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广东简称:粤,古代粤、越通用。广东古代被称为“百越”,当然也可以可以叫“百粤”。越(粤)族就是生活在长江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也就是说“越”是“人”的意思。辖区汉初为南粤之地,故简称“粤”。广州简称“穗”,又名羊城广东省,简称“粤”,省会广州,辖21个省辖市,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广州、深圳),地级市19个。旧称Kwangtung、Canton,现汉语拼音GungDng。广东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它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在该省均有分布。广东在语言风俗、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一面,内部有三大民系,与中国北方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广东GDP值已超越台湾,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开放的省份。1、简述 广东,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也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广东的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在历史长河中,广州、广东的名称次第出现,逐渐演化成广东省及其辖境。 2、位置、范围和面积 广东省位于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并在珠江三角洲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3911719之间。东起南澳县南澎列岛的赤仔屿,西至雷州市纪家镇的良坡村,东西跨度约800公里;北自乐昌县白石乡上坳村,南至徐闻县角尾乡灯楼角(祖国大陆最南端),跨度约600公里。北回归线从南澳-从化-封开一线横贯广东。全省陆地面积为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7%;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岛屿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全省大陆岸线长3368.1公里,居全国第一位。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归沿岸国家管辖的规定,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公里。 3、气候 广东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时数由不足1500小时增加到2300小时以上,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200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年平均气温约为1924。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745.8小时、年平均气温22.3。1月平均气温约为1619,7月平均气温约为2829。 广东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间,全省平均为1777毫米。降雨的空间分布基本上也呈南高北低的趋势。受地形的影响,在有利于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风坡有恩平、海丰和清远3个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于2200毫米;在背风坡的罗定盆地、兴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岛、潮汕平原少雨区,年平均降水量小于1400毫米。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占全年的80%以上;年际变化也较大,多雨年降水量为少雨年的2倍以上。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台风的影响也较为频繁。春季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冻,也是广东多发的灾害性天气。 4、人口 常住人口超9000万人,常住人口总量居全国第三位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5年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达9194万人,常住人口总量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居第三位。全省的常住人口中,省外流动人口为1635.89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总量的17.8%。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来,全省的省外流动人口数量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省外流动人口总量一直居全国首位。2005年,广东省省外流动人口数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总量的34.2%。 人口密度进一步增大2005年广东省的人口密度为511人/平方公里,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486人/平方公里增加25人,其中深圳、东莞、汕头、佛山、中山、广州和揭阳市7个市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平方公里,珠三角地区和粤东地区是全省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广东省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为5578.92万人,占总人口的60.