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西城区第三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秦史传文学,从最早的尚书到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其“史传”的性质逐渐减弱,而“文学”的性质则逐渐加强。尚书记言直录,不别方语雅言,亦不加裁剪;春秋记事简洁,如新闻标题一般;后世文学家对这两部著作推崇倍至,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至国语左传,记言记事写人,尚裁剪,重技法,且开始出现与史无关而于文有益的“闲笔”,其叙述之高明,言语之醇美,较之尚书春秋,非止一箭之进。到战国策,夸张失实之处俯拾皆是,很多记述都是出于文学的考虑,而难以史学的标准衡量,最突出的便是“床笫之私”“密室之谋”之类情景的记述。发展到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巅峰之作史记出现,这两方面性质同时达到了最高水平,“ ”,言其史传之成就,“ ”,言其文学之成就。然而从汉书开始,便预示了与先秦史传文学恰好相反的趋势,即“ ”性质的加强,和“ ”性质的减弱,这一趋势也就意味着“史传”与“文学”的分离独立,后世的史传著作便很难再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了。材料二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智者的游戏。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周边戎狄蛮夷迅速强大,各诸侯国身处忧患之中,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只有利用强大的军队去征服别国。战争磨砺了智者,催生了谋略,产生了智慧。在战争中,人类将政治智慧发挥至极致。毋庸质疑,春秋战国的历史是血染的历史,是白骨堆积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舞台上,智慧与狡诈、血腥与惨烈构成时代的主旋律,这里有流芳千古的浩然正气,也有滑稽可笑的荒唐闹剧。虽然说“春秋无义战”,但是,战争却有自身规律。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武器的进步、战争方式的变革,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造就了一大批擅长指挥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他们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事军事理论研究、裁篇著录,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应运而生,出现了一个兵家荟萃、群星璀璨的兵法盛世。兵家思想正是这一时期战争智慧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孙子所提倡的“知己知彼”“出奇制胜”“避实击虚”等军事思想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圭臬,堪称世界第一兵书。他全面总结了以前的战争经验,分析、论述了作战原理,提出了军事上许多杰出的命题,揭示了认识和指导战争的普遍性规律。内容丰富,见解精辟,不仅对当时的战争有十分深刻的指导意义,而且还深远影响了后世乃至当今的军事思想。战争离不开外交。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人物,被称为“纵横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却往往能取得奇效,纵横家多出身贫贱,苦难的生活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品质,比如苏秦“悬粱刺股”。他们可以用三寸不烂之舌退却百万之师,也可以用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苏秦佩六国相印,统帅六国雄狮逼秦废帝号;张仪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地600里;蔺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直至完璧归赵。纵横之士智勇双全,且不乏仁义之辈,他们的机智和勇敢,一直被后人敬仰。1. 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A. 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文学 史传B. 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史传 文学C.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传 文学D.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文学 史传2.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出自此书。B. 国语是一部国别体著作。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C. 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定,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此书。D. 史记记载了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纪传体通史。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一大批擅长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这离不开武器的进步、战争方式的变革,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B. 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充满了血腥与计谋,但其中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C. 