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康有为的为学之方 高齐天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 兴义 562400 )摘 要:宋明理学两派在为学之方的百年聚讼,成为后人反思和进步的起点。康有为对格物致知的诠释,既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又反映出他本人思维方式的中国式特点。只要我们从这些历史的角度去考察,就不难发现他的为学之方在面向近现代而又不失传统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关键词:康有为 为学之方 格物致知 工夫论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B康有为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而且也是对中国哲学由古代向近现代转轨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哲学家。与其“元气”本体论相一致,他力图克服宋明理学程朱、陆王两派在理解“格物致知”上的缺陷,进而形成了独特的为学之方。“格物”、“致知”两范畴首见于大学,在修齐治平之八目中处于根本性的地位。然而,如何理解它们的涵义和作用,中国哲学史上众说纷纭,明末刘宗周说“前后言格致者,七十有二家”1。其中,宋明理学的两派各自鲜明而又相互对立的观点具有典型意义。程颐释“格物致知”到:“格,至也。穷理以至于物,则物理尽。”2由于程颐把知的内容锁定为至善之“天理”,而“万物一理”、“物我一理”,所以穷究外物之理也就认识了我心中本有之理。朱熹发挥了程颐的思想,对“格物致知”作了精典的解释:“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3总之,在理本论思想下,程朱把理斌予万事万物,要致知就要格物。陆九渊对此激烈反对,认为这些均属“支离事业”,提出“易简功夫”,主张直接“发明本心”,反对知识外求,开创心学先河。明代王阳明破格竹之疑,分“物理”与“吾心”为二,为使大学经义不失,改释“格物”为“正物”,即“正念头”、“正心”。如此,“格物致知”变成了“正心致知”。理学、心学聚焦在为学之方上的争论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学术公案,我们这里需要指的是:一、虽然理学理解下的格物致知之方法,包含着被异化为外求自然之知的可能性,但在理学的土壤中,这种可能性是无法变为现实性的。程子的“不拘”“外物”与“性中分物”,朱熹的“物”“事”不分,都说明他们要“格”的“物”,包括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而他们要“致”的“知”,是一种人伦道德之知,即天理。所以,朱熹尤其反对把“格物”训为“接物”,即停留在对物中之自然之理的认知上,认为那是“粗求而不究其极”的做法,还没有达到“至”、“穷”的境界,道德之知之理是存在于万物中的终极之道,只有认识了它,才能算是认识了大全的宇宙。二、心学反对去事事物物上讨分晓,因为无论怎样格物,也无法从不具道德评价意义的事物上分出善恶,善恶评价归根结底来源于人们自身的价值意识,源于对自身生命理想存在的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命理想。从这种意义上说,心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纯化了中国哲学所关注的生命道德理想的人文主题。然而,在这种重仁轻智思想之下,一切内求诸己而不假外求,使学人无功夫可做,禅学倾向成为心学诟病。康有为首先区分程朱陆王两派的致知方法为向外、向内用功,或道问学与尊德性的差异。“孟子高明,直指本心,是尊德性,陆、王近之。荀子沉潜,是道问学,朱子近之。”4康有为则独尊孔子,认为孔子之学是“合内外之学”,因此,康氏言学,既言内又言外,既尊德性又道问学,既讲由内而外的“扩充”又言由外而内的“变化”。现在让我们通过以下内容来窥其一斑:勉强学问 扞格外物与“宋儒言学,必本于性”同,康有为言学,亦本于性。不过,性论不同,工夫论就自然不同。