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挖地铁施工测量方案.doc_第1页
明挖地铁施工测量方案.doc_第2页
明挖地铁施工测量方案.doc_第3页
明挖地铁施工测量方案.doc_第4页
明挖地铁施工测量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建梅州至潮汕铁路站前工程新建梅州至潮汕铁路站前工程 MSSG 4MSSG 4 标段一分部第一架子队标段一分部第一架子队 施工测量方案施工测量方案 编写人 审核人 批准人 日 期 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梅汕客专 MSSG 4 标工程指挥部 二零一七年五 精选范本 供参考 目 录 一 工程概况 2 1 1 工程概况 2 1 2 施工测量内容 3 二 施工测量技术规范 3 三 施工测量精度技术指标 4 3 1 CPI CPII 施工控制网的复测方法和精度 4 3 2 高程控制网的复测方法和精度 6 3 3 施工测量精度 6 四 测量组织机构 8 4 1 执行分级测量复核制度 9 4 2 测量仪器设备 9 五 施工测量 10 5 1 施工测量作业流程 10 5 2 施工测量放样准备 10 5 3 施工测量放样 11 5 4 施工测量复核和资料移交 12 5 5 施工测量作业方法 12 5 6 路基施工工程测量 14 5 7 桥涵施工工程测量 17 5 8 隧道施工工程测量 23 5 9 隧道监控量测 31 六 安全保障措施 31 精选范本 供参考 一 工程概况一 工程概况 1 1 工程概况 新建梅州至潮汕铁路工程MSSG 4标一分部第一架子队区段起讫里程 为DK107 786 88 DK114 776 16 施工线路线全长6 99km 主要施工项 目有DK107 786 88 DK107 876区间路基 DK107 876 DK108 551 46浮岗 村特大桥 DK108 551 46 DK114 25明 暗挖 DK108 958 DK109 398和 DK110 855 DK111 230为暗挖 其余均为明挖 DK114 250 DK114 776 16区间路基 施工线路图 1 2 施工测量内容 1 对建设单位交桩控制点 CPI 点和 CPII 点平面坐标和高程进行复测 2 在 CPI 点和 CPII 点基础上进行加密点测量 精选范本 供参考 3 施工拆迁征地边线测量放样 红线内路基地形测量及断面测量 4 路基边线放样 路肩放样 路基施工过程中的测量放样及测 5 涵洞和中小桥施工测量放样和复核 6 桥梁桥墩及基础 承台和桩位 桥台帽 支座垫石 中线等的 施工测量放样和复核 7 隧道的联系测量 包括进洞定向测量 高程传递测量 8 隧道洞内施工放样 洞内开挖断面 钢支撑定位 衬砌断面 9 隧道贯通测量 10 隧道监控量测 11 其他运营生产设备及建筑物施工过程测量放样测量复核 12 其他大临工程和过渡性工程等施工测量放样任务 13 竣工测量的全部任务 二 施工测量技术规范二 施工测量技术规范 1 新建梅州至潮汕铁路机场隧道施工设计图纸 2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TB10601 2009 3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 2007 4 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TB10101 2009 5 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 TB10054 2010 6 国家一 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T12897 2006 7 国家三 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T12898 2009 8 高速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精选范本 供参考 9 精密工程控制测量交桩复测成果报告 10 施工控制网加密测量成果报告 11 广铁集团深圳工程建设指挥部隧道工程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办 法 2016 41 