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一个成功的案例谈课堂有效教学的组织泽国三中 潘连香摘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科学教师孜孜不倦追求的方向,但“教无定法”,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有许许多多,同一内容同一教师对不同学生的教法也不一样,因此课堂有效教学的组织不可能用一篇文章加以定论。本文主要从我自己新课程实施以来的教学总结出发,从课前的教学设计到课堂的教学组织再到课后的作业斟酌,从学生为中心的学法到教师引导作用的教法以及两者如何有机结合,以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的教学为实例,对科学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组织进行了探讨和说明。关键词:实例教学法有效科学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作为教师,课堂是我们的生命舞台,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然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总是让我们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困惑之中。目前,部分科学课堂还存在着教学效率低下,教学任务无法当堂完成,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在课外追加大量时间,人为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等一些教学缺陷。弥补这些缺陷,走出这个困境,实施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逐步掌握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技巧,实现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是初中科学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知识的量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预期的教学效果,使有效的教学时间占45分钟的最大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现象。那么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组织有效教学,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呢?我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培训中、在新教材教学探索中、在教学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都在不断尝试和总结课堂的有效教学,略窥门径之余,有了自己的一些教学想法。在八年级下叶的结构和蒸腾作用的教学中,我对两个班有意识的实行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结果教学效果大相径庭,经过精心设计教学的班级(下面称作实验班,另一个班称为对照班)教学效果明显高于另一班级。下面我结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谈谈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组织的一些个人想法与做法,陋文浅知,旨在抛砖引玉,期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更多指导。一、 重在分析、贴近学情,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孔子的“因材施教”一直以来都被教育者津津乐道,然而大多数教育者都着重于“教”,热衷于对“教”的分析,忽视了对“材”的分析。要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要把“教”和“材”有机的统一起来,“教”指的是教学方法、教育过程,“材”既包括了施教的对象-“学生”,还包括了施教的内容-“知识”。这两者的关系就象“病人”和“药”一样,医生首先应诊断病人的病情,然后什么样的病人吃什么样的药,感冒了就应该吃感冒药,小孩生病了就应该吃专为儿童配制的药,吃大人的药就不适宜,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疗效。教学也一样,要实现有效教学,首先应做好教学前期“材”的分析工作,主要包括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所谓学习任务分析也就是要分析教学内容的前后知识关联,知识的难点、重点,学生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难点,安排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操作上存在的难点。这里分析的基准点是学生,要从学生的状况出发去考虑各个知识点,而不应该从教师的眼光出发看各个问题。所谓学习者分析就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认知策略等的分析,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态度、情感等因素。教学设计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为教师提供实践的依据,为学生的学提供策略,为实现有效教学提供最大的可能。那么如何才能写好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呢?当代杰出的教学设计家加涅认为:“为学习设计教学”,要写好教学设计必须把握两条原则:首先教师进行的教学设计应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教师要对学生的有效学习起支撑或支持作用;第二,教师通过实施教学设计方案来确定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并就如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对策,教师的教学设计最终要对学生的有效学习起促进作用。所以,要写好教学设计,首先要着重做好分析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做好“激”、“导”、“铺”的设计。“激”就是在教学设计中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就是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引导好这股学习热情,不让它四处流淌;“铺”就是要做好知识点的过渡设计,不让学生的学习激情昙花一现就消逝无踪。