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权案例分析.doc_第1页
荣誉权案例分析.doc_第2页
荣誉权案例分析.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荣誉权案例分析【案情】原告:李树槐。被告:鲁山县人民医院。原告李树槐系被告鲁山县人民医院(下称县医院)退休干部。1967年7月,县医院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原告被任命为革命委员会主任,至1968年底原告从县医院调出。1973年9月,原告又被中共鲁山县委组织部任命为县医院革委会主任(院长),一直任职到1978年7月。1974年3月,原告又被中共鲁山县委组织部任命为县医院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4年4月县医院建立党支部,原告任支部书记至1978年8月。1984年,县医院在编写鲁山县人民医院院志时,在“医院历任党政领导简表”中,将1967年至1968年任革命委会主任的原告误写为他人,将1974年3月至1978年7月原告任县医院院长和党支部书记的职务漏列。但鲁山县人民医院院志中的“医院的行政机构变化表,“历届党支部正、副书记名单”,均将原告曾任过的职务记入。并且该书编后记载明:“此乃初稿,诚恳希望全院职工和知情的老领导、老同志批评指正,在审稿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与我们通力协作,以便使本志更加完善、具体。”院志印刷后只向有关的部分单位和个人送阅,未公开出版和销售。 2001年7月,县医院筹备建院庆祝活动时,原告见到该院志,发现对自己任职情况的记载有误,即多次找县医院的领导要求更正。双方协商无果,原告向鲁山县人民法院起诉称:县医院编写的院志歪曲历史,严重侵害了我的荣誉权。我曾多次找县医院要求其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并恢复我的荣誉,但县医院一直拒绝,致使我的精神受到打击,病情日渐加重。现请求县医院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并恢复我的荣誉,向我支付精神抚慰金15 000元。 被告县医院答辩称:我院不存在对原告荣誉权侵害的事实。我院在编写院志时对原告的职务编写确实有误,但行政职务只是组织分工,并非荣誉称号,且院志的后记中明确指出:“此乃初稿,诚请全院职工和知情的老领导、老同志批评指正,在审稿过程中提出意见,与我们通力协作,以便使本院志完善具体。”该院志装订成册的不足10本,存放我院的图书室内,未对外发行或销售。因此,我院根本不存在对原告荣誉权侵害的事实,应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审判】 鲁山县人民法院认为:荣誉是指政府或社会组织给予公民、法人的一种赞美的称号,一般通过表彰授予。原告所诉的其曾任的行政和党内职务,被告在编写院志时错写或漏列虽属事实,但职务只是一种组织分工,并不是荣誉称号。因此,被告虽在编写院志时对原告的曾任职务有错写或漏列的问题,但并未侵害原告的荣誉权。故原告请求被告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并支付15 000元精神抚慰金,缺乏事实和法律根据,不予支持。该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条的规定,于2002年12月12日作出如下判决: 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一审判决后,原告未提出上诉,判决已生效。 【评析】 一、荣誉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荣誉,是特定民事主体在社会生产、社会活动中有突出表现或突出贡献,政府、单位团体或其他组织所给予的积极的正式评价。 荣誉和名誉都是一种评价,但荣誉有自己的独特法律特征,它与名誉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四个方面:首先,荣誉是社会组织给予的评价,而不是一般的社会评价。荣誉不是个人或者公众的评价,是由政府、所属单位、群众团体以及其他组织给予特定民事主体的评价。与之不同,名誉的这种评价来自公众,或者是一般的舆论。其次,荣誉是社会组织给予的积极的评价,而不是消极的评价。荣誉是因为特定民事主体在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或者有突出的表现而被授予的,具有应受褒奖性。因此,荣誉是一种积极的评价。而名誉评价,既包括积极的褒奖,也包括消极的批评、贬损以及不含褒贬色彩的中性评价。第三,荣誉是社会组织给予的正式评价,而不是随意评价。荣誉必须是社会组织的正式评价,即荣誉必须有专门的内容,如劳模、英模、抗非典英雄等;授予或撤销有相应的程序,不能随意进行。而名誉这种社会评价是公众的自由评价、随意评价,不受政府、组织和团体意志的左右。第四,荣誉是民事主体依据自己的积极行为而取得的社会组织的评价,而不是自然产生的。荣誉需要民事主体依自己的积极行为而取得,任何荣誉都不能自然产生。名誉的评价则是自然产生的,不需要经民事主体的积极行为而取得。 二、侵害荣誉权民事责任的认定 荣誉权是指民事主体对其获得的荣誉及其利益所享有的保持、支配的一种权利。我国民法通则对荣誉权作出了相关规定,该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荣誉权,禁止非法剥夺公民、法人的荣誉称号。”同时,该法第一百二十条还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出台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明确了荣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 侵害荣誉权民事责任的构成,必须具备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主观过错四个必备要件:(1)侵害荣誉权的违法行为,是指行为人对荣誉权人的荣誉及其利益造成损害的行为。实施该行为的主体可以是机关或组织,也可以是其他民事主体。(2)侵害荣誉权的损害事实,是指违法行为侵害荣誉权,造成荣誉及其利益损害的客观事实。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造成荣誉权损害的事实并不只是指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二条所规定的造成荣誉权的实际丧失,而应是包括荣誉的实质损害和荣誉的形式损害。前者指机关或组织未经法定程序、未依法定事由而非法剥夺权利人所获得的荣誉;后者指虽未造成权利人荣誉实质丧失的后果,但违法行为确使权利人的荣誉权受到了形式上的侵害。(3)侵害荣誉权的因果关系,要求侵害荣誉权的损害事实必须是由侵害荣誉权的违法行为所引起。(4)侵害荣誉权的主观过错,可以是故意和过失。依据以上分析,凡是非法剥夺他人荣誉,非法侵害他人荣誉,严重诋损他人所获得的荣誉等,都是侵害荣誉权的行为,都应承担民事法律责任。 三、职务不是公民的荣誉 本案中,原告李树槐向法院起诉的荣誉权纠纷,其所诉的其曾任的行政和党内职务,在被告编写的院志中被错写和漏列,这是客观事实。但被告的行为是否因此侵犯了原告的荣誉权呢? 荣誉权是一种保持权,即民事主体对获得的荣誉保持归己享有的权利。而保持权的客体,则是荣誉本身,不是荣誉利益。荣誉的本身包括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抗非典英雄等称号和通报表扬、通令嘉奖等。荣誉保持权要求:一是对获得的荣誉保持归己享有;二是荣誉权人以外的任何其他人负有不得侵害的义务。荣誉的归己享有,体现的是荣誉的独占权,表明荣誉一经获得,即为民事主体终生享有,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撤销或非法剥夺,也不得转让、继承。在本案中,原告曾任院长、书记等职,这只是一种职务,是一种工作分工,表明的是一种社会地位和身份。但公民的工作职务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