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615.08万人,占总人口的39.3%。全省2005年的城镇人口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69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城镇人口比重平均每年上升1.14个百分点。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城镇人口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深圳、广州、珠海、佛山、中山、东莞及汕头7个市。 大学教育程度人口增长幅度大2005年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为498.86万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增长62%,增长幅度远高于全国48%的平均水平。 5、经济发展情况 省第九次党代会把区域协调发展确定为广东经济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同时将加快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作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工作重点。2005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东西两翼的经济发展,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财政性措施的意见和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三化”建设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加大扶持东西两翼社会经济发展的力度,在资金和政策上大力支持东西两翼加快发展,同时加强珠江三角洲与东西两翼的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2005年,广东完成生产总值22366.54亿元,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20267.76亿元。继2000年GDP在全国首破万亿元、2001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首破万亿元后,广东取得了GDP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双破2万亿元的佳绩。实现经济总量从1万亿到2万亿的飞跃,广东仅用了5年时间。广东经济总量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达到12.3%,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一批基础建设重点项目成功落户 全国最大的核电项目落户阳江,茂名80万吨乙烯扩建项目、广石化1000万吨炼油扩建工程进入施工高峰期。总投资达104亿元的湛江70万吨木浆、湛江港25万吨级航道和总投资达55亿元的潮州三百门电厂一期工程等,为东、西翼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此外,东翼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增势良好,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增速分别达到27.0%、15.5%和26.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4%。西翼投资和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增速分别达到27.2%和17.9%;但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均呈负增长,分别为-12.9%和-18.2%,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经济加快发展。 积极探索加强与珠江三角洲合作的新途径根据省政府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按照两类地区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下共建产业转移园区的构想,经省政府同意,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中山石岐(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成为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将有利于东西两翼工业集聚和经济发展。 6.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2005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025.55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增速高于全省工业增速3.6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4.4%。高技术制造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385.30亿元,比上年增长23.3%,高于全省新产品产值增幅5.1个百分点;全省新产品生产中,高技术制造业新产品占67.0%;高技术制造业新产品对全省新产品生产贡献率达75.9%,拉动全省新产品生产增长15.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300多家,超10亿元企业40多家,超100亿元的企业接近20家。