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教育与人格教育整合模式的研究.doc_第1页
礼仪教育与人格教育整合模式的研究.doc_第2页
礼仪教育与人格教育整合模式的研究.doc_第3页
礼仪教育与人格教育整合模式的研究.doc_第4页
礼仪教育与人格教育整合模式的研究.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礼仪教育与人格教育整合模式的研究以“礼仪教育对高职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为例作者:紫馨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calls with harmonious personality of high-quality talents, etiquette education as educa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college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personality relationship to students of the ke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healthy personality and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main deviation, deeply discuss the etiquette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students healthy personality moulding the role.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呼唤具有和谐人格的高素质人才,礼仪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学生和谐人格构建的关键。文章分析了高职学生健康人格的特征以及高职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偏差, 深入探讨了礼仪教育对高职学生健康人格塑造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礼仪教育 高职学生 人格塑造 和谐人格人格是指个体独特的、稳定的对待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人经由社会化而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一个人思想和行为的综合。 学生和谐人格的建构应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内部心理素质和谐发展。即学生的气质、性格、情感、意志、需要、兴趣、理想等影响心理构成的各因素平衡、协调发展, 从而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二是外部行为和谐发展,包括人际关系和谐:尊重他人,和谐相处。 教育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礼仪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一、健康人格的特征 国内外学者对健康人格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罗杰斯提出“机能充分发挥”理论,认为应当从四个方面评价心理健康,即接受自身体验的意愿、对自我的信任、自我依赖、作为人而继续成长的意愿。Havingurst 认为个体具有以下九种有价值的心理特质即为心理健康:( 1) 幸福感,这是最有价值的特质;( 2) 和谐,包括内在和谐及与环境的和谐;( 3) 自尊感;( 4) 个人的成长, 即潜能的发挥;( 5) 个人的成熟;( 6) 人格的统整;( 7) 与环境保持良好接触;( 8) 在环境中保持有效的适应;( 9) 在环境中保持相对独立。阿尔伯特提出人格健康的六条标准是:( 1) 力争自我的成长;( 2) 能客观地看待自己;( 3) 人生观的统一;( 4) 有与别人建立和睦关系的能力;( 5) 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6) 具有同情心和对一切有生命的爱。台湾白博文提出健康人格的条件: ( 1) 自知之明;( 2) 自我统整;( 3) 良好的人际关系;( 4) 乐观进取的工作态度;( 5) 明达的人生观。我国学者高玉祥认为,健全人格有三个特点:( 1) 内部心理和谐发展;( 2) 人格健全者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发展友谊;( 3) 人格健全者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这些标准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提供了一种范式。学生健康人格的特征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即认知方式良好,自我认识正确;善于接纳他人, 人际关系和谐;人生观正确, 生活态度乐观; 学习目标明确, 自我潜能得到发挥;社会适应能力强, 就业观念正确。 二、高职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偏差 人格的和谐与否关键在于影响人格发展的各个因素,如感性、理性、非理性因素之间是否协调。在时代变革、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功利主义日益盛行,理性思维不断强化,情感渐趋淡漠,这一切已逐渐渗透到当今高职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着高职生和谐人格的形成。高职生人格发展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重智轻德,人格“单面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价值观被打破,重实效、讲效益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综合素质值取向也趋于实用化,重智轻德的现象严重。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高职生学习讲求实际、追求实效,注重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关注现实生活和物质利益,过于注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得,过于注重学习那些可以为自己带来实际利益的知识, 而排斥了那些不能实用化的知识, 一切以为将来消费投入作准备,忽视道德素养这个立身之本,致使理想和人文精神淡化甚至失落,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德意识淡漠。这些对专业知识的过分追求, 对实用化价值取向的过分强调, 反映了当代高职生人格上的理性因素过分膨胀,从而导致学生人格发展的“单面化”趋势严重。 (二)知行分离,礼仪文化缺失。 “知行分离”是高职生人格冲突的又一个较为严重的表现。比如损坏公物、铺张浪费、对不文明及不道德行为漠然视之,“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理性认知与情感的认同、意志的调控和行动之间存在明显脱节, 学与做两张皮,知行分离。目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围绕培养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核心任务开展,直接将教育基点放在高职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忽略“礼仪”这一反映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造成了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逻辑上的断层。高职生礼仪文化缺失导致无“礼”现象普遍存在,如无视课堂秩序,迟到、早退心安理得,课堂上随便说话、接发短信、吃东西,图书馆和自习教室内大声喧哗、接打手机、污损书刊桌椅、乱丢果皮纸屑、浪费水电粮食、随地吐痰、排队加塞、不尊敬师长、公共场合行为不端、穿着不得体、行为放荡不羁、不懂得谦让、不知道尊重老师和父母等,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时有发生, 这些现象折射出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意识的缺失,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极不相符。 (三) 自卑怯懦,彷徨压抑。 高职学生的自卑压抑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第一,高中阶段学业竞争的挫败感及来自家庭、社会评价的压力。第二,新环境下,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异性之间交往不适应,也容易导致高职生自卑压抑心理的产生。第三,自我定位不准,社会、用人单位评价不高。