号文件 12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 2007 13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 2007 14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GB50497 2009 15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QCR9218 2015 16 国家一 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T12897 2006 17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1 2001 18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 50218 94 三 施工测量精度技术指标三 施工测量精度技术指标 为了确保工程施工测量作业质量和进度要求 做好施工测量过程中放 样定位 保证施工测量任务完成 严格按照施工测量技术依据作业 以保 障施工测量精度满足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TB10601 2009 铁路 工程测量规范 TB10101 2009 及工程设计图纸设计要求 3 1 CPI CPII 施工控制网的复测方法和精度 与原测相同 CPI CPII 和施工控制网均采用 GPS 测量方法施测 GPS 测 量的精度及主要技术指标如 表 1 表 2 所示 CPI 控制网复测采用边联结方式构网 形成由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组成 的带状网 CPII 控制网复测采用边联结方式构网 形成由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组 成的带状网 并与 CPI 联测构成附合网 施工控制网复测采用边联结方式构网 形成由三角形或大地四边形组 精选范本 供参考 成的带状网 并就近联测 CPI 或者 CPII 控制点 且联测的 CPI 或 CPII 的 距离一般不大于 2KM 表 1 CPI CPII 控制网 GPS 测量的精度指标 控制网类型测量方法测量等级基线边方向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CPIGPS 二等 1 3 1 180000 CPIIGPS 三等 1 7 1 100000 施工控制网 GPS 四等 2 1 70000 表 2 CPI CPII 控制网 GPS 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控制 网类 型 固定误差 a 比例误差 b 基线方位 角中误差 约束点间的 边长相对中 误差 约束平差后最弱 边边长相对中误 差 CPI 5mm 1mm km1 3 1 2500001 180000 CPII 5mm 1mm km1 7 1 1800001 100000 施工 控制 网 5mm 2mm km2 1 1000001 70000 3 2 高程控制网的复测方法和精度 与原测相同 线路水准基点控制网施工复测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施测 检测相邻线路水准基点间的高差 测量等级为二等水准 水准测量的精度及限差如 精选范本 供参考 表 3 所示 表 3 水准测量精度 mm 限差 测段 路线往返 测 高差不符值 水准测 量 等级 每千米 高差偶 然中误 差 M 每千米 高差全 中误差 MW 平原山区 附合路 线或环 线闭合 差 检测已测测 段高差之差 二等 1mm 2mm K4 n8 0 K4 i R6 注 表中 K 为测段水准路线长度 Ri 为检测测段长度 单位为 km 小于 1km 时按 1km 计 n 为测段水准测量测站数 当山区水准测量每公里测站 数 n 25 站以上时 采用测站数计算高差测量限差 3 3 施工测量精度 3 3 1 路基施工测量精度 相邻桩位误差限差 5cm 路肩宽与设计值限差 0cm 10cm 路 肩横坡误差限差 0 5 高程限差 2cm 框构桥 涵洞几何中心与线路 中心距离偏差 2cm 框构桥 涵洞线路中心坐标限差 2cm 