形成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群体。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集中了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珠海、惠州6个国家级和佛山、东莞、肇庆、江门4个省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珠海2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广州、深圳和中山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41所高等院校、52家省级以上科研机构和59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863”成果转化基地,2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的大学科技园。全省85%左右科技资源集中在这一地区,形成了相对密集的创新资源。全省2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80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135家落在产业带内。众多的科技园区、专业镇,形成专业化分工,产业链相连,生产、研发和市场营销网络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制造基地,全省87.2%的高新技术企业和85.6%的高新技术产品分布在珠三角。珠江东岸由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组成的“电子信息业走廊”,计算机整机配套率达95%以上,能提供除CPU以外的所有计算机零配件。珠江西面的佛山、中山、江门、珠海,以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制造为主体,出现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辖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韶关、湛江、肇庆、江门、茂名、惠州、梅州、汕尾、河源、阳江、清远、东莞、中山、潮州、揭阳、云浮21个地级市,其中广州和深圳为副省级城市。下分122个县级行政区,包括55个市辖区、23个县级市、41个县、3个自治县。23个县级市名义上直属省政府,由地级市暂为代管河源概要 河源市是国务院1988年1月7日批准设立的地级市,管辖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发展最快的建设大道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全市原有119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截止至2003年9月20日,全市按要求撤并乡镇17个,占乡镇总数的14.8%。全市现设有98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394个村委会和149个社区居委会。河源市辖1个市辖区、5个县。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其范围是东经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纬23度10分至24河源市区夜景度27分。东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邻惠州市,西连韶关市、惠州市,北与江西省交界。全市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河源市是京九入粤第一市,又是广东省拥有铁路最长的市;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105国道、205国道、河惠高速公路构筑了河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粤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河源市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河源市东部与广东省梅州市、汕尾市交界,南部与惠州市毗邻,西部与韶关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相连。河源市的总面积为154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332万。 河源靠山近海,区位优越。河源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处于珠江三角洲边缘,历史上与惠州、东莞、深圳、汕尾曾属同一地区,市区距广州、香港均不到200公里,河源实际上是内陆与沿海的结合部。这种独特的区位,既有利于接受沿海地区的经济辐射,又有利于沟通国内外大市场. 河源犹如镶嵌在东江之畔的一颗明珠,河源市区别名槎城。东江自北向南流经市区,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市区东面交汇,使得整个城市三面环水,看起来象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 新丰江为界,槎城划分为新老城区。老城具有1500多年的历史,公元492年而江北的新市区是1988年建市后才建起的新城,一老一新,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历史人文景观和令人骄傲的现代奇迹。河源旅游 河源市地处东江中上游,南岭以南,山青水秀,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从1995年开始开发旅游后,河源市一直倡导生态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以“万绿湖”和客家文化为重点的河源市旅游业有了鲜明的形象。