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才子皇帝.doc_第1页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才子皇帝.doc_第2页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才子皇帝.doc_第3页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才子皇帝.doc_第4页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才子皇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才子皇帝 中国历史上,颇有才气的皇帝不少,但是相对来说最有才气的十大皇帝,笔者认为应是李煜、赵佶、陈叔宝、李世民、李隆基、曹丕、萧衍、萧绎、杨广和爱新觉罗弘历。“千古愁唱”的南唐后主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李煜,汉族,在位时间(961-975),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诗,被称为“千古词帝”。李煜是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愁宗”。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诗皆成于此时。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对“往事”的无限留恋。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有其父李璟之作)中。“瘦金传世”的宋徽宗赵佶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神宗之子,哲宗时封端王。1100-1125年在位。任用蔡京、童贯等人主持国政,穷奢极欲,兴建苑囿宫观,滥增捐税,以致国政日堕,河北、两浙等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年底,传位与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被金兵所俘,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赵佶倒也不完全像水浒传里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他是个颇为有名的画家、书法家。在发展美术事业方面,他是有成就和贡献的。他创造的“瘦金书”传世至今,颇得书法家重视,用这种字体书写的崇宁大观等钱币是收藏家至爱的珍品。书史会要评价说:“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他的绘画重视写生,尤善画花鸟画,极强调细节,以精工逼真著称。他的传世作品芙蓉锦鸡、池圹秋晚、四禽及雪江归棹等画,都可称为珍品。赵佶在位时广收古物和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并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对绘画艺术有很大的推动和倡导作用。赵佶的吹弹、书画、声歌、词赋无不精擅。平生著作极多,都散佚无存。有词集宋徽宗词。“嗜文而堕”的陈后主陈叔宝陈后主(553-604年)即陈叔宝,字元秀,南北朝之南朝陈皇帝。公元582-589年在位。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日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兵南下时,恃长江天险,不以为意。祯明三年(589年),隋兵入建康(今江苏南京),被俘。后在洛阳病死,追封长城县公。陈叔宝热衷于诗文,因此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骚客,以官拜尚书令的“好学,能属文,于七言、五言尤善”的江总为首。他们这些朝廷命官,不理政治,天天与陈叔宝一起饮酒做诗听曲。陈叔宝还将十几个才色兼备、通翰墨会诗歌的宫女名为“女学士”。才有余而色不及的,命为“女校书”,供笔墨之职。每次宴会,妃嫔群集,诸妃嫔及女学士、狎客杂坐联吟,互相赠答,飞觞醉月,大多是靡靡的曼词艳语。文思迟缓者则被罚酒,最后选那些写诗写得特别艳丽的,谱上新曲子,令聪慧的宫女们学习新声,按歌度曲。歌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流传最广的有“壁户夜夜满,琼树朝朝新”十字。陈叔宝曾做的玉树后庭花如下:“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成为有名的亡国之音。嗜文而堕的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的君主中实不多见。“文武双全”的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李世民也是一位造诣很高的文学家,他对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全唐诗卷一收录李世民的诗共计八十七题九十八首,另有断句三联及他与诸大臣联句两仪殿赋柏梁体一首。非但远远超出唐朝历代帝王,而且也超出初唐不少著名诗人,几乎等于和李世民同时代并为其臣子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上官仪及稍后的杜审言、崔融等五人创作数量的总和。就今日流传的唐太宗近百首诗的题材看,较其他封建帝王的创作远为广泛多样。