边桩误差偏 差 10cm 档土墙 护坡等工程结构尺寸 基底及顶部高程误差限差 5cm 侧沟深度和宽度与设计值误差限差 5cm 路堤护道平台宽与设计 值误差限差 10cm 3 3 2 涵洞 框构桥施工测量精度 框构桥 涵洞几何中心点坐标限差 2cm 框构桥 涵洞模板尺寸限 差 4cm 高程限差 3cm 精选范本 供参考 3 3 3 桥梁施工测量精度 桥墩及基础 承台和桩基 桥台几何中心与线路中心距离偏差 10mm 桥墩及基础 承台和桩基 桥台线路中心坐标限差 10mm 桥 墩各跨的纵向累积误差控制在 10 nmm n 为跨数 承台几何中心点坐标 限差 10mm 承台模板尺寸限差 40mm 高程限差 30mm 墩身几何中心 坐标限差 10mm 墩身模板限差 20mm 高程限差 30mm 模板在同一高 程线上限差 10mm 桥台几何中心坐标限差 10mm 桥台帽尺寸 10mm 坐标限差 10mm 钻 挖 孔灌注桩埋设护筒桩位中心允许偏差 50mm 项目项目偏差偏差 mm mm 墩台纵横向中心距设计中心的距离 20 梁一端两支承垫石顶面高程限差 4 支承垫石顶面高程 0 10 3 3 4 隧道施工测量精度 隧道测量应严格控制欠挖 岩石个别突出部分 每 1 不大于 0 1 欠挖应不大于 5cm 隧道允许超挖值 cm 开挖部位 围岩级别 平均线形超挖 101510 拱 部 最大超挖 202515 边墙平均线形超挖 101010 平均线形超挖 10 仰拱 隧底 最大超挖 25 洞内导线测量精度要求 测量等级适用长度 km 测角中误差 边长相对中误差 二 9 201 01 100000 隧道二等 6 91 31 100000 精选范本 供参考 三 3 61 81 50000 四 1 5 32 51 50000 一级 1 5 4 01 20000 洞内高程控制测量精度要求 测量等级两开挖洞口间高程路线长度 km 每千米高程测量偶然中误差 mm 二 32 1 0 三11 32 3 0 四 5 11 5 0 五 5 7 5 隧道贯通误差规定 项目横向贯通误差 相向开挖长度 km L 44 L 7 7 L 1 0 10 L 1 3 13 L 1 6 16 L 1 9 19 L 2 0 高程贯通误 差 洞外贯通中误差 mm 3040455565758018 洞内贯通中误差 mm 4050658010513516017 洞内外综合贯通中误差 mm 50658010012516018025 贯通限差 mm 10013016020025032036050 四 测量组织机构四 测量组织机构 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全部测量工作分三级管理 分部设专职测量主管一 名 全面管理分部管段内的测量工作 架子队设测量队长一名 负责架子 队管段内的测量管理工作 作业队设测量组长一名 负责作业队管段内的 测量管理工作 架子队和作业队的测量工作在分部测量主管的指导下工作 4 1 执行分级测量复核制度 精选范本 供参考 1 分部成立精测队负责全部工程的控制测量 分阶段性控制和复核 检查工作 2 架子队负责复核 检核和指导作业队测量组完成施工测量任务及 监控量测工作 并负责向作业队测量组现场交点 交桩 交测量资料和成 果 负责控制护桩的测量 3 作业队成立测量组 负责本作业区的日常施工测量 施工放样及 控制桩点的埋设及防护 4 控制测量和施工测量的测量精度符合国家或省 部颁发有关 测 规 的标准和要求 5 测量原始记录 资料 计算 图表真实完整 不得涂改 并由专 人妥善保管 6 工程施工中 按设计图纸进行中线 高程测量 确保中线 水平 准确无误 工程完工后 及时与相邻标段进行贯通测量 搭接闭合 并向 监理工程师提交铺轨地段的测量竣工资料 供铺轨设计单位使用 7 认真贯彻执行测量复核制度 外业测量资料必须经过第二人复核 内业测量成果必须二人独立计算 相互核对才能交付使用 未经第二人计 算复核并确认无误的资料严禁使用 4 2 测量仪器设备 测量仪器由专人负责并固定司镜人 仪器保管负责人 负责人应妥 善保管和使用仪器 建立和维护测量仪器台帐 如下表所示 按期检验 保持仪器良好状态 主要测量仪器 序号仪器名称型号标称精度性能状况 1 徕卡全站仪 TS091 良好 2 测斜仪 XL CX014 良好 3 水位检测尺 XL CHC01 0 02 0 21 mm良好 4 智能读数仪 XL DSY06 3 5 10 7 良好 4 3 作业队施工区间划分 精选范本 供参考 第一作业队 DK113 248 268 DK114 250 第二作业队 