康有为认为,人在本性上与禽兽、草木无异,同具自然本性。人能而禽兽、草木、土石不能的在于“学”。正是因为能学,人才与物相异,人才与人不同。他说:“同是物也,人能学则贵,异于万物矣; 同是人也,能学则异于常人矣;同是学人也,博学则胜于陋学矣;同是博学,通于宙合,则胜于一方矣;通于百业,则胜于一隅矣;通天人之故,极阴阳之变,则胜于循常蹈故拘文牵义者矣。”5学,一在“勉强”,二在“归仁”。学习,是背逆而不是顺从人的自然本性,再加上社会恶俗养成“日近、从者甚众”,所以,非“至逆”、“勉强”(即具有坚强意志)而不能成。重视学的作用,正表明康氏之学从王学向朱学的回归,而在学的内容上他提出的“归仁”主张,则是对理学两派思想的综合和发展,也是在尊德性与道问学关系上所作出的符合传统儒家思想主线的回答。人生而具有同于万物之“仁”,但人不能停留于此,而应随觉识的扩大来扩大“仁”的程度,使其成为“大仁”、“至仁”,所以,“人道以智为导,以仁为归。”6“归仁”的思想肯定了王学“致良知”中直指道德之知的求知指向,但由于“归仁”思想毕竟包含着求知、求智的前提,所以必须对困惑王阳明多年的“格物致知”之说作出重新解释。首先,恢复“物”本有的含义。康氏反对王阳明“心外无物”论中将“物”理解为“事”从而认为心、意、物“只是一件”的观点,指明“物”为心外之物即“外物”。他说:“孟子、荀子、管子皆以心物对举,可知物指外物。” 7在此之上,他参考司马光的说法,重释“格物”之义。“格,扞格也。物,外物也。言为学之始,首在扞格外物也。”8人有“感于物而动”的本能欲望,若顺其自然,必“灭天理而穷人欲也”。所以,要成为“大人”,必须“扞格外物”,抵制“高科美官、货贿什器”等引起贪心的物质诱惑,“先立其大”,使“其小者不能夺也”。康有为认为,只有如此理解“格物”之意,方能破朱学求知之蔽、解阳明“格竹”之难,他说:“大学以格物为入门,郑说固谬,朱子亦不得其解。岂有新学入门之始,而令穷极天下之物理哉?且物理亦无穷尽之日,宜来阳明格竹之疑也。且格,至也;物,犹理也。训至事为穷理,辗转乃能相通。教学首条无此深强,故今用司马公之说。”9 总之,康氏“勉强学问”、“扞格外物”之说,既摒弃了王学轻“外学”、“粗学”倾向,又化简和纠正了朱学的求“知”路径,使学者既有功夫可做,又不离儒学“仁”道正途。这种合内外之学的方式,正是康有为在西学与中学相撞击的时代背景下“中体西用”式的为学之道。“扩充”与“变化”康有为对格物致知的诠释,保留了物的外在成分、知的自然成分,为格物致知走向现代意义(即研究客观事物并从中发现其规律性的东西)开拓了一定的空间。但康有为的思想上注定属于那种立足于传统之上而做的中国式的致思。他的致知论,是修身方法大于认识方法、道德践履大于科学实践的体系。关于修身养性之道,康有为根据“未发已发”之说,以“慎独”、“主静出倪”、“养心不动”等强调在“未发”之前的功夫;以“变化气质”、“检摄威仪”等强调学成“发用”时的功夫。这两种功夫,康有为用了很多相对的词汇加以表达,如“内出”与“外入”、“自诚明”与“自明诚”、“扩充”与“变化”、“直”与“曲”等。他把两种功夫分别看成是孟子、陆王之功夫与荀子、程朱之功夫,并力争摆脱两派各执一端的做法,既言“内出”、“扩充”之心法,又讲“外入”、“变化”之践履。一、“扩充”。“孟言扩充是直,荀言变化气质是曲。”10孟子据人性善之说,认为学者功夫但求其“放心”,提倡“养吾浩然之气”,其方法直指本心,扩充心中善端,是一条求善之直径。由此,康有为肯定敬静涵养之心法的意义。他说:“儒教不离敬、静二字”11,“周子以主静立人极,陈白沙于静中养出端倪。故云得此把柄入手,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扩充、养气、养心之法全在不动心。“人之生世,称讥苦乐毁誉得失,释氏谓之八风,八风不动,入三摩地。朱子谓后世做圣人难,缚手缚脚,无不动之学故也。”12这种心法,可以弥补专言外学之偏,“陆子静之学,原从大程子得来,直指本心,确得于佛学,亦有补于朱学。”13二、“变化”。从孟子到王阳明,只知扩充,不讲变化,“故陆子弟子某云:今日闻道,明日便饮酒骂人。”14“孟子言性善,扩充不须学问;荀子言性恶,专教人变化气质,勉强学问。论说多勉强学问工夫,天下惟中人多,可知荀学可重。”孟子只言扩充,是想扩充人性中本有之善,但他不知人性中本有所恶,是需要“变化”、“解蔽”和改造的。“孟子但见人有恻隐、辞让之心,而不知人有凶残、争杀之心也。” 