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预期的通货膨胀实证分析.doc_第1页
理性预期的通货膨胀实证分析.doc_第2页
理性预期的通货膨胀实证分析.doc_第3页
理性预期的通货膨胀实证分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于理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的验证 基于新世纪上海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摘要: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通货膨胀和失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实际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菲利普斯提出了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相互交替的菲利普斯曲线,货币学派提出了长期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也是垂直的。经济理论的研究是为经济实践服务的,每一种菲利普斯曲线都有自己的政策含义。因此政府在进行决策时就必须在高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和高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之间做出抉择。而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则指出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增加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只能导致通货膨胀,不会对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产生影响,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本文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关键词:理性预期 菲利普斯曲线 政策实证研究一、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历程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而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是用于描述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菲利普斯曲线在宏观经济学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8lanchard和Fischer (1989)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在经济周期理论中起着中心的作用。”以下主要讨论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演进过程。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菲利普斯发现货币工资变动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了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第二阶段是弗里德曼根据自然失业率的假说,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第三阶段为理性预期学派提出了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一)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1.失业率-工资变动率曲线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任教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英国的经济学杂志发表了题为1861-1957联合王国的失业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的著名文章。该文章在对英国近百年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在1861年-1913年间英国货币工资的变化率与失业率是负相关的结论:即失业率越低,货币工资率在一年中上升的百分比就越高;反之,失业率越高,货币工资率在一年中上升的百分比就越低,二者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如果用W来代表货币工资,u表示失业率,那么菲利普斯曲线就可表示为:w=dW/W=f(u),f(*)表示一个单调递减函数2. 失业率一通货膨胀率曲线 1960年,萨缪尔森和索罗发表了达到并维持稳定的价格水平问题: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一文,提出了失业率一通货膨胀率曲线,对失业一工资变动率曲线做出了发展。萨缪尔森和索洛认为产品的价格是按照成本加成方法进行定价的,即产品价格等于成本加上一定量的利润。在短期内,即利润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只取决于成本。而成本主要由工人工资来决定,因此物价变动只与货币工资有关。这样,工资和价格水平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固定比率的关系,从而也可以用通货膨胀率来替代货币工资变化率。这种由工资率的增加带来通货膨胀的上升为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基于上述思想,萨缪尔森和索洛用物价上涨率替代工资变化率得出失业率一通货膨胀率曲线。该曲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当失业率下降时,通货膨胀率上升;反之,当失业率上升时,通货膨胀率下降。用公式表示为:=h(u),为通货膨胀率,h为一个单调递减函数失业率一通货膨胀率曲线把一个两难问题摆到了政策决策者的面前:失业率率为零和通货膨胀率为零两者不可兼得。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有一种取舍,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只有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才能实现,反之,要降低失业率就必须要容忍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而且通货膨胀率为零只有在达到一定失业水平的时候才能实现,而这种失业率水平在经济上、政治上都是不可接受的。因此,菲利普斯曲线就成了政策决策者进行政策决策的菜单,要么用高失业率来换取低通货膨胀率,要么用高通货膨胀率来换取高失业率。此后,菲利普斯曲线被广泛用于货币政策决策的实践中。(二)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不存在长期的、稳定的替代关系,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为一条垂直于自然失业率的直线,用高通货膨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做法在长期中是不可行的。弗里德曼认为,在存在货币幻觉的情况下,劳动的供给取决于名义工资。在通货膨胀初期,由于人们存在货币幻觉,把名义工资的增加当作实际工资的增加,劳动者增加提供劳动的数量,失业率低于自然夫业率,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人们很快会意识到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他们会调整通货膨胀率和实际工资的预期,减少劳动供给量,失业率会返回到自然失业率的水平。因此,自然失业率是一种均衡的失业率,在长期中,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水平,也就是说人为的经济政策只可能暂时地使经济中的失业率偏离自然失业率水平,但在长期,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弗里德曼认为,由于人们的适应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自然失业率的垂线。这一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引起了巨大争论,货币主义学派和凯恩斯主义学派均力证自己的观点,然而双方都没有充分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但到了70年代后期,滞胀问题逐渐显现,大多数凯恩斯学者不得不承认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是垂直的。弗里德曼认为,高通货膨胀政策只会带来通货膨胀的节节攀升,不会对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在长期内货币政策不仅是无效的,而且会加剧经济波动。但弗里德曼认为,失业率在向自然失业率调整的短期内,货币政策还是有效的。但弗里德曼并未说明失业率在向自然失业率调整时所需的时间,即货币政策有效的时间,这段时间可能很长,因此,货币政策制定者仍可以通过政策选择来实现政策目标。