DK111 741 DK112 662 第三作业队 DK110 820 DK111 741 第四作业队 DK110 030 DK110 820 DK109 420 DK110 030 DK108 958 DK109 398 DK108 551 46 DK108 958 第五作业队 DK107 876 DK108 551 46 五 施工测量五 施工测量 5 1 施工测量作业流程 施工测量作业过程如下图所示 施工测量作业流程图 5 2 施工测量放样准备 1 详细查阅建设工程施工设计图纸 了解设计要求与现场施工需要 并根据施工设计图纸尺寸 交桩资料数据以及控制点成果数据 计算施工 精选范本 供参考 测量所需要的放样数据 若有施工设计图变更时必须以书面变更通知单为 依据进行重新计算施工测量所需要的放样数据 所有放样点数据必须由一 人计算 另一人独立校核 确认无误后方可作为现场施工测量放样点数据 采用软件程序计算放样数据时 认真核对原始数据输入的正确性 2 施工测量放样过程起算依据是工程已有的 CPI 点和 CPII 点平面 与高程控制复测成果资料及加密控制点测量成果数据 3 根据不同施工任务和不同路段施工条件及不同的施工工序要求 选择合理的施工测量仪器和放样方法 4 选择与放样精度相适应的仪器设备 并进行各项误差的检查与校 正 5 输入到仪器内存模块中的控制点及样点坐标数据文件 经百分之 百的核对无误后 方可使用 6 编制放样记录手簿 内容包括 工程部位 放样日期 观测 记 录及检查人员姓名 放样所使用控制点名称 坐标和高程 设计图纸编号 放样数据 放样过程的实测资料以及所使用的仪器型号及编号等 5 3 施工测量放样 1 施工测量人员根据现场部位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设站方法及施工 测量放样方法 以满足该施工部位的测量质量要求 2 施工测量放样过程中 前站人员设测量组长和质量检查员 后站 人员设仪器观测员和记录员 3 测量组长负责与作业队协调 组织班组的测量工作 4 质量检查员负责本班组的质量检查 5 仪器观测员负责仪器设备的操作 根据施工设计图进行测设及测 定 5 4 施工测量复核和资料移交 精选范本 供参考 1 作业队施工测量放样点数据必须经分部和架子队测量队复核后无 误后方可作为现场施工放样数据 2 作业队现场放样施工测量放样数据必须经过现场有条件的校核 即现场放样点点位相对尺寸必须与设计尺寸对比校核 确认无误后报分部 和架子队测量队进行复核 或放样过程中同步报分部和架子队测量队进行 三级同步复核 3 分部测量队复核无误后填写放样报验单和施工测量数据 经分部 技术负责人签字后报现场测量监理工程师 待监理工程师复核签字 放样 点数据移交分部工管部 现场放样点点位移交再施工员 4 报验资料一式四份 承包单位 2 份 监理单位 建设单位各 1 份 5 5 施工测量作业方法 在施工测量放样中 常用的测量作业方法如下 直接测坐标法 1 在测站点安置全站仪 照准另一立镜测站点检查坐标和高程 方 位角 2 观测员测量放样点的坐标 根据测点和拟放样点坐标计算坐标偏 差值并报给司镜员移动量 3 司镜员根据报给的坐标移动量移动棱镜 观测员再次测量放样点 坐标 4 重复过程 2 3 过程 直到 X Y 小于放样限差 然后进行标 定 5 测量并记录现场放样点的坐标和高程 与理论坐标比较检核 确 认无误后在标志旁加注记 6 重复 2 5 的过程 放样出该测站上的所有待放样点 精选范本 供参考 7 作业结束后 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 8 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 同时检查点位 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 以验证标注数 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 9 填写放样报验单和施工测量数据 经分部技术负责人签字后报现 场测量监理工程师 待监理复核确认无误后 移交现场施工员 10 直接测坐标法精度评定公式 测量点位中误差 测距中误差 测角中误差 对中误差 观测误差 极坐标法 1 在测站点安置全站仪 照准另一立镜测站点检查坐标和高程 方 位角 2 根据测站点和拟放样点坐标反算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 