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正式稿.doc_第1页
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正式稿.doc_第2页
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正式稿.doc_第3页
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正式稿.doc_第4页
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正式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攀西大裂谷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前 言“世界有东非大裂谷,中国有攀西大裂谷”。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之间,有一条长400多公里、宽数十至100余公里的大裂谷,这就是著名的“攀西大裂谷”。攀西大裂谷是与闻名世界的“东非大裂谷”齐名的“中国聚宝盆”,蕴藏着中国百分之二十的铁、百分之六十七的钒、百分之九十三的钛,其中钒在世界占第三位,钛在世界上占第一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就明确提出,要加快攀枝花的建设,并风趣地说,攀枝花搞不起来睡不着觉。如今,一座伴随着钢铁巨人而诞生的攀枝花“钢城”已矗立在攀西大裂谷中。攀西大裂谷是中国能源的基地,有被称为世界水能大宝库的丰富的水能资源,中国目前已建成的规模巨大的水电站二滩水电站就建在这里。攀西大裂谷还有得天独厚的阳光、生态及农业资源,是中国西部自然资源最密集、丰度最高、开发前景最大的地区之一。新中国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1965年11月在审定攀枝花发展规划时曾说,“这里得天独厚”。攀西大裂谷是中国西部世界级的旅游胜地。这里有以红格温泉为代表的“攀西大裂谷阳光温泉度假之旅”,有以攀钢基地和二滩水电站为代表的“攀西大裂谷大三线工业探秘之旅”,有以“万里长江第一漂”为代表的“攀西大裂谷漂流探险之旅”,有新近发现的以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为代表的“攀西大裂谷奇异风光之旅”。攀枝花,以享有“富甲天下聚宝盆”美誉的“攀西大裂谷”而名甲天下。过去,她有着“大三线建设”的神秘;现在,美丽、神奇的世界级“攀西大裂谷”旅游品牌将傲然屹立。新中国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同志1991年在视察攀枝花时称赞:攀枝花建设得很美,很壮观。朱镕基总理视察攀枝花时也指示,要“把攀枝花建成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作为中国攀西大裂谷旅游区重要组成部分的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位于川、滇交界处,拥有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品位极高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同时该区域也是彝族聚居区,有浓郁的彝族风情。彝语“格萨拉”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天堂”,其意境与生态旅游倡导的“回归自然、天人合一”主旨一致。近年来,随着川滇藏三省区联合开发“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进程加快,四川省委、省政府对“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四川片区)的旅游发展高度重视,提出要加快四川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重点旅游景区及旅游城镇等建设,为中国攀西大裂谷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鉴于此,攀枝花市旅游局委托四川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中国攀西大裂谷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旨在为该旅游区制定一个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旅游发展纲领。-146-第一章 旅游发展环境与条件第一节 旅游区概况一、地理位置攀西大裂谷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位于攀枝花市盐边县西北部的岩口乡(建议改名为格萨拉乡)、哇落乡、温泉乡及箐河乡境内,地处四川、云南两省交界处,东邻盐边县国胜乡,南西与云南丽江华坪县接壤,北与凉山州盐源县相接(图1-1)。地理座标为东经1010757-1012554,北纬265330-271240,幅员面积为594.23km2。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省道216线由南向北经岩口乡纵贯全区,岩口乡向西还有一条通往云南丽江华坪县的无等级道路,岩口乡政府驻地向东南至攀枝花市118公里,距二滩水库湖面36公里、距泸沽湖116公里。独特的区位为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旅游开发和融入攀西乃至全省旅游热线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二、自然地理条件(一)地质、地貌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攀西大裂谷的西缘。攀西大裂谷的地质构造演化基本过程是:晚古生代(志留-泥盆纪)成穹隆起,伴随基性、超基性层状岩体和小型环状碱性杂岩体侵入;晚二叠世陆壳破裂伴随大规模的峨眉山玄武岩喷溢,随后为碱(酸)性A型环状杂岩侵入或喷发;晚三叠世裂谷带两侧断陷,堆积巨厚的类磨拉石红色砂砾岩建造;侏罗白垩纪全面坳陷,广泛沉积河湖相红色砂泥岩;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裂谷萎缩,局限湖盆中沉积含膏盐的砂泥岩和泥灰岩;早第三纪末,强大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自西向东挤压,裂谷封闭消亡。由于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的差异升降活动,本区在岩口哇落一线形成了一长数十公里突升的峭壁,将本区分为两大地貌单元。以西岩上部分为高山及丘状高原区,海拔26003300m,发育天坑、地漏及溶洞,有奇异的高原山地风光;以东岩下部分则为中山峡谷区,海拔15002600m,以峡谷、瀑布风光为主。(二)气候、水文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具有亚热带立体气候特点,由于岩上和岩下地区相对高差较大,垂直地带性气候变化明显。