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基于MSP430的红外通信系统实现_第1页
5基于MSP430的红外通信系统实现_第2页
5基于MSP430的红外通信系统实现_第3页
5基于MSP430的红外通信系统实现_第4页
5基于MSP430的红外通信系统实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密级 U D C 编号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基于MSP430的红外通信系统实现 院 (系) 专 业 年 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2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目 录内容摘要1关 键 词1Abstract1Key words11.绪论21.1 IRDA红外数据通信简介21.2 红外通信的当前状况21.3 红外与蓝牙的比较32. 红外通信系统及其原理42.1 红外通信系统的组成42.2 红外通信的基本原理73. 硬件电路设计83.1 红外发送电路83.2 红外接收电路103.3 LCD显示实现113.4 按键电路133.5 实物图134. 软件设计144.1 PWM波程序原理144.2 接收解码程序原理175. 性能测试206. 结论与展望21参考文献23致 谢24内容摘要:目前,各种无线短距离通信技术层出不穷,例如:蓝牙,WI-FI,zigbee,wibree等。从性能方面看,红外通信技术没有很大的技术优势,但是在人们的生活中,它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遥控器方面应用广泛,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关于单片机模拟遥控器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的研究,但是其设计功耗都比较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用单片机模拟遥控器的低功耗方案。本系统以超低功耗的MSP 430单片机作为主控MCU,主要由IR204红外发送器和HS0038红外接收器组成。本文详细介绍了具体的硬件接口电路,给出了应用于红外通信的程序流程,通过实际测试与分析,给出了本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并且提供了系统各部分的实物图。关 键 词:红外 遥控 PWM波 MSP430Abstract:At present, a variety of wireless short-rang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emerging, such as: Bluetooth, WI-FI, zigbee, wibree and so on. From the performance side, the infrare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re is no technical advantage, but in peoples lives, it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especially in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remote control has a lot of people do on the single-chip Simulation of the remote control to send and receive data on the study, but the higher power of its design, the paper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a remote control with single-chip analog low-power program. The system of ultra-low power MSP 430 as a single-chip control MCU, mainly by the IR204 infrared transmitter and infrared receiver HS0038. This paper describes a specific hardware interface circuit, given the procedures used in infrared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through the actual testing and analysis, give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indicators, and various parts of the system to provide the physical picture.Key words:Infrared Remote Control PWM wave MSP430 1.