角 或仪器自动计算 3 观测员转动仪器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位角 指挥司镜员移动棱 镜至仪器视线方向上 测量平距 D 4 计算实测距离 D 与放样距离 D 的差值 D D D 指挥司镜员 在视线上前进或后退 D 5 重复过程 7 直到 D 小于放样限差 非坚硬地面此时可以打桩 6 检查仪器的方位角值 棱镜汽泡严格居中 必要时架设三脚架 再测量一次 若 D 小于限差要求 则可精确标坐标和高程 与理定点位 精选范本 供参考 7 测量并记录现场放样点的论坐标比较检核 确认无误后在标志旁 加注记 8 重复 6 10 的过程 放样出该测站上的所有待放样点 9 作业结束后 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 10 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 同时检查点 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 以验证标注 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 11 填写放样报验单和施工测量数据 经分部技术负责人签字后报 现场测量监理工程师 待监理复核确认无误后 移交现场施工员 12 极坐标法直接测坐标法精度评定公式相同 同样能满足施工放 样的精度要求 直角坐标法 施工场地上或施工断面上的一些主要结构特征点被测设出以后 且被 测设出这些主要结构特征点形成了一个彼此垂直的轴线或建筑物的方格网 就根据已知的两条相互垂直的方向线进行施工 直角坐标法便于计算 放 样简单明了 直角坐标法主要使用国家量测标志的或经国家检测单位检测过的钢尺 进行量测 直角坐标法精度评定公式 测量点位中误差 丈量相对误差 钢尺从控制 点丈量至放样点的距离 测角中误差 对中误差 GPS RTK 法 利用固定基站式模式 RTK 手持精度一般平面精度在 3cm 满足施工 测量任务内的土方作业 路基边线定位放样 承台基础边线开挖等测量任 精选范本 供参考 务 5 6 路基施工工程测量 路基施工测量任务由原始地形地貌测量 路基路堤填筑区段填筑边线 路基路肩放样和路堑开挖区段边线 路肩放样两部分 路基施工测量流程图如下所示 路基工程测量放样可采用全站仪或 GPS RTK 法施测 5 6 1 路基原始地形地貌测量 路基区段原始地形地貌测量通常采用 RTK 动态数据采用作业法实现进 行 按线中纵断面方向每隔 15m 测量一个横断面数据 平坦地带间隔 10m 左右测量 1 个地形点数据 丘陵地带间隔 5m 左右测量 1 个地形点数据 建 构 造物按建 构 造物测量方法测量数据 精选范本 供参考 5 6 2 线路中边桩测量放样 1 路基施工前 应根据恢复的路线中桩 设计图标 施工工艺和有 关规定钉出路基用地界桩和路堤坡脚 路堑堑顶 边沟 护坡道等的具体 位置桩 在距路中心一定安全距离处设立控制桩 其间隔不宜大于 50m 桩上标明桩号与路中心填挖高 用 表示填方 用 一 表示挖方 2 边沟 截水沟和排水沟放样时 可每隔 10 20m 在沟内外边缘钉 木桩并注明里程及挖深 5 6 3 路基填方路段测量放样 1 清表后 根据坐标法和填挖宽度计算法 放样出路基填方的坡脚 线 直线段每 20 米一个桩 曲线段每 5 米一个桩 并注明填方高度 2 施工过程中 每填筑五层 根据坐标法和填挖宽度计算法 放样 出路基填方的实际需要宽度 并在桩上标明挖方深度 3 每填筑到一定的高度 根据坐标法和填挖宽度计算法 放样出路 基填方的实际需要宽度 根据此宽度在修整坡面 5 6 4 路基挖方路段测量放样 1 清表后 根据坐标法和填挖宽度计算法 放样出路基挖方的开口 线 2 施工过程中 当挖方段落开挖至第一级平台位置时 根据坐标放 样法 放样出第一级平台内侧宽度 根据平台宽度再刷坡 其他平台依次 采用同样的方法放样 直至到达路面结构层的设计标高 3 高边坡的测量放样 根据施工段落桩号 直线段每隔 10 米 曲线 段 5 米 放样出坡顶和坡脚 精选范本 供参考 5 6 5 路基竣工测量 线下工程竣工后 轨道施工前 应进行线路中线贯通测量 检查线下 工程平纵断面施工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测量内容包以下两个方面 1 线路中线贯通测量 以线路左线为基准进行测量 中线上应钉设 公里桩和百米桩 直线上中桩间距不大于 