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与山东省农业经济比较分析).doc_第1页
河北省与山东省农业经济比较分析).doc_第2页
河北省与山东省农业经济比较分析).doc_第3页
河北省与山东省农业经济比较分析).doc_第4页
河北省与山东省农业经济比较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对我省与山东省农业经济比较分析的情况反馈一、农业生产(一)粮食、油料作物.31、与山东存在的差距及原因32、追赶目标43、应对措施4(二)棉花1、与山东存在的差距72、主要原因73、应对措施7(三)蔬菜1、与山东存在的差距92、主要原因103、应对措施11(四)水果1、与山东存在的差距142、单产水平低的原因153、应对措施164、几点建议16二、牧业(一)关于数据的比较17(二)与山东存在的差距17(三)主要原因18(四)应对措施19三、渔业(一)与山东存在的差距及原因.20(二)应对措施与建议.24四、标准化生产(一)国家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6(二)绿色、有机食品情况.34五、农业机械化(一)山东省农机化基本情况.36(二)我省与山东省存在的差距.37(三)主要原因.38(四)应对措施.39六、农业外向度(一)山东省农产品出口概况.43(二)我省农产品出口概况.43(三)主要原因.44(四)应对措施.45一、农业生产(一)粮食、油料作物1、与山东存在的差距及原因。2005年,我省粮食产量2598.6万吨,比山东少1319万吨,少33.7%。我省在全国居第8位,山东居第二位。产量少的主要原因:耕地面积比山东少。我省常用耕地面积8983万亩,比山东少526万亩,少5.5%。农作物复种指数比山东低。我省地跨北纬36度03分至42度40分;山东省地跨北纬34度23分至38度15分。由于纬度的不同,造成耕作制度的不同。我省北部的张家口、承德、秦皇岛等市的1706.2万亩耕地属于一年一熟耕作区,其中粮食面积1231.6万亩,占全省粮占耕地面积的20%。保定北部、廊坊、唐山等中部地区属于两年三熟耕作区,只有中南部的邯郸、邢台、石家庄、沧州、衡水等地区属于一年两熟耕作区。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属于一年两熟耕作区。加之常年气温比我省高,导致农作物复种指数高于我省。山东省的复种指数为1.68,我省为1.45。我省农作物播种面积13043万亩,比山东省少2915万亩,少18%。其中,粮食播种面积9360万亩,比山东省少708万亩,少6%。单产水平比山东省低。我省粮食平均亩产为278公斤,比山东省低111公斤,低28.5%,其中小麦平均亩产比山东省低44公斤,玉米平均亩产低126公斤,仅小麦、玉米两项总产量就比山东省少1200万吨。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结果。1998年我省粮食生产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播种面积10958.65万亩,总产达到2917.48万吨。近几年来,我省根据粮食市场供大于求、库存积压和种粮比较效益低等情况,主动、合理的进行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开始呈下降趋势。 2003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下降至8916万亩,比1998年减少2042.6万亩;粮食总产量2387.8万吨,比历史最高的1998年减少529.68万吨。2004年以来,全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的决策部署,落实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降低农业税率、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及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扭转了连续5年下滑的势头,实现了面积、总产恢复性增长的好形势。2005年,我省油料产量152.7万吨,比山东省少211.2万吨,少58%。主要原因是播种面积少,我省为838.5万亩,比山东省少511.2万亩,少38%;单产低,我省油料平均亩产为182公斤,比山东省低88公斤,低33%。其中花生低58公斤,油菜籽低72公斤。2、追赶目标。根据我省粮油生产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潜能,2007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35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295公斤,总产2750万吨。全省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85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90公斤,总产160万吨左右。3、应对措施。为实现我省粮油稳定增长,重点主要抓好以下几点:稳定面积。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360万亩左右。其中,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3500万亩,玉米播种面积都要稳定在4000万亩。油料作物稳定在850万亩左右,其中花生稳定在660万亩左右。在此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扩大甘薯、马铃薯、大豆、谷子、莜麦、荞麦、绿豆、红小豆、蚕豆、油菜籽等小宗粮油作物面积。提高粮油生产综合生产能力。以实施优质粮产业工程为依托,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大力实施“沃土工程”,通过扩大有机肥、绿肥生产和秸秆还田面积,增加有机质投入;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改革耕作制度等技术应用,提高耕地、肥料的利用率;通过平整土地,完善田间排灌沟渠配套和施肥等措施,实现土壤改良;通过耕地质量监测、健全耕地培肥管理等措施,防止耕地退化、防治农田污染。加大中低产粮田改造力度,加强以田块整理、防护林网、田间灌排设施等建设,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优化粮油生产区域布局。按照河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要求,加强对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优质大豆、优质杂粮、优质薯类、优质油料等优势区域布局的指导和引导,促进粮油作物生产布局的优化。