岩上地区为中温带和北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9.0-11.2,最热月(6-7月)平均气温为15.0-17.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0.6-2.8。岩上地区是盐边县的多雨地带,年降雨量1600mm左右,年蒸发量为600-700mm,是夏季避暑、冬季赏雪的好去处。岩下地区为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南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1.8-17.3,最热月(6-7月)平均气温为17.7-23.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3.3-8.6。年降雨量1480-1500mm左右,年蒸发量为800-1100mm。旅游区内河流属金沙江支流雅砻江水系。由于地处碳酸盐岩地区,暗河发育,其中岩口暗河长约15km,形成了一个集水量达4000万立方米的巨大地下水库。(三)植物、动物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是攀枝花市的重要林区之一,有林地面积为34430.7hm2,森林覆盖率为68.68。在500km2的范围内,有成片的森林、灌丛、山地矮林和亚高山草甸。物种多样,有云南松、华山松、云南红豆杉、铁杉、云杉、冷杉、地盘松、杜鹃、山茶及栎、柯、栲等,组成了结构多样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丛及疏林草地。区内有万亩杜鹃、地盘松林以及高山冷箭竹林、亚高山草甸等植物景观,还有林麝、小熊猫、四川山鹧鸪、猕猴、白腹锦鸡、大紫胸鹦鹉、灰头鹦鹉、雀鹰等珍稀动物。格萨拉是绿色世界,动物乐园。2003年在格萨拉乡举办了“首届攀西(盐边)生态旅游节”。三、社会经济环境(一)人口及民族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所在的岩口、哇落、温泉及箐河四个乡共有22个村,共21924人。其中岩口、哇落及温泉乡为彝族乡,分布有彝族、僳僳族、苗族、回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二)人民生活及经济发展水平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岩口、哇落及温泉三个乡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三个乡种植业人均收入为800.5元,养殖业人均收入为828.5元。近三年,三个乡的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2000年1963万元,2001年为2134万元,2002年为2326万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比较落后,人均纯收入也较低。格萨拉乡人均纯收入仅为1504元,为盐边县最大的少数民族贫困乡。当地政府已把旅游扶贫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三)水电、交通、通讯现状省道216线由箐河乡、岩口乡通往稻城。岩口、哇落及温泉三个乡有13个村53个社通车,还有5个村53个社不通车,公路总长163.5km。省道和乡、村公路的路况较差。岩口、哇落及温泉三个乡通电的村有10个,未通电的村有8个。区内有上河坝水电站1座。三个乡拥有固定电话125部,移动电话120部。目前,攀枝花市已开始进行两盐路(省道216线盐边-盐源段)的改造,并拟建设盐边至泸沽湖“生态旅游长廊”。第二节 旅游资源条件一、旅游资源分类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图1-2)。根据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可将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划分为2大类7亚类26个基本类型(表1-1)。二、旅游资源特色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植被丰茂,生物景观绚丽多姿,万亩杜鹃、矮盘松林、高山草甸巧妙组合,原始森林幽静苍莽;地质景观千姿百态,雄伟险峻,峡谷幽深,溶洞奇异,再加上彝族村寨、古老传说等人文资源,构成了一幅奇异的大裂谷风光画卷,充分显现出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独具魅力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旅游价值。(一)生态景观奇异,观赏价值高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具有完整、原始的山地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非常明显。旅游区内已知原生高等植物800余种。从低山区到高山区植物类型丰富,植被分布具明显的垂直谱带特征,且多构成以树、灌、藤、草、苔立体结构。针阔叶林混交,常绿落叶错落,花木相间,夏绿秋黄更迭,加上云雾雨雪的装点,日光月色的浸染,风涛鸟鸣的烘托,使格萨拉生态景观多姿多彩,尤其是万亩杜鹃与万亩盘松夹杂簇生,似天然园林,极具观赏性,为攀西大裂谷中罕见的天然生态公园。表1-1 攀西大裂谷格萨拉旅游区旅游资源分类表大类亚类基本类型典型类例自然旅游资源地文景观地质景观攀西大裂谷、峨眉山玄武岩、篝河断裂、地质剖面及化石山岳岩上山地、立史火普 岩溶地貌灵泽洞、凝冰洞、白羊洞、天洞等溶洞,天坑地漏860余处奇特象形山石夫妻石、神龟北望、小石林生物景观风景林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古树名木云南红豆杉、香樟、西康玉兰、红椿、油麦吊云杉、大杜鹃、铁杉、云杉、冷杉等植物群落万亩杜鹃、万亩盘松、九道竹林珍稀动物珍稀动物32种水域风光风景河段 透底河、响水河、饮马湖及众多的溪流暗河、盲谷岩口、格朗河、干海子、天生桥瀑布岩口大水源、篝河沼泽索玛格泽滩温泉温泉乡气象气象景观云雾景观、霞光日出、冰雪霜露、风雨阴晴人文旅游资源民俗风情民族节庆彝族年、火把节民族饮食坨坨肉、酸菜汤、处女猪、未婚羊、童子鸡民族服饰黑头帕、锣锅帽、黑底绣花马甲、百褶长裙、披毡“查尔瓦”等民族婚、丧俗彝族婚礼有说亲、开庚、迎亲等,彝族实行火葬,出殡放排枪等习俗,还有傈僳、纳西等民族风情民族宗教礼仪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民族音乐、舞蹈彝族民歌、打歌调、达体舞、锅庄民族体育摔跤、赛马、斗牛、斗羊、斗鸡民间传说跑马坪建筑特色村落彝家村寨(三村、四村)乡土建筑彝族民居、纳西族民居购物地方特产中药材、野菜、冬菜、土豆粉丝、核桃等手工艺品石工艺品、根雕、彝族手工编制品(二)民族风情浓郁,体验性强格萨拉生态区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有彝、傈僳、苗、纳西、傣、回、藏、蒙古、满等十余个少数民族,川滇民族风情丰富多彩。其中彝族文化源远流长,这里的彝族同胞勤劳、朴实,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传统生活习俗。他们住的是黄板房(上盖木片)和立花房(上盖山草),吃的是土豆和坨坨肉,喝的是转转酒和酸菜汤。