其中有着意刻划李唐帝国城乡山川形势得天独厚的篇章,帝京篇十首可为代表;也有描述各地巡幸畋猎生活的篇什,如幸武功庆善宫、入潼关、于北平作、出猎、冬狩等;更多的是写景抒情、即事咏怀之作,如辽城望月、还陕述怀、过旧宅、望终南山、辽东山夜临秋等。李世民还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为后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死后更以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为陪葬品,可见李世民对书法的痴迷程度。“文色并重”的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公元685762年),姓李,名隆基,因为谥号突出一个“明”字,又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他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但从他开始唐朝也走上了下坡路,即从安史之乱开始,唐朝逐渐衰落下去。他在位期间极度宠爱的杨贵妃,成为后来杨国忠专权乱国的铺路石,那段历史也成为后来许多文艺作品的经典素材来源。李隆基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他“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旧唐书卷八)“性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历象文学”。(新唐书本纪第五)“玄宗又制新曲四十余,又新制乐谱。”(旧唐书卷二十八)他不但十分重视民间音乐的发展,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新的因素,融合在自己的创作中。创作的数量也非常可观,羯鼓录甚至把九十二首竭鼓曲全说成是他原创。唐玄宗的不少音乐作品至今还回响在中外音乐舞台上。“上洞晓音律,由之天纵,凡是丝管必造其妙。”(唐南卓羯鼓录)他通晓乐理,艺才超人,凡属乐器,他都可以奏出非常美妙的声音。他对乐器的爱好简直如影随形,甚至“座朝之际,虑忽遗忘,故怀玉笛,时以手上下寻之,非不安也。”(唐杨臣源吹笛记)在朝臣奏议军国大事之际,他身居殿中竟然心不在焉,用手指摸着龙袍内的玉笛孔来寻乐思,这位“皇帝”真不愧为“乐迷”了。李隆基还擅书法,史称李隆基“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好图书,工八分章草,丰伟英特。”唐玄宗工隶书、行书。 黄山谷称:“玄宗书斑斑犹有祖父之风”。清王文治跋:“帝王之书,行墨间具含龙章凤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观此颂犹令人想见开元英明卓逾时也”。 传世的碑刻有纪泰山铭、庆唐观纪圣铭、石台孝经,楷书有赐虞正道勅,行书有盖州刺史张敬忠勅书与墨迹鹡鸰颂等。“三曹之一”的魏文帝曹丕魏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魏朝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魏文帝),葬于首阳陵。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长子。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曹丕酷爱文学,并有相当高的成就。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较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之曹丕全集收录有浮淮赋、沧海赋、济川赋、临涡赋、述征赋、校猎赋、登台赋、登城赋、感物赋、感离赋、离居赋、戒盈赋、永思篇、悼夭赋、寡妇赋、出妇赋、愁霖赋、喜霁赋等“赋”、“诏”、“令”、“书”等诗文230多篇(首)。“多才多艺”的南朝梁武帝萧衍梁武帝萧衍(464-549),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南梁政权的建立者,庙号高祖。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丹阳尹知事,母张尚柔。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萧衍文艺贡献,在学术上,以经学、史学的研究为卓著。在经学方面,他曾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二百余卷,可惜大都没有流传下来。天监十一年(512年),又制成吉、凶、军、宾、嘉五礼,共一千余卷,八千零十九条,颁布施行;在史学方面,他不满汉书等断代史的写法,认为那是割断了历史,因而主持编撰了六百卷的通史,并“躬制赞序”。他对此书颇为自负,曾对臣下说:“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可惜,此书到宋朝时即已失传。他又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学,著有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数百卷佛学著作。对道教学说,他也颇有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把儒家的“礼”、道家的“无”和佛教的“因果报应”揉合在一起,创立了“三教同源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文也有过人之处。