孙子倡导的诸多军事思想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与其善于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有关。D. 纵横家在外交上往往取得奇效,他们多出身贫贱,意志坚定,但他们的行为方式为后人所不齿。4. 与例句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句是例句:在这一历史舞台上,智慧与狡诈、血腥与惨烈,构成了时代的主旋律。A. 苏秦佩六国相印,统帅六国雄狮逼秦废帝号。B.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C.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D. 大上海成了孤岛了,一片黑暗笼罩。群鬼出现,百怪跳梁。5.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加横线词语的注音或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 群星璀璨 毋庸质疑 精辟(b)B. 完璧归赵 流芳千古 荟(hu)萃C. 推崇倍至 朝秦暮楚 血(xi)腥D. 悬粱刺股 俯拾皆是 滑稽(j)【答案】1. C 2. A 3. D 4. B 5.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并提取信息进行概括的能力。解答时,看清题干要求,理解语段内容,要联系上下文语境作答。从语境看,前两条横线上要选填“这两方面性质”,联系文段开头“先秦史传文学,从最早的尚书到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其“史传”的性质逐渐减弱,而“文学”的性质则逐渐加强”看,“这两方面性质”指的是“史传”和“文学”,选项所给内容“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是对史记的评价,“无韵之离骚”“言其文学之成就”,“史家之绝唱”“言其史传之成就”。后两条横线内容填“史传”与“文学”,由前文“然而从汉书开始,便预示了与先秦史传文学恰好相反的趋势”看,顺序应该是先“史传”后“文学”。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体裁常识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做此类题目,需在平时学习时注重积累,加强对作品的名称、体裁、人物、内容、主题、风格、流派、地位及影响的记忆。注意识记准确,作者与作品、事件的一一对应,不要张冠李戴。A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错,应该将“国别体”改成“编年体”。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但他们的行为方式为后人所不齿”错,由原文“纵横之士智勇双全,且不乏仁义之辈,他们的机智和勇敢,一直被后人敬仰”可知。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运用平时积累,抓住关键词体会。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对于修辞不仅能判断,而且还会结合语境做正确的赏析。例句:“智慧与狡诈、血腥与惨烈,构成了时代的主旋律”是比喻,“主旋律”原指一部音乐作品或乐章的旋律主题。A项,“统帅六国雄狮”,用了比喻,把“六国”比作“雄狮”。B项,“在她怀里跳跃着”,“跳跃”用来说“苇眉子”是比拟。C项,“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是比喻,把出水很高的“叶子”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D项,“大上海成了孤岛了”是比喻,将“大上海”比作“孤岛”。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字形字音题是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的基本题型,考生要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和生僻字,通过理解词义来区别字音、字形,逐项识别字形和字音正误,平时应多积累牢记,做选择题时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A项,“质”应改为“置”, “辟”,应读做“p”;B项,字音字形无误;C项,“血”应读“xu”;D项,“粱”应改为“梁”,“稽”应读“j” 。故选B【点睛】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由于生活中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往往也就是高考字音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归纳出误读的常见类型对我们复习备考是很有帮助的。同时。针对每一种误读类型,我们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掌握好字音这个考点。字音的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把多音字的甲音误读成乙音。(2)形声字类推偏旁引起误读。(3)习惯误读字,如“玫瑰”中的“瑰”。(4)生僻字。生僻字,因其不常见而容易被忽略,易误读。考生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积累。对于字形来讲在学习是要注意:平时加强识记,尽力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要化大力气。对那些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尤其要仔细区别。加强练习。学会区别同音字。学会以音辨形。学会以义辨形。学会根据语境辨形。二、课内文言文阅读题6.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辞曰:“臣之壮也” 辞:拒绝B. 既东封郑 封:封锁C. 为从者之淹 淹:浸没D. 