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他们最热闹的火把节,除拜祭祖先、神灵外,要杀猪宰羊、吃坨坨肉、喝转转酒、跳“达提舞”、办篝火晚会等,极具参与性及文化体验性,格萨拉是攀西大裂谷中天然的民族风情园。(三)地质景观奇特,吸引力大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地处攀西大裂谷内,强烈的地质作用,造就了格萨拉奇特的地质景观。在数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600多个天坑地漏,为世所罕见。区内有全国罕见、高90m、直径8m的“天洞”;有长达19000m、流量巨大的地下暗河;有库容4000万立方米的地下溶洞水库;有西部层数最多的7层岩口溶洞群;有洞中套洞、洞洞相通、百转千回、巧夺天工的灵泽洞;有一年中数月冰柱如林的凝冰洞;有攀西裂谷张裂期大规模喷溢的峨眉山玄武岩;还有一长数十公里、高120-250m的悬崖峭壁,使攀西大裂谷更显古朴沧桑,颇为壮观,也使攀西大裂谷中的格萨拉是成为一个奇特的地质公园。四、旅游资源分区根据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特点,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别,可将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划分为以下三个主要旅游景区:C 格萨拉旅游主景区。C 岩口旅游景区。C 灵泽洞旅游景区。此外,还包括凝冰洞、天生桥、篝河瀑布、温泉乡温泉等旅游景点。五、旅游资源评价(一)旅游资源总体评价C 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开发潜力较大。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在类型构成上包括了2个大类、7个亚类、26个基本类型,类型齐全,山、水、林、泉、洞、崖景观组合较好,开发潜力较大。C 旅游资源以攀西大裂谷奇异风光为特色,由万亩杜鹃及盘松组成的“天然园林”赏心悦目,原始森林曲径通幽,松间杜鹃争奇斗艳,天坑地漏神秘莫测,川滇民族风情丰富多彩,是体验攀西大裂谷奇异风光及川滇民族风情的旅游胜地。C 生态环境优越,立体气候明显,是夏季避暑、冬季赏雪、春观杜鹃、秋游森林的四季旅游目的地。C 区位条件较好,开发条件便利。格萨拉旅游区内有省道216线穿过,该省道现已进行加宽改造。区内的各景区均离省道不远,可进入性较好。格萨拉旅游区地处攀枝花至泸沽湖旅游精品线上,是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环线及攀西阳光生态旅游环线上的重要节点。(二)旅游资源重要性评价从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市场吸引力上看,可将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划分为如下等级(图1-3)。1、一级旅游资源C 格萨拉主景区生态旅游资源。C 格萨拉彝族风情旅游资源。2、二级旅游资源C 岩口地质景观旅游资源。C 篝河瀑布旅游资源。C 灵泽洞溶洞旅游资源。C 温泉乡温泉旅游资源。3、三级旅游资源C 天生桥漂流旅游资源。C 凝冰洞溶洞旅游资源。C 小石林岩溶旅游资源等。(三)旅游景区(点)开发潜力评价旅游区开发潜力评价是根据资源价值、旅游效益、开发条件等指标对旅游区开发利用潜力及次序进行综合评判的过程。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开发潜力评价选取以下3个侧面的12项指标来刻划旅游景区(点)的开发利用潜力:资源价值,包括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等3个指标;旅游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3个指标;开发条件,包括位置交通、地域组合、景观容量、客源市场、投资条件和施工条件等6个指标。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权重,评价因子指标值以满分取10分标记,以全省为参照背景进行打分,然后采用指标值的加权求和模型计算了各旅游景区(点)的总得分(表1-2)。根据对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定量评价,确定出各旅游景区(点)的开发潜力排序为: 格萨拉旅游主景区。 岩口旅游景区。 篝河瀑布旅游景点。 灵泽洞旅游景区。 天生桥旅游景点。六、相关地区旅游资源(一)攀枝花市旅游资源攀枝花市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优越的气侯条件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现有二滩国家森林公园、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龙潭溶洞省级风景区和红格温泉等景区(点)。全市正在打造“中国西部阳光温泉之旅”、“大裂谷奇异风光之旅”、“大三线工表1-2 攀西大裂谷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主要景区(点)开发潜力评价总目标综合因子层评价因子层格萨拉主景区岩口旅游景区篝河瀑布旅游景点灵泽洞旅游景区天生桥旅游景区综合因子权重评价因子权重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价值0.6483历史文化价值0.19030.170.150.120.130.12艺术观赏价值0.36870.330.300.280.260.25科学考察价值0.08930.080.080.060.060.06效益0.1220经济效益0.05610.050.040.040.030.02社会效益0.03890.030.030.030.030.02环境效益0.02700.020.020.020.020.02条件0.2297位置交通0.02340.020.020.020.0150.02地域组合0.09370.080.080.080.060.06景观容量0.03130.030.030.030.030.02客源市场0.04690.040.040.040.020.02投资条件0.01880.0150.0150.0120.0080.005施工条件0.01560.0120.0120.0120.0080.012总得分0.8770.8170.7440.6710.627排名12345业探秘之旅”和“川滇民族风情之旅”四大旅游品牌。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是攀枝花市四大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攀枝花市旅游产品结构中观光产品及民俗风情旅游产品的代表,与红格阳光温泉度假及二滩、攀钢工业旅游产品互补性好。