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眩晕的经验.doc_第1页
治疗眩晕的经验.doc_第2页
治疗眩晕的经验.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治疗眩晕的经验眩晕一证,与现代医学眩晕症状的概念基本一致。可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耳性眩晕,如美尼尔病、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前庭神经元炎、位置性眩晕动病等;脑性眩晕,如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某些颅内占位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癫痫;其他原因的眩晕,如高血压、低血压、贫血、头部外伤后眩晕、神经官能症等。中医中药治疗眩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结合本人的认识和体会,介绍如下:(一)病因病机历代文献中对眩晕证的病因病机的论述比较丰富,后人把内经的无风不作眩(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包括内风、外风)、朱丹溪的“无痰不作眩”、张景岳的“无虚不作眩”(包括脏腑气血阴阳诸虚),即三无不作眩说,归纳为眩晕病机的经典之论,为一纲领性的概括,对临床辨证论治帮助不少,但如果加上虞抟倡导的“ 血瘀致眩” 及陈修园所强调的相火,则比较全面。眩晕的病因病机,前人虽将之分为外感、内伤两个方面,但临床上则以内伤为主,尤以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痰瘀内阻为常见。病位虽在头颅脑髓,但究其病根,应责之于肝、脾、肾三脏,不外乎虚、实二端。因此,关于证型问题,个人认为,可以分型,但不宜太杂,临床上抓住一两个主型,其他作兼证处理即可。(二)辨证论治1. 肝阳上亢临床上往往存在三种情况:肝阳升发太过,故见眩晕、易怒、失眠多梦;肝火偏盛,循经上炎,则兼见面红、目赤、口苦、脉弦数;火热灼津,则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肝肾阴亏,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虚亢,则兼见腰膝酸软、健忘、遗精、耳鸣、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肝阳亢极化风,则可出现眩晕欲仆、泛泛欲呕、头痛如掣、肢麻振颤、语言不利、步履不正等风动之象。此乃中风先兆,应加紧防范,避免中风变证的出现。如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常以眩晕为首发症状,发作突然,并感到地在移动,人要倾倒或如坐船样,或伴有耳鸣,此眩晕的产生是由于前庭核缺血所致。同时还可有双眼视目蒙、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倾倒发作。部分患者还可以出现软腭和声带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和第 3、5、6 对颅神经受损的症状,发作性一侧偏瘫和感觉障碍。当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时,会出现意识障碍、瞳孔缩小、四肢瘫痪,或伴有强直性抽搐、体温升高等。2. 气血亏虚因其髓海空虚,脑失所养,故头晕目眩,动则加剧,劳累则发,兼见神疲懒言,气短声低,食后腹胀,大便溏薄,或兼心悸失眠、唇甲淡白、失血等症,以及舌淡胖嫩、齿印、脉细或虚数等气虚血少的舌脉表现,如低血压、贫血、失血过多患者常见这一类表现。3. 痰瘀内阻必有痰瘀见证及舌脉见证。舌苔厚浊或腻,脉弦滑者或兼结代者,此为痰阻;舌有瘀斑或舌暗红,脉涩或促、结、代者,此为瘀闭。两者并见,则为痰瘀闭阻。论治方面,肝阳上亢,治以平肝潜阳,我常用自拟“ 石决牡蛎汤”,方用石决明、生牡蛎、白芍、牛膝、钩藤、莲子心、莲须,若肝火偏盛,可加龙胆草、菊花、黄芩、丹皮、木贼等;兼阳明实热便秘者可加大黄;肝肾阴亏者可加鳖甲、龟板、首乌、生地、熟地等;若肝阳亢极化风,宜加羚羊角或羚羊角骨、代赭石、生龙骨、珍珠母等;气血亏虚者以补益气血为主,可用加味八珍汤,方用党参、白术、云苓、甘草、川芎、当归、熟地、白芍、五爪龙、鸡血藤;偏于气虚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偏于血虚者可用当归补血汤加杞子、淮山等;兼见失血者可加阿胶、白及、炒田七等。