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原理各章复习题.doc_第1页
纺纱原理各章复习题.doc_第2页
纺纱原理各章复习题.doc_第3页
纺纱原理各章复习题.doc_第4页
纺纱原理各章复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纺纱学复习大体提纲 纺贸074 贾涛芳第一章复习题:1. 简述纺纱的基本原理。纺纱实质上是纤维原料由块状经过开松梳理牵伸等松解作用,成为具有一定线密度的顺序纵向排列的纤维集合体后,再加上捻度使之具有一定强度的加工过程。纺纱的基本原理,实质重点是研究开松、梳理、牵伸和加捻在纤维集合体的松解和集合过程的作用。大量而紊乱的纤维-纤维集合体-纱(一定标准、结构)2. 纺纱的系统主要有哪些?纺纱系统有棉纺、毛纺、麻纺、绢纺和化学纤维纺纱;在工艺上有精梳、半精梳、粗纺、普梳和废纺之分。3. 写出棉纺(精梳)系统纺纱工艺流程。籽棉 -初加工-(原棉)配棉-开清棉-梳棉-精梳前准备-精梳-并条-粗纱-细纱-后加工4. 写出棉纺(混纺)系统纺纱工艺流程。(一)普梳系统1. 应用范围:纺制粗、中特纱,供织造普通织物。2. 工艺流程: 籽棉 - 初加工-(原棉)配棉 - 开清棉- 梳棉-并条 -粗纱-细纱 -后加工(二)精梳系统1. 应用范围:纺制高档棉纱、特种用纱或棉与化纤混纺纱2. 工艺流程: 籽棉-初加工-(原棉)配棉-开清棉-梳棉-精梳前准备-精梳-并条-粗纱-细纱-后加工(三)废纺系统1. 应用范围:纺制价格低廉的粗特棉纱2. 工艺流程: 破籽(梳棉抄斩花、粗纱头及回丝)-开清棉-梳棉 -粗纱-细纱-后加工(四)化纤与棉混纺系统 1. 精梳系统2. 普梳系统第二章复习题1. 什么是纤维原料的初加工?主要天然纤维的初加工方法分别是什么?物理方法(如轧棉),化学方法(麻的脱胶,绢丝的精炼),物理化学相结合(羊毛的洗涤和去草炭化)2. 有哪两类轧棉方法,各有何特点?(一)皮辊轧花 所得为皮辊棉1. 方法:利用皮辊与棉纤维的接触牵引,使纤维与棉籽分离。2. 特点:转速低,作用柔和,不易轧断纤维,棉结、索丝、疵点少,原棉含杂多,短绒多。3. 适用范围:加工长绒棉或成熟度差的籽棉和留种棉。(二) 锯齿轧花 所得锯齿棉方法:利用锯齿钩拉纤维,使纤维与棉籽分离。特点:转速高,作用剧烈,容易切断纤维,易产生棉结索丝等疵点,原棉含杂少,短绒率低,纤维整齐度好,且生产率很高。适用范围:适宜加工细绒棉和粗绒棉3. 指出唛头(329)各符号代表什么含义?第一个数字品级;第二、三个数字长度(mm);锯齿棉在三个数字上加锯齿线,皮辊棉不加; 霜黄棉在三个数字两边加圆括弧;(427)手扯长度为27mm的四级皮辊黄棉 4. 洗毛工艺有哪几个主要环节?用机械与化学物理方法除去原毛中杂质的工艺过程。(1)乳化洗毛工艺过程(1)乳化洗毛工艺过程:开松-除杂-洗涤 -烘干其中洗涤工序:浸渍 -清洗- 漂洗-轧水5. 麻纤维的脱胶方法有哪几种?脱胶的方法及原理:微生物脱胶:利用微生物来分解胶质;化学脱胶:根据原麻中纤维素和胶质成分对碱、无机酸和氧化剂作用的稳定性不同,除去胶质以碱煮为主。6. 绢纺原料的精炼工程包括那几个工序?精炼前处理、精炼、精炼后处理工艺流程:(1)酶制剂精练:预处理-温水洗-脱水-酶制剂精练 - 温水洗-冲洗- 脱水-烘干(2)化学精练: 一次练工艺流程:预浸-脱水-精练-温水洗-冲洗-脱水-烘干 二次精练工艺流程:初练-温水洗-脱水-复练-温水洗-冲洗-脱水-烘干(3)腐化练:初练- 温水洗-脱水(-除蛹-扯块)-自然发酵-冲洗-脱水- 复练-温水洗-冲洗- 脱水-烘干7. 解释洗净毛、炭化毛、精干麻、精干绵?经过初步加工的毛叫洗净毛(炭化净毛);较为洁净的、蓬松的、有一定刚弹性的、呈现珠光光泽的单纤维为精干棉;原麻经过脱胶处理后得到的苎麻纤维成为精干麻第三章复习题1. 