(二)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在云南及四川境内所涉及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云南丽江和迪庆州香格里拉风情、丽江古城、长江第一湾、万里长江第一峡虎跳峡和由亚洲三大河流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构成的三江并流奇观(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四川有泸定海螺沟冰川公园、康定木格措高山海子、跑马山风情、稻城亚丁香格里拉风光、得荣太阳谷风景区和康巴文化发祥地及英雄史诗岭格萨尔王传主人翁故乡、邛海阳光旅游度假区、木里白河景区、攀枝花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苏铁自然保护区、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长江漂流培训基地,以及川滇共有的泸沽湖摩梭风情区等。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产品的特色在于香格里拉文化体验及人间仙境自然生态旅游。攀西大裂谷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魅力在于展现攀西大裂谷的奇异风光、地质作用的鬼斧神工以及彝族的民族文化,两者各具特色,均为高品位的旅游产品。第三节 旅游市场条件一、攀枝花市旅游市场总体规模攀枝花旅游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新世纪,攀枝花市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旅游业有了较快发展。2000-2002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52.82万人次,年平均接待旅游者117.6万人次(表1-3、图1-4)。但全市旅游经济总量偏小,2002年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不到1%。表1-3 2000-2002年攀枝花市旅游接待情况年份国内游客量(万人次)同比增长国内旅游收入(亿元)海外游客量(人次)同比增长旅游总收入(亿元)2000年101.281.557151.582001年120.8319.3%2.479511.12%2.442002年130.518.00%3.1871010.7%3.2资料来源:攀枝花市旅游局二、客源市场特征分析(一)客源地域构成特征根据2002年攀枝花旅游市场的抽样调查资料分析,攀枝花旅游客源市场存在明显的地域构成差异性。表1-4列出了2002年攀枝花市前8位主要国内客源地。从表中可看出,四川省内游客是攀枝花旅游的客源主体,约占70.1%;其次是来自云南、重庆邻近省市的游客,市场份额合计达19.23%;其余分别来自广东、广西、山东、河北、湖北等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所占比例合计达10.67%。而京、沪等其他地区的旅客很少,地域差异性明显。图1-4 1996-2002年攀枝花市旅游总收入情况(单位:亿元)图1-5 1996-2002年攀枝花市旅游总收入与全省对比(单位:亿元)表1-4 2002年攀枝花前8位主要国内客源地省份四川云南重庆广东广西山东河北湖北抽样人数(人)310523313101176比重(%)70.111.767.472.942.262.491.581.36资料来源:攀枝花市旅游局据攀枝花市旅游局抽样调查,到攀西大裂谷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所在的盐边县的游客以攀枝花各市县及攀枝花分流的四川省内游客为主,占游客总数的98%。省外来盐边游客仅占游客总数的2%(表15)。表15 2002年盐边县游客抽样调查情况地区调查总计(人)旅游者来源本市县本省外省人数比重人数比重人数比重盐边501734%3264%12%资料来源:攀枝花市旅游局上述客源市场地域结构表明:C 攀枝花的客源主要来自于距离较近的区域市场,即四川、云南和重庆市场。省内客源地主要集中于人口较多的城市和地区,比如成都、西昌等。盐边县的客源主要来自攀枝花各市县及四川省内的游客。说明攀枝花市及盐边县还缺乏对远程客源市场的吸引力。C 客源数量受客源地经济条件及旅游地交通条件的限制。赴攀枝花的省内游客大多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如成都、绵阳等地。这些地区在全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较其它地区超前,因而出游率较高。随着攀枝花民航机场的建成通航以及雅攀、攀昆高速公路的修建,对攀枝花旅游业发展必将带来巨大的推动和辐射作用。因而,近期内大力改善交通条件,包括通往各景区景点以及景区内的交通条件,提高进出各景区的通达性,是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及攀枝花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二)游客社会特征1、性别、年龄构成特征性别构成:男性稍占优势。经攀枝花旅游局2002年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统计,男性占50.2%,女性占49.8%。年龄构成:以25-44岁年龄段的游客最多,约占游客总数的50%;处于15-24岁年龄的青年次之,所占比例为22.8%;4564岁年龄段的中老年也有相当数量,占21.2%;65岁以上年龄段的老年人占5.8%;14岁以下年龄段的青少年约占游客总量的0.2%,比重较小(图1-6)。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攀西大裂谷奇异风光之旅”很适合中青年旅游者的市场需求。图16 攀枝花旅游者年龄结构图2、职业构成特征从职业层面看,游客的职业呈现多样化特征,以企、事业单位、国家公务人员、工人、服务销售人员为主。企、事业单位的人员所占比例为21.8%,公务员占12.60%,文教、科技专业人员占6.8%,服务、销售人员占18.8%,工人占17.8%;离退休人员占8.2%(图17)。游客的职业呈现多样化,表明旅游已成为大众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收入水平特征从经济收入水平看,赴攀枝花的旅游者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游客数量最大,占游客总数的43.8%;月收入在400元以下者占4.4%;月收入在 400599元者占13%;月收入在600799元者占 19.6%;月收入在 800999元者占19.2%(图18)。图17 攀枝花旅游者职业构成图图18 攀枝花旅游者月均收入图(三)旅游者消费行为特征1、旅游动机从攀枝花客源市场出游动机看,旅游者以观光游览为主要目的占28.8%,探亲访友占21.8%,商务占16.00%,会议占7.60%。健康疗养的占6.00%,文化交流占3.00%,其他目的占16.8%,显示出多种旅游目的并存的格局(图1-9)。图1-9 2002年攀枝花旅游者动机构成图2、旅游偏好2002年攀枝花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旅游者对攀枝花旅游资源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风和旅游购物上。对山水风光感兴趣的占24.8%;对文物古迹感兴趣的占27.2%;对民俗民风感兴趣的占24.0%,对文化艺术感兴趣的占5.4%;对饮食烹调感兴趣的占12.2%;对医疗保健感兴趣的占13.2%;对旅游购物感兴趣的占18.4%;对节庆活动感兴趣的占7.4%(表1-6)。