50m 曲线上中桩间距不大于 20m 2 线路横断面测量 利用线路中线贯通测量测设的中线桩 测量路 基横断面 横断面位置和密度与线路中线桩相同 路基面范围各测点平面 高程测量中误差应小于 10mm 允许偏差 项 目偏差 mm 中线高程 10 路肩高程 10 中线至路肩边缘距离 20 0 5 7 桥涵施工工程测量 桥梁施工测量任务桥墩及基础 桩基和承台 台帽 支座垫石 定 位施工测量和架桥定位施工测量 桥梁施工测量流程图如下所示 精选范本 供参考 首先各分部根据设计院提供的曲线要素进行中线桩的复核 分部测量 主管要根据结构物里程及相关结构尺寸进行细部坐标计算 坐标计算成果 要由两人以上核对无误后经工程部长复核和总工审核后报指挥部工程部复 审备案 复审合格后 坐标成果方可用于施工测量 施工测量时 由架子 队技术室进行施工测量放样 分部测量主管复测 指挥部工程部抽测 5 7 1 桩基测量放样 精选范本 供参考 进行桩基中心坐标测量放样时 应根据本工程特点和施工方法 做到 以下几点 1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 桩基中心放样可采用 GPS RTK 利用至少 3 个 以平面控制点进行设站解算 GPS RTK 法测量要符合 铁路工程卫星定位 测量规范 TB10054 2010 中关于 GPS RTK 测量的相关规定 在施工放 样前 仪器安置好后 GPS 移动台应到放样桩基附近的已知控制点进行测量 复核 RTK 手持杆水泡居中要使用脚架支撑 复核精度要小于 10mm 才能 开始桩基的测量放样 2 要精确放样出桩位中心坐标 RTK 手持杆水泡居中要使用脚架支撑 放样偏差要小于 10mm 放样完成后报分部测量主管复测 复测合格后方可 进行下步工序 每个桩位中心都要做两个以上的保护桩 以便随时校核桩 位的正确性 3 桩基护筒埋设完成后 开钻前再采用 GPS RTK 对桩基中心位置进 行复测 平面测量偏差控制在 20mm 以内 并对护筒标高进行测量 测量 合格后 经测量监理确认后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员 方能进行桩 基的开钻施工 5 7 2 承台测量放样 1 承台基坑开挖前要在原地面测出高程控制点以指导基坑开挖 当 基坑开挖到位后 使用水准仪测出桩基顶面高程 以便破除钻孔灌注桩桩 头 2 破除桩头后 要对每根成桩的中心位置再进行一次测量 检查成 桩中心位置与设计的中心位置是否满足规范要求的小于 5cm 限差 并做好 精选范本 供参考 原始数据记录 3 使用中海达 GPS RTK 或全站仪测量放样出承台底 4 个角点 平面 误差控制在 10mm 以内 4 测量完毕后用钢尺丈量各点间的距离及对角线距离 确认准确无 误后 经测量监理确认后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员 方可进行下道 工序施工 5 承台模板立模后 及时对承台模板进行检查 采用使用 GPS RTK 或全站仪测放承台轴线 轴线偏位控制在 15mm 以内 用红油漆做标志点 在模板上 根据各点拉线检查模板各部位几何尺寸 并要测出承台顶面高 程 并要在模板上标出承台混凝土顶高程 模型高程偏差控制在 20mm 以 内 确认准确无误后 经测量监理确认后再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 员 6 承台放样示意图 5 7 3 墩柱测量放样 1 使用全站仪在承台顶面测放出墩柱底部角点并报测量主管复测 平面偏差控制在 10mm 以内 模板固定后使用全站仪测量模板顶口平面位 精选范本 供参考 置 平面测量偏差要小于 10mm 使用水准仪测量墩柱顶面的高程 墩身模 型高程测量偏差要小于 30mm 且同一高程线的差值小于 10mm 当水准仪 施测无法满足要求时 使用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测量墩柱顶面高程 要采用全站仪正倒镜法取中值 测量中要注意控制俯仰角 测量方法及精 度要符合规范要求 2 全站仪对墩柱平面位置放样 每次都必须复核后视点 水准仪进 行墩柱高程测量时每次必须依据两个控制点 3 测量完成后由测量主管复测 以确保测量质量 确认准确无误经 测量监理确认后再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员 5 7 4 支承垫石测量放样 1 在支承垫石施工前及支座安放前 