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影的永恒魅力.doc_第1页
法国电影的永恒魅力.doc_第2页
法国电影的永恒魅力.doc_第3页
法国电影的永恒魅力.doc_第4页
法国电影的永恒魅力.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国电影的永恒魅力 2005 法国电影回顾展影片扫描 单万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伴随着新年的悠扬钟声, 2005 法国电影回顾展的帷幕徐徐拉开。作为中法文化年第二阶段“法国文化年在中国”活动的重大交流项目之一,这次为期 4 个月的大型电影回顾展陆续在港京沪三地举办。 1 月 7 日,香港的展映活动已在香港电影资料馆开幕; 3 月 4 日,北京的展映活动将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开展; 4 月 1 日,上海的展映活动将在上海影城开启。 41 部法国电影杰作的集中展示,堪称名副其实的法国电影文化的世纪盛会。这些影片出自 25 位名家之手,时间跨度从 1895 年到 2003 年,主题与风格丰富多彩,类型与样式绚丽多姿。为了不至于让人感到眼花缭乱,我们大致按照电影史的线索将展映的影片编成 5 个单元,本文将对这些影片进行快速扫描(为了区别于文中提到的其他影片,本次影展的影片片名后面加注了法语片名)。 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无法对本次影展的影片进行详细评介,只希望本文能够引起读者对本次影展以及中法文化年的兴趣。中法文化年是中法两国元首共同倡议的重大活动,是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对加强两国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和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法国自 2003 年 10 月至 2004 年 7 月已成功地举办了中国文化年,中国自 2004 年 10 月至 2005 年 7 月举办法国文化年。中法文化年的交流项目多达数百,规模和持续时间均创历史纪录。同时,两国分别在巴黎和北京互设了永久性的文化中心。设在巴黎的中国文化中心于 2002 年举行了挂牌仪式,设在北京的法国文化中心于 2004 年正式开放。两个文化中心都修建了设备先进的电影厅,此举将对两国的电影交流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单元:永恒的经典 曾经沧海难为水,初却巫山不是云。对于只有百年历史的电影艺术来说,能够经历半个世纪的风雨而魅力不减的影片应该可以称为经典之作了。本单元的 10 部影片都是 1953 年以前出品的,分为无声片和有声片两部分。 默默的无声片把我们带到了电影诞生的年代,带到了电影诞生的故乡。电影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世人公认的诞生日期是 1895 年 12 月 28 日,即法国发明家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 14 号的大咖啡馆正式放映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无声短片的日子。电影在发明之后不久便迅速传到了世界各地。自 1896 年初开始,卢米埃尔陆续派遣数百名摄影师奔赴世界各地拍片,至 1897 年底这些摄影师涉足过除南极洲之外的各个大陆,总共拍摄了 750 多部影片( 埃利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第二次修订版,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3 页 。这些影片中包括在中国拍摄的影片,而且电影正是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的,这件事已经成为中法电影交流史的开端。遗憾的是,究竟是哪些摄影师来到中国的什么地方拍摄了多少和什么样的影片,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1965 年,为了纪念路易卢米埃尔诞辰 100 周年和法国电影诞辰 70 周年,法国电影资料馆的创始人之一亨利朗格卢瓦,将苦心收集和保存的卢米埃尔影片进行了精心的修复,并且编辑成卢米埃尔短片集( Montage Lumire ),后人才得以观看电影诞生初期的珍贵影片,这些影片可以说是法国乃至世界电影宝库中的宝中之宝。 雷内克莱尔( 1898 1981 )在 20 世纪上半期的法国电影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用两条坐标线定位他在当时法国影坛的地位:纵向看,他是乔治梅里爱与麦克斯林戴以来最著名的法国电影艺术家;横向看,他与让雷诺阿、马塞尔卡尔内并称为早期的法国影坛三杰。此外,克莱尔于 1962 年被接纳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电影家。