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秀丽的山水画卷,南国的恐龙故乡,淳朴的客家风情,独特的生态旅游”。 河源市知名的旅游景点有:万绿湖、新丰江水库、野趣沟、桂山、亚洲第一高喷泉、热水漂流、苏家围、霍山、水坑、圣迹苍岩等。河源历史 河源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之后,于龙川筑城置县并驻扎军队,属南海郡。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从龙川县析出河源县,属南海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隶属过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 1988年1月7日,中国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 1993年11月8日,中国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设立东源县。河源经济 农业以传统的水稻种植业为主,生猪、肉鸡等养殖业,柑橘、荔枝、龙眼、李子等种植业都占有很大比重,近年来,由于重视生态旅游,林业的发展也非常速度。 工业以矿产冶金、水泥、建材、水电等资源型工业为主,重工业比重大于轻工业。2000年之后,广东省出台政策推进产业转移、加快山区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落户河源,轻工业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 在商业方面,市区和几个县城都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源城区商业市场网络完善,流通通畅,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区内酒店、商厦林立,伴随旅游业的兴旺得到较好的发展。河源文化 河源的以客家文化为主。客家山歌、打马灯、舞龙舞狮等都是传统的客家民间艺术,在节庆习俗、婚丧习俗中保留了浓厚的客家传统色彩。在建筑艺术方面,主要以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最具本地特色,和河源的客家菜、民间艺术、民间习俗一起,是传统客家文化的精髓。 河源市的菜系属于东江菜,是粤菜的主要流派之一。其特点是偏重“肥、咸、熟”,讲究主料、原汁原味和乡土气息,充满田园风味。河源的十大客家名菜是:东江盐焗鸡、红焖猪肉、东江酿豆腐、上汤桂花鱼、客家酿三宝、娘酒醉河虾、清煲草鱼、水晶鸡、薯丝煲、咸香鸭。紫金县紫金县位于广东省东中部、河源市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440-11530,北纬2310-2345。东接五华县,东南与陆河县相连、与海丰县毗邻,南与惠东县相邻,西南与惠阳市惠城区相接,西与博罗县隔东江相邻,西北与河源市源城区相接,北与东源县交界。全县境域:东至南岭镇东溪村蕉窝,西至古竹镇江口村,南至上义镇搼蓬村,北至白溪管理区燕子岩。东西长88.6千米,南北宽64千米。总面积3619平方千米(简册)/3627平方千米(紫金政府网站)(1994年土地详查面积3621.24平方千米)。2002年底,紫金县户籍总人口785593人,其中城镇人口20169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5.7。大部分是操客家方言的汉族。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在全县总人口中,汉族占99.97,少数民族有苗族、壮族、土家族、布依族、侗族、土族、水族、回族、傣族等19个,占全县人口0.03(共有133人)。县人民政府驻紫城镇,邮编:517400。代码:441621。区号:0762。拼音:Zijin X行政区划行政区划网紫金县辖20个镇:紫城镇、附城镇、龙窝镇、九和镇、上义镇、蓝塘镇、凤安镇、义容镇、古竹镇、临江镇、柏埔镇、黄塘镇、敬梓镇、乌石镇、水墩镇、南岭镇、苏区镇、瓦溪镇、好义镇、中坝镇。紫城镇代码:441621100(整理)位于紫金县东北部,是中共紫金县委、县政府的所在地。2004年,全镇辖10社区(西城、安民、永安、通惠、城东、九田、上坝、城南、安良、新安),26个居民小组。全镇总面积13.4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8.6平方千米。总人口132715人,其中农村人口5000人。附城镇代码:441621101位于紫金县东北部。2004年,撤销朗坑村并入蓝坑村。全镇辖11个行政村(城西、林田、蓝坑、中洞、中埔、衙前、水澄、黄花、横径、上庄、新庄),89个自然村;白溪水库管理处辖白溪村委会,6个自然村。全镇总面积230.9平方千米(含白溪42.5平方千米)。总人口39670人(户数、人口含白溪)。龙窝镇代码:441621102位于县境东南部,南与惠东县相邻。2004年,辖33个村委会(慎田、上坑、龙窝、琴江、礼坑、竹径、黄洞、琴星、连塘、桂山、高坑、牌楼、茶松、南奋、双下、黄田、彭坊、嶂下、罗洞、红星、宝洞、梅园、官田、琴口、洋头、琴南、五星、东坑、公柘、公村、光明、庆丰、黄竹塘)和1个居委会(龙窝),179个自然村。全镇总面积308平方千米;总人口70028人。九和镇代码:441621103位于紫金县中南部,秋香江中游。2004年12月,撤销龙卜村并入黄砂村。全镇辖13个村委会(热水、双罗、幸福、黄砂、龙卜、龙塘、九和、金光、芫芬、五一、官坑、富竹、在上、在南)和1个居委会(九和),204个自然村。总面积254.97平方千米,总人口27000人。上义镇代码:441621104位于紫金县境西南部,南与惠东松坑镇毗邻,西与惠城区大岚镇接壤。2004年,全镇辖7个村委会(招元、叶西、郊田、上义、光辉、吉洞、捲蓬)和1个居委会(上义),52个自然村。总面积178.5平方千米,总人口21646人。蓝塘镇代码:441621105(整理)位于紫金县西南部。2004年12月,撤销业坑村并入双兴村、撤销黄沙村并入河塘村。全镇辖26个村(塘田、和睦、龙渡、河塘、白沙、告坑、加园、元吉、双兴、半径、汉塘、市北、罗塘、留塘、砂塘、自然、百罗、石城、建联、南山、大村、布心、坣雅、茜坑、业坑、蓝塘、长塘)和1个居委会(蓝塘),227个自然村。总面积299.8平方千米;总人口65008人。凤安镇代码:441621106位于紫金县境西南部。