必须进行平面控制点 高程点 的复测及墩顶高程复测 并要与相邻标段联测平面和高程控制点 2 采用全站仪测量放样出支座垫石的角点位置 平面测量误差要小 于 10mm 同时使用钢尺复核相邻支承垫石的间距 支承垫石顶部高程使用 精密水准测量控制 模型顶面高程要控制在 0 5mm 并经测量主管复测 合格后 经测量监理确认后再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员 5 7 5 梁安装测量定位 架梁前要对垫石顶面高程进行复测和对支座中心进行测量 并分划出 支座十字线和梁端轮廓线 以墨线标出 5 7 6 涵洞测量放样 涵洞基础放样可参照承台放样及模型检查进行 涵洞顶板高程偏差要 控制在 15mm 以内 精选范本 供参考 5 7 7 桥涵竣工测量 桥梁竣工测量 桥梁竣工测量分两阶段进行 1 桥梁墩台施工完成后在梁部架设以前要对全线桥梁墩台的纵 横 向中心线 支承垫石顶高程 跨度进行贯通测量 并标出各墩台纵 横向 中心线 支座中心线 梁端线及锚栓孔十字线 完成后将测量结果交付架 梁作业队 桥梁墩台及支承垫石的位置偏差要符合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 范 TB10601 2009 要求 桥梁墩台允许偏差 项 目偏差 mm 墩台纵 横向中心线距设计中心的距离 20 梁一端两支承垫石顶面高程差 4 支承垫石顶面高程0 10 2 梁部架设完成后 对全桥中线贯通测量并在梁面上标出桥梁工作 线位置 检查桥面平整度 相邻梁端的高差 桥梁长度和梁缝宽度 完成 后将测量结果交付架梁作业队 梁部允许偏差 偏差 mm 项目 CRTSIIS 轨道结构其他轨道结构 梁全长 20 20 梁面平整度 3mm 4m 3mm m 相邻梁端桥面高差 10 10 涵洞竣工测量 精选范本 供参考 涵洞主体工程施工完毕后 涵顶 涵侧填土前 应对涵长 孔径 顶 板高程以及涵洞轴线进行测量 确定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混凝土涵洞允许偏差 项 目偏差 mm 边翼墙 中墩距设计中线位置 20 墙顶 拱座顶面高程 15 孔径 20 涵长 100 50 5 8 隧道施工工程测量 5 8 1 暗挖法 5 8 1 1 隧道控制测量设计 洞外 GPS 测量 横向贯通误差计算 由下式计算 2 2 1 2 2 1cos 1 2cos 2 洞外定向 1cos 1 2cos 2 2 2 式中 相向开挖两洞口 GPS 控制点 Y 坐标误差 取洞口各控制点 1 2 的平均值 GPS 方向误差对贯通误差的影响 洞外定向 GPS 测量定向联系边方向误差 206265 相向开挖隧道计算设计长度 洞外高程贯通误差计算 精选范本 供参考 由下式计算 式中 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 mm 高程路线长度 km 隧道洞内控制测量设计 1km 以上隧道采用洞内双导线进行贯通 为提高洞内导线的贯通精度 在洞口选取两条最佳进洞联系边向洞内传算坐标和方位 并在洞内布设交 叉双导线 每 300 米布设一对控制点 平面控制点与高程控制点共桩 布 网示意图如下 进洞联系边 进洞联系边 1km 以下短隧道采用中线法进行贯通 采用正倒镜延伸直线法进行中 线测设 每 100 米设一个中线控制点 高程控制点与平面控制点共桩 5 8 1 2 隧道工程测量放样 洞内施工中线测设 1 采用导线测设中线点 一次测设不应小于 3 个 并相互进行检核 台头山隧道采用独立中线测设中线点 使用正倒镜法延伸直线 中线点每 10 米加密一点 并埋设混凝土桩 2 当隧道设有导坑时 根据隧道中线和导坑横移距离 按 10 米一处 计算导坑中线的坐标 放设导坑中线 指导导坑开挖 精选范本 供参考 3 洞内高程测量根据洞内高程控制点引测加密 洞内开挖测量 1 每次开挖前 开挖断面上标示隧道中线 轨顶高程线和开挖断面 轮廊线 2 已开挖段 应即时测量开挖断面 并绘制开挖断面图 开挖断面 的测量大于 20 米 3 隧道断面测量采用全站仪及其配套的断面测量软件进行开挖断面 测量 4 仰拱断面测量 从隧道中线向两侧边墙上按 0 5m 间隔测量设计轨 顶线至开挖仰拱底的高差 洞内衬砌测量 1 立模前 利用洞内控制点检查中线点的位置与高程 检测与原测 成果较差不应大于 5mm 2 检测合格后 在立模范围内放设不少于三个中线点及横断面十字 线方向 同时在断面上标定出拱架顶 起拱线和边墙底的高程位置 3 