克莱尔也是我国老一辈电影工作者十分熟悉的法国电影导演,他导演的影片巴黎屋檐下( 1930 )曾在上海放映,夏衍在创作话剧上海屋檐下时多少受到了此片的影响( 夏衍谈上海屋檐下的创作,会林、陈坚、邵武编夏衍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84 页 ),而在以马路天使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影片中也不难发现此片的影子。本次影展选择了克莱尔的两部无声片:沉睡的巴黎( Paris qui dort , 1924 )是他编导的第一部影片,讲述了一个疯癫的科学家在用神奇的魔光使巴黎陷于沉睡状态之后发生的故事。按照萨杜尔的看法,这部影片之所以具有艺术价值,是因为“克莱尔用轻松的讽刺,描绘了八个人物生活在死寂的巴黎的情况”。导演犹如电影诗人,影片中的巴黎景色富有诗意。除此之外,埃菲尔铁塔可以说是这部影片中的“一个真正的演员”( 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文版,第 232 233 页 );铁塔( La Tour , 1928 )干脆以埃菲尔铁塔为主角,这部短纪录片以诗意的手法描绘了铁塔及其周围的优美景色。 让爱普斯坦( 1897 1953 )是法国 20 年代印象派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起初从事电影理论研究和影评写作, 20 年代开始导演生涯,一生中导演过大约 30 部影片。 1924 年,法国的印象派电影随着其创始人路易德吕克的去世而宣告结束,爱普斯坦转而拍摄先锋派的新影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他拍摄的先锋派影片“专供那些光顾专门性电影院的有高等文化修养的人士观看”( 萨杜尔 法国电影中文版,第 29 页 )。厄舍古厦的倒塌( La Chute de la maison Usher , 1928 )是他拍摄于无声电影末期的恐怖片,取材于美国小说家爱伦坡的同名短篇小说(把参照了他的其他两部短篇小说)。坡的小说大致可以分为恐怖小说和推理小说两大类,厄舍古厦的倒塌属于前者。坡自称他的小说的特点在于“把滑稽提高到怪诞,把害怕发展到恐惧,把机智扩大成嘲弄,把奇特变化为怪异和神秘”(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 1982 年版,第 801 页 )。爱普斯坦的影片通过非常的摄影角度、特写镜头、画面叠印、镜头移动等手段,较好地传达了原著的恐怖和神秘气氛。 阿贝尔冈斯( 1889 1981 )的有声片拿破仑波拿巴( Napolon Bonaparte , 1935 )也可以说是无声片,或者说是无声片的有声版。冈斯早在 1927 年就拍摄完成了长达 235 分钟的无声片拿破仑,然而,这部耗费 1.5 万米胶片和 4 年之功制作的大片“只不过是一部未完成的巨大作品的序幕” (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第 204 页), 因为这部影片只是冈斯计划拍摄的多部拿破仑影片的第一部。在创作过程中,导演大量运用了“加速蒙太奇”、“主观镜头”、“三面银幕”(将三块银幕拼接起来放映)等富有创造性的技巧。 1934 年,冈斯制作了这部影片的有声版,并对原片进行了增删,长度为 140 分钟(本次影展放映的就是这个版本)。为了在片名上区别于无声版, 1935 年有声版的片名加上了拿破仑的姓氏。后来,冈斯还拍过几部拿破仑影片,如奥斯特里茨战役( 1960 )、拿破仑与大革命( 1971 ),但是总体来说,这些影片没能再现默片时期的拿破仑的风采。 1983 年,英国电影史学家凯文布朗洛修复的拿破仑据说是最接近于 1927 年版本的版本( 让路普巴塞克主编电影辞典,法国拉鲁斯出版社 1991年版,第279页 )。 法国电影告别无声时代是在 1930 年前后, 30 年代对于法国电影来说是十分重要,主要是由于出现了“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几位代表人物如让雷诺阿、马塞尔帕尼奥尔,让维果(详见第四单元)等人的影片都将出现在本次影展中。 让雷诺阿( 1894 1979 )的大名已为我国广大电影工作者熟知,本次影展选择了他的两部影片:乡村一角( Une Partie de campagne , 1936 年出品, 1946 年上映)是根据莫泊桑的小说摄制的“辛酸而短暂的田园情史” ( 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文版,第 334 页 ) ,被广泛用于电影学院的教学;金马车( Le Carrosse dor , 1953 )是雷诺阿的晚期代表作,这部投资巨大的豪华古装片,讲述了 19 世纪一个意大利剧团在西班牙统治下的拉丁美洲的演出过程中,美丽聪慧的女主角与当地总督之间的一段感情纠葛。通常认为,雷诺阿的电影艺术生命在 1939 年拍完游戏规则之后就结束了,然而电影史学家们近来发现,他的晚期作品同样具有迷人的魅力,金马车就是其中的一部。 马塞尔帕尼奥尔( 1895 1974 )原是作家,曾经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舞台剧本, 30 年代初,他在完成舞台剧本马赛三部曲(马里乌斯、芳妮、塞萨)的创作之后,对刚刚出现的有声电影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宣称剧作家从此以后可以“把戏剧装入罐头了”( 萨杜尔法国电影中文版,第 68 页 )。于是,他陆续将马赛三部曲搬上银幕,并且获得了极大成功。