绪论1.1 IRDA红外数据通信简介红外线是波长在750nm至1mm之间的电磁波,它的频率高于微波而低于可见光,是一种人的眼睛看不到的光线。红外通讯一般采用红外波段内的近红外线,波长在0.75um至25um之间。红外数据协会1(IRDA)成立后,为了保证不同厂商的红外产品能够获得最佳的通讯效果,红外通讯协议将红外数据通讯所采用的光波波长的范围限定在850nm至900nm之内。目前无线电波和微波已被广泛地应用在长距离的无线通讯之中,但由于红外线的波长较短,对障碍物的衍射能力差,所以更适合应用在需要短距离无线通讯的场合,进行点对点的直线数据传输。红外通讯有着成本低廉、连接方便、简单易用和结构紧凑的特点,因此在小型的移动设备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这些设备包括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机顶盒、游戏机、移动电话、计算器、寻呼机、仪器仪表、MP3播放机、数码相机以及打印机之类的计算机外围设备等等。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红外通讯,连接这其中的两个设备就必须要有一条特制的连线,如果要使它们能够任意地两两互联传输数据,该需要多少种连线呢?而有了红外口,这些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1.2 红外通信的当前状况 传统的红外通讯应用主要在与家电和汽车防盗遥控器方面,由于调制技术、相关收发器技术的快速发展,红外传输应用也发生了质的飞跃。1993年国际红外线协会在美国成立,积极整合建立红外传输的标准,极大地推动了红外产品的发展。2000年全球已有17亿台配有国际红外线协会模组的电子产品进入市场,尤其在电子游戏机市场有极大的潜力。2001年,在信息收发模组方面,由于国际红外线协会模组的价格已从早期的5美元降至2美元,国际大厂纷纷在亚太地区一些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地方寻求加工场所,估计年产值将有1亿多美元的规模,当时一些IC设计公司、系统与应用软件厂商已积极投入应用产品的研究与生产,目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2。个人笔记本、PDA、数码相机等产品的普及带动了红外传输的发展。国际红外线协会1994年推出了10版红外线资料交换标准,传输速度为1152Kbps,目前的最大传输速度最大速率已达16Mbps以上。2006年,红外无线技术已经有了庞大的用户群。当时红外数据通讯技术(IRDA)已拥有每年一亿五千万套的设备安装量,并且它保持着每年40%的高速增长。网舟咨询在2008年发布的无线短距离通讯技术市场研究报告中认为,强劲的增长数字表现在全球范围内厂商对于红外通讯仍持有的乐观态度,红外通讯技术已被全球范围内的众多软硬件厂商所支持和采用,目前主流的软件和硬件平台均提供对它的支持。手机市场上,各大主流厂商也早已在其产品中配套支持了红外通讯技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红外技术无论是从应用覆盖度,技术成熟度和用户接受度来说,都在各类无线通讯技术中处于领先地位。在遥控器市场方面,市场研究机构Instat公司统计,2005年,全球应用于IrDA领域的8位控制器的单位出货量达到了2.06亿个,预测到2009年底将达到3.73亿个。据介绍,Zilog公司自1993年进入远程控制市场以来,产品销量已超过2.75亿,2004年公司交付了大约4,000万片的IrDA相关芯片。目前,公司的IrDA芯片的解决方案型号已超过12,000种,所服务的遥控器品牌也超过1,300种,客户包括飞利浦、三星、索尼、Yamaha,东芝,微软等。目前全球万能红外遥控器市场占到了70、80%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在欧美市场等。如此看来,红外在遥控器市场仍然占据着主要的位置,本文将重点介绍红外遥控器的编码解码原理,以及红外遥控器通信系统的软硬件的实现。1.3 红外与蓝牙的比较由于红外技术与蓝牙技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所以在此对两种技术做了总结和比较。 