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建华先生对中国笛子的几个先驱贡献.doc_第1页
孔建华先生对中国笛子的几个先驱贡献.doc_第2页
孔建华先生对中国笛子的几个先驱贡献.doc_第3页
孔建华先生对中国笛子的几个先驱贡献.doc_第4页
孔建华先生对中国笛子的几个先驱贡献.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接管竹笛、循环换气、倍大笛、篪、笛疗 孔建华先生对中国笛子的几个先驱贡献 文/农新瑜(武汉高校笛箫联谊会副主席、湖北日报社记者 2005年9月) 孔建华先生是新中国的第一代著名笛子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武汉音乐家协会顾问、武汉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历任湖北省民族管乐学会会长、湖北省第三、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代表,全国第三、四次音代会代表,上海民族乐器厂终身名誉顾问等。 在半个多世纪辉煌的艺术生涯中,作为一代宗师,孔建华先生以其孜孜不倦的努力、开阔的视野和创造性的才华,为中国竹笛的演奏、创作、教学、理论研究及乐器改革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又有多项研究和探索开一代风气之先,站到了时代的前沿,领先于当年的诸多同行,成为中国竹笛及民族管乐领域具有先驱意义的重要探索。 比如:1953年孔建华先生第一个在中国竹笛上安装了调音套管,有效解决了笛子随温差而变化的音准问题;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就把唢呐的循环换气技巧运用到笛子演奏中,被人民日报誉为“堪称一绝”;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较早地自创倍低音大笛、木埙、超短笛等,并最早用于舞台演奏;他是古代乐器篪的考证研究第一人,对湖北随县出土的两千多年前的篪进行了科学的考证和复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又最早率先在国内将吹笛用于治病实践,首创“笛疗”并取得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自己的卓越成就,孔建华先生一直十分低调,从不自夸和炫耀于人,也从不自我标榜。因此,多年来,有关他的这些成就,没有得到学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这一切,似乎也是先生一贯淡泊名利、谦虚高尚的品德使然。 不久前,笔者当面对孔建华先生进行了深入采访,并求证于部分当年的当事人。撰成此文,以期客观反映孔建华先生对中国笛艺的几个先驱性探索和重大贡献,以此就教于各方家。 一、插口竹笛最早的“吃螃蟹者” 1953年,27岁的孔建华先生已经是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武汉歌舞剧院前身)的专业笛子演奏员,也是在湖北第一个将笛子搬上舞台独奏的演奏家。这一年,他在剧院乐器修理室范云超师傅的帮助下,亲自动手,成功研制了新中国第一支金属套管插口竹笛,由此也成为第一个在中国竹笛上安装了调音套管的笛子演奏家。这是一支小D调竹笛,原材料是用作蚊帐杆的一截竹子。(如下图) 谈及研制接管竹笛的初衷,孔建华先生回忆说,当时的想法只是出于舞台演出的实际需要,旨在解决舞台演出中困扰乐队的竹笛音准问题。早在1951年,孔建华先生曾随团赴朝鲜前线参加对志愿军的慰问演出,当时的二胡还在使用丝弦,越拉音越低,而笛子由于吹奏产生热气,导致越吹音越高,于是乐队中经常发生二胡与笛子音准上的偏差,演奏者为此经常吵架“你说我拉低了,我说你吹高了”。当时由于演出条件简陋,天气寒冷,这个问题尤其显得突出。回国后,孔建华先生便开始琢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终于在1953年,通过安装金属调音套管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 据孔老自己及他的同事回忆,这支小D调插口竹笛制成后,一直陪伴了孔老很长的舞台演奏生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1953年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武汉歌舞剧院的前身)有一个节目叫河南曲子联奏很受群众欢迎,节目中,孔老先是吹奏唢呐,突然又从上衣口袋中掏出这支小D调插口竹笛,吹奏出嘹亮美妙的旋律,这一戏剧性的动作,每每令广大观众鼓掌叫好。 现在,安装金属调音套管在全国乐器厂竹笛的制作中已被广泛采用,并成为中国竹笛的常规配置而普及全国。在单插的基础上,很多竹笛生产厂家又生产了双插管的竹笛。几十年的实践证明,目前,插口竹笛仍是在保持竹笛韵味的基础上,解决其音高因温度而变化的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孔建华先生也因其卓越贡献,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期受聘为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技术顾问和终身名誉顾问(该厂是当时全国生产笛子最多的厂家之一)。 对于金属插管两节竹笛,也有人研究认为是在解放前的民国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但目前仍缺乏必要的物证。