马里乌斯( Marius , 1931 )是三部曲的第一部,由帕尼奥尔和匈牙利籍著名电影导演亚历山大柯尔达共同执导( 郑雪莱主编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第 3卷第4145页 )。帕尼奥尔具有非凡的讲故事的才能,他的作品充满强烈的乡土情结,创作灵感主要源自他对法国南方普罗旺斯地区风土民俗的记忆( 章乐天凝视彼岸的家园,载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 2003 年 8 月 29 日第 8 版 )。 40 年代的法国影坛由于遭到战争的破坏而缺乏生机,然而这个时期的法国影坛依然出现了一些十分优秀的电影作品。比如,亨利乔治克鲁佐( 1907 1977 )拍摄的乌鸦( Le Corbeau , 1943 )就是其中之一。这部情节惊险的侦探片,改编自 20 年代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故事发生在法国外省的一个小城,一封署名“乌鸦”的匿名信闹得全城惶恐不安,每一个居民都被怀疑是这封神秘匿名信的作者( 萨杜尔法国电影中文版,第 109 页 )。让谷克多( 1889 1963 )的美女和野兽( La Belle et la bte , 1946 )改编自法国 18 世纪女作家勒潘斯德布蒙(让娜玛丽, 1711 1780 )的同名神话故事,画面模仿当时的绘画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拒绝对画面进行光学加工,一流的技术顾问、摄影师、化装师的加盟使这部影片的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萨杜尔法国电影中文版,第 118 页 )。 第二单元:新浪潮之母 成功之母育新人,初谰激起新浪潮。本单元的设置是为了向一位年轻的老导演致敬,她就是素有“新浪潮之母”美誉的阿涅斯瓦尔达。 1954 年,她组建了自己的影片公司(西内塔玛里斯影片公司),自编自导了影片短岬村,这一切都预示着后来出现的新浪潮电影的特征。安德烈巴赞说这部难以归类的影片“自由而纯净”,乔治萨杜尔称之为“法国新浪潮的第一部影片”。这部别具一格的影片直接激发了阿兰雷乃创作广岛之恋( 1959 )的灵感(事实上,雷乃以剪辑师的身份参加了本片的创作)。 1956 年,瓦尔达曾经以顾问的身份陪同法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克里斯马盖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北京的星期天,并在这个过程中拍过数千幅照片。原定的瓦尔达摄影图片展因故取消。 在长达 50 多年的电影艺术生涯中,瓦尔达创作了 50 多部影片。她的作品以表现女性题材为主,尤其擅长描写那些勇于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永不退缩的当代女性形象,反映她们的社会理想、孤独与彷徨。总体来说,瓦尔达的电影作品在艺术上多为优秀之作,对人与事的观察敏锐、影像考究、描写细腻。无论基调明快还是哀愁,她的影片总能传达出浓浓的诗意。 综观瓦尔达的全部作品,艺术手法新颖独特也许还在其次,最为重要的是始终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和乐观主义精神。 2005 年 3 月,她将带着其中的百余幅照片来北京举办展览,同时参加法国电影回顾展北京站的开幕式。下面介绍她给本次影展带来的 9 部影片(以出品年代为序)。 穆府的歌剧( LOpra-Mouffe , 1958 )是一本孕妇的电影日记,表现了巴黎的一个名为穆府达的街区的日常生活景象。本片拍摄于 1957 1958 年冬,缘自 1958 年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实验电影展组委会向瓦尔达发出的参展邀请,片名来自德国电影导演乔治威廉派伯斯特改编自布莱希特的歌剧的影片三文钱的歌剧( 1931 )。这部融纪录与搬演于一体的影片具有鲜明的主观视点,瓦尔达在回忆拍摄经过时说:“由于当时我怀孕,于是这部影片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穆府附近,一个怀孕的女人会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呢?”( 法国外交部与电影手册杂志社编阿涅斯瓦尔达影片目录, 1994 年出版 )。瓦尔达是在自己非常熟悉的街区拍摄这部影片的,但是此时,在瓦尔达眼里,这个街区的老人和流浪汉以及所有人都曾经是婴儿。 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 Clo de 5 7 , 1962 )表现了年轻漂亮的女歌手克莱奥在等待医院检验报告(以确诊是否患了癌症)的两小时中,怀着恐惧与焦虑在巴黎街头漫游,并且逐渐发现一个更真实的自我和更真实的世界的过程。影片结尾,克莱奥在公园里遇到了一位即将返回阿尔及利亚战场、同样面临死亡威胁的法国青年士兵,两人结伴来到医院探听化验结果,尽管知道自己患上了癌症,但是这时的克莱奥已能坦然面对命运。这部影片以大胆的创意、灵活的手法和出色的表演,成为最能代表瓦尔达早期美学趣味的影片,也是新浪潮电影的重要代表作。