红外特征:红外传输是一种点对点的传输方式,无线,不能离的太远,要对准方向,且中间不能有障碍物也就是不能穿墙而过,几乎无法控制信息传输的进度;IrDA已经是一套标准,IR收/发的组件也是标准化产品。蓝牙特征3:优点在于蓝牙传输是通过RF(2.4GHZ)载波进行的,因此它具有电磁波的基本特征,有较大的功率,可以增加传送距离,而且没有角度及方向性限制,具有穿墙性,可在物体之间反射、镜射、绕射。蓝牙主要用于短距离传输(最多10米)数据和语音(1Mbps),功耗非常低,同时能连接许多元件,传输速度快。劣势在于蓝牙成本很高;RF技术容易受频率干扰;穿墙特点对资料安全性的保护设定问题;蓝牙起步比较晚,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相容性问题尚未能解决。 蓝牙和红外各自的属性的比较如表1所示。表1 蓝牙和红外的比较 属性类型距离产业速度安全成本红外1-5m普及16Mbps无区别几十元蓝牙1-100m比较普及3Mbps加密几百元2.红外通信系统及其原理红外通信是利用950nm近红外波段的红外线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体,即通信信道。发送端采用脉宽调制(PWM)方式,将二进制数字信号调制成某一频率的脉冲序列,并驱动红外发射管以光脉冲的形式发送出去;接收端将接收到的光脉转换成电信号,再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后送给解调电路进行解调,还原为二进制数字信号后输出。红外通信是以红外线作为载体来传送数据信息,它作为无线通信的一种,与无线电通信相比,由于其性能价格比高,实现简单,具有抗电磁干扰、便于高速应用、空间接入灵活、经济的特点,可用于室内外实现点对点、无线红外LAN通信及军用红外引信,在移动计算和移动通讯的设备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2.1 红外通信系统的组成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个红外通信中的遥控系统,通用红外遥控系统由发射和接收两大部分组成,本系统用MSP430进行控制操作,发射部分包括MSP430按键和显示、PWM编码调制、38KH载波、LED红外发送器;接收部分包括HS0038一体化红外接收器、MSP430PWM解码和显示,如图1所示。图1 红外通信系统框图2.1.1 MSP430简介MSP430系列单片机是美国德州仪器(TI)1996年开始推向市场的一种16位的超低功耗的混合信号处理器(Mixed Signal Processor)。MSP430系列单片机的迅速发展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主要取决于以下的特点4: TI的MSP430是一个特别强调功耗低的单片机系列,它有五种不同的低功耗模式(LPM0LPM4),尤其适用于采用电池供电的长时间工作场合。强大的处理能力MSP430系列单片机是一个16位的单片机,采用了精简指令集(RISC)结构,具有丰富的寻址方式(7种源操作数寻址、4 种目的操作数寻址)、简洁的27条内核指令以及大量的模拟指令;大量的寄存器以及片内数据存储器都可参加多种运算;还有高效的查表处理指令;有较高的处理速度,在8MHz晶体驱动下指令周期为125 ns。这些特点保证了可编制出高效率的源程序。 在运算速度方面,MSP430系列单片机能在8MHz晶体的驱动下,实现125ns的指令周期。16 位的数据宽度、125ns的指令周期以及多功能的硬件乘法器(能实现乘加)相配合,能实现数字信号处理的某些算法(如FFT等)。MSP430系列单片机的中断源较多,并且可以任意嵌套,使用时灵活方便。当系统处于省电的备用状态时,用中断请求将它唤醒只用6us。 2.1.2 IR204发射器IR204发射器具有高可靠性,高辐射强度,峰值波长p = 940nm ,低正向电压工作。广泛应用于自由空气传输系统,红外遥控控制单元,烟雾探测器,红外应用系统等。如图2所示,峰值波长5p是指红外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红外光中,光强最大值所对应的发光波长。在远距离红外通讯中 ,一般选用波长为940 nm或950 nm的红外发射二极管。IR204的峰值波长为940 nm。 如图3 所示,光辐射半角5是指相对辐射强度为0. 5时的角位移。IR204的光辐射半角= 10。由于现在大多数红外发光二极管为球面透镜封装,红外发射二极管的发射指向角较小。 图2峰值波长p 图3 光辐射半角2.1.3 HS0038接收器红外接收电路选用 Vishay 公司生产的专用红外接收器HS00386。该接收模块是一个三端元件, 使用单电源+5V供电 ,是一种一体化红外接收器 ,它将 PIN 光敏二极管、 前置放大器和解调器用环氧树脂封装为一体 ,具有接收红外信号、 内置信号放大、 38 kHZ滤波、 波形检波输出的作用。