简述原料选配的目的和原则。目的:保持产品质量和生产的相对稳定;合理使用原料;节约原料降低成本;增加花色品种。 原则: 根据产品用途选配原料;满足工艺要求、稳定生产。2. 什么叫原棉的分类与排队?各注意哪些问题?原棉的排队:在分类的基础上,将某一类的原棉按地区、性能等指标相近的排成一队,共排几队。排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以性质相近的几批为主体,主体应占70%左右;队数要适当;交叉抵补。原棉的分类:根据原料的性质和各种纱线的不同要求,将适合生产某种产品或某一特数和用途纱线的原棉划分为一类,可分若干类。分类时应考虑以下几点:成纱要求;到棉趋势;纱线质量指标的平衡;气候变化;混合成分性质差异。3. 精梳毛纺原料选配主要采用哪几种方法?原料的选配有两种方式: 梳条配毛 (散毛选配),混条配毛 (毛条选配)4. 什么是混纺比?什么是投料比?两者间有何关系?(一)散纤维投料比计算 设A、B两种成分的成纱混纺比要求为 、 ,A、B成分的投料比相应为 、 ,则设A、B两种成分单独纺纱时的制成率分别为 、 ,则A成分的成纱混纺比为:由此可得:投料比与成纱混纺比之差值即为投料混纺比的调整量: 由上式可见,投料比调整量与下列两个因素有关:1. 两成分制成率的比值 :若两成分的制成率相同,则不需要调整投料比,两成分制成率相差越大,则投料比的调整量就越大。2. 纱的混纺比:对确定的两种成分,当在成纱中的混纺比接近相等时,则投料比的调整量达到最大值。 对上式取微分,并令在 时 ,可解得:此时,投料比调整量最大。湿重投料比为:式中: 为 成分纤维的实测回潮率; 为 成分纤维的实测回潮率5. 涤/棉混纺时的设计干重混比为65/35,若涤纶和棉纤维的实际回潮率分别是0.4%和13%,求涤/棉混纺时的湿重混比?67.6:32.46. 纺纱原料的混合程度目前有哪几种检验方法?检验方法:1. 混入有色纤维法; 2. 切片法; 3. 化学分析法; 4. 染色法。第四章复习题:1. 开松与除杂的工艺原则是什么?为什么?开松过程:遵循“先缓和后剧烈、渐进开松、少碎少破”的原则;原因:开松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损伤纤维,并要求将原料中大部分杂质和疵点清除,使其变得较为洁净,即开松工作要做到开松充分,又保证少损伤纤维和少破碎杂质。排杂过程:遵循“早落少碎”的原则。原因:除杂工作根据排杂的难易程度有先有后,较重较大且易破碎的和纤维粘附较松的杂疵应尽早排除,与纤维粘附较紧不易排除的杂疵应稍侯排除,以免增加落棉损伤纤维。2. 原料的开松方式主要有几种?说明自由状态与握持状态开松的特点?你知道都有那些设备是采用自由式开松的?开松方法:扯松、打松按原料喂给方式:自由开松(自由扯松,自由打击),握持开松(握持分割,握持打击)自由状态开松的特点:开松作用缓和,纤维损伤和杂质破碎程度小。握持开松特点:开松作用剧烈,开松效果好,但纤维易损伤,杂质易破碎。采用自由式开松的设备:喂棉机、混棉机、振动板双棉给棉机(自由扯松)、轴流开棉机、三锡林开毛机(自由打击)3. 打手机械排除杂质的过程可分为哪三种情况?简述各自的除杂机理。 打击排杂:杂质直接受到刀片的打击抛向工作面反射而排除; 冲击排杂:棉块与杂质一起受打击不分离抛向尘棒,受到尘棒撞击,棉块速度变为0,而杂质在较大冲击力作用下冲破棉块从尘棒间排出; 撕扯分离排杂:棉块受到打手与尘棒的撕扯开松,使杂质与纤维分离而靠自重由尘棒间落下。4. 目前开松效果的评定方法有哪些?重量法:平均重量值低,开松效果好,越低越好;比容法:比容大,开松效果好,越大越好;速度法:由终末速度决定纤维块的重量和形状、开松程度等; 气流法:压力值高,开松度好,透气量小,开松度好。 