现存诗歌有80多首,按其内容、题材可大致分为四类:言情诗、谈禅悟道诗、宴游赠答诗、咏物诗。梁武帝的言情诗集中在新乐府辞中,又称拟乐府诗,数量几乎占了其全部诗作的一半。乐府是古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据学者研究,至迟在周代便设有乐官,称为大司乐,以乐府为音乐官署的名称,则始于秦。到了汉代,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职。汉武帝时,乐府的性质和规模与以前有很大不同。那时,乐府除制作乐章、训练乐工之外,还广泛采集民间歌谣配乐演唱。凡由乐府机构制作和采集的歌辞,以及文人以乐府题写作的诗,后世皆称为“乐府诗”或“乐府”。其中,民歌是乐府诗中最有生气的部分。他还重视礼乐。他素善钟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名曰“通”。每通三弦,以推月气。又制十二笛和十二律相应。每律各配编钟、编磬,丰富了我国传统器乐的表现能力。他很喜欢绘画,尤善画花鸟与走兽。他还对围棋特别喜爱,棋艺也很高超。在齐朝为官时,每逢闲暇,常彻夜不眠,与人弈棋。称帝之后,兴趣不减。大臣朱异、韦黯、到溉,都是他的棋友,名将陈庆之原先为随从时也常陪武帝下棋。每到兴致高时,便不论君臣之别。 “文画并举”的南朝梁元帝萧绎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元帝。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梁简文帝萧纲之弟。萧绎的著作有孝德传三十卷,忠诚传三十卷,丹阳伊传十卷,注汉书一百五十卷,周易讲疏十卷内典博要一百卷,连山三十卷,洞林三卷,玉稻三卷,补缺子十卷,老子讲疏四卷,全德志、怀旧志、荆南志、江州志、供职图、古今同姓名录一卷,式赞三卷,文集五十卷,合计超过四百卷。从传世的画迹来看,萧绎应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皇帝画家。他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聪明好学,从小就爱作书画。萧绎不仅擅长人物画,风景画、鸟兽画他也都很擅长,可惜的是他所有作品中,只有职贡图流传下来,而且也不完整。“缢于隋末”的隋炀帝杨广杨广为隋文帝杨坚的次子,母独孤皇后。581年封晋王,589年任行军元帅统兵伐陈,600年立为太子。604年即皇帝位,年号大业,在位13年。隋书 世祖本纪中有记载隋炀帝:“上美姿仪,少敏慧。”政绩和暴政都很突出,有人拿商纣王、秦始皇等与他相比,并称暴君。修建大运河、长城和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三征高句丽,开创科举。他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滥用民力,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巨大的工程和连年的战争使民生不堪重负,引发大规模的叛乱。在农民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摇摇欲坠,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部将宇文化及等缢弑,隋朝灭亡。杨广爱好文学艺术,曾命臣下将禁中秘阁之书,抄录副本,分为三等,藏于洛阳观文殿的东西厢书库中,又在殿后另筑二台,聚藏魏以来的书法名画。其文初学庾信。为晋王时,召引陈朝旧官、才学之士柳、虞世南等100余人,“以师友处之”(北史柳传),于是爱好梁陈宫体。隋书文学传序称:“炀帝初习艺文,有非轻侧之论。暨乎即位,一变其风。”今存其诗多为乐府歌辞,内容或为应酬赠赐,或写声色游娱,显然沾染齐梁之风。但他也有显示帝王之尊的雅体,“虽意在骄淫,而词无浮荡”,如饮马长城窟行示从征群臣及白马篇 2首。清代沈德潜认为这类作品“气体自阔大,而骨力未能振起”,“比陈后主胜之”(古诗源)。由于他曾亲历塞上,远征辽东,故诗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和戎马生活,也有其实践基础。他又有精工的诗句,如“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回”(春江花月夜),明代胡应麟以为“绝是唐律”(诗薮内编),对初唐近体发展有一定影响。隋书经籍志著录炀帝集55卷,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通晓多语”的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爱新觉罗弘历,即清高宗纯皇帝(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姓爱新觉罗,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属兔,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卒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终年88岁,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为清代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在他继位期间,中国历史上形成了有名的“乾隆盛世”。乾隆帝颇有艺术才能,热衷书画诗文。他不仅精通新满文,而且熟知老满文;不仅对汉语汉文十分精通,还懂蒙、藏、维等多种语言文字。乾隆喜爱书法。他长期痴于书法,至老不倦。自内廷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