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旱作农业.doc_第1页
甘肃旱作农业.doc_第2页
甘肃旱作农业.doc_第3页
甘肃旱作农业.doc_第4页
甘肃旱作农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旱作农业的技术革命甘肃省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中) 2011年08月21日 08:36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孙世芳 张 雪 瞿长福 李琛奇我要发表评论推荐朋友打印本稿字号 大 中 小 7月底,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小岔口村,连续多日无降水,加上太阳炙烤,庄稼地看上去“渴”得很厉害。若是放在从前,这样的旱情可能会叫吴德流愁眉不展。然而现在,他却给记者算起了收成账,“五六年前,我家开始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玉米。前年我的玉米亩产超过1000斤,去年天气干旱,一亩地也收了800多斤。原来种小麦一亩也就收200斤到300斤。这个技术真好,保水不怕旱。” 甘肃省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00多毫米,多集中在七八九月,蒸发量大,全省旱地面积36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0%。但是近几年,甘肃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产量屡创新高。 产量屡创新高是科技推动的结果。“发展农业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水问题。”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认为。如何减少水分蒸发,将宝贵的降水留在土里滋润农作物生长?杨祁峰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成功给这一问题的解决找到了突破口。 在吴德流家的地里,记者见到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地上起大小双垄,再覆上一层地膜,一来全膜覆盖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二来将平作改为起垄,可以将春季无效降水通过集雨面汇集到播种沟,将种子播在沟里,便可充分吸收水分。这项技术能让天然降水的利用率提高1倍。甘肃省委书记陆浩曾撰文称推广这项技术是“旱作农业的一场革命”。 “我家种马铃薯,大部分地使用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一小部分没用,两边庄稼的差别就像大人和孩子站在一起。”家住定西市安定区青岚乡大坪村的成进是马铃薯种植大户,“现在一亩马铃薯最高比原来增产1000斤。”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可较半膜玉米平均增产35%以上,马铃薯比露地栽培平均增产30%以上。 梯田建设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成功攻克了提高降水利用效率的难题。实现粮食稳产增产,选择“种什么”很关键。 “和小麦相比,玉米、马铃薯更适宜甘肃旱作农业区种植。”杨祁峰称,一来玉米、马铃薯等本身属高产粮食作物,二来它们的主要生长期恰好和甘肃的降雨期吻合。更重要的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出现,让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条件变得更为有利。“通过秋季或早春的全覆膜,可以解决土壤先墒过快、玉米不能适时播种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这一技术扩大了玉米的种植范围,从海拔2000米以下延伸到2300米左右,降雨量由350毫米以上扩大到250毫米以上。” 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甘肃旱作农业区采取“压夏扩秋”的办法,扩大玉米、马铃薯等高产秋季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冬小麦种植面积,科学调整了农业结构。据统计,全省玉米面积已由2000年的697万亩扩大到2010年的1274万亩;马铃薯面积由626万亩扩大到近1000万亩;夏秋作物比例由5149调整为3862,玉米、马铃薯成为甘肃粮食稳产、增产的重要支撑。 广河县齐家镇周家子村70岁的老人马少元介绍,“去年我家玉米打了26000斤,卖了好价钱。大量的秸秆拿来喂牛,产生的有机肥再还田。牛有吃的了,庄稼也长得好。”现在,甘肃玉米种植面积超过了1000万亩,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也为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广河等地正在探索“旱作农业-玉米秸秆-养殖牛羊-能源沼气-有机肥料-粮食增产”的循环农业模式。2010年,草食畜在甘肃畜牧业中的比重上升到45%,比2000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 “夏粮不成种秋粮,大秋不成种小秋,小秋不成种蔬菜。”这句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甘肃农业曾经的发展状况。 “甘肃自然条件严酷,农业灾害频发,如果按照传统思维看甘肃农业,恐怕很难有大发展。”甘肃省农牧厅厅长武文斌坦言。然而近年来,粮食产量却连年增长,为什么?“主要是坚持科学发展,顺应了自然规律、科技规律和市场规律。以水定作物,以水定发展,按照当地的气候特征,做强特色农业,满足市场需求。”武文斌给出了答案。 换一种角度看,“面对常年干旱,关键要找到什么作物适合在干旱地区种植。”武文斌表示。“在稳定玉米、马铃薯等主要作物产量的同时,进一步运用产业链的思维发展旱作特色农业,不仅让农民吃得饱,还要有钱花。”(责任编辑:马常艳)旱作农业发展的“甘肃模式” (组图)(2011-11-30 8:46:15)来源:甘肃日报 打印本页经历了又一次严重旱灾的重大考验,今年全省粮食生产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再创历史新高。八年丰收、十年巨变。2004年以来,全省粮食总产连续八年刷新历史纪录;近三年,每年增加50万吨,一年一台阶,三年三大步。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农办主任陈锡文给予了高度评价:“像甘肃这样一个地方,由过去常年需要调入粮食,现在能做到自给有余,很不容易,是个了不起的成绩。对全国实现八连增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且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走出了一条非常符合自己实际的特色发展路子。”