优质专用小麦向太行山山前平原区的京广、京山沿线的优势产区集中。优质专用玉米向京广、京山铁路沿线平原区和张家口、承德坝下地区等优势产区集中。优质大豆生产向黑龙港等优势产区集中。优质油料生产向冀东、冀中和冀南地区集中。薯类在巩固扩大张承地区的马铃薯、冀东和冀中南地区的甘薯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扩大规模效益的同时,在冀东和冀中南地区适当发展马铃薯。在黑龙港地区、太行山、燕山丘陵区、张承坝上地区等干旱缺水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适销对路、抗旱性较强的谷子、莜麦、荞麦、绿豆、红小豆、蚕豆等优质杂粮生产。优化粮油作物品种结构。粮食作物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高油、高蛋白及青贮玉米,高油、高蛋白大豆。小麦生产,在中南部地区积极发展石新733、藁优9415、邯优6172、师栾02-1等优质专用品种,在北部麦区积极发展中京冬8号、轮选987等优质专用品种。玉米生产,中南部夏玉米播种区重点推广郑单958、邢抗2等优质品种,青贮玉米重点发展农大108、高油115、京科8号、中原单32等品种;高淀粉玉米重点发展石玉7号;优质蛋白玉米重点发展中单9409等品种。全省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要分别占到小麦和玉米总播种面积的50%以上。大豆生产,重点发展高蛋白大豆冀豆12和高油大豆冀黄13等品种。油料作物重点发展优质花生,廊坊、唐山、秦皇岛冀东春花生集中产区稳定花生面积,重点发展地膜花生,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推广麦油豆等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技术模式,逐渐把花生种植转移到生产水平较高的中好地块上去,实现轮作倒茬。坝上及北部山地油料产区在积极更换抗病高产胡麻品种的同时,大力发展油菜、油葵种植。在沧州、衡水等黑龙港油料产区大力发展油用向日葵生产。在冀中南平原河泛区充分利用荒地开发优质花生、芝麻种植。主产区大力发展麦套夏播花生,示范推广花生与小麦、棉花、油菜间套种技术,实现粮油及粮棉油种植一体化,千方百计增加油料种植面积。同时,增加良种补贴范围,增加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品种。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筛选一批优质、高产、节本、防灾、增效的粮油作物先进适用综合配套栽培技术,集中力量加以推广。重点推广小麦氮肥调控、精量、半精量播种、免耕播种、节水灌溉技术,玉米免耕铁茬播种、配方施肥、青贮栽培技术,水稻抛秧、旱育稀植技术,大豆与玉米间作套种技术,薯类脱毒、地膜覆盖技术等重大技术,辐射带动全省粮食单产和质量的提高。花生重点推广推广地膜覆盖、平衡施肥、间作套种、起垄栽培、种衣剂拌种,神农丹沟施防线虫病、化学除草调控、综合防早衰等综合配套增产技术;芝麻重点推广高密度早打顶留双茎增产技术。(二)棉花1、与山东存在的差距2005年全省棉花总播种面积为860.2万亩,比山东少409万亩,少32;单产67.1公斤,与山东持平;总产57.72万吨,比山东少27万吨,少26。我省棉花播种面积及总产与山东相比差距较大。2、主要原因我省棉花总播种面积少,其次是棉农植棉积极性低,导致棉花面积相对减少。由于2004年新棉上市以来,棉花市场价格一直低价位运行,与2003年相比,棉农增产不增收;同时由于粮食价格上涨,粮棉比价降低,植棉比较效益下降,挫伤了棉农的植棉积极性,造成2005年棉花面积减少较多。3、应对措施从促进棉花生产恢复发展,进而保持稳定发展,着力提高棉花质量,满足纺织工业的需求出发,适当增加棉花种植面积,稳步推进棉花生产的发展。把提高棉花生产的综合竞争力摆在重要位置,积极优化结构,调整布局,着重抓好“一稳定,三提高”,即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促进棉花生产稳定发展。继续大力推进棉花优势区域建设,积极稳定扩大优势区域的棉花生产;压缩棉花低产区、分散区和重病区的面积,确保全省棉花生产的稳定和提高。各主产棉市县农业部门加强宏观指导,突出抓好大县、大乡和大方面积的落实。加快重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重视棉花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优化品种结构,推广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抗虫棉品种。良种良法配套,针对棉花生产上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提高栽培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棉花标准化生产,发挥样板田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单产水平的提高。特别注重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减少枯黄萎病对棉花生产的危害。大力发展棉田间作套种。以棉田间作套种示范县建设为重点,以棉花与小麦、棉花与洋葱、棉花与西瓜、棉花与大蒜、棉花与马铃薯、棉花与甘蓝等为主要栽培模式,特别是抓好早熟棉麦后直播的试验和示范工作。做好超早熟短季棉品种的选育工作,研究超早熟棉的生长发育规律,制定优质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规范,提高短季棉的早熟性,增强抗病抗虫能力。加大信息指导和技术培训力度。加强对棉花市场的分析,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引导棉农适应市场行情变化,增强对棉花生产的信心,稳定棉花种植面积,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利用农闲时节,有针对性地开展超早熟短季棉配套技术、棉花枯黄萎综合防治等技术的培训工作。努力做好产销衔接工作。各级农业部门主动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棉农与收购企业间的协调衔接工作,及时为棉农提供信息指导,鼓励有条件的棉花产区开展棉花产销衔接活动,减少中间环节,实现优质优价。通过多种方式宣传“三丝”混入棉花的危害,加强棉花采摘、晾晒和交售环节的监督、指导,引导棉农使用棉布袋包装棉花,努力提高原棉一致性。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和信息服务工作。密切关注国内外棉花市场动态,经常不断地开展棉花市场调研,科学分析棉花供求形势和价格变化趋势,准确把握市场行情。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及时发布市场价格、供求等信息,为棉农和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切实搞好备播播种工作。