格萨拉“攀西大裂谷奇异风光”及彝族风情旅游产品很适合游客的旅游需求。表1-6 攀枝花游客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风文化艺术饮食烹调医疗保健旅游购物节庆活动其他比重24.8%27.2%24.0%5.4%12.2%13.2%18.4%7.4%1.8%3、旅游组织方式按旅游组织方式划分,在赴攀枝花的旅游者中,散客为主,个人或亲友结伴旅游的占67.40%,单位组织的占17.20%,由旅行社组织的为15.40%,在赴盐边的旅游者中,旅行社组织的仅占2%。在现阶段团队游客较少,反映出攀枝花市的旅游景区还不够成熟。4、游客流量季节变动攀枝花属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岛状”立体气候,年气温变化不大,年均气温20.3,日照充足,因而客源出游受季节影响不明显,但一年中的“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春节等黄金周及周末是旅游高峰时期,假日出游特征明显(表1-7)。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天然园林”、天坑地缝,以及冬雪、春花、秋色美景、彝族风情和适宜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合假日旅游的市场需求。表1-7 攀枝花节假日高峰游客构成情况表节假日旅客组成特征元旦、春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节假日城乡居民探亲访友者较多以青年、学生、家庭为主青年、团组织为主在职人员、学生、家庭为主第四节 旅游发展前景分析一、格萨拉旅游区在攀枝花市及四川旅游中的地位及作用C 是攀枝花市旅游产品的重要补充“攀西阳光生态旅游区”是今年四川省产业领导小组关于2004年全省旅游工作的意见中加快建设的重点旅游区。攀枝花市城市发展背景以及气候条件都比较独特,因此攀枝花市目前旅游发展主体是工业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金沙江漂流探险也有一定知名度。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拥有攀枝花市区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所在地域又是民族地区,因此它是“攀西大裂谷”旅游品牌的重要支撑,其开发可丰富攀枝花市的旅游产品结构,增强“攀西大裂谷”旅游产品的竞争力。C 是打造“攀西大裂谷”旅游品牌的切入点“攀西大裂谷”作为著名的地质奇观享誉国内外,如果充分利用其知名度,对之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展示其独特的品味,必将成为攀枝花市和四川省的一个著名旅游品牌。但“攀西大裂谷”是一个地质意义上的概念,其旅游开发只能根据市场需求抓重点和特色地段展示。格萨拉相对于“攀西大裂谷”的其它资源,其最大特色是有原始自然生态景观和民族风情,最易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它有条件成为“攀西大裂谷”旅游开发的切入点。C 是攀枝花市融入“中国香格里拉旅游热线”的主打旅游产品川滇藏联合打造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包括了四川省的甘孜州、凉山州和攀枝花市。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地处攀枝花至泸沽湖的途中,是攀枝花融入“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主打产品,将为攀枝花积极融入大西南区域旅游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C 是形成“攀西阳光生态旅游环线”的关键环节开发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打通攀枝花市通往泸沽湖旅游公路,有利于形成“攀枝花-泸沽湖-西昌”攀西阳光风情之旅金三角。C 是攀枝花市建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格萨拉旅游区以及“攀西大裂谷”旅游区的整体开发,对攀枝花市建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中国西部阳光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川西南、滇西北旅游枢纽城市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C 对攀枝花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攀枝花市是一个资源型的工业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全市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扩大招商引资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所在区域是攀枝花市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开发格萨拉旅游区,有利于改善岩口乡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市政府正在实施),可为当地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也将为西部边远民族地区的旅游致富奔小康做出重要贡献。二、旅游区发展内部条件SWOT分析(一)优势(STRENGTHS)1、旅游区位“得天独厚”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地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环线及攀西阳光生态旅游环线上,是从川西南重要旅游交通枢纽城市攀枝花市进入香格里拉旅游区的必经之处,具有前景广阔的区域客源市场。旅游区所依托的攀枝花市是一座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工业城市。2002年攀枝花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758元,具有较强的出游能力。同时,攀枝花市还是一座“移民”城市,城镇人口绝大部分是当年为建设攀枝花而从全国各地迁来的,探亲访友市场很大。作为攀枝花市的“后花园”,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具有潜力巨大的以攀枝花市为主的本地客源市场。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拥有万亩“天然园林”、原始森林、溶洞及天坑地漏群等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山、水、林、泉、洞、花、草甸等自然景观各具特色,彝族风情异彩纷呈,“攀西大裂谷”品牌独具特色,是旅游资源富集区。