而且,从演奏的角度上讲,孔建华本身是演奏家,作为演奏家亲手研制出金属插管两节竹笛,并用于舞台演奏的,孔建华先生应该算新中国第一人,因此,目前孔老珍藏的那支小D调金属插管竹笛,可以毫不谦虚地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支插口两节竹笛而彪炳于中国民族音乐史册。 二、竹笛循环换气的最早专家 循环换气,目前已成为广大竹笛演奏者必备的演奏技巧之一,对于现今的演奏者来说,说它难,其实也不难。但是,对于几十年前那些第一批没有人指点而自己琢磨掌握了循环换气技巧的演奏家,我们便不得不钦佩于他们的天才了。这其中,赵松庭先生和孔建华先生都可谓是“始作俑者”。 胡结续先生所编著的竹笛实用教程中说:“约在1957年间,笛子演奏家赵松庭先生,把唢呐的鼓腮换气法运用在笛子上,定名曰特长音演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五十年代末,演奏家们在原鼓腮换气(特长音演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琢磨,练习和演奏实践,使这一技巧更加充实、完整和规范,并把这一技巧定名为循环换气法,从理论上作了文字总结,于1962、1963年,先后两次在解放军歌曲上发表。” 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比较得到公认的事实是:1954年,赵松庭先生在东北疗养时,写成了笛子独奏曲早晨。1956年,赵松庭先生进入浙江省民间歌舞团,并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演奏早晨,获得很大成功,曲中,赵老的循环换气是最令人耳目一新、最受人喝彩的一个技巧。 1956年8月19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记者沈鼎的报道赵松庭和他的笛子,这应该是比较权威的文字记录了。沈鼎在报道说:“早晨写在1954年春天,那时赵松庭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里的一个文艺战士。这支曲子是他写作表现人民美好生活的乐曲的一次尝试,两年多来,曾经为中、外听众吹奏过三、四百次,对这支曲子也作了上百次的修改早晨是一支相当长的曲子,吹奏时间要四分钟左右。按照一般吹奏方法,演奏者将不得不在中间停顿下来换了气再吹。赵松庭却运用了吹唢呐换气的方法(鼻吸、嘴呼同时进行),换气时也从不使笛声中断。他对记者说,最初用这办法的时候,根本连笛子都吹不响,经过长时期的练习才成功” 这些记录证明,赵老对循环换气的研究和实践,最早始于1954年左右。巧的是,这和孔建华先生对循环换气的研究和实践,几乎是同一时段。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当时,由于科技水平落后,资讯交流手段不发达,我国各地的艺术研究尚不能够实现及时交流,也缺乏必要的相关记载。因此,笔者以为,如今要在循环换气技巧的发明上探讨“谁第一谁第二”,对于他们这些艺德高尚的笛子前辈来说,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对后辈来说更是没有任何意义。只能说,“时势造英雄”,对于前辈们的天才的、伟大的研究发现,我们只有敬仰而视之。 据孔老自己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初,他就开始琢磨把唢呐的“鼓腮换气”(特长音演奏)技巧移植到笛子的演奏上来。因孔老出身在民间音乐世家,在1948年参加解放军文工团的时候,他已是吹、拉、弹、唱无所不能,其中唢呐演奏更是其所擅长,因此,那几年间将唢呐的“鼓腮换气”(特长音演奏)技巧移植到笛子上,对他来说也是水到渠成。1954年夏天,中国长江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当时,作为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武汉歌舞剧院的前身)的专业笛子演奏员,孔建华先生投身于对防汛前线的慰问演出,其中由他改编创作的笛子独奏曲信天游很受群众欢迎,最大的原因就是曲中运用了一段循环换气的技巧。这一事实,得到武汉歌舞剧院王同善先生等众多老艺术家的证实。它表明,1954年夏,孔老已经将循环换气技巧娴熟地运用于舞台演奏,获得群众叫好。 在发明或发现某个技巧后,还有必要将之发扬光大,或在技术上将之趋于登峰造极之境,不然,就不能算作真正顶尖的演奏家 。孔老早年对循环换气技巧的率先实践,是刻苦而卓有成效的。1956年,孔老随中国艺术团出访澳大利亚,以其美妙的笛声和炉火纯青的循环换气技巧,而被当地媒体誉为“东方魔笛”。 1963年11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的位置,以祖国民族艺术的魅力为题,详细报道了中国艺术团当年11月在香港演出14天的盛况。报道中说:“山西民间艺人出身的阎海登的笙和孔建华的笛子,也都得到很高评价在香港有“箫王”之称的曲艺工作者廖森,佩服孔建华吹笛运气自如,音色优美。香港的二胡能手梁以忠,对孔建华连续吹奏二十小节以上而不用口换气,叹为堪称一绝” 可见,当时作为中国一代演奏家的孔建华先生,在笛子演奏的运气、音色的把握以及循环换气的技巧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代表了当时中国演奏家的顶尖水平。 从世界范围上讲,循环换气技法在笛子演奏上的大步发展,也是在中国竹笛之后。资料表明,在欧洲,是捷克长笛家安托宁马赫()最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掌握了此项技法,能够一口气吹完巴赫的阿列曼德舞曲;70年代末,澳大利亚长笛教师兹德尼克布鲁德汉斯能够运用这种技法熟练地演奏野蜂飞舞和帕格尼尼的无穷动,这时,中国竹笛早已经产生小八路勇闯封锁线那样的将循环换气技巧设为必备门槛的独奏曲了。 