这部影片产生了持久的轰动效应,即便是在几十年后仍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美国当红女星麦当娜多次观看了这部影片,试图依照美国风情予以重拍,并决定亲自饰演克莱奥,而且曾经多次跟瓦尔达一起修改剧本,但是这部影片至今没有拍成 (艾利森史密斯阿涅斯瓦尔达,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 1998 年出版,第 102 页 )。 扬科叔叔( Oncle Yanco , 1967 )记录的是瓦尔达的“美国叔叔”的生活。瓦尔达在美国为自己导演的影片轻佻的女人作宣传时,听说旧金山附近有一个与自己同姓的非常有趣的老人,于是就去拜访他。在得知这位老人是父亲的表兄弟,而且生活在旧金山湾的船屋里以作画为生,与雅皮士保持着密切联系,瓦尔达就为他拍摄了这部短纪录片( 法国外交部与电影手册杂志社编阿涅斯瓦尔达影片目录, 1994 年出版 )。 尤利西斯( Ulysse , 1982 )通过对一幅老照片的主人的寻访,探讨了时间、历史及影像资料的意义。本片拍摄于 1982 年,那时瓦尔达正在为法国国家摄影中心拍摄 170 集系列片一分钟一个影像,目的在于介绍著名的摄影师及其作品,其中包括她自己和她拍摄的摄影作品。有些评论家认为,瓦尔达的才能不仅表现在她拍摄的长片中,也表现在她拍摄的以寻找为主题的短片中,本片就是这类短片中的一部代表作。 流浪女( Sans toit ni loi , 1985 )描写了一个拒绝任何社会规则的年轻流浪女惨死在荒郊野外的遭遇。这个女孩本来是有工作的,但是不知何故过起了流浪的生活。在她四处流浪的过程中,结识了一群像她一样的年轻流浪族。 1984 年左右,法国出现了“新贫阶层”这样一个名词,舆论开始关注这个社会问题。同年 10 月,瓦尔达在报纸上无意间看到一整版关于法国梧桐树病虫害的报道,于是就去进行实地考察,并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一个浑身散发臭味的女流浪者,她就是影片流浪女的主人公的原型。本片是瓦尔达进入创作鼎盛期的重要作品,荣获 1985 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南特的雅各( Jacquot de Nantes , 1991 )以纪录与虚构交织的手法,表现了法国电影导演雅克德米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雅各”是“雅克”的昵称,因为他在 1958 年成了瓦尔达的丈夫。当瓦尔达打算为他拍摄一部传记片时,他既不打算写剧本,也不打算写对话,以便瓦尔达能按照自己的意图拍摄,因此本片可以说是瓦尔达对德米的“回忆的回忆”,而且影片的工作片名就叫“回忆”。这部影片拍摄于 1990 年 4 月到 1991 年 4 月,德米参加了影片的初期拍摄,他本人也出现在画面里,然而没等影片拍完,他就于 1990 年 10 月去世了。本片主要讲述的是德米在 1939 年至 1949 年之间的生活片段,三位小演员共同扮演了这个时期的德米。雅克德米被认为是“最有成就的法国当代电影导演之一”, 1931 出生在南特附近的蓬特夏托,年轻时就读于南特美术学校,同时学习电气技术。 1949 年,他进入维吉拉照相与电影技术学校, 50 年代初开始从事电影创作。 1960 年,他在南特拍摄的第一部长片劳拉引起了广泛注意,也因此被认为是新浪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1964 年,他导演的瑟堡的雨伞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后来又拍过其他一些影片,其中不乏优秀之作。 拾荒者( 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 2000 )是一部用 DV 拍摄(然后转成 35 毫米胶片发行)的纪录片,曾在发行后的 30 个月时间里获得过 30 个奖。这部受 19 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名画拾穗者启发而拍摄的影片,描绘了法国当今时代的拾荒者们的形象,而且拾荒者们在瓦尔达的镜头前讲述自己对拾荒的看法。有感于消费社会的种种浪费现象,瓦尔达说“这是一部关于浪费的影片”,拾荒者们的存在使浪费现象得以减少。在瓦尔达看来,形形色色的拾荒者可以大致分为三类:“有些人拾荒是因为生活所迫,有些人拾荒是因为他们是艺术家,有些人拾荒是因为他们喜欢拾荒。”( 英国于利安格莱杰拒绝浪费,载英国画面与音响 2001 年第 1 期 )。 两年后( Deux ans aprs , 2002 )是拾荒者的续集,完整的片名是“拾荒者们和女拾荒者在两年后”。瓦尔达说:“我在 2000 年的纪录片拾荒者中所拍摄的东西使观众惊讶、感动并且受到教益,而我却得到了喝彩和奖赏。掌声停下来之后,我意识到自己只应领取这些喝彩和奖赏中的一小部分,其余的应归还给影片的主体,他们才是使影片得以存在的理由。另外,我与拍摄拾荒者期间结识的被遗弃的某些人保持着联系,为了将他们的消息告诉给人们,我非常自然地拍摄了这部影片的短片续集。”她还说:“这部附属性的纪录片既是对拾荒者的回应,也是对它的事后思考。”( 法国塔里马斯影片公司编两年后宣传资料 )。 飞逝的狮子( Le Lion Volatil , 2003 )是一部喜剧短片,故事发生在瓦尔达居住的巴黎第 14 区,情节紧紧围绕丹菲尔罗什露广场上的一尊狮子雕像展开,这尊狮子雕像见证了从广场经过的人们的种种活动,尤其是学习用纸牌算命的女人克拉莉丝和巴黎地下墓地管理局职员拉扎尔从相遇到相识的过程。这部影片表面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但是经过仔细的品位之后,它却具有非同寻常的魅力。 