5. 除杂效果评价有哪些指标?各是如何计算的?(一) 落物率=(落物重量/喂料重量)100% (二) 落物含杂率=(落物中杂质重量/落物重量)100% (三)落杂率=(落物中杂质重量/喂入原料重量)100% (四)除杂效率=(落物中杂质重量/喂入原料中杂质重量)100% 除杂效率=(落杂率/喂入原料含杂率)100%(五)落物含纤维率=(落物中纤维重量/落物重量)100% 6. 异性纤维指什么?在棉纺生产中,为什么要排除异性纤维?简述新型异性纤维分拣装置的工作机理。异性纤维:指棉花中混杂的化学纤维,如丙纶丝、塑料绳、毛发、麻丝、有色纤维等。也称为三丝:棕丝、麻丝、头发丝。异物分离器可以起到除杂效果。异性纤维的危害:异性纤维混入棉花中,不但在纺纱加工过程中难以清除,而且会在除杂工序中被拉断或分梳成更短、更细的纤维,形成大量纤维状细小疵点。这些疵点极易造成细纱断头,降低工作效率。织布染色后,会在布面出现各种色点,严重影响布面外观质量,最终影响产品的内销和出口。第五章复习题:1. 什么是棉板分割工艺长度、刺辊分割度、针面负荷、道夫转移率、分配系数、刺辊附面层?喂给板分割工艺长度:盖板梳理机喂给板与刺辊隔距点以上的一段喂给板工作面长度与喂给板鼻尖宽度之和。刺辊分割度:每根纤维受到刺辊的作用齿数式中:为刺辊转速(r/min);z为刺辊表面总齿数;L为喂入纤维的平均长度(m);W为喂入纤维层重量(g/m);Vg 为喂给罗拉速度( m/min );Tt为喂入纤维的平均线密度。负荷:单位面积上纤维层的平均重量称为负荷(罗拉梳理机一般以 表示,盖板梳理机的盖板负荷一般用在梳理区内每根盖板上的纤维总量来表示)道夫的转移率是指锡林向道夫转移的纤维占参与梳理作用纤维的百分率。工作辊分配系数:在罗拉梳理机上,工作辊分配系数表示锡林每平方米针面交给工作辊的纤维重量与锡林每平方米针面上纤维重量之比。刺辊高速回转时,锯齿会带动周围空气流动,由于空气分子间的摩擦和粘性,里层空气带动外层空气,层层带动,在刺辊周围形成气流层,称刺辊附面层。2. 两针面间实现梳理、剥取、起出的条件是什么?分梳作用(1)针尖平行配置;(2)两针面都具有一定的针齿密度;(3)两针面间有相对运动, 或 与 反向或 ; (4)两针面间的隔距很小。剥取作用(1)针尖交叉配置;(2)两针面都具有一定的针齿密度;(3)两针面间有相对运动, 或 与 反向或(4)两针面间的隔距很小。. 提升作用(1)针尖平行配置;(2)两针面都具有一定的针齿密度;(3)两针面间有相对运动, 或者运动方向顺着针尖 ;(4)两针面间的隔距很小。3. 影响梳理机梳理作用因素主要有哪些?隔距:两作用机件对纤维作用时的最近距离。锡林与盖板间隔距,锡林与工作辊、道夫间隔距。速比,锡林速度,针布的规格和针面状态,喂入负荷,抄针负荷4. 如输出纤维网的纤维结较多,分析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隔距造成,棉纺中的隔距大,浮于两针间的纤维多,容易被搓成纤维结,而化纤中由于隔距小,使化纤梳理不顺利,纤维充塞和缠绕,造成纤维结。5. 提高道夫转移率对梳理机的均匀混合作用有何影响?道夫转移率高,说明锡林上的返回负荷少,不利于加大纤维在机内的存储量,混合均匀差,但加强了分梳作用。6. 从刺棍附面层的定义、附面层内气流速度和压力的分布以及附面层内纤维和杂质的运动特点等方面说明气流除杂的基本原理?刺辊高速回转时,锯齿会带动周围空气流动,由于空气分子间的摩擦和粘性,里层空气带动外层空气,层层带动,在刺辊周围形成气流层,称刺辊附面层。当纤维和杂质一起进入时,由附面层速度的分布可知,离表面越远,受到的刺辊作用越大,并可以使杂质和纤维在附面层内有发生回转的趋势。由于附面层内表面的压差成负值,纤维轻,且长,经过旋转之后,可以使径向压差加大,不容易脱离附面层。