棉花播种前,合理利用、科学调配各种水源,努力扩大棉田造墒面积,力争做到足墒下种,适时播种,确保实现一播全苗。备足备好良种、肥料、农膜、农药等生产资料,做好农机具检修。切实加强农资供应和市场管理工作,防止假劣生产资料进入市场,确保棉农用上优质和有质量保证的生产资料。针对部分地区棉种质量较差,在播种前搞好对棉种发芽率、发芽势等种子质量、活力的监测,适当增加播种量,通过扎实有效的备播播种工作,为夺取棉花丰收打好基础。(三)蔬菜1、与山东存在的差距2005年河北省蔬菜播种面积1657万亩,比全国第一的山东省2772万亩相比少1115万亩,少40.2%;其中我省设施瓜菜720.6万亩,与山东省的1286万亩相比少565.4万亩,少44%;瓜菜总产量6468万吨,比山东省8606万吨少2138万吨,少24.8%;我省单产为3903公斤,比山东省3105公斤高798公斤,高25.7%。2、主要原因与山东省相比我省蔬菜主要表现以下几个问题:规模仍有差距。我省蔬菜播种面积1657万亩,居全国第五位,与山东相比,规模少40%,位次落后四位。特别是设施蔬菜生产规模偏小,比山东少44%。产品质量档次不高,加工出口比例相差悬殊。目前我省蔬菜包装商品化处理、深加工增值的比例很小,从我省海关直接出口量仅占全国的百分之二,居全国第12位。而山东出口量占全国的56%,居第一位。其原因主要是我省的政策不活,环境不优,加工企业少而小,带动能力较弱。与蔬菜大省的位置极不相称。优良品种普及率明显不如山东。国际知名蔬菜种子公司几乎都在山东设办事处和经销点,而在我省的确很少。区域布局、种植和品种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大宗菜、低档菜品种面积较大,亩效益相对较低。我省虽然单产为3903公斤,比山东省的3105公斤高25.7%。但亩效益低。我省萝卜、白菜、大葱三大粗菜品种的产量为2033万吨,占31.4%;同期山东省此三大品种所占的比重为27.7 %,比我省低3.7个百分点。各级财政在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先进技术普及率仍较低等。山东省从2005年起省财政连续五年扶持资金2500万元,专项用于蔬菜生产。产后加工业发展滞后,产品增值率低。目前我省蔬菜加工量仅有324万吨,占产量的5.3%。蔬菜产后加工企业少、工艺水平低,产后处理、包装、运输、配送及贮藏设施不完善,产品深加工技术落后,粗加工产品多,加工产品档次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市场风险逐步增加。蔬菜产中、产后衔接不紧密,组织化程度和龙头带动作用比较弱,目前参与产业化经营并与龙头经济组织建立起订单关系的农户只有6.4%,60%以上的蔬菜种植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市场风险正逐步加大。特别是今年芹菜、白菜、西瓜等价值低、货架期短、不易运输的蔬菜,今年已经出现了全国性供大于求、滞销价跌的情况。单一优势品种规模小,难成优势。优势蔬菜品种如果形不成规模,在运销、储藏、产后加工、出口等方面很难形成优势。山东安丘20多万亩葱姜蒜出口的蔬菜典型经验就很值得我省学习和借鉴。3、应对措施(1)瞄准蔬菜外销市场,促进出口创汇。蔬菜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市场广、价格空间大,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明显。面向国内外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蔬菜产品,是推进我省蔬菜产业再上新台阶的关键一步,加大力度发展,迅速扩大出口创汇数额。一是搞好无公害标准化村建设,提升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力争到2007年底60个蔬菜生产大县所有的专业村全部完成无公害蔬菜标准化村建设,其它县(市)达到60%以上。二是以“一县一业一园”行动为主,建设蔬菜强县。每个蔬菜县建成具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的蔬菜强县。力争用三年时间,全省蔬菜基本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三是大力发展能够深加工和出口的高效优质蔬菜种类。加快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是推动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发展深加工、出口型蔬菜。如大蒜、洋葱、胡萝卜、白萝卜、芦笋、麻山药、天鹰椒等;同时坚持良种良法相配套的原则,注重配套栽培、加工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充分利用蔬菜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点多样、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进行优化调整,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种植效益。四是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精深产品。扶持有条件的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在优势产区建设蔬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利用龙头企业开拓市场能力强、信息灵敏的优势,把市场信息、适用技术、管理经验及时传送给农户。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蔬菜优势产区的发展和出口创汇。(2)调整优化结构,建设优势区域。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加强对技术培训和技术引进与改造的支持。核心是蔬菜品种改良换代,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设施栽培技术配套应用,病虫无公害防治,普及采后增值技术。一是优化品种结构。在全省蔬菜优势区域选择重点县,引进抗病、高产的蔬菜新品种,发展芦笋特色新兴产业。同时,积极支持改良本地品种,发展种子产业化经营,加快优种繁育推广速度。支持发展长收获期的茄果类蔬菜和价值高市场较好的蔬菜,如黄瓜、番茄、茄子、甜椒、豆角、樱桃番茄、小黄瓜、草莓、薄皮甜瓜、厚皮甜瓜、西兰花、西生菜等;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型蔬菜。控制和稳定价值低、收获期集中的蔬菜种类,如大白菜、西芹、莴笋、甘蓝、西瓜等。二是优化栽培结构。支持发展日光温室长季节栽培;发展投入少、倒茬快、收入高的大棚栽培;控制中小棚栽培的盲目发展;压缩裸地栽培形式。