很多高职学生自我定位偏高,不愿从事一线工作。当社会用人单位拒绝时,又觉得委屈失落,继而产生自卑压抑的心理。 (四) 自我调节失衡, 人际关系紧张。 部分高职学生进入学校后, 没能在新环境下准确定位自己、调整心态, 从而导致自我调节失衡、人际关系紧张。这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与同学相处不和谐;第二,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第三,与老师沟通不畅; 第四, 与见习、实习单位领导和师傅的交流产生障碍。 (五)目标缺失,行为懒散,浮躁厌学。这些表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确立合适的人生目标。由于没有目标的牵引和激励,许多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 行为懒散, 凡事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旦考试来临便仓促地复习,疲于应付。这种人生目标缺失,单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状况,导致了学生厌学、恐学心理的产生。3、 礼仪教育在和谐人格构建中的功能(一)塑造自我形象的功能礼仪教育是信息双向交流传递的互动过程,最先表现的是个人自身的外在形象。如个人的穿着打扮,说话时的态度、表情和言辞,宴会中的礼节,交往场合的行为举止等等所传递出的各种信息,无不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礼仪规范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每个人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每时每刻都在给自己添画各种线条、涂抹各种色彩,以求得别人的尊重和好感,给人以绅士、淑女的良好印象。有助于“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达到人格的全面和谐。(2) 调节行为举止的功能 行为举止的调节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是围绕自己为在交往对象的心目中形成期望以达到有意识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形象的整饰过程。它还体现在对人际关系的调节、润滑和整合上。礼仪作为交往的手段,可以使人际交往融洽。 (三)改善人际关系的功能 古人认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习礼仪、运用礼仪,可以使个人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胸有成竹;能够帮助他人规范彼此的交际活动,能更好的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长此以往,必将使社会进一步发展,帮助我们取得交际成功,造就和谐人格。 四、礼仪教育对高职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作用 所谓礼仪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提高受教育者礼仪素质的活动。礼仪素质是指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礼仪基本常识和行为方式, 具有与他人进行无障碍的、自然的、标准的交流和交往, 展示个人良好形象的能力。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形象的塑造和沟通技巧的训练。 心理学家沙利文认为,“精神病学的领域就是人际关系的领域,这些关系存在于任何和所有的环境当中。我们发现,人格从来不能够脱离开人生存在于其中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他特别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始终把研究的焦点定在个体与个体之间,而不是个体内部。他对人格定义是“人格, 是重复的人际情境的相对持久的模式, 重复的人际情境是一个人生活的特性”。沙利文认为, 他就“每个人有多少种人际关系, 有多少种人格”。依据沙利文的人格理论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 健康的人际关系塑造健康的人格。而健康的人际关系可以通过礼仪教育获得。一个人的礼仪素养是构建其健康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所以加强礼仪教育,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 礼仪教育可以使高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上述人格发展出现的主要偏差, 能促进高职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 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压抑, 树立自信心。通过礼仪训练, 可以极大地加强学生的自信心, 提升学生的个人形象,使他们表现出自身饱满的自信心、积极进取的生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礼仪教育内容中的个人礼仪的学习和训练,从站、坐、行、走等肢体语言到面部表情语言,从仪容仪表的修饰到着装打扮, 从服饰色彩的搭配到小饰物的点缀, 从细节开始指导学生塑造良好的社交个人形象, 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在“受欢迎”的正面刺激下,使学生不断地获得一种内心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振奋,这样,个人形象的外在美和内心愉悦向上的内在美达到了和谐统一, 自卑压抑的心理就会逐渐消失, 自尊心、自信心就会增强。 2. 帮助高职学生克服孤独失落心态, 培养出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应用礼仪的原则是遵守、自律、敬人、宽容、平等、从俗、真诚、适度、沟通、互动。礼仪教育就是在这个总原则下指导学生如何从交往的细节上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克服“自我中心”的自私狭隘的心理, 并以乐观、豁达、积极主动的开阔胸怀去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例如, 在与人沟通技能的交谈课程中,让学生清楚交谈的双向沟通、相互包容、随机应变、真实自然等四大特征, 让学生懂得怎样赞美别人, 怎样批评别人, 如何与陌生人交谈, 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交谈。这样,学生在面对不同的对象时,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 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消除孤独失落感, 社会适应能力也随之增强。 3. 帮助高职学生克服浮躁懒散的陋习,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人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由于高职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家庭,个体之间的差异是难免的。礼仪教育能使高职学生理解并掌握怎样做到举止优雅、言谈得体, 具体地说, 从坐站行走到穿衣打扮,从称呼问候到迎来送往,从通联馈赠到聚会用餐。礼仪教育要求学生严格按礼仪标准去练习好每一个细节, 让学生意识到并体会这些“细节”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并使他们自觉地做好每一个细节。正是这种强烈的“做好每一个细节”的主观意识,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克服了许多陋习, 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从上面分析可知, 礼仪教育是高职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 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以礼仪教育培养学生从细节做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孙云晓,卜卫.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 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 2 陈国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 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 4 丁雪梅.论大学生人格教育与完善 J.社会科学论坛,2006( 10). 5 洪绍青.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