彼实构吾二君 构:组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再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现象,理解时,根据语境辨析正误。A项,解释正确,符合题干要求;B项,句子意思是“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使成为边境;C项,句子意思是“为了您的随从在这里停留”,“淹”,停留;D项,句子意思是“他们的确是让我们秦晋两君结怨的”,“构”,使结怨。故选A。7.下列选项中词语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晋军函陵A. 劳师以袭远B. 于是梁王虚上位C. 越国以鄙远D. 晋于是始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活用。解答时,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本题所有选项内容全部来自课本,根据“语法分析法”和“语境分析法”来判断活用类型,认真比较选项,选出正确答案。例句:晋军函陵,意思是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A项,“劳师以袭远”,句子意思是“使军队劳顿来攻打远方的国家”,劳,使劳顿,是使动用法;B项,“于是梁王虚上位”,句子意思是“在这种情况下梁王把上位空着”,虚,使空着,是使动用法;C项,“越过以鄙远”,句子意思是“越过邻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在句中指“远方的国家郑国”;D项,“晋于是始墨”,句子意思是“晋国从此穿黑色的丧服”,墨,名词用作动词,在句中的意思是“穿着黑色的丧服”。故选D。8.下列各组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孟尝君怪之B. 却秦而存赵沛公军霸上C. 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常以身翼蔽沛公D. 皆谦而礼交之范增数目项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活用。解答时,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本题所有选项内容全部来自课本,根据“语法分析法”和“语境分析法”来判断活用类型,认真比较选项,选出正确答案。A项,“美”,以为美;怪,以为怪。都是意动用法,活用类型相同。B项,存,使保存,使动用法;军,名词作动词,驻扎。C项,闲,使空闲,使动用法; 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D项,礼,名词作状语,用礼节;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故选A。9.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吾孰与徐公美B. 失其所与,不知C. 乡师而哭D.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通假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认真审题,一定要先翻译句子,再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解释词语,联系语境区别是本字还是通假字,对选项做出正确判断。A项,“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与徐公谁美”。句中没有通假字。B项,“失其所与,不知”意思“失去自己的同盟国,不明智”。“知”通“智”,明智。C项,“乡师而哭”意思是“面向军队而哭”。“乡”通“向”,面向。D项,“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意思是“愿您详细地说说我不敢违背恩德的情况”。“倍”通“背”,违背。故选A。10.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 沛公居山东时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 行李之往来D.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涉及古今异义。解答时,要注意平时积累,看是否是古今异义,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作答。A项,“沛公居山东时”句子意思是“沛公居住在崤山以东时”。“山东”,译为“崤山以东”,是古今异义,今义,行政区域,省名。 B项,“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子意思是“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这地步”。“夫人”,译为“那个人”,是古今异义,今义,男子的配偶。C项,“行李之往来”句子意思是“出使的人往来的时候”。“行李”,译为“出使的人、使者”,是古今异义,今义,行装。D项,“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句子意思是“料想大王的士卒完全可以抵挡项王吗”。“足以”,译为“完全可以,足够用来,够得上”,古今同义,不是古今异义。 故选D。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语气词,表示反问)B.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代词,指代“秦师”)C.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D.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代词,指代 “我们”)【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是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辨析方向,然后联系平时积累和词语所在的语境,结合句子结构特征,做分析,必要时可用代入法进行比对验证。A项,“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句子意思是况且奔行千里去杀敌,有谁不知道呢?其,语气词,表示反问,可以译为“难道”。B项,“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句子意思是我看见军队出发看不见它回来啊。