立模后应再次检查校正模板 5 8 1 3 隧道竣工测量 隧道贯通测量 隧道贯通后应先进行隧道贯通测量 1 采用导线测量法时 在贯通面中线附近设一临时点 由两端导线 分别测量该点坐标 其坐标较差分别投影至线路中线及其垂直方向上 即 为纵向和横向贯通误差 同时测量该点的水平角 求得方向贯通误差 隧 精选范本 供参考 道整体贯通后 从隧道两端分别进行导线贯通测量 计算导线贯通误差 2 采用中线法测量法时 从开挖两侧分别向贯通面引测中线确定贯 通点 两实际贯通点间横向距离和纵向距离即为横向和纵向的贯通误差 3 由两端高程点分别测量贯通面处临时点高程 其高程差即为高程 贯通误差 隧道竣工测量 隧道竣工测量包括以下内容 1 洞内 CP 控制网测量 隧道在竣工后应按规范要求进行洞内洞内 CP 控制网测量 2 隧道二等水准贯通调整测量 隧道每千米埋设 1 个水准点 水准 点按规范要求埋设 以隧道进 出口两端的线路水准基点 按二等水准测 量要求施测 3 隧道内线路贯通测量 按竣工文件需要埋设中线桩 并利用 CP 控制点进行测设 4 隧道断面测量 隧道净空断在以竣工测量的线路中线为准 采用 测距精度不低于 5mm 2ppm 全站仪或断面测量仪测量 断面点测量误差应 10mm 断面测量每 50m 以及其他需要的地方均测量净空断面 测量内容 包括拱顶高程 起拱线宽度以及轨顶以上 1 1m 3m 5 8m 处的宽度 5 8 2 明挖法 本工程隧道明挖法施工又分为放坡开挖和垂直开挖 围护结构 放坡 开挖施工测量参照路基部分 5 8 2 1 控制测量 1 利用地面 CPI 和 CPII 控制网和二等水准高程控制网由地面传递到 精选范本 供参考 地下 必须保证精度 且要布设形成检测条件并经常复测控制点 2 对于主体结构 净宽尺寸在建筑限界之外 还应考虑如下的加宽 量 50mm 综合施工误差 H 150mm 钻孔灌注桩施工误差及水平位移 3 基坑导线定向测量 向基坑内传递坐标点 不少于两个 可利用明挖结构底板进行水平基 点埋设 是从基坑边向基坑内采用导线测量的方法进行定向 定向测量 拟利用有双轴补偿的全站仪 且全站仪配有弯管目镜 要求其垂直角小于 30 导线定向的距离必须进行对向观测 定向边中误差应在 8 之内 水平基点 全站仪 洞内待求导线边 隧道掘进方向 近井点 地面已知导线边 全站仪 导线定向测量示意图 4 高程传递测量 利用经业主与监理批准的高程加密控制点 采用悬吊钢尺的方法进行 高程传递测量 直接将高程传递至底板水准点 在基坑边悬吊钢尺进行高 程传递测量时 地上地下安置的两台水准仪应同时读数 并应在检定后的 钢尺上悬吊与钢尺检定时相同质量的重锤 将高程传递到基坑底板固定点 上 传递高程时 每次独立观测三测回 每测响应变动仪器高度 三测回 测得地上 地下高程点高差的较差应小于 3mm 取最后结果的平均数加上 精选范本 供参考 钢尺尺长改正数作为最终的结果 成果经业主与监理批准后才采用 高程 传递测量示意图如下 高程传递测量示意图 5 8 2 2 施工测量 基坑围护结构为钻孔灌注桩时 1 根据施工图纸所给定的钻孔桩位置 计算其桩中心坐标 采用极 坐标法用全站仪和跟踪杆来完成 放样点位误差 10mm 在钻孔桩护筒 上测出高程来控制钻孔桩的深度 为防止钻孔桩向内倾斜 造成内衬墙厚 度不足 影响结构安全使用 每侧边外放 10cm 注意转角处钻孔桩的放样 同时施工时注意保持足够后视控制点后视检核 冠梁立柱桩中心线放样采 用相同办法 放样点位误差 10mm 围护桩及立柱桩施工过程中要注意 桩高的控制 因为桩基施工影响 可能会引起周围位移 每次放样前要通 过加密控制点检查施工基点 桩位测设完成后要更换控制点进行自检 然 后上报监理进行验桩 在验桩合格后方可进行施工 精选范本 供参考 2 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测量 在挖土过程中 测量人员应该随时抄平 保证按设计标高降每一步土 在土降到水准仪不能直接读取标尺读数时 就要进行高程传递测量 采用 悬吊钢尺的方法把地面上的水准点引测到地下以便使用 当挖土到离基底 设计标高还有 30cm 时 将采用人工清底并且用水准仪抄平 清理完毕后 钉木桩 在木桩上放出垫层顶标高 3 钢支撑位置的施工测量 用全站仪在冠梁上放出两个钢支撑中心点 用钢尺排出中间钢支撑的 位置 再在冠梁侧面用水准仪放出标高 根据设计图纸算出每道支撑位置 的下反数 在支设钢支撑前用悬吊钢尺的方法放出每一道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