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原著经典论述摘编2007.doc_第1页
马列原著经典论述摘编2007.doc_第2页
马列原著经典论述摘编2007.doc_第3页
马列原著经典论述摘编2007.doc_第4页
马列原著经典论述摘编2007.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列原著经典论述摘编2007年10月编印目 录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3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论述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的论述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论述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6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物质概念的论述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关系的论述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实践观的论述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辩证法的论述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矛盾规律的论述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规律客观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论述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0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论述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真理问题的论述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价值问题的论述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3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论述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论述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形态的论述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论述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改革的论述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论述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个人历史作用的论述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20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形成的论述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论述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论述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所有制和雇佣劳动的论述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剩余价值生产、分配和交换的论述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论述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论述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论述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26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论述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论述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帝国主义的论述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论述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论述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历史地位的论述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论述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论述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31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论述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的论述5.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论述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论述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战时共产主义的论述8.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论述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论述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39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实现历史必然性和条件的论述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论述(1)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注。(2)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8页。(3)马克思学说在整个文明世界中引起全部资产阶级科学(官方科学和自由派科学)极大的仇视和憎恨,这种科学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某种有害的宗派。也不能期望有别的态度,因为建筑在阶级斗争上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公正的社会科学的。全部官方的和自由派的科学都这样或那样地为雇佣奴隶制辩护,而马克思主义则对这种奴隶制宣布了无情的战争。期望在雇佣奴隶制的社会里有公正的科学,正象期望厂主在应不应该减少资本利润来增加工人工资的问题上会采取公正态度一样,是愚蠢可笑的。不仅如此,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都十分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一一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310页。(4)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一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一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巳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778页。(5)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已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哲学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体系相对的特定的体系,而变成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各种外部表现证明,哲学正获得这样的意义,哲学正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正在世界化,而世界正在哲学化,一这样的外部表现在一切时代里曾经是相同的。马克思:科隆日报第m号的社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20页。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的论述(1)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7-88页。(2)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致威桑巴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06页。(3)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指出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列宁:为工人报写的文章,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0页。(4)从马克思的理论是客观真理这一为马克思主义者所同意的见解出发,所能得出的惟一结论就是: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荒谬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页。(5)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1页。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论述(1)在这里也象以前一样,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7页。(2)考茨基是一个几乎能把马克思著作背得出来的人;从考茨基的一切著作来看,在他的书桌或脑袋里一定有许多小抽屉,把马克思所写的一切东西放得井井有条,引用起来极其方便读了很多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考茨基竟这样骇人听闻地歪曲马克思主义,这该这样理解呢?从这一现象的哲学根源来看,这是用折中主义和诡辩术来偷换辩证法。考茨基是要这套偷换把戏的大师。从政治实践上来看,这是对机会主义者卑躬屈膝,归根到底就是对资产阶级卑躬屈膝。战争开始以后,考茨基更是大有长进,他那一套口头上当马克思主义者、实际上当资产阶级奴才的本事,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4页。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224页。(2)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晗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页。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物质概念的论述(1)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和运动这样的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2)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关系的论述(1)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2)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3)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实践观的论述(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啥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2)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3)必须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循序发展。首先是天文学一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天文学只有借助于数学才能发展。因此数学也开始发展。后来,在农业的某一阶段上和在某些地区(埃及的提水灌溉),特别是随着城市和大型建筑物的出现以及手工业的发展,有了力学。不久,力学又成为航海和战争的需要。力学也需要数学的帮助,因而它又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可见,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280页。(4)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辩证法的论述(1)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4页。(2)在本书(指反杜林论编者注)中,辩证法被看作关于一切运动的各个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这就是说,辩证法的规律无论对自然界中和人类历史中的运动,或者对思维的运动,都必定是同样适用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3)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这些对立通过自身的不断的斗争和最终的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来制约自然界的生活。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4)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是合理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0页。(5)在自然界里,正是那些在历史上支配着似乎是偶然事变的辩证法运动规律,也在无数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发生作用;这些规律也同样地贯串于人类思维的发展史中,它们逐渐被思维着的人所意识到。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页。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矛盾规律的论述(1)辩证法根据我们直到目前为止的自然科学实验的结果,已经证明了: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页。(2)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4页。(3)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6页。(4)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列宁:辩证法的要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2页。