2004年,全镇辖11个行政村(竹塘、横排、上坑、佛岭、仁里、东龙、凤民、觉民、下石、回龙、黄洞坑)和1个居委会(凤安),52个自然村。总面积113.8平方千米,总人口22175人。义容镇代码:441621107(整理)位于紫金县境西部。2003年8月青溪镇并入义容镇。2004年,全镇辖24个行政村(安全、均安、东平、大同、中兴、黄洞、大新、石下、新民、汀村、和平、华星、桥田、夏棠、南洋、塘面、坪輋、龙田、下告、南坑、青水、联光、下青溪、宝山)和1个居委会(义容),145个自然村。总面积356.2平方千米,总人口53169人。古竹镇代码:441621108位于紫金县境西部、东江中游东岸,西与博罗县、惠州市惠城区、河源市源城区隔东江相望。2004年撤销榕丰、坑尾村并入蓼坑村,撤销甘洞村并入榴坑村,撤销奎溪村并入潮沙村,撤销江口、黄坳村并入榄溪村。全镇辖18个行政村(蓼坑、四维、水东、槎岭、平渡、新围、上联、雁头、吉安、下洞、上洞、榴坑、双坑、雅色、孔布、榄溪、潮沙、留洞)和1个居委会(古竹),101个自然村。总面积278.1平方千米(含东江林场)。总人口53673人。临江镇代码:441621109位于紫金县境西北部、东江中上游东岸。2004年,全镇辖10个行政村(桂林、联新、前进、禾坑、澄岭、胜利、年丰、梧峰、光凹、塘排)和1个居委会(临江),107个自然村。总面积130.9平方千米。总人口28278人。柏埔镇代码:441621110位于紫金县境西北部,北毗东源县义合镇。2004年,全镇辖14个行政村(梅中、永丰、洋坑、东升、东方、福田、方湖、群星、良洞、复兴、利民、南昌、新丰、大鲁)和1个居委会(柏埔),77个自然村。18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34.9平方千米。总人口33102人。黄塘镇代码:441621111(整理)位于紫金县境西部。2004年,全镇辖12个行政村(嶂拔、曹坑、庙前、拱桥、车前、铁嶂、腊石、锦口、澄田、长岌、上黄塘、下黄塘)和1个居委会(黄塘),96个自然村。总面积226.31平方千米,总人口40501人。敬梓镇代码:441621112(整理)位于紫金县东部,东接五华县华阳镇,北与五华长布镇交界。2004年12月8日,撤销黄小塘村并入柑坑村。全镇辖13个行政村(南村、柑坑、中联、田头、冯坑、扬眉、甘田、联和、洋高、陂头、塘美、敬梓、正联),49个自然村。全镇总面积110.3平方千米,总人口27906人。乌石镇代码:441621113位于紫金县城东南部。2004年,全镇辖19个村委会(石陂、龙鸣、乌石、上书、下书、升车、升平、璜坑、璜光、仙湖、澄輋、石坑、鹧鸪、榕林、仕贵、龙湖、龙潭、南光、荷岗)和1个居委会(乌石),85个自然村。总面积140.5平方千米。总人口44923人。水墩镇代码:441621114位于紫金县境东南部,东与五华县龙村镇毗邻。2004年,撤销高岭村并入秋溪村。全镇辖10个行政村(群丰、秋溪、雅布、黄輋、水墩、水口、陂湖、塅布、上璜坑、黎坑),30个自然村。全镇总面积115.4平方千米。总人口21786人。南岭镇代码:441621116(整理)位于紫金县境东南部,东临陆河县,南与海丰毗邻,北接五华县登輋镇。2004年12月,撤销嶂背村并入庄田村,撤销山背村并入东溪村。全镇辖6个村委会(庄田、王告、瑞邱、东溪、高新、磜头)和1个居委会(南岭),31个自然村。总面积100.2平方千米。总人口17304人。苏区镇代码:441621117位于紫金县东南部,南与惠东县马山、高潭镇毗邻。2004年,撤销碧河村并入小北村,撤销锡山村并入炮子村。全镇辖8个村委会(青溪、龙上、黄布、永光、永坑、炮子、赤溪、小北),54个自然村。总面积125平方千米;总人口19326人。瓦溪镇代码:441621119位于紫金县中部,秋香江中游。南部椒坑村与惠东县毗邻。2004年,全镇辖16个村委会(墩头、高田、围澳、半岗、瓦溪、四联、下濑、上濑、上东、新龙、公坑、洪田、九树、椒坑、茶岗、红光),111个自然村。总面积230平方千米。总人口30959人。好义镇代码:44162120位于紫金县境西南部,西部和南部与惠州市惠城区芦岚、大岚镇接壤。镇政府所在地老圩坳,距县城68千米。2004年,全镇辖8个村委会(双全、远光、吉田、小古、高尚、积良、鹿塘、宜良)和1个居委会(好义),63个自然村。总面积89.8平方千米。总人口14500人。中坝镇代码:44162122位于紫金县东北部,东邻五华长布,北毗东源县黄村镇。2004年,辖13个村委村(广福、松梓、富坑、袁田、中心、发昌、上石、贺光、径口、良庄、塔凹、北坑、乐平)和1个居委会(中坝),63个自然村。全镇总面积170平方千米,总人口37351人。历史沿革行政区划网XZQHORG打造最好的中文行政区划网站建置沿革紫金地域,春秋时属百越地,战国属楚,秦代起属南海郡博罗、龙川两县地,隋唐为归善、兴宁两县地,宋元为归善、长乐两县地。明隆庆三年(1569年)置永安县,属惠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属广东省都督府,民国3年改永安县为紫金县,属潮循道,民国15年隶属东江各属行政公署,民国26年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38年(1949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紫金县解放,隶属于东江专区。1952年改属粤东行政区,1956年隶属惠阳专区,1959年改属汕头专区,1963年复属惠阳地区,1988年改属河源市。(摘自紫金年鉴2005)县名由来紫金建县前,分属长乐县(今五华县)、归善县(今惠州市惠城区)两县地。明朝嘉靖年间,两县农民、矿工起义不断,其中青溪磜头山矿工起义持续20余年,范围延及兴宁、长乐、程乡(今梅县)、揭阳、河源、龙川、博罗,及海丰、归善、东莞,均以归善县古名、宽得都及长乐县琴江都为大本营。省、州府为此进行数次征剿,因幅员广、山沥多、易聚散,而未见显效。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两广都御史吴桂芳派重兵进行第五次征剿,镇压起义。为确保安靖,明隆庆三年(1569年)朝廷批准割划归善县古名都(秋香江流域)、宽得都(柏埔河、义容河流域),长乐县琴江都(琴江流域)共3都设立永安县,意即从此永远安定。以古名都乌石约安民镇(今紫城镇)为县治,建筑县城。因该县名与福建省延平府永安县同名,且其建县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早于本县117年,民国3年(1914年),中央政府批准永安县改名为紫金县,以紫金山命名。(摘自紫金年鉴2005)1998年底,紫金县共设23个镇,下辖277个管理区、24个村民委员会、24个居委员会。