相反杂质容易脱离,因此杂质容易分布在附面层外层或冲破附面层形成落杂。通过气流使这种杂质和纤维在附面层的分布原理,就可以通过对附面层进行不同的切割,使杂质除去。7. 除尘刀调节工艺有哪些?如增加落棉率,除尘刀应如何调节?除尘刀工艺包括除尘刀高低、安装角度以及刺辊的隔距。(1)刀的位置低,第一落杂区长,易于落大杂,落纤多;(2)刀的安装角度大,利于纤维回收;(3)刀与刺辊隔距大,通过此隔距点的气流附面层增多,击落杂质的作用降低,第一落杂区的落纤及落大杂少,第二区负担重。如增加落棉率应采用低刀、大角度和适当的隔距。8. 金属针布的规格参数有哪些? 工作角:影响分梳和转移。 角度减小 ,梳针握持纤维能力强,分梳增强,纤维易沉入齿隙,分梳和转移下降,握持差,纤维易脱落,分梳作用下降。工作角的大小是根据其在梳理机中的位置和作用而定。 c为齿尖宽度,d为齿尖厚度,w为基部厚度第六章复习题:1. 棉纺精梳准备的工艺方式有哪几种? 预并条条卷,简称条卷工艺。 条卷并卷,简称并卷工艺。 预并条条并卷联合,简称条并卷工艺。2. 在精梳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有哪几个阶段?分别是什么?在各个阶段精梳机主要机件的运动是如何配合的?1 锡林梳理阶段:指锡林第一排梳针刺入须丛到最后一排梳针越过钳口而离开须丛的时期。各主要机件的工作和运动情况如下:(1)上下钳板:闭合,有力地握持须丛,钳板运动先后再向前;(2)锡林:梳理须丛前端,排除短纤维和棉结杂质;(3)给棉罗拉:停止,不给棉;(4)分离罗拉:基本静止;(5)后分离皮辊:向后滚动,将分离钳口中的棉网尾端向下压,以便于须丛的接合;(6)顶梳:先向后再向前,但未与须丛接触,不起梳理作用。2分离前的准备阶段 :指精梳锡林梳理结束后至分离罗拉开始分离的时期。各主要机件的工作和运动情况如下:(1)上下钳板:由闭合到逐渐开启,钳板运动继续向前,将被锡林梳理过的须丛头端送向分离罗拉;(2)锡林:梳理已结束,继续回转;(3)给棉罗拉:由停止到转动,开始给棉;(4)分离罗拉:由基本静止到倒转再到开始顺转,将棉网尾端倒入机内,准备与钳板送来的须丛头端接合;(5)后分离皮辊:由向后滚动到向前滚动,以免与向前摆动过来的顶梳相碰;(6)顶梳:继续向前摆动,但尚未插入须丛梳理3. 分离、接合与顶梳梳理阶段 :指分离罗拉握持住须丛开始分离到分离结束的时期。 各主要机件的工作和运动情况如下:(1)上下钳板:继续向前,开口逐渐增大,将须丛头端的长纤维逐渐送入分离钳口;(2)锡林:继续回转;(3)给棉罗拉:继续回转,给棉,输出棉层;(4)分离罗拉:继续顺转,将钳板送来的须丛头端的长纤维牵引出来,叠合在原有棉网的尾端上,实现分离接合;(5)后分离皮辊:继续向前摆动;(6)顶梳:向前摆动,插入须丛梳理,将短纤维和棉结杂质阻留在顶梳后面的须丛中,以便在下一工作循环被锡林梳除。4锡林梳理前准备阶段 : 指分离罗拉分离、接合结束到下一次锡林开始梳理的时期。各主要机件的工作和运动情况如下:(1)上下钳板:向后摆动,逐渐闭合;(2)锡林:继续回转,锡林前排梳针逐渐转向钳板握持的须丛下方,准备开始梳理;(3)给棉罗拉:停止回转,不给棉;(4)分离罗拉:继续顺转输出棉网,逐渐趋向基本静止;(5)后分离皮辊:向后滚动;(6)顶梳:向后摆动,逐渐脱离须丛,但在未脱离须丛前对尚在分离抽出的纤维有梳理作用。精梳机主要机件的运动及配合图 3. 什么是喂给长度、喂给方式、喂给系数、梳理隔距、落棉隔距、弓形板定位和接合率?(1)喂给长度(棉纺一般称给棉长度)喂给长度是指每次喂入到工作区内的须丛的理论平均长度。(2)喂入方式: 后摆动式棉精梳机的喂入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在钳板前摆时喂入纤维层,称为前进式喂给;另一种是在钳板后退时喂入纤维层,称为后退式喂给。