根据前面讲的教学前期“材”的分析和教学设计的两条原则,我笼统的归纳了写教学设计的步骤,写好教学设计一般要符合以下设计程序:根据不同的知识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不同的教学方法难点学习者分析学习任务分析综合分析常规知识点重点知识点进行细化分析学生进行分层细化教学目标中哪些应采用探究学习方式其他的教学方式探究内容的选择、改进及设计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与管理互动与交流设计意外情况的猜想与应急设计形成性评价上面的流程图只是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简单架构,在实际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我在进行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时,在对“材”分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式为实验探究,采用现象-疑问-假设-实验-结论-新的疑问-新的假设-新的实验-新结论这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探究形式进行教学。由于这节课涉及的实验较多,为此,我对涉及的4个实验活动进行了知识点的细化分析,最终确定各个实验的教学方法。活动名称优势缺点采取的教学方法P96活动:证明蒸腾作用的存在现象明显,观察较容易,由现象容易得出水汽从叶片中散失出来,蒸腾作用确实存在做本实验需要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再冷却,所花费的时间较长采用老师预先做实验,学生直接观察现象,然后由现象作出猜测与分析,最后得出结论P97活动2:证明水分从叶的上下表皮散发出来的本实验操作简单,只要将氯化钴滤纸贴在叶的上下表皮上,然后进行观察颜色的变化程度即可根据学生的操作不同变色有先后,而且学生在操作中会由于手指用力导致水分挤出,影响实验学生根据氯化钴的特性说设计实验,然后老师操作,在中间的等待过程中,让学生说支持假设的实验现象,一举两得。P98 活动:显微镜观察气孔的存在学生已经学过临时装片的制作、显微镜的操作,有一定的实验基础学生从来没看到过叶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这些知识在课前是比较“虚幻”“高深”的,学生辨别这些细胞有一定困难学生全程制作观察,在弥补缺点时,在每桌上放一张永久性装片,供对比,以便容易找到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P98 活动4:叶子浸在热水中,观察气泡操作简单,材料易得实验效果不好时,气泡个数相差不是很多时,学生无法比较这个实验由于优点明显,同时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改由学生回家操作。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本课时对比分析较为详尽,把对学生的分析和知识点的结构充分结合,从而对个实验进行了合理取舍,做到贴近学情。磨刀不误砍柴功,在实验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二、 激疑导思,灵活应变,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即心求通而未得,“悱”即口欲言而未达,“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往往让学生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及时做好相应工作,既要提倡学生积极质疑,又要及时做好疑问的疏导工作。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有利于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所以在课堂上应积极提倡学生质疑,学生“少疑”或“无疑”,老师要做好“激疑”“促疑”,要让学生心中存在疙瘩,做好了这一步,既为实现课堂有效教学创造了条件,又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产生新的更深入的问题,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思”、“学”是一个不断递进深入的过程。心理学家维里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水平包括“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两个层次。学生的发展过程就是从“现有水平”达到“第最近发展区”,然后再在新的“现有水平”(即第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跳跃到新的“最近发展区”(即第最近发展区)这样一个台阶式的跳跃前进的发展过程。根据这个理论,教师在引导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不断铺好台阶、调整台阶的高度,将笼统的比较大的问题细化为一个个能适应不同学生回答而又不断深入的小问题,尽量控制在“跳一跳,摘到桃”-可接受并能合理发展的程度内,让学生能够沿着这一个个小问题往更深入的方向探究,最终“恍然大悟”。我在上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第一课时的“探究活动”时,我就按照这个原理在实验班进行了一系列的问题设计,结果在上课时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顺利的得出了结论,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令人相当满意。现摘录部分如下:证明叶的上下表皮都存在散发水分Q:刚才同学们都说蒸腾作用的水分是在叶中散发出来的,那么水究竟是从叶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呢?是上表皮还是下表皮?还是都有?(生回答)Q:如果都有,那么是上下表皮水分散发一样多还是上表皮多或者是下表皮多?(如果只回答上表皮(或下表皮)有,则问学生你的猜测依据是什么?)(生回答)3、师: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实际情况是怎样的,Q:现在大家的桌子上有一张氯化钴试纸,大家看它干燥时是什么颜色?(生回答)Q:大家试着在滤纸上呵气,或者在滤纸上滴一滴水看看,有什么变化?(生回答)Q:现在大家想想,怎样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蚕豆叶水分是从哪里散发出来的?(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演示实验)Q:怎样的实验结果支持你的假设?(生回答)教师完善学生的实验设想:(如果学生没有说到采用同一张叶片,要提醒控制变量,因为叶片大小也会影响实验结果)老师操作实验:Q:大家看见两张滤纸有没有都变红,如果是,哪一张滤纸的颜色先变红,哪一张颜色的滤纸要深一些?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回答)这些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阶段,另一方面也注重了知识的逻辑推理,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有“顺水推舟”“水到渠成”之感。