15正是因为相信人性中“恶多而善少”的情况,康有为在讲“扩充”善端的同时,更强调“变化气质”。他反对以否定人的欲望为求德之途,说:“周子以无欲即圣,不知尚隔气质一层也,无欲高行之人,自信过甚,自待太尊,其自用其气质较甚于常人也。”16他举例说明,象韩昌黎、王琨等“无欲高行之人”,性格、性情甚至比常人更偏激。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凡人气质,各有所偏,毗柔毗刚,鲜能中和”17,不能中和,偏激任性,必致不善。因此,他以中和为变化气质的目标和标准,对“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18的性格非常欣赏,而反对太过与不及的两种极端、偏颇之举,他说:“以气质言之,太过,不及,不中者也。”19中和既是变化气质的目标和标准,又是“磨砻浸润” “就气质相反者成之”的道德笃行之方法。张积家在康有为人性论思想研究中谈如何变化气质时,认为其方法是“学习”,这种提法值得疑问。确实,康有为重视学,认为,学乃“逆人情而后起”,“学所以节喜、怒、哀、乐也”,但这只从根本处讲变化先天气质禀性的方法,如果只以学为法,康有为与朱熹无异。实际上,康有为提出变化气质,正是要解决朱熹之“学”与人格塑造的脱离。他说:“学既成矣,及其发用,犹有气质之偏。”20学可以为人格塑造创造前提,但不能消除气质之偏,相反,“才人、学人,皆有踸踔过人之质,多豪宕偏激敖岸骄矜之气者也”,这恰恰成为康有为于“学既成”后又特意讲变化气质的根本原因。另外,他非常重视声乐在变化气质中的作用。“考后夔教胄,惟以声乐。”“思矫其患,防其偏,计无出于声乐也。”21,在声乐的熏陶下,“涣然释,怡然顺,体与乐和,志与气平,蔼然而中和,琅然而清明,刚柔缓急,悉剂其称,学之成也。”22 在文章的结尾,我要补充一句:如果我们不是从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不是从现代哲学思维方式,而是把康有为放在他自己那个时代、放在中国传统哲学所固有的话题和背景中去研究其思想,那么,我们对他的思想的评价,就会比今天学界所已经给予的要公正些。参考文献:1【明未清初】陈确.陈确集M.中华书局,2004.2【宋】程颢、程颐.遗书.二程集M.中华书局,1981.3孔子.大学章句M4康有为.万木草堂口说5康有为.长兴学记6康有为.康子内外篇仁智篇 7康有为.南海师承记8康有为.长兴学记9 康有为.长兴学记10康有为.万木草堂口说11康有为.万木草堂口说12康有为.长兴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实时预测算法-洞察及研究
- 小学宪法知识竞赛题库(含参考答案)
- 重庆外国语学校2026届高三(上)开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版能源服务合同范本
- 出国培训安全注意事项
- 2025贷款中介服务合同范本
- 2025调整抚养权合同
- 出入仓安全培训课件
- 大一上政治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 triz技术矛盾解决原理
- T-CNAS 10-2020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委托第三方代付款协议书
- 2025年合伙项目新增合伙人协议书
-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同步表格式教案(全册)
- 养殖厂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 上海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期末模语文卷(2)原卷版
- 交互式游戏设计趋势-深度研究
- 2025年中国海洋功能性食品行业全景评估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铷行业市场规模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中国英语教育史》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