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人教版必修一).doc_第1页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人教版必修一).doc_第2页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人教版必修一).doc_第3页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人教版必修一).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三维目标】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认识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3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4认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本节重点。新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也与建国初期面临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是这一时期新中国外交成就的突出体现。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难点:本节难点是新中国初期基本外交方针确立的原因与和平共处五原则在国际社会上的深远影响。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方针制定的背景:1)国际形势: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A、有利形势:1) 资本主义阵营(削弱)2) 社会主义阵营(壮大)3)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4)新中国的成立B、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建国后采取的外交政策必须巩固政权、保卫和平、卫主权、打破封锁)2)国内形势: 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认识: 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3、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3、内容:1)“另起炉灶” 含义 作用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3)“一边倒” 含义 原因 作用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新中国为什么必须“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针对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看法:提示:国际环境、中国社会性质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 两大阵营的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针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从目的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仅不相悖,反而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新中国第一次建交热潮新中国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为什么首先与苏联建交?美国与一系列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不与中国建交;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愿同中国建交并互派大使;为了在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中不致于处于孤立地位。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 原因与目的: 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 提出: 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3)完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4)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5)意义: 国内: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国际: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1) 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 2) 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 内容: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4) 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5) 意义: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参加万隆(亚非)会议(1955年)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2)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3)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4)“求同存异”方针:提出原因:面对 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 (历史纵横)含义:同:共同的遭遇: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共同的任务和要求: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异: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不同等作用: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5)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3、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的意义:是新中国走上国际舞台的重要标志,是新中国外交的成功展示,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C、学习升华: 1、在一次课堂讨论中,同学们就建国初期中国所面临的形势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原则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同学说,在新中国建立初年,虽然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原则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但是,美国等国家依然采取敌对的政策,所以这一外交原则是行不通的;另一位同学则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利于团结亚非拉等殖民地国家共同反对殖民主义,有利于为我国新时期的国内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所以在制定了这个政策后,中国就应当忍受一切可以忍受的别国的侵害,万事以“和“为主,这才有利于中国与别的国家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请分析你对两个同学观点的理解,谈谈你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确理解。2、争鸣:一种说法是“弱国无外交”。另一种说法是:“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且外交上都一律平等”。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联系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和旧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谈谈你的看法。(方法指导:在学生确定各自的观点之后,首先,要查找资料,了解中国政府在这两次会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