(5)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2页。(6)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页。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规律客观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论述(1)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2页。(2)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o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页。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论述(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O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2)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但是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唯物主义自觉地把人类的素朴的信念作为自己的认识论的基础。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3)既然这样,那么串此就可以得出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的结论: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因为,茜素昨天就存在于煤焦油中,这是无可怀疑的;同样,我们昨天关于这个存在还一无所知,我们还没有从这茜素方面得到任何感觉,这也是无可怀疑的。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仅仅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所谓二者之间有着特殊界限,所谓自在之物在现象的彼岸(康德),或者说可以而且应该用一种哲学屏障把我们同关于某一部分尚未认识但存在于我们之外的世界的问题隔离开来(休谟),所有这些哲学的臆说都是废话、怪论(Schrulle)、狡辩、捏造。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4)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而把教授的经院哲学的无数臆说一脚踢开。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5)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吟,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9页。(6)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297页。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真理问题的论述(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2)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已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226页。(3)在这里(指波格丹诺夫一一引者注)显然是把下面两个问题摘混了:(1)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2)如果有客观真理,那么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它,或者只能近似地、相对地表现它?这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82页。(4)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5)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审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5296页。(6)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价值问题的论述(1)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页。(2)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马克思和恩格斯:书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页。(3)1848年出版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名的共产党宣言,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4)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9页。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论述(1)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2)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国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3)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个原理非常简单,它对于没有被唯心主义的欺骗束缚住的人来说是不言自明的。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4)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和事变,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疏远或者是如此难于确定,以致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忘掉这种联系)向前发展。恩格斯致约布洛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5-696页。(5)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当人们好像刚好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为他们效劳,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幕。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6)但是,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18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法国人是以英国哲学为依据的),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但是,不论在法国或是在德国,哲学和那个时代的普遍的学术繁荣一样,也是经济高涨的结果。恩格斯致康施米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3-704页。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论述(1)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自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桓桔。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2)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恩格斯致约布洛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6-697页。(3)那些决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个人的物质生活,即他们的相互制约的生产方式和交往形式,是国家的现实基础,而且在一切还必需有分工和私有制的阶段上,都是完全不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o这些现实的关系决不是国家政权创造出来的,相反地,它们本身就是创造国家政权的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77-378页。(4)可见,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确切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5)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的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1)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1页。(2)科学这种既是观念的财富同时又是实际的财富的发展,只不过是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展所表现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马克思: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35页。(3)在固定资本中,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固有的属性;它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马克思: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9页。(4)人类所支配的生产力是无穷无尽的。应用资本、劳动和科学就可以使土地的收获量无限地提高。科学又日益使自然力服从于人类。这种无穷无尽的生产能力,一旦被自觉地用来为大众造福,人类所肩负的劳动就会很快地减少到最低限度。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16页。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形态的论述(1)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2)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3)人离开狭义的动物越远,就越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未能预见的作用、未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越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越加符合。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4)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5)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4页。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论述(1)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2)但是最容易理解的语言是农民阶级在行使选举权时所获得的经验本身,是农民阶级在革命的急剧发展进程中接连遭到的失望,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3)因此,我在英语中如果也像在其他许多语言中那样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我希望英国的体面人物不致于过分感到吃惊。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4705页。(4)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o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恩格斯:在马克思基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5)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不彻底的地方并不在于承认精神的动力,而在于不从这些动力进一步追溯到它的动因。相反,历史哲学,特别是黑格尔所代表的历史哲学,认为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真实动机都决不是历史事变的最终原因,认为这些动机后面还有应当加以探究的别的动力;但是它不在历史本身中寻找这种动力,反而从外面,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把这种动力输入历史。例如黑格尔,他不从古希腊历史本身的内在联系去说明古希腊的历史,而只是简单地断言,古希腊的历史无非是美好的个性形式的制定,是艺术作品本身的实现。在这里,黑格尔关于古希腊人作了许多精彩而深刻的论述,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今天对那些纯属空谈的说明表示不满。因此,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因此,在现代历史中至少已经证明;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因此,至少在这里,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51页。(6)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一一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恩格斯致约布洛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页。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改革的论述(1)只有在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情况下,社会进化将不再是政治革命。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195页。(2)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43页。(3)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列宁: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主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论述(1)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2)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4版,第118119页。(3)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 列宁: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文献,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5页。(4)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