其,代词,指代“秦师”。C项,“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句子意思是攻打它不能攻占,包围它没有后援部队,我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译为“还是”。D项,“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这句话意思是“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是为已死的国君吗?”其,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选项认为是代词,指代“我们”,理解错误。故选D。12.下列各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而 夜缒而出 因人之力而敝之B. 乃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C. 以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之财D. 所以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所以遣将守关者【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A项“而”,前一个作连词,表修饰;后一个作连词,表转折,却。B项“乃”,前一个作副词,才;后一个作副词,于是。C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D项“所以”,前一个是用来的意思;后一个是的原因。故选C。1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 何施之为B. 君何辱讨焉C. 客何好D. 尔何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做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A项,“何施之为”,是一种固定句式,“为”是助词,“何”是疑问代词做宾语,句子是宾语前置,构成“何为”句式,意思是做什么,为什么。“何施之为”可译为“为什么要报答它(指秦国)呢?”B项,“君何辱讨焉”,意思是您何必屈尊去处罚他们呢。该句不是特殊句式 C项,“客何好”,意思是客喜好什么。“好”,喜好,喜欢,“何”,代词,什么。“何”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句子是宾语前置句。 D项,“尔何知”,意思是你知道什么。“知”是动词,知道,“何”,代词,什么。“何”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句子是宾语前置句。 故选B。14.对下列特殊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籍何以至此 宾语前置B.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状语后置C.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判断句D. 而如姬最幸 被动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做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A项,“籍何以至此”,意思是“我凭什么到这地步”。“何以”是“以何”,凭什么。这是宾语前置。B项,“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意思是“谁是替大王出这个计策的人呢”。这是一般疑问句,不是“状语后置”。C项,“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意思是“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啊”。这是判断句。D项,“而如姬最幸”,意思是“而如姬最受宠爱”。这是被动句。故选B。15.下列句子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A. 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杀死,用血涂鼓,而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刑;敝国国君如果把我们杀了,我们死了也将永不磨灭!B. 贵国国君太恩惠我们了,不把我们的血涂在鼓上,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刑;我们即使被杀死,也是光荣的。C. 您对我们太好了,不把我杀死,用血涂在鼓上,让我们回到秦国戴罪立功;我们国君以为我们被杀,即使死也不忘大恩!D. 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劳累我们用血去涂鼓,而是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刑;我们国君如果把我们杀了,虽死也不忘您的大恩!【答案】A【解析】【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难点字多根据字形和语境推断,平时训练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君之惠”,意思是“贵国国君宽宏大量”,“惠”是形容词,是对“君”的评价,AD此处表意正确。B项,“贵国国君太恩惠我们了”词性用错,句子表意不通,C项,“您对我们太好了”没有坚持直译为主的原则。“不以累臣衅鼓”,意思是“不把我们这些俘虏杀死,用血涂鼓”。“累臣”和“衅鼓”是关键词,BCD选项此处翻译或错或未到位。“使归就戮于秦”,句中“就戮”意思是“受刑”,C选项认为“戴罪立功”,是曲解文意。“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意思是“敝国国君如果把我们杀了,我们死了也将永不磨灭。”“寡君”,对自己国君的谦称。“以为”,以为。“且”,将。BCD项此处都曲解了句意。综合分析看,A选项理解正确。故选A。 三、默写16.在横线处写出原句。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广开言路,一开始就有“_,_”的大好局面。