融的存在反映了农村的需求和金融体制的缺陷,我们要积极支持在广大的农村建立小额信贷组织或将它们通过参股农村信用社改造,把信用社改造成真正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农村金融机构,民营化的信贷体制对解决农村贷款难更有效率和保障。(三)积极改善农村金融生态,创造信贷支农的环境金融支持“三农”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问题,核心问题是要建立通过利益引导的机制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农村,为此必须切实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构建利益引导机制。一是建立农村、农业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要优先保证农村贷款的风险补偿,地方财政要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块资金建立农业贷款专项风险基金。二是财税减、免优惠政策。对“三农”贷款的金融机构实行营业税、所得税等适当减免。三是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地方政府要将区域农业产业化开发和信用村、镇、户建设纳入政绩考核范围,搭建信贷投入平台和信用环境约束机制。同时要尽快把“三农”贷款信用档案纳入全国企业或个人征信系统,控制金融风险。四是农村政策性保险或商业保险要统筹纳入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在农村首先建立政策性保险,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和产业,可以促进建立商业保险。五是创建新农村贷款的担保、抵押机制。由于农民财产较为缺乏,农村土地、资产价值较低,抵押担保难以解决。当前解决农村贷款的抵押担保问题需要制度创新、观念创新。从制度创新上在县、乡两级要建立多种主体、多种形式的贷款担保机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健康险发展空间扩大路径与对策
- 功能性碳纤维材料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范文)
- 车间焊接安全施工方案
- 幼儿园多吃蔬菜不挑食卫生教育
- 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期中考政治含解析
-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大连医科大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警官职业学院《艺术哲学与社会批判》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大连交通大学《民俗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化学反应工程(双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23
- 卫生部检验科三甲评审标准
- 新版三体系+50430内审资料(含检查表)
- 办公室隔断施工方案
- 组织学与胚胎学-女性生殖系统
-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更新表
- 22G101系列图集常用点全解读
-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专项二 图形与几何含答案
- 《X线摄影检查技术》复习考试题库(带答案)
- MIDASM32调音台培训教程归纳
- 普通地质学教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