格萨拉“攀西大裂谷奇异风光之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3、发展政策“得天独厚”攀枝花市是一个受党中央高度重视的新兴城市,1965年国家就正式批准攀枝花为经济开发特区。同时,攀枝花还是国家确定的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川西南地区的经济增长极,是四川省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地。格萨拉作为攀枝花市新发现的一个高品味的生态旅游区,是攀枝花旅游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之一,也是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尽快开发并给予政策倾斜的重点旅游景区。(二)劣势(WEAKNESSES)1、旅游开发档次较低表现在现有的旅游产品单一,以观光为主,未形成良好的游览系统,未形成鲜明的旅游形象;216省道路况不好,交通条件较差;缺乏必要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缺乏旅游管理人才等等。2、生态系统脆弱森林景观是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最为主要和最为生动的景观之一。但据攀枝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调查,如今的地盘松林只有3万亩左右,比十多年前缩小了40%。过度的放牧已使高山牧场严重退化;景区内农民刀耕火种、轮作方式和广种薄收生产模式没有根本改变,开荒种地、放牧、取薪柴、烧木炭、围地、排香菇棒等生产和生活需要,对景区的森林植被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增大了旅游开发和保护的难度。3、旅游开发资金匮乏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所在的乡由于交通条件较差、发展起点低、经济基础薄弱,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非常大,长期由国家财政补贴和扶持,为省级贫困地区,贫困面大,旅游开发资金匮乏。(三)机遇(OPPORTUNITIES)中共四川省委及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 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决定(中共四川省委200048号文件)。省委、省政府提出2004年要加快川西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及攀西阳光生态旅游区的建设,“攀西大裂谷”作为香格里拉“聚宝盆”及四川省攀西阳光生态旅游线上的重要产品,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旅游局及省委、省政府对攀西旅游发展的指示精神,以及2003年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的安排部署,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把攀枝花建成川西南、滇西北的旅游枢纽城市,建成川滇交界处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辐射地,并要求尽快启动两盐路(盐边-盐源)旅游公路建设,形成攀枝花-盐源-泸沽湖旅游通道,这将极大地推动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 攀枝花民航机场的建成通航,雅攀、攀昆高速公路的修建,对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旅游业发展必将带来巨大的积极影响。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属西部贫困地区,有条件争取到旅游扶贫及西部大开发的相关优惠政策和资金。(四)挑战(THREATS)1、生态旅游产品档次要求高生态旅游需要科学高标准进行规划和管理,对管理者、游客、导游和经营者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对格萨拉的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2、客源市场竞争大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四周比邻诸多旅游名品和热点,其中有峨眉山乐山,泸沽湖、丽江、大理、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区”等世界级景区等,这些景区、景点以其优美的景观、生态环境和高品位、高知名度,已成为中外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热点。在赴这些景区的海内外旅游者总量和停留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旅游客源大多分流到上述旅游热点景区、景点,从而对格萨拉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威胁。3、旅游经营门槛升高由于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频率加快,旅游市场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对旅游开发者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也要求更高,投资竞争和人才竞争更为激烈。三、旅游发展外部环境(一)国内外旅游发展趋势从全球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看,世界已步入了一个大众旅游的时代。旅游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类社会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在未来20年内,国际旅游人数将以年均4.3%的速度增长,将达到16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也将以6.7%的速度增长,增加到2万亿美元。全球旅游市场另一个很重要的发展趋势是,世界旅游热点正在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的旅游业在21世纪将面临绝好的发展机遇。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从中国旅游发展趋势看,旅游业伴随改革开放二十年而快速成长,现已成为一个大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国内旅游市场在2020年将达到10-20亿人次,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从四川旅游发展趋势看,四川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是中国西部旅游的热点地区。