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_。_,_,何辞为!(鸿门宴) 烛之武在与秦伯的谈话中,首先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说明即使消灭郑国,秦国也无法越过别国统治郑国,又以“_,_”说明晋国的扩张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继而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接着以“_,_”的事实说明晋国的野心,利用两国矛盾来离间双方;最后得出亡郑是“_”的结论,最终打动了秦伯。【答案】 (1). 群臣进谏 (2). 门庭若市 (3). 大礼不辞小让 (4). 如今人方为刀俎 (5). 我为鱼肉 (6). 邻之厚 (7). 君之薄也 (8). 许君焦、瑕 (9). 朝济而夕设焉 (10). 阙秦以利晋【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答好此类题,平时要重视理解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理解语境和侧重点,且注意根据音义确定字形,不丢字加字。注意关键字的写法:“谏”“庭”“俎”“薄”“瑕”“焉”“阙”等,答题时要仔细回顾审查。【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根据所给语境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了却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四、主观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若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17. 将下面文言文部分,用斜线断句。寡 人 闻 先 生 若 闻 古 人 今 先 生 乃 不 远 千 里 而 临 寡 人 曾 不 肯 留 愿 闻 其 说 对 曰 楚 国 之 食 贵 于 玉 薪 贵 于 桂 谒 者 难 得 见 如 鬼 王 难 得 见 若 天 帝。18.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答案】17.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若天帝。 18. 苏秦出使到楚国,等了三天才被楚王接见。谈话结束之后,苏秦就向楚王辞行。【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根据名词断句法,可大体推知:“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是一个完整语意,中间可断可不断;“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是“先生”的做法,“曾不肯留”是“先生”的做法,是承前省略主语,句子“寡人”做“临”的宾语,其后需停顿;“楚国之食”名词性词组,在句中做主语,后面承接“贵于玉”,表达“楚国的食物比玉贵”的语意,“薪”是柴禾,“桂”是桂木,“薪贵于桂”照应“楚国之食贵于玉”,其前其后都应断句;“谒者”“鬼”“王”“天帝”是名词,梳理语意可知“谒者难得见如鬼”和“王难得见若天帝”不仅句子结构相仿,而且语意相照应,“谒者”和“王”前都应停顿。另外,依对话标志断句法,“对曰”前后应停顿。依分析整体断句如下: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若天帝。18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难点字多根据字形和语境推断,平时训练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句中关键词句有:“之”前后是名词,“苏秦”指人,“楚”是地点,可知“之”是动词,去,到;“乃”据语意推知,是副词,可译为“才”;“得见乎王”,“乎”相当于“于”,句中表被动;“卒”完毕;“辞”,告辞。将分析结果代入原句,进一步疏通语意即可。【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高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翻译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苏秦到楚国去,三日后才能够见到楚王。他们交谈结束后,苏秦向楚王告别。楚王说:“我听先生的指教就像听到古代贤人的教诲一样,现在先生迢迢千里来见我,竟不愿留下来。我想听听您的意见。”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柴草比桂木还贵,掌管进谏的人像鬼一样难见,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现在要我吃珠玉一样贵的食物,烧桂木一样贵的柴火,通过像小鬼一样的使者见天帝一样的大王。”楚王说:“请先生在客馆住下,我接受教导了。”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1993年春节前夕,像往年一样,王选闭门搞设计。年后,他的一位硕士研究生回来,王选把设计给他看。“王老师,你设计的这些都没有用。”学生看过后对导师说,“IBM的PC机主线上有一条线,你可以检测这个信号。”王选愣住了。因为他明白了,自己苦苦钻研了两个星期的设计,被学生一句话否定了。这是王选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事件。“本来,我以为自己做一线的工作可以做到60岁。”现在犹如看见一个海边的黄昏,往事潮水般在夕照中涌来从投身这项科研至今,18年了,他奉献了所有的节假日,“18年来可以说一口气都没有歇过。”他为自己能始终能站在这个领域的最前沿感到自豪。可是“今天,我看到,在我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我已经不如年轻人了。在我不那么熟悉的领域,岂不是更差!”他作出了一生中自己第六次重大抉择:让年轻人来挑重担,让年轻人自己的思想里开出鲜花来,才会硕果累累。就在这一年,王选把几位不同年龄段的年轻人同时推上研究室主任的位子。比如彩色系统研究室主任36岁,此后主持完成了彩色调频挂网算法并实现高保真彩色印刷,从而实现了彩色技术的重大突破。