一般后退式喂入时,梳理质量优于前进式喂入,但落量比前进式喂入大。(3)棉型精梳机的喂给系数1)前进给棉喂给系数 式中:X1顶梳插入须丛前给棉罗拉给出的棉层长度(mm);F给棉长度(mm)。由式可看出, 值既反映了给棉时间早晚,又反映了顶梳插入须丛的早晚。 2)后退给棉喂给系数 式中: X2 钳板钳口闭合之前给棉罗拉给出的棉层长度(mm)。 反映了给棉时间早晚和钳板钳口闭合时间的早晚。(4)梳理隔距:锡林梳理时,上钳板钳唇下缘到锡林针尖的最短距离。 (5) 落棉隔距:指下钳板摆动到最前位置时,下钳板钳唇前缘与分离罗拉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6) 弓形板定位:确定锡林针排、分离罗拉与钳板钳口三者的关系,实质:确定锡林末排梳针通过与分离罗拉最紧点的时间。(7)分离纤维丛的重叠程度可用接合率 表示,它是接合长度G与有效输出长度S的比值,用百分率表示:4. 工艺上对钳板有什么要求?(一)对钳板的工艺要求:1钳板向前摆动的中后期速度要慢;2锡林梳理时,钳口握持纤维层要牢;3梳理隔距变化要小;(二)钳板的开闭口定时的调节主要考虑两个因素: 1. 锡林开始梳理时,钳板钳口对纤维层的握持要有足够的握持力;2. 钳板钳口在分离接合前要有足够的开口量。5. 简述顶梳的梳理特点?顶梳负责梳理锡林未梳理到的须丛的尾端部分,包括“死隙”部分和钳板制点后方的纤维尾端。顶梳对须丛的梳理也属于握持梳理。顶梳梳理须从尾端时,不但有梳针对纤维的梳理和对杂质的过滤作用,而且也能将那些纤维头端没有到达分离罗拉或拨取罗拉钳口的纤维阻留,阻留下来的纤维与被分离的纤维之间的摩擦也起到梳理作用。6. 弓形板定位过早过晚会出现什么问题? 弓形板定位早(即梳针的安装位置靠前),运转时第1排梳针转出来早,到达上钳板钳唇下方的位置也较早,此处梳理隔距大,梳理作用差。弓形板定位早,钳板的闭合定时早,钳板钳口开启时间晚,须丛抬头差,分离接合质量差弓形板定位早,末排梳针通过最紧点处也早,此时分离罗拉倒入的棉网尾部较短,不易被末排梳针抓走。7. 分离罗拉顺转定时过早过晚会出现什么问题?(1). 顺转定时晚,易产生弯钩和“鱼鳞斑”。(2). 顺转定时早,倒转也早,则末排锡林梳针通过分离罗拉最紧点时易将棉网尾部的长纤维抓走。因此,必须提早弓形板定位,提早弓形板定位会影响梳理质量。 因此,分离罗拉顺转定时以棉网不产生弯钩和“鱼鳞斑”为限,不宜过早。第七章复习题1. 实现罗拉牵伸的基本条件?须条上必须有积极握持的钳口;两点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隔距);握持点必须有相对运动。2. 什么是机械牵伸、实际牵伸、牵伸效率、总牵伸倍数、部分牵伸倍数和摩擦力界?1.机械牵伸倍数(理想牵伸倍数) 式中:E机械牵伸倍数; 后罗拉表面速度; 前罗拉表面速度。 2.实际牵伸倍数 式中: D实际牵伸倍数; 喂入纱条单位长度的重量; 输出纱条单位长度的重量; 喂入纱条线密度; 输出纱条线密度。3、牵伸效率:实际牵伸倍数与机械牵伸倍数的比值,D 纤维散失; E ,出现滑溜,没有有效握持。4、总牵伸倍数:总牵伸等于各部分牵伸的连乘积,即式中:E总牵伸;E1后区牵伸;E2前区牵伸。 5、部分牵伸倍数:一和二,二和三之间属于部分牵伸,一和三之间属于总牵伸6、摩擦力界:牵伸过程中,纤维与纤维之间,纤维与牵伸装置机件之间的摩擦力存在的空间称为摩擦力界。3. 什么是快速纤维和慢速纤维、纤维引导力和控制力、牵伸力和握持力?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快速纤维以前罗拉速度运动的纤维;慢速纤维以后罗拉速度运动的纤维。 引导力:定义:快速纤维作用于某根浮游纤维上的动摩擦力称为引导力。控制力:慢速纤维作用于某根浮游纤维上的静摩擦力称为控制力。