时至今日, 77 岁高龄的瓦尔达依然保持着旺盛的艺术创造力。 2004 年,她拍摄了三部纪录片,一是伊戴萨的熊和其他,这部影片以瓦尔达参观艺术品收藏家伊戴萨的展览作为开端,展览中的百余幅照片促使瓦尔达去发掘这些藏品背后的故事;二是电影瓦尔达照片,此片系根据她以前制作的三部影片剪辑而成,包括伊戴萨的熊与其他( 2004 )、尤里西斯( 1982 )与向古巴人致意( 1963 );三是 Der Viennale 04-Trailer ,这是一部 2 分钟的短片。 第三单元:新浪潮之果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进入 21 世纪,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指出: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 20 世纪世界电影史上规模最广、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电影运动。规模最广,因为从 1959 年到 1962 年的短短 4 年时间里,百余位新导演拍出了处女作,而且当年的许多年轻导演后来成为世界级的电影大师(有些直到今天仍然活跃在影坛上),这种现象在 20 世纪的电影史上实属罕见,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影响最深,因为这场运动为法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影响波及许多国家,如 60 年代的德国新电影、美国新电影、巴西新电影等等,甚至可以说 80 年代后期中国的第五代电影也是踏着法国新浪潮的余波走向国际影坛的;作用最大,因为这场运动被公认为是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不仅自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且后人对它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1959 年是世人公认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诞生的年份,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引起轰动的两部法国影片分别代表着新浪潮运动的两种倾向:特吕弗的四百下代表着“作者电影”倾向,强调导演在电影创作中的主导地位,由于这类导演是出身于电影手册杂志编辑部的影评家,故称“手册派”;雷乃的广岛之恋代表着“作家电影”倾向,强调电影导演与作家的联合,由于这类导演居住在巴黎的塞纳河左岸,故称“左岸派”。曾在 80 年代担任电影手册评论家(现任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的塞尔日杜比亚纳认为,“手册派”是新浪潮的嫡系,“左岸派”是新浪潮的“表亲”。现任电影手册主编傅东从嫡系和旁系中选出了 8 位代表人物,并将他们统称为“八武士”,他们是: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雅克里维特,艾利克罗麦尔,克劳德夏布罗尔,阿兰雷乃,阿涅斯瓦尔达,雅克德米( 傅东法国当代电影,法国弗拉马里荣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6 80 页 )。本次影展将放映部分武士的部分作品,以及新浪潮之外的某些导演的某些影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作品是新浪潮的果实。 弗朗索瓦特吕弗( 1932 1984 )去世于 1984 年,距今 20 周年。为了表达对这位新浪潮电影旗手的敬意,本次影展将放映他的最后一班地铁( Le Dernier mtro , 1980 )。许多观众已经非常熟悉影片讲述的故事:二战期间德军占领时期的巴黎,由于实行宵禁,去剧院消磨时光的人们必须乘坐宵禁前的最后一班地铁回家,在 1981 年度的法国恺撒电影奖评选中,本片获得了 10 个奖项。由两位大牌明星(德巴迪约和德纳芙)担纲主演的这部杰作,曾给 80 年代的许多中国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让吕克戈达尔( 1930 年生)的名字已经无需介绍。他的成名作精疲力尽被视为新浪潮电影运动的美学宣言,他在拍完此片之后的感觉是:“我终于能拍出一部我梦想拍摄的无政府主义电影了。”狂人彼埃洛( Pierrot le fou , 1965 )早已成为电影教科书中出现最多的经典影片之一。本片的故事梗概如下:主人公为了摆脱歹徒之手而跟女友一起逃跑,到达一座孤岛时又遇到了更多的歹徒,在杀死了不忠的女友之后企图自杀,就在他行将结束生命之际,突然产生了继续活下去的念头目前,这位将电影用作“思想工具”( 让吕克戈达尔我始终认为电影是一种思想工具,法国电影手册 1995 年第 4 期,第 79 页 )的导演继续思考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他的新片我们的音乐( 2004 )多次参加国际电影节,他正在拍摄的影片是我爱你巴黎( 2005 )。 