2007年设施面积50万亩,全省达到800万亩。同时提高设施水平,政府贴息引导,每年改造旧式温室20万亩,使全省新型温室比重占整个日光温室的90%以上。搞好科技培训,一方面加快知识更新,培养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提高技术入户率。三是优化区域布局。以奥运为契机,重点在张、承坝上地区建设符合奥运标准的夏秋蔬菜生产基地;以提值增效为核心,在冀中南、环京津蔬菜主产区扩大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冀东地区重点发展果类蔬菜生产,冀中地区侧重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沧衡地区主要发展大中棚蔬菜生产,冀南地区着重发展中小棚、露地蔬菜生产,重点在优势产区选建一批高标准出口蔬菜生产基地,使产品达到绿色或出口标准。(3)推广创新技术,实现无害生产。在扩大设施蔬菜规模的同时,不断提高蔬菜产品的质量效益水平,推广应用创新技术是生产的关键。一是设施蔬菜产区,重点推广防虫网、诱杀虫板、丽蚜小蜂生防控制技术;推广嫁接、营养块育苗、秸秆反应堆、轮作倒茬、高垄栽培等连作障碍改良技术;推广膜下暗灌节水、熊蜂授粉、新型功能棚膜控温降湿技术。二是在露地错季蔬菜产区,重点推广频振式杀虫灯防虫和微滴灌节水技术。做大做强芦笋产业。(4)推进产业进程,提高组织化程度。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蔬菜产业优势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基础上,加快蔬菜行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引导生产、服务农民、开拓市场的重要功能,切实增强农民自我调整、规避风险的能力是当务之急。采取“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方式,通过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带动蔬菜优势产区的发展壮大,促进出口数量的增加。(5)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领导。加快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资金投入是关键所在。千方百计疏通投资渠道,制定相应的融资优惠政策,对公益性的技术培训、科学考察、规划、新品种的引进示范、信息服务和基础建设方面所需资金,省财政必须给予无偿支持;对于蔬菜出口、加工增值、冷藏保鲜等有效益的蔬菜产业投入,积极制定贷款、税收、贴息等方面各优惠政策,并且加强资金及各方面的全面领导协调工作,以保证蔬菜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四)水果1、与山东存在的差距我省水果面积1673万亩,比山东多45.2%,水果产量1398万吨,比山东少1149万吨,少45.1%,在全国居第二位。其中苹果园面积396万亩,比山东少118万亩,产量比山东少352万吨,亩产低3750公斤;梨园面积323万亩,比山东多218万亩,产量比山东多219万吨,亩产基本持平;葡萄园面积81万亩,比山东多11万亩,产量比山东多3万吨,亩产低600公斤。分析原因,主要是单产水平低。桃园面积149万亩,比山东少41万亩,产量125万吨,比山东少76万吨,亩产低2200公斤。2、单产水平低的原因我省实施果树良种开发工程起步晚,投入少,品种布局亟待进一步优化。针对果树缺乏良种及优质种苗的问题,山东省早在90年代初就重点抓果树良种苗木基地建设,从1995年开始,省财政每年还拿出了2000多万元用于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其中果树良种产业化开发被列为重要内容。因此,山东省果树良种引、选、育、推及示范带动于一体的技术推广体系较健全,有利于加快树种、品种结构调整,提高优质果品产量。而我省品种布局尚不合理,品种发展处于盲目状态,各优势产区间的差别不大,没有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品种。综合技术推广经费不足,力量较薄弱。由于技术不到位,管理粗放,幼树适龄不结果,成龄树单产水平低,果实品质差,低产劣质果园比重偏大。2005年农业部实施“苹果套袋关键技术示范补贴项目”以来,我省较系统推广应用了人工授粉、疏花疏果、摘叶、转果、铺反光膜等与果实套袋配套的精细花果管理技术,大幅度提高了优质果品比例。无公害苹果、绿色苹果生产技术的推广面积不断扩大,果农科技意识进一步增强。但因推广经费不足,力量薄弱,影响了示范带动范围的快速扩大。新老树体更替,我省果树没进入结果期的面积比重较大,造成统计数据显示面积大而产量低。如全省苹果近24%的幼龄树尚未进入结果期,仍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管理体制的影响。自水果管理职能调整给我厅以来,农业部加大了对我省的投入,先后投资建设河北省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中心和国家种质资源苹果分中心,并在我省实施了果树高接换种和苹果套袋关键技术示范补贴等项目,累计投资额已超过2000多万元,并产生了较好经济、社会效益。但和兄弟省相比,由于管理体制的不顺,也影响了农业部对我省的投资。3、应对措施稳定现有果园面积,重点通过采用先进科技和新优品种,改造现有果园,按市场需求调整早、中、晚熟品种比例。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区域、贸易和系统优势,研究开拓果品生产的新路子,以优化树种、品种内部结构为主,由数量的扩张逐步向质量的提高转变,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优势果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强地方名优果品开发,在原有种质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提纯复壮,选育优系,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改进栽培技术,注重提高质量,尽快形成地方特色突出的名优果品生产基地。加快新优品种的引进和选育,为不断调整优化结构,增加果业生产后劲提供和贮备资源。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强化宏观调控,实施政策倾斜,积极推进水果产业发展。4、几点建议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落实好农业部“苹果套袋关键技术示范补贴项目”配套资金,扩大项目范围。自2005年农业部实施“苹果套袋关键技术示范补贴项目”以来,各水果大省都落实了配套资金。