三、倍低音笛演奏的先驱者 中国竹笛以其悠久的历史,清越的音色而深受人们喜爱。然而,从音域上讲,自古以来,竹笛声部就有着高音多、中音少、缺低音的不平衡现象。在拓展竹笛音域上,新中国建国以来,众多专家学者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研究。其中赵松庭先生研制的排笛就是一例。早在1964年,在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赵老第一次用排笛演奏了自己创作的乐曲婺江风光和采茶忙,他首创的“排笛”,扩大了笛子的音域,令人耳目一新。 而在单支笛子的音域的拓展上,不少演奏家和制作家则在“制作更大的、音域更低的笛子”的这一方向上不断努力。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孔建华先生就着手于这方面的研究。1984年,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他在保持原有特色与外形的基础上,使用内外光圆的塑料管,制成了可以调试音高的7孔倍大低音笛(大D调),它音色深沉浑厚,音量均衡远达,填补了笛子低音的空白,这只长达三尺二寸的“笛中之王”,当年在武汉歌舞剧院排演的大型歌舞剧九歌的乐队中使用。(参见1984年9月28日武汉晚报报道) 此后,孔建华先生又动手制成竹制低音倍大D调笛子。在大型歌舞剧九歌中,有一段低音竹笛独奏幽思,演奏者即为孔建华先生。当时,九歌的排演是湖北和武汉的一大文化盛事,孔建华先生随这台节目曾多次展演并赴京演出,引起轰动。1986年出版的孔建华先生个人专辑录音盒带东方魔笛中,就收录有徐享平、孔建华先生作曲的这首幽思,该曲由孔建华先生使用低音倍大D调笛子演奏,音色浑厚幽深,乐曲古朴感人。 如果说,孔建华先生在倍低音笛的研制和演奏上迈出了一大步,那么,后来赵松庭先生的弯管低音大笛就更是登峰造极了。杭州佳音乐器厂厂长应明章在自己的简介中说:“1994年与恩师赵松庭共同研制发明了弯管贝大笛(迴龙笛),并被中国音乐研究所收藏”。而在有关赵老的传记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赵松庭)1990年研制弯管低音大笛。”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低音大笛以其深沉优美、特别适宜抒发文人性情而成为我国笛子演奏家的一大演奏潮流。但即使就目前而言,倍低音大D调竹笛的演奏,还是较少演奏者能游刃有余的。而孔建华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率先涉足低音倍大D调竹笛的研究,在没有任何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自己摸索试验,不但将倍大D调竹笛制作成功,还参与作曲并在大型舞台上多次演奏代表曲目幽思,从这点上说,他当之无愧是中国倍低音竹笛的先驱者。 在研究倍大D调竹笛的同时,孔建华先生也成功研制了可调节音高的两截式木埙,并在九歌中演奏,在当时也算是一个创举。 四、古乐器篪考证和复制第一人 1978年春夏之交,在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在地下沉埋了2400余年的国宝编钟,随着曾侯乙墓的发现、发掘而闪亮问世,重放异彩。一时间举世瞩目,国人为之骄傲,世人为之倾倒,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当时,在与编钟同时出土的古乐器中,还有瑟(7件)、笙(4件)、箫(2件)、篪(2件)、小鼓(2件)。其中,中国古代乐器篪是首次重见天日。 篪是一种竹质横吹管乐器。在这次实物出土以前,人们仅据文献中互有出入的记载,难以详其形制。而这次出土的篪,一件长29.3厘米,一件长30.2厘米;两者均以一节竹管制成,两端管口封闭,管身开有吹孔一、出音孔一、指孔五;通体以黑漆为地,以朱、黄色绕管线描绘纹。三角雷纹和变形菱纹。 古篪刚出土不久,作为当时湖北省最有威望的民族管乐专家,孔建华先生应邀参与了对古篪的考证和复制。参照出土文物的形制和尺寸,他在乐器制作师的帮助下制成了篪的复制品,并对其演奏方法进行了考证,最先找到了篪为双手心朝内的演奏方法,并以此演奏了一段乐曲被湖北省博物馆当即录音,这可能是今人演奏古篪的最早录音了,可以说,孔建华先生是使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篪发出悠扬的旋律的第一人。 近年来,不少演奏家和作曲家创作和演奏了一些专门的篪独奏曲,其空旷、通透、独特的音色受到人们人们喜爱。 五、国内笛疗探索和实践第一人 从1990年开始,孔建华先生又在研究一项新课题:“笛疗”。这是一位笛子演奏家对笛子功能的一种拓展化、“边缘化”的研究和实验。早在1990年冬天,孔建华先生和武汉市儿童医院主治医生孙吉庆、武汉市江岸区卫生防疫站退休医师史可一,引进捷克理查儿童疗养院的笛疗教材,在江岸区红十字会开办了“儿童哮喘病笛疗班”,5名患者经过两个月的一个疗程治疗,病情明显好转。 笛疗哮喘病是当时国家科委的重点开发项目。孔建华先生在引进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传统气功,精心编写了30多首供笛疗用的曲子。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1991年3月,65岁的孔建华先生在接受老年文汇报采访时说:“我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吹笛子,半个多世纪从未中辍。去年体检时发现,我的肺部清晰度比一般人好得多吹笛子讲究用气,演奏时要聚精会神,使气管、肺扩量及肠胃的蠕动都得到了锻炼,同时,灵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