1999年4月起,全县普开撤区设村工作,2001年1月完成,全县设立301个村民委员会。2000年,紫金县辖23个镇:紫城镇、附城镇、乌石镇、中坝镇、敬梓镇、水墩镇、龙窝镇、洋头镇、苏区镇、南岭镇、九树镇、瓦溪镇、九和镇、蓝塘镇、凤安镇、好义镇、上义镇、青溪镇、义容镇、古竹镇、临江镇、柏埔镇、黄塘镇。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02077人,其中:紫城镇 46816人、附城镇 26071人、龙窝镇 39571人、九和镇 15333人、上义镇 13983人、蓝塘镇 49893人、凤安镇 14956人、义容镇 23762人、古竹镇 34845人、临江镇 19460人、柏埔镇 20239人、黄塘镇 23629人、敬梓镇 20380人、乌石镇 34772人、水墩镇 14325人、洋头镇 10255人、南岭镇 9946人、苏区镇 13849人、九树镇 11403人、瓦溪镇 12207人、好义镇 8779人、青溪镇 10222人、中坝镇 27381人。 2002年,紫金县辖23个镇(紫城、中坝、龙窝、九和、上义、蓝塘、凤安、义容、古竹、临江、柏埔、黄塘、敬梓、乌石、水墩、洋头、南岭、苏区、九树、瓦溪、附城、好义、青溪)。2002年底,全县设23个镇,下辖301个村民委员会、24个社区委员会,下分1836个自然村。2003年7、8月,先后撤并九树、青溪、洋头3个镇。其中,原九树镇的官田村并入龙窝镇,在南、在上村并入九和镇,公坑、洪田、柳布、椒坑、茶岗、红光等7个村并入瓦溪镇,洋头镇并入龙窝镇,青溪镇(含宝山村)并入义容镇。村和居委会以及自然村个数不变。至年底,全县共设20个镇,301个村民委员会、24个社区。2004年全县进行村民委员会规模调整,至年底,完成撤并28个村委会。其中:(1)附城镇撤销朗坑村并入蓝坑村;(2)乌石镇撤销大水坑村并入升车村,中坑、中澄两村合并改名为仙湖村;(3)中坝镇撤销华山村并入径口村;(4)敬梓镇撤销黄小塘村并入柑坑村;(5)水墩镇撤销高岭村并入秋溪村;(6)苏区镇撤销锡山村并入炮子村,撤销碧河村并入小北村;(7)南岭村撤销山背村并入东溪村,撤销嶂背村并入庄田村;(8)瓦溪镇撤销柳布村并入洪田村;(9)九和镇撤销龙卜村并入黄砂村;(10)蓝塘镇撤销黄沙村并入河塘村,撤销业坑村并入双兴村;(11)凤安镇撤销黄龙村并入东塘村,并改名为东龙村;(12)义容镇撤销大田村并入汀村村,撤销田心村并入联光村,撤销大坝村并入石下村,撤销塘丰村并入坪輋村;(13)古竹镇撤销蓼坑尾、榕丰两村并入蓼坑村,撤销甘洞村并入榴坑村,撤销奎溪村并入潮沙村;撤销江口、黄坳两村并榄溪村;(14)柏埔镇撤销格塘、小鲁两村并入大鲁村;(15)黄塘镇撤销拔寨村并入嶂拔村。撤销后,紫金县村民委员会调整为273个。至年底,全县共设20个镇,273个村民委员会、24个社区,1836个自然村。截至2005年12月31日,紫金县辖20个镇(紫城、中坝、龙窝、九和、上义、蓝塘、凤安、义容、古竹、临江、柏埔、黄塘、敬梓、乌石、水墩、南岭、苏区、瓦溪、附城、好义)。乡镇概况紫城镇位于县境东北部,中心坐标为东经11511,北纬2339;海拔135米。东与乌石接壤,西、南、北三面与附城毗连。面积14平方千米,人口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万人。有居委会2个,行政村4个。境域置县后历为县治所在地。置县前属归善县古名都乌石约,置县至清代直属县署。民国初属第一区,民国18年(1929年)属城郊乡,民国30年与黄花、樟村乡合并为新紫乡,民国36年改称金城镇。建国初属附城区、第一区,1952年5月设第一区紫城镇,1958年至1963年与附城公社几度分合,1964年恢复城镇公社,1981年1月复称紫城镇,至1988年镇府驻地东风路70号。 附城乡位于县境东北部,东接紫城镇、乌石、中坝,西连黄塘、青溪,南邻瓦溪,北与河源县交界。乡政府驻地紫城镇秋江路53号。乡境明代属古名都林田、黄花社及宽得都埔尾社一部分。清代属古名都黄花樟村社、林田社、温子口社一部分及宽得都埔尾社一部分。民国18年(1929年)属附城区,民国26年分属第一区黄花、樟村、林田乡,民国30年起至建国初为两仪乡。1952年属第一区,1957年分属林田、黄花乡,1958年10月成立附城公社,1961年4月分设林田、黄花、乌石、士贵公社,1963年机构调整,林田、黄花合并为附城公社,1964年8月析置城镇公社,1983年9月改称附城区,1987年4月改为附城乡。 乌石乡位于县境东北部,秋香江上游。东接中坝、水墩,西连紫城镇、瓦溪,南邻龙窝、九树,北毗附城乡。乡政府驻地大坝塅,距紫城镇2千米。乡境古称建兴约,后因巷子岗多黑色大石而易名乌石。明代属古名都火带、岩前社。清代属古名都乌石约、岩前约。民国18年(1929年)属附城区乌石、岩前乡,民国30年改为第一区石前乡。建国初属附城区、第一区,1957年12分属乌石、士贵两乡,1958年10月并入附城公社,1961年4月分为乌石、士贵两公社。1963年3月将乌石、士贵两公社合并为乌石公社,1983年9月设乌石区,1987年4月改称乡。 中坝镇位于县境东北部,东邻五华县、敬梓乡,西邻附城、乌石,南连水墩,北接河源县。镇政府驻地中坝圩,西南距县城19千米。中坝旧称中心坝,因圩坐落在中坝盆地中央而得名。明清属琴江都贺岗、上镇两社(约)。民国初属第六区,民国18年(1929年)起属第三区良庄、富坑乡及中正乡部分,民国30年分属升平、富良乡及中正乡,民国34年并为中山乡。建国初属第一区(附城),1952年5月为第二区,1958年10月成立中坝公社,1961年分出敬梓公社,1963年3月敬梓公社并入中坝公社,1973年4月分出敬梓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称中坝镇。 敬梓乡位于县境东北部,东邻五华县,西北部毗连中坝,南接水墩乡。乡政府驻地敬梓圩,西距县城33千米。乡境原称径仔,因地势狭长而得名。后谐音改为敬梓。明清时属琴江都中镇社(约)。民国初属第六区,民国18(1929年)属第三区,民国34年属中正乡。建国初属第一区(附城),1952年5月属第二区(中坝),1958年10属中坝公社,1961年4月分立敬梓公社,1963年又并入中坝,1973年4月再度恢复敬梓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称敬梓乡。 水墩乡位于县境东南部,东邻五华县龙村、华阳,西接龙窝、乌石,南连洋头,北接敬梓、中坝。乡政府驻地水墩圩。西北距县城36千米。水墩因圩场设在北琴江支流岸上的墩下而得名。明清时属琴江都秋溪社(约)和泷下社(约)的一部分。民国初属第六区(中坝),民国18年(1929年)起属第三区,民国34年分属龙光镇、中正乡。