其中,辽宁省在去年支持55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将增加至800多万元,陕西省今年继续支持180万元,山东省仅大连市今年继续支持500万元。而我省作为水果大省,更应该列支配套资金,加快水果产业发展。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重点推广果实套袋、高接换种、整形修剪、疏花疏果、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摘叶转果、铺反光膜等综合技术。加强培训,提高果农科技素质。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引导市场消费,扩大国内外市场分额。进一步加强水果良繁体系建设。以河北省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中心(含石家庄果树所和昌黎果树所两个良繁基地)为龙头,以果树科研和教学单位为技术依托,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林技术推广体系,每年有计划的引进、培育水果优良品种,健立起比较健全的水果良繁体系。二、牧业(一)关于数据的比较经核实比对,省政府办公厅农经处在我省与山东省农业经济比较分析一文中,涉及到的畜牧业数据,与省畜牧局掌握的情况基本一致。我省牧业增加值539亿元,比山东多17.2;肉类总产量578万吨,少21.5;禽蛋产量459万吨,多4.1,奶类产量349万吨,多57.9;肉牛、奶牛、肉羊规模饲养比重仅30,低于山东70以上的指标。(二)与山东存在的差距我省畜牧牧业经济与山东的差距主要在两个方面:1、畜牧业的外向度不够。2005年我省农产品出口额6.亿元美元(其中畜产品2亿美元),仅是山东的十分之一;2、畜牧业规模化程度低。特别是肉牛、奶牛、肉羊的规模饲养比重仅30%以上,远低于山东70%以上的水平。(三)主要原因1、外向型企业少,规模小、出口带动作用低。我省年农产品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仅有13家(30家畜产品出口企业中仅3家达到1000万美元),而山东为154家,我省没有一家出口1亿美元以上的农业企业,而山东就有4家。由于缺乏外向型企业的有力带动,致使畜产品出口受到很大影响。2、出口政策落实不到位。山东省为解决企业出口退税滞后造成的企业资金紧张,省政府规定省、市、县分摊,共同对出口企业实行贷款贴息,鼓励银行对企业实行抵押贷款。具体做法是:省财政为省属企业贴息50%,市以下企业省财政贴息25%、市财政贴息50%、县财政贴息25%。另外省财政对省级企业每出口1美元,补贴1分钱,尽管拿钱不多,但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我省在出口退税等方面有所欠缺,山东的做法值得我省很好地借鉴。3、财政资金投入少。近年来山东省各级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一是推进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方面。从2003年开始每年省财政拿出5000万元用于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出口创汇型企业,以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二是开拓市场方面。省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用于企业参加各种博览会、交易会摊位补贴。我省在发展龙头企业方面也有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但不及山东的扶持力度大。(四)应对措施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发展外向型畜牧业意识。目前,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外市场一体化日益明显。但我省大部分地区畜牧业从业者普遍存在“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认识不足,缺乏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紧迫感、责任感。一是积极引导畜牧业经营者树立开放意识,将目光由国内转向国外,提高畜牧业开放度的自觉性,不仅仅满足于在国内市场销售,有与国外大公司、大超市建立稳定贸易关系的意识。二是积极引导引进国外畜禽新品种,增强调整畜产品结构的自觉性,提高畜牧业的整体水平。只有及时引导畜牧业经营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形成我省发展外向型畜牧业、扩大畜产品出口的良好氛围。2、加大畜牧行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一是政策倾斜,加快培植壮大我省畜牧业外向型龙头企业群体,建议省政府出台专门政策,每年拿出一定资金或提供贷款贴息用于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二是引导鼓励龙头企业以产品和基地为纽带,通过引进国外的优良品种、技术和市场,组织带领广大畜牧经营者勇闯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高整体素质和畜牧业现代化水平;三是鼓励龙头企业利用外资,建立高档次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提高我省畜产品出口能力。3、建立畜牧良种补贴制度,加快良繁体系建设步伐。目前,随着千万吨奶工程的开展实施,我省在奶牛良种补贴方面力度较大,2006年我省财政将优质奶牛冻精补贴项目由2005年的40个县(市、区)增加到46个,补贴资金由1000万元增加到1660万元,增幅66%,奶牛胚胎移植数量由2005年的2333头增加到2866头,补助资金由700万元增加到860万元,增幅23%。为千万吨奶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但我省在羊、猪、禽良种方面近几年还没有明显的扶持政策,建议我省建立固定、平稳的畜禽良种补贴制度,多方扶持,兼顾全面,对于畜牧业的长远发展将显得尤为重要。4、出台相关政策,解决影响畜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畜牧业建设用地问题,尽快出台政策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所规定的按农业用地对待的政策,给予规模化经营足够的发展空间,引导畜牧业的规模化经营纳入健康发展轨道。二是出台畜牧保险方面的政策。降低规模养殖风险,为规模养殖保好驾,护好航。三是专门出台规范和发展畜牧业规模经营方面的扶持、贴息等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必将大大推进畜牧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三、渔业(一)、与山东存在的差距及原因 1、我省渔业资源禀赋不如山东。