克劳德夏布罗尔( 1930 年生)的包法利夫人( Madame Bovary , 1991 )改编自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同名小说,尽管影片中的主人公有时甚至朗读原作中的某些章节,但是导演的用意并非图解原著( 皮埃尔穆拉主编家庭影像收藏指南,法国广播影视杂志出版社 2002 年出版,第 586 页 ),法国当红女星伊莎贝尔于贝尔成功地演绎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在新浪潮的导演当中,夏布罗尔是出道比较早的。早在 1958 年,他就以一笔家庭遗产为资金拍摄了漂亮的塞尔日,此片一改当时法国电影脱离实际生活的内容和俗套的表现方法,触及了法国落后乡村的生活和某些不良社会现象。在制作方式上,这部影片以制作费用低、实景拍摄、场面流畅、表演自然预示了新浪潮电影的基本特征。 雅克德米( 1931 1990 )的天使湾( La Baie des anges , 1962 )讲述了一出发生在法国海滨城市尼斯的悲剧,表现了主人公对游戏的迷恋。这是一部尚未被当代人普遍认识的杰作,卓越的导演手法与优美的黑白摄影堪与布莱松的影片媲美( 皮埃尔穆拉主编家庭影像收藏指南,法国广播影视杂志出版社 2002 年出版,第 98 页 )。 1960 年,德米在南特拍摄的第一部长片劳拉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他也因此被卷入了新浪潮导演的行列中。此片讲述了三个女人三天内的生活,表现了爱情与欲望的痛苦,这个主题屡屡出现在德米以后的影片中,比如我国观众熟悉的瑟堡的雨伞(获 1964 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德米大概是新浪潮导演中唯一的“外地人”,他的家乡南特自 1979 年起成为三大洲电影节的总部,我国许多导演的影片都在那里放映过。 莫里斯皮亚拉( 1925 2003 )连新浪潮的表亲都算不上,与这位大器晚成的导演终生相伴的是永远的孤独。本次影展将放映他的两部影片:梵高( Van Gogh , 1991 )是一部关于绘画创作的激动人心的影片,表现了画家梵高生命中最后 67 天的非常经历,剖析了画家自伤自杀的异常行为,正是在精神疾病的严重困扰中他完成了向日葵等惊世之作;在撒旦的阳光下( Sous le soleil de Satan , 1987 )改编自法国著名天主教作家乔治贝尔纳诺斯的同名小说,阐释了“人类禁不住世俗的诱惑”的主题。在 1987 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这部影片在强烈的争议声中获得金棕榈奖。这个奖对于当时的法国电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上一次法国电影获得这个奖项是 1966 年的事情了。 克劳德勒鲁什( 1937 年生)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Un homme et une femme , 1966 )是一出感伤而优美的情节剧,讲述了一对中年男女的浪漫情缘。这部脍炙人口的名片佳作获得了许多荣誉(包括 1966 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 1966 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更获得了观众的赞誉,影片中甜蜜温馨的旋律早已成为随处可闻的“电梯音乐”,打开勒鲁什的官方网站,我们首先听到的也是这些旋律。勒鲁什比新浪潮的导演们略小几岁,跟这个运动并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将他的这部影片放在“新浪潮之果”单元里,应该说主要是由于影片编组的需要。 第四单元:狂野的青春 青出于蓝胜于蓝,春来自冬暖于冬。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青年电影”反对“爸爸电影”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儿子反对老子的结果。儿子的到来就是为了反对老子,否则要儿子干什么?假如历史上的儿子们都顺从老子们的意愿,当今的人类也许仍在结绳记事,钻木取火,甚至围着树叶吃生肉(文雅的说法应该是“茹毛饮血”)。本单元的影片以青少年的反叛为主题,其他单元的有些影片也是以此为主题的,只是由于影片编组的需要,无法被全部编入本单元。 让维果( 1905 1934 )素有“电影界的兰波”之誉,他的电影也经常被比作兰波的诗歌。兰波的诗歌充满对动荡不安的现实生活的不满情绪以及对腐朽没落的社会制度的反抗精神,艺术上追求形式完美,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以“明确与含糊相结合”的手法深刻揭示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 1982 年版,第 582 页 )。维果的电影既注重准确地捕捉现实生活影像,又不满足于机械地摹写现实,而是力争将现实影像升华到诗的境界,同时将艺术家的内心感受转化为可见的视像。维果电影的这些特征,可以说既得益于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感的诗人气质,也得益于他既拍纪录片又拍故事片的经历。本次影展放映他的两部故事片。 操行零分( Zro de conduite , 1932 )具有明显的和激进的反对甚至颠覆资产阶级社会的意图,试映时曾激起轩然大波,资产阶级人士纷纷以学生家长的身份攻击此片的“反法国”性质,电影审查机构发布了禁映令( 1946 年解禁)。