其特点:有内部过滤器的PCM频率,兼容TTL和CMOS,输出低电平有效,可屏蔽电场干扰,耗电量低,输入灵敏度高,可以有效的屏蔽环境光,可连续传输数据( 800比特/秒)。内部结构如图4所示。图4 HS0038接收器内部结构图2.2 红外通信的基本原理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多种PWM技术,其中包括:相电压控制PWM、脉宽PWM法、随机PWM、SPWM法、线电压控制PWM等,PWM 码是一种脉宽调制码。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宽调制,是一种开关式稳压电源应用,是利用微处理器的数字输出来对模拟电路进行控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 红外通信采用脉宽调制的串行码7,以脉宽为0.56ms、间隔0.565ms、周期为1.125ms的组合表示二进制的“0”;以脉宽为0.56ms、间隔1.69ms、周期为2.25ms的组合表示二进制的“1”,其波形如图5所示。图5 PWM调制“0”和“1”由上述“0”和“1”组成的32位二进制码,经38kHz的载频进行二次调制以提高发射效率,达到降低电源功耗的目的,然后再通过红外发射二极管产生红外线向空间发射。所发送的指令4先是9ms的引导码,然后是4.5ms的结果码,之后是16位为用户识别码及其反码,能区别不同的电器设备,防止不同机种遥控码互相干扰。本文定义用户识别码固定为十六进制01H;后16位为8位操作码(功能码)及其反码,也就是所发送的数据码,指令结构图如图6所示。图6 编码波形MSP430的按键按下后,发出32位二进制码,周期约为108ms。一组码本身的持续时间随它包含的二进制“0”和“1”的个数不同而不同,大约在4563ms之间,图7为发射周期性波形图。图7 周期性波形发射数据流经过38KHz的载波调制,由IR204红外发射器以红外线的方式发射出去,红外线在空气中传播后由HS0038红外接收器进行解调、放大等,恢复出PWM波送入单片机解码和显示。HS0038接收到的位定义代码格式如图8所示,接收到的单代码格式如图9所示(接收代码与发射代码反向)。 图8 位定义图9单接收代码格式注:代码宽度算法: 16位地址码的最短宽度:1.12516=18ms 16位地址码的最长宽度:2.25ms16=36ms 易知8位数据代码及其8位反代码的宽度和不变:(1.125ms+2.25ms)8=27ms 所以2位代码的宽度为:(18ms+27ms)(36ms+27ms) 3.硬件电路设计3.1 红外发送电路红外发射电路8如图 10 所示,CD4011 的两个与非门与电阻 R1(10k)、 Rv1(变阻器)、电容 C1(1000PF) 共同组成一个多谐振荡器,输出 38 kHz 的调制信号作为载波。 由 MSP430的P1.2 口输出的PWM编码信号的幅值为3.3v,由于CD4011判别高电平的门限是3.5v,所以将这个编码信号输入到三极管8050,使其幅值从3.3v变成5v,再经过 38kHz 方波信号调制。图10 发送电路图把调制之后的间断脉冲串送入三极管 8050 组成的复合管,此复合管组合成一个开关电路9:当调制信号为高电平时,三极管导通,并且进入饱和区,Uce约等于0v,IR204导通,将调制信号以红外光的形式发送出去;当调制信号为低电平时,三极管进入截止区,IR204截止,不发送调制信号。载波调制原理10:首先,单片机响应按键中断,在中断程序中产二进制信号的PWM调制信号,然后把编码后的二进制信号送入发送电路中,调制成频率为38kHz 的间断脉冲串,相当于用二进制信号的编码乘以频率为38kHz的脉冲信号得到的间断脉冲串,即是调制后用于红外发射二极管发送的信号,如图11 所示,其中 A是二进制信号的PWM编码波形, B 是频率为38kHz (周期为26 us)的连续脉冲串,C是经调制后的间断脉冲串(相当于C = A * B) 用于红外发射二极管发送的波形。| 数据1 | 数据0 |图11 载波调制3.2 红外接收电路红外接收电路如图12所示, 一体化红外接收头HS0038 的外部结构很简单, 其中 2 脚 GND 接电源地,3 脚 Vcc 接+ 5V, 1 脚(OUT)为数据输出端(TTL电平反相输出)。 解码11可理解为:在IR204发送端有发送脉冲串时, HS0038接收端输出低电平,否则输出高电平。图12 接收电路一体化红外接收器HS0038的输出端经过非门之后,直接与单片机MSP430的P1.2脚相连,不需要任何其他设备即可送入单片机解码。其中直接送入单片机的波形如图13所示。| 数据1 | 数据0|图13 送入单片机的波形HS0038的工作原理为:首先,通过红外光敏元件将接收到的载波频率为 38kHz 的脉冲调制红外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再由前放大器和自动增益控制电路进行放大处理。