山东省三面环海,海岸线3121公里,占全国14.06%,位居第3位;管辖岛屿326个,占全国6%,岛岸线长737公里。海洋捕捞渔船38022艘、水产养殖面积68.9万公顷,2005年水产品总产量为736.1万吨(其中养殖产量455.7万吨,海水产品626万吨),实现渔业总产值1286.5亿元,在海水产品中,海洋捕捞量达到270多万吨。正是高产量且优质无公害产品的高比例,为其水产品的加工出口的迅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005年山东水产品加工量440万吨,出口100万吨,创汇达27亿美元。其出口90是捕捞产品。山东省的水产品总产量、海产品产量、水产品加工量、出口量四项指标多年居全国首位。 我省海岸线长487公里(是山东的15.6%),海洋捕捞渔船6433艘、水产养殖面积16.5公顷(是山东的23.9%),2005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为99万吨(是山东的13.4%),渔业总产值113亿元(是山东的8.8%),其中养殖产量59.3万吨(是山东的13.01%),排全国第十三位。 2、我省渔业产业素质低。就差距较大的海水养殖业具体分析,山东省海水养殖面积36.9万公顷,工厂化养殖520多万平米,总产量达333万吨;而我省海水养殖面积是山东的24.4%,工厂化养殖是山东的13.5%,总产量却仅有山东的7.8%,相形之下,山东的海水养殖单产水平比我省高出2倍,产业素质高低立见分明。进一步分析两省海水养殖的品种结构,我省主要以扇贝养殖为主,滩贝精养因苗种制约发展受阻,海水鱼类养殖产量仅1.7万吨;而山东除海带、扇贝等大宗品种外,海参、鲍鱼养殖已发展到49万亩,鱼类的养殖品种也远较我省丰富,仅其40万亩海参养殖的产值就是我省海水养殖总产值的4倍多。 3、我省渔业产业化水平低。山东省渔业产业化经营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其水产加工业呈现集约化、簇群化、外向化的发展态势。2005年产值过亿元的水产企业62家,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5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0家。目前,山东省已有水产食品加工园区10个,面积4000多万平方米,水产品加工率达40%以上,年加工总量300多万吨,加工产值350多亿元,年出口创汇20多亿美元。全省共有380多家企业通过商检卫生注册、219家企业获HACCP认证、111家企业获得欧盟认证;而我省水产品加工率仅14.5%,年加工量14万多吨,加工产值10亿多元,仅有10余家企业通过商检卫生注册、10家企业通过HACCP认证,2家企业通过欧盟认证。统计资料显示,我省渔业二、三产业与水产业总产值之比为36:64,而山东达到了60:40以上。比较而言,我省渔业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低,涉渔二、三产业是渔业经济发展中的短腿、弱项。4、我省渔业市场化程度低。我省的水产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少,象“荣成好当家”、“日照美佳”、“威海宇王”这样国内外叫得响的品牌更是凤毛麟角。国际市场上比较,山东2005年加工出口水产品100万吨,创汇27.7亿美元,而我省初级产品多,加工出口量和创汇额分别为山东的1/50和1/30,这和两省的水产品总产量很不成比例,而且我省的部分产品还要从山东、辽宁等地口岸间接出口。国内市场来看,山东生产的海鲜套餐、鱼片、盐渍海带、海苔在各大城市的超市比较常见,鲜活产品、冰鲜产品也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包括我省的一些水产专业批发市场都以山东为主要的进货渠道。5、我省渔业支撑服务体系落后。其中以科技创新体系最为明显。我省仅有一个省级水产科研所,而且正在改制,减少科技人员。现有400名水产科技人员,这个数字仅是山东的4%,而这400人中,在全国占有一定学术地位的水产科学家一个也没有,水产科技成果也多以适用性的常规生产技术为主。这方面,山东作为全国海洋科技力量的聚集区,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科技贡献率达50%以上。国家驻鲁和市属以上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拥有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多,其中院士22名,博士生导师300多名,博士点52个,硕士点133个,近2000位海洋科技工作者具有高级职称的。国家安排的10个“973”海洋项目,山东省承担了9项。另外,还承担了500多项“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项目,生化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为基础的海洋药物研制一直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开发了可生物降解环保型新材料、纳米多功能塑料、光生态膜、新型海洋酶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 6、我省渔业资金投入少。山东省在政策、资金上对发展龙头企业、水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给予大力扶持。仅在无公害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方面就补助资金400多万元。 7、受渔业管理体制的制约,发展后劲不足。改革开放后,我省渔区全部实行承包责任制,渔船到户,当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弊病,如渔民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扩大再生产受到限制等。而山东省重点渔区渔船集体所有制,既有抗风险能力,又能集中扩大再生产,增强了生产后劲。 总体看,我省宜渔国土资源与开发利用、水产品总产量均为山东的1/8,渔业总产值不足山东的1/11,产业规模相差悬殊。相对分析,两省水产品生产能力与资源条件基本对称,根本差距不在产业规模的大小,而在发展质量的高低。这种差距不仅仅局限在某个品种、某些环节上,而是产业体系上的整体落后,尤其是海洋渔业发展不如山东活跃。产生这些差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受地理优势、资源条件、政策落实、产业基础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也有思想状态、工作力度与方式、方法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应对措施与建议我省渔业学山东,从思想观念、创新意识、体制机制、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深入研究,更要在抓落实上下功夫。