建国初属第五区(龙窝)、第三区(龙窝),1957年12月设水墩乡,1958年10月属龙窝公社,1961年4月分出建立水墩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称水墩乡。 龙窝镇位于县境东南部,东邻水墩、洋头,西连瓦溪、九树,南接苏区及惠东县马山乡,北与乌石乡及水墩的秋溪、群丰村相接。镇政府驻地龙窝圩,西北距县城28千米。龙窝得名,相传有一占天师为寻找一条“龙脉”,由昆仑山经江西到此,发现却是条“孽龙”,施法叫它永驻于此,故名龙窝。境域明代属琴江都宝洞、彭坊、龙窝社,部分属松坑、璜坑、清溪社。清代属宝洞、彭坊、嶂下社,龙窝约,部分属松坑、琴清溪、泷下约。民国18年(1929年)属第三区,民国30年属第三区龙璜乡,民国34年改为龙光镇。建国初为龙璜镇,1952年为第三区,1957年分设龙窝、嶂下乡,1958年10月建立龙窝公社,1961年分出水墩、洋头公社,1963年3月洋头公社并入龙窝,1972年8月又分出洋头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设龙窝镇。 洋头乡位于县境东南部,东邻五华县登*,西接龙窝,南连苏区、南岭,北毗水墩,乡政府驻地洋头圩,西北距县城46千米。乡名因境域是南琴江发源地之一,它最后流入太平洋,取太平洋和水源头两意而得。明清时属琴江都松坑社(约)。民国18年(1929年)属第三区(龙窝)慎洋乡,民国34年属琴南乡。建国初属第五区(龙窝),1957年12月建立洋头乡,1958年10月属龙窝公社,1961年4月及1963年3月两次分合于龙窝公社,1972年8月恢复洋头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复称洋头乡。 苏区乡位于县境东南部,东连洋头、南岭,北接龙窝,西部和南部与惠东县马山、高潭毗邻。乡政府驻地炮子圩,西北距县城45千米。乡名原为炮子,明代属琴江都清溪、松坑社。清代属清溪、松坑、南岭约。民国18年(1929年)属第三区(龙窝),民国26年属第三区黄礼、炮子乡,民国34年属琴南乡。建国初属第五区(龙窝),1952年6月为第四区(炮子),1957年12月设炮子乡。后,为纪念1927年紫金县苏维埃政府设在此地而改名苏区。1958年10月建立苏区公社,1961年分出南岭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复设苏区乡。 南岭乡位于县境东南端,东邻陆河县,南连惠东县,北与五华县交界,西与苏区、洋头乡毗连。乡政府驻地南岭圩,西北距县城60千米。南岭因地处本县南陲,且多高山大岭而得名,明清时属琴江都南岭社(约)。民国18年(1929年)起属第三区南岭乡,民国34年属琴南乡。建国初属第五区(龙窝),1952年5月属第四区(炮子),1957年12月设南岭乡,1958年10属苏区公社,1961年4月分置南岭公社,1963年3月更名为苏南公社,1981年1月复称南岭公社,1983年9月撤社改区,1987年4月改称南岭乡。 瓦溪乡位于境中部,秋香江中游。东邻乌石、龙窝,西连青溪及九和富竹,南连九树与九和五一,北毗附城。乡政府驻地瓦溪圩,东北距县城20千米。瓦溪乡名因圩名而得。清代称牙溪,民国改称瓦溪。明代属古名都上黄沙社。清代分属温子口社、上黄沙约。民国18年(1929年)属附城区温子乡,民国26年分属第一区温子乡、上黄砂乡,民国30年起分属两仪、上黄砂乡。建国初分属第一区两仪乡、上黄砂乡,1952年5月属第五区(九和),1957年12月设围澳乡,1958年10月属九和公社,1961年4月分立瓦溪分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设瓦溪乡。 九树乡位于县境南部,乌禽嶂北麓山区。东邻龙窝,西接九和,南交惠东县,北毗瓦溪乡。政府驻地九树圩,北距县城52千米。乡名因圩而得。圩名原称九丫树,相传因圩内有一棵9个丫大榕树而得名。明代分属古名都上、下黄沙社。清代分属上黄沙约、汤里社。民国18年(1929年)分属第一区上黄砂乡及下黄砂乡,民国34年属黄砂乡。建国初分属第一区上黄砂乡和第二区下黄砂乡,1952年5月属第五区(九和),1958年12月属九和公社,1961年4月分立九树公社,1963年3月分属瓦溪、九和、龙窝3公社,1973年4月复设九树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称九树乡。 九和镇位于县境中南部,东邻瓦溪、九树,西连蓝塘,北接青溪,南临惠东县。镇政府驻地九和圩光巷街,东北距县城29千米。九和建国前称九和市,相传此地原名“九墩埔”,后刘和师设店开圩,后人为纪念他,将地名和人名合成“九和”。明代属古名都下黄沙社。清代属古名都下黄沙约、汤里社。民国18年(1929年)起属第一区下黄砂乡,民国34年为黄砂乡。建国初属第二区(蓝塘)下黄砂乡,1952年为第五区,1957年12月分属九和乡、热水乡,1958年10月成立九和公社,1961年分出瓦溪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设九和镇。 蓝塘镇位于县境西南部,东邻九和,西连凤安、上义,南临惠东县,北毗青溪、义容。镇政府驻地蓝塘圩,东北距县城46千米。蓝塘原名兰塘,相传因东市场池塘边有一棵兰树而得名。后人将“兰”字读写成“蓝”字相沿至今。明代分属古名都上石、下石社。清代分属古名都凤凰岗约、上石社、龙头约、下石社。民国18年(1929年)起属第一区,民国34年属龙凤镇。建国初属第二区、第六区,1957年12月分属蓝塘、石城乡,1958年10月成立蓝塘公社,1961年4月分设凤安、石城、蓝塘3个公社,1963年3月石城公社并入蓝塘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设蓝塘镇。 凤安镇位于县境西南部,东邻蓝塘,西接好义,南临上义,北连古竹、义容、青溪。镇政府驻地凤安圩,东北距县城56千米。凤安因镇政府驻地形似凤凰而得名。明清属古名都下石社(约)。民国18年(1929年)属第一区安石乡,民国30年属上安乡。建国初属第二区、第六区,1957年12月设凤安乡,1958年10月属蓝塘公社,1961年4月分立凤安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设凤安镇。 好义乡位于县境西南部,东邻凤安、上义,南连惠阳县大岚,西接惠阳县芦州,北临古竹。乡政府驻地好义圩,东北距县城70千米。好义原称下义,因地处上义河下游而得名。明清属古名都下义社(约),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改称好义约。民国18年(1929年)属第一区好义乡,民国30年属尚好乡,民国34年属广义乡。