然后,通过带通滤波器进行滤波,滤波后的信号由解调电路进行解调。最后,由输出级电路进行反向放大输出。当收到红外载波光信号时,红外接收器输出低电平,反之红外接收器输出高电平,从而可以将时断时续的红外光信号调制成连续的方波信号,经单片机内部处理可以将其转换成原来的数据。3.3 LCD显示实现本系统采用FYD12864-0402B液晶显示模块,该模块是一种具有4位/8位并行、2线或3线串行多种接口方式,内部含有国标一级、二级简体中文字库的点阵图形液晶显示模块;其显示分辨率为128*64,内置8192个16*16点汉字,和128个16*8点ASCII字符集。利用该模块灵活的接口方式和简单、方便的操作指令,可构成全中文人机交互图形界面。可以显示8*4行16*16点阵的汉字,也可完成图形显示,低电压低功耗是其又一显著特点。由该模块构成的液晶显示方案与同类型的图形点阵液晶显示模块相比,不论硬件电路结构还是显示程序都要简洁的多,且该模块的价格也略低于相同点阵的图形液晶模块。开发模块原理图12中LCD的接口电路如图14所示。图14 LCD接口电路LCD通过P5.4-P5.6接在MSP430上,发送端用液晶显示模块显示按键名和所发送的数据,接收端显示接收到并解码的数据,以及判断正误后显示“error, please resend”或者“right”。发送显示如图15所示,接收解码正确如图16所示。发送的为: S200000001111111101010110001010011图15 发送显示接收的为: right00000001111111101010110001010011图16 接收解码正确3.4 按键电路按键电路如图17所示,是MSP430开发板原理图的一部分,电路的工作原理是:当没有按键按下的时候,开关处于断开,输出端口悬空,为高电平;当有键按下的时候,整个电路接通,输出端口为低电平。期间会有一个下降沿,本系统就是利用这个下降沿来产生一个中断,将单片机从低功耗模式唤醒,进入中断程序,中断程序中就会产生出一串PWM调制的二进制码,每个按键按下后,所发送的码是不一样的,这个可以自由更改。中断程序一旦结束,退出中断后,单片机又将进入低功耗模式,从而可以达到降低功耗的功能。图17 按键电路3.5 实物图发送电路以及控制发送的MSP430单片机实物图如图18所示。图18 发送电路接收电路以及控制接收的MSP430单片机实物图如图19所示。图19 接收电路4. 软件设计4.1 PWM波程序原理发送程序中最主要的就是要产生PWM波,这个是根据MSP430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来设计的,MSP430每一款单片机都有很多的定时器,这就为产生PWM波创造了条件,首先用CCRO来确定一个二进制码的周期,根据红外信令而设定,然后用CCR1来确定占空比13。“1”的总周期为2.25ms,所以首先设定CCR0定时2.25ms,然后CCR1定时0.56ms,设置CCR1为复位/置位模式,这样就产生了“1”的PWM编码。“0”的总周期为1.125ms,所以首先设定CCR0定时1.125ms,然后CCR1定时0.56ms,设置CCR1为复位/置位模式,这样就产生了“0”的PWM编码。引导码的总周期为13.5ms,高电平为9ms,设定CCR0定时13.5ms,设定CCR1定时9ms,设置CCR1为复位/置位模式,这样就产生了“引导码”的PWM编码。由于红外通信信令码的“0”“1”的周期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一个周期定时到(溢出标志位置1),就要判断所要调制的是“0”还是“1”,根据这个改变CCR0,发送程序的流程图如图14所示。主程序流程图图20中:系统时钟为开启XT2,DOC的标称频率为最低且不分频;XT1为低速晶体(32.768K),选择MCLK、SCLK的时钟源为高速时钟,不分频,均为8M;LCD初始化包括LCD复位和LCD文本显示初始化;I/O口的初始化包括设定P1.4-P1.7口为输入方向,接外设,开中断,且中断为下降沿,清中断标志;进入LPM0之后CPU关闭。图20 主程序流程图中断子程序流程图图21中:当有按键中断产生时就进入中断,根据中断标志位可以判断是哪个按键被按下,调用LCD显示子程序,显示按键名以及对应的二进制码,然后进入产生PWM波子程序。图21 中断子程序产生PWM波子程序流程图图22中:设置Timer_A为Aclk,不分频,增计数模式,先发送引导码和结果码,CCR0定时13.5ms,CCR1定时9ms,设置CCR1为复位/置位,当TA定时溢出标志置位,说明一个周期到,在根据所要发送的二进制码改变CCR0(周期)和CCR1(占空比)的值,注意每次都要判断定时器溢出标志和清溢出标志。码字发送完之后关闭Timer_A,进入低功耗模式,也就是每按键一次就发送一串二进制码一次。图22 产生PWM波子程序4.2 接收解码程序原理1判断是否有引导码:先是引导码的下降沿中断,延时接近9ms之后读P1.2端口的值,若读到的是低电平,则说明有引导码,此时更改中断为上升沿中断,若读到的是高电平,则说明没有引导码,此时中断方式不改变,继续等待引导码14。