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个别地方看待发展问题、处理发展问题上可能有些误区。一是消极自卑,认为渔业作为小产业,领导不重视,没有大作为;二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不适应,抓发展缺乏手段,除了项目、资金几乎是束手无策。针对于此,多组织一些国外、省外的参观考察活动,加快引资、引智步伐,不断汲取发达国家和先进省份的先进经验。2、创造和谐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水平。首先,研究渔业发展政策。我省渔业虽然在大农业中相对弱小,但在重点地区优势很明显。争取由省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多形式地鼓励社会资金进行浅海、滩涂资源开发,以充分挖掘我省海洋资源潜力。也可按照抓重点、重点抓的原则,为地方党委、政府做好参谋,在沿海和内陆的优势产区出台扶持渔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争取更好的环境,获取更大的支持,谋求更快的发展。其次,整合各种资源,共同致力全省渔业发展。重点建设秦、唐、沧沿海一线水产现代化企业集群园区。目前已具雏形:去年我省出口9108万美元,其中唐山20家企业,出口值3237万美元;秦皇岛市25家,出口值4755万美元。秦、唐两市出口值占到全省87.7。在政策、资金、技术等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通过引融资、联合重组、兼并、控股、买断等多种形式,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的集聚,形成大型渔业企业集团,提高产业化水平。项目资金安排、生产管理服务、科技研究推广、渔业执法等等,都围绕全省、全局部署的重点工作来谋划、安排,服务、服从全省渔业发展。3、科技兴渔,以我省“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指导,培育打造知名渔业品牌。加强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依托高科技单位、协调各级科技力量,组织重大科研课题攻关。根据河北省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及渔业发展的现状,我省确立了沿海优势出口水产品养殖带、山区坝上生态型养殖带、大中城市周边休闲型养殖带;对虾养殖、贝类养殖与加工、河豚鱼养殖与出口、河蟹育苗及养殖、罗非鱼养殖、冷水鱼养殖、甲鱼养殖、工厂化养殖、大水面增殖、休闲观赏渔业十大优势产业;对虾、贝类、河豚、甲鱼、罗非鱼、河蟹、冷水鱼七大优势品种。特别抓住滩贝育苗、重大养殖病害防治这样的关键技术,尽快实现突破,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依靠科技,积极推行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养殖模式,大力推广对虾、扇贝、河豚、梭子蟹、甲鱼、鲆鲽类、鲟鳇鱼等优势品种的生态养殖技术,集约化和工厂化养殖技术,优质高效配合饵料及投喂技术,以及以环保型生物调节剂为主的健康养殖技术,保护养殖水域环境,保障水产品食用安全,努力实现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产业素质。4、认真抓好渔民合作组织,提高渔民组织化程度。组织成立渔民协会,在重点渔区抓1-2个典型,通过渔民协会,使渔民自愿的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整合人力、物力,共同开发,向生产广度、深度发展。5、转变工作作风,扎实推进我省渔业持续健康发展。我省渔业学山东,学得好不好,关键看务虚还是务实。大处从渔业战线的思想状态、精神状态着眼,使河北渔业更加开放、开拓、进取;小处从机关作风、外在形象着手,让机关更加团结、奋进、务实。工作作风并不完全在于遵守纪律、慎言慎行,最主要的还是看是否谋事、干事、干成事。立足河北实际,具体问题具体研究,绝不能照搬照抄、搞本本主义。比如,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的贯彻落实问题,我省在全国第三个由省政府专门制发了文件,有了政策,但渔业资源增殖规划、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规划制定等后续工作尽快落实。四、标准化生产(一)国家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截至2006年11月,虽然我省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包括林业,共1585.5万亩)远大于山东(429.4万亩),但是我省认证的产品数量(184个)远小于山东(888个),见下图。(1)存在差距的原因第一,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认识不清,重视不够。一些领导和管理人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只停留在会议上、文件里,开展实际工作不够,个别地方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采取应付的方法,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队伍建设跟不上工作需求.此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需要质量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配套、需要一定的工作经费,而一些对农产品质量不够重视的地区则存在产地监管、农业投入品监管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等工作明显的缺位、失位、不到位现象,仅停留于一般号召上。第二,工作经费和鼓励政策不到位。山东省对符合条件的标准化基地和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给予奖励补助,每个补助1-3万元。我省从2001年以来虽然在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上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和认定、农产品质量追溯、投入品监管、技术培训和推广,以及检验检测机构日常运行等方面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特别是缺乏鼓励和引导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奖励政策和措施。