建国初属第二区、第七区,1957年12月设好义乡,1958年10月成立好义公社,1961年分设上义公社,1963年3月上义公社并入好义,1973年4月分设上义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复设好义乡。 上义镇位于县境西南部,东连蓝塘,西接惠阳县梁化、大岚,南邻惠东县松坑,北临好义、凤安。镇府驻地上义圩,东北距县城80千米。镇名相传出自岭头围关帝庙的一副楹联“上扶汉室,义结桃园”。境域明清时属古名都上义社(约)。民国18年(1929年)属第一区上义乡,民国30年属第一区尚好乡,民国34年改为广义乡。建国初属第二区好义乡,1952年属第七区,1957年12月成立上义乡,1958年10月属好义公社,1961年4月分立上义公社,1963年3月并入好义公社,1973年4月再次恢复上义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设上义镇。 古竹镇位于县境西部,东江中游东岸。东与义容、凤安相连,西与河源、惠阳、博罗三县隔江相望,南邻好义及惠阳县卢岚乡,北接临江。镇政府驻地古竹圩,东北距县城68千米。古竹旧称苦竹,因当时东江岸边生长大量苦竹子而得名,后谐音改名古竹。明清属宽得都苦竹派社(约)。民国18年(1929年)起属第二区古竹乡,民国34年设古竹镇。建国初属古柏区、第三区,1952年5月设第八区,1957年12月分属古竹、平渡乡,1958年10月成立古竹公社,1961年4月析置古竹槎岭农场(1963年3月并入古竹公社),1983年撤社设区,1987年4月复设古竹镇。 义容镇位县境西部,东临青溪,西邻古竹,南连凤安,北接临江、柏埔。镇政府驻地义容圩,东北距县城52千米。义容原称二榕,相传因圩头有两棵大榕树而得名,后谐音为义容。明代属宽得都安全社。清代分属宽得都桥田、月角岭约。民国18年(1929年)属第二区桥田、月角乡,民国30年设第二区义容乡,民国34年属四维乡。建国初属古柏区、第三区,1952年5月为第九区,1957年12月设义容乡,1958年10成立义容公社,1961年分出青溪公社,1963年3月青溪公社并入义容,1970年7月分设青溪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设义容镇。 青溪乡位于县境西部,东邻附城、瓦溪、九和,西接柏埔、义容,南邻蓝塘,北接黄塘。乡政府驻地青溪圩,东北距县城36千米。乡境原名“清溪”,因境内溪水清澈而得名,后改为青溪。明代分属宽得都清溪、员墩社。清代分属宽得都青溪约、员墩社。民国18年(1929年)属青员、石水乡,民国30年属第二区青员乡,民国34年属四维乡。建国初属古柏区、第三区,1952年5月属第九区(义容),1957年12月设青溪乡,1958年10月属义容公社,1961年4月分立青溪公社,1963年3月并入义容,1970年7月恢复青溪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设青溪乡。 临江镇位于县境西北部,东江中游东岸。东邻柏埔,西与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隔江相望,南连义容、古竹,北接源城区东埔。镇政府驻地临江圩,东距县城68千米。镇名因面临东江而得。明代分属宽得都上、下江东社。清代属宽得都江东约。民国18年(1929年)属第二区梧桐、排年乡,民国34年分属柏平、临江乡。建国初属古柏区、第四区,1952年属第十区(柏埔),1957年12月成立临江乡,1958年10月属柏埔公社,1961年4月分立临江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设临江镇。 柏埔镇位于县境西北部,东连黄塘,西接临江,南邻义容,北毗河源市郊区。镇政府驻地柏埔圩,东南距县城48千米。镇名相传因镇府东南山坡上生有众多柏树而得。明代分属宽得都柏埔、平湖社。清代分属宽得都柏兴、平湖约。民国18年(1929年)属第二区平湖乡、柏埔镇,民国34年为柏平乡。建国初属古柏区、第四区,1952年5月为第十区,1958年10月成立柏埔公社,1961年分出临江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设柏埔镇。 黄塘镇位于县境西北部,东邻附城,西连柏埔,南接青溪、义容,北交河源市郊区康禾、久社。镇政府驻地黄塘圩,东南距县城29千米。黄塘相传因圩附近池塘水呈黄色而得名。明代分属宽得都埔尾、黄塘、碏石三社。清代分属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N1叉车证考试练习题库及答案
- 部编高教版(2025)职业模块第三单元一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教案设计
- 2024检验技师考试《血液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道路运输安全员两类人员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全国卫生监督竞赛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机械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 2025年上半年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考试真题下午试卷及答案
- 2025江西新能源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江苏公益性岗位考试真题及答案
- 非遗申报范本
- 气血共振技术介绍
- 通信的知识-家长进课堂
- 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 LY/T 2246-2014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和管理规范
- GB/T 3871.3-2006农业拖拉机试验规程第3部分:动力输出轴功率试验
- GB/T 29529-2013泵的噪声测量与评价方法
-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
- 防诈骗专题教育
- 减速机技术规格书模板
-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回顾整理-总复习|青岛版(五四制) (共19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