回眸新世纪以来的这十多年,我省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实惠最多。这其中,立下汗马功劳的首推旱作农业。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带领全省人民,依靠科技,大胆探索,总结推广了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代表的旱作农业技术,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旱作农业发展新路子。2009年8月,农业部在庆阳召开了16个省区市有关领导参加的北方旱作农业现场会,大力推广我省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省委书记陆浩在最近的一份批示中,对我省旱作农业的发展成就作了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坚持不懈地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仅成功走出了旱作农业区粮食高产稳产的独特路子,解决了降雨量偏少且不均衡地区粮食生产不稳的历史性难题。同时带动了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过去连吃饭问题也难以解决的地方,因为粮食稳产、秸秆利用,使畜牧业获得长足发展,成为旱作农业区一大产业,这也是一个历史性进步。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实际大力推广的这项技术,是有效抵御干旱、促进旱作农业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没有旱作农业的稳定发展,就没有全省农业的稳定发展。我省农业的特殊性,就在于受严酷自然条件的制约。“三分山、三分沙、三分草、一分田”是全省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70%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近80%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山区,年均降水量仅有300毫米。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在长期与严酷自然条件抗争的过程中,旱作区干部群众在发展旱作农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重大举措,探索出了以“兴水利、修梯田、打水窖、铺地膜、调结构”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生产方式。经过艰辛努力,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终于解决了长期困扰全省人民的吃饭问题。但实事求是地看,我省农业发展基础薄弱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如何蓄住天上水、保住地里墒,成为旱作农业技术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旱作农业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我省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为此又进行了不懈探索,经过试验-总结-再试验-再总结,对普通地膜覆盖技术进行不断改进,独创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从2003年到2005年,在全省不同生态区进行了示范,结果令人惊奇:种植玉米比相同条件下的半膜平覆增产都在35%以上,种植马铃薯比露地栽培增产30%以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发明,是全省人民长期实践、艰辛探索的结晶。一项技术革新或发明,能不能对实践产生重大推动作用,说到底,取决于客观实际的需求程度,取决于决策者的胆识,取决于推广过程中的执行力2007年,我省中东部地区发生6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省委书记陆浩在静宁县检查指导抗旱工作时发现,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的玉米长势良好,而用普通方法种植的玉米基本枯萎,凸显出这一技术的抗旱增产优势。陆浩书记果断提出,在全省旱作农业区普遍推广这项技术。省长刘伟平在分管农村工作期间,精心谋划、周密组织,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省委常委、副省长泽巴足全力配合,扎实推进。由此,引发了旱作农业的一场革命,开启了我省旱作农业发展的新篇章。以优势产业为主线整合资源。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需要资金投入保障,钱从哪里来?省委省政府决定,将生产要素进行集聚,围绕发展玉米、马铃薯等大宗作物和优势特色产业,整合基建投资、财政支农、科技培训、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资金,集中用于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009年各级整合投入资金近3亿元,2010年整合省级财政资金6.8亿元,在全省实施10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000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种植、1000万亩优质林果和1000万亩高效节水农业等“四个千万亩”工程。今年省级又整合财政资金22.2亿元,用于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重点技术推广。以关键技术推广为切入点集成创新。在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过程中,广大科技人员对各种实用抗旱技术组装配套,把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良种与良法相结合、农技与农艺相结合,变单一的抗旱技术为综合的抗旱技术。根据春夏干旱、秋季多雨的气候特点,提出了秋覆膜、顶凌覆膜、垄面集雨沟播的技术路线,研制生产了一批抗旱补灌机、铺膜点播机、免耕播种机、起垄覆膜机、马铃薯播种收获机等旱作农业新机具。在技术推广中,把优良品种、地膜覆盖、垄作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等良种良法组装配套,集成运用,实现了技术集约化、简约化,使旱作区降雨利用率达到80%以上。以典型示范为方法引导群众。为使农民群众尽快认识和掌握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各地选择不同类型的旱作区进行试验示范,建立集中连片试验点,把试验区里采用全覆膜、半覆膜和未覆膜等方法种植的玉米地块放在一起比较,在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组织干部群众现场观摩评比,通过看长势、比产量,统一了思想,激发了干劲,奠定了大面积推广的坚实群众基础。