作用在整根纤维上的控制力。牵伸力:牵伸过程中把按前罗拉速度运动的全部快速纤维,从按后罗拉速度运动的慢速纤维中抽引出来时,克服摩擦阻力总和所用的力(针对对象:整个须条).握持力:罗拉握持力是指罗拉钳口对须条的摩擦力,其大小取决于钳口对须条的压力及罗拉与须条间的摩擦系数。 引导力和控制力作用于单根纤维,而牵伸力和握持力作用于纤维束。4. 画示意图推导出实际牵伸过程中,须条内纤维产生移距偏差的公式,并说明其意义和影响因素?(1)设变速纤维1和2头端的移距为a0,纤维1在A-A截面变速,纤维2在B-B截面变速, A-A截面与B-B截面的距离为变速区间X,纤维2经过a0+X距离到达B-B截面所用时间为t,则 t=(a0+X)/V2 在t时间内,纤维1头端所走过的距离为S, 纤维1和纤维2经牵伸E倍后头端距离为a1, 则 S=X+a1=V1t=V1(a0+X)/V2=E(a0+X) a1=E(a0+X)-x=a0E+X(E-1)(2)设变速纤维1和2头端的移距为a0 ,纤维1在B-B截面变速,纤维2在A-A截面变速,A-A截面与B-B截面的距离为变速区间X(设Xa0 ),纤维1经过( X-a0)距离到达B-B截面所用时间为t,则 t=(X-a0)/V2 在t时间内,纤维2头端所走过的距离为S, 纤维1和纤维2经牵伸E倍后头端距离为a1, 则: S=V1t=V1(X-a0) /V2=E(X-a0) a1=X-S=x-E(综合:a1=aEX(E-1)X开始变速点的位置偏差a=X(E-1)移距偏差X-a0)=a0E-X(E-1)3. 结论:(1)两根纤维在牵伸时,若其在不同位置变速,则两根纤维间的移距产生偏差,为:a=X(E-1),导致纱条不匀;(2)X 增,则a 增 ,纱条不匀 增 ;(3)E 增 ,则a 增 ,纱条不匀 增5. 影响握持力、牵伸力的因素?工艺上对握持力、牵伸力各有什么要求? 1牵伸倍数 (1)喂入须条线密度不变时: E1.8,位移牵伸,E 增 ,则 降 。(2)输出定量不变时:随牵伸倍数增大,牵伸力增大。2摩擦力界:牵伸区中摩擦力界分布对牵伸力的影响因素包括罗拉隔距、牵伸区中附加摩擦力界的分布以及喂入须条的宽度、厚度等。(1)隔距和牵伸力的关系:随着罗拉隔距 增 ,牵伸力逐渐 降,但罗拉隔距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牵伸力几乎不受影响。(2)喂入须条负荷增加时,摩擦力界长度扩展,牵伸力变大;(3)牵伸区中带有附加摩擦力界时,牵伸力增大。6. 说明纤维在牵伸区内伸直的条件?对前后弯钩纤维的伸直效果?牵伸倍数不同,对前后弯钩纤维的伸直作用是否一样?为什么?纤维能否伸直,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速度差,延续时间和作用力。(1)纤维伸直的力学条件前弯钩纤维发生伸直作用的条件为: 要求弯钩变速,主体慢速。后弯钩纤维发生伸直作用的条件为:要求主体变速,弯钩慢速。(2)纤维伸直的位置条件:前弯钩纤维:弯钩纤维的弯曲部分长度的中点超过理论变速点,纤维的弯曲点的位置未到前钳口,主体部分的中点未到达理论变速点时,则开始伸直;后弯钩纤维:弯钩纤维的主体长度的中点越过理论变速点时,则开始伸直。牵伸倍数越大,对后弯钩纤维的伸直效果越好,对前弯钩纤维的伸直效果越差。 由于前钳口的强制握持作用7. 为什么要合理布置牵伸区摩擦力界,有什么要求?理想摩擦力界特点?长纤维的变速点靠近前钳口,短纤维的变速点分布比较分散,因此要加强控制浮游纤维,合理布置摩擦力界。 1对个别纤维而言,适当加强控制力并减弱引导力,使纤维变速点向前钳口靠近,有利于纤维变速点分布的相对稳定性。 2对整个须条而言,作用在整个须条上的牵伸力必须在要求的两个极限条件之间,牵伸力大小适当,且保持稳定。(二)理想摩擦力界布置 1. 