(三)卢卡斯的菲利普斯曲线卢卡斯最早在他的预期与货币中性、自然率假说的经济计量检验、产出与通货膨胀的替代的若干国际证据等文章用理性预期假说来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分析。卢卡斯首先用适应性预期进行分析。适应性预期指经济主体根据自己过去在进行预期时所犯错误的程度来修正他们在以后每一时期的预期,即经济主体在预期t期价格水平时会考虑到t-1期的预期误差,当t -1期的预期价格水平高于实际价格水平时,对t期的预期价格要相应地减少,反之,则相应增加。用公式表示为:Pet=Pt-1-(Pet-1-Pt-1);0小于1在用理性预期假说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卢卡斯发现在适应性预期下,经济主体是会犯系统性错误的,而理性的经济主体是不会犯系统性错误的,因为经济主体会随时根据他所得到的信息来修正他预期值的错误。同时卢卡斯还认为如果人们只是进行适应性预期,适当的通货膨胀政策可使实际失业率无限低于自然失业率,并且如果通货膨胀率一年比一年高,在长期中,实际失业率仍可低于自然失业率,这与自然率假说是相违背的。在得出自然失业率假说与适应性预期是不一致的结论后,卢卡斯把自然失业率的非利普斯曲线和理性预期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由于本文主要研究卢卡斯的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是否得到了验证,这一理论是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因此以下为本文分析的重点。卢卡斯认为,理性预期和其他预期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理性预期认为预期和现实行为结果具有一致性,它的经济学含义是:(1)在理性预期下,经济变量的预期值也会存在误差,但是预期值的平均值一般是接近于客观实际值的,因而理性预期是长期中最为准确的预期;(2)为了获得准确的预期,经济主体必须充分利用可以获得的一切信息,因此理性预期是信息有效利用的预期;(3)可以有效利用的信息包括有关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因此理性预期是与经济理论和模型相一致的预期。理性预期假说一般可分为较弱的形式和较强的形式两种说法。较弱的形式是,经济主体能够从他们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而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关于理性预期的一个较强形式是,经济主体掌握正确描述现实世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进行预测。对于这种较强的形式,经济学家似乎也觉得不切合实际,于是又对这一较强形式进行解释。卢卡斯解释说:理性预期只是为经济主体的预期行为提供一个一致性的标准,并不包含对经济主体实际预期行为的解释。在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分析中,卢卡斯指出,通货膨胀率预期是由理性的经济主体所形成的,他们在进行预期时会利用所有的经济信息与知识。虽然经济主体在形成预期时会犯错误,但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即经济主体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不会一直过高或过低。实际上,从概率论的角度来讲,经济主体的预期价格与现实的价格之差的期望为零,用公式表示为:E(Pt-Pet)=0理性预期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如下:如果经济主体的预期是理性的,他们就会利用政策当局政策规则的信息来预测未来价格水平,无论政策当局采取任何宏观经济政策都不能使经济主体犯系统性的错误。由于经济主体在价格预期上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因此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就不存在稳定的交替关系,政策当局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产量和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不会产生系统性的影响,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而如果政策变动是不规则的,经济主体无法预测得到,那么这就属于影响经济的随机冲击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交替关系,而是随机冲击的作用,其他的意料之外的因素所造成的随机冲击也会产生相同的作用。而且即使在短期中,政策当局也无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系统地影响产量和就业水平,宏观经济政策无论是在短期或长期中都是无效的。例如货币政策当局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时候,如果工人成功预期到该种货币政策的结果将是更高的通货膨胀率,而在高通货膨胀率下,自己的实际工资又会降低时,工人会要求提高名义工资的水平。如果在理性预期下工人准确地预期到了通货膨胀的程度,并相应地提出调整名义工资水平的要求的时候,生产不会增加,失业率也不会降低,甚至连暂时的生产和就业增长也不会出现。但为什么实际经济数据总是表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两者之间呈现反向关系呢?卢卡斯提出孤岛模型以做出回答。卢卡斯认为市场是分割的,正是由于市场的这种分割性而形成了信息障碍。经济主体往往不能得到预期变量的完整的信息,而且经济主体间的信息往往也是不对称的。假设厂商观察到他们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时,他们就要进行信号筛选,即他们要搞清楚价格上升中有多少属于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有多少属于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动是由生产技术和消费者的偏好所引起的,它的变动起到一种资源的生产和分配的作用,是导致投资者改变投资方向的主要信号。一般价格水平是指由通货膨胀所引起的价格总水平的变化。一般价格水平的波动源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它的变动不会影响到产量和就业量,因此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对于经济主体来说不存在任何获利机会。如果市场价格的变化为相对价格的变化,这说明市场对厂商的个别产品的需求有所增加,厂商会增加产量;若如果是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则表示总需求的增长。从产量和就业等实际量的角度来讲什么也没有改变,厂商会维持原有的状态。由于信息是不完全的,厂商不能准确地判断价格变化的实际情况,有可能会将总需求的增长所带来的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错误地当成个别产品的相对价格的上升,从而导致短期内产量发生波动。这样,对于通货膨胀率任意意外的增加都会导致厂商增加产量,并且对通货膨胀率任何意外的减少都会减少产量。这时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两者之间就呈现反向关系。但是卢卡斯认为,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经济主体是不会长时间受骗的,他们会充分利用一切信息来修正对事物的错误认识,通过理性预期很快会形成对未来平均通货膨胀率的正确预期。最终他们会认识到过去把价格的上涨作为需求增加的信号是一种错误,于是生产又恢复到原有的水平。因此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置换关系存在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它不可能被政策当局所用。政策当局在进行政策选择时所面对的菲利普斯曲线仍然为一条垂直于横轴的垂线,宏观经济政策仍是中性的。二、我国基于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研究经济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经济实践服务,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也不例外。如果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替换关系的话,政策当局在进行政策决策时就面临着一个政策选择的菜单。如果理性预期理论成立的话,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都不存在稳定的替换关系,宏观经济政策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无效的。那么在上海,通货膨胀率预期是否是由完全理性的经济主体所形成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是否存在着稳定的置换关系?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上海是否存在?这就是下面实证分析所要回答的问题。我国2000年-2012年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表中的通货膨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