以强力推动为手段加快推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对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省委书记陆浩对旱作农业的发展殚精竭虑,倾注了大量心血,在许多重要会议上反复强调、安排部署、多次批示,经常深入农村基层调查研究,指导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省长刘伟平曾6次主持召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现场会,及时研究解决推广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千方百计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尽心竭力扶持旱作农业发展。在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中,全省统一部署,加强督促检查,从农户到村、到乡镇、到县市区,层层上报落实面积。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推广面积超常规发展,由2008年的289万亩发展到今年的1070万亩,三年扩大了3.7倍。对干旱少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一半、亩均水资源只有全国的四分之一的甘肃来说,旱作农业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有着难以估量的重大作用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而产量增加了近5倍。特别是近三年,总产迈上900万吨、950万吨、1000万吨三个大的台阶。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粮食生产的春旱问题,改写了旱作农业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使种植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广种薄收的格局正在改变。玉米和马铃薯两大高产耐旱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中东部旱作区玉米优势产业带和马铃薯种植、加工流通产业聚集区。全省农作物夏秋比由2007年43:57调整为2011年的3664。进入全国玉米种植大省行列,成为第16个超过千万亩省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009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加大投入,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在全省实施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用四年时间在全省旱作农业区的38个县市区实施新修梯田500万亩。同时制订了全省“十二五”梯田建设专项规划,再发展梯田750万亩,进一步提高旱作区农田基础地力和抗旱减灾能力。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步伐加快。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改变了长期形成的落后种植方式。特别是玉米种植与牛羊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快了全省农牧业有机结合和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推进了农村二三产业、循环农业的发展。这是全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标志。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大面积种植,饲料资源大量增加,为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这一全省战略性主导产业,创造了先决条件。省委书记陆浩敏锐地洞察到这一重大变化,发表甘肃农业的重大转折文章,指出“随着旱作农业技术的广泛推广和草食畜牧业的逐渐兴起,甘肃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又一次战略性转折。”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实施“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出台了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扶持办法,对全省养牛10万只以上、养羊100万只以上的50个牛羊产业大县,给予重点扶持。2010年牛羊产业大县饲养总量分别占到全省牛、羊总量的73%、88%。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省委省政府根据全省自然条件多样、资源禀赋差异大的实际,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制定了马铃薯、草食畜等产业的发展规划,出台了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的六个办法,加快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片和产业带。马铃薯、中药材、苜蓿草、玉米制种、啤酒大麦等5个产业和产品居全国第一,苹果、瓜菜、花卉制种等10个产业和产品居全国前列。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的区域布局更趋合理,特色优势产业种植占农作物播种面积一半以上,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为了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省上出台了扶持办法,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3705个,增长7.7%;已建成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806个,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53个,农产品年加工能力近1300万吨。循环农业稳步发展。旱作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农牧业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典型的循环农业发展方式。如今,“种玉米-养牛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