今天,已是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栅格图像研究室主任27岁,研究出新一代栅格图像处理器,进而开发出纯软件的栅格图像处理器,为方正系统进入香港、台湾,乃至日本市场作出重要贡献。1995年6月,一个年轻人来投奔王选。他曾经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因无法转化为社会化的产品,他从中国科学院辞职去了“外企”,从事美国产品的汉化工作,换句话说,是替美国产品搞“转化”。不久,感到这样的工作虽然工资很高,但心里不舒服。王选收下了他。今天,他是方正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负责数字视频的科研开发,这是一个犹如革新传统的印刷业那样,将对传统广电业进行革命性改造的重大领域。这些高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均得益于年轻人在第一线能随时随地积极地思想。我们看到,王选在感到不如年轻人的时候作出的第六次抉择,是他人生中最智慧的抉择。19. “犹如看见一个海边的黄昏,往事潮水般在夕阳中涌来”这句话的含义是:20. 根据文章内容,列举在王选作出第六次选择后,年轻人取得了哪些成就?21. 选段结尾说王选的第六次抉择“是他人生中最智慧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答案】19. 胸怀宽广、年事已高的王选回想起自己过去18年来刻苦钻研的每一件事情。 20. 完成了彩色调频挂网算法并实现高保真彩色印刷,从而实现了彩色技术的重大突破。研究出新一代栅格图像处理器,进而开发出纯软件的栅格图像处理器。将对传统广电业进行革命性改造的数字视频的科研开发。 21. 因为正是由于王选选择让年轻人来挑重担,才使得高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后继有人(形成可持续的发展),且硕果累累。同时也显示出王选的自我反思与科技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分析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关键词和表达技巧入手,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内涵和结构上的特点,分析其含义。“犹如看见一个海边的黄昏,往事潮水般在夕阳中涌来”这句话用了比喻修辞,“往事潮水般在夕阳中涌来”是说明往事很多,联系“从投身这项科研至今,18年了,他奉献了所有的节假日”看,很多的往事是王选回想起自己过去18年来刻苦钻研的每一件事情。“犹如看见一个海边的黄昏”“在夕阳中涌来”表明他年事已高的特点,王选的感觉来自年轻人给他的触动,从后文他说的“今天,我看到,在我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我已经不如年轻人了。在我不那么熟悉的领域,岂不是更差!”看,可知王选的这一回想也体现了他的胸怀宽广。由此可知所给句子的含义是胸怀宽广、年事已高的王选回想起自己过去18年来刻苦钻研的每一件事情。【20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把握答题方向,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到与问题相关的内容,从中筛选提取需要的关键信息作为答案要点。阅读文章,先找到“王选作出的第六次选择”是什么,再看年轻人取得的成就,列举要逐一说明成就,“哪些”提示成就至少要有三点。第六次选择:“他作出了一生中自己第六次重大抉择:让年轻人来挑重担,让年轻人自己的思想里开出鲜花来,才会硕果累累。” 根据文章内容,成就主要是“比如彩色系统研究室主任36岁,此后主持完成了彩色调频挂网算法并实现高保真彩色印刷,从而实现了彩色技术的重大突破。今天,已是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栅格图像研究室主任27岁,研究出新一代栅格图像处理器,进而开发出纯软件的栅格图像处理器,为方正系统进入香港、台湾,乃至日本市场作出重要贡献”,“王选收下了他。今天,他是方正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负责数字视频的科研开发,这是一个犹如革新传统的印刷业那样,将对传统广电业进行革命性改造的重大领域”,根据以上内容简要概括作答即可。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信息和思考探究能力。解答时,要有整体的观念和联系的观念,速读原文,把握内容梗概,审读试题,确定答题区域,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进而组织答案语言。选段结尾说王选的第六次抉择“是他人生中最智慧的选择”,联系原文看,“最智慧”之处,应该体现在选择带来的价值和意义上。从事业发展看,王选选择让年轻人来挑重担,年轻人在相关岗位上都取得了成就,且硕果累累,这体现了选择的正确。“这些高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均得益于年轻人在第一线能随时随地积极地思想”,这句话突出了高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后继有人(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这是王选的选择带来的结果。对于王选个人来讲,他的第六次选择也显示出自我反思与对科技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原因可从年轻人的成就、事业的发展以及王选的个人价值方面来谈。六、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边城选文及相关资料,完成下面小题。来人把话说完后,就问祖父的意见怎么样。老船夫笑着把头点着说:“大老想走车路,这个很好。可是我得问问翠翠,看她自己主张怎么样。”来人走后,祖父在船头叫翠翠下河边来说话。 翠翠拿了一簸箕豌豆下到溪边,上了船,娇娇的问他的祖父:“爷爷,你有什么事?”祖父笑着不说什么,只偏着个白发盈颠的头看着翠翠,看了许久。翠翠坐到船头,低下头去剥豌豆,耳中听着远处竹篁里的黄鸟叫。翠翠想:“日子长咧,爷爷话也长了。”翠翠心轻轻的跳着。 过了一会祖父说:“翠翠,翠翠,先前来的那个伯伯来作什么,你知道不知道?” 翠翠说:“我不知道。”说后脸同颈脖全红了。 祖父看看那种情景,明白翠翠的心事了,便把眼睛向远处望去,在空雾里望见了十六年前翠翠的母亲,老船夫心中异常柔和了。