理想摩擦力界纵向分布: (1)将后钳口摩擦力界向前扩展,使慢速纤维和浮游纤维在未变速前始终受后摩擦力界控制,以减少浮游纤维提前变速的可能; (2)为使快速纤维能顺利地从慢速纤维中抽出,在距前钳口一定距离处,摩擦力界强度应适当减弱; (3)前钳口摩擦力界应具有较高的强度,且要求稳定,作用范围小,使变速点尽量向钳口集中,缩小变速区间的值。 2.理想摩擦力界横向分布 为加强对边纤维的控制,应加强横向摩擦力界,并要求均匀稳定。8. 分别说明在并条机、针梳机、粗纱机、细纱机上采用的附加摩擦力界装置,并说明它们为什么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产生附加摩擦力界?常用的附加摩擦力界:轻质辊、胶圈、针板、罗拉、针筒等。目的:更好地控制纤维运动,防止纱条扩散,使纤维运动稳定、变速点向前靠拢,以获得条干均匀的纱条。对附加摩擦力界装置的要求:符合理论要求(包括纵向和横向);强度适宜稳定;速度等于或接近后罗拉表面速度;强度分布随纱条结构、线密度、原料性能、牵伸倍数等进行调整。第八章复习题1. 什么是机械波?什么是牵伸波?影响牵伸波的因素有哪些?机械波:是由机械状态不良而做周期运动所造成的纱条不匀。这种不匀的特点是具有显著的规律性。(1)罗拉钳口移动; (2)下罗拉表面速度不稳定; (3)其它机械因素。 牵伸波:在理想的机械状态下,由牵伸过程中浮游纤维的不规则运动造成的波形称为牵伸波。(1)摩擦力界分布不够理想;(2)喂入纱条粗细不匀; (3)喂入纱条结构不匀。 2. 并合根数和输出纱条粗细不匀的关系是什么?(1)并合前单根纱条的不匀率越大,并合效果越好;并合前单根纱条的不匀率越小,则并合效果不显著;(2)并合根数越多,并合效果越好。但是并合根数超过一定数量后,并合均匀效果就不明显了。关系式:3. 什么叫自调匀整,控制系统划分可分为哪三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自调匀整:根据喂入或纺出的半制品单位长度重量(或粗细)差异,自动调节牵伸倍数,从而使纺出的半制品单位长度重量(或粗细)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根据喂入或纺出的半制品单位长度重量(或粗细)差异,自动调节牵伸倍数,从而使纺出的半制品单位长度重量(或粗细)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按控制系统可分为:开环系统、闲环系统、混合环系统。(1)开环系统的主要特性: 先检测后调节,调节针对性强; 对波长30mm的不匀匀整较有效; 对本机牵伸机构产生的不匀不能匀整; 需要延迟机构。(2)闭环系统的主要特性: 检测点在牵伸结构前方,反馈调节,无针对性; 对长片段不匀有匀整效果; 对本机产生的不匀也能匀整; 依靠反馈调节 ,不需要延迟机构(3) 混合环系统的主要特性:混合环系统的自调匀整装置,兼有开环和闭环的优点,既能保持匀整效果,又能自动修正各种波动造成的偏差,但机构复杂,维修成本高。第九章复习题1. 加捻的实质?假捻时,当纤维对纱条存在包围角时,纤维对纱条便有向心压力,包围角越大,向心压力越大。由于向心压力的存在,使外层纤维向内层挤压,增加了纱条的紧密度和纤维间的摩擦力,从而改变了纱条的结构形态及其物理机械性质,这就是真捻成纱的实质。2. 什么是捻回的传递、捻陷、阻捻、捻回角、捻系数、捻度、捻幅?捻回的传递:如图,A为纱条的喂入点,纱条以速度V自A向C运动,C为加捻点。加捻时,C以转速n绕纱条自身回转,因纱条为非杆性的松散介质,则纱条AC上各截面的加捻扭矩随离加捻点的距离增加而减小,因此,加捻过程中,纱条上的捻回数靠近C处较多,靠近A处较少,说明捻回是由C向A传递的,这种现象称为捻回的传递。