二战后,这部批判意义锋芒毕露的影片几乎成了表达反叛精神的电影作品的“新约全书”,甚至一些天主教人士也从中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比如,一位神甫曾经撰文反对当局禁映此片的做法,他的辩解是:这部影片攻击的是世俗学校!此片可以说是电影史上表现青少年反叛主题的先驱,不仅启发了法国新浪潮电影旗手的开山之作四百下(弗朗索瓦特吕弗, 1959 )和英国自由电影主将的著名作品如果(林德赛安德森, 1969 ),而且在美国影片无因的反叛(尼古拉斯雷伊, 1955 )和死亡诗社(彼得威尔, 1989 )中也不难找到它的影子。 驳船阿塔兰特号( LAtalante , 1934 )问世之后经历了十分悲惨的命运。 1934 年 4 月 25 日,在为放映商举行的放映会上,这部影片被认为毫无商业价值。为了保证票房收入,负责发行此片的高蒙电影公司强行地把当时的一首流行歌曲驳船驶过加进影片,甚至把片名也改成了驳船驶过,并且野蛮地删去了许多被认为多余的画面。然而,发行商的愚蠢删改不仅没有提高票房收入,反而招来了观众的嘘声。 1945 年,这部影片终于以原来的片名再度上映,原来的音乐和被删去的部分画面也得到了恢复,但是距离原版影片仍然有很大差距。直到 1950 年,电影资料专家和电影史专家才根据原始素材重新剪接了一个据称相当接近原作的版本。然而,所有这些对维果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在这部影片横遭删改和票房彻底失败的惨境中,维果于 1934 年 10 月 5 日去世。 雷奥卡拉克斯( 1960 年生,原名阿莱克斯杜蓬)早在 24 岁时就创作出了广受好评的影片男孩遇到女孩,并被认为是新浪潮的年轻继承人。然而,他的影片摆脱了 60 年代作者电影的自传体风格和 70 年代作者电影的单一类型,具有风格重叠、类型交叉的特点。这个特点在他的下一部影片坏血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1988 年,他着手拍摄新桥恋人,因超支而被迫中断,后经长期搁置才恢复拍摄,于 1991 年公映。这次拍摄经历使人觉得他是一个不好合作的导演。直到 1999 年,他才拍出第四部影片波拉 X 。在法国电影史上,很少有导演像卡拉克斯这样突然闯入影坛,然后以如此之长的间隔拍片。 男孩遇到女孩( Boy Meets Girl , 1984 )是卡拉克斯的处女作,讲述了一个轻松愉快和充满诗意的爱情故事,如果只用一句话复述这个故事,那就是:一天夜里,一个刚刚被女孩抛弃的男孩遇到了一个刚刚抛弃男孩的女孩。此片的独特创造性在于拒绝模仿别人的风格,导演手法简洁明快,两位演员的表演也非常出色。此片令人想起了新浪潮时期的电影作品,因为它新颖独特,采用了前所未有的手法,导演认为创造不是模仿。影片中的不少优美场面证明卡拉克斯具有卓越的视觉表达才能,如果换成别的导演拍摄,也许得借助大量的对话进行表达。 坏血( Mauvais sang , 1986 )是卡拉克斯的成名作,由影坛新秀德尼拉旺、朱莉叶特比诺什和老牌明星米歇尔比高利主演,荣获 1986 年的路易德吕克奖。本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匪徒死后,他的两个同伙要求这个匪徒的儿子阿莱克斯帮他们到一个实验室偷窃一种价值昂贵的疫苗,与这个线索交织的是阿莱克斯与一个姑娘的爱情。这部耗费巨资拍摄的影片实现了卡拉克斯认可的艺术愿望:既有谷克多的黑色浪漫主义印记,又有戈达尔的绚丽浪漫主义色彩。影片将写实与科幻融为一体,黑白影像与彩色影像相互交织,大量采用了描写局部的特写镜头,并且将戈达尔式的剪辑风格推向了极致。 波拉 X ( Pola X , 1999 )被认为是卡拉克斯迄今为止最深沉的一部影片,讲述的故事如下:成功的小说家皮埃尔与母亲住在郊区的别墅里,并且即将与美丽的女友结婚,一切都显得平静而完美,然而,一张似乎在梦中见过的面孔突然闯入了他的世界如同影片的开始场面(表现空袭轰炸的纪录片影像配以震耳欲聋的摇滚乐)宣告的那样,这部影片表现了作者(作家皮埃尔以及导演卡拉克斯)体内长期淤积的能量。本片是卡拉克斯的第一部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原作者是 19 世纪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著名小说白鲸的作者)。在艺术风格上,卡拉克斯越来越抛弃人为的技巧,大量运用实景和自然光。 安德烈泰西内( 1943 年生)的野芦苇( Les Roseaux sauvages , 1994 )讲述了 20 世纪 60 年代初法国西南部一座小城市里几个中学生的故事,当时正值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爆发,大量法国归侨的涌入使这座偏僻小城也能感受到地中海彼岸的动荡风云。本片荣获 1995 年恺撒电影最佳影片奖,有些评论家对此感到不满,认为这部影片“不过是一部提供了表现寄宿学校的年轻人初识同性恋这一题材的第无数个版本的电视影片而已”,有的评论家认为它是“一部准确的、敏感的个人电影”( 世界电影动态 1995 年第 4 期 )。泰西内是法国电影界最固执的导演之一,总是毫不犹豫地探索新的创作道路。 阿伯德拉蒂夫凯奇什( 1960 年生)的躲闪( LEsquive , 2003 )深入描写了巴黎郊区北非移民后裔的生活,以纪实手法表现了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少年男女的恋爱经历。