第三,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慢,龙头企业少。从市场经济角度看,提高产品质量,占领市场应是企业发展的的动力之一,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应当以“龙头+基地+农户”的模式,以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机制为纽带才能得到较快发展。山东省农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大,进行产品质量认证已有一定需求,而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慢,整体水平不高,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多是政府推动,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造成发展后劲不足,经济效益不明显。第四,无公害农产品市场未开拓。山东省从2002年开始,在全省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专营市场57个,无公害农产品专营区248个。此外还积极推动外埠及国际市场的开拓:一是省财政拨款对山东展台统一包装,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名优农产品展销会;二是组织厂商对接看样订货会;三是组织生产企业与营销企业合作,引导无公害农产品进入大城市、大超市,实现了生产企业和营销企业的双赢。这些措施不但有效宣传了无公害农产品,而且促进了无公害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的形成。而我省除秦皇岛市2003年对蔬菜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外,其他地区还没有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的明确时间表,农业部门也没有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专营市场的能力。(2)应对措施山东的经验表明:质量的保障是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品牌的培育和效益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内在动力,市场的不断开拓是无公害农产品生存的空间。建议抓好一下几点:第一,加强领导,整合力量。建议省政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议事日程,列为各级政府工作考核目标,以产地认定面积、产品认证数量和例行监测合格率为依据,建立严格的目标管理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组织协调,以农业部门为主体,调动财政、计划、质检、工商、税务等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形成“政府重视、部门支持、社会关注”的发展大环境。第二,增加投入,落实鼓励政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属于公共财政和WTO绿箱政策支持范围,建议省政府增加用于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奖励、农产品质量追溯和检验检测工作的资金投入,最好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资金。同时将农业生产性投资项目实施与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结合起来,明确要求项目区的农产品都达到无公害标准,以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和农户纳入地方财政支持范围。第三,开展农业环境污染普查,加快无公害产地建设。农业环境监测评价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重要一环,鼓励地方加快农业环境监测评价,组织有资质的监测机构,对农业环境监测评价的整体推进工作。具体可实行由市、县提出申请,省里给予补贴的办法调动各级开展农业环境监测评价的积极性。从蔬菜产地入手,积极争取在全省农产品产区的农业环境污染普查,为各级政府划定禁止生产区域提供依据。加快产地认定步伐,推动食用菌、粮油作物产地的环境监测评价和认定,2007年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面积达到蔬菜规模化种植区的90。对产地认定证书到期的229.17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46个产品进行复查换证,通过材料审核、现场检查、环境质量和产品质量监测等保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的质量。第四,加大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力度。积极开展农药质量动态监测。在全省60个蔬菜生产大县,对销售数量大、使用范围广、群众反映强烈的复配农药产品进行专项抽查,重点对农药产品中是否加入禁限用农药成分进行检测。在每年的用药旺季完成100个主要品种样品的抽检,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公布。加强对配方肥生产企业的监管,以复混肥、冲施肥、生物肥及叶面肥为重点,在春、秋两季开展肥料市场专项整治,监督抽查肥料样品100个,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公布。加强农药经营单位的规范管理。2007年底,在60个蔬菜生产大县的所有农药经营单位,全部实现建立“销售台帐”、“诚信卡”和“制度上墙公示”等经营规范工作要求,完善从农药来源、销售去向、使用时间和方法的可追溯的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药生产、销售、使用“三环节”的综合管理,保证农药产品质量和使用效果。第五,以蔬菜标准化村建设为突破口,强化无公害蔬菜安全生产的管理。蔬菜标准化村建设以合同约定的形式对本村的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负责,承诺蔬菜生产基地拒绝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