2002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和增幅都在西部11个省市区中排名第一,成为西部旅游的排头兵。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旅游业应成为我省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行业,并提前实现建成全省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从攀枝花旅游发展趋势看,攀枝花市有得天独厚的“攀西大裂谷”旅游品牌,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更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攀枝花精神”。在攀枝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市人民的积极支持不,攀枝花旅游一定能够后来居上,成为川西南的旅游热点。格萨拉生态旅游区作为攀枝花自然生态和民族生态最集中的地区,其生态旅游开发将会使“攀西大裂谷”旅游产品更加充实、丰盈,格萨拉“攀西大裂谷奇异风光之旅”也将会成为攀枝花旅游的重要精品。(二)生态旅游发展前景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潮流,具有求知求新求美求真的特点,主张无为、敬畏、恬静和倾听,是一种科学、文明、高雅的旅游形式,是现代社会人们所需求的一种高级精神享受。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际游客的旅游热点已从“3S(阳光/Sun、大海/Sea、沙滩/Sand)”转为“3N”。他们走进大自然(Nature)中,去体验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情结(Nostalgia),最终使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自然这个“天堂”(Nirvana)的博大精深。从“3S”到“3N”的转变,标志着人类从身体享乐为主的旅游追求转变为以精神追求为主的生态旅游追求。以森林旅游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已成为现代国际旅游发展的趋势之一,并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据统计,美国92%以上的林地都开展户外游憩,每年森林旅游人数超过3亿人次,年消费高达3000亿美元;德国提出了“森林向全民开放”的口号,全国60多处森林公园的旅游收入达80亿美元,占国内旅游收入的67%;英国每年森林旅游人数在1亿人次以上;世界上发展森林旅游较早的拉丁美洲,森林旅游收入已占整个旅游收入的90%以上。森林生态旅游己在全世界形成了一股“绿色浪潮”,已成为一种旅游新时尚。有专家预测,在21世纪最初的20年里,森林旅游人数将以2位数百分比增长,全球旅游总人数中有一半以上要走进森林。从我国森林旅游发展上看,我国的森林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森林狩猎场为主要森林旅游目的地的基本框架,森林旅游已成为我国现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也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林业建设,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切入点。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要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山川秀美的生态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另一方面也要抓好林业优势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是林业的新兴产业,是林业经济腾飞的生力军,是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协调性的具体体现。因此,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完全符合世界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第二章 旅游规划总则第一节 规划依据及原则一、规划依据C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C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C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98)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C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C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C旅游规划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00)C 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1999)C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1999)C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00)C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0319号)C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998)C攀枝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C盐边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C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岩口风景区旅游资源现状调查与评价报告(2001)C 攀枝花市林业局九道竹林地区森林生态景观资源及开发利用对策(2003)二、规划时空范围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时限为,近期:20042005年;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02015年。规划空间范围:格萨拉旅游区规划范围包括岩口、洼落、温泉及箐河四个乡,面积共594.23 km2,其中格萨拉主景区范围32.93km2,岩口景区范围14.28 km2,灵泽洞景区范围8.72 km2。本次规划以格萨拉主景区为主,兼顾格萨拉乡及岩口、灵泽洞配套景区。三、规划基本原则(一)形象拉动原则形象是旅游区的生命,也是其形成竞争优势最有力的工具。