主人公是一个叫克里莫的 15 岁的中学生,住在巴黎郊区的廉租房里,母亲在超市工作,父亲在监狱服刑。克里莫爱上了一个叫丽迪娅的漂亮女孩,然而这个女孩喜欢一种叫“爱情与偶然的游戏”。在同伴们的帮助下,克里莫试图向丽迪娅表白爱慕之情。本片导演凯奇什是突尼斯裔法国人,非常熟悉影片中描写的生活。本片中的所有人物均由非职业演员扮演,而且自始至终是用肩扛摄影机拍摄的。 第五单元:喜剧与其他 嬉笑怒骂影中行,悲欢离合银幕情。没有喜剧的影展算不上真正的法国影展。法国人几乎是在发明电影的同时就开始拍摄喜剧片了,正如一位法国电影史学家所说:“笑与电影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第七艺术问世的时期,卢米埃尔在电影史的第一个星期里拍摄的稀世之作水浇园丁就是第一部试图从观众那里得到笑声的电影。”( 世界电影 1989 年 1 期第 236 页 )。喜剧片始终是法国电影中最受大众欢迎的片种,也赢得了我国观众的青睐。本次影展选择了两部“文人喜剧”,这种喜剧继承的是雷内克莱尔的传统,有别于我们熟悉的插科打诨式的“通俗喜剧”。除了喜剧,本单元还有其他种类的影片,如侦探片、纪录片以及改编自文学名著的影片。 雅克塔蒂( 1907 1982 )不仅是出色的喜剧电影导演,而且被认为是继默片时代的麦克斯林戴以来法国最杰出的喜剧电影演员。另一方面,塔蒂的喜剧片属于法国喜剧片中的另类,被称为“文人和学者的喜剧片”。他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仅仅拍过 6 部影片,本次影展将放映其中的两部:我的舅舅( Mon oncle , 1958 )揭露了现代社会的不合理性,既讽刺了爱机器胜过人的生活方式,又讽刺了自以为是的中产阶级(本片获 1958 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1959 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游戏时间( Playtime , 1967 )是一部耗费巨资和三年功夫潜心制作的 70 毫米喜剧大片,通过一连串诙谐幽默甚至放荡不羁的故事情节,描绘了现代化办公大楼、展览会和夜总会里污七八糟的气氛,噱头安排得非常巧妙而且恰如其分( 乌利希格雷戈尔世界电影史( 1960 年以来)上第 55 页 )。 雅克德莱( 1929 2003 )的名字或许不为我们熟知,他是阿兰德隆的签约导演,或者说德隆是他的签约演员。 1969 年,他们在合作了第一部影片游泳池后,又接着合作了第二部影片博萨利诺( 1970 ),这部由多国投资的影片气势磅礴,创造的巨大票房价值令阿兰德龙身价百倍,促使德莱与德隆合作拍摄本片的续集博萨利诺公司( Borsalino and Co , 1974 ),继续讲述了 30 年代法国马赛的一帮匪徒的故事( 法国亨利罗德阿兰德龙传,中文版见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96 页和 268 页 )。这两部影片可以说是法国版的教父和教父。作为一名法国电影导演,德莱谙熟美国电影文化,并且巧妙而自然地将之移植于法国电影( 中国电影出版社外国电影编辑室编外国影人录(法国部分)第 188 页 )。 阿兰科尔诺( 1943 年生)是科班出身的电影导演,毕业于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剪辑与导演专业。他在毕业后拍过一些成绩平平的影片,后来开始追求票房和明星效应,主要拍摄警探片。左轮 357 ( Police Python 357 , 1976 )是他在转型之后拍摄的第一部影片,由伊夫蒙当、西蒙娜西涅莱两位大牌明星担纲主演。影片中的人物冷酷无情孤独怪异,情节蜿蜒跌宕引人入胜,结局扑朔迷离出人意料。他的新片是根据 1999 年出版的同名畅销书改编的惊愕与颤抖(法国与日本合拍, 2003 )。 克劳德贝里( 1934 年生)是制片也是演员,是导演又是编剧,他以这四种身份拍摄的影片超过 100 部。作为制片,他制作过 50 多部影片,包括我国观众熟悉的苔丝、情人、玛戈皇后;作为演员,他塑造过 30 多个角色,但未引起广泛关注;作为导演,他拍过 20 多部影片,除了下面介绍的两部,著名的还有我爱你( 1980 )、萌芽( 1993 )、性感保姆( 2002 );作为编剧,他编写过 20 多个剧本。从前他担任过法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的领导,现在他是法国电影资料馆董事会主席。 告别往昔( Tchao Pantin , 1983 )是根据法国作家阿兰巴叶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风格独特的侦探片:一个因遭受毒品侵害而丧失妻儿的警察局侦探,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单枪匹马地破获了一起贩毒案,并杀死了三名毒贩,最后他本人也遭到暗杀。表面上看此片讲述的是侦探故事,实际上它展现了现实生活中迷惘的人群和厌世心理。这部影片问世后在法国影评界和观众中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中国电影资料馆在 1985 年举办的法国电影回顾展上,曾经放映过这部影片( 中国电影资料馆编法国电影回顾展特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