轻轻的自言自语说:“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个巢。”他同时想起那个可怜的母亲过去的事情,心中有了一点隐痛,却勉强笑着。 祖父说:“翠翠,船总顺顺家里请人来作媒,想讨你作媳妇,问我愿不愿。我呢,人老了,再过三年两载会过去的,我没有不愿意的事情。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想想,自己来说。愿意,就成了;不愿意,也好。” 翠翠不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装作从容,怯怯的望着老祖父。又不便问什么,当然也不好回答。 祖父又说:“大老是个有出息的人,为人又正直,又慷慨,你嫁了他,算是命好!” 翠翠明白了,人来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 见翠翠总不作声,祖父于是笑了,且说:“翠翠,想几天不碍事。洛阳桥不是一个晚上造得好的,要日子咧。” 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可哭。祖父再说下去,便引到死去了的母亲来了。老人说了一阵,沉默了。翠翠悄悄把头撂过一些,祖父眼中业已酿了一汪眼泪。翠翠又惊又怕,怯生生的说:“爷爷,你怎么的?”祖父不作声,用大手掌擦着眼睛,小孩子似的咕咕笑着,跳上岸跑回家中去了。 翠翠心中乱乱的,想赶去却不赶去。(取材于边城第十一章)翠翠向竹林里跑去【注】,老船夫半天还不下船,这件事从傩送二老看来,前途显然有点不利。虽老船夫言词之间,无一句话不在说明“这事有边”,但那畏畏缩缩的说明,极不得体,二老想起他的哥哥,便把这件事曲解了。他有一点愤愤不平,有一点儿气恼。回到家里第三天,中寨有人来探口风,想明白二老是不是还有意接受那座新碾坊,顺顺就转问二老自己意见怎么样。 二老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我还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 探口风的人把话记住,回中寨去报命,到碧溪岨过渡时,见到了老船夫,想起二老说的话,不由得不眯眯的笑着。老船夫问明白了他是中寨人,就又问他上城作什么事。 那心中有分寸的中寨人说: “什么事也不作,只是过河街船总顺顺家里坐了一会儿。” “无事不登三宝殿,坐了一定就有话说!” “话倒说了几句。” “说了些什么话?”那人不再说了。老船夫却问道:“听说你们中寨人想把河边一座碾坊连同家中闺女送给河街上顺顺,这事情有不有了点眉目?” 那中寨人笑了,“事情成了。我问过顺顺,顺顺很愿意同中寨人结亲家,又问过那小伙子” “小伙子意思怎么样?” “他说:我眼前有座碾坊,有条渡船,我本想要渡船,现在就决定要碾坊吧。渡船是活动的,不如碾坊固定。这小子会打算盘呢。” 中寨人是个米场经纪人,话说得极有斤两,他明知道“渡船”指的是什么,但他可并不说穿。他看到老船夫口唇蠕动,想要说话,中寨人便又抢着说道: “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可怜顺顺家那个大老,相貌一表堂堂,会淹死在水里!” 老船夫被这句话在心上戳了一下,把想问的话咽住了。中寨人上岸走去后,老船夫闷闷的立在船头,痴了许久。又把二老日前过渡时落 神气温习一番,心中大不快乐。 老船夫到河街顺顺家里,见到顺顺正同三个人打纸牌,不便谈话,就站在身后看了一阵牌。牌既不散场,老船夫又不想即走,顺顺似乎并不明白他等着有何话说,却只注意手中的牌。后来老船夫的神气倒为另外一个人看出了,就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老船夫方忸忸怩怩照老方子搓着他那两只大手,说别的事没有,只想同船总说两句话。 那船总方明白在身后看牌半天的理由,回头对老船夫笑将起来。 “怎不早说?” “没有什么,只是三五句话,我不便扫兴,不敢说出。”船总把牌向桌上一撒,笑着向后房走去了,老船夫跟在身后。 “什么事?”船总问着,神气似乎先就明白了他来此要说的话,显得略微有点儿怜悯的样子。 “我听一个中寨人说,你预备同中寨团总打亲家,是不是真事?” 船总见老船夫的眼睛盯着他的脸,想得一个满意的回答,就说:“有这事情。”那么答应,意思却是:“有了你怎么样?” 老船夫说:“真的吗?” 那一个又很自然的说:“真的。”意思却依旧包含了“真的又怎么样?” 老船夫装得很从容的问:“二老呢?” 船总说:“二老坐船下桃源好些日子了!” 二老下桃源的事,原来还同他爸爸吵了一阵才走的。船总性情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子,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这是很明白的事情。若照当地风气,这些事认为只是小孩子的事,大人管不着,二老当真欢喜翠翠,翠翠又爱二老,他也并不反对这种爱怨纠缠的婚姻。但不知怎么的,老船夫对于这件事的关心,使二老父子对于老船夫反而有了一点误会。船总想起家庭间的近事,以为全与这老而好事的船夫有关。虽不见诸形色,心中却有个疙瘩。 船总不让老船夫再开口了,就语气略粗的说道: “伯伯,算了吧,我们的口只应当喝酒了,莫再只想替儿女唱歌!你的意思我全明白,你是好意。可是我也求你明白我的意思,我以为我们只应当谈点自己分上的事情,不适宜于想那些年青人的门路了。” 老船夫被一个闷拳打倒后,还想说两句话,但船总却不让他再有说话机会,把他拉出到牌桌边去。(取材于边城第十九章)【注】二老从川东押物回茶峒需要坐渡船,翠翠因为害羞,不好意思给二老摆渡而躲进了竹林。相关资料: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原因较为复杂,经常被提及的有命运、性格、社会等三个方面,据此悲剧可以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命运悲剧体现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人的一生已在冥冥中注定,人很难改变要发生的事情,包括要经历的灾难;同时,也展示出人试图对抗命运的坚定意志和英雄主义气概,体现了人类生命的崇高性。早在古希腊时期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命运悲剧就被阐释到了极致:俄狄浦斯一次次的反抗、逃避自己的命运,却一步步地落入了命运的陷阱。性格悲剧的起因是人物性格的弱点,性格的弱点会使行为方式存在缺憾,并最终导致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是这类悲剧的典型代表:哈姆莱特的性格优柔寡断,对杀死仇人这一理所当然的举动却表现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迟疑,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戏剧的曲折性,使悲剧意味表现得更为充分。