兼痰可合用温胆汤,兼瘀可用失笑散,或用豨莶草、田七、丹参等。(三)临床运用1. 内耳眩晕病(美尼尔氏病)笔者常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若苔浊、白、厚腻而呕,必加生姜汁或重用生姜2030克。另外,当其发作时,宜先艾灸百会穴,直接灸最好,壮数多少,可以根据情况而定。用悬灸法亦可。本院一干部患此病反复发作数年,经用上法治疗而愈,追踪10年未见发作。曾有一妇女,患此病每月发作,发时即送西医院急诊,但未能根治,后来门诊,余治以温胆汤加减,并教其丈夫为之悬灸百会,嘱其稍见眩晕即用灸法,经过治疗后得愈。2. 前庭神经炎性眩晕笔者用防眩汤加减治疗。某空军干部贾某,于 30 天内晕厥20 多次,住院后经中西医治疗,大眩晕次数减少,但仍头晕不止,血压偏高。人虽高大,但舌嫩红,苔白,脉弦而尺寸俱弱。西医诊断为前庭炎。余辨证认为属于虚眩兼有相火,乃仿防眩汤加减:黄芪24克、党参18克、云苓12克、白术12克、川芎9克、天麻9克、杞子9克、钩藤12克、白芍 9 克、生地12克、甘草3克,此方服20多剂后,眩晕消失。此方在上海经方家曹颖甫先生所著之金匮发微血痹虚劳脉证病治中曾有记载:“精神恍惚,开目则诸物旋转,闭目则略定。世传防眩汤间有特效,录之以为急救之助。方用党参、半夏各9克,归芍、熟地、白术各30克,川芎、山萸各15克,天麻9克,陈皮3克,轻者45剂,可以永久不发。予早年病此,嘉定秦芍舟令师曾用之,惟多川芎9克耳。至今三十年无此病,皆芍师之赐也”。我认为这是治疗虚证眩晕的好方。广州名老中医吴粤昌先生对此方亦颇欣赏。余亦十分重视经方的运用。内经十三方中之“泽泻饮” 为治湿浊中阻之眩晕之好方,由泽泻、白术、鹿衔草三味组成。金匮要略治心下支饮,其人苦眩冒亦用“泽泻汤”,即前方减去鹿衔草,此与内经泽泻饮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某海军干部住院2月余,经多方检查,仍不明原因,多方治疗均无效。后请余会诊,诊为痰证之眩晕,用祛痰法治疗,但亦无效。再细为四诊,见其舌上苔白如霜,脉滑而缓,个人的经验认为凡舌白如霜多属水湿内困,脉缓亦是湿象,故予经方五苓散剂治之,一旬而愈。3. 脑性眩晕如脑动脉粥样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某些颅内占位性疾病,凡属气虚血瘀者,治以益气活血,重用黄芪益气,配以三棱、莪术活血,或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我曾在门诊诊治一男性患者,56岁,自诉眩晕、肢体麻木无力,步态不稳反复发作 2年余,曾作头颅CT检查提示轻度脑萎缩,脑血流图检查提示供血不足,局部脑血流量脑图形成象检查提示异常(普遍性血流量减少),素有低血压史。余辨为血气亏虚兼血瘀,治以益气活血。处方:黄芪15克,党参30克,白术15克,炙草3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陈皮3克,丹参18克,五爪龙30克,三棱、莪术各10克。每天1剂,复渣再煎,连服7剂,症状明显改善,连续治疗4月余,除劳累紧张时头顶偶有发胀外,眩晕基本消除。附院某护士长,有冠心病、颈椎病史,去年曾因右上肢麻木,眩晕,发作性胸闷疼痛多次住院治疗,一度曾怀疑为颅脑肿瘤,后经会诊确诊为“左顶叶皮质炎性肉芽肿”。一直请余会诊,我认为证属气血两虚,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八珍汤等方加减治疗,重用黄芪至120克,取得较好的疗效。4. 高血压性眩晕笔者常辨证选用草决明、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等,舒张压偏高者可选加鳖甲、龟板等。曾治一患者,收缩压不高,但舒张压很高,脉压差很小仅(1.32.6kPa),用西药降压都始终无法拉开脉压差距离,患者常眩晕不止,余在辨证基础上重用鳖甲、龟板滋阴潜阳,取得很好的效果。广东草药红丝线有降压作用,可用红丝线30克,瘦猪肉 100 克煎水饮用。5. 低血压性眩晕证属清阳不升者,我喜用补中益气汤轻剂,黄芪用量不超过15克,与柴、麻同用,以升清阳。服后患者血压可逐渐趋于正常。黄芪轻用可升压,重用则降压,故用于高血压属气虚者则须30克以上。6. 头部外伤性眩晕我常在辨证基础上配伍活血药物,喜用失笑散、桃仁、红花、牛膝,或用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