所以老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依据,才能达到有效,正如陶行知所说的:“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老师的教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学生怎么学,老师怎么教,真正做到以学论教学、为学而教以教促学。”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在提倡“质疑”和“疏导”过程设计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看法,甚至是“奇思异想”。课堂教学决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激情的旅行,而是向未知挺进的航程,随时有意外的通道与美丽的风景,对于这种课堂中衍生出来的信息,或取或弃,或疏或引,或点或铺,或延或止,教师要善于慧眼识珠,做到要言不烦,言必有中,善于化平淡为绚烂,给学生指点迷津。不过,老师在发挥疏导、做好引路人时,不要喧宾夺主,直接面授知识,而应只发挥“灯笼”的照明引路作用,培养学生成为“教师式的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代言人”,这就要求教师在疏导过程中讲究艺术,特别是课堂中出现的“意外通道”和“美丽风景”,要运用技巧,灵活应变、妥善处理,化意外为惊喜。因此,只有挖掘学生的质疑精神,发挥老师的疏导作用,灵活运用应变技巧,才能直挂云帆济沧海,到达教学的彼岸,实现有效教学。三、 注重衔接、浑然一体,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手段课堂过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过渡与新课导入、课后小结等环节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虽然我们不必象写文章那样,去刻意追求它的语言、词藻,但它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一节好课,犹如一块美玉,从导入到布置作业浑然一体,只有处理好过渡,教学过程才能紧密衔接,知识的呈现才不会有突兀感,学生的思维才会自然转移,自主地跟紧老师思路,老师才能从容的对知识进行“四两拨千斤”,从而达到较好的有效的课堂效果。过渡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一个问题向另一个问题或由这部分教学内容向另一部分教学内容转换时进行的一个环节,很多过渡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巧妙的过渡语可以使各知识很自然地衔接起来,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教学内容上,这不仅有利于使知识系统化,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思维的转移,系统地把握教学内容,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要使课堂成为一个连贯紧凑、浑然天成的有机整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一定的过渡技巧,教无定法,常见的过渡方法很多,一般以自然过渡和疑问过渡为多。我在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的课时安排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过渡的合理和各种过渡的自然和有效性,为此,我对该课进行了知识块的大挪移,把蒸腾作用的作用和影响因素移到了第二课时(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都安排在第一课时),具体思路如下:玉米植株的质量和生长期吸水量的巨大反差疑问:大量的水到哪里去了?引出蒸腾作用的存在疑问:水分是从哪里散失出来的?从叶中散失疑问:从叶的上表皮还是下表皮散失?实验:上下表皮都有,下表皮多类比实验:一个水袋要让它流出水来,咋办?疑问:表皮可能存在小洞实验:显微镜观察发现气孔的存在及气孔的组成回家作业:观察树叶在早、中、晚的状态,猜想气孔的状况(过渡到下一节课)从上述的授课思路来看,其中采取的过渡基本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过渡引入到了下一个知识点,特别是一个类比实验,由此及彼,学生从水袋漏水自然联想到叶要散发水分可能叶表面也存在“小洞”,自然地过渡到了活动3的教学。整个课时教学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符合科学探索抽丝剥茧水落石出的过程。正因为设计科学、引导到位、衔接完美,这节课在实验班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相比之下,对照班的常规教学的有效性要差许多。同一个老师教学同一个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程度也基本相等,其差别在于教学设计的不同:实验班进行知识点调整并进行科学优化设计,对照班按照课本安排按部就班常规教学,但结果产生的教学效果差距很大。由此可知,好的课堂教学一定渗透着教师的智慧,从而也一定会散射出教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排水工程(第四版)上册期末复习总结模版
- 新质生产力的细分赛道解析
- 立法目的与意义讲解
- 2025年医学伦理学科临床道德决策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护理技能考核答案及解析
- 2025年骨科创伤急救演练模拟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放射科影像学诊断能力检测试题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康复护理学康复护理知识考核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眼科常见疾病识别考试答案及解析
- 民族团结示范乡镇
- 一带一路详解
- 中小学英语课件-Go-away-Mr-Wolf
- 二年级语文上册《有趣的动物》课件PPT
- 不干胶贴标机设计学士学位论文
- 《劳动合同书》-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劳动关系处监制(2016.11.15)
- 钢轨检测报告
- 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
- GB/T 3505-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术语、定义及表面结构参数
- GB/T 11186.1-1989涂膜颜色的测量方法第一部分:原理
- 09S304 卫生设备安装图集
- 功能材料概论-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