社会悲剧是指由于社会的原因而造成的悲剧。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将造成悲剧的原因仅仅归于主人公自身的过失或性格缺陷等主观方面,或不可知的神灵命运,认为要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来分析悲剧原因。中外名著中表现社会悲剧的作品很多,如老舍的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本来是个具有优良品质的劳动者,他纯朴善良,热爱劳动,一心想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一次次地失望和一步步地堕落。作品展示了淳朴而美好的人性在那个污浊的社会里逐渐被毁灭的过程,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当然,有很多悲剧并不是由一种原因导致的,而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也使得悲剧的内涵更加丰富。22.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 老船夫希望翠翠有一个幸福的归宿,因此尽管自己觉得大老不错,但还是认为翠翠的婚事应该由她自己做主,不应该由长辈包办。B. 坐渡船的中寨人不想伤害善良的老船夫,因此说话吞吞吐吐甚至沉默不语;最后在老船夫的追问下才说出了顺顺与中寨团总结成亲家的事实。C. 中寨的团总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二老,陪嫁是一座碾坊;顺顺嫌贫爱富,因此不同意二老和翠翠的婚事,这说明顺顺是个贪财而寡情的人。D. 因为对大老的死亡心怀愧疚,也因为在婚事上和父亲有分歧,还因为对老船夫心生不满,二老坐船下了桃源,留下翠翠默默等待。23. 下列对选文中四处画线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 第句:翠翠听说是大老来提亲,感到既甜蜜又羞涩,因此借剥豌豆、抛豆荚、望豆荚来掩饰自己的内心。B. 第句:翠翠想问明白母亲的事情,因此“想赶去”;但又怕爷爷想起以前的事情而伤心,因此“却不赶去”。C. 第句:二老觉得翠翠的心思难捉摸,因此说“渡船是活动的”;而中寨的姑娘态度明确,因此说“碾坊固定”。D. 第句:“似乎”二字表明顺顺可能已知道老船夫的来意,但对老人有点不满,因此装作不知道老人等自己说话。24. “相关资料”认为很多悲剧“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请结合选文或边城中的其他内容,根据“相关材料”从两个方面分析翠翠的故事带有悲剧色彩的原因。25. “选文二”的相关情节,在某版本的边城电影剧本中被改编为如下对话:顺顺早估出了老船夫的意思,带着点怜悯的神色,问道:“有什么事?”“我听一个过渡的中寨人说:你预备同中寨团总打亲家,是不是真有其事?”说罢,死死地盯着顺顺的脸。顺顺的心里起了疙瘩,有意地说:“有这事情。”“是真的吗?”“真的!”顺顺眉头打结,斩钉截铁地答道。老船夫装得很从容地问:“二老呢?”“二老坐船下辰州出府去了说是要自己赚一份家业。年青人这样好,辛亥那年,我在那年纪已在陆军四十九标做什长了。”“可是,二老他的意思”老船夫打断话头还想问下去。顺顺沉下了脸,语声略粗地说道:“伯伯,那事算了吧,我们的口只应当喝点酒了,莫再只想帮儿女唱歌!”小说中只写了一次老船夫关于二老的问话,该剧本中又增加了一次(即画线的句子),你认为这个改动好不好?请根据语境,从表现老船夫或顺顺心理的角度说明你的理由。【答案】22. A 23. D 24. 原因一:命运悲剧。选文中的中寨人说:“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在当时的人看来,大老的意外死亡是命中注定,顺顺觉得老船夫和大老的死亡有间接关系,因此对老人有一些不满,不太赞成翠翠和二老的婚事,这是翠翠悲剧性结局的原因之一。原因二:性格悲剧。翠翠生性腼腆,不愿意把自己的心事说出来。如选文二中提到翠翠因为害羞而拒绝给二老摆渡,这样二老就误以为翠翠不喜爱自己,因而决定离开茶峒,留下翠翠一个人默默等待。原因三:社会悲剧。茶峒原本民风淳朴的社会发生变化,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比如中寨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公然对老船夫撒谎,让老船夫觉得翠翠的婚事无望而受到打击,并导致翠翠的悲剧。 25. 示例一:这个改动好。就二老的婚事问题,老船夫在听完顺顺斩钉截铁的回答后并没有完全绝望,认为如果二老喜欢翠翠,翠翠还有一线希望,因此问“二老呢?”,但顺顺只回答了二老的去向,没有说二老对婚事的态度。老船夫一心想了解二老的态度,因此肯定会追问下去。所以增加的这句话可以更好地体现老人为翠翠争取幸福的急切的心情。示例二:这个改动不好。在小说里,顺顺听到老船夫问“二老呢?”,明白老船夫想了解二老的态度,但没有正面回答。他已经估计到老人会追问下去,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请你给青蛙一个吻课件
- 误吸的评估及处理
- 红酒杯知识培训方案模板课件
- 2025【合同范本】设备租赁合同
- 2025养殖场地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合作合同协议范本
- 红色会说话课件
- 欧洲文化的演进史脉络概览教案
- 2025企业员工试用合同
- 诗经二首课件介绍
- 信息认证管理制度
- 电针参数优化研究-洞察及研究
- 色素痣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解读
- 中医体质辨识与调养课件
- DBJD25-68-2019甘肃省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地区基价第十一册刷油、防腐蚀、绝热工程(不含税)
- 2025年金匮要略考试练习题库含答案
-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
- 转让民宿协议书范本
- 国企金融考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全国版图知识竞赛(中学组)考试题库(含答案)
- 新中国史学习教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