捻陷:如图所示,在须条的喂入点A与加捻点C之间有一机件B与纱条接触,由于B对纱条有摩擦力,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捻回自C向A的正常传递,结果使T1T2,B点的阻力越大,BD段的捻回越少,这种现象称为阻捻,B为阻捻点。阻捻的加捻点在输入端捻回角:须条上获得真捻后,其外层便产生倾斜的螺旋线捻回,螺旋线和纱条轴线构成倾斜角,此倾斜角叫做捻回角。捻系数:比较纱线的加捻程度,一般用加捻系数。纱条相邻截面间相对回转一周称为一个捻回,单位长度纱条上的捻回数称为捻度。单位长度的纱线加捻时,截面上任意一点在该截面上相对转动的弧长,称为捻幅。3. 捻度为什么不能反映不同特数纱的加捻程度?生产中一般采用哪个参数反映纱条的加捻程度假设A,C为两段线密度不同,长度相同的纱段,即rA Rc,但都有两个捻回,即捻度相同。但是b Ab C,即粗的加捻程度大,细的加捻程度小。可见,用捻度来衡量不同线密度纱线的加捻程度是不合适的。比较纱线的加捻程度,一般用加捻系数。4. 用示意图表示单纱的Z捻和S捻。股线的ZS捻和ZZ捻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对织物产品和织造工艺有什么影响?Z捻顺手捻,右捻;S 捻反手捻,左捻股线的捻向:股线的捻向以ZS或SZ表示,两次合股的股线捻向以ZZS或SZS表示,第一个字母表示单纱捻向,第二个字母表示初捻线捻向,第三个字母表示复捻线捻向。捻度影响成纱机械性质,对织物的光泽,纹路及手感影响较大。5. 什么叫卷捻、实捻和层捻?加捻后纱条结构有什么特点?翼锭粗纱机和环锭细纱机上的纱条加捻结构属于卷捻。加捻时,前罗拉钳口处的须条处的须条围绕自身轴线旋转,须条宽度逐渐收缩,两侧折叠且逐渐卷入纱条中心,形成加捻三角形,这种加捻结构叫做卷捻。在加捻三角区中,须条的宽度和截面发生变化,由扁平带状逐渐形成圆柱形的纱线。由于每根纤维在加捻时候受到的张力不同,于是产生内外层纤维转移。这种结构的纱条在承受拉伸负荷时,由于纤维的张力不同,对纱条产生向心压力,促使纤维内外转移和相互抱紧,增加了纤维间滑动阻力和纱条紧密度,使纱线获得较高的强力。实捻:加捻前须条基本上是呈圆柱体形,加捻后纱条中的纤维或单丝大多呈圆柱螺旋线。转杯纺纱和长丝束或股线的加捻结构属于实捻。层捻:纤维一边凝聚一边加捻,凝聚一层加捻一层,先凝聚多加捻,后凝聚,少加捻,成为分层加捻状态。摩擦纺纱的纱条加捻结构属于层捻。6. 什么叫假捻和假捻效应?举例说明纺纱工艺中的假捻效应。须条无轴向运动且两端分别被A和C握持,若在中间B处施加压力,使须条按转速n绕本身轴线自转,则B的两侧产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扭矩,B的两侧获得数量相等,捻向相反的捻回,一旦外力除去,在一定的张力下,两侧的捻回便相互抵消,这种暂时存在于B点两侧的反向捻回,称为假捻。B为假捻器。在稳定状态下,假捻器的纱条喂入端存在稳定捻度,其值等于该假捻器在单位时间内加给该段纱条的捻回数与纱条运动速度之比,通常称这个稳定捻度值为假捻器给纱条喂入端的假捻效应。 假捻效应的应用:粗捻假捻器,假捻集合器7. 粗纱捻系数的选择依据?(1)加捻目的: 承受加工过程中的张力; 用作细纱牵伸过程中的附加摩擦力界。(2)捻系数的选择 捻系数 强力 承受纺纱张力 捻系数 捻度 速度 下降 产量下降 捻系数 附加摩擦力界 增 牵伸力 增 握持力 增 加压装置要求 增 打滑 粗节 增 质量 降 捻系数 降降 强力 降 意外伸长 增 断头率 增 产量 降 不匀率 增,均匀度 降(3)捻系数选择的因素 纤维长度、细度:在粗纱细度一定时,纤维长、细度细,捻系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