2. 解码的关键是如何识别“0”和“1”,从位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0”、“1”均以0.56ms的低电平开始(接收到的波形与发送反向),不同的是高电平的宽度不同,“0”为0.565ms,“1”为1.69ms,所以必须根据高电平的宽度区别“0”和“1”。如果从0.56ms低电平过后,开始延时,0.56ms以后,若读到的电平为低,说明该位为“0”,反之则为“1”,为了可靠起见,延时必须比0.56ms长些,但又不能超过1.12ms,否则如果该位为“0”,读到的已是下一位的高电平,因此取(1.12ms+0.56ms)/2=0.84ms最为可靠,一般取0.84ms左右均可14。3.在识别“0”和“1”的同时,为了避免干扰,在有中断响应之后,就应该关掉中断,进行延时等待,避免在延时期间再次发生中断,并且在读了一次值之后就要把中断标志位清除。接收程序的主程序和发送的流程图相同,如图23所示,但是其中I/O口初始化不同,设置P1.2口为输入,I/O,开中断,下降沿,清中断标志位。图23 主程序流程图中断子程序流程图图24中:首先一进中断就要关闭中断并且清标志位,这样可以防止干扰信号,然后判断是否有起始码,若有,则判断是否数据解码完;若无则调用判断起始码子程序。数据接收完之后进入检查错误,因为发送码字时有发送反码,只要检测正码和反码即可判断正误,正确就显示“right”,错误就显示“error, please resend”, 最后显示解码出来的码字。图24 中断子程序判断起始码子程序流程图图25中:有下降沿中断时就进入判断起始码程序,先延时接近9ms,开始读值,读值时都采取读8次值取概率大与5次的值作为所读的值,当所读的值为低电平时,说明有引导码,再要延时4.74ms,避开4.5ms的结果码,开中断,改上升沿中断,回到LPM0,等待数据码的上升沿中断;当所读的值为高电平时,说明没有引导码,退出中断,继续等待引导码的到来。图25 判断起始码子程序解码子程序流程图图26中:首先延时0.84ms,开始读值,均采用多次读值方式,若为“1”则要再延时1.2ms等待下一个数据产生的中断,防止干扰;若为“0”则不必延时,直接等待下一个数据。最后都要开中断,清中断标志,回到LPM0模式。图26 解码子程序5. 性能测试(1)测试条件红外发射电路供电电压:5V红外接收电路供电电压:5VMSP430单片机供电电压:5V测试地点:室内测试温度:测试系统:整个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最远距离条件:在正对情况下,能够接收并且解码正确。接收角度:能够接收并且解码正确,测量左右偏离角度。误码率:每个距离都按键100次,也就是发送和接收100次,计算平均误码率。(2)数据记录表 2 最大传输距离和接收角度表 参数 组数最大距离接收角度第1组3.6m10第2组3.5m10第3组3.8m10第4组3.5m10第5组3.7m10表3 误码率表 距离组数0.5m1.0m1.5m2.0m2.5m3.0m3.5m第1组2%1%1%2%3%4%6%第2组2%2%2%3%2%3%7%第3组1%2%4%2%3%5%6%第4组1%3%2%1%3%6%8%第5组3%2%1%2%2%5%5%(3)测试结果分析最大传输距离:根据上述测试数据,取平均值S=(3.6+3.5+3.8+3.5+3.7)/5=3.62m接收角度:由于测量工具限制,无法测得很精确的角度值,接收角度为10左右。误码率: 0.5m时, BER均值=1.8%;1.0m时, BER均值=2.0%;1.5m时, BER均值=2.0%;2.0m时, BER均值=2.0%;2.5m时, BER均值=2.6%;3.0m时, BER均值=4.6%;3.5m时, BER均值=6.4%。功耗:单片机工作在活动模式时是250uA,LMP0模式时是35uA。波特率:根据红外信令格式,一个串行字符由一个引导码,一个结果码,8位地址码,8个地址反码,8个数据码,8个数据反码,34个数位构成: T=9ms+4.5ms+8*(1.125ms+2.25ms)*2=67.5ms,所以每秒钟传送1/T=15个字符。波特率为:34位/字符*15字符/秒=504波特(4)实验结论本系统是模拟遥控器系统,根据最远传输距离3.62m,可以得出:系统发射的功率不大,还没有正真达到遥控器的要求。根据接收角度在10左右,可以得出:红外发送与接收具有很好的正对性,可以较好的实现点对点的传输。根据误码率比较小,可以得出:红外线的传输具有比较好的抗电磁干扰能力。根据功耗低,可以得出:功耗与所采用的MCU的功耗有关,本系统采用了低功耗的MSP430。根据波特率在504波特左右,可以得出:系统传输的速度比较慢,但是因为在遥控器系统中不需要传输大量的数据,所以这个速度已经比较适当了。6. 结论与展望本文阐述了红外通信技术当前的发展状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