格萨拉作为一个新近发现及待开发的旅游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树立起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形象。从区域旅游市场竞争上看,泸沽湖以“东方女儿国”作为自己的旅游形象,云南中甸及四川稻城亚丁均以“香格里拉”作为旅游品牌。“香格里拉”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她始终是中国西部旅游重要的吸引中心。作为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重要组成部分的格萨拉旅游区,应巧妙利用“香格里拉”的品牌及客源市场,同时又应强化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突出中国攀西大裂谷奇异风光的旅游形象,依托攀枝花市良好的可进入性,打造一条由攀西大裂谷、东方女儿国与香格里拉共同组成的世界级旅游精品线路。(二)原汁原味原则保持旅游景观的自然形态和野趣,是生态旅游的基本特色。因此,规划时要尽量保持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保持大自然的原始韵味,同时注意当地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避免因开发造成自然和文化污染。旅游接待设施应与当地自然及文化协调,保证当地自然与人的和谐意境不受损害,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和“精品”给游客。景区内必须建设的旅游设施,其格调与外观要尽可能地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协调,体现自然、古朴和野趣,使游人能真正从旅游中感受到回归自然、反璞归真的妙趣,使景区能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此外,所有旅游开发项目建设之前都应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要做好环境保护及防灾减灾规划。(三)环境教育原则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的差异之一是强调对游客的环境教育功能,强调生态旅游者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中获得具有启迪教育和激发情感意义的教育体验,从而增强他们自觉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规划中可设计一些能启迪游客环境意识、帮助游客认识自然的旅游项目和辅助设施,如游人中心、标牌系统等,以起到促进人与自然相互沟通,产生心灵共呜的效果。(四)滚动开发原则旅游区的开发与建设在前期必须有较大的投入,盐边县及格萨拉乡地处偏远的贫困地区,资金相对匮乏,且格萨拉旅游区的景区范围较大,可开发资源类型较多。因此,在开发时应充分考虑到资金来源与投入、产出的效益,前期开发应选好切入点,先易后难,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将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到当前市场上最受欢迎,最具吸引力,而又能以最少的投入把景区启动的项目上,以尽快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进行滚动式开发,实现资金的循环投入。(五)社区居民参与原则强调和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区的开发,获得当地社区和群众对旅游开发的支持,是生态旅游区开发成功的基础。同时,通过旅游开发给社区居民带来经济和社会收益,保证社区居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是贯彻“以人为本”精神,执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这不仅可增强地方特有的民族文化气氛,提高资源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使社区居民真正从旅游中受益,帮助社区居民脱贫致富,从而更加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队伍中来。只有当地社区居民通过参与旅游得到了经济和社会的利益,他们才能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保护和热爱自己生活这块给他们带来实际利益的土地。(六)区域协调发展原则现代旅游的特征是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整体观,串点成线,连线成网是游客流动的规律。因此,格萨拉旅游区的发展应主动融入中国香格里拉旅游环线及攀西阳光生态旅游环线之中,通过优势互补,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把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建成四川省攀西地区精品生态旅游区。第二节 旅游发展定位一、旅游主题定位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是以攀西大裂谷为背景,集“天然园林”之美、草甸之广、森林之茂、天坑之险、洞穴之奇、瀑布之秀、峡谷之幽以及彝族风情于一体的高品位生态旅游区,其旅游发展主题可定位为:中国攀西大裂谷自然生态观光及彝族风情体验旅游目的地定位说明:C 主题定位中冠以“中国攀西大裂谷”,是鉴于攀西大裂谷是一个堪与东非大裂谷媲美的世界罕见的聚宝盆和地质奇观。格萨拉旅游区奇异的自然风光,也与地质作用密切相关。格萨拉被认为是“攀西大裂谷托起的高原瑰宝”。C 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攀西大裂谷造就的奇异风光是开展自然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C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彝族民族风情异彩纷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生生不息的文化氛围,民族风情游是最具吸引力,最具参与性和体现民族情感融合交流的旅游项目,正如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扬振宁先生所言:“中国的民俗文化才是第一观光胜地”。格萨拉作为彝语的“人间天堂”,也是展现彝族生态文明和彝族风情的重要窗口。C 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体验是以服务、商品环绕消费者,以心境与事件的互动创造出难忘经历的活动过程。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文化活动,也是一种体验。体验旅游是现代旅游的时尚,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开展攀西大裂谷奇异风光旅游及彝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